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兴-第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都督府方面也是来者不拒,以至于甚至有刚被鞑子摧毁的燕云地区流民历经千辛万苦来到齐省。
目前的统计结果是,现在齐省每天可以招抚约三百左右的流民,一年下来能够达到十万人以上,而且流民的到来速度有逐渐加快的迹象。
最后,加上鼓励生育政策下,刚刚出生的孩子,齐省现有在册人口合计135万人。
算起来,如果有20万人脱离农业生产,这个比例将达到14。8%,已经超过二战时期列强的军队总动员效率了。
这对于一个农业为主的时代来说,绝对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负担。
因此,不论都督徐睦河还是新军司令徐世杨,对如何增加人口都是绞尽脑汁。
想办法吸引更多流民是必须的,对孕妇和婴幼儿给予经济补助的鼓励生育政策也是必须的,官方出面劝婚、劝嫁、劝生育虽然有些丢面子,但也被都督府列入官员考核成绩之中。
只是,这些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徐世杨还是希望能从别的地方,一次性获得大量人口。
那么,哪里能获得人口呢?
“齐省就有啊。”
挺着大肚子的赵琳坐在床上,一边吃一枚煮鸡蛋,一边嘟嘟囔囔的说:
“奉圣公家,怕是得有十万人口吧?”
………………………………
第312章 奉圣公府邸
“琳琳!你在说什么?”
听到赵琳的话,她的姐姐赵珊惊讶的叫道。
所谓奉圣公,就是大成至圣先师的嫡系子孙。
自从独尊儒术以来,至今已经上千年过去了,奉圣公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无论改朝换代还是外族入侵,都没有对他们家造成什么损失。
就以十几年前女真鞑子入关来说,奉圣公府上给鞑子大汗献上劝进表之后,鞑子不仅没进他家劫掠,甚至还任由奉圣公把周边遭受劫掠的土地吞并。
十几年来,鞑子一次次入关劫掠,也从来没有去过曲阜、兖州府、宁阳、汶上等地的奉圣公领地上。
甚至连青州军扩张的时候,兖州方向的部队都选择绕过奉圣公的土地。
大家都给面子,奉圣公府上千百年的积累自然变成一个令人炫目的数字。
如今,奉圣公府上到底有多少财富,除了他们自己,没有人知道。
但是根据奉圣公府上所拥有的土地判断,他们家现在在兖州一府五县拥有三十几个规模很大的村子,以及至少五个城镇级别的领土。
赵琳说他们有十万人口,这大概是多了,但5到8万是绝对没问题的。
而且肯定还有很多粮食、布匹、土地以及其他财富。
但问题是,奉圣公府的名声实在太大了,历朝历代的皇帝、公卿甚至鞑子都不敢拿他家怎么样,只要奉圣公府上献上降表、劝进之类的东西,大家都任由他们守着大成至圣先师的牌位继续过他们的好日子。
也难怪听到赵琳鼓动徐世杨找奉圣公的麻烦,赵珊会如此激动。
不过,赵琳对姐姐的愤怒却是毫无感觉。
她给徐世杨当了那么长时间秘书,自认为比姐姐更清楚丈夫重视什么,不在乎什么。
这次也是这样,若徐世杨也是那么重视奉圣公家名声的人,她连提都不会提。
“奉圣公啊……。”
徐世杨眯着眼想了想:
“确实应该去看看。”
随后,他不再说话,直接转身离开。
“夫君!千万别冲动!”赵珊大声劝道。
“姐姐,你劝不动的。”赵珊悠悠的说道。
……
“李逵!”
在院子里,徐世杨大声命令:
“近卫队集合!再去把定远旅叫来!准备出发!”
“是!”
