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臣权-第2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无论齐泰父子怎么死,为什么死,但在这个节骨眼上真的想不开,那什么都要算在作为皇帝的朱元璋身上了。
苏柔雪正在想着,谁知庞煌话意一变,转而问道:“明年chun天我就要走了,若秋怎么看,你们夫妇二人一起出去不呢?”
听到这个问题。苏柔雪马上转了注意力,立刻什么都不想了,只是惊喜的问道:“驸马真的想通了,要置身事外吗?”
话说到这里,突然想起已经好久不见得丈夫,现在正在杭州和柳苏一起忙活水上的事情,心里不由的一动。
“真的都要去了,那咱们这么多年的基业怎么办?”
虽然早就想置身事外,因为他们知道和皇帝暗中作对毕竟不是一件好事。几千年以来形成的思想在禁锢着他们的行动,但是苏柔雪还是想着这一点,不由问道。
“一块去!是咱们的,始终还是咱们的。”
庞煌看着自己成功引开了苏柔雪的注意力。心里叹息了一下。这也是他心里正在想的问题,柳家兄弟这两年的生活他都看在眼里,慢慢的被压制着不被拉进在思想挣扎着。但是也越来越无力了。再这样下去,恐怕也要保持不住中立。还不如带走。
想到这里,心里稍微安慰了一下自己。现在距离过年不远了,等这边的事情一定,那么他也可以离开了,尽管不放心,但自己也顾不上。
两个人又唠叨了一会公主的最近生活,畅想一番明年chun天将要出海的事情。庞煌知道,恐怕整个大明之中,愿意和自己一起漂洋过海的,只有柳家兄弟等有限的那些人而已了,第一没有牵挂,只要带上女儿,她就无所顾忌,第二,由于整个帝国的压制,苏柔雪祖父的事情,始终是压在那些忠臣良将心头的刺,所以无论什么时期,什么事情,苏柔雪总是要很低调很低调,什么事情都要让步,实在太憋屈了。
一个时辰过去了,很按时的,密探们送上了从情报系统之中得到的内阁所拟定的奏议抄件,就是关于怎么对待齐泰父子进京的奏议,其中也附上了三个皇子的附议。
有三点供皇帝选择:
其一:在宁波港登岸,由宁波卫派遣jing兵保护,直奔京师,其余随员,仍旧驻扎舟山岛屿,并由朝廷派遣大员前往慰劳,连慰劳大臣的名单也拟定好了,排在首位的竟然是庞煌刚刚提起的驸马都尉裴伦。
这一点事内阁主要的主张,派遣大员去慰劳,也就是去接受,拍jing兵保护齐家父子,也就是押送,不过是字面上的游戏,庞煌心里知道,皇帝朱元璋如果答应了这一条,齐家父子肯定是被软禁送过来,而不是迎接。
其二:齐家父子在上海,并准备见驾事宜,这边朝廷从皇事院中选择宗室之人,前往迎接以示恩宠,齐天瑞的船队驶往福州,由当地水师接管整编。
其三:船队驻扎舟山归当地节制,齐天瑞父子可乘船由水师护送直接由水路来到京师,接受封赏。
而内阁这么多人,分别附议三个主张,竟然没有一点相同的意见,庞煌冷眼看着这份奏议,心里不知道是怎么想的。
越来越感到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都说做皇帝好,做皇帝有权力,朱元璋当了三十年皇帝,恐怕很多时间都觉得自己有种无力的感受。
比如这次,内阁的决议,加上皇子们的附议,他们就真的这么胆大,真的这么**裸的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吗?
第一份奏议,无非代表了太子的正统立场,也代表了太子的利益,而第二份代表了晋王朱棡的立场和利益,第三份,就是代表了燕王朱棣的利益和立场了。
三方在短短的一个时辰内,就已经达成了协议,而内阁真的也就照搬了下来,这天下还是皇帝的天下吗?难道他们就真的那么急切的表明自己的**?
庞煌重重的将奏议放在书案上。苏柔雪扫了一眼,看在眼里。并没有出声,他知道庞煌有话会说。果然,庞煌没有过多久,便从怒火中摆脱出来,沉声说道:“皇上肯定不会满意的,让他们继续留意内阁那边的消息。”
说着将抄件重重的扫在地上,侍女赶快收拾了起来,大气也不敢喘,头也不敢抬的告罪出去。
见没有人了,苏柔雪不由奇怪的问道:“驸马。妾身觉得第三条奏议很好啊,让齐泰一行乘船来京师,这也算是恩赐,一种恩宠,皇上怎么不满意呢?”
