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臣权-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特别是让胡惟庸有着很大的不安。
邵荣这个人,随着大明建国,已经渐渐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平常的纸张史书里,很少能见他的名字,不但是在大明,就算是在几百年后,庞煌说熟知的历史中,也没有听说过邵荣的名字。
“邵荣”已经被太多的人遗忘了,时间过去了近二十余年,已经足够让人忘记很多事情,现在大明的朝野之间,已经很少人会记得当年平章大人邵荣了。
在蒙元的至正十九年,邵荣已经是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了。当时的朱元璋刚刚当上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而徐达、常遇春、邓愈等大将不过行枢密院佥院、同佥等,其余诸将多为院判、元帅。小明王韩林儿的龙凤政权的行省、行枢密院官阶仿照元朝体制,丞相正一品,平章从一品,佥院等皆从二、正三、从三品官。可见,在朱元璋升任丞相之前,邵荣的地位与之相当,而远高于其他将领。
也可以说,邵荣的出身,远远高于徐达、常遇春这两个所谓的大明第一、第二名将,而邵荣也颇为会行军作战,战功赫赫,按照所有文书上的记载,几乎在邵荣死之前,徐达和常遇春还刚刚展露头角,当时的声望远远不如邵荣。
基本上邵荣是地位仅次于朱元璋的大将,战功卓著而声名远播。这似乎可以解释其当时谋反的“觊觎”之心了。
但是事情要是如果是那么简单,也不会引起胡惟庸此时的重视,还有对于皇帝的忌惮了。
邵荣竟然是被朱元璋阴谋而逼死的,这是胡惟庸经过详细推测的一个结果。
事情的缘由,还要往皇帝朱元璋的出身上讲,事情很复杂,这里就稍微的说一下,反正胡惟庸光是和儿子胡岚谈,就说了近半个时辰。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原来是郭子兴的部下,而朱元璋起家的根本,也大都是郭子兴的旧部班底,当时郭子兴战死之后,还有三个儿子,长子早就在和蒙元的战斗中战死,留下两个儿子分别是郭天叙和郭天爵两人。
郭子兴死之后,龙凤王朝的小明王韩林儿所下达的“委任状”,完全是依据家庭式“父传子”的模式。郭天叙是郭子兴的亲生子,自然位居第一;小儿子郭天爵尚未成年,故未有职务;张天佑是郭子兴的妻弟,朱元璋是郭子兴的干女婿,二人亲缘远近相当,但张天裕是朱元璋的表叔,故将他排列第二。这样一来,朱元璋的名位仅列第三位。
朱元璋在和州任“总守”时,张天裕在他的名下,如今却位屈第三,朱元璋当然心里不太舒服,他素有大志,郭子兴在世时,还能压制一下,但是郭子兴不在了,朱元璋的心思肯定会起一定的变化。
然后不久,郭天叙便在进攻应天的过程中,意外的战死了,同时死的还有张天佑。死在一个蒙元旧将叫做陈埜先的人手里,不免有些莫名其妙,本来应天府就是囊中之物,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伤亡。
但是将军难免阵前死,在那个乱世中,也算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胡惟庸怎么都看出背后有朱元璋的影子,因为那个陈埜先,最后竟然在杀了郭天叙和张天佑之后,莫名其妙的死在了一群民团乡兵的手里,可谓十分冤屈。
这些还不算什么,郭天叙和张天佑战死之后的第二年,郭子兴最后的一个儿子郭天爵,据说是因为自己被小明王韩林儿封了一个中书右丞的职位,屈居于朱元璋之下心怀不满,联合父亲的旧部想要取代朱元璋的位置,没有想到,被当时的身为吴王的朱元璋先发制人,逮捕入狱后获罪被斩首示众。
这一切,都是属于大家看不出端倪或者是证据确凿的事情,但是明眼人却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来,在不知不觉中,郭子兴的子嗣竟然在两年之内都死于非命,如此以来,最大的受益人是谁。
肯定是朱元璋了,而邵荣身为郭子兴最嫡系的将领之一,怎么可能会看不出来,和郭子兴另外的一些旧部一起,不由暗暗起了防备的心思。(未完待续。。)
