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兴-第1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战事的发展符合华军的总结报告,党项人堆积的那些小而坚固,驻军三千人上下的小型堡垒,全都无法在华军炮兵攻击下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由于驻军人数较少,党项守军无法出城野战,因此华军炮兵可以一发一发试射,从容调整弹着点,直到取得命中后,再以最大火力齐射。
传统的包砖夯土墙通常会在半个时辰内垮塌,而这期间城墙守军无法做出任何有效回击。
传统小型堡垒的另一个缺陷是甚至无法在城中躲避炮火,炮击之后再到一线防守——城中的建筑物更加不牢靠,而且无法挖掘足够的反斜面防炮工事。
更要命的是,即使有人察觉出反斜面工事是抵御炮火的最简便办法,那些孤立的小据点也没有人能够逃出包围圈到后方去把这条宝贵的战场经验传播出去。
………………………………
第610章 平夏战争2
李井槐主力部队的前进速度并不快,但十分坚定。
基本流程是第一天在刚刚被攻克的党项堡垒里休息,第二天出发向下一个堡垒前进,第三天抵达目标,并且在当天攻克堡垒,然后再休息准备下一轮攻击。
这种按部就班的进攻纯粹就是以势压人,李井槐完全不去考虑任何华丽的用兵动作,因为这样不容易出现失误。
李井槐认为,只要自己不失误,党项人没有任何机会。
事实也是如此,别看华军进军速度不快,但每攻克一个堡垒,党项人就要损失二到三千的兵力,这些堡垒的守军全都是生力军,而且损失全都是永久性损失。
党项人不可能继续这样承受这种无意义的损失,他们现在只有两个选择:
第一、集中兵力跟华军决战,可以双方的战斗力对比来说,这样等于把凌迟改成斩首,除了痛快一点外,还是死刑不变。
第二、放弃前线的部分堡垒,把分散的部队集结起来,在最核心的兴、灵地区跟华军决战。
那样做的最大的好处是,在自己兴、灵地区决战,党项军的补给线最短,而进攻的华军补给线较长,如果能切断华军的补给线,那就是军事上唯一翻盘的机会。
坏处同样不小,毕竟是都城附近最核心的领土,人口最密集,生产力最高,遭一次兵灾,损失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没有十几二十年别想恢复过来。
对于一个正常的政权来说,战场在自己核心的领土上本来就是一种失败。
对于夏国大德皇帝李乾顺来说,他现在依旧两个选项都不想选。
他的做法是:
首先,派遣使者,以自己称臣为条件,议和退兵。
这当然不可能,平时对人和和气气的李井槐甚至直接把党项使者的首级挂在军营门口——华夏似乎完全没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传统。
和谈没希望后,李乾顺把主要希望放在他的那个“反华夏包围网”上。
三十多年前,大周还在江北的时候,大周的西军其实就已经逐渐压倒党项人了,他们甚至已经打到了灵州。
不过,随着女真人突然崛起并南下,还在向兴灵一点点挪动的西军不得不退军回援本土。
但敌前撤退哪有那么简单,李乾顺的部队紧紧追击周军,从灵州城下又一路追进大周境内,结果大周西军彻底崩溃,成就了李乾顺这辈子最大的军事胜利。
李乾顺如今已经六十多了,他现在的身体早就大不如前,虽然不甘心,但他必须得承认自己已经无法在大白高国的皇位上做多久了。
但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李乾顺希望自己能够复制当初的那场辉煌胜利——如果能够做到,他认为自己就可以成为大白高国历史上不次与开国皇帝景宗齐名的伟大帝王。
要想做到这一点,李乾顺必须说动大周或蒙兀人从背后袭击华夏。
根据目前已知的情报,华军进攻大白高国的部队应该在十万到二十万之间,同时跨海进攻扶桑的部队也在十万以上。
这样的话,华军在外征战的部队已经在二十到四十万之多,对于一个江北政权来说,这个数字已经十分惊人了,李乾顺认为华军应该没有更多机动部队了,最多还有一点守备力量。
这样的话,不管华夏人有多强,大周的蒙兀二三十万大军压下来,华军还得撤退。
只要华军撤退就是机会,抓住就赢了。
可惜,现在的问题是,李乾顺并不清楚北蒙兀南大周会不会被自己的使者说动,在此时出兵,大家一起合力对付华夏。
他现在非常非常希望有一种远距离通讯的手段,能够让他联络远在察哈尔和临安的使者。
可惜这个时代没有电报、没有无线电、也没有卫星电话和互联网,因此李乾顺并不知道他所期盼的包围网能否成功,只能选择赌自己的策略能够成功。
……
兴庆府,又是一次决战前通宵达旦的御前军议之后,大白高国最有权势的宰执(同时也是大部族族长)们走出皇宫,返回各自住处。
走在这群党项高官显贵最前面的,自然是国内最强大的部族长:仁多家的仁多楚清,没藏家的没藏讹庞,叶家的叶孛麻。
这些跺跺脚,大白高国都要地震的顶尖党项权贵,现在都是一脸愁容。
“陛下想的还是三十年前那场胜利。”
没藏讹庞愁眉苦脸的说道:
“可蒙兀人和周人能靠得住吗?”
