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兴-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与十五屯略有不同的是,第一屯作为徐家的核心,围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建筑物:宗祠。

    当然,形势所迫,现在江北的宗祠与江南略有不同,除了祭祖的功效外,这种青砖巨石垒成的“奢华”建筑还具备很强的防御功能,并且兼任整个徐家的指挥部之类的任务。

    每年秋收,鞑子掠袭过后,落雪前的这段时间,徐家男丁和重要门客都会聚集在这里,对过去一年做一个总结,对即将到来的新一年度做些打算。

    目前看起来,这种年度会议,可能也就自诩诗书传家,两位老爷有为官经验的徐家能始终坚持下来。

    徐世杨自己,在前世是非常讨厌开会的,但在这一世,他反而觉得这种年度会议对家族今后的发展很有好处。

    实际上,江北地区的坞堡,最大规模的也不过千余人口左右,这主要是因为,如果人口过多,就需要更大规模的耕地,但如果耕地距离坞堡围墙太远,在遇到袭击的时候,边缘地区耕种的村民根本来不及逃回坞堡。

    而现在这世道,针对村民的袭击实在是太频繁了。

    鞑子和大股流民其实还好说,前者也不是每年都来,他们在辽东有自己的战争要打,而且每次入关,基本都是挑着秋高马肥的季节,要避开其实不算特别难。

    后者的情况也差不多,汉人的民族特性就是,如果能够安稳的生活,大部分人都不愿意背井离乡当什么流民。

    如果给他们1、2年的和平时光,流民其实更喜欢在已经人烟稀少的中原地区开荒耕种,而不是到处劫掠。

    最让人头疼的,其实是永远都剿不完的土匪、强盗。

    大周朝在齐省还有权威的时候,齐省西南山区的盗匪就很猖獗,莒州深受其害。

    大周在江北的统治崩溃后,得到了流民,溃兵,地痞流氓的不断补充后,盗匪迅速成长为坞堡最大的威胁。

    除非有鞑子或者大股流民过境,其他时候,都是盗匪们“狩猎”的时间。

    任何在得到预警后无法迅速躲入坞堡的人,都是盗匪的猎物,于是坞堡也失去了耕种距离围墙太远土地的可能性。

    在这种非常现实的威胁下,如今江北地区的坞堡,如果人口太多,就必须想办法找一块新的土地,迅速建起新的围墙,然后再开垦周围的土地。

    而新的坞堡,因为距离和路上的威胁,与本家的联系会变得非常薄弱,家族任命的坞堡堡主,在自己的村子里几乎就是土皇帝一类的存在,对村里人完全生杀予夺。

    这种人对本家的义务也并不大,如果是外姓人,还得每年向本家老爷支付一定数额的粮食和布匹作为“租税”。

    如果是同姓的堡主,比如徐世杨,干脆连这笔“租税”都省了,完全可以一文钱都不给本家,彻底自负盈亏。

    当然,遇到大问题,也别指望本家支援就是了。

    这种程度的封建,在前世中国历史上非常少见,倒是跟西欧那边的中世纪社会很像。

    这样做的好处是:较小型的堡垒很容易把自己围成一只刺猬,而且即使攻破围墙,收获也很可能不足,容易让最危险的敌人——关外的鞑子们,觉得攻堡是得不偿失的举动,与其浪费力气,冒着危险攻打厚实的土墙,不如拿着坞堡上贡的粮食女子离开。

    这样等到下次来的时候,还可以再收获一波,就像对待牛羊果树一样。

    因此,除非没能及时发现鞑子,让他们直接找机会冲进坞堡,或者鞑子穷疯了一定要破几个村子,否则,只要堡主老老实实上贡,双方一般都会相安无事。

    而这种把鸡蛋分散在小篮子里的做法,坏处同样十分明显——永远别想拧成一股绳,形成独立的大势力。

    清剿盗匪、吸纳流民、开拓土地,训练一支能与鞑子对抗的强军这类耗费巨大的工作全都遥不可及。

    所有坞堡也就只能忍受着鞑子、大股流民和盗匪的轮番洗劫,一年又一年。

    徐世杨的父辈们,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开会,徐家下属的15个坞堡,不论堡主是徐家人还是外姓人,都要参加在徐家宗祠举办的年度会议。

