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兴-第2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好是给国内送去一点礼物,让皇上、太子和内阁清楚的认识到我们的胜利,让他们觉得我们值得继续投资。”左鹤林提醒一句。

    “送礼物的话……。”徐代炫抬起头想了一下说道:“皇爷爷是‘寡人有疾’,从帕尔斯贵胄女眷里挑上十个绝色送去就好。”

    帕尔斯人高鼻深目,五官立体,那些美女的蓝眼睛看多了会觉得特别有意思,何况有传言说帕尔斯美女有内魅,那风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徐睦河好色,他自己不避讳这一点,徐代炫也是直来直去,觉得直接送西域美女就挺好。

    “至于我父亲……,其实对他来说,知道葱岭以西也开始汉腔唱歌,就是最好的礼物了。”

    “要是实物礼物的话,把前面缴获的帕尔斯军旗打包递过去吧,他会满意的。”

    “内阁就更简单了,拿十斗金玉往他们面前一摆,告诉他们,我们的征服没有亏本,而且以后我们的土地只种粮食和棉花。”

    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逐渐步入中年的徐世杨开始往极端民族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觉得这样可以明确自己的历史定位(是定位不是地位),这大概也是生存无忧状态下,他对自己这段奇异穿越人生的最终定位。

    他的表现是如此明显,周围的人看出这一点实在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因此徐代炫才会说出那些话。

    至于内阁,大佬们更关心帝国的平稳运行——或者说,经济增长。

    西域这边盛产黄金和宝玉,送十斗过去证明这边不是无用之地,然后宣布自己以后以种植棉花为主产业,能够为帝国还在飞速发展的纺织工业提供大量原材料,那么内阁为了帝国的纺织产业链,也要给予秦国充足的支援。

    “我要三百万石粮食。”徐代炫接着说道:“我不管路上消耗多少,就算我去泉城撒娇打滚,帝国也得实打实的往我的仓库里送进三百万石粮食!”

    孩子表现的好,就得给块糖吃,不是吗?

    “等粮食到位,就一一通知那些外蕃,派甲兵来碎叶,本王要进行大阅!”

    阅兵在古代也是强化权威和军事纪律的重要手段,只不过把人马集结起来检阅和训练,需要大量钱粮支撑,古代国家很少愿意承担这么大支出而已。

    秦国初创,汉兵自然没问题,但作为主力的各路外蕃就显得军纪极差,不如趁现在大战刚过的平静时期,赶紧练一练。


………………………………

第667章 暴秦7

    李忠汉得到了来自秦王的命令。

    于阗伯是华夏帝国的外蕃,本应直接听命与燕京或者泉城的命令。不过因为路途遥远,道路难行,今后,地处玉门关以西的于阗实际上应该更多的接受来自碎叶的命令。

    毕竟秦王才是带领于阗攻打宿敌帕尔斯领袖,所以把碎叶当成宗主对李忠汉来说不是什么难以接受的事。

    何况秦王也是华夏的宗室大王,向秦王效忠也算是间接向帝国效忠,只是看起来从儿子辈跌到了孙子辈而已。

    小事一桩。

    至于秦王殿下的命令,内容倒也简单,要求于阗作为大秦的附属国,三丁抽一,备好马匹、铠甲、武器和十日行粮,前往碎叶参加秦王在王都进行的大阅。

    李忠汉想了想,目前,于阗伯国不算奴隶,共有两千多丁口和半丁,三丁抽一的话,差不多就是上次出兵那八百人。

    对于一个总人口不过万多人的城邦小国来说,出兵八百不是个简单任务。不过上次巴剌沙衮战役于阗分得不少奴隶,押到田里干活,倒是也能节省出不少劳力去参加这次大阅。

    此外就是,上次李忠汉还获得包括三百套马凯,五百套铁甲在内的大量兵器,有这些东西,于阗也能凑齐三百具甲骑兵和五百铁甲兵的力量。

    唯一的问题在于粮食,上次光顾着抢金玉女子,粮食到手很少,而且巴剌沙衮的粮仓都在秦王手上,复国不久的于阗养活那么多人口和战马,没有外援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八百人的十日行粮都不容易出。

    正在想着怎样才能凑齐八百人十日行粮的时候,李忠汉的长子李归华凑了上来:

    “阿大,大王让咱们三丁抽一还要出十日行粮,咱们哪里出得起!”

