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兴-第2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此,徐世杨命令停止进军三天,等待周军的反应。

    徐世松个人的回答来的很快,而且答案十分简单,只有一行字:

    徐世松不降。

    但是他的士兵大多降了。

    到七月十九,华军准备进攻的时候,徐世松的金陵大营已经基本空了。

    连新军带禁军,总计十三万大军,到这天早上,徐世松命令御龙骨朵子直和御龙弓箭直的少爷兵们赶紧带着吴王逃往后,大营中一共还剩下不到一千行动不便的伤员和觉得什么时候都饿不死的厨子,以及对徐世松忠心耿耿的一千亲卫兵。

    这些人相当于徐世松的家丁和亲兵,他们恐怕是唯一愿意跟着徐世松一起去死的部队了。


………………………………

第670章 大周孤忠1

    七月十九当天,徐世松率领最后的周军野战部队出营应战华军,此时华军第一军团已经派遣不少人在新控制区维持治安,但同时北方也有不少新部队加入,总兵力维持在4万人左后的规模上。

    而徐世松,加上他自己在内,能够参战的总兵力还有997个人。

    要不是对面的人不对,徐世杨恐怕真的很想调侃一句:“你想做一辈子的懦夫,还是想做个英雄,哪怕只有几分钟?”

    徐世杨在战场北方一座小山丘上竖起自己的帅旗,直接给徐世松指明进攻方向,

    这仿佛也是某种挑衅——来吧,我给你做个英雄的机会。

    对大周的存续来说,这其实不是什么机会,哪怕徐世松能够直冲徐世杨所在的位置,击杀徐世杨,华军也还会继续这场战争——帝国本来就是个双头龙。

    但是对徐世松向世人表现忠诚的需要来说,这个机会就很不错了。

    果然如,上午9时一刻左右,徐世松亲自率领996个骑兵对徐世杨帅旗所在的方向反动冲击。

    因为接收了十多万大军和御龙骨朵子直等部队的马匹,此时的徐世松亲卫队也成了人人有马的奢华装备。

    不过,装备再奢华也不过千人,面对乌压压的四万大军和上百们大炮黑洞洞的炮口,这真的成了为了荣誉的自杀攻击了。

    “杀徐世杨!”

    徐世松把佩剑笔直的指向徐世杨的帅旗,周军骑兵跟着他狂奔,同时齐声呐喊:

    “杀徐世杨!”

    近四千只马蹄踏着大地,气势看起来居然还算不错,身处队列正中,徐世松微微转头向左右看,所能看到的只有满脸怒容的手下——这些年轻的战士大多是他到了江南后,从流民孩子中挑选出来的勇士,他们的一切都与徐世松休戚相关,所以哪怕明知必死,也没有任何一个人退缩。

    徐世松觉得,如果自己有一万这样的士兵,那么他这次的突击成功几率会很大——当然,若是有一万这样的士兵,那么他其实应该防守淮河,或者长江,而不是莫名其妙在平地上野战。

    可惜了,今天,这些勇士都得陪他去死。

    前方一声炮响,一枚黑乎乎的铁球呼啸而来,在骑兵前方数米外落地,然后猛地弹起,一头撞进骑兵队伍中。

    周军顿时一片人仰马翻,徐世松听到一阵抑制不住的惨叫声,他微微眯眼,完全不为所动。

    无需为牺牲者悲伤,反正今天大部分人都得去陪他们。

    或早或晚而已。

    紧接着,更多炮弹带着凄厉的啸声撞进周军阵列,人的惨叫和马的嘶鸣阵阵响起,炮弹在周军骑兵队列中开出一条条血肉胡同,身处其中者必死无疑。

    随着距离接近,华军火力越来越准确,一枚十斤重的炮弹从徐世松身边飞过,打碎了一名亲卫骑兵的马头,然后切断其上半身,无头的战马凭着惯性又前冲几步,这才带着只剩半截身体的骑士轰然倒地。

    温热的鲜血溅了徐世松满头满脸,甚至把他的视线染成红色,炮弹带起的狂风挂飞了徐世松的头盔,他披头散发,状若恶鬼,但仍旧不死心的狂吼:

    “杀!杀徐世杨!”

