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兴-第1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仁多楚清看着指向自己的炮口,手中长弓颓然落地。

    ……

    灵州陷落整整一个时辰之后,没藏讹庞率领的援军才刚刚抵达叶孛麻被华军骑兵追上的东关镇。

    数万党项士兵和他们的统帅一起看着满地尸体,默然不语。

    ……

    共和1793年3月初7,华军一日下灵州。

    击毙伪夏枢密使仁多楚清以下一万五千人,俘虏三万七千多人,另有约五万灵州居民落入华军手中。

    3月8日,李井槐在灵州突然行使华军已经很久没用过的老规矩——选五杀一。

    在连战俘带灵州居民八万七千人中选杀一万八千人!

    灵州城直接变成血色地狱,李井槐首先杀死城内所有伤员、老人和体弱多病者,随后又抽杀党项壮丁补数。

    3月11,李井槐下令封刀,随即抽出几个俘虏,让他们把一封信带到兴庆府。

    信上,李井槐表示,若是伪夏军还要继续抵抗,灵州的惨剧就会在兴庆府重演。


………………………………

第620章 兴庆府1

    后世的历史对李井槐屠灵州的目的有过一些猜测,有人认为他是想要震慑党项人,也有人认为他只是实行华军对异族的老规矩——尽管这个选五杀一的老规矩自从灭亡女真伪金政权后就很少用过了。

    当然这也不是什么重点,毕竟,要说杀人多,同一时期冯三虎在扶桑杀的更多,只不过他那边是杀人的目的很清楚,只是为了震慑压制扶桑人,不像李井槐这样选择性的定向清除党项人而已。

    或者说,冯三虎在扶桑更像是封建军队的作风。

    而李井槐则有些灭绝的意思了。

    不管他的原本目的是什么,反正李井槐屠灵州确确实实起到了恐吓效果。

    兴灵一带所有还没有被华军占领的地区,党项民众开始抛家舍业,扶老携幼的向更北方逃难,冰天雪地的河套地区布满了不敢留在家中的党项人,严酷的冬天和稀缺的食物使得这条死亡之路被各种悲惨的故事充满。

    大部分难民觉得灵州守不住,兴庆府也同样不行,不过还是有人抱着对大白高国的最后一线希望前往兴庆府寻求庇护。

    然而大德皇帝李乾顺下令兴庆府关闭城门,不准任何人进入。

    兴庆府城下难民哭声震天,枢密使没藏讹庞实在看不下去,进攻请求皇帝打开城门接济难民。

    然而,没藏讹庞没能从皇宫中走出来,在失去了仁多和叶孛两家大族的奥援之后,单单一个没藏家已经无法获得与嵬名家平等的地位了。

    于是李乾顺决定趁此机会剪除这些不听话的国中大族。

    包括没藏、仁多、叶孛在内的十多个大小部族留在兴庆府的家眷和财产全部被嵬名家的士兵查抄,家中男丁随后被尽数杀绝,女子分配给嵬名家的兵将为奴。

    这次内部清洗,直接死亡人数超过七千,至少两万人被贬位奴隶,兴庆府的防御力量进一步下降。

    不过尝到甜头后,至少嵬名家的兵将确实有跟大白高国同生共死的觉悟了(实际上嵬名家也已经没有别的退路了)。

    3月20,李乾顺再次派出使者,向华军请求和谈。

    这一次,夏国使者带来了一千两黄金,两万两白银,三十个姓没藏、人多和叶孛的年轻美女。

    同时,他们带来了李乾顺新的谈判条件:夏国愿意去皇帝尊号,向华夏称臣,夏国国王以子自称,对华夏皇帝敬为父上,同时割让夏国二十二州中的十州领土,并且每年向华夏献出三万匹马驼作为岁币。

    李乾顺唯一的请求,就是希望华军退兵,让夏国成为华夏的外蕃附庸。

    这次李井槐并未杀死使者,而是把使节团全部成员,以及他们带来的美女、金银和那封信送回国内,请求皇帝陛下和太子殿下圣裁。

    毕竟党项人把姿态摆的很低,条件似乎也很好。

    当然,在国内传来新的命令之前,进攻兴庆府的准备工作依旧不能放松,李井槐打算趁这段时间,给前线储备更多的炮弹和补给——虽然通过灵州战役来看,那么多物资其实大多数用不上。