    “嗯,所以得买一点。”李忠汉说道:“碎叶应该还有粮食,阿舅大王拿了帕尔斯狗的库藏,咱们用金玉买,应该买得到。”

    “阿大!秦王要咱们出兵,还不给行粮,你居然还想拿金子买!”李归华焦急的叫着:“秦王应该给咱们粮……”

    啪!

    话还没说完,李忠汉一巴掌拍了上去。

    用力不小,李归华原地打了个转。

    “你才吃了几天饱饭?居然就敢跟阿舅大王讲条件!”李忠汉呵斥道:“阿舅大王用你是看得起你!要是那天阿舅大王出兵没带上你,那你就完了!”

    “可汉人在碎叶才多少人!他们现在应该是靠着咱们……”

    啪!

    又是一巴掌,李归华反着转了一圈。

    “汉人有多少?五千!多么?不多!少吗?不少!”

    李忠汉恶狠狠的说道:

    “至少足够把于阗男女老少全都杀光!大白高国都被灭了!于阗这万把人够干什么的?汉千则无敌!你当是说笑的!?”

    “现在正是因为汉人在这里人数不多,所以才用得着咱们,所以于阗才能复国!你小子连这点都看不清楚,说那些话是想死吗?”

    儿子低着头,不敢说话了。

    不过表情上还是一脸不忿的样子。

    “唉……。”

    李忠汉忍不住叹息一声。

    年轻人,心高气傲很正常,李忠汉把儿子的长女跟妹妹一起送进秦王的后宫,恐怕也让李归华很不舒服,这都可以理解。

    但连现在这么明显的形势都看不出来,就是蠢了。

    “老子告诉你,别说碎叶还卖粮,就算不卖,老子杀马和骆驼吃也得出兵参加大阅!”

    马和骆驼是西域人生活的根基,这话已经很重了,就像一个汉人农民说他哪怕吃种子粮也要去做什么事一样。

    “既然你现在是这个心思,那这次大阅你就别去了!”

    李忠汉很怕儿子去碎叶给他惹什么麻烦,所以他打算让儿子去做另一件事:

    “阿舅大王赐给你阿大三十份赦书,咱们可以派三十人三十驼去长安贸易,你带队,去涨涨见识,看看汉家的天下是什么样子!”

    李忠汉年轻的时候去过兴庆府,在那里给伪夏皇帝当环卫宿值,那个时候他就觉得兴庆府真是天下一等一的繁华之所。

    不过,当大白高国灭亡后,他去长安向帝国表明忠心,看到这座西北雄城之后,立刻被这座熙攘繁盛的伟大城市镇住了。

    而听接待的汉人小官所讲,长安还不是帝国最大、最恢弘的城市,帝国还有皇帝所在的泉城,以及太子所在的燕京,还有其他许多许多不比长安小,甚至还比长安更大的大都市!

    “我们缩在这里,实在是太没见识了。”李忠汉哀叹道:“所以你小子才会有那么大逆不道的想法,既然这样,你就去汉地好好看看,好好学学,涨涨见识!”

    “是。”李归华沉沉的答应下来。

    “还有,把你两个弟弟都带去,让他们去泉城上学!不管花多少钱!把四十驼货物全花了也得让他们入学!花多少钱都得去!”李忠汉叫道:“告诉他们,在汉地找个汉人婆娘!别管女方家里是穷是富,只要是真的汉女就行!以后咱们家男只娶汉女,女只嫁汉男!这就是咱们家的家训了!”

    “老子要世世代代紧抱汉人的大腿!”

    “不,老子要成为真正的汉人!”