奉圣公手上有至少8万人口,壮丁应该在3万左右,就算他们都是没经历过战争,只对付过土匪的农民,这个数量在这,真的翻脸,只靠近卫队那几百号人还是不行的。
不过想来,带上千多号大兵,他们就不会想着拼一把了。
……
曲阜,奉圣公府邸。
当代奉圣公正带人在各个庄子上巡查,同时催缴租粮。
听到有大兵包围自家府邸之后,他急匆匆赶回家中,发现本家所在的镇子已经被都督府的大兵彻底占领了。
有人在街道上架起据马,上着明晃晃刺刀的步兵站在后面,不允许随意通行,骑兵在镇子上来回巡逻,甚至还有几门大炮把黑洞洞的炮口朝向镇子的几个出入口。
奉圣公本人倒是没有受到任何阻拦,但他的随从都在进门之前被齐省大兵扣下了。
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说不清,奉圣公没有心情跟小兵们争辩,只带着两个小厮快步赶回家中。
徐世杨现在就在奉圣公府邸的大厅中,不断仔细打量这间大屋子。
“徐将军,您这是何故?”一见面,奉圣公就语气不善的质问道:“此处可是圣人门楣,你这……”
“我来替往圣续绝学了。”徐世杨直接打断他,笑着说道。
“什么?”奉圣公还以为自己听错了——这世界上真有这么不要脸的人?
“我来替往圣续绝学。”徐世杨重复道。
“怎么续?”奉圣公的双眼眯了起来,这是他发怒的前兆。
“嗯,很简单,有教无类,尽量传播圣人大道。”
徐世杨的笑容似乎人畜无害,但说出来的话就不一定了,他无视对方的怒气,指指自己头顶说道:
“我打算把这间屋子改成教室,嗯,这么大面积,能容纳50个……,不,80个学生吧?”
“别处我也看了,几个大厅都可以改造成教室,这样就有20间能容纳50人以上的教室;后院可以改造成学生宿舍,下人的房间可以给校工居住,嗯,说不定还能开个校办工厂;还有厨房,简直太好了,食堂也有了……。”
“徐将军!这里可是奉圣公府邸!圣人脚下你到底要做什么!”奉圣公忍不住大声喝问。
“做圣人知道了一定会非常高兴的事。”
徐世杨依旧是那副无害的笑容:
“把这里改造成学校,以传播圣人大道,嗯,就叫‘奉圣书院’吧。”
“当年圣人带领学生周游列国,为的不就是传播大道吗?我每每想到此事,都恨不得追随圣人,可现在这情况,圣公大人您也明白,胡虏横行、豺狼当道,我还得想办法还华夏一个朗朗乾坤,没法四处周游,传播大道。”
“不过,我想现在倒也不用那么麻烦,只要把愿意接受大道的孩子们集中在这里,一起聆听圣人教诲,我想也是一样的。”
“徐将军,这里是奉圣公府邸!”奉圣公咬牙切齿的说道:“这里是我家!你把这里改造成书院,圣人后裔住在哪里?”
“圣人后裔,当然也要去传播大道!”徐世杨斩钉截铁的说道:“我想请诸位前往山野乡村,教化那些愚夫愚妇。”
“你要流放我们!?”
“是教化。”徐世杨诚恳的说道:“圣人说:有教无类,吾等圣教弟子怎可不尊令而行?”
穿越者总是要兴办教育的。
不过徐世杨没有那个资本,首要的大问题就是师资力量严重匮乏——不仅仅是缺少能教授近现代知识的老师,就连能教老百姓识字认字的人都少的可怜。
现在的齐省,不,现在这世界上,能认识会写一百个字以上的,都算读书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正好,奉圣公府上就有大量这种人才,他们别的或许做不到,去乡下教授小孩子读书认字应该是能做到的。
至于近代化教育,可以交给更高级别的学校。
。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
………………………………
第313章 非常事
另一个时空,红朝太祖曾经搞过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他老人家当时的说法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徐世杨没那么大脸面,不过他认为,既然圣人说过:有教无类,又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话,那么让读书人上山下乡,教育山野间的无知民众,同时让他们以民为师,从荒野之中学点旁的知识,也是应该的。
好吧好吧,徐世杨承认,他就是拿着子曰当圣旨,学习红朝太祖的做法,强迫高高在上的文人下放到基层而已。
圣人后裔,去乡下当个乡村教师,其实蛮光荣的不是吗?