………………………………
244 相府密谈(下)
随着郭天叙和郭天爵兄弟二人先后意外的死去,引起了邵荣的注意,要知道,邵荣和张天佑的关系不错,也算是第一批跟着郭子兴起义反抗蒙元的人物之一。
随着张天佑和郭家兄弟的死去,邵荣隐然继承控制着朱元璋军中有郭子兴旧部色彩的一部分势力。邵荣地位仅次于朱元璋而远高于诸将,能统领全军主力而战功卓著、威名远扬,必然对朱元璋的地位和声望形成挑战。
也不知道是朱元璋必不容威胁其地位的人存留于世,还是邵荣、赵继祖等亲历郭天叙、张天祐被陷杀的过程,又目睹郭天爵被诛杀,也不会无动于衷,难免有兔死狐悲的念头,反正是两边起了不可填补的隔阂。
蒙元至正二十二年八月,看中了朱元璋经浙东、江西两次大规模叛乱后根基动摇的时机,依仗邵荣刚刚在平定处州叛乱时提高的威望,以邵荣和赵继祖为首的郭子兴旧部,于是就想趁着这个机会推翻朱元璋的领袖地位。
于是乎,发生了一件事情,如果这件事情让庞煌听一遍的话,就可能会感到有些耳熟,但是却不是发生在邵荣的身上,而是发生在正在和儿子讲故事的胡惟庸身上。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在至正二十二年八月,朱元璋因阅兵时风吹旗帜把衣服弄脏了,于是换了一件其他人穿的衣服,又换了小路返回应天府,但是这时候有人拦着他向他告密,说是邵荣和赵继祖心怀不轨。正在率兵在另外一条路上埋伏,准备造反杀人。
朱元璋接到密报之后。就派遣了当时的巢湖水军将领廖永忠和蒙元降将出身的康茂才前去将邵荣等人,以喝酒的名誉擒拿起来。为什么派遣廖永忠和康茂才呢。因为这两个人一不是郭子兴的旧部,二不是濠州出身的淮西将领。
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于邵荣的忌惮之处,因为邵荣也是濠州人,几乎是和朱元璋一起投奔的郭子兴,威望在淮西人眼里,也是很高的,朱元璋根本把握不住淮西系的将领会不会和他勾结在一起。
与其担心,还不如派遣自己放心的人前去。很顺利的就擒获了以两人为首的一些郭子兴旧部将领。这一点让人十分意外,但是又是那么的理所当然。
这一点从卷宗上无懈可击,连胡惟庸也只是纳闷,从一些细节上推测出,可能邵荣根本就没有造反的意思,所以一点防备也没有,才被廖永忠和康茂才轻易的抓获的。
因为凭借邵荣的威望,无论是郭子兴的旧部,还是淮西系的将领中。邵荣都有着很大的威望,凭借廖永忠和康茂才这两个并不被大家所接收的外人,如果邵荣想要反抗,造反不成。至少逃跑的机会是有的。
这个过程,和庞煌所知道的历史中,胡惟庸栽跟头的过程是何等相似啊。庞煌知道关于胡惟庸栽跟头的经过,因为在电视剧电影中都有体现。但是却不知道邵荣的失败过程,要是真的知道详细情况。
就会叹息朱元璋做事手段的单一。没有一点创造性。也只有即将落入这个境地的胡惟庸才能从各种卷宗中看出自己将要面对的处境。
在去年,他心里已经警觉自己的下场,特别是儿子在京师之中意外的落马,差点没有意外的身亡,更是引起了他的警惕,再加上对于官场上的风向极为敏感,涂节等人的心里想法,御史台的逐渐脱离控制,一直让胡惟庸十分担心。
他好像已经预料到,新的一年来临,也可能就是代表自己整个仕途生涯的结束了,当然,胡惟庸并不能先知先觉,心里给自己预料的最坏下场,也不过是告老归田,去学学刘伯温那老儿,最后终老山林。
因为他和邵荣等人不一样,邵荣是武将出身,手里有兵有将又有威望,而自己不过是个文官而已,对于皇帝造不成什么威胁,最多自己低调一些,诚恳一些,那就可以保护住自己的性命了。
虽然料到了自己的结局,但是胡惟庸却还是有些不甘心,于是趁着儿子的落马受伤,其实第二天胡岚就恢复了神智,腿上虽然严重,但是也不至于残废,但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更好的借口,争取更多的时间,胡惟庸索性装起了可怜。
让胡岚继续装作昏迷不醒的样子,而自己也坐忧心忡忡的模样,整天魂不守舍的不问朝政,甚至几次向皇帝提出了请假,说是要照顾儿子。
目的很简单,在观察动向的同时,以儿子的遭遇表示自己的可怜,也是一种示弱的表现,其实胡惟庸无论去不去中书省署理政务,什么事情都绕不过他,而他趁着这段真空期间,看看皇上是不是还会委任大臣去做中书省的右丞相,那么就可以看出自己地位的稳固性,也可以未雨绸缪,决定自己的去留。
