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臣权-第1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烦心,而且在朝野之间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所以皇上让我来见你一面。”

    “不知道皇上有什么谕旨?”胡惟庸的心慢慢的跌落向谷底,一点点的冷的透骨起来。双唇不住的颤抖。似乎都要开始打起了冷战。

    “难道还让老夫继续说下去吗?你是一个心思玲珑剔透的人,什么事情都能看的明白,不认罪,朝野难安啊……。”

    “……”胡惟庸的心里继续冰冷下去。

    “而且,有些事情,你就算是中书省的丞相,也不能做的太过分,比如这次道同之死,你难道真的不知道吗?还有前年的徐州灭口,北平的伪造宝钞……,这些事情,老夫看了锦衣卫的卷宗,也觉得胆战心惊,原来你也是一个能吏,为何就这么几年,却变成了如此呢?”

    “我不相信,皇上只是最近才知道这些事情,既然早知道,为何要等到今日呢?”胡惟庸震惊地插问,“难道我真的没有用了吗?”

    李善长没有任何表情,皇帝让他过来,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让胡惟庸死,而且是认罪之后死,没有任何条件可谈。

    胡惟庸被抓之后,若是天下全部都是口诛笔伐的势头,说不定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但是却是让朱元璋太过于为难了。

    皇帝如今也是势成骑虎,再也下不来了,胡惟庸不认罪而死,朱元璋就没有办法下台阶,此时已经没有了任何选择,胡惟庸可以选的,就是先被处死之后,由皇帝宣布胡惟庸的罪状,不过这样的话,那不免会引起皇帝的怒火,从而连累了家人。

    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配合皇帝的动作,乖乖的认罪,这样虽然依然是性命不保,但是至少皇帝可以网开一面,放过胡惟庸的家人,给胡家留一线香火传世。

    知道了这个结局,胡惟庸点点头,露出了一丝苦笑之意。李善长瞥了一眼监外卫士,接着说道:“皇上由于你最近几年的辛劳,所以这些也是无奈之举,为了表示对你的恩泽,所以允许三日之内,让你见见家人,不过你千万不要辜负皇上的苦心啊。”

    “时辰快到了。”跟随着的锦衣卫提醒说。

    李善长听到这话,不由有些不耐,心里有些气恼,他是韩国公,大明除了皇室爵位最高的人,却被一个锦衣卫这样的警示,真的让他脸色不好,不过李善长也知道最近锦衣卫的风头很盛,没有将不耐放在脸上,只是点点头,随意的说道:“你先去一边候着吧,我给胡大人说几句体己的话儿,稍后还要回宫复命,你到时候再跟着吧。”

    那锦衣卫脸上露出为难之色,但终归不知道皇帝对韩国公的态度,他虽然是皇帝的亲军,也不怕什么高官,但毕竟要给一些颜面的,犹豫了一下,还是转身向旁边走了十余步。站定在哪里。

    锦衣卫刚一转身,李善长抹了抹山羊胡子。鼻下的两条藤纹更深了,犹豫了一下就说道:“别干什么傻事。。。。。。。”

    李善长和胡惟庸又谈了近小半个时辰。最终李善长离去的时候,胡惟庸的脸色竟然慢慢的恢复了些许平静,也不由让跟来的锦衣卫暗自称奇,不过终究不敢问什么,只是记了下来,以便于以后皇上问及的时候,他好如实禀报。

    胡惟庸过了三天平静的日子,在这三天之内,终于大理寺开始审讯胡惟庸的罪责。一切都很顺利,后者也十分配合。

    最终,大理寺将审讯的结果报给了皇帝,等候皇帝的裁决,谋反不成立,但是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结党营私和欺君等等罪责却是定了下来。

    这一切对于胡惟庸都不算的了什么了,他什么也不想,只是等待着见自己的子孙最后的一面,那样至少可以在死之前觉得心安一些。

    而在这三日之内。已经被查封的胡惟庸府邸,也渐渐的恢复了些许生气,胡岚回到家中,开始着手布置着一切。他已经知道了父亲的事情,也知道父亲那样做是无奈之举,所以十分冷静的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

