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臣权-第2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带着这个女人上路。除了在京师的两个儿子,朱栋的全家都在这里,郭英的女儿就在船上,因为丈夫的古怪行径生闷气,几天都没有露面。在那里朱栋想着心事,索性停了下来,连理会也不想理会她了。
这次离开大明,不知道什么时间才能够回来,但是朱栋心里明白。在父皇的操纵下,自己的封地很快就有自己那个十六岁的儿子前来就藩,而无论是朝廷还是宗人府,都永远不会宣布自己死亡的消息,一直等到事情稳定。皇上自然会召见自己回来。
他相信皇上的决定,也相信父皇绝不会骗他。要是没有这个把握,朱栋根本不会做这种事情,就算是父皇下旨也不会做,他堂堂一个亲王,就算是不做也最多是回京师幽禁起来,那样也比这样在海外颠沛流离的好。
因为朱栋有一个别人都不知道的秘密,那就是他虽然年纪幼小,却是朱元璋一手培养起来的,锦衣卫在东南一带的事务,一直是由他来主管,这个就连锦衣卫主事也不知道,名誉是是他的那个食客陈玉在操作,知道的人还以为父皇安插锦衣卫的检校在郢王的后面是为了监视郢王的举动,但其实陈玉的后面真正的是他。
谁也不会想到,堂堂的一个皇叔,会为自己侄子的私军打工,这是朱元璋在东南一带最大的依仗,是首要机密的事情,因为父皇要保住郢王朱栋的颜面。
事情的原委朱栋大概都知道,作为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叔叔,朱元璋当然将其看成自己的绝对心腹,事情的原委十分简单,那就是关于储君的问题。
储君的问题,历来都是困扰君王的大事,虽然朱栋不是太喜欢读书,还是知道的,更何况他的这个侄儿看的又是那么长远,本来按照一般的惯例。父皇只要保持太子朱标的地位不变,大明现在的形式下,根本不可能有和三皇子的机会。
既然现在看上去都有机会,那就是朱元璋故意而为之的了,这个计划在洪武二十二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准备了。
朱元璋是过来人,知道有了一个东宫的名分,大臣们的态度会如何,调遣开太子之后,朱元璋开始慢慢的为秦王朱樉筹划班底,当然,从那时起,就有些刻意的打压方孝孺的势力,慢慢的扶植其解缙等人,并让秦王朱樉纳了解缙的女儿,把他们结合在一起磨合。
对于永嘉学派的支持当然是不遗余力,因为父皇还要靠永嘉学派的思想来发展商业,这样一来,也为晋王朱棡留下了班底。
至于朱元璋为什么要同时培养三系的实力,这一点朱栋不知道,在这里也不用说,但是朱栋知道,父皇认为现在时机已经成熟,是时候让三个儿子出手了,至于父皇是不是想从中间找出优秀的,朱栋就不知道了。
十年来,从漳王的封号被削除,到牵涉到走私案,然后又到梅殷之死和唐赛儿的暴乱,越来越频繁的举动,代表着三个皇子的矛盾慢慢的开始激化,至少是三个皇子属下的矛盾开始激化了。
也可能是看着皇上年纪日大的缘故,也许是这些大臣们察觉到了父皇刻意放出来身体抱恙的谣言。大家都急了,如果再这样下去,恐怕三个亲兄弟之间就会惹出十分的仇恨。那是朱元璋这个父皇最不愿意看到的。
从另一个时空穿越而至的他,最忌讳的就是同室操戈,正因为这样,他无论是多么的愤怒,手上也从来不沾染朱氏子弟的血脉,最多就是幽禁起来直至老去。就连朱棣和朱高炽父子二人在外面造反了那么多年,朱元璋宁愿花着大量的粮草给养让其在中亚对欧洲进行威胁,也不愿意使杀招。