但是过了春节,新的一年来临,在胡岚在家休养的这近两个月里,皇帝一点点动自己的意思没有,非但没有,反而经过胡惟庸在宫内的眼线送出的情况得知,目前,皇帝的注意力大部分都集中在北方战线一带,竟然好几天没有提及过自己。
而且初一的祭天,还有初二的新年早朝,都再也没有露出过任何端倪,而最近几日,胡惟庸虽然没有接到内宫内传来的消息,但是通过太医院,他又知道现在内宫是乱作了一团,临安公主在宫中突然身患重病,现在满宫上下手足无措,正在陷入到一片慌乱之中,这一切的一切,都表明着危险正在离他远去,而此时正是胡惟庸要进行下一步的时刻,所以才引起了今晚找儿子的谈话。
和父亲交谈近一个半时辰,胡岚才将父亲的大概倚仗搞明白,可能意思就是皇帝已经失去罢免父亲的心思,现在一个心思的要开疆拓土了,但是这一切都成立吗?
不由狐疑的问道:“父亲之所以那邵荣之事相比较,无非说皇上乃是杀伐果断之人,眼里是掺不得沙子的,当初郭家兄弟如此,邵荣如此,而前几年的魏观等人也是如此,年前,各种苗头都表明了皇上有意罢免或者直接针对父亲,但是年后却又置之不理,说明了皇上要以平息蒙元残余为主,暂时想让国内平靖,不知道孩儿说的可对。”
胡惟庸点点头,刚想和儿子商议他下一步的想法,但是胡岚突然皱着眉头,没来由的又说道:“其实,孩儿真的不那么认为,父亲有些太武断和轻视皇上了。”
胡惟庸并没有什么不高兴,也不反问,既然儿子说了一个开始,肯定有继续,他只是静静的听着,果然,胡岚随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按照胡惟庸刚才揭露的往事,胡岚提及了自己的看法,而且更加严重,直接指出胡惟庸疏忽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初所谓郭天叙、郭天爵和邵荣等人死的那个时机,那时候大明还没有立国,诸侯林立,蒙元还没有被驱逐出中原大地,但是朱元璋竟然就可以不顾内忧外患的清除异己,可见朱元璋这个皇帝的帝王心术。
经过那几次事情,郭子兴后人、旧部的独立势力不复存在。在此接二连三的内讧后,尽管在强大的外部压力面前一度陷于危境,却再也没有遇到来自内部的挑战,直至顺利完成统一大业。
而邵荣叛乱事件,是朱元璋陷杀郭天叙、张天祐和诛杀郭天爵的后续手段,也是其清洗策略的典型体现。在连遭叛乱的危急关头,仍然从容不迫地清洗内部,以损伤元气换取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种以牺牲运作效率换取稳定秩序的策略,可谓杀伐果断。
按照这样推断,此时帝位稳固的皇帝,绝对不会因为北方的战事,而忽略朝廷之内的不安因素。
更为严重的是,经过年前父子二人的多次探讨,在皇帝眼中的不安因素,恐怕只有胡惟庸这个大明唯一的丞相了。
听完儿子的一番阐述,胡惟庸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感到十分的欣慰,觉得自己今晚的谈话,可能是有些多余,讲了这么多,没有想到儿子心目中已经有了大概的定论。
自己看来是完全不用担心了,自己也正好可以将下一步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交代出来,而且谈了快三个时辰,自己的身子也有些吃不消了,看着儿子疑惑的眼神,胡惟庸慢慢的说出自己下一步的计划来。
原来,胡惟庸真的要辞官了,而且不是故作姿态,这次,是真的要辞官归老了。
这个决心,是胡惟庸考虑了良久才下定的,和胡岚的顾虑一样,觉得帝王的心思难以猜测,耗下去也不是办法,而且看着皇帝的意思,估计是想要换新鲜血液了,仔细的考虑了自己的利用价值,估计也即将利用完毕,所以胡惟庸暂时有了下野的心思。
但是辞官归隐,也要讲究时机,讲究一个理由,毫无理由的辞官,特别作为大明唯一的中书省丞相,恐怕皇帝不但不会觉得称心如意,反而觉得自己的心思被人猜测出来,以至于恼羞成怒。
所以过了春节之后,胡惟庸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正好听到内宫大乱,而且皇帝的心思重心偏向北方战事,觉得是个机会,所以想和儿子谈一下,安排一下后院的事宜后,就会在朝堂之上正式提出辞官的要求。(未完待续。。)
………………………………
245 庞煌的疑问
“你这种猜测完全没有道理!”
