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兴-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里正坐着几个满脸横肉的汉子,为首的一个体形高大,比周围人都壮出一圈,一看就是个不好想与的。

    丁小乙无视他人,径直对那体形高大的汉子抱拳鞠了一躬,嘴里恭敬的叫道:“圣公!”

    这人正式摩尼教在临安的首领,淳安县人方腊!

    “小乙,如今市面上如何了?”

    看方腊的神情,他似乎也有些焦急,不过作为首领,他也知道,做大事,是绝对急不来的。

    因而只能努力压制自己内心的情绪,静静等待丁小乙的消息。

    现在,消息来了。

    “兵无战心,民怨沸腾。”

    丁小乙冷笑着回答:

    “我看这大周,是要完啊!”

    “好!”

    方腊站起身,大声叫道:

    “如此,正是我辈英雄建立大功业之时!”

    “小乙,你有所少兄弟?”方腊身边坐着的一个和尚轻声问道。

    丁小乙回答:“打行老兄弟50,若是鼓噪起来,能凑个300之数。”

    “300,加上咱们兄弟各自的人马,能有个两千,是不是少了点?”方腊似乎有些担心。

    “人不是问题。”丁小乙说道:“如今朝廷刚刚根括数千工匠送与鞑子,市面上还传言要接着根括数千女子,人心惶惶,只要咱们登高一呼,得十万大军轻而易举!”

    “嗯,小乙说的有理。”那和尚接着说道:“禁军也有五千跟着北上了,缺了这支精锐,我们赢面就更大了!”

    “就是有一点,咱们缺兵刃。”丁小乙说道:“我手里只有些哨棒铁尺,打架可以,杀人不够。”

    “那好办!一起事,俺立刻率兄弟们先打下军器监!”络腮胡子大声喊道:“那里肯定有兵刃!”

    “哈哈,好!”

    方腊大笑道:

    “如此,大事可定!”

    “各自回去召集兄弟,七月十五,咱们烧香起事!”

    “杀狗皇帝!睡皇娘啦!!!”


………………………………

第209章 武器生产

    齐省,青州府。

    和亲船队走的很慢,预计还得有40多天才有可能到达齐省境内,因此徐世杨还有些时间,做些准备。

    首先自然是武器整备工作。

    徐世柳在江南派船给他送来了500根合格的枪管,徐世杨下令把其中300根裁成两节,其中有三分之二长度的那一节用来制造供应靖远骑兵的短款燧发枪。

    另外三分之一长度的那一节用来制造供应给致远骑兵的手枪。

    剩余两百根枪管全部用来制作火绳枪——因为燧发枪枪机依旧只有很少的工匠能够制造,因而燧发枪产量一直不高,现有枪管只能用来制造火绳枪。

    好在,徐世杨的火绳枪,除了枪机部分,其他规格都与燧发枪基本相同,等有了更多燧发枪机,就可以把火绳枪直接改造成燧发枪。

    不得不说,这500根枪管帮了徐世杨的大忙,有了这些,徐世杨不仅可以在新军范围内彻底淘汰火门枪,还可以给骑兵装备充足数量的火枪,增强两个骑兵营的战斗力。

    只是,徐世杨同时也得到了一个很不好玩的消息——建兴皇帝在江南根括了三千工匠交给鞑子,那些接了徐世杨订单的人,大多没有幸免,因此,今后他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无法从江南获得合适的枪管补充了。

    这真是福祸相依。

    因为和亲队伍中有三千工匠,徐世杨若是能成功拦截,他将获得一大批宝贵的人才。

    但因为江南根括工匠,他原本在江南订购,在与鞑子开战前到货的东西,已经完全不可能到手了。

    好在,现有的数量也算勉强够用,后续订货取消也不是不可接受的损失。

    何况,徐世杨自己的工匠也没有闲着,在徐世杨不间断的鼓励和投入之下,他们终于取得了一些技术上的突破。

    现在,徐世杨正拿着两根刚刚生产出来的枪管进行比对。

    嗯,口径基本相同,强度也差不多,厚度的话,右手这根比左手的略微厚一点。

    “司令,这根是用风车推动锻锤,卷制而成。”

    汤隆指了指徐世杨右手上的枪管解释道:

    “我们已经试验过了,强度是合用的,绝无炸膛之忧,好处是生产速度快了不少,原来钻一根枪管的时间,现在足以卷二十根!”

