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兴-第1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结果就是,皇帝想要强军,那就只能扩充禁军建制,但扩充出来的建制都被将门瓜分(当然,文官肯定也能从中分一杯羹),空饷大的吓人,有战斗力的部队还是不多……。
这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除了冗兵,还有冗官。
隆道皇帝动不了将门的利益,他更加动不了文官集团的利益。
毕竟大周是“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一点上,连文相公他们都不会帮隆道天子,徐世松这大忠臣更是管不到文官头上。
于是,仅仅兵饷官奉两项,大周一年的岁入就全都出去还能饶几百万贯的亏空。
财政压力让隆道天子夜不能寐,所以他就把压力转移到盐政和织造两个传统经济支柱上面。
隆道天子给巡盐御史林如海定下的指标,是最近三年要把盐课提高最少三成!
这可真是让林如海感到十分头疼。
徐代炫听到话题进行到这,心里忍不住替林如海哀叹一声:你这是自己跳到碗里来啦!
本来,徐代炫作为皇太孙对文季的计划明确表态以后,文季应该会重新考虑是否把计划贯彻下去(如果这不是既定政策的话)。
但林如海这一抱怨,事情就全变了,就像一艘无炮的旧式帆船拿着船头对着64炮风帆战列舰船舷冲锋,非得把横头让给风帆战列舰,那不占横头就显得太过迂腐了。
果然,文季听到这话,立刻顺势提出一个解决林如海林大人烦恼的办法:
江北愿意以江南市价一半的价格,私下里给林大人出售食盐,文季以人格担保,不论林如海想要多少,他都可以提供,而且全都质优价廉。
林大人得到这些盐后,是当成淮盐出售,还是明说齐盐,江北方面是不会管的。
反正,去掉运费和必要的打点,林如海可以得到大约两成的利,其中一部分当然是他自己的“劳务费”,其余的,林如海可以拿出去满足隆道天子制定的计划指标。
文季当场帮林如海计算了一下,江淮晒盐法得到的食盐,成本大概是直接购买江北盐(含运费)的三倍,这样,大规模购买江北盐不仅可以直接增加食盐数量,甚至还能节省很多成本。
这里面又是饶出一大笔,大周盐政的官员,林如海本人,隆道官家,甚至还有江北内阁,都能从中获得很大的好处。
只要巡盐御史大人同意,大家就都能满意了!
林如海沉吟一下,他没有当场同意,但语气松动了很多,不再是一开始那种本不想来却为了礼节不得不来拜会的样子。
连带对默认这笔生意的北朝皇太孙徐代炫,脸色也好了不少,至少不再是严防死守的样子了。
实际上,徐代炫没说话,纯粹只是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
林如海自己开这个口子,这就怨不得别人没有对大周手下留情了。
“这事,林兄也不必太着急做决定,反正盐就在那里,也跑不掉。”文季最后说道:“林兄知道哪里能找到小弟,有了决定,再派人来找小弟商议即可。”
………………………………
第637章 如何选择
徐林两家要去的目的地不同,徐家要继续沿运河南下,经过常、苏前往临安。
而林家则主要走长江前往金陵。
因此虽然林如海很想继续跟文季谈谈盐务的问题,但两家还是不得不分开了。
毕竟徐家的目的是探望病重的老人,这事耽误不得。
“文贤弟,愚兄会派人去府上拜会文相公,祝文相公早日康泰!”
分别的时候,林如海站在船头,对逐渐远去的文季挥手。
“小弟在此谢谢林兄!”
文季在礼节上做的也算毫无纰漏。
……
“东家为何一去许久?”林家的船上,师爷贾时飞小声问。
“那文季有个提议,很有趣。”林如海毫不隐瞒的把文季的提议详细解说以便,然后说道
“北朝厉害啊!那文季在江南的时候,我也听说过他,被文相公逼着考进士之前,总是跟江湖人混在一起,简直丢文相公的脸,没想到,在北边历练这几年,如今已经变得这么厉害了。”
“江北当然是厉害的,否则就不会是如今这个局面了。”贾时飞小声嘀咕一句“东家这是打算答应吗?”