可惜的是,圣人后裔自己不这么想。
比如奉圣公本人,他就是觉得徐世杨要流放他们家。
“去乡下教教小孩子读书认字,比在这边坐拥豪宅美眷绝对更能宣扬圣人大道。”
徐世杨用肯定的语气说道:
“所以,奉圣公,别犹豫了,请立刻出发吧。”
“竖子敢尔!!!”
“我有什么不敢的?”徐世杨又笑了:“我来就是为了这个目的,给你一天时间,收拾好行李立刻出发。”
“你不怕天下士子对你口诛笔伐吗!!!”奉圣公怒目圆睁,死死盯住徐世杨。
若是眼神能杀人,这目光怕是真能糜烂数十里。
“这里改成书院,在圣人脚下读书,相比圣人自己也是欢喜的,只要更贴近圣人大道,士子们怎么会反对?”
徐世杨幽幽的说道:
“难道奉圣公认为圣人有教无类的做法是错的?”
“你!”
奉圣公气的脸色通红,但他又不能说子曰是错的。
这种时候,真是有理也说不清,何况他其实没什么理。
谁说过圣人子嗣就应该坐享良田美眷?
“徐将军……。”
奉圣公深吸一口气,努力压制心中的愤恨,尽可能平静的说道:“本公日前曾经为大都督上书……。”
“啊哦,那劝进表真是你写的啊?”
‘呼!忍住!忍住!不能发怒!’
“是。”奉圣公咬牙切齿的说道:“您今日做的事,是否得到大都督的认可?不如这样吧,我这边为贵部囊助些钱粮,嗯,钱三万贯,粮五万石,您就此回去,咱们也就当今天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如何?”
“圣人家的钱粮我会全部帮奉圣公投入教育的。”
徐世杨丝毫不为所动,他今天就是要把奉圣公府邸连根拔除。
“至于大都督那边……,我问奉圣公一句,当初鞑子入关,您也给他们上过劝进表吧?”
“你!你这是什么意思!?”
“没啥,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奉圣公是圣人子嗣,不应该不知道这句话。”
徐世杨平静的说道:
“吾不才,原效管子,不至使圣人子嗣被发左衽。但若是您一心想要这么做……,所以,还是请您去乡下跟教授孩子们读书吧。”
“至少,我没有把您按汉奸罪论处不是吗?”
……
徐世杨带着近卫队,守在奉圣公府邸门口,静静地等待着奉圣公家族所有人收拾行装。
他已经在齐省的几个边远山区分别为圣人子嗣分别安排了住所,嗯,跟当地普通农民的住所一模一样。
徐世杨给圣人子嗣的任务也很简单——相当于支教老师,基础任务是交给山里的孩子们读书认字,徐世杨给他们最低级别工资待遇。
若是要传授孩子对徐世杨的仇恨,他也不在乎。
今天这事做出来,世间舆情恐怕会把他骂作比鞑子还不堪的暴虐之徒。
不过,骂就骂吧,若是口水能杀人,士子们十五年前就该把鞑子全都骂死,也就没有徐世杨现在搞得这些事了。
他到了傍晚十分,奉圣公家族十三支房,500多口人已经全部收拾完毕——徐世杨说道做到,傍晚之前收拾不完的东西,全都留下。
另外,房契、地契、租契、欠条、账本之类的凭证也一律不许带走,按徐世杨的说法,这些都是即将成立的“奉圣书院”的财产,将用以传扬儒家大道,不属于任何个人。
因此奉圣公和他的族人们也只能尽量带走一些贵重的金银器皿。
即使这样,他们还是每家都拉走几大车财物。
新军的士兵们本来还对这著名的“躬耕世家”抱有一些同情心,但看到这一车车金银珠贝,想想之前大家的生活,这同情迅速转换为仇恨。
这种情绪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仇富心里,但反过来也可以解释为某种阶级仇恨。
徐世杨不知道这种情绪是好是坏,不过他很清楚,自己立足这个世界依靠的是谁。
……
两天后。
“你这个逆子!!!”
