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兴-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骑兵方面,人马具甲的胸甲骑兵维持十个连编制,但猎骑兵和龙骑兵分别增加到三十个连,另有飞行炮兵十个连,总计八十个独立骑兵连,八千人。
炮兵方面,陆军维持一个攻城重炮营的单独编制,同时组建八个直属于新军司令部的独立炮兵连,每个连装备8门新生产的六斤青铜炮。
徐世杨的中军卫队正式命名为直卫军,编制六个步兵连、两个炮兵连和两个轻骑兵连。
正式的新军野战部队编制八万人,此外照例还有蓝军旅和陷阵旅两个冷兵器为主的部队,这两个旅扩充到各三千人。
陆军新兵训练营制度取消,以后征募进陆军的新兵,一律由各接收单位进行新兵训练。
这样的话,齐军陆军总兵力可以达到八万六千人。
海军方面,旅顺和登州等几个造船厂开始尝试建造新式风帆战舰。
这种船完全是按照徐世杨的要求设计的:
船只整体与传统中式帆船大相径庭,却比较接近西方近代快速帆船,但与早期西方战舰不同,这种新式船型没有艏艉楼,甲板建筑十分简洁,重心很低。
长宽比超过4比1,双桅杆,排水量在两百吨上下,大致与中号福船相当,但航速更快,转向更加灵敏。
这种船是专用战舰,甲板之下有一层炮舱,装备8门10斤加农炮,甲板上另外安装8门神机炮用以反接舷。
每艘新式战舰配备80名船员,第一期一共建造10艘。
加上原有的海军舰船,海军陆战队和海军重炮兵部队,齐军海军总兵力将扩大到八千人。
海陆军之外,徐世杨计划建立直接隶属于兵部的军校。
军校制度以少年兵学校、海陆军专科学校和海陆军大学组成。
少年兵学校的生员以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孤儿为主,以少数志愿入学的孩子为辅,男女不限,只要是汉人就可以入学,本质上既是少年军校又兼具孤儿院性质。
这种学校的性质比较接近另一个位面红毛子创始人之一,“钢铁的费利克斯”所推行的孤儿院制度,徐世杨既是学员们的养父也是他们的导师,将来这些学校出来的学生必将成为徐世杨最坚定的支持者。
海陆军专科学校则是专业性更强的军事院校,目前陆军专科学校将包括工兵科、炮兵科、骑兵科和步兵科,海军则是航海和舰船技术两个科目。
学员主要来自有一定军事基础的老兵,以及社会上在新式学校(包括少年兵学校)中学习成绩较好的报名者。
毕业后他们将以中下级军官或军士的身份进入相应的单位服役。
海陆军大学将是齐军最高军事院校,以培养海陆军高级军官为主,学员主要以专科学校中成绩较好者或现役中下级军官再深造为主,这里的学员毕业后就能获得较高级别的军衔。
这样的话,齐军现役总兵力将达到九万四千人,军事院校学员另算。
兵役制度上,徐世杨打算大致抄袭前世的普鲁士,要求齐省所有18岁以上男性平民、公民都要服兵役,专业士官级别以下所有士兵服役期为五年,五年之后退役转为预备役,直到45岁为止。
女性则实行志愿兵役制,18岁以上成年女性可以志愿参军,服役期同样为五年,服过兵役的女性也会转为预备役。
转为预备役的老兵由兵部安排退役后的工作——如果不想回家种地的话,他们将成为都督府辖下基层官吏的主要来源之一。
这个兵役制度最令大都督感到不安的是五年退役制度——新军成立已经六年了!
也就是说,在扩军的同时,理论上还有很多老兵已经到达服役年限,可以退役了!