    3月底,华军开始清除兴庆府的外围防御。

    3月29,华军攻克顺州,4月初5攻克静州,初8占领永州,4月11占领怀州。

    到4月20,华军已经完成对兴庆府的包围,李井槐在兴州南北各立起两座大营,每个大营拥有三万兵力,超过一百五十门大炮。

    4月底,李乾顺接到了一个如晴天霹雳般的新坏消息:北面草原上终于有部队进入夏国了,但不是他千思万想的蒙兀援军,而是华夏上马贼王启年率领的部队。

    这支数千骑兵组成的队伍于三月二十七渡过黄河,进攻夏国的黑山福威军司。

    军心涣散的夏军并未进行坚决抵抗,兀拉海城落入王启年之手,随即这个贼人帅军顺着黄河向南狂奔数百里,与四月初一占领克夷门。

    现在,整个大白高国已经只剩下兴庆府和定州两座城市了。

    而李乾顺试图通过谈判来拖延时间的行动也变成了无用功——就算是最蠢的人也能明白,李乾顺期盼的外国干涉军不会来了。

    现在,大白高国唯一能存在下去的可能,只剩下华夏方面接受李乾顺的投降。

    今年已经五十六岁的大德皇帝仿佛一夜之间又衰老了十岁,他的年纪比共和皇帝徐睦河还要大几岁,但若是华夏接受和谈,李乾顺就得对徐睦河以子相称。

    李乾顺不想接受这个耻辱。

    共和1793年4月30,李乾顺在重重包围之中的兴庆府举行禅让大典,把皇位让渡给太子李仁庆,年号大庆。

    然而,夏国活不到大庆元年了。

    5月初2,华夏国内给李井槐发来对谈判的态度——拒绝和谈,伪夏必须灭亡。

    李井槐立刻发起对兴庆府的攻击。

    5月初3,夏军对华军城北大营发起一次试探性反击,但随后被华军击退。

    下午,华军炮兵按部就班的开始轰击城墙,一个半时辰后,兴庆府南北两座城门均被轰塌。

    不过这一次,党项人难得的做了一件争取的事——他们并未把大量生力军部署在城墙上,只准备了少数兵马以迷惑华军,任由华军摧毁基本无人守卫的城墙——反正也守不住。

    华军进城后,部署在城内的党项军借助炮兵停火的机会,迅速向城墙方向靠拢,结果双方在不到五十米的距离上直接面对面遭遇。

    华军近距离开火一次,打倒冲在最前面的党项人,却也失去了装填第二发子弹的时机,于是两军进入残酷的白刃战。

    披坚持锐的党项人一度凭借兵力优势占据主动,刚刚从城墙缺口处进城的华军又被党项人驱赶出去。

    但回到开阔地带后,华军又重新占据优势,火枪手对着城墙缺口一排排射击,子弹不断击倒拥挤的党项士兵,反击被轻而易举的止住了。

    李井槐本想暂停攻势,抽调后方的外蕃士兵来负责城墙缺口的争夺,不过前线局势变化迅速,还没等到他的命令,华军士兵就自觉发起第二轮冲击。

    这一次,冲进城中的华军士兵首先向三面涌来的党项人投掷手榴弹,再辅以火枪齐射。

    混战中,党项人以为华军调来了大炮,于是放弃城墙缺口的争夺,向城内第二道防线撤退。


………………………………

第621章 兴庆府2

    华军进城后,嵬名家的兵还在拼死抵抗。

    不断有人从墙角边闪出,用弓箭对华军射击,给缺乏铠甲保护的华军造成一定伤亡。

    华军立刻用排枪回应,由于子弹威力十足,党项人即使躲在墙后面,通常也会被穿墙而过的子弹击中,因此他们大多只有一次机会,要不就是用自己的命交换一个华军伤亡,要不然就是白白丢掉性命。

    这种防御自然不可能抵挡华军多久,所以很快,华军突破到党项人在兴州城内修建的第二道防线。

    这是一道矮墙,高度差不多相当于一道胸墙,但上面很奇怪的修了一些城垛,看起来除了矮一点,简直就跟真正的城墙一样。

    华军没有功夫思索敌人为什么在城中修这样奇怪的胸墙,士兵们站定,用手中的步枪压制敌人,然后由外蕃兵背着炸药包上前准备炸开缺口——一切跟在灵州时一样。

    但是当穿着三层甲的外蕃兵靠近到胸墙附近的时候,对面突然传来一声怒喝,然后就是咚咚咚的战鼓声,一排蹲在胸墙后面的党项兵突然起身。

    那道奇怪的胸墙顶端,城垛之间,出现了十多门火炮!