    从绝望和悲怆中冷静下来。胡岚知道要珍惜皇帝恩准她与父亲作最后诀别的分分秒秒。一回到胡府。立即吩咐府中侍卫、奴仆,买棺材、置孝幛、办祭品、请和尚、雇吹班……。

    尔后。便是等待着父亲的回来,三日之后。胡惟庸回府,与妻子、儿子和孙子关在房里痛哭,啜泣,互诉衷肠。嘴说干了,嗓子说哑了,还是不停地说着说着。漫无边际。语无伦次,凡是能想到的大事小事都一一作了交待。

    黄昏时分,胡惟庸知道与妻儿最后诀别的时候到了,他面无人色,精神恍惚,跪在祖宗牌位前连连叩首,泪如泉涌。

    然后就是步履蹒跚地在昔日的丞相府的四处走动,他要最后看一眼这里的一草一木。特别在书房里,他无限留恋地看着秋山乱叠的藏书,琳琅满目的字画和那些百载千年的古董,皇帝虽然曾经查封过自己的府邸,却是没有做抄家的举动,倒是保留了他几乎所有的藏品。

    正值此时,蒋瓛出现在门口,厉声喝道:“罪臣胡惟庸,时辰已到,快去大堂行旨!”

    胡惟庸什么也没说,往外便走。胡岚愤怒地啐了一口,骂道:“呸!蒋瓛,你别张牙舞爪,得意太早……。”

    蒋瓛指着胡岚吼道:“胡岚,你这是什么意思?!”

    于是胡岚与蒋瓛互相骂骂咧咧拥着胡惟庸朝大堂走去。胡岚冷笑,故意把声音提高,让御林军们都能听到:“蒋瓛,你以为你是什么东西?白壁无瑕?清正廉洁?啐!当年你奉承我父亲时,难道是这幅嘴脸吗,你心里一清二楚。”

    蒋瓛也提高嗓门:“你血口喷人,满嘴胡言。”

    胡岚说:“你害怕了?胆怯了?我父亲死了总算一了百了,什么烦恼也没有了。可是你呢?你蒋瓛就能心安理得坐享荣华富贵?……”

    胡岚的失态使蒋瓛惶怵,刚到大堂,便扯着尖厉的嗓门吼起来:“邓公公,行刑!”

    邓顺公公端着鸩酒,朝着步步后退的胡惟庸走去,蒋瓛率领数十个拔刀握剑的锦衣卫步步紧逼。哭喊着扑向父亲的胡岚被御林军反剪双手,拼命地挣扎着呼喊着。

    胡惟庸懦怯地后退,绕着梁柱躲避着。

    蒋瓛吼道:“胡惟庸,你若抗旨,立即斩首!”

    胡岚怒目相向,也吼道:“你敢!”

    邓顺公公走近胡惟庸,拿起酒杯,谦恭地说:“丞相大人,圣命难违,喝下吧!”

    胡惟庸恐惧畏死的心似乎突然停止了跳动,知道劫难临头躲是躲不过的了,于是木然地接过鸩酒杯,迟疑片刻,蒋瓛又厉声大叫起来:“喝!快喝!”

    胡惟庸没有理睬他,面壁跪下,趴在地上又磕了几个头,然后站起,端起杯,走近胡岚,苦笑道:“岚儿——”

    胡岚挣脱御林军的手迅疾扑来,哭着说:“爹,你不能,你不能!”

    胡惟庸似乎要抚摸一下儿子,但是随即便作罢了,说道:“岚儿,要听为父的话,记住为父的嘱咐。”胡岚不住啜泣点头,胡惟庸长叹一声,一扬脖子,喝完杯中的鸩酒。

    蒋瓛舒了一口气,不知是感叹还是幸灾乐祸,说:“既知今日,何必当初!”然后一挥手,“回宫复命!”

    这一切进行的时候,庞煌早就知道了消息,一直在昔日的丞相府邸不远处的一座酒楼里,面朝着昔日丞相府的方向,心里不由暗自叹息。

    一代丞相终结了,而且可能也代表了丞相制度的终结,这一切发生在自己的眼前,自己却是一点阻止的力量也没有,想要阻止,但是到了最后,却不知道为什么要阻止,难道就是为了和自己说熟知的历史唱反调吗?