“因为这根本就不是皇帝想要的答案。”
庞煌有些恼火的说道,苏柔雪心里一惊,这么多年以来,庞煌是第一次在她面前表示不满意内阁的办事效果,看来真的是上火了。但为什么呢?自己为什么看不出来呢?
看着一脸懵懂的苏柔雪,庞煌苦笑了一声,也不说话,只是心里想着。要不是内阁有人指点,谁能想出这么符合皇帝心意的奏议,而且。舟山、上海基本上都属于晋王朱棡经营了多年的地方,就连自己想插手苏杭。也颇受制肘,要是把齐天瑞的船队放在那里。估计不到半年,会连骨头也不剩的没有了。
因为船队对于晋王朱棡这一系来说,正是他们最需要的,太子由广泛的文官系统支撑财力,燕王朱棣有北方辽阔的草原,秦王朱樉有着西北,而晋王朱棡呢,就只是在夹缝里面生存,没有财力,就没有动力,怎么会有更多的人跟随呢?
所以他们不但要把齐泰父子打落水,而且要吃掉船队的控制权力,相比之下,太子一系就简单的多,就是要借助齐天瑞这件事立威,关于其他的,他们不在乎。
还是秦王朱樉一系比较现实,只要船队,皇帝爱怎么对待齐家父子都可以,没有意见,也能看出,朱樉多年受到商家的熏陶,也渐渐的务实起来。
看着几个皇子的打算,虽然本来就是这么计划的,但是庞煌却是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看来自己引导朱元璋的很多事情,已经刺激到了各个皇子的内心。
由齐泰这个事情开始,已经毫不掩饰的摆明车马炮的和自己明来了。生怕皇帝不知道他们拥护的是谁,谁又想当皇帝一样。
自己是应该失望愤怒,还是。
本来应该失望愤怒,但是庞煌又被一种矛盾的心理所左右,真的要愤怒吗?这些皇子都有自己的想法,而每个大臣都有自己的坚持,那也正是自己想要看到的,自己之所以要离开,不正是希望看到他们各自的政见和方向吗?
但是自己不要玩过火了才行,思虑了一番,庞煌做了决定,抬头对苏柔雪说道:“稍后晚点,你去姚广孝那去一趟,把朕的不满对他说,看他怎么回答。”
苏柔雪答应了一声,她其实也不想去,但是又不能不去,心里也是犹豫了半天,始终还是觉得不能违抗这个旨意,虽然他有这个资格和胆子,但是看着庞煌那眉头深锁的样子,还有刚才他答应带自己出海的承诺,都让他觉得有必要去见见姚广孝,劝劝这个驸马最不放心偏偏又是最为倚重的人,干脆也和自己一起随驸马都尉出海就是了,何必在这里cao心呢?
正要出去,庞煌示意稍后,想了一会,又吩咐道:“恐怕最近几天,皇上会召见齐泰的家人,用啦表明自己的态度,但是看这种情况,就怕有些不明白事理而又不怕死的去作祟。”
苏柔雪不解的离去,庞煌不由得苦笑起来,作为驸马都尉,自己竟然给自己找这么多的麻烦,看来自己劝朱元璋无为放任了几年,还真的做事没有了信心,但是他又明白现在的大明,虽然少了很多读死书的腐儒。
但是儒家文化在中华经营了数千年,最不缺的就是那些满嘴仁义逼死人的所谓文人,之前不缺,至少以后的几百年之内,也不会缺。
这些事情,就算他是穿越者,也干涉不了那么多的人心往来,不过有一件事那是必须要去做的。
关于齐泰父子的事情,今天一定要有个决议,他一定要让齐泰父子风风光光的走进中华门,至于以后的事情,再说,虽然距离chun天不远了,但是庞煌仍旧有时间梳理一切,只等待一个时机了!
齐泰是自己的学生,而且是自己出海计划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棋子,而且庞煌也得到消息,朱元璋的身体已经一天不如一天了,一旦朱元璋驾崩,恐怕就是一个乱局面的开始,自己这么多年,培养了太多有野心的人,他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在其中参合。
自己都不参合了,何必将危险留给学生呢,其实庞煌也很好奇,他好奇的是,太子朱标依然健在的皇位争端,到底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未完待续。。)
………………………………
484 内阁会议
圣意难测,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帝王心术吧!!