“靠得住也不能靠。”
仁多楚清回答:
“他们就算随了陛下的意思来抄华夏人的后路,肯定也是等咱们打个两败俱伤之后!”
李乾顺打算赌蒙军和周军回来救他,因此并未改变之前的策略,既不把南面那些城堡的守军撤回,也不带着兴灵的主力南下寻求决战。
这意味着,南方那些堡垒的守军都被放弃了,只得到北蒙南周加入战争之后,李乾顺才会率领主力出击。
大德皇帝想的挺美,可在场的诸位都觉得难以接受,原因很简单,南方那些堡垒的守军大多是他们的部族兵,现在战死被俘的将领,不是姓仁多,就是姓没藏,要不就是叶孛,反正没有姓嵬名的——这些宗室将领都蹲在兴灵,等待大德皇帝设想的尾随追击华军之战。
“他们嵬名家能等,咱们可等不起了!”叶孛麻咬牙切齿的说道:“等华军到了兴灵,就算咱们真的赢了,孩子们都战死了,之后我们如何在国中立足!”
大夏国是个部落联合政权,实际上等于是王族嵬名和仁多、没藏、叶孛等大部族共治天下。
因为他们有兵。
嵬名家的兵大概是夏国总兵力的三分之一,他们这些大部族占另外三分之一,其他则是一些小部族,以及投靠过来的吐蕃(比如禹藏花麻)、汉人和西州回鹘、高昌等西域人。
夏国的权利、土地和财富分配,也是根据各部的实力来的,嵬名家实力最强所以他们是宗族,其他大部族则长时间把持着宰执位置。
可若是自家的兵被拼光,不论是谁,肯定都不会相信自己的功勋,以及那宰相、枢密的官职能保住家族。
………………………………
第611章 平夏战争3
“现在必须有个说法,不能那家中的孩子们去拖时间。”
没藏讹庞也不顾及现在还在皇宫门口,直截了当的说:
“要不然就南下跟华狗决战,要不就把孩子们撤回兴灵,在兴灵决战!”
“没错,要是还想这么拖下去,就让他嵬名家的兵去吃炮弹!”
其他人立刻应和起来。
虽然他们都知道这是肯定行不通的——临阵换将就是大忌,更别说临阵换军了,这是根本不可能达成的战术动作。
因此他们也就是说说罢了,根本目的还是选择决战,而非继续拖时间等待不知道来不来的外军盟友。
“可如果天子一定要继续拖时间呢?”叶孛麻问。
这个问题让现场一片沉寂。
这确实没有好办法,现在甚至有人认为,大德皇帝现在的选择其实是想借外敌之手削弱国内大族。
“陛下已经老了。”没藏讹庞冷冷的暗示:“太子今年已经16岁,有德行。”
话中的暗示让很多人猛的一怔。
“做不到的。”仁多楚清摇摇头说道:“咱们的兵都在外面,现在兴灵之地都是嵬名家的兵。”
“那怎么办?”没藏讹庞微怒:“华军已经到了耀德城,到灵州的路已经走了一半了!再拖下去……”
“做不到的事想都不要想,不过可以选择别的方式达成目的。”叶孛麻在旁边提醒道:“嵬名家的兵都在兴灵,而我们的兵在南方的堡垒中,也就是说,陛下其实也管不到南边……,呵呵,如果陛下一意孤行,我们就干脆放弃南方那些堡垒吧。”
“对对,这个办法好!”一个小部族长大声赞同道:“咱们把各家的兵直接撤回兴灵,陛下还能把咱们都杀了?只要咱们到了兴灵,害怕陛下不决战?”