刘琏豁然站了起来,竟然将坐着的椅子带的向后跌去,发出了一阵响声,把房间内的几个人吓了一跳,不知道是哪一点惊扰到了这个刘大哥。
放眼看去,刘琏手里拿的是一份庞煌草草筛选出来的一份宫内太监和宫女的名单,各宫都有,竟有八十余人,在哪里抖动着,接着又问道:“你这是想在宫内掀起一场腥风血雨吗?你这八十多人的名单要是被皇上知道,你可知道会造成什么后果吗?”
庞煌思索了一下,根据老朱的秉性,迟疑着回答道:“估计宫内至少要有四百人以上要被牵连。。。。。。。”
这还是庞煌的保守估计,按照老朱寻根问底的性格,自己的卧榻旁边出去,肯定会要大清洗一番,这也是那个太医院判潘云和自己担心,而迟迟不敢公开调查的原因,现在竟然连刘琏这个所谓的老实人都能感觉到这一条,庞煌的心里还是跳了一下。
“四百人?。。。。。。。。”刘琏用一股无语的眼神望着庞煌,抖着手上的名单,颤声说道:“八百人还差不多,这是要清洗皇宫啊!”
庞煌莫名其妙的望着刘琏,心道大家只要不把这份名单透露出去,皇帝又怎么会知道呢?不过仔细盘算一下,刘琏的心思马上就被他了然于胸。
刘琏这个人,典型的愚忠人物,在第一直觉上想到的。可能就是不对皇帝隐瞒任何事情,所以才发出那么大的惊呼。担心伤及无辜或者是皇帝搞株连什么的。这倒是自己疏忽了,冒然的让刘琏参与进来。本来是想着没有可靠的、而又熟知朝廷各级官员的人物帮忙,正好刘琏可以填补这个空缺。
但是没有去想,刘琏可靠是可靠,但是对于自己可能只是朋友之谊,恐怕远远比不上隐藏在内心最深处的忠君思想,万一他在心里承受不住压力之下,稍微透一点口风给朱元璋,以帝王的敏感,估计很难再隐瞒下去了。
想到这里。庞煌不由的一阵阵的头疼,但是又想起刚才刘琏的话语,好像是极为担心株连到无辜的人,显然也不是一个杀伐果断,也不是明哲保身之人,如此以来,那就有了新的突破口,既然如此,还不如继续说的严重一些。想着以刘琏的所谓妇人之仁,会阻拦他的忠君思想吧。
既然如此想,庞煌也就如此的去做,听到刘琏的质问。不由面露讥讽之色道:“八百人有些多了,按照皇上的圣明,最多将那些宦官杀伤四五百人就算了。真的要杀八百人,那皇宫之内。还有可用之人吗?”