    与近乎疯狂的徐世松相比,华军阵地一片肃静,对他们来说,一千骑兵再怎么狂热,其气势也不过如此,很多军官和老兵都见过上万敌骑的冲锋,女真、蒙兀、党项发起最后反扑的时候,哪一个气势都比周军强很多。

    眼前这个场景,实在不值一晒。

    只有军官们仍旧在按部就班的命令:“换霰弹!”

    ……

    1795年7月19,周军发起反攻11分钟后,被华军击溃。

    含大周枢密使徐世松本人在内997名大周官兵中,371人战死,其余全部被俘——徐世松本人的坐骑被一发霰弹击中,倒地的时候压断了他的腿,他疼的晕了过去,因而被俘。

    其他周军看到统帅倒地,也立刻失去了战斗意志,在华军火枪开火之前放弃抵抗投降。

    此时,距离徐世杨的大旗最近的一个周军士兵,仍有差不多100步的距离。

    周军本身并未给华军带来任何伤亡——一个都没有。

    两天后,徐世松悠悠转醒之时,他惊讶的发现堂弟徐世杨就坐在他的身边,用一把装饰着宝石和黄金的小刀认真的削一只苹果。

    “大哥,你醒了?”徐世杨把苹果递给徐世松,微笑着说:“吃个苹果润润喉咙?”

    “君子不立围墙,你就不怕我暴起杀了你?”

    “就你现在这样子,我让你一只手。”徐世杨看着脸色苍白的堂哥,笑着摇摇头:“再说,死的人已经不少了,够了,别再任性了。”

    “知道吗,我的人发明了一些新式武器,杀人特别好用,但我视江南汉人为同胞,不愿造太多杀戮,所以没有同意在这次战争中使用。”

    这一点徐世松是信的,北方以武立国,军事科技方面的新发明层出不穷,其中有很多是徐世杨自己或者他授意搞得,但也有很多是工厂和科研人员的自主发明。

    “其实你带不带那种新式武器都一样,想杀人大炮加火枪足够了。”徐世松撇撇嘴,装作不屑的说:“不想杀人,你带那新玩意来也多杀不了几个人,横竖也就我能给你杀。”

    “你我也不杀。”徐世杨说道:“虽然我挺恼火,因为你多死了好几百好小伙,但我不杀你。”

    “你是我的兄长,我南征的时候,大伯和伯母为了你的事整日唉声叹气,他们都觉得很快就能接到你的死讯了,但我偏偏不想杀你——如果有可能,我不想杀任何一个汉人,除非他确实该死,你又没给我造成什么伤亡,饶你一命也就饶了。”

    “你还是杀了我吧,我要做大周的忠臣。”徐世松说道:“这样我至少还能作为忠臣名留青史,若是打到现在我再投降,青史之上我就是彻底的笑话。”

    “不,不行,我不杀你。”

    “那就给我留把刀,我自己解决。”

    “那也不行,那你死的可就太窝囊了,你毕竟是我堂兄,要死也得死的轰轰烈烈。”徐世杨说:“说到底,你不就是想作为忠臣名留青史吗?这其实很简单,我让你继续活着当忠臣好了。”


………………………………

第671章 大周孤忠2

    现在,人人都说,徐世杨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但徐世杨自己知道自家的事,他真不是什么枭雄,至少在过于重视亲情这方面,他离一个合格的枭雄还远得很。

    当初自己在前线跟鞑子拼命,后方自家大伯跟鞑子暗通曲款,时候自己也没杀了大伯出气。

    所以这次徐世杨打定主意,如果徐世松没在战场上直接战死,那么他就不杀徐世松——毕竟徐世松效忠的也是个汉人王朝,而且整个徐家之前都效忠过大周。

    从心理上来说,原谅徐世松比当初饶恕大伯轻松多了。

    只不过,徐世松现在已经没了退路,正如他自己所说,若是投降,他之前所作所为就成了完全的笑话,还不如那些一开始就想着投降的人。

    而且,两天前跟着他死亡冲锋的那些战士,该怎么跟他们交代呢?

    “既不杀我,又让我当忠臣?”徐世松笑了:“你打算放了我?那又有什么用,就算放了我,只要大周还没亡,我就得继续跟你打仗,到时候你不还是得杀了我?”