徐世杨当然也想到这一点,不过他有暂时避开这个问题的办法,那就是提升五年服役期满的士兵的军衔。
五、六年前的野战军规模不过几千人,已经有一部分牺牲,也有一些伤残退役者,其他老兵服役这么长时间,总能积攒一些功绩,趁着大扩军的机会提升他们的军衔,让他们延期推移并不过分。
如果有些人受够了战争生活,宁愿不提升也要退役,那么也没必要伤他们的心,这种人肯定不多,退役就退役吧。
何况,这些人还能向世人证明大都督府说到做到的诚信——在争天下的时候,允许有战斗力的老兵光荣退役回家过平稳日子,这种政策旷古未有。
兵制问题就这样定下来了,徐世杨提交这个建议的时候,就已经在兵部达成一致,以他的地位,得到大都督的支持就可以直接实施了。
只是徐世杨还是打算在今年的大都督府例会上专门提出这份报告,并争取尽可能多的与会代表支持——这即是一种程序正义,也是必须的过程。
因为兵役制度涉及到齐省的方方面面,需要大多数人的鼎力配合才能顺利推行下去。
何况,部队不是扩招之后就能成型的,除了兵力之外,还要涉及更令人头疼的军费问题。
………………………………
第436章 收支1
之前,齐省海陆新军共有4万人,军费和额外列支的战争耗费折合4亿斤粮食。
新军事制度执行后,士兵待遇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预备役人员也能获得一定经济上的优惠,还有三级军校体系以及海陆军装备费用,这都是要花钱的。
因此,隆道四年兵部预算至少需要12亿斤,如果加上肯定会有的战争费用,估计将达到13亿斤以上。
另一个暴涨的开支是官吏俸禄。
政权逐渐稳定下来后,齐王府下辖的地区正在逐渐重构各级官吏,以往都督府时代一人多职只领一份俸禄的现象正在逐渐消失,对应六部的地方政府架构还在不断增添公务人员——吏部的人员扩充比例甚至比兵部还要大。
况且齐王也得考虑高薪养廉以及高待遇招揽人才的问题。
因此,兼官吏部的齐王向徐世杨透露,在隆道四年,吏部预算将达到6亿斤粮——是隆道三年的三倍,唯一的好处是不像兵部那样还要额外编制战争预算。
户部的经费主要来自几个方面:第一:对新开拓土地上的移民发放贷款;第二:在冀省、辽南两地修耸水利设施的经费;第三:投资新的工厂和矿山;第四:对招揽的流民发放救济并提供初期口粮、牲畜和农具租赁等费用。
还有一个第五:齐王府本身的花费也不是小数目。
五项加起来预算是4亿斤,其中工厂、矿山、水利等部分由工部联合承担。
礼部的主要经费是教育方面,虽然兵部下属的军校承担了大部分孤儿的教育问题,但徐世杨一直强调的工农夜校、农闲扫盲班等等也需要投资,这方面经费2亿斤是不算多的。
刑部本身并不需要大量预算,但以上经费加起来,即使不出任何意外,不超出年初预算,也需要24到25亿斤粮。
这个数字大概是隆道二年实际耗费的三倍半,是隆道三年的两倍左右。
收入方面,根据徐睦河的说法,齐省目前拥有应税耕地2200万亩,辽南有600万亩(以上包含农业公司直辖的土地),隆道三年的夏秋两税9。8亿斤(平均每亩35斤)。
户部方面希望在隆道四年,把应税耕地发展到齐省2500万亩;辽南1000万亩;冀省1000万亩的水准。税粮预计可以达到15或16亿斤。
农业税仍然是前都督府,现齐王政权最大的收入来源,但这方面在总收入所占的比例已经大大降低了。
收入的第二大项依然是盐业,齐省的海盐除了自己消费之外,已经行销到高丽、扶桑以及草原市场,甚至在江南某些强力人士(包括但不限于徐世柳等人)的支持下,在江南私盐市场也具备非常强大的竞争力。
隆道三年的实际盐业收入折合粮食5亿斤,户部希望到明年能达到8亿。
齐王府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是商业税,隆道二年,齐省在原有日照、登州两个主要港口之外,在浮山所位置(另一个位面的岛城)开发了一个新的港口。