一声炸雷般的怒吼,从泉城新建的都督府后院传来。
声振屋瓦。
自从徐世杨自己领有一个坞堡开始,这还是徐睦河第一次对他发这么大脾气。
整个都督府所有下人侍女,连带徐睦河新收的几个小老婆一起,都被吓得噤若寒蝉。
但承受着暴风聚雨的徐世杨,却是毫不在意的坐在椅子上,捧着个茶杯慢慢品茶。
气的徐睦河一步窜过来,伸手抓住茶杯,重重摔碎在徐世杨脚下。
“你这逆子!!!你怎敢抄奉圣公的家!!!这么大的事你都不跟为父商议一下!!!你眼里到底有没有我这个大都督!!!”
“很大的事吗?”徐世杨微笑着说:“无非就是强迫一特别大的地方豪强编户齐民罢了。”
“那是奉圣公府邸!!!圣人的子嗣!!!圣人的家!!!”
“所以我才没有杀人的。”徐世杨满不在乎的说:“若是按我的想法,一个汉奸罪,他们家就应该拿几个人头,剩下的也应该贬为庶民。现在不过是让他们去乡下教书罢了,也算奉行圣人大道,有何不可?”
“再说,我也没抄他们的家,我让他们带着那么多金银珠贝,到了地方上,他们家还是豪富。”
“你!!!”徐睦河快被气的说不出话来了。
“你到底知不知道奉圣公府意味着什么!?”徐睦河大叫道:“你要连累为父被天下人,被青史唾骂!”
“父亲,非常人行非常事成非常事业。”
徐世杨幽幽的说道:
“做事这么瞻前顾后,如何能成就您心中所想?”
。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
………………………………
第314章 教育
行大事者,不背些骂名怎么行。
凡改革者,更是各个被文人士子们骂的十分不堪。
这个位面有过的商鞅、晁错,这个位面大概率没有的王安石、张居正,甚至还有后面那些处于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势下的一代代人杰,不仅背负着千古骂名,甚至还要付出流血牺牲的巨大代价。
所以,只是被骂几句有什么好怕的?
徐世杨其实挺喜欢儒家思想的,这里面确实有一些相对进步的地方。
但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造,儒家早已不是夫子那个儒家了,它甚至有向儒教转变的趋势,已经逐渐成为一件愚民的工具。
想要开启民智,将来总有一天,徐世杨必会跟这暮气沉沉的腐朽僵尸进行一次总摊牌。
或逼着他们深刻改造自己,跟上发展的步伐,或直接毁灭他们。
也就是说,若是不跟着徐世杨走,那就去地下直接追随夫子吧!
现在才到哪儿啊。
且等着吧!
……
徐睦河把徐世杨狠狠骂了一顿。
然而这没有什么鸟用,徐世杨掌握着军权和大部分财权,他才是大都督府真正的核心人物,大都督更像是个领袖牌位,拿徐世杨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当然,面子上的事还是得做的。
徐世杨被“重罚”五年薪俸,然后闭门思过半年。
他十分痛快的答应下来——反正他从未领过薪俸这种东西,他的私用完全来自自己在工厂和海贸中的股份。
至于闭门思过……,呃,一离开泉城,他马上就把这一茬给忘记了。
工作那么忙,怎么可能连续放半年的大假?