“为何不答应?时飞兄觉得这里面有什么……”
“不,在下不是这个意思。”贾时飞的声音越来越小“在下的意思是说,这里面涉及的利益可就太大了!”
“替官家分担吗,这不算什么,何况我也不是迂腐,该有的都能从中拿一份。”林如海无所谓的笑着“就按旧制,大家都能拿到好处,应该就没问题了。”
“那不一定啊,东家。”贾时飞小声解释“以往,大家一年的分润大约是八十万贯,东家拿大头,大家也都接受。”
“可若是江北掺一脚进来,这就不是增加三成,恐怕翻一番都不止,一百六十万!再按照原来的比例分,恐怕就会有人觉得不够了。”
不患寡患不均,人性如此。
以前的盐政分肥,虽然丰厚但也不至于让那些手眼通天的官绅家族眼红,大家你拿一点我拿一点,相处融洽。
但利润一下子翻一翻,这情况就会变得不一样,有些家族恐怕会希望拿更大的部分,以便让自己的家族变得更加强盛。
这些人恐怕会觉得以往的分配比例并不合理,自己在其中吃了很大的亏。
而这其中,拿最大份额的林如海,就是最不合理的那一个。
“江北的盐不是给林大人您的。”贾时飞十分肯定的说道“那是给巡盐御史这个官职的,只要东家您不再担任巡盐御史,那么您就一点都分不到了。”
想分更多的人,大多是根深蒂固的豪绅官绅家族,或者大周的皇亲国戚,互相之间别苗头的可能性有,但说实话并不大。
那么他们应该分谁的份额呢?当然是林如海这个巡盐御史的。
毕竟官职虽大,那也是流官,把林如海弄下去,换个大家都满意的新人上来,只需要给他一点,其他的份额就可以拿出来满足大家了。
现在这种林如海一个人占最大份额的分配方式,恐怕早就有人看着不爽了吧?
想到这一点,林如海的声音也不自觉的变小了许多,他换上讨教的语气,轻声问道“时飞兄计将安出?”
“东家,您现在占最大的份额,是因为官家信任您,所以您是巡盐御史。”贾时飞回答“想要在江北拿最大的份额,同样只要让江北只信任您就行了。”
“只信任我?这怎么做?”林如海低头琢磨一下,片刻后,他猛地抬起头,断然拒绝道“时飞难道是那个意思?绝对不行!”
贾时飞微笑着摇摇头“东家,为何不行?”
“那金陵贾家,难道真的是个合适的选择?”
金陵贾家早就衰落了,表面上看似乎还是繁花似锦,但实际上内在早已腐朽。
贾家现在家主也不过是个闲职,家中已经三代人没有出过进士,连举人都很少,这在以文御武的大周,本就是衰落的证明。
何况贾家生活极尽豪奢,丝毫不知收敛,以至于家中亏空严重。
当初把嫡亲小姐嫁给林如海,其实是想借助这位探花郎的势。
等林如海当上巡盐御史,贾家又盯上林家的家产——林如海无子,那么他的财产都是女儿的嫁妆,只要贾家娶到林小姐,那么几百万贯的庞大财富就到手了,贾家就可以继续沉浸在他们奢靡的生活当中,直到林家的钱财耗尽。
林如海好歹在官场沉浮这么多年,这点门道是看得出来的,但现实就是如此,他命中无子,身边有没有可以掌家的夫人,女儿就是他的一切,为了让女儿有个依靠,作为亲家的贾家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林如海不怕贾家窥视自己的财产,只要女儿嫁入能贾家掌家,那么那些身外之物就当买女儿的幸福了。
可问题是,如果自己从巡盐御史的位置上跌下来,那些钱财早晚有花完的时候,以贾家现在的奢靡程度,花完之前女儿的事还不能定下,那问题可就严重了!
看贾家那个样子,一旦发生这种事,他们肯定会拖下去,直到能找到新的财富来源……。
若是以往,自己的位置稳定,女儿又没有别的选择,那林如海再不情愿也得把女儿送入贾家。
但现在吗,贾时飞不是提醒他有别的选择了吗?