另外,辽南安全局势稳定之后,旅顺港也从单纯的军港转变成军民两用港口。
这样,辽东的特产:人参、貂皮、东珠、鹿茸等货物可以直接走旅顺港前往江南。
还有,齐省垄断了高丽对外贸易,高丽参、皮草等对外输出货物和高丽所需的江南货都需要走齐王辖下的港口进行转口,这又是一大笔收入。
隆道三年都督府商税实际折合4。8亿斤粮食,几乎直追盐业收入,预计隆道四年还会快速上升到8亿斤,达到与盐业持平的地步。
与商税一样飞速提高收入的还有工部下属的工厂、矿山和属于户部直辖的银行。
煤铁矿的开发使得齐省工业可以大规模提供廉价兵器和农具,特别是农具,无论作为贷款提供给新招揽的流民还是出口给高丽、扶桑,都能提供相当大的回报。
纺织工业目前收入最高的是毛纺行业,这方面的利润已经接近钢铁厂,目前毛纺厂主要是通过商队从蒙兀人手中收购羊毛,织成毛布后返销,或出口给高丽、扶桑。
捕捞业随着捕鲸船队的日益成熟,收入增长也很快,特别是与盐业配合后,大规模提供咸鱼、腌鲸肉以及各类海鲜,为齐省民众补充蛋白质贡献极大。
奢侈品行业目前主要是酒类和玻璃工艺品,主要出口目的地是江南和蒙兀人,此外徐世杨还暗戳戳的通过走私向女真贵族大量输出。
其他工业目前仍在布局阶段,想要看到利润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银行现在则是纯粹的清水里面捞银子——暴利行当,每年仅仅贷款利息就能回收折合2亿斤的利润。
工厂、矿山、银行在隆道三年上缴利润5亿斤,户部预计到明年可以达到8亿,与盐业、商税一起成为齐王政权最大利润增长点。
都督府在隆道三年的正常收入折合粮食接近25亿斤,不正常的“外财”——抢劫高丽和女真的收入折合5亿斤。
总收入30亿斤——大部分并不是真正的粮食,而是以金银铜货币或粮票的形势与粮食、布匹实物并存,实际支出13亿斤。
隆道四年预计财政收入40亿斤(不包括抢劫收入),支出24亿,财政方面依旧健康的不得了。
相对来说江南朝廷扣扣索索给的那点军饷和李家给的支援,以及高丽的年贡,实际上可有可无,现在已经只具备某种象征意义。
“我们的财政……。”徐睦江迟疑着说道:“似乎总是比预料中要好不少……。”
传统的封建王朝,每年的收入一半用于养兵发饷(如果爆发战争有可能达到7成或8成),一半用于养官发俸禄。
然后花上几百万贯石匹两的皇室费用,如果是大周这样的积弱朝廷,还得加上给北方侵略者的岁币。
即使不去劳民伤财大兴土木,这些必须的开支加起来就纯粹是入不敷出了。
像齐省这样不断兴修水利,无一年不战,大都督/齐王徐睦河也生性奢靡,但每年开支依旧只有收入4到6成,每年都能积攒庞大钱粮的政权,不敢说后无来者,至少前无古人是肯定的。
………………………………
第437章 财务制度
徐睦江、徐睦河都曾经当过大周的官员,对封建朝廷的财政运作有一定了解,因此听徐睦江这么一提,徐睦河也很快反应过来:
“确实如此,咱们的财政为啥比朝廷好这么多?”
徐睦河现是自问一句,然后又自己沉思着自问自答道:
“咱们的田赋不高,我估计只有以前朝廷在江北田赋的半数,或者4成。”
“盐课?朝廷也收,而且比咱们收的狠,江南那边盐、酒、茶、香料都是专营,所有收入都是朝廷的。”
“嗯。似乎主要是因为咱们的工矿银行,还有商税两个方面比朝廷强得多。”
“确实如此不假,但还不止。”正事说完,徐世杨也不介意给自己老爹和大伯科普一下:“咱们确实是无徭役,轻农税。但仅就盐业一项,咱们采用晒盐法,产量就是江南煮盐法的二十倍以上,不用铁锅柴薪,人力所需只有三成,因此成本极低。”
“咱们产一斤盐,价格大概是江南朝廷的五十分之一,质量不低的情况下,咱们甚至可以抢占江南的私盐市场,因此不论产出多少都不怕卖不出去,利润虽然微薄但出量大得不得了,所以咱们的盐业纯利甚至不差朝廷分毫!”