且不说苏柔雪去城外找姚广孝,也不说朱元璋这个皇帝到底在书房等待这内阁的奏议消息,就说一下如今内阁的尴尬情景吧。
内阁里一阵寂静,就连在院落中守候着自己家大人的随从们,也都好像感到一阵的压力,虽然三三两两的在哪里聚集着,但也不敢发出太大的声响。
以内阁大学士杨荣为首的十七名内阁成员,加上几位皇子,二十人几乎关系着大明今后几十年国运的人物都在一堂。
大家都没有说话,只是看着被皇帝打回诏谕重新议定的奏折,各自有着各自的盘算,其实一个时辰之内将结果报上去之前,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打算。
每个皇子,甚至每个内阁大臣都有自己的情报来源,对于齐泰父子已经到了舟山的事情,每个人都很清楚,每个人也早就对于自己的立场有了定位。之所以只用了一个时辰就将结果奏报皇上,那是大家一个妥协和试探的结果。
人人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匪夷所思的是,每个人也都知道他们是在挑战皇帝的忍耐极限,这种情况,是在洪武年间绝对不会出现的,但是在洪武三十年之后却出现了。
大家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明目张胆试探皇帝的心思。
是皇帝的放权,还是宗人府、立法院和内阁三方权力日益变大的结果呢?这个根源谁也不知道,不过到今天为止,他们却做的更加明显了。
三份奏议,分别代表了三位皇子的利益,这个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能看出来,没有人会去在乎齐家父子的命运和结局,由他们父子开头的闹剧。绝对不会以他们的命运作为结局,这不知道被他们父子知道详情,会不会感到悲哀。
也许齐家父子心里比谁都明白。以齐泰在朝堂之上几十年的经验而言,肯定能看出来。不过也是无可奈何,只能等待着命运的安排。
无论是内阁,还是皇子们,更有站在不同立场、躲在幕后的立法院、宗人府成员,都在等待着皇帝的态度,皇帝选择那份奏议,就是稍微中意哪一位皇子。这是大家猜测的最终目的,但是没有想到是这么一个结局。
偌大的内阁会议室一片沉默之后,在杨荣的示意下,内阁大臣胡一峰咳嗽了一声。开口道:“皇上发回重新议定,虽然没有限定时间,但是也不能让陛下久候了,大家不妨说说,到底是恩泽太重。还是恩泽不够呢?”
胡一峰有这个资格,他是洪武四年的进士及第十三名,在地方为官十一年后,凭借官声走到京师,虽然只是在三年前入住内阁。但是声望却是仅次于大学士杨荣的人之一,由他说出这番话来,大家也不能怪他率先打破僵局,犹豫了一下,胡一峰继续说道:“那就由本官抛砖引玉吧。。。。。。”。
“本官以为,皇上恩泽不够的据多,齐天瑞出海多年,听闻在海外多次遇险,要不是凭借皇上的洪福齐天,恐怕就回不来了,且不问他奏报中所称环绕世间一圈是真是假,就凭他为皇上鞠躬尽瘁的这个劲头,本官觉得有必要在给皇帝的奏议中罗列出有关迎接的规格,才能符合圣意,也能体现皇上有功必赏的决心。”
胡一峰说的这番话圆滑无比,也等于没有说,因为他说的都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可是大家的目的不在于此,至于什么迎接的规格,什么环绕世界的事情真假,那还不是皇上表明的一句话。
只要皇上开口,无论选择哪个奏议,那么接下来都顺理成章了。但是皇帝不开口,怎么办?难道再列举三份迎接规格来,那是一个时辰两个时辰能办好的事情吗?