    庞煌不知道,只是婉言拒绝了皇帝的诏命,本来这次负责行刑的是他,而不是蒋瓛的,但是庞煌却是借故临安公主身体抱恙,没有去,皇帝知道庞煌不想去,所以也没有勉强,只是摇摇头,便由得庞煌去了。(未完待续。。)
………………………………

276 没有丞相的日子和黄册

    胡惟庸认罪伏法,代表着一个制度的消失,有了这个结果,虽然比庞煌所熟知的历史推迟了半年多的时间,但依旧不能改变很多很多。

    因为有很多事情,都是朱元璋从建立大明的那一刻已经在筹划之中的事情,已经不断的完善了十余年,至少朱元璋自己认为,已经比较尽善尽美,特别是废除了中书省之后,已经可以开始实施了。

    胡惟庸死后,一直筹划却迟迟艾艾实施起来很慢的裁撤中书省的事宜,也正式拉开了帷幕。这个朱元璋从蒙元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称吴王时,仿蒙元旧制,所设的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命百官礼仪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

    洪武元年改相国为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以统领众职。置属官:左右司,郎中、员外郎、都事、检校、照磨、管勾;参议府、参议、参军、断事官、断事、经历、知事;都镇抚司,都镇抚;考功所,考功郎等官员的庞大机构,在朱元璋的压制下慢慢的解体了。

    其实在朱元璋当家做主的时间内,他一直没有停止过削减中书省的权力,在十余年的时间内,将都镇抚司改属大都督府,吴元年革参议府。洪武元年革考功所,洪武二年革照磨、检校、断事官。洪武七年设直省舍人十人(寻改中书舍人)。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

    朱元璋曾说:“立国之初,致贤为急。中书纲领百司。”随后,中书省下设四部。分掌钱谷、礼仪、刑名、营造诸务,再改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仍隶中书省之下。

    朱元璋说;“国家之事。总之者中书,分理者六部。至为要职。”

    又说:“中书,法度之本,百司之所禀承。凡朝廷命令政教,皆由斯出。”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中书省是极为重视和信任的。然而,中书省的权力既大而又集中,对皇权存在着潜在的威胁。

    于是,朱元璋在洪武九年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之后,洪武十年便下令诸司奏事勿关白中书省。割断了中书省与诸司的联系,限制其权力的行施。

    这次胡惟庸所谓的认罪伏诛,朱元璋趁机罢除中书省不设,废除左右丞相及其一切属官,惟存中书舍人,以政归六部。朱元璋诏谕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虽有丞相。然其间亦多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御史台、通政司、大理寺等署,分理天下庶务,大权一归朝廷。立法至为详善。以后嗣君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敢以此奏请的,置之重典。”并下令著于《祖训》。

    没有了中书省。为了协调六部之间的工作,所以朱元璋又下旨置判录司。司设判录一人。秩正七品,副判二人。秩从七品,司吏四人。掌在京官吏俸给文移勘合。凡官吏月俸,必于判录司填写勘合文移而后给予。六部凡有支请,亦于判录司填写勘合文移而后给予。

    洪武十三年九月十九日,朱元璋命设立四辅官。以儒士王本、杜佑、龚敩为春官,杜教、赵民望、吴源为夏官,秋、冬官由春、夏官兼任。朱元璋在敕书中说:“召尔等来朝,命为四辅官兼太子宾客,位列公、侯、都督之次。必欲德合天人,均调四时,以臻至治。”

    洪武十三年二十一日,又敕王本等说:“朕尝思之,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而辅臣必择乎正士。你们“受斯重任,宜体朕怀,心常格神,行常履道,佐理赞化,以安生民。且卿等昨为庶民,今辅朕以掌民命,出类拔萃,显扬先亲,天人交庆,于戏盛哉!”

    对中书省下手之后,朱元璋随即展开了对五军都督府的插手和改制,五军都督府即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其初,朱元璋下集庆,即置行枢密院,亲自掌管,又置诸翼统军元帅府。不久罢行枢密院,改置大都督府,以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设司马、参军,经历、都事等官。

    又增设左、右都督,同知,副使,佥事,照磨各一人,并设断事官。

    定制:大都督从一品,左、右都督正二品,同知都督从二品,副都督正三品,佥都督从三品,经历从五品,都事从七品,统军元帅府元帅正三品,同知元帅从三品,副使正四品,经历正七品,知事从八品,照磨正九品。

