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兴-第1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极大的亏损,因此吞并这个国家不如维持高丽王朝的统治,间接获得好处。
但扶桑就不同了,这个国家很有油水,通过海路,交通其实也并不困难,因此帝国内阁对扶桑的政策始终在根据形势转变——所有人都没有放弃直接吞并扶桑的计划。
大家都在等待扶桑远征军接下来的行动。
……
十月的燕京,气候还算不错。
徐代灼坐在属于太子府的一间别院院落里,把一盘青菜和半份红烧肉一起倒进装满米饭的海碗里,用筷子搅拌两下,然后直接端起碗呼噜呼噜的往嘴里扒饭。
这样子,说好听一点是有军人豪爽的气概,说难听一点,跟猪拱食差不多,以至于几个宫女都忍不住掩嘴偷笑。
“吃慢一点!”他的亲生母亲赵珊坐在桌子边轻声训斥:“一点都不像天家贵胄,倒像个庄稼把式。”
“娘,我本来就不贵。”徐代灼咽下食物,喝了一口清茶,慢悠悠的笑道:“真正贵胄的是老二,他才是皇太孙,我只是皇长孙而已。”
“代灼!”
“好了好了,娘,我知道啦,别唠叨了。”
他这个年纪的半大总是听不进父母的话,他会嫌他们唠叨。
“再说,老二现在在海军学校,我估计他吃相也不会比我好多少。”
赵珊没有再说什么,刚才儿子的话让她很不舒服——凭什么都是同一个爹,我的儿子就要比文月的儿子低一头?
若是在普通人家,低一头也就低一头了,可如今徐家是天家,孩子低一头,无异于云泥之别。
“娘,我今年秋假回家,是想跟您和父亲说一件事。”徐代灼吃完饭,放下海碗,正色道:“我最近几年放假可能不会回家了。”
现在的学校没有暑假,倒是有一个秋假,目的是在重要的秋收季节,让孩子们参与田间劳动,弥补劳动力不足,也算是一种忆苦思甜的劳动课程。
“近几年放假不回家?什么意思?”
“我要参加远征。”徐代灼认真的说道:“向比西域更西方的远征。”
“不准去!你去那么远做什么!”
“娘,我是去开创我自己的事业。”
赵珊看着这熟悉又陌生的儿子,一时无语。
“这次远征西域,左将军(左鹤林)和五叔(徐世桢)找我谈过了。”徐代灼轻声解释道:“帝国将来是父亲的不假,但父亲之后是二弟,跟我没有多大关系。”
“我可以选择在留在国内,燕京或泉城都行,但那样我最终可能只是个闲赋在家的亲王,那时候才真是成了猪了。”
“所以左将军和五叔打算支持我去海外开拓,我好歹也是天家贵胄,总归是比那些外族人更加值得信任。”
………………………………
第627章 海外王
这次战争,徐代灼一直跟着左鹤林,从未离开过队伍在路上新占领的城市驻扎。
他曾经在青海湖边跟来投靠的吐蕃部落兵吃烤羊肉,跟着大部队到过甘州、肃州、瓜州、沙洲,出了玉门关,征服整个西域,一直抵达葱岭,跟帕尔斯军队对峙了很长时间。
如果从出兵是开始算起,徐代灼一路行来单程上万里,来回两万里。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这一下就算是把行万里路这一条做到了。
因此现在徐代灼的见识已经完全不同于以往——至少在左鹤林和徐世桢的刻意支持下,他对西北方向的局势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