    会议可以加强徐家在十五个坞堡里的统治地位,解决一些只有团结起来才能解决的麻烦,并协调各个坞堡之间的物资和人力。

    徐世杨觉得,自家之所以能拥有15个坞堡,成为整个莒州地区最大的地方家族势力,除了一开始打下的基础雄厚以外,这种年会制度也算居功甚伟。

    在徐家,即使是外姓堡主,离心离德的速度都比别家本姓人慢,更别说徐姓核心成员了。

    徐世杨觉得,本家力量的团结,对他今后的计划和野心非常有利。

    当然,更现实的好处是,徐家的堡主,即使是他这种尚未成年的半丁,也能迅速在坞堡中站稳脚跟。

    另外就是,这种家族会议召开的时候,每个与会的堡主,都会带不少护卫和劳力,这会在第一屯形成一个小小的集市。

    徐世杨可以在这里,用他多余的财富,以物易物,换取一些急需的物资。

    比如今年,徐世杨从鞑子那里缴获了不少布匹,麻布棉布都被留下了,坞堡用得着这些东西,但还有20匹丝绢,目前整个十五屯只有徐世杨一个人用得起。

    但徐世杨本人更喜欢暖和的棉布衣裳,这些奢侈品自然就成了十五屯这次赶集最好的外销货物。

    徐世杨打算给父亲叔伯的妻妾们送上5匹丝绢作为礼物,其它15匹全都在第一屯这里换成铅、铁、硫磺等物资。

    此外,徐世杨还带来了上百两银子,他也不打算再带回去了。
………………………………

第18章 宗祠

    “我要先去宗祠拜见父亲、大伯和叔叔。”

    进了第一屯,徐世杨对胡老头吩咐道:

    “你带着布匹和一半金银去集上,把需要的东西买来。记住,金银用来卖盐,丝绢用来交换铅、铁和硫磺!别的东西不要买!还需要别的什么东西,等我回来再说!”

    徐家有五条小海船,三条属于徐世杨的大伯,两条属于他爹,每年都要趁着倭寇消停的时候跑一趟江南,主要任务是买盐,不过海员们也会夹带一些奢侈品回来,在集上出售。

    徐世杨还真有点害怕胡兰山把宝贵的硬通货花在这些并不重要的东西上,到那时候,杀了这老头都来不及。

    “少爷放心,老汉省的。”

    胡老头自己倒是忙不迭的答应了,那一脸真诚的模样,反倒让徐世杨对刚才怀疑他会浪费钱财而感到有些不好意思。

    “行吧,我信你,只是再提醒你一遍,急需的东西不要怕花钱,但不需要的东西一文钱都不能浪费!”

    顺带一提,实际上大周的法定货币只有周钱一种,别说金银,就连前朝制钱都不算。

    但实际上,因为大户喜欢把钱埋在地窖里,以及周边各国都喜欢使用周钱的原因,大周从立国到现在,一直处在钱荒的状态中。

    这使得包括私钱在内的各种铜钱、铁钱,还有金银布匹都可以充作货币。

    通常来说,一枚品相较好的铜钱等于两枚铁钱,每700钱为一贯。

    白银因为纯度问题,一两大致相当于700到1200钱。

    金银兑换比例则在1比5上下,丝绢一匹根据质量相当于800到1500钱。

    江北的问题在于,百业疲敝的情况下,很多地方的贸易已经退化成了以物易物,因此,能在江南繁华之地流通的一般等价物很受欢迎,可以算得上“硬通货”。

    而硬通货永远是很难得的,必须用在刀刃上。

    ……

    徐家宗祠的外墙高5米有余,厚度接近半米,全部由糯米粘合的方砖青石垒成。

    外墙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对外严丝吻合,除了一扇大门,连个窗户都没有;上层则开了一排小小的舷窗,可以安排弓箭和长枪防守;墙顶还修了一排城垛,上面架着防箭的悬户。

    宗祠占地面积很大,里面除了用来祭祖和开会的大堂,还有一排坚固的仓库甚至一口水井。

    整体看来不像是祭祖的建筑,反而更像是一座小型要塞,即使第一屯的土墙被敌人打破,徐家核心成员也能在宗祠里坚持很长时间——耗到敌人退兵也不是不可能。

    徐家宗祠是十几年前,徐世杨的大伯、父亲还在大周为官的时候建造的,不得不说,非常具有先见之明,现在想在江北地区盖这么一大片坚固的房子,有钱都都不行,因为根本没那么多工匠,也很难找到足够的建筑材料。