    ……

    徐代炫不知道李忠汉李归华父子怎么想的,就算知道,他也不会在乎。

    现在秦王殿下要做的工作实在太多了。

    帝国给不给他粮食还没个准信,所以徐代炫现在只能求助于来贸易的帝国商人。

    那些商人答应以秦国的矿产和战利品做抵押,给徐代炫提供每年一百五十万石的粮食支持。

    今年即将过去,不过年底之前就会运来第一批十五万石,元月过去之后会运来第二批粮食。

    长安当然没有那么多存粮,不过商人可以在西北地区搞农庄屯田,他们自行组织人力开耕土地,足以确保完成与秦王的合同。

    这样,粮食问题就算解决了大半,徐代炫有马不停蹄的招兵买马。

    目前,西域八国和一些小部落可以出动的战兵大约在一万人上下,本地铁勒那些不怎么可靠的部族兵也有一万上下。

    除此之外,就是原定的汉兵和外蕃兵,之前因为不急不畅,无法赶来的折可适、王启年他们会在年底之前带兵赶到碎叶与他会师。

    他们还会带来更多主动投靠的蒙兀和吐蕃人。

    :。:


………………………………

第668章 金陵之战,其实没打起来1

    预计到今年底或者明年初,碎叶这边的武装汉人还会维持在五千上下的水平上——因为帝国正在进行统一南方的战争,这段时间基本也就要见分晓了,应该不会把更多核心人力投入到遥远的岭西来。

    但等南方稳定下来,帝国吸收到江南的5、6千万汉人人口,估计会允许更多汉人以志愿者的身份来秦国。

    到那个时候,秦国的核心人口才有可能得到真正增加。

    在这之前,徐代炫和他的封国所能够依靠的,只有目前已经过来的五千汉兵,以及以外蕃索伦、蒙兀、吐蕃和西域那些仇视帕尔斯的部族组成的军队。

    为了加强部队战斗力,秦军在1795年下半年对所有部队和外蕃进行了一轮大阅和建制整顿。

    建制方面,秦军中的汉兵五千人被分为十个营,每个营五百人。

    其余各部也是这样,一千外蕃索伦被分成索伦前、后两营,因为投靠的蒙兀人和吐蕃人渐多,因此都是前、后、左、右、中五营,兵力暂时不满员的,用党项和羌人填充。

    然后是即将到来的六千外蕃高丽和外蕃扶桑,同样是各五营,但每营六百兵——高丽和扶桑缺乏骑兵,以步兵为主,但他们拥有一定数量的火器(鸟枪),将会成为秦军步兵的主体之一。

    还有西域八国的兵马,经过八剌沙衮战役的强化,西域八国各出一个营,每营八百兵,其中骑兵三百,步兵五百(如果马匹有多的,步兵自己带马参战也可以)。

    最后就是那些新投靠的铁勒部落,作为不可靠的外蕃,他们并未编营,而是按各自部落派丁派差派粮。

    以上,可以确定能随时出动的兵力,合计四十个营23400人——比从西域出兵时预计的人数略多了一点。

    而且不计算可以充当辅兵的奴隶、西域各国还未充分动员的部队、以及铁勒部落兵。

    四十营中,除了近卫营之外,其余都要自备武器,平时分散在秦国各地,战时集合作战,实际上都不是脱产士兵。

    好在帝国提供冷兵器没有丝毫困难,再加上八剌沙衮战役的缴获,至少在冷兵器方面,秦军的装备还是十分奢华的。

    整顿和大阅本身也是一个合练的过程,来自东方天南海北各处的外族部落以汉兵为核心,演练如何配合汉军的战术和战法,同时徐代炫也要通过合练结果对新任命的各营营长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奖罚,以加强自己的权威。

    由此,秦军正从一个临时拼凑的开拓者加强盗集团,迅速向火力强化版封建强军转变。

    ……

    江南,金陵附近。

    徐世松决定趁现在还有一点兵力优势,出城迎战华军第一军团。

    实际上他并不想现在打一场赌上一切的决战,然而大周朝堂和形势变化都逼着他必须打这一仗。

    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徐世松不想让华军的三个军团会师,那可是将近十五万大军,一旦会合在一起,大周唯一的兵力优势就烟消云散了。

    另外,因为他苦心经营了快十年的江淮防线被华军一举击破,大周朝堂上又一次出现了质疑其忠诚的声音。

    隆道皇帝倒是没有明确同意这种质疑,但他一天之内连发十三道圣旨,要求徐世松尽快击退华军的进攻,其急切的心里和浓浓的的怀疑,都快溢出那些写着圣旨的黄绢了。

    实际上,徐世松自己换位思考,也能明白朝堂诸公和皇帝的疑虑——这个世界上,从古至今,还有如今这种把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大军寄托与敌国皇族的情况吗?