因此徐代灼对自己的未来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虽说出生在皇室,嫡庶之间其实没有那么大区别,自己留在国内也不一定没有机会坐上那个位置,但徐代灼觉得自己不能这样赌,因为一旦赌输了就再也没机会了。
而且,在家里跟自己兄弟争执有什么意义?那几乎只能削弱帝国的实力。
还不如自己去争取一个属于自己的机会——父亲一开始也不过是个小小的坞堡主不是吗?自己能获得的起始资源肯定比父亲当时的情况好得多。
至于在西域能不能获得独立性,这个倒是不用担心。
徐代灼这一路走来,一个很直观的认识就是,帝国要统治西域是很麻烦的。
实际上他也由此想到如今帝国的双头布局:皇帝爷爷在泉城,以最早控制,因而最发达的齐省为核心向帝国其他领土辐射工业、农业、科技、教育、经济等等国内布局。
父亲徐世杨在燕京,都督危险的北方边境,布置针对鞑子的各种战争——之前主要是女真,刚刚结束的党项,还有不久之后的蒙兀。
这种布局本来就是帝国的信息传输速度无法跟上帝国的扩张步伐,最终才不得已形成两个都城各自负责一部分的情况。
这还是传统的汉地,等到将来,帝国完成南北统一,恐怕即使两个脑袋都不一定够用了。
毕竟,到那时,帝国至少会成为一个最南端到三沙一带,最北方到外兴安岭,最东方到扶桑,最西方到葱岭的超级大帝国。
这大概就是军校教官在课堂上讲的所谓“自然边界”的极限。
而这个帝国的边角地区,一旦发生紧急事件,把消息传到京城,恐怕至少得一两个月的时间,等帝国点起大军前来支援,恐怕得一年之后了。
若是帝国军队打倒葱岭之外呢?
那恐怕一两年都反应不过来。
所以,这个“自然边界极限”之外的土地,只能是在帝国政府的支持之下分封出去,形成一系列类似高丽这样的外蕃国家。
徐代灼看中的就是这个机会。
实际上左鹤林、徐世桢,以及没有参加这次西征的王启年都曾经暗戳戳的向他这个皇庶长孙表达过这个意思——帝国军队的战斗力又能力征服能走到的任何地方,但可以遇见的将来,帝国不可能直接统治葱岭以西的地区。
因此徐代灼可以在葱岭以西建立自己的基业,一个依附华夏本土存在的次级帝国,然后左鹤林、徐世桢和王启年的目标,是这个次级帝国的再次一级附属国。
大家想要的都是一顶海外的王冠,属于自己的基业。
“你的这个想法,有没有跟你父亲说起过?”赵珊关心的问。
“我这次回来就是这个目的。”徐代灼回答:“我不能两手空空出发,必须得到父亲的支持。将来在葱岭以西立国,也还需要国内的长时间支持才有可能站得住,这也是左将军和五叔选择我作为盟主的原因——我毕竟是皇孙,不跟二弟争,帝国总得给点报酬对吧?”
“其实,这件事,左将军和五叔应该已经给父亲透露过一点消息了,父亲恐怕也是同意的。”
“那个没良心的!”听到这里,赵珊有些不忿:“明明都是他的亲生儿子,为什么非得分出不同……。”
“我们本就是不同的。妈妈。你应该明白,我们不可能相同。”徐代灼笑了:“我都想明白了,父亲是何等的人物,他不可能允许我们兄弟为那个皇位争来争去,所以他必然会支持我,将来也许还会支持我其他的兄弟去海外建国。”
“这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徐代灼傲然说道:“我会在葱岭以西建立不次与父亲的基业,我会为民族开拓新的生存空间,历史一定会记住我的名字!”