    “做得好!”

    徐世杨对此非常满意。

    照这样下去,他那已经初见成效的小小兵工厂可以每月生产200根枪管,而且还有很大提高空间。

    若不是燧发枪机的生产仍然跟不上,他都可以组建一只万人燧发枪步兵队,直接朝鞑子脸上怼过去了!

    要知道,有了燧发枪,再有民族主义的加持和充足的补给,他完全可以从田间地头随便拉一个农民过来,用军棍在三个月时间内把他训练成合格的消耗品,拿去跟真女真鞑子无脑拼人命。

    别说鞑子做不到一换一,就算他们能做到,也肯定拼不过徐世杨。

    因为这样的兵实在太好练了!

    “汤隆,过一段时间,我有可能给你补充大量工匠。”

    徐世杨说道:

    “那些工匠并非全是铁匠,但你要担起责任来,到时候,我要成立一个工部,你来做负责人,张铁匠和李木匠给你当副手。”

    “大量工匠?”汤隆好奇的问:“有多少?”

    “可能有三千人吧,或许还要多,因为很多人带着家属。”

    徐世杨笑道:

    “你可以照着三千户上下计算。”

    “三千!?”汤隆不可置信的大叫着:“哪来的这么多工匠!”

    “当然是江南来的,不过他们从哪里来与你无关,你的任务就是用好他们,按我的要求生产一切所需的东西。”

    徐世杨说道:

    “不管是铠甲兵仗还是别的什么,从今往后,我只提要求,最多给你个简易图纸,你负责帮我把图纸变成现实,然后大规模生产。”

    “若是能做得好,将军之位也是唾手可得,若是做不好,我就找别人替代你。”

    徐世杨拍拍汤隆的肩膀:

    “三千工匠,里面肯定有比你强的人,希望你能把握住机会,别让他们跳到你的头上去,你毕竟也算是徐家的老人了,那样我会很伤心的。”

    “……是……”

    汤隆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徐家强了,他作为徐家工匠头目,确实也是水涨船高。

    但随后他就发现,自己要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大了。

    而且,来投的能人肯定也会越来越多,到时候,自己这个位子可真不一定能坐得稳。

    何况,徐世杨不提,汤隆自己心里还是清楚的——他是浮来山土匪出身,想坐稳高位,天生就得付出远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才行!

    “好了,枪的事先说到这,大炮那边的生产怎么样了?”

    徐世杨把手里的两根枪管全都放回远处,马不停蹄的接着问道。

    “将军炮缺材料,我已经让他们先停下了。”汤隆回答:“神机炮倒是没问题,我在想……”

    “想什么?说。”

    “属下在想,能不能停铸将军炮,把所有铸炮工匠都集中到神机炮上来。”汤隆紧接着解释道:“我们可以把神机炮放大,跟将军炮一样,发射4斤重的炮弹,用来取代将军炮,这样可以节省铜料。”

    徐世杨发现,如果一件武器还算好用,那么直接把它同比放大似乎是这个时代军工人员的本能想法。

    比如之前就有人提议生产两人使用的大口径抬枪,结果被徐世杨否决了。

    没想到汤隆又提出生产大号神机炮。

    徐世杨无奈的摇了摇头:

    “有想法是好的,但我认为那东西并不合用。”

    神机炮说到底是对弗朗机的简单剽窃,作为最早的后膛火炮,这玩意的气密性可以说是悲剧的一塌糊涂,若是用来发射小口径弹丸,多装药的话还算合用。

    若是想用它来推动更大的弹丸,那能量损失会让人心寒。

    另一个位面的历史上,弗朗机的实际使用情况也是如此,小口径的弗朗机还算是一种合格的武器,但等大明开始大规模仿造弗朗机,工匠们不断把弗朗机放大后,大口径弗朗机连独头弹都没法打,只能当成大号霰弹炮使用。

    当然,徐世杨并不能肯定弗朗机打独头弹的上限,他也不能完全浇灭军工人员自主创新的热情。

    因此,徐世杨打算浪费些钱和时间,让军工人员按他们自己的想法尝试一下。


………………………………

第210章 标杆

    “铜制将军炮的铸造不能停。”

    徐世杨最终下令:

    “材料我来想办法,不过现有的材料应该还能铸造几门炮吧?”