    没有,从来没有过。

    如果不是大周自己的将领实在太逊,徐世松本来也不该开这个先河。

    如果这两个理由还可以理解的话,逼徐世松出战的其他原因就太让人沮丧了——徐世松期盼的援军一直没能到来,那些闽、粤、桂、赣等南方省份的周军虽然因为久不经战阵而战斗力稀烂,但编制数够大,徐世松觉得他们拼凑个十万八万的壮丁应该还是可行的。

    但是那些南方省份的禁军到现在甚至还没集结起来!更别说赶到长江边上参战了。

    理论上的援军无法指望,连本来应该不是问题的军饷军粮都出了问题——理论上,大周储备了八百万贯钱、三百万匹绢、一千五百万石粮,作为支撑前线军队作战的后勤。

    徐世松知道这肯定不足数,但七成总该有吧?

    只是,他的手下拿着他写的批条去调用这些物资的时候,那些管库的官吏毫不客气的一口回绝了!

    理由是:这些钱粮是给大周的经制之师禁军准备的,新军不是禁军的一部分,而是脱胎于民间义军,因此无权调用这些物资。

    这个理论其实没有错,新军的物资供应应该出自江淮一代新开垦的军屯。

    但是这些军屯现在都落到华夏帝国手中了,而有权利调用储备物资的禁军,现在前线只有好不容易逃出来的不到三万人。

    而且这三万人没有一位真正的统帅——童贯和大部分禁军高官都没能回到江北,同样无权调用这些物资。

    徐世松气的想要派兵接管这些仓库,但那些官吏族不敢对抗华夏大军,却一点都不惧怕徐世松,他们在江南大户豪族的支持下重重封锁仓库,一副新军敢开仓就要火并的架势。

    一些有能力的官员还上书皇帝,要求治徐世松跋扈之罪!

    皇帝没有治徐世松的罪,但对他的怀疑变得更大了。

    徐世松都没法跟隆道官家解释:大周现在最后能打的部队已经快要在大周自己的土地上断粮了!

    徐世松悲哀的发现,他想做忠臣,就没法对抗士绅阶层。

    若是想对抗士绅阶层,就得做反贼——而做反贼最好的办法,则是直接投靠北方他的弟弟。

    现在,一心想要做大周忠臣的徐世松都觉得,大周没救了。

    鉴于继续撤退也无法拉长华军的补给线——那些官吏不给他补给,华军来了他们倒是很痛快的把仓库打开了。

    但继续撤退周军自己就要饿肚子了。

    因此,多种原因刺激下,徐世松做出了在金陵城下决战的决定——不是他不想依靠城墙防守,而是金陵的豪族肯定会为华军开门。


………………………………

第669章 金陵之战,其实没打起来2

    作为军队统帅,指挥部队投入一场必败无疑的战斗很是悲哀。

    在出城决战前,徐世松不得不提前对自己的后事做一些准备。

    比如把自己的妻子仁福公主和他们的一对儿女都送到北方自己父亲那里,再比如给隆道皇帝和文仲写信,请求他们尽快放弃临安,向南迁都。

    徐世松现在连自己能牵制华军南下的脚步多长时间都没什么信心了,但是他又不想让自己效忠的君主落到北军手里,那就只有赶紧逃了——说不定逃着逃着,局势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大周再在什么地方苟个几十年呢?

    这样至少能证明自己的坚持还有点意义,对不对?

    不管隆道天子和大周朝堂怎么看待这封劝说迁都的信,徐世松都不在乎了,他在七月十五带兵出城的时候,华军第一军团距离金陵已经只剩下半天的路程了。

    徐世松在大营中就可以看到骑马的北军斥候在附近行动,而且他毫无办法——因为他手下那点骑兵根本没法驱逐对方,而本来应该为周军提供一定情报支持的本地居民,心里也根本不向着大周朝廷。

    几乎所有人都盼着北军尽快消灭大周,好结束这场战争,过上安稳平静的日子。

    可能唯一例外的,就只有跟大周朝廷紧密捆绑在一起的宗室了。

    决战之前的几天,就是徐世松刚把迁都的信送出去之后,隆道皇帝给徐世松派来了一位监军——一位宗室亲王,吴王,隆道皇帝的亲弟弟。

    吴王毫无疑问是大周的忠臣(不见得效忠皇帝),但是这位宗室大王没有一丝一毫的军事经验,他也没能带来徐世松所盼望的补给、军饷和援军,只是带来了隆道皇帝给前线将士的嘉奖令——说是只要打败华军,前线每人连升三级。

    可是,吴王当着全军的面宣读了这份皇帝赦谕之后,一个新军的低级军官忍不住当场大声质问:连徐世松大帅都被文官们看不起,想要调拨些粮草都不行,他们这些“贼配军”升了三级又有何用?还不如多给点赏钱和酒肉!