……
共和1793年的最后几个月,虽然扶桑战争并未真的平息,但大家都在做准备的情况下,局势至少从表面上看还是很平静的。
参与西征的军队,大部分都已经撤回,只剩下新领土所必须的驻军。
帝国在抓紧时间向新领土移民,凡是自愿前往的民众,都可以分得最肥沃的土地,承担最低级别的税率,还可以得到政府低息贷款和财政补偿——耕牛、第一年的口粮和种子、必要的武器,甚至还能获得一栋房子。
仅仅这些补偿,对贫穷的平民来说就已经很有吸引力了,因此自愿移民的人一直络绎不绝。
但是帝国人口始终不算多,而且本土的机会同样不少,因此只依靠汉人移民仍然显得单薄。
帝国仍然继续执行各种人口调换行动——大约180万党项奴隶中,至少有一半要迁往辽东北大荒开垦,另外有30万人左右要分散安置在帝国国内,在国营农场工作,或者年轻女子分配给较为贫穷的帝国平民为妻。
除此之外,徐世杨提出迁徙十到二十万党项人到扶桑,用这些西北鞑子压制扶桑人。
作为替换,今年多达四百万的扶桑奴隶中,有一百万人会被安排在北大荒——这样北大荒的人口会有将近一百五十万以上,这已经算是初具规模了。
另外迁徙五十万扶桑奴填充原党项地(最肥沃的兴灵不去),五十万扶桑奴去西域种树挖矿,二十万扶桑奴去台岛开拓。
这些地方在如今仍旧都是苦寒之地,不过多派人手加以改造,总是能取得成绩的,之后再把剩下的奴隶向新的苦寒之地迁徙,把开拓出来的土地留给汉民。
徐世杨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逐渐把边荒地区变成汉人的实际控制区,当然,这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
第628章 1793年年终总结
共和1793年12月。
趁着各方面战局都趋于平稳的时机,华夏帝国如期召开年度总结大会。
根据各方面汇总的统计资料,帝国在这一年年末,共有公、平民总人口322万户,1310万人;庶民40万户,130万人;奴隶总人口则因为平夏和扶桑两场战争,迅速增长到630万人。
这样,帝国人口总是突破2000万,将将达到江南(预测)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对于经历过几十年战乱的江北来说,这是个令人欣喜的巨大变化。
不计算直接缴获,帝国今年的财政收入是一亿四千万新币两,从党项人和扶桑人那里的直接缴获价值几何,目前还没有具体统计数字,不过估计不会低于四万千新币两。
这其中,为财政收入贡献最大的是异军突起的金融业,各大国有银行上缴的利润远远超出其他方面,成为帝国财政的支柱。
其次是工业。
在帝国成立之后的三年时间里,工部在户部和银行的帮助下,向民间投放了1500万件各式铁制和钢制农具;生产了8万辆带板簧的新式牛马骡车;建造了大约20万栋楼房(工厂宿舍和城市居民楼)、170万间瓦房,翻修旧式房屋150万间以上。
再加上纺织服装(含成衣)、食盐、玻璃、酒、香水、皮革、搪瓷、食品加工、造纸等轻工业以及军工、造船、化工(肥皂和火柴如今被划分在化工里)等重工业和矿业,帝国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比已经超过百分之六十五,妥妥的成了一个“工业国”。
虽然这工业国的桂冠细看起来其实蛮搞笑的——帝国工业产值如此之高,是因为帝国的很多工业品处于垄断地位,不是因为帝国工业已经真的工业化了。
垄断总是能带来大量利润的,因此帝国工业带来的直接财政收入只比直接向全国甚至整个东方世界放贷的金融业少一点,最近三年基本上处在轮流成为帝国第一财政收入大项的地位。
财政收入的第三项是贸易税收。
帝国进出口规模很大,主要是进口原材料,出口轻重工业品和军工产品,此外还直接控制着高丽和琉球两个国家的海关,以及江南的转口贸易——占领台澎和三沙后,不论是海外商人前往大周还是大周商人出海,都要在帝国控制区过一遍手续,这也是一笔很大的利润。
传统国家最重要的财政支柱农业,如今在帝国已经成为收入最低的大项。
这还是帝国的耕地年年大幅增加,水利建设速度始终如一,经济作物种植逐渐推广以及畜牧业和林业飞速发展之后的结果,如果依旧只是维持小农经济,估计农业连这点收入比例都达不到。