朱栋不知道自己父皇为什么这么仁慈,而且这么仁慈之下,威望还能这么强势。这是他所不能理解的。也正是这种不理解。造就了他对朱元璋的死心塌地。
离开南澳岛后,因一路前来,需要避人耳目,所以同来的还有另外几艘别家商船。不过不知道这边船中是一个王爷而已。一行来到了东山岛,朱栋借口这里海湾辽阔,沙滩平缓,绿树成荫,提出上岛游玩一番,其实约好了有人在这里见面,见他出来行商还要带着娇妻,到了一处就要游玩,几个正经一些的行商早就看不惯其的作风。纷纷推辞往广州而去。也省的朱栋再费口舌。
东山岛像是被一牙新月般的海湾环绕着。乌礁湾、东沈湾、马銮湾三湾相连,各具特色。朱栋他们的船只还有六艘商船就停在东部的马銮湾,信步走上岸去,这里的沙滩很宽,沙子细软如绵花。海风拂过脸颊。一层层薄沙打着转儿轻轻飘起,海水冲上沙滩,发出“哗哗”的声响。
远处天蓝海阔,沙白水净,加之近处岸边绿林葱茏,,面对如此美景,又看看在身边跟着的青儿,才将前两天在南澳岛上的想法从脑海中抹去。
就这样往前走着,在不远处海滨石崖上,有一块临海巨石,状似玉桃,底部触地仅数寸,风吹石动,故名“风动石”,然而历经台风、地震而不倒,有“天下第一奇石”之称。
在哪里他们约了人相见,果然,还未等走近,从崖下转弯处就走出了一个人来,朱栋的眼尖,一眼就认出来了,喊了一句:“齐大人!”。不用细看,就知道是齐泰在这里等着他。
往后面打了一个招呼,约有七八个人走出,很匆忙的迎接过来。离的还有很远,就听到一阵齐泰爽朗的声音,接着,一张带有邪气而又瘦削的脸出现在朱栋的视野,配着精壮的身体和响亮的笑声,正是他们一起从小玩到大的人,大声笑着道:“下官拜见郢王爷!”。
“看你这阵仗,莫不是想杀人灭口吗?”朱栋调笑着走了过去,伸手抓住齐泰背在后面的右臂,拿出来一看,却见他手里拿着那块熟悉的温玉,知道那是齐泰从不离身的东西,也是他们齐家的传家之宝,遂装作要抢的摸样,两个人又犹如回到孩童时那样的嬉闹一番。
也幸亏是没有外人在场,齐泰带来的属下早就背过身去,装作什么也没有看见,而青儿却是目瞪口呆,她还以为对面的那个人也是一个王爷呢,要不怎么会和郢王爷那么熟稔。
“我带人来,是为了防止你抢我的宝玉……。”没有了官服约束,又是远在海岛之上,所以更是无所顾忌了,齐泰面带邪气的调笑道:“要杀你灭口,还要带人来吗?”
说着挥挥手,示意自己的属下离的远些,而朱栋也随之让侍卫带着青儿离开,两个人一起转弯来到那被称为“天下第一奇石”的风动石背面,这里十分安静,再也没有一个人影。
两人说边笑缓步漫游,像是一对亲兄弟。二十年前当他们还在孩提时代,便在京师中一起上学,一起习武成为好友了。谈论了一会分开后的情况,面容一整,两个人的话题回到了正路上。
朱栋脸色一肃,问道:“你约我过来,不会就是为了给我送行这么简单吧?难道真的是放心不下本王,命令你前来……??”
“那里,这次我和你一路,我的船就在前面海湾处停着呢!”看见朱栋的脸色板了下来,齐泰也不敢再开玩笑,连忙继续解释道:“其实最近又发生一件事,驸马都尉让我去迎接处理。”
“什么事?”
听朱栋问及什么事,齐泰的眼神有些古怪,但并没有回答,却奇怪的反问一句话,道:“郢王,问你一个问题,你相信不相信,咱们是在一个大球上住着呢?”
“你说什么鬼话呢?”朱栋有些莫名其妙,有些不悦道:“就算是你不想让我知道,也不用这么大马虎眼吧?”