别看庞煌说的数字少于刘琏所说的人,但是却将其中的意思篡改了一下。刘琏是指的牵连八百人左右的样子,但是庞煌却说要杀四五百人,这个数字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刘琏虽然也算是久经官场,但是抡起揣测帝王的心思,却是远远不如很多人。
虽然按照道理要比庞煌更加善于揣测帝王的心思,但是却怎么抵得上庞煌的身份,再加上因为连续丁忧的缘故,所以刘琏自认为了解如今的皇上,恐怕真的不如眼前的这个驸马爷,但是看见此时对方说的如此认真,便真的相信了。
齐泰在一旁窃笑,但是却只是将头埋在深深的卷宗之内,不出一声。心想一向老实的师傅,为什么开始学会开玩笑了,估计也就能唬住眼前的这个书呆子,刚才那番话,估计连他一个刚刚弱冠的少年也骗不了。
但是还偏偏有人相信了,刘琏遂也不敢再加争辩,反而随后又劝说庞煌要慎重等等,让庞煌和齐泰心里更是窃笑不已,这些只是一些闲话,暂且不说。
他们不敢牵连太多人,很多的资料都是调阅大宗正府的,为了混淆视听,调阅了很多其他的资料,比如诸亲王身边的标准配置,以及身边人员的档案等等,同时让他们有所吃惊。
刘琏和齐泰等人还没有什么知觉,因为他们毕竟没有任何参造物,根本就想不到事情的根源,拿着陈旧的历史说事,永远也想不出新意来。
而庞煌不一样,他虽然不是历史的专业,但是却有很多的故事可以借鉴,比如说朱元璋的秉性,朱元璋处理事情的手法,虽然在几百年后的网络上被人变了很多种说法,但是总算有模糊的影子可以寻觅。
看着这份以太监为首的名单,庞煌再一次的回忆,想了很久,慢慢的有了一个新的疑惑。
按照自己的记忆,大明的宦官,最初只有做奴才的份,无任何权力可言。当然现在也不会有“奴才”这个称谓,不过是同样的含义而已。
正所谓出身贫农的朱元璋,征战一生,马上得天下,实属不易。得到大权之后,更是紧抓不放,对于随之征战的功臣尚信之不过,又何况宫廷中的宦官呢?
大明建立初期时对宦官防范极严,前几年,不断听说,有内侍久侍内廷,言论政事,即被朱元璋斥遣还乡,且终生不用。朱元璋为此还专门解释道:“其小忠小信足以固结君心,及其久也,假威窃权,势遂不可抑。”
可见,朱元璋深知宦官之祸的厉害,为了不许宦官干政,据庞煌回忆,据说在不知道的一个什么年间,朱元璋还专门制铁牌置于宫门,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并且“不许宦官兼外朝的文武职衔,不许宦官穿外朝官员的服装,又规定宦官品级不得过四品”。
可以说,朱元璋对于宦官,还是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并保持相当的警惕。为了限制宦官,他可谓是费尽心机。
然而,朱元璋又不放心把权力分于朝中大臣,其结果必然是依赖身边身份地位卑微的家奴……………宦官。其实,正是在在朱元璋执政的年间,宦官开始参与政事的。如洪武八年派内臣赵成到河州互市,宦官行出使之权,从此以后宦官逐步预政。
但是,无论是庞煌怎么回忆,几乎是所有的人都说,由于朱元璋对宦官管理严格,所以纵观洪武一朝,宦官虽参与政事,但尚未酿成祸害。
这等于是给朱元璋下了一个结论,大部分的人都觉得朱元璋这个大明的开国皇帝,对于宦官的控制是很好的,至少要比他的儿子朱棣强,而几乎所有的历史结论,都表现出一个方向,明朝的宦官之祸,是开始于永乐年间,是朱棣首先宠幸太监郑和,所谓的七下西洋就是铁一般的证明。
庞煌不知道还会不会有郑和七下西洋,甚至到现在为止,都不敢保证,还会不会有郑和这个人,但是经过最近这么多天的研究,他怎么都感觉到,明朝的宦官之乱,应该不是开始于朱棣。
按照现在大明的发展势头,应该是开始于朱元璋,不过还不明显,甚至有一种潜在的方向表明,大明的宦官之祸,说不定首先祸害的应该是朱元璋这个皇帝。
以很多人的眼光看,这个观点可以算是荒唐的不得了,但是经过庞煌近距离的观察,却是越来越感到此事的可能性有多高,而经过自己手下暗子提供的资料,还有近几年宫中的动向来看,此事真的有着很大的蹊跷。
首先,虽然说,邓顺公公可能因为在“胜棋楼”因为多嘴,受到了朱元璋的惩罚,被驱除出宫,但是很多线索都表明,汪广洋的死,和邓顺脱离不了关系,根本就是邓顺去传旨,然后汪广洋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才自尽而亡的。
其次,宫内的力量,除了有暗卫作为皇帝的私人秘密力量之外,据庞煌最近经常进宫,偶尔听到的消息中说,其实在内宫中还有一只更加隐蔽的武装力量,都是由太监组成,平时归属御马监的统领,但是有一个御马监的副使执掌,而邓顺公公曾经是这支力量中的一员。
而上次胜棋楼的事情,不过是皇帝想找一个由头,派遣邓顺出宫做一些秘密的事情而已,只是一个障眼法,但这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