    其中有大口径铜炮,铁炮,也有木炮,此外还有大口径火绳枪和一些火门枪。

    之前的战斗中,党项人一直没有使用火器——或者用了,但被华军炮兵直接覆盖掉了,结果让所有人都产生了轻敌情绪,仿佛党项人永远学不会使用火器一样。

    实际情况当然不是这样,党项人也会用火器,简单的枪炮本身就不是什么技术难题,他们自己就能生产一些,何况华军对民间和在国际市场上也出售了不少旧式武器,其中一部分辗转流落到党项人一点都不奇怪。

    现在,党项人把这些压箱底的宝贝都拿出来了。

    外蕃索伦当然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他们吃过苦头,略一愣神之后,所有人都发出惊天动地的惨叫,拥挤着试图向后退去。

    党项人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所有枪炮齐鸣,还有很多弓箭手射来重箭以补充火力。

    铅弹,碎石子和羽箭在狭窄的巷道中横飞,索伦兵一片片倒下,仅仅这一个突破区,一次齐射,华军就付出上百人的伤亡。

    然而死伤的都是外蕃兵,华军对这种伤亡丝毫不为所动,几个提着刀的镇抚兵挤到前面,命令士兵把所有退下来的索伦人控制住,然后直接拖到街边砍头。

    华军军纪也显露出其残酷的一面。

    火枪手在军官的指挥下继续射击,他们手中的击发线膛枪拥有比党项人早期大炮更加远的有效射程,一轮轮排枪打得整个胸墙尘土飞扬,几根插着棍子的火门枪跌落在胸墙前面。

    一些骁勇的华军从死亡的索伦兵那里拿过炸药包,齐声呐喊着主动发起冲击。

    党项人的大炮来不及重新装填,倒是一些火枪有机会再次打响,几个红衣兵惨叫着倒下,但其他人趁着火枪再次装填的时机继续前进。

    党项人也知道现在就是决定生死的时刻,许多人不顾子弹横飞,直起身子用弓箭阻击,华军又倒下一些,但还是有人接近到胸墙附近,其中一个被火门枪击中小腹的少年兵突然发出一声大喝,点燃身上的炸药包,整个人跳到胸墙上!

    轰的一声巨响,人体残肢和各种武器的残骸四处飞溅,片刻之后,一阵黑红的血雨落下,把胸墙两侧所有人浇了个透心凉。

    这次爆炸震慑了党项人,其他士兵得以把炸药包安全的安放在胸墙脚下。

    然后又是一连串巨响,胸墙防线被炸出数个缺口,华军士兵不再等待,在军官哨声的引领下迅速冲过胸墙,把后面被爆炸震得晕沉沉的敌人全数杀死。

    胸墙防线被突破了,华军继续向前,但连两百步都没走出去,第二道胸墙防线又出现在华军面前。

    而且还是那种方便架设小型火炮的墙垛结构。

    不过华军不会犯两次同一个错误,这次他们没有强行突破,而是略微等了一会,等来了因得知城内敌人有大炮而迅速向前增援的骑兵炮连。

    于是,党项人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六斤炮以更远的射程和更强的破坏力在党项人炮兵有效射程范围之外,一炮炮把那段胸墙扯成碎片,期间绝望的党项人曾经试图用装填好的大炮进行还击,然而他们根本够不着华军,所有还击的火力都成了绚丽的烟花表演,为大白高国的落幕抹上了最后一层鲜艳的色彩。

    其实,在第二道胸墙后面,党项人还准备了第三道,第四道和第五道防线,然而在带上大炮的华军面前,这些工事毫无用处,所有胸墙都无法抵御三发以上的六斤炮直接命中,更何况后来华军干脆拖来了十斤炮。