………………………………
482 生机
“我说的是真的,驸马都尉说,咱们住的这个地方并不是天圆地方,而是一个大球,叫做地球,不过这个球太大了,所以咱们不知道而已……。”
朱栋越听越糊涂,但是看齐泰的神情不像是在开玩笑,好奇心马上上来了,于是急着催促下文。
而齐泰本来也没有打算瞒朱栋,反而是有人交代,他们可以一起去将旨意完成,于是也不卖关子,一五一十的都讲了出来。
事情是这样的,也是很巧,错有错着,当年齐泰奉命寻找澳洲岛的时候,因为没有找到树袋熊,所以以为自己找错了地方,所以命令自己的儿子齐天瑞率领着八艘铁甲船和若干人等继续往前往寻找。
谁知道齐天瑞也是一个死心眼,认为父亲是给自己下了死命令,所以就一直往前航行着,一直航行了近三个月,前面依旧没有尽头,这时,船上的淡水和食物都已经消耗殆尽,依旧没有半点陆地的影子,当时齐天瑞甚至以为自己已经进入了死的海洋,这地方,估计只有朱元璋能猜出来,齐天瑞他们进入了另一个时空所谓的西太平洋。
正当大家都陷入了绝望,纷纷抱怨主帅齐天瑞的刚愎自用时,一阵罕见的风暴席卷而来,又渴又饿的大明水师船员们,那里还有力气承受这样的暴风雨,只有在船舱内等待末日的降临。
一直过了两天两夜,暴风雨终于停了,大家拖着劳累不堪的身躯走上甲板,却发现自己被海浪顺流带进了一处港湾,不远的前往就是陆地,大家不由喜极而泣,纷纷感谢上天之余,赶快奋力将船只往岸边行驶。这时才发现,他们已经损失了三艘铁甲船,剩下的五艘铁甲船其中有一艘也宣告报废。由于不知道自己停靠在那里,所以也没有条件冶炼修补,只得弃船。
上岸后打猎捕鱼为食,补充淡水,修补船只。期待着寻路返航,更加期待自己找到了皇上所说的那个澳洲岛。还派遣士卒往岸上按照图样寻找皇上所说的动物,但是依旧一无所获。不过其中一个船只在搜索沿岸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狭长的水道。
这时已经在这里过了近半年,已经和当地的土著建立了一些来往,他们船上所携带的火枪和大明奢侈品更是那些土著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所以当地的土著都把他们是天神一般膜拜。在这种情况之下。当地的土著告诉他们。这条水道的另一面是一片更大的海域,那里水产丰富、岛屿众多。
想想三个月的大海生涯,大明水师的人都不寒而战。他们当然不知道有地球之说,只是认为是自己的罗盘出了问题。以至于自己走错路了,所以想另外找个路回去,另外还可以在别的岛屿上寻觅皇上所说的澳洲岛。
当然,他们更不知道自己现在已经到了另一个时空中的南美洲,而看到的那个狭长的水道正是另一个时空很出名的麦哲伦海峡。可以通往大西洋。更当然中国人没有乱命名的习惯,更没有给这些地方命名。只顾的往前往坚强的走着。
齐天瑞率领着剩下的五条船象钻迷宫似的在海峡中摸索着前进。以坚强的意志率领船队前进。在这个海峡迂回航行近两个月后,他们终于走出海峡东口,见到了浩瀚的大海。其中由于沿岸土著的滋扰,还有上岸后受到猛兽、毒虫的侵袭。使大明水师的人减员不少。
待到齐天瑞率领着五艘船停泊在大西洋上后,虽然五艘船还在,人数却锐减至不到七百人。好在船够结实,所预留的空间也特别大,齐天瑞下令空出来一艘作为给养船只后。四艘铁甲船准备了足够用三个月的淡水,食物不够,除了向当地土著置换外,就上山打猎和采集野果作为储备,算是有了充足的给养。
又过了两个多月,他们到达了有一个大陆的海岸(非洲海岸)。机缘巧合之下,遇见了一艘在非洲掠夺黑奴的奴隶船,双方一经交手,那艘奴隶船就完全屈服于大明的火枪和火炮之下,差点没有沉掉,这样一来,就有了完全的保证。
至少是语言上有些沟通了,因为制造铁甲船的过程中,朱元璋当初让部分威尼斯商人的技工产于,而随船的技工正好有人会说西班牙语的,虽然有些不熟,但是也产生了沟通,可以搞明白自己到底处于哪个位置,有什么熟悉的地方。有了 第 486 章 的习惯了。虽然这也是朱元璋想要看到的,但是总觉得有些别扭。
所知道的皇帝都是一言九鼎,甚至来说,上一任皇帝朱元璋更是威风八面,到了自己这里,反而把自己限制的死死的。要不然,自己一句话就可以办到的事情,哪里要一遍一遍的发回让内阁重新议定。