如果只看财政收入,帝国毫无疑问是这个时代这个世界最富裕的政府,收入世界第二的大周(总参情报部估计大周财政收入折合五千万新币两)与帝国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但是,帝国的财政支出也是世界第一的高,而且同样把世界第二的大周甩开数个档次。
1793年,帝国支出项目最大的毫无疑问是军费,帝国在这一年同时进行了两场远征,目标都是人口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强国,直接参战的部队超过25万,间接参战的人员数以百万计,消耗弹药数千吨,粮秣物资无数。
军费外还有阵亡士兵家属的优抚工作,受伤士兵的后续生活安排等等,军事上的开销已经超过九千万新币两,占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十四以上。
财政支出的第二大项是官员和公务人员薪资,帝国奉行高薪养廉政策,官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普遍很高,而帝国又是个政府触角能直抵村落一级的“管家婆”政府,因此公务人员绝对数量和比例都很高。
1793年,官吏俸禄直接财政支出四千万新币两。
接下来是公共基础建设投资,八百万两;教育投资,六百万两;公、平民医疗和卫生投资,三百万两;国有工农业投资,三百万两;科技创新投资三十万两;替他支出(包括国债利息),一百五十万两。
实际总支出15180万新币两,财政赤字1180万两。
这是帝国财政从节度使时代有预算规划以来,第一次出现财政赤字,数字出来的时候颇有些户部的官员吆喝国将不国,要求降低财政支出。
但实际上,如今的华夏帝国财政仍旧是十分健康的。
毕竟今后估计很难出现同时打两场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了。
何况,直接战争缴获的那四千万两并未计入财政收入,帝国新征服的领土在未来也会带来更多利润。
那些瞎吆喝的官员,在徐世杨看来,大都是些以大言言博出位的家伙。
剩下的小部分,估计是想给自己所在的部门争取些权益。
……
根据国家战略,徐世杨希望在明年解决扶桑问题,然后集中精力,寻找机会,准备解决江南大周,完成帝国的真正统一。
为此,包括军费在内的全部财政支出,明年都不会有所减少,甚至在进攻江南的过程中,还要因为必须安抚战争难民,稳定江南经济,不使江南产生太大社会动荡,而编制庞大的特别经费——不低于五千万新币两,与大周一年的财政收入相当。
大规模增加支出,自然要通过大规模增加收入抵消。
明年的财政收入(依旧不计算直接战争缴获)要求至少达到16000万两,把明面上的财政赤字控制在6000万两的水平。
这样,加上今明两年的直接战争缴获,帝国的财政实际维持在收支平衡的地步。
经过十多年的积累,此时帝国国库还有折合18000万两的存款。
此外,帝国的民间存款同样有很大富裕,如果有必要,帝国也可以加大国债的发行量——目前帝国有内债2000万两,外债3000万两,算不得什么大数字,因为利息给付及时以及抵押物始终在升职,因此帝国外债在江南销路很好,由此户部认为国债翻两番都可以接受。
当然,徐睦河和徐世杨都不可能同意一下子发行如此大量的债券,帝国的财政也没窘迫的如此地步。
但这个数字至少表明了,即使帝国继续像今年这样不断进行大规模战争,只要还能获得胜利,财政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
第629章 去江南
军事上超越一个时代以上,经济又不会出任何问题,那么这个国家一定是十分好战的。
华夏帝国就是如此,在扶桑战争尚未结束的时候,帝国实际上已经开始考虑与大周之间的战争了。
当1793到94年度会议季上,有人试探性的提出进攻江南,结束中原分裂状态的时候,会议现场氛围迅速变得火热起来。
所有人——真的是所有人,都在毫无顾忌的大声宣扬尽快进攻江南的观点,大家都认为大周不堪一击,而江南的繁华对所有人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干掉大周,他们就不是“叛臣”,也不是什么北朝了。所有人都想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帝国的官员,真真正正,全全面面的当世第一帝国的官员!