    防线被一层层突破,党项人再也无法做出有效抵抗,最后时刻,大约一千两百铁鹞子在某个嵬名宗室将领的指挥下,向北方突击。

    他们试图给自己的小皇帝和太上皇打开一条突围的通道,但在这狭窄的地形上,直接进行骑兵突击只会是一场悲剧。

    这次大白高国最后的挣扎,没能溅起一点水花,被华军密集的火枪齐射和排炮霰弹攻击中化为齑粉。

    共和1793年五月初四清晨,四点左右的时候,第一支华军部队来到党项皇宫外墙附近。

    此时李乾顺,李仁庆父子身边还有数千士兵和将近两万妃嫔、宫女、太监,城中的部分地区也还有党项士兵在进行最后的绝望抵抗。

    但是所有人都失去了获得胜利的信心,绝大多数技术兵器也已经损失在皇城外的各条防线上。

    战斗结果已经注定,继续抵抗已经毫无意义。

    四点半左右,伪夏皇宫中走出一个内宫宦官,他向一名华军连长表达了夏国皇帝和太上皇的最后旨意——他们希望能够向一位有足够身份的将领投降。

    又过了二十分钟,一位上校抵达,随即,皇宫城门被从内部打开,李乾顺,李仁庆父子自行反绑双手,出城投降。

    夏国正式灭亡。


………………………………

第622章 闲暇

    春天的泉城,气候还算不错。

    每天清早,在上班之前,文季都会带着妻子徐世玫在家附近的帝国泉城大学校园里逛上一圈。

    徐世玫怀孕了,这将是他们夫妇的第三个孩子。

    帝国的医学界现在认为(毫无疑问还是受徐世杨的影响),孩子的身体素质跟母亲的健康程度有很大正向相关,因此户部和医学界对提高女性身体素质有着异乎寻常的嗜好。

    为此,帝国宣传部甚至公布过理想的帝国“美女”形象图画——不是传统的仕女,也不是江南瘦马那种扶风弱柳的形象,而是某种……,嗯,如果是穿越者的话,大概会觉得这形象很像另一个位面20世纪7、8十年代华夏女学生。

    连服装也是如此,今后注定会被无数学生吐槽为老土的蓝色“运动服”式校服已经在官办学校全面铺开,不过这玩意质地优良,虽然跟传统服装区别很大(女生不穿裙子),但在这个时代依旧是相当引领潮流的。

    文季夫妇携手慢慢走在道路两旁高大的桦树之下,在他们身边的校园主干道上,大学的男女学生正义班级为单位,列队跑早操,年轻人穿着蓝色校服,昂首挺胸,边跑边唱。

    他们唱的是军歌,显得相当气宇昂扬。

    徐世玫抱着丈夫的胳膊,歪头用羡慕的目光看着这些青年学生:“真好啊,我都没有上过大学呢。”

    北方开始兴建大学的时候,徐世玫早就嫁为人妇了。

    “我也没上过,江南根本没有大学。”文季笑道:“不过我们的孩子能上,我们如今的工作不就是为了他们吗?”

    徐世玫坏笑着看了丈夫一眼:“我的夫君,你现在越来越像我三哥了。”

    “我要真能像他一样倒好了。”

    文季对自己的童年,印象最深的事,是逃亡。

    那一年,金军大举南下,大周皇帝放弃还在抵抗的军民仓皇南逃,于是全军大乱,金军占领都城汴梁,屠城。

    逃亡的人群如海潮般涌向南方,金军铁骑如影相随,不断杀戮躲闪不及的人们,那些鞑子每抓住一群人,就先从中选杀看起来最强壮桀骜的男人,挖心刨肝,当场吃掉以作震慑,然后把年轻女子掠走,剩下的男丁编成奴隶兵,老弱孩子直接扔到路边。

    南逃的路上到处是倒毙的尸体和绝望哭嚎的人,文家家大业大,百多个家丁护院倒也不惧怕小股敌人和走投无路不得不抢劫别人口粮的人。

    但是人太多,就容易被大股敌骑盯上。

    最后时刻,文季的大哥让妇孺先行撤退,自己带着家丁护院,和难民中最具血气的汉子们反冲女真铁骑,给他们这股难民争取到了逃亡的时间。

    父亲说起这一天,总是说大哥牺牲的很英勇,很壮烈,将来必定会青史留名。

    但长大后,文季在回忆这一天的时候,总是有个疑问:大约三百只有木棍农具和简单兵器,没有任何训练的男丁,抱着必死的决心反击,至少两百女真骑兵在一两个时辰内居然没有任何办法。

    那么,为什么朝廷的几十万大军对付不了区区数万女真鞑子?