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九年就立下了规定,所有国事皆由内阁、立法院和宗人府裁定,皇帝只有驳回权和建议权,但是两个权力不能同时使用,这一点也正是造成如今尴尬局面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朱元璋想试探一下群臣到底会怎么利用自己的这个权力,特别在这种大事件之下,更深的原因,他想看看自己几个儿子的立场如何。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吧,这件事可以说已经成了定局,内阁既然让了步,再加上一些苛刻的条件,出现的反弹也不会太大,就这样,朱元璋比较满意的在御书房下榻,等待着明日的朝会争端了。
暂时不说皇帝心里比较满意,却说已经是亥时,后宫之中,郭宁妃在书房内枯坐,大红纱罩灯的光晕笼着宽大的书案,砚膛里的研墨已渐渐干滞,架在翡翠笔山上的笔尖也已凝结,摊在面前的白纸上一个字还没落。
刚才公主从她的寝宫出去后,并没有隐瞒什么,直言说是要去齐府走上一遭,郭宁妃就知道皇帝的态度,并通过小维来一次,告诉他不要多事。
不过郭宁妃还是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通知了太子殿下,自己的方向没有错,但是太子殿下还应该走的更正确一些。近些年来,虽然晋王一直在福州,但是从来也也没有离开过郭宁妃的视线。
知道朱元璋秉性的她,知道这件事已经到了最要紧的关头,因为三十年的夫妻,他知道作为皇帝的丈夫不会干涉他太多,因为她跟着朱元璋几十年下来,都难得见他发几次脾气,这次让公主过来,已经说明他比较在意了,那表示着,再进一步就要超过了皇帝的底限。
皇帝的底限快要探出来吧。。。。。。。
郭宁妃轻轻的想着,想着刚才公主临行前劝她的一幕,公主说:“我们身为女子,虽要为了孩子着想,却也要顾着夫君的想法,母妃切记,皇上不但是皇上,还是我们的皇上,与其这样,还不如明春随皇上一起出巡,岂不更好,我们姐妹也好久没有出去了。。。。。。!”
听了这些话,她并没有太大的反应,等公主走了之后,郭宁妃在这里沉思了一会,不由讶然失笑,和这个公主相处了十余年,一直没有太过注意公主的变化,没有想到从前那个天真烂漫、毫无顾忌的小维,竟然懂得说这些话,颇有当年自己顾全大局,为朱元璋着想的风采,但是自己呢?
当然,公主和自己的立场不同,郭宁妃没有子嗣,却是现在活着的后宫嫔妃中唯一跟着皇帝时间最长的人,知道皇帝的想法,而且,他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消息,那就是皇帝决定了,待到皇帝大行之后,自己这些妃子们,恐怕都要殉葬,而太子殿下可能是她们唯一的生机了,她怎么能不抓住这次机会。
………………………………
483 即将离去
如果不知道一件事情的完全结局,那么就不要尽量的去尝试控制他,这是庞煌前世听一个神神叨叨的老年人说的,虽然当初只是稍微的提了那么一句,却成为庞煌才穿越之后的唯一做事依据。
现在大明帝国,虽然经由自己的努力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是方向在哪里,他却完全不知道,或许在几百年之后,自己会被歌颂成一个什么样子的人物,也或者会被后人毁誉参半的评头论足,这些可能对于几十年前刚刚穿越的他可能会不在乎,几十年的大明生涯下来。庞煌已经将自己深深地融入进了他所生活的大明帝国之中。
大明帝国的疆土有多大?
这个问题恐怕连他自己也快搞不清楚,几乎包括了整个亚洲,如果算是正在西进而渐渐实际的统治,恐怕部分欧洲也在其中,还有已经发现的澳洲、美洲,这些地方一旦被人发现,利益的驱使之下,恐怕也要渐渐的划入大明的版图,大明的疆土有多大,自己也算不出来道理有多少平方公里了。
要这些疆土做什么?怎么去治理他。如果自己任由下去,估计会演变成固定的分分合合,打打杀杀。
就这样想着,天慢慢的黑了下来,侍女点上牛油巨蜡,书房内顿时一片通明,偌大的房间内,竟然没有一点yin暗的角落,没有人说话,因为害怕打断了驸马都尉的思绪,半天下来,庞煌还是没有一点要领。只好抬头问道:
“锦衣卫最近有什么消息,齐泰他们一行走到哪里了?”
没有敢让驸马都尉久等。片刻的功夫,便有人回道:“驸马都尉。齐大人一行的船队已经到达舟山岛屿附近,因为没有得到陛下的恩准,不敢上岸,在两个时辰之前锦衣卫得到飞鸽传书,正准备呈进宫等候御批!!”