    又以属中书省的都镇抚司改隶大都督府,镇抚秩从四品。寻罢统军元帅府。吴元年更制官制:罢大都督不设,以左、右都督为长官,正一品,同知都督从一品,副都督正二品,佥都督从二品,其属,设参议、经历、断事官,都事,照磨。

    洪武九年罢副都督,改参议为掌判官。洪武十二年升都督佥事正二品,掌判官正三品。而在改制了中书省之后,就分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每府设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

    其属有经历司,经历、都事各一人。五军都督府掌军旅之事。分领在京各卫所及在外各都司、卫所,以达于兵部。

    凡武职选授,移兵部请选;诰敕、俸粮、水陆步骑的操练、军情声息、地图、军伍勾补、屯种等,并移所司综理;总兵、副总兵的充任,选公侯伯;遇有征讨,则挂将军印率兵出,战毕还印。

    其后,朱元璋在奉天门选官,始定南北更调用人之法。他命吏部:以北平、山西、陕西、河南、四川之人于浙江、江西、湖广、直隶有司授职任官;浙江、江西、湖广、直隶之人,于北平、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川、广东、广西、福建有司授职任官;广西、广东、福建之人,于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川有司授职任官。考核不称职及为事解降的。不分南北,均于广东、广西、福建汀、漳、江西龙安、安远、湖广郴州之地选用。以示惩劝。

    南北更调用人定考核之法:在京六部五品以下及太常司、国子学属官,听本衙门正官察其行能、验其勤怠。定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五军各卫首领官俱从监察御吏考核。

    各三年一考,九年通考黜陟。其四品以上及通政使司、光禄司、翰林院、尚宝司、考功监、给事中、承敕郎、中书舍人、殿廷仪礼司、磨勘司、判录司、东宫官,俱为近侍,监察御史为耳目风纪之官,太医院、钦天监及王府官,不在常选,任满黜陟,取自上裁。

    直隶有司首领官及屑官,从本司正官考核。任满,从监察御史覆考。各布政使司首领官及属官,并从按察司考核。其茶马司、盐马司、盐运司、盐课提举司,并军职首领官任满,俱从布政使司考核,仍从按察司覆考。其布政司四品以上、按察司、盐运司五品以上任满官黜陟,取自上裁。内外入流并杂职官,九年任满给由赴吏部考核,依例黜陟。果有殊勋异能超迈等,取自上裁。

    所司事繁而称职、无过的升二等,有私笞公过的升一等,有纪录徒流罪一次的本等用、二次的降一等、三次的降二等、四次的降三等、五次以上杂职内用;繁而平常、无过的升一等。有私笞公过的本等用,有纪录徒流罪一次的降一等、二次的降二等、三次的降三等、四次以上杂职内用;简而称职与繁而平常同;简而平常、无过的本等用、有私笞公过的降一等,有纪录徒流罪一次的降二等、二次的杂职内用、三次以上的罢黜;其繁而不称职。初考降二等;简而不称职,初考降三等。若有纪录徒流罪的俱于杂职内用。

    九年之内,二考称职、一考平常。从称职;二考称职、一考不称职,或二考平常、一考称职,或称职、平常、不称职各一考,皆从平常。其繁简之例,在外府以田粮十五万石以上、州以七万石以上、县以三万石以上,或亲临王府的都司、布政司、按察司,并有军马守备、路当驿道、边防冲要供给之处,俱为事繁;府粮不及十五万石、州不及七万石、县不及三万石及僻静之处,俱从事简。在京诸司俱从事繁例。

    重新启用李善长,尊李善长为太师,而太师的第一个奏议,朱元璋几乎连考虑都没有考虑的就答应了,这个奏议就是关于减免苏、松、嘉、湖百姓的税赋,而酌情放一些迁移至中都凤阳居住的江浙富户回乡。

    当初朱元璋派兵遣将围剿张士诚,长久不克,朱元璋怒苏、松、嘉、湖百姓为张士诚守城。待灭张士诚后,即籍诸豪族及富民田为官田,按私征簿为税额。及杨宪为司农卿,又以浙西田地膏腴,增加田赋二倍。后来,核四府税粮,其数超过浙江全省的数额,便免征逋赋数十万,但是仍不能按时交纳赋税。时至今日,才下令裁减赋额:旧额每亩交七斗五升至四斗四升的,减十分之二;四斗三升至三斗六升的俱只征三斗五升;三斗五升以下的仍旧。自今年为始,通行改科。虽然尽管如此比起其他省府,赋额仍然极重,但是已经算是宽松,也等于说给了李善长这个新任的太师一个情面。