处罚了徐世杨,作为他的父亲和名义上的上司,齐省大都督徐睦河也不得不给天下做出些表率:
先去已经空无一人的奉圣公府邸,在圣人庙中痛哭流涕一番,然后跟忏悔一样留下洋洋洒洒数千言的“罪己书”。
然而,即使徐睦河,也没想起来把奉圣公及其族人找回来。
就这样,曲阜奉圣公家族,被徐世杨当成知青,强制分散在全齐省最贫瘠的山区乡村,当支教老师去了。
……
当然,抄圣人的家这么惊悚的事,不会这么轻易就过去。
消息传遍天下,可以说是举世皆惊。
江南士林沸腾,无数士子对齐省徐家破口大骂,甚至连徐世柳、徐世松都生受不少。
不过,一片骂声中,也有人觉得徐世杨做的其实不算错。
原因很简单,奉圣公府邸不是被徐家占下享用的,那些大宅子,已经被改造成供齐省士子读书的官学了。
况且,奉圣公和他的家人也是去教授学生去了,虽然分给他们的都是些穷乡僻壤之地,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的完全文盲,但教化就是教化。
齐省都督府可没说不尊重儒家,不尊重圣人大道。
相反,都督府这做法,显得还更加实干一些。
江南士林因为齐省的事,隐隐约约分裂成两个派别。
其中之一,支持齐省都督府有教无类的做法,认为这更加符合圣人大道。
另外一派,则是把齐省都督府骂的狗血淋头,恨不得啖徐世杨之肉寝徐世杨之皮。
这种争执,将在今后,引发一场剧烈的思维动荡,其影响将深达数百年。
当然,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提。
……
无论江南发生了多大的思想混乱,暂时都无法影响到齐省这边。
做下足以震动天下的大事之后,徐世杨自然要尽可能享受他的劳动果实:
奉圣公家族被编户齐民之后,齐省其他还在顽抗的豪强纷纷低头,建兴十四年结束之前,齐省最后一家豪强完成了编户齐民的工作。
加上奉圣公家的佃户,齐省又获得了将近二十万人口,使得都督府在册人数迅速攀升至150万人。
都督府从奉圣公家里抄出约二十万石各色粮食,役畜三千多匹,猪羊两万头,禽十万只。
丝绢五千多匹,杂布两万匹,金银财帛、各色古董字画、玉器宝石,合计价值不低于五十万贯。
还有耕地、屋舍无数。
这些财富又一次丰富了大都督府的库藏,也是徐睦河捏着鼻子接受徐世杨所作所为的重要原因。
当然,按照徐世杨的计划,奉圣公府邸将被改造为“奉圣书院”,这将是齐省第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大学。
为了避免教出些腐儒,徐世杨请徐睦河担任“奉圣书院”的第一人山长,他自己则兼任一个在旁人听起来有些不伦不类的“教导主任”的职务。
徐世杨亲自查看奉圣公府原本的藏书,只保留其中一部分儒家经典和史书,当做未来的语文教材。
这一部分,在未来书院的教育中,最多只占两成。按徐世杨的想法,其余部分将由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部分,政治教育,实干教育等方面填充。
当然,以徐世杨穿越前普通大本的水平,编写完整的近代大学教材纯属痴人说梦,只不过他有足够的财富去支撑这个学校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一点点研究,发展罢了。
这只需要他能为新学校,新学科保驾护航。
……
教育靠的不是一两所大学,而是基础教育。
除了搭起“奉圣书院”的架子之外,徐世杨还投入海量资源,开展基础教育工作。
当然,他现在甚至没办法让齐省治下的儿童脱产学习。
不过,他有“前人”的经验啊!
土鳖建国后的大扫盲工作,为爱好历史的徐世杨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办法。
比如编写注音,让文盲可以更迅速的识字;比如编写认字画册,以图文并茂的形势加深人们对生字的印象;比如编写识字歌、顺口溜等。
徐世杨的做法是,全面展开扫盲运动,但方式不局限于派遣乡村教师直接教授和开设学校,还要尽可能多角度全面覆盖渗透。
他没有TG那样强大的基层执行政策,所以第一期扫盲行动现在军队、工厂以及水利施工队等更加强调纪律的队伍中展开。
在军队和工厂中国创办夜校,为学习成绩优异的人发放丰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鼓励所有人利用业余时间多学习。
这些人与逐渐开始修建的小型乡村学校互相配合,将来可以再把知识传播给他们的家人、朋友、邻居,覆盖更大面积。
徐世杨认为,在没有TG的情况下,想达成TG用十年时间取得的成绩,他大概要花费五十年甚至一百年。
这注定是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但一旦达成,这个民族所能从中获得的收益,将是几千年都花不尽的宝贵财富。
………………………………
第315章 马贼
冬日的江北显得比平时更加荒凉。
坐在北上的漕船上,放眼望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