可是……。
“那是天家。”林如海想了半天,最后还是遥遥头否决道“天家恐非良配。”
自古功大莫过拥立,罪大也莫过拥立错误。
北朝徐世杨又不是只有一个儿子,自家女儿要是嫁过去,结果最后发现押错了注,那可是阖家赴难,万劫不复了。
所以,真正有前途的士绅家族,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会让嫡亲女儿嫁入深宫。
“东家。”贾时飞小声劝道“您还是再想想吧,那贾家能有什么前途?”
“他们是大周的权贵,大华南下他们第一个倒霉,小姐嫁过去,到时候怎么办?”
“就算他们不南下,贾家现在这样子,出不了进士,小姐掌家又能怎样?贾家还是要败落。”
。
………………………………
请假
没想到,参加幼儿园的活动真的挺累的~~~
………………………………
第638章 孩子们
“容我再想想吧。”林如海依旧没有同意的意思。
虽然他也知道,即使有自己那点家财支撑,那金陵贾家也支撑不了多久,毕竟自己一个流官,再怎么捞还能支撑那样一大家子的豪奢生活?
能填补一下亏空,让贾家喘过这口气来就不错了。
不过,如果自己女儿能在贾家如愿掌家,那么只要自己活着,至少女儿的幸福生活,他林如海还是能护得住的。
女儿掌家,稍微辛苦一点,稍微改改贾家的生活作风,那么贾家的底蕴,至少一两代人之内还能维持下去。
最大的危险,当然是北朝南下。
这是挡不住的,大周朝廷挡不住,林如海和贾家更加挡不住,江北自然不会留着贾家这样对他们毫无贡献的江南勋贵。
到那时候,谁都救不了贾家,跟贾家勾连太深的,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但是,女儿嫁入深宫,这又能好到哪里去?
哪怕不提有可能押注错误,以女儿那体质,能禁得住深宫之中的暗流涌动吗?
唉……,真是难以选择啊。
“如此,东家好好想想吧。”贾时飞也没法有点不甘心的说:“只是,东家一定要记着,如今是文季先来拉拢东家,如此大好良机,错过了可就不见得会有第二次了。”
……
‘哼,林如海看着精明,实则愚昧至极!’
长江两岸秀丽的景色并不足以抚平贾时飞的糟糕心情,他站在自己船舱向外望去,心中不住的想:
‘这赵家天下早晚要改姓徐!这时候不抱北朝的大腿,到时候哪里还轮得到你!’
‘还天家恐非良配,说得好像你家那病痨子想嫁就能嫁一样!害怕押注错误阖家赴难?就一个女儿,贾家亡了不还是等于阖家赴难?’
‘不就是觉得女儿入贾家,你官大能护着她;女儿入北朝宫中,你江南的巡盐御史什么都不算吗。也不想想,你能护着在贾家的女儿,你还能护着整个贾家不成?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贾家一亡,你女儿还能独善其身?’
‘我可不能跟着林如海这愚人走绝路!’
‘得想想办法!’
……
按照帝国与大周各级官僚私下里达成的协议,江北船队进入临安时,一定要尽量低调,免得刺激隆道官家。
毕竟文相公是有大功的老臣,病重期间隆道官家亲往府邸探望也是正常,若是跟帝国的皇太子碰到一起,来个皇见皇……,那不仅尴尬而且危险。
于是,离开运河码头登岸后,文月又把大部分随行人员留在城外,自己仅率领二十辆新式马车组成的队伍进入临安。
这个车队没有悬挂任何北方的标记,规模也不算大,在江南,特别是临安这首善之地,拥有超过二十辆江北新式马车的豪绅家族有不少,二十辆车一起行动似乎并不怎么扎眼。
理论上是这样,可是,文月并未考虑到伴随的护卫那身红色军装,以及江南官僚士绅见风使舵的本事。
车队刚刚出发,临安城内以及附近所有多少有点本事的人物就全都知道。江北的太子妃、皇太孙一行已经到了。
城门税吏自然是得到吩咐不得有丝毫阻拦,从码头到文府这一路,甚至还有人专门驱赶行人,隐隐封了路。
他们做的太刻意了,以至于徐代灼一眼就看出问题。
“这都进城了,路上还是几乎没有行人。”
徐代灼放下马车窗帘,语带不屑的说:
“至于吗!这是连路都封了!”