叶孛麻一摆手:“这是陛下不听忠言,迫不得已的办法,不到万不得已不能使用,咱们这几天还得劝谏陛下。”
这是部落联盟政权最大的缺点,很可能没有之一——如果自家部落有需要,国中的大部落丝毫不会在意损害本国的利益。
话又说回来,夏国的皇帝对利用外敌消耗下面大部族实力的做法,也没有任何心理障碍。
……
共和1792年12月20,华军攻克辉德城。
这是一个驻军稍多的大型要塞,足足五千夏军士兵被华军一勺烩了。
这一次,李井槐并未继续进攻,因为下了大雪,他需要更多时间把手上的车辆轮子换成雪橇条幅。
这耽误了很多时间,此外,之前一个多月的战争,虽然前进速度一直不快,但他认为部队仍然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休整,正好趁着大雪时间完成这件事。
最后,李井槐希望趁这段时间给前线囤积更多粮草和弹药,并且开始动员民工修复他攻克的那些堡垒——这些堡垒对华军来说就是肉罐头,不需要费多大力气就能撬开吃到里面的美食。
但对党项人来说,有华军防守的堡垒,就是用牙齿啃铠甲——完全没机会。
华军参谋部在战前曾经预测:党项人在野战连续失败后,会失去跟华军野战的信心,但他们有可能尝试派出精锐骑兵切断华军越来越长的补给线。
这是很正常的想法,实际上,三十年前,周军对伪夏进行战略进攻的时候,他们就曾经用过这一手,并且取得过很大成功——在金军入关的时候,已经打到灵州的大周西军每天口粮只剩下正常的一半,这也是他们撤退的时候,党项人能够一路尾随追击,造成西军全线崩溃的原因之一。
虽然可能性很小,但李井槐并不想重复大周当初的失误。
基本策略就是把党项人自己修的堡垒当成一系列屯粮兵站,每个兵站驻留保证敌人轻骑无法攻克的兵力,储存可供一线部队使用三天以上的口粮。
然后,兵站向前方,或者兵站与兵站之间的补给,尽可能使用带着护板车厢的大车,一旦遭到突袭,车队可以迅速围成车阵。
这样,哪怕只有民兵,车队也足以坚持到骑兵增援到来。
李井槐的作风就是完全不给敌人一点机会,尽管他所带领的部队有以一敌十的能力,但他仍然希望尽量制造以十打一的机会。
……
李井槐一点点向兴灵推进的同时,最西路的左鹤林战斗群正在继续向西进攻。
左鹤林的风格与李井槐完全不同,他就是那种宁愿冒风险,也要尽量突袭敌人的将领。
这种人,把握住机会就很容易创造名垂史册的辉煌胜利,但一旦翻车,他就是历史笑话。
但左鹤林完全不在乎,何况他的部队大部分都是吐蕃人,这些人现在连外蕃都算不上,就算全死了也没人心疼。
因此,左鹤林就像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
十月底,进攻开始的时候,左鹤林率领两万汉蕃从青海湖边誓师出发,十一月初八就攻克凉州,切断了党项甘州军司与兴灵之间的联系。
这实际上也是切断了西域诸国与党项人的联系——这些小国都是伪夏的朝贡国,虽然更西边有帕尔斯的重压,但在这种宗主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还是有可能出兵增援的。
左鹤林风一样的行军速度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
比如从甘州匆匆赶向兴灵的党项军,就完全没能想到华军居然在这里有两万大军。
十一月初十,党项甘州军司和西平军司(驻扎瓜州)的部队在凉州城下被左鹤林全歼,两万大军只有不足一千人逃出战场,而且他们没法继续前往兴庆府方向,只能原路返回甘州。
失去了全部补给的溃兵,走几百里荒无人烟的地区,即使华军不追击,能有多少人或者回去也是个问题。
何况左鹤林这种性格,怎么可能不追击?