众人心里暗自表示着对胡一峰的不满,但是也庆幸着终于有人打开僵局,这总算证明,事情可以开始了,可以开始也就证明快有了结果,现在已经快要打更时分,大家的肠子早就唱起了秦淮河边的小曲,都一把年纪了,再饿下去,谁也受不了。
杨荣环视了大家一眼,道:“皇上发回重新议定,肯定有皇上的道理,按说,此时应该不是短时间内定论的事情,皇上既然刚刚定下了时辰,肯定是要给齐家一个恩宠有加,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明白,既然明白,不妨在怎么对待齐家的事情上下下功夫,也许能符合圣意也说不定。”
他是内阁大学士,也算是内定的首辅大臣,内阁之首,他既然定下了基调,那么大家顺着往下研究就是了,但有人就是不如他的意,杨荣的话刚刚落音,就有人接道:“杨大人说的很有道理,但是天圆地方,自古定律,齐天瑞是否有欺君之罪还不可知,现在定下规格大举欢迎,到时候京师震动,百姓受到了蛊惑,那皇家的颜面,朝廷的尊严该如何处置?”
说话的人是内阁大臣杨士琦,虽然和首辅大臣杨荣是同姓,但一个是福建人,一个是江西人,在朝堂之上一向不和,不和的原因很简单,作为祖籍福建的杨士琦,自然是支持晋王朱棡的,杨士琦本来就是福建建瓯的一个望族出身,因为支持三皇子而渐渐走到朝堂之上,进入一品大员的序列,当然和三皇子一系的栽培有关,他在朝堂之上是代表着三皇子以及江南道的利益,而杨荣却是鼎力支持燕王朱棣一系的,虽然官职尊卑有别,但此时他不能不顶撞一下。
有了杨士琦这个开始,内阁大臣方中宪,他是方孝孺的次子,也算是太子的伴读,一直在太子身边,紧跟着父亲的脚步,在父亲回到京师之前,他已经被推荐到内阁,其学问和秉性也得到了洪武皇帝的点头。
方中宪道:“附议,本官觉得,欺君罔上是大罪。不能有着万一的侥幸,而齐天瑞为君分忧,奉旨出海。那是做臣子的本分,做到了是尽职尽责。并不是什么功劳,但是万一想借机邀功,或者是弄虚作假的话,那将是不可饶恕的大罪。”
可能是一直跟随在父亲身边,学问不知道继承了几分,但是方孝孺那死硬的脾气却是完全学了过来,一说话。就将一切可能堵死在哪里,看情景,连迎接就不必迎接,直接将齐泰父子锁拿进京。压入天牢待罪算了。
三方的意见,就在皇帝重新议定的旨意中,展开了不同的争执,这可能是也是皇帝正想看到的效果。
而三位皇子,太子朱标在哪里浅浅的尝着茶水。旁边的侍女紧张的看着太子喝茶的进度,手里拿着暖壶等待添加热水,但是等待了半天,却也不见太子放下茶杯,一直到手也酸了。他就是不明白,茶水就真的那么耐喝,怎么也喝不完了吗?
燕王朱棣一系的人马,继承了朱元璋的沉稳,正襟危坐,眼观鼻、鼻观心的,竟然好似睡着了一般。
算是燕王朱棣一系的人马最为轻松,刚将茶杯放下,手里却拿着一张方帕,在哪里仔细看着,仿佛方帕上面是唐朝吴道子的真迹一般,观摩的那么注意,那么认真,片刻竟然是在沉思中点头,好像有所心得一般。
当然,谁也不会注意,那方帕是刚刚侍女斟茶的时候,偷偷放在杨荣的手中的,方帕上用鹅毛笔在上面细细的写了两个字,“保齐”。
杨荣的机巧,在于燕王朱棣一系的财力,只要财力充沛,做什么事情都方便了很多,朱棣跟随父亲的时间不是最长,学到的东西也不是最多,但是“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个词却不是从父亲那里学的。
所以在内阁人人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他却是第一个得到宫内的消息,这两个字的来源他可以相信,反正只要在他心里一样就可以了。
这两个字可以代表着一个方向,可能是皇帝内定下来的一个基调,看来齐家是没有事了,杨荣心里琢磨着,既然皇帝都要保住齐家,看来也是一个天大的机缘。
不动声色的,杨荣用方帕在嘴角沾了沾根本没有的水迹,顺势放入了怀中,脑子快速的转动着,想着怎么把刚刚杨士琦说的话,再扭转回来。
他还不能开口直言,他一开口,那么另外两系人马的注意力马上就会跟过来,而且在这里坐着的,都是一些人精,自己刚才用方帕擦嘴的动作,难免会让有心人在事后揣摩出来缘由。
先冷静一会,看着内阁大臣们开始了又一轮发言,而战火也渐渐的聚集到了齐泰父子的罪责与否上,心里灵机一动,身子朝方中宪的身边倾斜了下,低声问道:“方大人,最近老师的身体还好吧!!”