宽敞到足以放下一张书桌的车厢中,文月正在翻看几份报告——她还负责着帝国的妇女工作,即使到江南来,这些关于帝国妇女劳力调查的重要报告也得尽快审阅完毕,因为这对她所管理的妇女部接下来的工作十分重要。
她头也不抬的说道:
“现在还是好的。”
“我们是来探病,他们不好半路凑上来,等我们在文府安定下来,肯定会有很多人一探望你外公病情的名义上门拜访,到时候你就知道什么叫‘至于吗’了。”
“妈妈,会有很多人来吗?”徐代灼的小妹妹,今年虚岁才六岁的徐代煣甜甜的问:“会有新朋友找我玩吗?”
“当然不会!”虚岁十岁的徐代焕大咧咧的说:“来的肯定都是些大人!没人陪我们玩的!”
徐代煣小嘴一瘪,语气中已经带上哭腔:“那哥哥你陪我玩……”
“不行,我还有作业。”
“你就陪陪她吧。”徐代灼拍拍弟弟的脑门:“你那点作业用不了多长时间。”
“可我……”
“没有可是,我有时间也可以带你们出去,不过这次我有很多事罢了。”徐代炫摆出一副兄长的模样,轻松压制弟弟的挣扎。
文月终于从她的文件中抬起头来了,她抱起女儿,温柔的说:“小煣不要哭,你外公家也有很多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跟他们一起玩好了,你会有很多新朋友的。”
现在,徐世杨有七个孩子,其中老二徐代灼、小六徐代焕和小七徐代煣是文月亲生,所以这次都跟着她一起南下。
其他几个小子,除了老大徐代炫已经隐隐有了自己的事业外,都还跟着母亲一起生活。
徐世杨管家的一个特色就是,他的妻妾都有很多工作。
比如赵珊现在负责燕京的女子护理学校,为帝国各大医院和军队提供女子护理人才,有太子的侧室负责,旁人就不会误会这种女子护理学校与以往的女营有什么关系。
赵琳负责妇女部下属的女兵和女民兵动员部门;顾横波依旧在负责宣传部,以官衔论,她甚至跟文月平行;就连高丽郡王家那位当做玩物送来的那位翁主,如今也在礼部下属的都亭驿(在华夏不再只是外事接待部门,而成为整个外交部门的代名词)担任北地外蕃(索伦各部和高丽)司的事务助理。
大家都有自己的事业和大量工作,也就没心情去搞什么宫斗,而各自的亲生孩子各自带,也确实比较容易培育亲子感情。
如果从封建道德观上来看,妾室所生的孩子理论上都算文月的孩子。
不过因为徐世杨的这种做法,妾室的孩子对文相公这个外公并无多少感情,因此这次也就干脆没有跟着一起南下了。
………………………………
第639章 际遇
文月并不觉得自家丈夫这样安排妾室和妾室的子女是侵占自己这个女主人在家中的权威。
实际上她面对自己的三个亲生儿女就已经觉得很头疼了,虽然身边总是有侍女跟随,但这些外族女孩(帝国的宫女太监中,只有当初拦截和亲船队得到的那一批是汉人,其他都是外族)模样倒还可以,干活的时候全都笨手笨脚的,别指望她们能像母亲那样照顾好孩子。
而且代焕代煣两个小的现在都是人嫌狗厌的年龄,一个照看不好就容易惹出大事,再在加上还有那么多工作……,若是让她把赵珊赵琳顾横波她们的孩子一起管起来,文月觉得自己一定会发狂。
就这样吧,这样其实挺好的。
反正她对丈夫与其他女人生的孩子也没有什么感情。
想着这些乱七八糟的事,耳中充斥着两个小孩子叽叽喳喳憧憬着外公家的新朋友,文月再也没心思继续她的工作了。
华夏帝国的太子妃开始收拾自己桌上的各种纸张,徐代灼在身边帮她,两个小家伙见状,也吵吵嚷嚷的凑过来帮忙。
结果越帮越忙。
等到一切收拾妥当,车队已经抵达文府正门前了。
文月下车,看着自己生活了十六年的大院,一时间竟然有些感慨。
当初徐世杨下江南,就住在这大院的别院里,当时文月也曾偶然见过他几次,不过两人都没给对方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后来听说徐世杨火烧都亭驿,杀光了鞑子的使节,文月倒是赞叹过徐世杨有班定远之风,不过那时她也没想到自己居然会离家千里成为他的妻子。
更没有想到自己居然会成为一个强大帝国的太子妃,未来的皇后——或许终究有一天还会成为皇太后?