全歼党项两个军司之后,左鹤林在部队中挑选三千汉蕃精锐骑兵,一人双马,沿着党项人东来的道路向西急进。
十一月十三日上午就抵达甘州城下,此时少数溃军才刚刚回家,左鹤林骑兵几乎是在守将知道东进部队被全歼的同时,直接冲进城内。
当天,左鹤林阵斩甘州军司正将,甘州易手。
………………………………
第612章 西域1
夺取甘州后,左鹤林并未作出过多休整,甚至并未等待援军,只休息两天之后,就继续帅兵向西挺近。
十一月二十,左鹤林攻克肃州。
这一次他遭遇的抵抗比在甘州时还要轻微,实际上,当他帅军抵达城下的时候,当地部族就干脆控制了城市,并且直接向左鹤林投降。
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得到华夏的妥善对待。
左鹤林认为自己没有权利处理这些当地的地头蛇,不过他队伍里有能处理的人——华夏的宗室将领(实际上是校官)徐世桢。
抬出徐世桢的身份来,当地的部族全都十分信服,纷纷表示愿意团结在华夏的大旗下,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左鹤林还有更大的目标,因此他没有继续跟当地部族浪费时间,简单的命令徐世桢暂时驻留肃州后,他自己率领部队继续西进。
这一次,左鹤林战斗群掺杂了更多外族部队,包括两千多甘州、肃州的本地部族兵——有党项、羌、回鹘、吐蕃,也有几个自称是汉人的部族也出兵了。
左鹤林此时有了五千骑兵,而且经过补充,仍旧维持一人双马不说,甚至队伍中还多了五百多封骆驼。
战斗力唯一的削弱点,是队伍中真正的华军士兵越来越少了——本来出兵的时候人就少,每占领一地还得留下几百人,等待战斗群的后续部队增援(比如徐世桢就不得不留在肃州),以至于左鹤林再次出发的时候,华军士兵只剩下不到三百人了。
人数虽少,却依然是左鹤林最信任的部队。
因此他在出发前,把队伍进行重组。
三百华军士兵组成一个单独的战斗群,既充当护卫、中军,也用来当做其他队伍的督战队。
随后是当地有一定汉人血统的部族兵——这些人大多是前朝遗失的汉人遗孤,虽然衣帽风俗与中原已经大不相同,也很难看出他们与当地部族有什么不同,但左鹤林依旧打算给予他们特殊的信任——出发之前,总参谋部已经有过详细的手册,说明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分化本地部族了,强调这些汉裔的血统,在有限范围内提升他们的地位,就是办法之一。
这些人在左鹤林军中有大约五百人,再加上从青海湖边就一直跟着的一千五百早期吐蕃兵,一共两千人,组成新西征部队的第二层级。
再接下来,自然就是那些新投靠的部族了,不管是党项还是回鹘、羌、吐蕃,一律算作队伍的最底层、
左鹤林明确宣称,他们所能获得的战利品和功劳,是全军最低的,但他们要承担最沉重的勤务,包括按华夏标准安营扎寨,巡逻喂马,也包括攻城时当先锋,以及撤退时殿后。
但是,若是能够积攒到足够的功勋,左鹤林会提升他们的地位,用新征服和投靠的部落兵来替代他们的位置,而他们自己则可以上升到第二阶层——那意味着更多的战利品和更多的功勋。
对于当地部族来说,越简单明了的奖罚机制越有效果,至于阶级,这倒不是什么问题,反正他们这些伪夏西部的边陲小部族本来也是受压迫的,兴灵的大贵族从这里征兵征粮的时候,可不会考虑他们是不是党项人。
……
接下来的路只有一条,实际上就是沿着旧的丝绸之路走河西走廊。
这条路荒无人烟,黄沙遍地,仿佛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不过左鹤林带的补给足够,而且也能在附近绿洲居住的部落中获得补给——不论是畜力,还是粮草和人力。