    “就像你说的,我害死的人已经够多了,还是别这么费劲了,赶紧杀了我,咱俩都乐的轻松。”

    “不,我说了我不杀你,那就肯定不会杀你。”徐世杨坚持道:“我确实会放了你,但不是现在,等到我抓到隆道皇帝,彻底灭亡大周之后,如果他愿意,我可以把你们一起释放。”

    “还有文仲,以及那些愿意跟着你们的官员、士兵和民众,到时候给你们在海外划一片山高水远的地方,你们自己建国吧——当然,前提条件是,你们必须成为华夏的属国。”

    徐世松看着徐世杨,一言不发。

    徐世杨与自己堂哥对视,一脸坦然。

    “你不杀前朝宗室?不怕留后患吗?”最后,还是徐世松忍不住问。

    “我可没说一个都不杀,建兴皇帝得接受审判,还有一些倒行逆施的赵氏宗族,我也不会放过他们。”徐世杨明确回答:“但是隆道天子,他好歹没有投靠鞑子的劣迹,只要他能接受华夏统一的事实,饶他一命也没什么。”

    “至于后患,你们拥有江南的时候无法阻挡我,去偏僻的海外重新建国,又怎么成为我的后患?”

    “而且我不是要你们重建大周,我会以你徐世松的名义,把你册封到海外为王,你愿意把王位让给赵家人,那也随你,只不过华夏不会承认罢了。”

    “怎么样?接受吗?如果你接受,那么你还有机会见到妻儿,也还能为大周继续尽忠,将来青史之上记起你来,估计会评价你为海外孤忠吧?毕竟你存续了大周王朝。”

    “我似乎……没有反对的理由啊。”徐世松最上心的事,就这么几个:

    一是青史之上对自己的评价,这个评价的关键就是自己是否真的忠诚,如果自己能够继续扶保赵氏宗族,哪怕向华夏称臣,哪怕必须去海外建国,那这就都不是问题(实际上以徐世松对赵家人的了解,他觉得大周很快就会提议以称臣为条件议和了)。

    二是世人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徐世松为人所知的军事经历,只有镇压方腊叛乱和与华夏的对抗,前者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毕竟方腊军太弱。

    后者吗,他输的太憋屈了,如果现在死了,哪怕把他评价为忠臣,恐怕也会诟病一下他的军事能力。

    如果还有机会海外建国,他还能拿土人刷一些战绩,向世人表明不是自己太弱,而是对手太强。

    第三,自然就是仁福公主和他们的儿女了。

    为人夫为人父,舔犊之情还是有的,何况他们夫妻相亲相爱这么多年,感情深厚,自己必死倒也罢了,有机会不死,那当然还是要自己照顾他们。

    “真是明智的选择。”

    徐世杨把手中的苹果和小刀一起递给徐世松。

    成功打消对方的死志,让徐世杨十分开心,不仅仅是因为自己不用嗜杀兄长,这还意味着他可以以同样的理由说服其他那些对大周愚忠的人。

    这次南下的统一战争,必将以最小的流血方式解决。

    仅仅这一点,徐世杨就可以在民族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这把刀子是当初从女真伪帝那里缴获来的,现在把他送给你,希望你去海外建国的时候,能够明白到底谁是敌人,谁是你的兄弟。”

    徐世杨说道:

    “现在好好休息吧,等待事情的结束。”

    “让我写一封信吧。”徐世松说道:“让我把这件事告诉隆道官家,我会劝他放弃抵抗——既然必然会以我们的失败而结束,那不如结束的快一点。”

    ……

    徐世松写了那封信,但那封信并未抵达隆道天子手中。

    在徐世松昏迷的七月二十,金陵知府,金陵本地所有官员、豪族代表打开金陵城门向华军投降。

    徐世杨进城的时候,大周的官帽和笏板扔了一地,城门两旁跪满了投降的官员和豪族代表。

    他带领近卫军骑白马进城,在城门口,徐世杨命令所有人起立,同时宣布一条新的规定:

    华夏乃炎黄贵胄,不可轻易跪人,以后平民阶级以上,只可跪天、地、君、亲、师,余者可拜而不可跪。

    徐世杨目前只是太子,还不是君主,因此众人皆可不跪。

    江防重镇金陵不战而降后,临安实际上已经完全无险可守——实际上不仅无险,连可战之兵都没有了。

    得知徐世松要求迁都后,隆道天子和朝中还打算继续跟着他的官员们立刻准备放弃临安“南狩”。

    但是在出发前,隆道天子在御花园游船时落水得了风寒,重病不起。

    华军向临安方向进军的时候,隆道天子已经发高烧不能处理政务了。

    共和1795年7月23,落水仅仅两天之后,大周隆道天子驾崩。

    徐世杨得知这一消息,简直哭笑不得,这两个不同世界的汉人封建王朝,利益集团处理不听话皇帝的手段还真是如出一辙啊。

    而且大周办这事的速度,比大明快不少呢。

    隆道天子的突然死去,并未结束这场战争,以文仲为首的一部分官员在皇帝龙御宾天两日后,就带着隆道皇帝年仅七岁的儿子,向南方逃亡,剩下的其他大部分官员,则向华夏投降。

    百忙之中,就没人想起来应该看看徐世松那封信。


………………………………

第672章 南方

    由于华军临近,文仲逃离临安时非常仓促,他只带走了先帝(隆道)的皇后,皇后所生的卫王(此时8岁),自己的家人,愿意跟随的其他几位大臣(包括包拯),不到三百御龙直的卫兵,以及三百多文家的武装家丁。

    一行人男女老幼全加起来不过一千人,从临安出发向南方的闽省逃亡——那里还有一些地方禁军和海防官兵(曾是备倭的主力),文仲认为,到哪里还有重整旗鼓的机会。

    留在临安的人分成了几个派别,其中声势最大的当然是投降派,他们主张就在临安等两天,等华军前来接收即可。

    但也有人不知道想了些什么,连续拥立起两位皇帝——其中一些人是旧的主和派家族,大概是觉得自家当初跟伪金有过联络,华军来了必然没有好果子吃,因此纠集千多家丁把太上皇建兴皇帝放了出来,拥立他重新登基。

    另外,则是御龙骨朵子直的一些野心家,纠集了快两千禁军兵马,拥立吴王登基,甚至还似模似样的公布了个“德祐”的年号。

    因此,在华军抵达临安之前的五天时间里,临安城内居然有两个在位的皇帝,而且两位皇帝的支持者还爆发了几次武装冲突,简直群魔乱舞。

    8月初2,华军抵达临安城下,德祐皇帝的支持者们很不客气的把他们的皇帝绑了,带到城外向华军投降。

    建兴皇帝的支持者倒是有继续抵抗的心思,但建兴皇帝本人却从临安城逃了出来,并且主动向城外的华军投降!

    失去了最后的大义名分,在最后几天给临安人民带来大量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叛军旋即被镇压。

    这真是混乱的开始,混乱的过程,以及混乱的结束。

    ……

    “瞧瞧你效忠的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在徐世松面前,徐世杨很不客气的骂道:“我看着都替他们丢人!幸好这次来的是我,要是鞑子,这就是把民族气节都丢干净了!”

    “你打算怎么处置他们?”徐世松问。

    “吴王是被欺骗了,但他这几天也下达过一些混蛋命令,所以贬为庶民。”

    “那些骗他的御龙骨朵子直的家伙,是为了在我这获得一份献出皇帝投降的功劳,这才搞出拥立闹剧!”徐世杨恶狠狠的说:“老子不承认德祐皇帝,因此他们没有这份功劳,相反,我的军法处会审判他们在临安的破坏和抢劫行为!”

    建兴与德祐的五天大战中,双方支持者为了增强兵力,都曾经在城中强拉壮丁,并且抢劫财帛粮食充当军需,期间侮辱女性以及杀人的暴行都做了不少,因此不管他们是否主动投降,徐世杨都不会给他们好果子吃。

    至于建兴天子,他这几天是真正的傀儡,而且是主动投降,因此审判还是得审,但徐世杨会命令酌情减轻其判罚力度——估计最后也是个贬为庶民流放吧?