这句话让正在打坐瞌睡方中宪错愕了一下,皱了一下眉头,才省得杨荣是问候自己的父亲,也就是现在在家养病的方孝孺,但是他懵懂的很,不知这一向谨小慎微的杨荣,为什么在如此严肃的内阁会议上,会提及自己的父亲。
“杨大人有心了,最近父亲身体安好,不过下官许久没有见回家探望,也有些挂念了。”
这些客套话,方中宪自己也不相信,不过是一些官场的套话,用来敷衍而已,两人都没有放在心上。
“下官比不得方大人,经常在京师侍候父母,下官就连父母、弟弟也很难才能见上一面,近日正在为准备回乡省亲,什么时间,但是朝廷事情这么多,也不知道有没有机会?”
挺如是说,方中宪更觉得有些不耐,皱眉道:“此乃内阁,谈国事之所,至于家事,晚些再说吧。”
“方大人训示的对,下官却是知错了!”
目的已经达到,杨荣岂能放过这个机会,将身子再探了一下,继续说道:“其实下官很赞同太子殿下的那个奏议的,更觉得由太子殿下亲自前往上海迎接齐家父子,才能显示出皇家对齐家一门的恩宠,但是。。。。。。”。
方中宪心里一动,不由将注意力转移过来,问道:“但是什么?”
将嘴向内阁大臣们的身侧撇了一下,杨荣说道:“但是再这么下去,恐怕就要将齐家父子先问罪再说了。那样,是不是有违皇上的意思呢?”
话音刚落,就只听见一个苍老的声音大声说道:“老夫以为。齐天瑞到底是有功之臣,还是待罪之身都不确定。还要迎接,难道不怕闹出天大的笑话吗?”
两个人惊了一下,连忙转头看去,却是正值壮年的内阁元老夏原吉,此老是洪武二十三年被举荐湖广乡试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分工抄写朝廷有关的文件。在制诰中。夏原吉危坐俨然,一丝不苟,朱元璋都感到惊讶。后授户部主事。夏原吉到户部任职后对工作兢兢业业,最复杂的事务也处理得井井有条。
洪武三十年庞煌升他为户部右侍郎。最后在洪武三十一年由户部尚书入阁,人称“不倒阁老”,显示出他的特别之处,十几年来,内阁换了一届又一届的。但是夏原吉始终在内阁不会被换下,当然,他也从来没有做到过首辅阁老的位置上。
能做到这一步着实不容易,除了夏原吉对工作兢兢业业,最复杂的事务也处理得井井有条之外。也和他的沉默是金有关,但是没有想到,也就是这个平时少言的“不倒阁老”突然发表这样极端的言论,实在让人比较惊讶。
“夏阁老所言极是,本官很是赞同。”却是一脸方正的方中宪,这也正是他的论调,秉承着严格的儒家思想,对于领兵在外的武将一系,暂不言功,先言其过。
杨士琦也站了起来,刚要说话,眼角一扫,却看见杨荣正拿出一块方帕,明明是从左边袖中拿出,沾了沾嘴角,却又放入了右侧的袖中。
遂将眼光看向夏原吉和方中宪二人,沉声说道:“两位阁老这么说,本官虽然没有意见,但是却不敢苟同。。。。。。。”
沉默了一下,继续说道:“防微杜渐是需要的,但是矫枉过正,那就不好了。下官以为,两位阁老要皇家的颜面,那么对于外派大臣,不分青红皂白的就要兴师问罪,似乎也没有顾忌到皇家的颜面吧!”
杨士琦的陡然移转阵营,倒是弄得众人有些不适,杨荣见机连忙站起身来安抚一番,然后躬身朝太子朱标一礼道:“不知道太子殿下是什么意思?”
以首辅大臣的经验,还有混迹于官场数十年的阅历,方中宪和杨士琦的对视,虽然是片刻,但哪里瞒得过这个老狐狸的眼睛,而且刚刚自己还在和方中宪在嘀咕什么,然后突然杨士琦就改变了立场,变成了中立,这一点很是可疑。
难道双方要达成了协议不成,但是大家都在会议室中,何来消息,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