听着会场上涌起的声音,看着人们想到战争就激动的脸庞,徐世杨知道,人们对大周朝廷的感情已经彻底烟消云散了。
这真是个好消息。
也许,统一战争不会给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带来太大创伤——那就确实该去做这件事了。
现在只需要一个合适的借口。
……
共和1794年元月15,扶桑东部海域。
海军三等风帆运输舰“登瀛洲”号在江户湾外的海上过了今年的中秋佳节。
因为现在其实还在战时状态,虽然扶桑各方没有大规模打起来,但对峙和小规模冲突时有发生,而且海军现在既要执行繁重的运输任务,还要对扶桑沿海执行封锁监视。
任务很繁重,以至于“登瀛洲”这种旧式风帆运输舰都忙的不可开交。
清晨,15岁的帝国海军上尉徐代炫带领一帮二等水兵仔细擦拭甲板。
其实,“登瀛洲”这样的风帆运输船不用太好的保养就能持续运行很长时间,但海军条例依旧规定要求每一条船都要在空闲的时候进行自我保养,不得有丝毫懈怠。
因此,虽然“登瀛洲”仅仅在华夏就是一条已经服役了19年的旧船,而且已经连续在海上执勤数个月,但仅仅从外表上来看,她依旧显得如同一艘新船一样。
保养完毕后,“登瀛洲”的水手长穿了一双白袜子,背着手在甲板上来回走了两圈,他不时停下来看看自己脚底,或者走到舷炮边,用带着白手套的手摸摸炮膛。
若是雪白的手套袜子上有一丝黑印记,那么今天负责保养的官兵除了重新保养之外,还要受罚——通常是搬运炮弹,整理船帆等重活。
过了很久,水手长才满意的点点头,大声说道:“做的不错,给你们半个时辰休息时间!”
哗啦,敬礼,礼毕。
“徐代灼上尉,你跟我来,舰长要见你。”
“是!”
每艘风帆战舰的舰长室都是本舰舰艉甲板下第一层舱室,“登瀛洲”也不例外。
舰长室的空间很大,而且以一艘风帆战舰来说,装修的略显奢华。
“中校。”
舰长室的门开着,徐代灼在门口敬了一礼。
“进来吧。”
登瀛洲的舰长是一位年近四十的老水手,之前曾经在登州帮本地坞堡主家族跑江南航线,帝国统治登州之后,他考入海军军校,在军校里学习了很长时间。
因此虽然现在只是中校运输舰长,但前途无量,估计再有几年就能升任上校,甚至十年内就可以期待将星。
不过,这位未来的海军将军对徐代灼态度一直很好——也没法不好,毕竟是皇太孙。
实际上,徐代灼怀疑,自己半年时间从海校实习生预备少尉连升三级成为海军上尉,“登瀛洲”号运输舰上排名前五的大人物,就是因为大家自己的身份——或许连这个怀疑都多余,大家就是因为他皇太孙的身份才这样提拔他的。
“上尉,你今年还有两个月假期。”舰长坐在红木办公桌后面,用闲谈般的语气说道:“你可以使用这个假期了。”
“为什么?不是说战争期间不准请假吗?”徐代灼感到有些奇怪。
军校生确实有专门的假期,和平时期可以自己选择何时休息,但在战争时期,当然不可能实行这个权利——否则就成了逃兵了。
“战争期间不是不准请假,而是请假理由必须得到将级军官和军法处的认可。”中校微笑着说道:“上尉,你对军律了解还不够深刻。”
“可我没有请假理由。”
徐代灼甚至根本就没请过假。
“上尉,有时候,你应该做什么跟你想做什么没有太多关系。”
舰长从办公桌里掏出一封信,递给徐代灼:
“太子殿下要求你立刻回国。”
“什么?我父亲?”徐代灼讶然道:“他要求我离开前线?”
这似乎不太可能啊,之前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徐世杨就没有把他调离前线,现在这么做似乎很没必要,毕竟扶桑人的舰队早就完蛋了,徐代灼留在前线也很安全。
“你可以先看看这封信。”舰长提醒道。
徐代灼带着疑惑,打开那封信。
然后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江南传来消息,徐代灼的外公,曾经两任宰相的文及甫文相公病重,估计已经时日无多了。
作为亲外孙,徐代灼必须前往江南文家一趟,一起回江南的,还有文相公之子文季夫妇,以及徐代灼的母亲,华夏帝国太子妃文月。
这是汉人最重视的孝道,作为标榜汉人帝国的华夏,不可能夺情,只是现在江南大周对华夏的态度并不是很友好(帝国对大周朝廷也是一样),因此这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