    文季问过文仲,也问过文及甫。

    前者跟他说,那是因为朝廷被奸臣把持,只要咱们主战派上台就能好了。

    后者则是摇摇头,叹了口气后什么也没说。

    也许是出于对大哥的内疚吧(文季和他大哥是同母同胞,文仲不是),到了临安之后,文及甫对文季不愿学习儒学、诗文,反而去跟各路江湖人混在一起的做法并无太多干涉。

    直到后来,文徐两家定下亲事,他的妹妹文月嫁给徐世杨,而文季要娶徐家女为止。

    为了至少不让徐家女感觉受委屈,从定下婚事到徐世玫抵达江南之间的那段时间,文及甫和文仲对文季管的很严,也填鸭式的输灌了很多儒学和文学上的东西。

    毕竟家学渊源,多少也有些基础,当时他虽然不至于能考上举人进士,但在秀才中,文化水准大概也算得上一等之列了。

    当然,文季之所以突然改性格,拼命学习,也有徐世杨的原因——因为徐世杨当面顶撞鞑子使者时,他就在场。

    当天夜间徐世杨火烧都亭驿,文季还曾想找些江湖上的朋友帮忙。

    文季觉得,如果这个勇武的年轻人早生十多年,也不至于出现朝廷几十万大军打不过数万鞑子的情况,那么多人,以及自己大哥,或许也就不用死了。

    文季是崇拜徐世杨的,他没跟别人说过,但他就是崇拜徐世杨,所以这时他说能像徐世杨就好了,所以他当时好好学习,不想让自己未来的妻子,徐世杨的妹妹受到委屈。

    不过,当徐世玫抵达江南文府的时候,文家人都发现,他们可能想岔了——这个徐家女,可能根本就不在乎丈夫有没有进士之才。

    这丫头比自己还反传统。

    实际上,文季的骑术、射术(火枪)都是婚后妻子教的,道具是江北送来的一匹辽东战马(战利品,也是徐世玫的嫁妆)和徐世玫自己的两条燧发手枪(当时还没有击发枪和左轮手枪)。

    夫妇二人在江南的时候,还暗搓搓的私下里自配过火药,以增加越来越少的弹药储备。

    客观上来说,文相公把他们夫妇送来江北,除了两头下注以外,未必没有让这俩经常惹祸的小混蛋滚得远远地,眼不见心不烦的想法。

    夫妇二人有说有笑的继续漫步,没过多久,正在跑操的大学生们突然产生了一点躁动,有人冲着队列大喊大叫,更多的人则停下步伐,交头接耳起来。

    “出了什么事?”徐世玫问。

    文季也不知道,他伸长了脖子,来回扫视,却也没发现什么特别的东西。

    过了片刻,学生中间爆发出一阵欢呼:

    “我们赢了!”

    “万岁!”

    “帝国万岁!”

    “华夏万岁!”

    文季缩回脑袋,牵着妻子的手继续向前走:“好了,别看了,应该是西北那边打赢了。”

    “你怎么知道的?”

    “不然呢?学生们这么激动,当然是对外打赢了,不是对扶桑就是对伪夏。”文季苦着脸,有些无奈的说:“扶桑还早着呢,伪夏那边倒是打到鞑子伪都城了……,所以咱们快些走吧,我那边又要忙起来了。”


………………………………

第623章 西域诸国1

    文季现在在户部工作——户部主薄,在华夏属于中校级官员(华夏目前还没有完全兵民分离,9成以上的公平民仍有军职)。

    他的职责主要是综合统计帝国各省上报的数据——包括人口、工农业生产(经济方面,帝国现在不统计GDP,而是统计类似工农业生产总值之类的数字)。

    这些统计数字十分重要,对帝国制定新一年度的财政预算和五年计划完成度有很大意义。

    而其中,最重要的数字之一就是人口。

    目前华夏的人口,包括庶民和奴隶在内,大约有一千五百万,公、平民年人口增长率在百分之一点五以上。

    这个数字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流离江南的流民返回江北,以及部分江南人到江北定居,此外还有少数庶民升平民。

    去掉这一部分,依靠生育增长的人口(减去死亡人口),公、平民增长率大概在百分之一点二到三之间。

    根据文季的汇总统计,公、平民的人口增长点有个转换的过程,以往每年都可以获得大量人口的移民数量正在下降,因为江北汉民已经全部纳入帝国统治,而江南移民也随着流民的减少而降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