    吴王的脸色顿时就冷了下来,他这次来,偏偏就是没带赏钱和犒军的酒肉!

    士兵们大声喧哗,有人吆喝着自己已经很久没见过荤腥了,有人吵闹着说现在连粮食都不够了,一些禁军士兵甚至还要求“开拔钱”,没有赏钱就不去迎敌!

    吴王的脸色越来越差,徐世松不得不命令自己的近卫兵弹压骚动。

    徐帅的面子,士兵还是给的,但是,虽然没人再继续吆喝了,士兵的士气也跌到了无可挽回的谷底。

    而且,徐世松依靠个人威望压制了士兵,却没法安抚愤怒的亲王。

    吴王当着全军将士的面,当场呵斥徐世松:

    “看你带的好兵!”

    “这不能怪他们!”徐世松忍不住反驳道:“我军已经断粮两天了!金陵城中就有堆成山的粮草,却不许我们取用!士兵们要点赏很过分吗?”

    “这点困难你们都坚持不了吗?”吴王的愤怒溢于言表:“没有粮食你们不会吃肉吗?”

    此言一出,徐世松连反驳的心情都没有了。

    “把那些带头的兵油子抓出来!”吴王却还在大吼大叫:“把他们处以极刑,以儆效尤!”

    “请大王去后营休息。”徐世松转头对自己的亲卫说道:“解除大王手下的武装。”

    徐世松的亲卫立刻围了上去,吴王惊恐的大喊:“徐世松!你要做什么!?我让你抓那些乱兵!你听到没有?不是抓我的人!”

    吴王带了五百御龙骨朵子直和御龙弓箭直的士兵,然而这些皇帝直属亲卫已经几百年没上过战场了,早就成了大周高层安插自家子弟当官的单位,装备倒是精良,但实际战斗力那是一点没有。

    这些穿着明晃晃札甲的士兵看到徐世松的亲卫围上来后,很自觉的丢掉武器,没有一丝反抗的意思。

    “收缴他们的铠甲、兵刃和马匹。”徐世松不管吴王的叫嚷,继续吩咐:“告诉他们,等我们这边开战,他们就赶紧带上大王向南逃,也许还来得及。”

    “徐世松!你这个武夫竟敢违逆宗室!你是要抵挡叛逆吗!?”

    吴王的喊叫声越来越远,最后终于听不到了。

    “我是大周枢密使。”徐世松用只有自己才能听到的声音小声嘟囔一句:“你怎么还把我当普通武夫?”

    金陵大营中数万周军将士沉默的看着这一场闹剧,久久无言。

    过了很久,一名军官突然走到徐世松面前,直白的说:“大帅,您带我们投北军吧!北军当兵的受重视,大周根本不把咱们武夫当人看!”

    “那样我们就真成了叛逆了。”徐世松回答。

    “我们不在乎!”

    真是毫不留情的反应。

    “如果你们真的不在乎,就自己去投降吧。”徐世松疲惫的说:“我不投降。”

    “我们不是投降,是投靠!”

    结果就是,当天就有周军成建制离开大营,向正在朝此处挺近的华军投降。

    此时,徐世杨就在第一军团司令部里,得知周军开始大规模投降的消息后,他命令暂时不发起针对徐世松的进攻,给周军的士兵留出更多时间决定去留。

    徐世杨还给徐世松写了一封公开信。

    信中,徐世杨要求徐世松尽快放下武器,结束这场兄弟阋墙的战争。

    于此同时,徐世杨向全体周军士兵保证,华军不会苛责他们,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投靠华军,或者放下武器回家。

    为此,徐世杨命令停止进军三天,等待周军的反应。

    徐世松个人的回答来的很快,而且答案十分简单,只有一行字:

    徐世松不降。

    但是他的士兵大多降了。

    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