    走进这座名为宗祠,实为碉堡的建筑大门,徐世杨径直前往大堂,而他带来的护卫则留在门口,加入到其他堡主带来的护卫队伍中,把整个宗祠围了个严严实实。

    徐家宗祠所在的第一屯如今归属徐世杨的大伯徐睦江,平时的防卫工作自然也由他负责。

    但是年会期间,徐家所有核心人物都要聚集在这里,安全就变得格外重要,因此需要其他堡主带来的人一起配合——不仅是为了防备盗匪或者敌对家族,也是为防火。

    坞堡里,除了宗祠、仓库、堡主住所等核心,其它建筑,特别是普通农户居住的房子,大多以草棚为主,一旦失火,整个村子被烧毁的情况也是有过的。

    实际上,如果爆发战斗,堡主一般会下令拆除所有村民的草棚,以防止敌人射进来几只火箭就取得胜利。

    至于本来就一无所有的农民,在失去遮风挡雨的草棚后怎么度过冬天,这就不是堡主们关心的问题了。

    这时,边想着这些不着边际的事儿,边走进大堂的徐世杨突然听到一阵豪爽的笑声:

    “哈哈哈,看看,我徐家的雏虎来了!”

    随后,一个比徐世杨还矮一点的壮硕汉子从大堂上首左侧摆放的靠背熊皮大椅上站起来,在门口迎住徐世杨。

    来人紧紧握住他的手,用毫不掩饰的欣赏目光打量着徐世杨:“好小子!是条好汉!”

    “三叔。”

    徐世杨勉强笑了一下,他不太习惯长时间握着男人的手,虽然眼前这人是他的长辈。

    来者正是徐睦海,徐家睦字辈三兄弟中年纪最小的一位,实际年龄仅比世字辈长房嫡长子徐世松大5岁,又不像两位兄长那样考上过进士,因此在徐家的地位比徐睦江、徐睦河低不少。

    他自己对此也不以为意,徐家两位真正的掌舵人给他这个老三面子,让他与他们并列坐在一起,他倒是不客气。

    但平时,徐睦海看起来更像是世字辈的老大,而非睦字辈小弟——他跟徐世松(长房嫡长子)、徐世柏(长房庶次子)、徐世杨(二房嫡长子)等成年或即将成年的小辈关系一直很不错。

    “老三!你是长辈,在门口迎接晚辈像什么话?”

    坐在上首左侧的徐睦河呵斥一声:

    “快回来坐好!”

    看起来,徐睦海有些怕两位考上过进士,在朝廷当过官的兄长,被徐睦河这一训斥,他也不敢反驳,只能乖乖回去坐好。

    徐世杨微笑着摇了摇头,这位叔叔,虽说坐在上首,可在这里,看起来还没自己自在。

    “二弟,不可如此!”坐在上首中间的徐睦江说话了:“世杨消灭鞑子一个谋克,此乃建兴年以来对东虏最大胜利,按理,别说三弟只是在这祠堂门口,就是我这当大伯的,也应该出村十里迎接!”

    大周建兴年以来,周军对北方外族作战,斩首就没有超过主将带兵数目百分之一的时候,徐世杨这次胜利还真配的上这种待遇。

    甚至,按照以前朝廷的悬红,一颗女真鞑子首级值5匹绢,徐世杨这次胜利应该能领取200匹绢的巨额犒赏。

    当然,朝廷南渡之后,接连对女真大金、鞑靼大元称臣,上供岁币,随后这种针对鞑虏的悬赏也被迫取消了。
………………………………

第19章 坞堡主们

    “大哥,小孩子不能夸!夸就上天了!”

    话虽如此,徐睦河的脸上的笑容还是怎么都遮掩不住。

    “做得好就该夸。”

    徐睦江认真的说:

    “世杨赢这一次,今年家里所有村子都没受鞑子劫掠,这等于是世杨帮我们全扛下了!”