人生的际遇啊,还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
江北。
帝国政府于共和1793年5月初1,正式宣布皇长孙徐代炫外放出京(虽然帝国还是没有真正的京城)。
帝国皇帝册封自己的长孙为秦王,但却没给徐代炫任何封地,而是允许其自行海外开拓。
之后徐代炫就开始大张旗鼓的招募人手,按照内阁的指示,秦王府卫队可以有五千兵马(只算有枪的公、平民兵),但除了一支五百人的近卫军外,不准抽调任何野战军建制部队。
剩下的人马只能征募愿意跟着秦王殿下一起去远征开拓的预备役和民兵。
对此,徐代炫并未表示任何不满,实际上他觉得内阁一个建制兵都不派给他才是最好的——从无到有,亲手组建属于自己的队伍,才更容易如臂使指。
至于那些近卫军,实话实说,这其实是内阁给秦王带上的一个紧箍咒——这支名义上的亲卫兵是五年一轮换的,完全听命于帝国而不是秦王府,现在还好,若是未来,自己的后代对帝国有什么威胁,这些近卫兵随时可以控制秦王府。
这个紧箍咒是不得不带,不过这也只是个保险,平时要用,近卫军也会不打折扣的遵守秦王的命令——军人吗,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徐代炫更加不会故意消耗他们——帝国要补充近卫军可是太容易了,何况若是让内阁起了疑心,下次可能就会把五千建制兵全都换成近卫军,把他这个秦王彻底架空。
所以,内阁给了秦王一个紧箍咒,徐代炫也欢天喜地的接下来戴到头上,大家心知肚明,各自表明心意,这就够了。
接下来,秦王的其他要求,内阁自然也会尽可能给予满足。
4500人的招兵名额,左鹤林负责招募300人,表示一起来参加远征的折可适预订了100个名额,跟秦王一起外放为王的甘定郡王徐世桢有300个名额,其他帝国皇亲国戚高官显贵可以有1500个名额(很多注定继承不了家业的次子庶子都愿意来参加)。
剩下的2300人都由秦王自己负责。
为了招兵,秦王殿下开出了及其优厚的条件:
凡是平民以上青壮男男子,自愿跟随出征开拓者,其所属奴隶五人以下不缴纳人头税,五人以上的奴隶人头税也按帝国税率减半。
这实际上等于在新开拓地放开了奴隶市场,远征军若是在葱岭以西站稳脚跟,他们这4500所谓的兵,就都有机会成为奴隶主。
这也是徐代炫对自己封国的定位——一个****奴隶制国家。
经济上以采矿和种植园为主,尽量不建立自己的工业,出口矿产、农产品、畜牧产品和奴隶,购买内地的工业品,以此加强封国与祖国之间的联系,减少将来与母国反目成仇的可能性。
这样也更容易得到母国的信任和帮助。
军制上,主力部队除了近卫军之外的部队,暂且以十人一小队,百人一中队,千人一大队的简单编制为主。
一旦站稳脚跟,随着大量私人奴隶出现,这些“汉兵”实际上会成为某种程度上的独立作战单位:一个汉兵到时会有数个甚至十数个奴隶兵跟随(很像西方中世纪的骑士)。
到时候,一个十人的小队实际可能有几十上百人组成,在秦国地方上,一个汉兵拥有一个庄园也会成为常事。
这也是左鹤林他们为何要走那些名额的原因——这里面每一个汉兵都是成为奴隶主庄园主的机会,将来他们建立自己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