    “是,确实还能再铸造几门。”汤隆承认。

    徐世杨从倭人手中抢来了5000斤铜,精炼一番,得到了些银子,算是赚了一笔,剩下的铜都给了军工部门用来铸炮或者生产各种必要的机器设备零件。

    如今,铸炮成功率依旧不高,不过即使失手,铸炮的铜也不会减少太多,大不了融了重铸。

    因此,5000斤铜,全部用完的话,大概能铸造20门以上的4斤将军炮。

    “司令,在下觉得,这些铜全用来铸炮太可惜了。”

    汤隆犹豫了一会,之后一咬牙,下定决心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

    “有这么多铜,咱们应该铸钱才是!”

    铸造私钱一向是获利丰厚的大买卖,以往做这生意,最大的问题是铜料不足,以及朝廷严禁。

    但目前来说,徐家没有这两个障碍——徐世杨抢到一批质量上乘的铜料,同时朝廷现在也管不到江北来。

    如果铸钱的话,赚一倍以上的利并无问题。

    但是,徐世杨不可能接受这个提议。

    毕竟,对现在的徐家来说,有大炮才能保住产业。

    像朝廷那样孱弱,你再有钱也不过是强盗眼中的肥羊罢了。

    “你记着,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

    徐世杨对汤隆笑道:

    “有大炮,钱不是问题。没有大炮,有再多钱都没用!”

    “我允许你们按自己的想法实验性铸造一些非制式武器,但不能耽误神机炮和将军炮的生产,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去做。”

    “若是能造出合用的东西,我就奖励你们。失败了,只要不影响预订的生产计划,我也不罚你们。”

    “但是,一定要记住,这一切的前提是不影响既定军工生产!”

    ……

    因为有了水力锻锤,除了枪炮以外,这个时代依旧非常重要的冷兵器产量已经完全不用担心了。

    直接用机械捶打出来的廉价刀条开始大规模装备部队,给锐士兵用的护身腰刀(这玩意同时可以大规模提供给民兵)和给选锋兵使用的斩马刀/双手重剑之类的武器,比给神机兵使用的套筒式刺刀产量还大,以至于到最后很多神机兵没有刺刀,只能用腰刀凑合防身。

    徐世杨的虎切在都亭驿被砍的到处是缺口,现在已经成了一件装饰物,于是他也从军工部门领了一柄廉价腰刀当做最后的护身武器。

    除此之外,徐世杨还想着仿造一些倭刀,卖到江南去。

    那边不知为什么,对倭刀相当情有独钟,好的倭刀甚至能卖到几十贯,最普通的也可以卖到5贯之多。

    徐世杨打算用廉价的仿倭刀冲击江南市场,哪怕一柄只卖一贯钱都是大赚,何乐而不为呢?

    有了“先进动力”,最大的收获其实是铠甲方面,水利锻锤直接生产板甲效率惊人,价格也十分低廉。

    当然,徐世杨现在没有那么多铁给前线士兵人人装备一身铁甲,他打算只给以白刃战为主的选锋和锐士装备铠甲,而且是只有一面前胸甲,背后及四肢完全无防护的极简易甲片。

    为了节约成本,此时生产的所有甲片一律表面不渗碳,纯靠2毫米厚度硬顶。

    甲胄方面,最麻烦的其实是头盔,徐世杨选中的样式是带宽檐的明盔样式,这样的头盔对鞑子远距离抛射过来的轻箭有不错的防御力,但产量是个悲剧。

    预计在3到5个月内,徐世杨只能给选锋和一半的锐士装备这种新头盔,剩下的一半锐士以及全部神机兵暂时只能光着脑袋……。

    这些问题,只有等待成功拦截和亲船队,得到那三千户工匠之后,才有可能解决。

    另外一些问题,倒是现在就能着手。

    比如,把那些采购来的廉价天竺土布变成各种实用物资——军装、帐篷等等。

    这些活可以交给女人去做,从大工业时代穿越过来的徐世杨,自然而然的选择了开设一个以女工为主的纺织工厂(其实是裁缝工厂)。

    徐世杨承诺给主动到工厂工作的女工很好的待遇——充足的粮食甚至可以养活除女工之外至少两个孩子,各类女子生活用品补助,以及带薪产假。

    最后这一条,在这个时代,绝对是个令世人震惊的福利。毕竟之前徐世杨就一直给核心坞堡的女性产妇每天提供一枚禽蛋,加上各类补助和带薪产假,新成立的齐新纺织工厂女工甚至已经具备了独立生活,自己养活自己的能力!