何况党项人为了维持对西域的间接统治,在这条路上修了不少驿站,现在虽然驿站守军都被抽调走了,但建筑物都还有留下,大部分驿站还有水井,这就足够了。
越靠近西域,水就越金贵。
十二月二十,左鹤林帅军抵达瓜州附近。
迎接他的,是伪夏西平军司正将所拼凑的一万多军队。
与左鹤林的部下一样,这也都是一帮本地和西域各族各部,你三百我五百拼凑出来的联军,其中党项人已经很少了(西平军司的大部分党项人已经在凉州被左鹤林干掉了),大部分都是吐蕃、汉人,还有西域来的回鹘、高昌,甚至还有帕尔斯商队的护卫被强行扣下,逼迫来参战的。
这个守将姓嵬名,虽然只是个犯了错被发配来守边的旁系,但总算也是宗室,为大白高国牺牲的勇气还是比别人多一些的。
可他有牺牲的勇气,不代表那些被刀枪强迫来的各族联军也有这个勇气。
十二月二十一,夏军刚刚与左鹤林接触,队伍中那些对大白高国没有一点忠诚的帕尔斯人就找到机会先行逃离战场,之后左鹤林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机会,命令手下骑兵从帕尔斯人让出来的阵线缺口中冲进党项人军阵。
夏军想要派兵堵住缺口,但其他方向的援军被华军的火枪一顿暴揍,当场死伤数百,结果等他们顶着损失抵达目的地的时候,整个夏军主阵已经被彻底绞烂了……。
战斗迅速变成单方面的屠戮,夏军主将在部队崩溃,败局已定的情况下自杀殉国。
最终,在区区半个时辰的时间内,纯骑兵部队组成的左鹤林战斗群基本全歼伪夏西平军司拼凑起来的军队,四千多人被杀,四千多人被俘,其余溃散。
首先脱离战场的帕尔斯人比各方面都略早一点返回瓜州城,他们入城后,迅速开始搜杀当地富户,劫掠金银女子财物,惹得全城大乱——这个时代,敢走丝绸之路进行跨国贸易的商人,本来就是亦商亦匪,现在有这么一座毫无防备的城市摆在他们眼前,不捞上一笔当然不可能。
左鹤林打扫战场多花了一点时间,当天黄昏时分才押解这俘虏抵达瓜州,不过此时瓜州都已经被帕尔斯人烧了一半了。
那些帕尔斯人倒是痛快,看到华军军旗后立刻开城投降——反正他们抢的是华军的敌人,直接献城甚至还能算是功劳。
他们觉得,这应当能保住他们这次的收获了。
而且,不是还给华军留下一半吗?
………………………………
第613章 西域2
左鹤林无法理解帕尔斯人的想法。
按照华夏传统观念,自己怎么也算是王师,就算是敌人,也应该是自己来决定杀与不杀,杀多杀少,以及怎么杀的问题。
就算是要屠掉沙洲,也应该是自己来决定,怎么能由外人把结果强加给自己?
再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沙洲在前朝,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中原政权的领土了,大周时期也不过是被伪夏窃据几十年,到了现在,华军收复故土的过程中,沙洲被西域更西的人劫掠……。
如果不去考虑道德问题,单从利益上来考虑,那就更简单了。
华夏目前没有向西域大规模的计划(核心领土人力都不够用),很长一段时间内,华夏对西域的统治还是利用当地亲华势力间接统治为主。
因此帝国需要当地人心向华,但华夏向来不喜欢以前的王朝那样通过给予大量好处收买异族,而是通过把异族纳入经济循环链条,让他们无法离开华夏而实现。
这种方法很成功,但需要大量时间满满整合当地经济,现在,帕尔斯人的所作所为实际上给了左鹤林一个极好的机会。
“真不知道这些化外野人想的什么。”
左鹤林摇摇头:
“这简直是送给我一个收拢当地人心的机会吗。”
当地大部分部族,不论是党项还是羌、回鹘、吐蕃,乃至汉人,都是信佛的,与信拜火教的帕尔斯对立十分严苛。
虽然双方经贸往来十分频繁,但打仗的时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