    像这个时代绝大多数汉人一样,徐睦江、徐睦河也是很怕鞑子的。

    如果是在往年,徐世杨这种主动跟鞑子开战的不安分小子,就算获得胜利,恐怕也得来个“虽胜即斩”,把他的脑袋和更多贡品献给鞑子,以求他们不要报复。

    但今年窜到莒州来的这伙鞑子,与以前有些不同,徐世杨通过俘虏得知,领头的谋克是个新上任的年轻人,刚刚跟他那当猛安的鞑子爹谋夺了亲戚的财产,这才拥有了自己的谋克,正处在格外渴望财富和功勋,以证明自己勇武的状态。

    所以,海呼里才会强行攻打十五屯西边的那几个坞堡,那几个倒霉村子也是因为不知道这一点,觉得跟以前一样,上缴一点贡品和女子,就能打发这伙鞑子,结果麻痹大意,直接被人冲破了围墙,落了个合家覆灭的下场。

    实际上,事后想想,那个被徐世杨把脑袋挂在围墙上,现在还没摘下来的鞑子谋克,其实非常缺乏经验。

    攻坞堡这种事,对小队鞑子来说实在有些吃力不讨好。

    一开始看着,似乎确实收获颇丰,但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陷入力竭的状态,最后不得不更早的结束劫掠行动。

    实际上,如果他们维持以前的平衡,从路过的每一个坞堡里拿走贡品,最终所得其实不会比直接攻打坞堡少。

    当然,海呼里这种见谁打谁的作风,从某种意义上也给徐世杨的行为打了掩护。

    至少在徐家的高层看来,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会放过15屯,以及更靠东的其他徐家坞堡(他们并不知道海呼里已经打算改变策略,接受贡品了)。

    既然已经被逼到了不得不抵抗的地步,“擅起边衅”这种罪名,也就轮不到主动攻击鞑子的徐世杨来担。

    相反,徐睦江、徐睦河等人,还得感谢他这个小孩子打败了鞑子,让徐家逃过一劫。

    而且,徐世杨没有借助徐家其他坞堡的支持,依靠15屯的力量就打败了鞑子,他送来的战马先不提,关键在于,就算以后鞑子想要报复,徐家也可以都推给他一个人,让徐世杨自己承担后果。

    这种坑害自家小孩的行为,说出去非常不好听,不过确实是保住整个徐家的唯一办法。

    为此,三位老爷商量后的决定,是大肆替徐世杨宣扬这场胜利,把打败鞑子的所有功劳和后果都推在他一个人身上——反正这确实是他一个人做的,最好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徐世杨凭借一个坞堡,打败了一整个谋克的鞑子。

    徐家的老爷们认为,这样,下次鞑子再来的时候,他们就能跟徐世杨撇清关系了。

    徐世杨并不清楚,自己这一世的老爹、大伯、叔叔居然还抱着牺牲自己的心思。

    他只是有些诧异,这些畏鞑子如虎的老头,居然毫不关心鞑子后续报复的问题,只是一顶一顶给自己的胜利戴高帽。

    连“莒州雏虎”这种让人脸红的中二绰号都冒出来了。

    天见可怜,莒州只是一个县好吧?在这种乡下地方当老虎,还是小老虎,这有什么好宣扬的?

    “行了,表扬的事,等会再说,先让我们的雏虎坐下。”作为睦字辈长兄兼家主的徐睦江定下调子:“今天的事很多,咱们一件一件来!”

    徐世杨赶紧告罪一声,走向自己的位置。

    徐家一共15个坞堡,上首的睦字辈三人分别直属第1、2、3屯。

    剩下的12个坞堡堡主,按数字顺序,单数坐在左边,双数坐在右边。

    徐世杨是第15屯,自然坐在左边最后一位,在他前面的,分别是第13屯的堡主王勇,大周时期,他曾经是个青皮混混,后来投靠到徐睦江麾下,做些身为官员不好出面的龌蹉事,前几年被放出来掌管一个坞堡。

    第11屯的堡主徐世柏,他是长房庶子,跟徐世松、徐世杨等“嫡子”派系关系不太好。

    第9屯的堡主孙立,曾经是大周的官军,大周在关外战败,被迫南渡时,他脱离军队,投靠徐家,在徐世杨的老爹徐睦河的庄子里当了个枪棒教头,徐家势力扩大之后,他也获得一个坞堡。

    第5屯的堡主张坚和第7屯的堡主张强是一对亲兄弟,他们的姐姐嫁给徐睦江做小妾(就是徐世柏的生母),这俩家伙因此水涨船高,分别混了个坞堡堡主。

    徐世杨的对面,是14屯的堡主董超,他是徐睦河的小舅子,徐世杨那二娘的弟弟。

    12屯的堡主梁军,徐世松的启蒙老师,一个老学究。

    10屯的堡主慧能,一个拒绝还俗,但酒肉女人来者不拒的花和尚,他是徐睦海的人,也不知道俩人到底怎么认识的。

    不过,徐世杨听说,他的三叔对尼姑有很特别的爱好,可能两人的关系也与此有关?