“内阁看了吗?”
“回驸马都尉,皇上曾言,此时不经内阁,所以锦衣卫一直都在侯着宫内的消息!!”
“去等着,我一个时辰后要得到结果!!一定要得到内阁商议的结果。并附议供皇上参考的结果!!!”
庞煌没有抬头,只用眼角余光扫了错愕惊讶的侍女一眼,便不在理会,听着侍女退下的声音,竟然有些疲惫的闭上眼睛,半晌下来,涩声吩咐道“你们都下去,苏柔雪留一下!!”
苏柔雪正在旁边仔细的烫着茶水,听闻这样吩咐。也不惊讶,他知道驸马都尉肯定有什么话要问他了,不急不忙的在哪里依旧温着茶壶,等待庞煌的开口。
在苏柔雪心里前。特别是没有人的时候,庞煌根本就不像是高高在上的驸马都尉,而是她苏柔雪可以依赖的朋友。而在她记忆中,这个驸马都尉在她和丈夫柳若秋面前也很少摆什么架子。无论是在北平,还是在京师。都是一样,几十年如一ri的保持着。
想到这里,苏柔雪便是心里一阵暖意,此时壶温水开,茶叶也正静静的躺在杯中,细心的将滚水慢慢的倒在被子里,然后拿起杯子左右的摇摆三周,等茶叶渐渐的沉淀了,才站起身来,慢慢的走到庞煌面前,放了下来,温柔的说道:“驸马先喝些茶水,想了半天,也该口干了。”
庞煌也没有说什么,马上拿起杯子喝了一口,遂就放下,抬头看着苏柔雪,道:“太子殿下又插手了?”
当然知道庞煌指的那件事,就是齐泰一行在舟山附近停航,等待旨意上岸的事情,锦衣卫得到的消息,太子朱标不可能不知道,就算是朱元璋早在多年前已经将锦衣卫清理了一番,但是还是摆脱不了太子殿下是一国储君经营几十年的影子。
摇摇头,是表示不知道,还是表示不想说,谁也不晓得,因为苏柔雪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连他也不知道自己摇头代表什么,心里矛盾的无以附件。
“我知道太子殿下插手了!!要不以齐泰请罪的心情,恐怕把自己绑起来见驾的心都有了,怎么还要锦衣卫通报?看来他真的想为自己立威啊!!”
“驸马多虑了,就算是整治了齐泰一家,于太子殿下何益?”
“齐泰父子,被皇上放在火上烤,已经够了,我不想有人在拿他们来做文章,与他何益,好处大了,异姓封王本朝之大忌,皇上又不是不知,怎么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就算是真的做了谁能把这件事搅黄,不说太子殿下,恐怕其他几位皇子都按捺不住了!!”
苏柔雪知道厉害,也不接话,虽然她知道很多内幕,但这也不是自己这样身份的人能去议论的,这种自知之明恐怕是能得到驸马信任有加的最大凭据,她才不会那么笨的把自己陷入其中。遂将话题转移道另外一个方面,装作奇怪的问道:
“既然也说了是将他们父子放在火上烤,那又怎么会不招人嫉恨呢?这样不是正达到了皇上想要的效果吗?反正,反正只要皇上不说话,谁又能拿齐泰父子怎么着呢?”
“怎么着?”庞煌冷笑了一声,眼睛凝望着窗外的一缕黑暗,继续说道:“要是任由发展,估计齐泰父子都要自杀了,就算不自杀,远走海外的可能也有”。
犹豫了一下,眼前仿佛亮起齐泰的倔强模样,叹了口气,止住了想要问出声的苏柔雪,继续说道:“远走海外的机会不大,依着齐泰的脾气,杀了儿子再自杀的机会倒是最大。”
苏柔雪不由打了一个寒噤,她虽然经常帮助驸马处理一些内部事务,但是大都是庞煌交给去办理的,她足不出宫,当然不会了解很多的人xing和人心了。
想着齐泰父子相互自残后丧命。不由得担心起来,倒不是为了齐泰父子的xing命。而是为了今后的驸马计划中的问题。
两代忠臣,如果就这样被皇帝逼死。恐怕史书上也不会写什么好话,这一点通过庞煌经常给他讲解历史知识时就可以得出结论。
无论齐泰父子怎么死,为什么死,但在这个节骨眼上真的想不开,那什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