    不过最少不用被判死刑了,要知道,徐世杨出兵的时候可是真的想要他的命呢。

    至于那些临安城中最后的对金主和派残余,一场公审大会正等待着他们。

    不出意外的话,他们都得死。

    啊,对了,还有那些有害死隆道皇帝嫌疑的对华主和派,现在徐世杨不打算怎么处罚他们,但等到江南局势稳定,徐世杨会派人专门调查隆道皇帝落水案,给他家的孤儿寡母,以及徐世松一个交代。

    更重要的是,徐世杨怀疑此案跟江南的一些豪族有关系,如果能够证实,徐世杨打算以此为契机,狠狠打击一下江南的豪族和各种利益集团。

    ……

    8月15,华军三个军团的主官前往临安开会,会上,徐世杨宣布大周的主要抵抗力量已经不复存在,因此各军团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分散占领原大周的全部领土,清剿零星的抵抗力量(剿抚并重),盗贼和趁火打劫者(武力镇压),理清各地经济和人口状况,恢复市面交易,并且准备秋收和秋税工作。

    为此,徐世杨不得不把超过十万远征军以连级为单位分散部署到江南各地,然后再从本土调配宣传队、医疗队、工作组、调查组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加上各地留用的旧政府人员,一起稳定新控制区内的生产和生活。

    为了实现这一点,徐世杨不得不要求内阁进行一次总动员——却不是动员士兵,而是动员有管理经验的人才。

    包括短期培训班的学生,大部分高年级高中生、部分非工科的大学生,曾经在宣传、医疗、调研等部门工作的有经验人员,部队老兵,夜校中成绩较好的人员等等等等,全都拿来填充到南下的工作队中。

    徐世杨甚至允许部分老兵提前退役,转调到地方上工作,为的就是尽快在江南建立基层政权。

    如果加上本地旧政权留用人员和分散到各地的连,为了实控江南,华夏帝国已经动员了超过三十万人,比帝国南下的武装力量人数还要多不少。

    而且还有后续人员不断到来,各地也在迅速成立学习班,培训临时工和实习生。

    与之相对的,帝国负责继续进攻的武装力量,已经缩减到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两万人(负责直接从闽省登陆,堵截文仲的逃跑路线),以及以骑兵为主的半个军团,不足3万人。

    ……

    为了避开沿海地区华夏海军的威胁,文仲,包拯等人没有走沿海路线南撤,而是先撤退到建宁府,然后进入延平府,准备从这里走汀州府进入粤省。

    在延平府永安县,文仲、包拯拥立卫王登基,国号祥兴,太后(隆道皇帝的皇后)摄政。

    文仲沿途收集兵马粮草,把队伍扩张到差不多三千人,这个数字与南下开始时的目标相去甚远。

    文仲原本希望能够以闽省,粤省和桂省三地为核心,重整朝纲,现在看来,这基本已经不可能了。

    现在剩下的路只有两条:

    一是以拖待变,毕竟大周有过一次南迁后存活下来的经验。

    二是希望能够让华夏看在之前的情分上,允许卫王小政权在某个偏远地方继续存在。

    为了实现成功率更大的后一点,文仲征得太后和祥兴皇帝的同意,以大周宰相的身份给徐世杨修书一封,希望议和。


………………………………

第673章 惨案

    文仲的议和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恳请华夏允许大周保留一省之地,维持国祚。

    作为交换,大周将去帝号,向华夏称臣,同时向全天下宣布大周是把皇位禅让给华夏,以便让华夏显得“得国正”。

    这封信顺利抵达徐世杨手中,他给自己大舅哥的回复是:

    1、华夏必须统一,大周不能保留境内任意一地。

    但就如之前徐世松那封文仲没来得及拆开的信一样,徐世杨允许徐世松海外建国,然后去掉帝号的大周宗室均可迁徙到徐世松的封国居住,他们若是愿意关起门来延续大周,只要不亮到明面上,华夏就不会追究。

    徐世杨甚至愿意为这个封国的建立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比如武力和经济上的支持。

    2、既然是华夏封国,那么向华夏称臣是理所应当,此事可以不论。

    3、华夏不需要大周禅让帝位,华夏的正统性来自于恢复江北汉家故地,消灭各路鞑子,并且重开西域。与大周那种对外一再失败妥协的道统不是一回事。

    以此回复,徐世杨希望文仲立刻放下武器,向华军投降。

    徐世杨保证他会完成自己的承诺。

    事实上,如果文仲能够早点基础这封信,那么江南的战事大概就会结束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