    8屯的堡主栾廷玉,孙立的师兄,枪棒弓马的功夫都十分了得,他是孙立招来的,也是徐家个人武力最强的。

    6屯的堡主张业,徐睦海的小舅子,与别的“舅子党”不同,他姐姐是发妻,徐世杨正经八百的叔母,只不过这位叔母的娘家没什么实力,只能让他在徐家混口饭吃而已。

    其他人,徐世松也好,徐世杨也罢,两个嫡子的母家势力都不算小,不需要在徐家屋檐下低头。

    最后是第4屯的堡主,世字辈的老大徐世松。

    徐世杨坐下后,环视大堂一周,毫无疑问,在座的所有人都跟徐家三位老爷沾亲带故,儿子党、舅子党、狐朋狗友党,凑合在一起,简直是……。

    哎,让人一言难尽啊。

    而且,就这些货色,居然也杂七杂八的分成了几个互相看不顺眼的派系,虽说这样更容易让徐家牢牢把握下属坞堡的控制权,但,这些水平层次不齐,大多只是依靠裙带关系上位的家伙,在徐世杨未来的计划中,能用得上的,可能只有区区几个人而已。
………………………………

第20章 站队

    徐家的堡主,可以简单的分为长房、二房、三房三个派系。

    长房派有家主徐睦江(1屯)、长房嫡长子徐世松(4屯)、庶子徐世柏(11屯)、王勇(13屯)、张坚(5屯)、张强(7屯)以及梁军(12屯)。

    三房派就是徐睦海(3屯)、张业(6屯)、慧能(10屯)。

    二房则是徐睦河(2屯)、栾廷玉(8屯)、孙立(9屯)、董超(14屯),还有他二房嫡长子徐世杨自己(15屯)。

    听起来很简单对不对?其实各位的关系不止如此。

    作为长房嫡长子,徐世松自认为是徐家未来当仁不让的家主,他的身份结合暴躁的性格,让他非常瞧不起世字辈的庶子们。

    因此,徐世松、他的开蒙恩师梁军加上徐世杨和张业,被认为是三位老爷之下的嫡子派。

    徐世杨很不想搀和这么没品的阵营划分,但其他人都不这么看,他们根据他的身份,强行扣个嫡子派的帽子,徐世杨也摘不掉——反正庶子派的人都有些敌视他。

    有嫡子派自然也有庶子派,目前来说,徐家成年的,拥有自己坞堡的庶子只有徐世柏一个人,但那些庶子小弟弟们也不是完全没有自己的势力。

    这就牵扯出了所谓的“舅子党”。

    除了没当过官的徐睦海,徐家两位老爷的正妻都出身地方豪族,他们不用在徐家混饭吃,这就造成了,在徐家的大部分小舅子,其实都是妾室或再娶才带来的亲戚关系。

    理论上来说,他们跟徐世松、徐世杨之类的嫡子没有血缘关系,因此,大部分舅子党,其实是站在庶子党一边的。

    再然后,还有不敢搀和嫡庶之争的“狐朋狗友”派等等等等……。

    徐家全部15个坞堡,男女老幼全加起来一共不到2万人口,这党争居然也搞得如此有声有色,以小见大,看官们大概也就能明白为什么堂堂大周总是打不过关外的各路鞑子,最后不得不称臣纳贡,偏安江南了。

    ‘心好累。’徐世杨看着大堂内这些不知廉耻的家伙,实在有些无话可说。

    “今年的收成都收上来了吧。”

    没人知道徐世杨在想什么,所有人关心的都是接下来的议题。

    家主徐睦江坐在椅子上,大声说道:

    “按以往的规矩,我不管你们各自收了多少,每亩地都要上缴一斗粮给公库,一月之内解来,千万莫要忘了!”

    这话一出口,长房的堡主们忙不迭的答应下来,但二房和三房的堡主脸上都挂着郁闷的表情。

    上缴的粮食,说是归家中公库以应急,但公库都归长房的人管辖,几乎成了长房派的小金库。

    他们又没法查账,这么些年下来,二房、三房几乎没人从公库里拿过补贴,那里面还有多少粮食都没人知道,堡主们对此自然颇有怨言。

    好在,每亩地一斗粮,也不算太多,大家都还有能力承受。

    徐世杨对此也是一言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