如果大周不是还有盐引这种票据收入,齐王府在盐业方面获得的经济利益可能比江南朝廷还要多一些。
对于一个今年下半年才获得三省之地的地方政权来说,仅仅这一项收入就足够惊人了。
“另外吗……。”
徐世杨接着说道:
“咱家任命的官员,现在还没学会贪污呢。”
齐王府毕竟是个上升期的新生政权,如今的基层官吏或是新提拔上来的衙门新人,或是从部队中退下来的军士官,大家都很清楚以前的日子有多苦,因此也就对老百姓抱有一定同情心。
另外,正如徐世杨所说,封建社会那些老油子官吏用来剥削的各种手段,比如:大斗进小斗出、浮收、加征以及踢尖等等等等大大小小的方式,他们确实还不会用。
再比如说军粮、军饷的运输,在大周,账面上出的数,部队实收能够达到七成,那就说明这位负责转运的文官相当清廉。
而在齐省,账面上出数与实收数必须相等,负责转运的民工口粮另外计数,若是海运出了问题,损失部分粮饷,负责运输的文官必须提交详细报告,若是报告不通过,他就要承担责任。
因此,即使有人知道那些不入流的剥削手段,齐王府政权越做越大的饼也能从某种程度上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起冒风险贪污几斗粮食,体制内的升迁和福利更加吸引人。
没有层层剥削,或者说收税、运输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和贪污很少,齐省的税收效率相对来说自然要高很多。
当然,现在官吏们没用这些手段,不意味着以后他们不会用。虽然齐王、徐世杨、吏部、户部、刑部都要派人交叉审计,但要找漏洞,总是能找到的。
因此徐世杨在五年前开始,就逐渐推行新式的借贷记账法以及报表制度。
为了明确各级地方官员的经济指标,徐世杨在新的财务制度中特别强调了百分比的重要性。
再加上年初预算和年底总结,这些新的财会手段推行下来,齐王府和六部就能得到一个较为准确的经济数字,并以此作为标准进行监督。
新的财会制度给地方官员增加了很多工作量,那种“平时袖手谈心性,遇事一死报君王”的传统文官在齐省是吃不开的,相反,比较接近与以前所谓干吏的事务官在齐王府麾下大行其道。
这些官员在年初需要编制、汇总本部门预算,并且与去年预算进行同期对比,如果预算增加比例较高,他们必须后附详细说明为什么增加预算?增加在哪个方面?增加预算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
哪怕减少预算也要附带同样格式的说明。
然后到年底总结的时候,官员们还要上报报表和类似的说明:年初编制的预算是否达成了目的?相较于年初计划实现了百分之多少?如果没有完全达到计划,原因是什么?什么地方没做好?如果超出计划,是什么因素造成的?这个因素能否在新一年度发扬光大?
这些较为近代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对齐省政权的经济健康发展有很大助益,也十分利于各部门交叉监督。
“总之,就是这样。”
徐世杨解释一大堆近代财物制度,然后总结道:
“我们的工业使得单位人口产出同比较高,我们的财务制度使得不必要的过程消耗很少,及开源,又节流,我们的经济怎么可能不好?”
“有些道理。”徐睦江、徐睦河一起点点头——虽然他们听得其实有些蒙圈,不过似乎真的有道理啊?
“总之呢,户部要把新的财务制度推行下去,今后还要有新的海关进出口制度以及新的税务制度,现有财务制度也只是试运行,还得有很长时间的完善期,之后也还要年年微调改进。”
“这么麻烦啊……。”
“父亲,治国不能怕麻烦。”
这话徐睦河特别爱听。
……
实际上,徐世杨对他的父亲和大伯说的废话太多了,齐省经济方面的优势就是一个半工业化的近代政权对周围其他势力全面压制的结果而已。
齐省现在可以从蒙兀人那里得到廉价羊毛、牛羊皮和马匹;从高丽人得到廉价人力、木材、矿藏、粮食;从江南得到廉价粮食和矿产;从扶桑得到廉价硫磺和铜……,齐省进口的全是原材料或矿产。
然后对蒙兀人出口盐、毛布、茶叶和蒸馏酒;对江南出口玻璃制品、军火和辽东特产;对扶桑出口盐、军火和布匹;高丽更是一个典型的半殖民地,齐省的什么产品都能在那里倾销;再加上对女真走私奢侈品的庞大顺差。
这种进口原材料倾销工业品,完全没有市场竞争对手的经济模式,只要有一个合理的财务制度,当然健康无比。
这简直是传统帝国主义最喜欢的经济模式好吧!