    给李善长一个情面,然后随即而来的就是朱亮祖的遭殃,洪武十三年九月,在李善长封太师的同时,朱亮祖与朱暹被赐死,没有经过任何审讯和核查,不过感其为大明所立下的功劳,仍以侯礼安葬。

    庞煌请辞锦衣卫布政司,愿往江浙地区布政,皇帝不允,正值朱元璋以徭役不均,于命户部令天下郡县编赋役黄册。

    其法:以一百一十为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的十人为里长,余百户为十甲,每甲十户。推一户为甲首(甲长),每年徭役。由里长、甲首各一人管摄一里、一甲之事。城中称坊,近城称厢。乡都称里。十年一轮换,先后顺序则以丁粮多寡为标准,称“排年”。每里编为一册,册有丁有田,丁有役,田有租。

    租一年两征,称“夏税”、“秋粮”,皆以户为主。册首有图,里有鳏寡孤独不任役的。则带管于一百一十户之外,列于图后,称“畸零”。

    僧道给度牒,有田的入民册,无田的亦为“畸零”。册一式四本,一本进呈户部,其余三本分留于布政司、府、县。每十年有司更定其制,以丁粮增减而升降,上报户部。

    因以黄纸为封面。所以称为“黄册。以册式一本并合行事宜条例颁行所司,不许聚集围局科扰,只将定式颁于各户,将丁产以式开写。付该管甲首,造成文册,凡一十一户。以付坊厢里长,坊厢里长以十里所造册。凡一百一十户,攒成一本。有余则附其后,称畸零户,送付本县;本县通计其数,比照十四年原造黄册,如丁口有增减者即为收除,田地有买卖者即令过割,务在不亏原额。

    其排年里甲,仍依原定次第应役,如有贫乏则于百户内选丁粮多者补充;事故绝者,以畸零内选凑。其上中下三等人户,亦依原定编类为图,以总其税粮户口之数。县、州、府、布政司依次总汇,而以上于京师藏于户部,庶几无移易倚托之患。

    庞煌听闻此消息,愿前往主持具体事务,皇帝仍然不允,但是松口,命锦衣卫有协助、监察之责,由庞煌兼任。

    为什么庞煌对于黄册这么感兴趣,因为他终于发现了自己穿越回大明之后,最为熟悉的东西,在庞煌的眼里,所谓的黄册,也就是他在另外一个时空所拥有过的户口制度。

    但是没有想到,这个东西是朱元璋发明的,曾经对于户口制度有些深痛欲绝的庞煌,曾经因为父母双亡故,跟着爷爷奶奶居住,而饱尝了其中无尽的苦楚,特别是上大学前后的时间,更是被他折腾的死去活来,而如今,看见了始作俑者的黄册,他当然要研究一番了。

    存放黄册的“黄册库”,被朱元璋指定在玄武湖中间的小岛上,这些小岛,在庞煌首次来南京的时候,就发现正在建设,而且所建筑的房舍与其他地方不一样,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一直没有弄明白到底是做什么用途的。

    但是现在看来,不由不佩服朱元璋的深谋远虑,原来是在修建所谓的“黄册库”,竟然在七八年前都已经在做着准备了,可见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心里的控制欲是多么的强烈而可怕了。

    庞煌经过了解,具体地说,朱元璋建立这个雏形的“户口制度”,是为了维系着大明的职业世袭制,防止百姓自由迁徙,保证国家税收。

    蒙元那些鞑子把全国百姓按职业分成民户、军户、匠户等几个类别,规定职业世袭,不得改变。朱元璋推翻了蒙元,却继承了这一政治遗产。具体办法,是把全国人口分为农民、军人、工匠、医生、阴阳等几类。

    在农民、军人、工匠这几大类中再分若干小类,比如工匠之中,还分为厨子、裁缝、船夫等。军户之中,还细分为力士、弓兵、铺兵等。民户之中,除了普通农民外,还有沿海晒盐的灶户,为军队养马的马户,给皇帝家看坟的陵户,管园的园户,种茶的茶户,等等。“籍不准乱,役皆永充”。也就是说,职业先天决定,代代世袭,任何人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