    为了保证妇女们的人身安全,齐新纺织工厂的第一人厂长是让姑娘们又敬又怨的容嬷嬷,而且由赵琳率领的女兵队负责工厂的安保工作。

    两人配合,可以保证一只公苍蝇都飞不进妇女们的宿舍区!

    有这么好的待遇和安全的生产环境,齐新纺织厂的第一批次招工工作很快圆满完成,2000纺织女工住进了徐世杨专门为她们新盖的厂区和宿舍。

    徐世杨打算,等拦截和亲队伍,经济条件进一步转好之后,他就在一次提高女工的待遇,给纺织厂修建配套的育儿设施、医疗设施等等,让女工成为整个领地中所有妇女的旗帜和标杆。

    当然,他不能只照顾女性,毕竟徐世杨要的是妇女能顶半边天的那种男女平等,而非田园女权。

    他提高女性地位,是为了将来工业化,把所有人纳入工业生产做铺垫,而非让女性享受特殊待遇。

    如果说,徐世杨给领地内女性树立的标杆是纺织厂女工,那么,给男人们的旗帜就是新军士兵!

    之前,新军士兵的待遇就已经明显高过普通民兵,但徐世杨觉得这还不够,至少不够让其他人羡慕,羡慕到为了一个新军名额可以不怕死的冲向鞑子的地步!

    因此,徐世杨打算在一次提高新军待遇。

    首先,自然就是所有汉人都魂萦梦绕的土地。

    之前徐世杨只发过很少的土地券,并且给部分有功人员发放过最多十亩的耕地。

    现在,徐世杨打算打破这一限制。

    :。:


………………………………

第211章 新人事安排

    按照徐世杨的新规定,每一个新军士兵,需要在一个单独的新兵营进行15天专门训练(大战临近时间紧张,徐世杨没办法只能缩短新兵营训练时间)。

    之后,若是能够通过简单的考核,并且新兵营期间没有犯大错,一旦新兵分配到野战部队,其家人立刻可以获得十亩田地,没有家人的新兵则用十亩土地券替代。

    土地券不再设兑换时限,持有者可以随时找徐世杨换取土地,也可当做土地出售给其他人。

    这实际上是把土地券当做由徐世杨担保的货币,好处是大部分没有亲属的士兵(甚至很多有亲属但没分家的人),可能暂时不会把手中的土地券兑换成土地或卖掉换成其他东西,而是积攒起来,为将来成家做准备,这样土地券可以超发一些。

    这样,徐世杨可以只花费很少的土地,就能获取更大的效果。

    新军的待遇还不止于此,所有士兵——不管是哪个兵种,服役期每超过一年,就可以额外获得两亩土地的奖赏。

    若是服役期间立功受奖,获得勋章,提高职务等等,还有额外的土地奖励。

    这样的话,一个新军士兵在部队中服役五年,至少可以获得二十亩土地。

    若是能在队伍中服役十年,成为真正的老兵,那么即使没有立下任何功劳,没有得到任何提升,最少也能获得三十亩土地。

    这是完完全全由士兵自己支配的田地!

    消息一出,全军振奋,在这个江北几乎所有自耕农都沦为农奴的时代,一片能够安身立命的田地,是值得所有人为之付出流血牺牲的!