………………………………
休息一天
孩子病了,晚上很晚才从医院回来。
然后又在LK跟人吵起来了。
不好意思。
………………………………
第438章 会议季1
每年的腊月初到第二年的正月末,都是齐省的“会议季”。
六部下属的各分管部门都要开将近一个月的小会,期间彻底总结今年的工作,并制作明年的计划和预算。
然后回家过年,初六上班,再进入会议季下半程,即总代表大会阶段,各部门会把自己上个月的会议结果上报给大都督府审议。
这期间,既要代表兵部、工部两部,又要承担“太子”职责的徐世杨自然是最忙碌的人,没有之一。
兵部的总结、目标、预算等条目,之前徐世杨已经跟他的父亲和大伯透露过了,现在无非就是在会议上对更多人多说一遍。
大家都知道军队才是现如今这个小政权的核心支柱,因此没人对兵部的报告提出过多异议,兵部提出的预算案也顺利得到通过。
但工部就没有这个资格了。
户部的官员们对扩大投资工厂有些逆反心理,特别是那些奢侈品行业和那些看起来对战争没有什么直接支持的企业。
户部有些人似乎只在乎农业和军队——所谓的“耕战”,却在内心深处并不把工业也算作“耕”的一种。
不知道这种心态是怎么来的,他们明明已经知道工业能带来的好处了。
也许是其他部门的官僚并不认为自己和自己所处的部门能从工业中获得多少好处的缘故?
如果真是这样,那今年以后他们的态度就应该转变了。
徐世杨打算对大都督府辖下的所有非战略价值的工业——军工厂、盐业、钢铁厂、银行、军马场以及金银矿之外的工厂,比如纺织、玻璃、酒业、农场、煤铁矿、砖石工厂、食品加工以及未来投产的不涉密、非战略企业,都向全社会部分开放。
所谓部分开放,是指这些非战略企业开始吸收民间资本。
工部(其实主要是徐世杨的意见)的初步计划,是这些工厂发行股票,股票分配比例为:
大都督/齐王占5%;
六部尚书各占1%,合计6%;
齐省其他官员共占9%;
向齐省民众集资,出售30%;
向江南民间集资,出售30%;
齐省政权以银行出资的形势占有最后20%。
股票不论落在谁的手里,本身都不具备执行权,所有工厂的控制权依旧掌握在工部手里,各人拿到的股票现在只是一种分成凭证,不论私人拿到多少股权,国有企业的控制权都不做变更。
在这个政策之下,大都督/齐王所占的股票实际上就是“内府”,也就是徐家人的收入,徐世杨打算用这种方式替代户部每年给大都督府的内俸预算——也就是说,徐家人今后不再由政府供养,收入取决于自己私产的经营成果。
这也是徐世杨对未来的某种布局。
如果今后,徐家确实做了天下,他不希望作为皇族的徐家成为政府巨大的财政负担。
另外,努力发展工业,允许宗室投资或自行建厂,也能有效避免自己把自己子孙当猪养的情况发生。
当然,那都是以后要考虑的问题,现在推出这个政策只是为了给工业吸收更多投资,然后尽可能减轻财政负担罢了。
为此,给六部尚书和其他官员的15%股份,完全绑定职务而不是个人——你在那个职务上就每年分红,不在那个职务就放弃那份股份。
与其说这是股份,还不如说是某种福利,只是这些福利取决于各个工厂的绩效。
可以想象,当官员们明白工厂股票可以给自己带来多少分红后,他们一定会尽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