    为配合这种事实上的军功授田制度,徐世杨出台了新的田税政策——凡是因军功获得的田地,税率一律为以十税一,而且不征任何浮收、赋、加征等额外税赋。

    而分发的土地以中等地力的熟田为标准,上好的水浇地按8成给,下田按1。5倍计算,若是荒地,可以按2倍给付。

    而且荒田照例享受三免两减半的优惠政策。

    这种待遇,一公布出来,瞬间就让整个青州的人都眼热无比,来新军大门前等着征兵的精壮男丁没几日就排出好几里地,其中不仅有莒州日照这些原本的核心领土的人民,也有青州北方那些新征服的坞堡民,甚至还有些从山上逃下来的土匪以及听到消息,从莱州、登州、兖州、泉城府等地赶过来的汉子。

    倒是那些新加盟不久的坞堡民,大概是被坞堡主们看住了,真正来的人很少,其中还有一些是逃民。

    现在,所有的这些来参军人,都只有一个心思——当新军,给徐家卖几年命,挣份属于自己的田土,娶个婆娘好好过日子……。

    徐世杨暂时不准备继续扩大新军建制——若是士兵只想当兵吃粮分田地,那新军依旧只是一只旧式封建军队,那就违背了他组建新军的初衷。

    何况,自己老爹之前不管不顾组建的几个新营,到现在还没能消化,战斗力还差着老营一大截呢。

    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徐世杨重新接手新军后,为了提升新组建的济远、威远两营的战斗力,徐世杨不得不从原本的5个步兵营中各抽调二十个老兵,与济远、威远的新兵进行同比例互换。

    他把老兵全都提升为军士,希望这些人到了新单位,能够带动部队的训练工作迅速走向正轨。

    同时,徐世杨对新军上尉以上级别军官进行一**换岗,还提拔了部分之前表现优异的新人。

    现在,新军的营级军官分别是:

    定远营:依旧由徐世杨亲领;

    镇远营:由新提拔的徐大替换原来的公孙胜;

    经远营:由公孙胜替代原来的长房家丁头子王勇;

    来远营:由新提拔的解珍替换原来的徐世松;

    平远营:由徐世松替换原来的张业(徐睦河的小舅子);

    济远营:由原本掌管莒州县城的徐世柏管理;

    威远营:由张业接管;

    致远营:替换成原来的骑马步兵营长孙立;

    靖远营:替换为原来的正规骑兵营长栾廷玉。

    重新启用徐世柏是徐睦河的意思,按照老爹的说法,若是能做到能重新启用他,徐睦江就答应按二房的意思,出来帮新的青州做些工作,顺便当个牌面。

    同时徐睦河也会支持徐世杨对土地的改革分配方案。

    这也算是某种政治交换,徐睦江毕竟是进士,若是始终软禁他,也许会在将来与江南的交往中产生不好的影响——徐世杨回来之前,就已经有主战派官员询问过徐睦江现在的情况了。

    章明义也曾暗示,主战派中有人想要扶持徐睦江势力,平衡徐世杨。

    江南的物资支援,不管是给长房还是二房,只要到了徐家,徐世杨都不想放过,所以与长房表面上的和平还是要维持的。

    只是军权这种东西,让徐世桢挂个营长的名头可以接受,真正的指挥权却是不能让的!

    因此,济远营的副营长由值得信任的老部下谢宝担任,也算是制衡徐世桢的手段。

    另外一点,为了避免形成军阀山头,徐世杨要求所有换岗人员,亲兵一律不准带走,全部孤身上任!

    他们到达新的岗位后,原本的亲兵全部下放到一线部队中,充当基层军士官。

    这样做虽然不能完全保证消除山头主义(根本做不到完全消除),但可以尽可能延缓山头主义的发展。

    不管是原来长房的,还是以后二房系统内部可能出现的山头。

    当然,军队的建设不能只把精力用在这种方面,对徐世杨来说,更重要的其实是即将组建的新兵营。

    徐世杨打算在来投靠的丁壮中,择优选取一千上下,然后再从各老营中抽调一百老兵组成教官组,先把新兵营的架子搭起来。

    新兵营的主官,徐世杨打算派遣徐二担纲。

    这个年轻人很是机灵,而且是徐世杨的第一批亲兵队出身,也参加过徐世杨的每一场战斗,功勋方面没有任何问题。

    只是,徐世杨觉得,在派他出去独当一面之前,还有个小问题需要解决。

    “徐二。”徐世杨叫来这个只有19岁的老兵,好奇的问道:“你来我这之前,叫什么名字?”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