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臣权-第3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七天一周的惯性思维,朱标有很好的借口,《易经?复卦》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牵强附会加上他皇帝的身份。怎么说都能过得去。

    但是对于朱棣的惯性思维,可能就有些不适用了,在朱标的记忆中,朱棣是有过装疯的经历。所以朱标从潜意识中就认为自己早已经料到,就没有去往深处去想。

    朱棣在朱标经历的历史中为什么装疯呢?仔细想了想。可能当初燕王三子都在京城,参与老朱的丧事。托词因思念所致,上书景泰帝,要求朝廷让朱高炽他们回北平,以慰藉有病之躯,好便于他们造反。

    但是这次,朱棣人在京师,诸子除了朱高炽之外,都在身边,燕王妃却又托词,曰燕王至孝,为高皇帝驾崩而哀伤过度所致。

    无论什么借口,那都是借口,朱标是这样认为的,自己以不变应万变,看看燕王到底玩什么花样,他也曾经偷着乐过,为雄才大略的朱棣在那里卖傻感到有趣,为自己能够把玩可能已经不存在的永乐大帝而兴奋,可是随着锦衣卫探子的密报,一切都陷入了谜团。

    首先,朱标就要考虑小孩子说话的可信性,难道燕王妃不知道兹事体大?会把这事说给几个乳臭未干的小孩知晓,虽然朱高煦、朱高燧以后都不是善类,但此时不过才十三四岁,徐氏非但不是傻子,而且出于将门,在朱标印象中,曾经和朱高炽一起固守北平,是让李景隆也无可奈何的女中豪杰之一,按照道理,不应该犯如此常识性的错误吧。

    从正常情况来看,大人的事情,尤其是绝密的事情,是绝对不会和小孩子说的,所以很有可能是燕王妃哄自己的几个小孩,或者是朱高煦和朱高燧等过于顽劣,不服管教,徐氏以朱棣之名镇压时小孩信以为真了。

    如此这般,那么就是锦衣卫探子的大惊小怪,只是出于自己的严令负责而神经紧张,这个可能性是很大的,朱棣是老朱旨意招他进京的,从未请求过要回北平,又自作聪明的装疯,然后朱标就势摆出一副关心的样子,好意留其在京城养病的,这一点通过《大明周报》的渲染,天下人都知道了。

    除非有朱标的圣旨诏告天下,他才能名正言顺的离开京城,如果现在真的是用“金蝉脱壳”。私下偷偷摸摸逃走。那么“不忠、不孝、不悌”的帽子想摘都摘不了,名声是彻底坏了。自己失去了大义所在,成为公开的叛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别说实现什么雄心壮志,就是想在外招募几个人手帮忙,也是极为困难。

    而燕王若是疯了,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朱棣是装疯的情况下,偷着离开京师,就显得不太明智了吧。

    更何况,朱棣之所以靖难。是把自己摆在一个受害人的身份上含恨出兵,趁机夺取天下。要是自己先跑了,还用什么做借口?自己只要优待其他藩王,诸如辽王、宁王和代王等等。一道谕旨。让他们讨伐后代之,恐怕北平那蒙元时留下的皇宫大院,几个藩王早就垂涎欲滴了,到时恐怕不用朝廷出兵,就可以将其压制在最小范围之内,慢慢的困死。

    朱棣应该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除非自己的穿越时随身带着“弱智光环”。对手都要退避三舍,但是那样可能吗?老朱照样不是猴精。

    朱标想了很久,始终帮朱棣找不到如此做的理由,也慢慢的失去了再想下去的耐心。当晚就在御书房安歇了。

    之后几天,皇帝又陷入了繁忙的争议,在削藩日渐高涨的呼声中,睦藩的力量也逐渐浮出水面。朱标开始有些疑惑了,他想解决藩王问题。但又不想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他在极小范围内秘密地进行削藩问题的讨论,甚至还将黄子澄和分开,压制了黄子澄不让其署理太多的事情,就连卓敬、高巍等人的曲线削藩等奏疏,也是非公开的方式。但是没想到还是引出朝中政治嗅觉灵敏大臣的浓厚兴趣和极度关注,事情有慢慢趋向公开的意思。

    到底是谁泄露了?这个问题虽然随着事情的明朗显得不太紧要。但是起到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因为他逼着朱标不得不准备迅速采取措施,控制事态的恶化,打击嚣张的异己,和加速拉拢藩王们,朱标别无选择。

    在龙潭附近布控的叶孝天。向皇上禀报,偶遇北平参议景清举荐至京师的刘固父子,证实了一直穿梭于安庆公主农庄和龙潭、京师之间的神秘人物是由两人负责,分别叫纪纲和穆肃。

    穆肃这个人,不是太了解。但是纪纲。朱标可是如雷贯耳了。

    看这封密折的时候,解缙正好正在汇报和高丽使节交涉的情况,朱标满怀恶意的看了看正吐沫满天飞的解缙,后者顿时觉得脊背发凉,似乎置身于冰雪之中一般。

    李芳果随着郭英前往高丽继承父业,而为了剪除李芳远的左膀右臂,朱标让礼部暂时把李舒、成石璘、南在、李居易、姚仲和等人留在京师,这几天来,几乎天天上书,要求回国,礼部尚书陈迪不胜其烦,奏报皇上,朱标则命一向善辩的解缙前去处理,结局十分完美,高丽所谓使节继续留在礼部学习礼仪,等待李芳远赶至京师。

    看到皇帝在自己奏报的时候一个劲的看自己,解缙有些疑惑,他如果能看透皇帝此时的想法,得知自己曾经死在那个名叫纪纲的人手里,而且是被灌醉后封在雪里被活活压死的,不知道会有什么想法。

    景泰这段时间的心情是每况愈下。锦衣卫报燕王府中的燕王可能非朱棣本人已经有数日。本来按照事先设想,监控住朱棣,和龙潭那一帮人,给他们造成一定的机会,自己再通过各方面施加压力,逼燕王犯错误,只要稍微作出一点出格的事情,自己则就可以无限放大后果,到时候师出有名。把朱棣怎么着都可以。

    哪知这燕王自稍微有些不注意,把自己召见李芳果的事情公开化,本来敲山震虎呢,却不料把老虎震傻了,朱棣还是比较聪明,一旦悲伤先皇的驾崩陷入疯癫,再加上皇帝的咄咄逼人,倒是博得了许多原先两面观望官员的同情,

    从安王朱楹、韩王朱松、沈王朱模等年纪较小尚未就藩的弟弟,到临安公主、怀庆公主等姐妹,以至于些许功勋大臣,竟被其蒙骗。再加上燕王妃的处理得当,一团和气的模样。经过朱棣不作为的表现,朝廷舆论风向顿生变化,针对削藩的微词一下子多了起来。

    “陛下,三位大人已经到了!”随着太监一声轻唤,将朱标从沉思中唤醒。

    “让他们进来吧!”收拾心绪,下达了旨意。他传召了、庞煌和卓敬三人,分别代表着三方的意见,加上解缙这个不表态的人,正好构成各方人员,想做一个综合的评估。

    而且,自己虽然扶植了解缙,但是其在藩属的问题上一直不表态,也是时候让他表明立场了。之所以没有传召方孝孺,那是因为方孝孺太正,听不得非王者之道,之所以不传召黄子澄,那是因为其功利之心太重,若是让其抓住机会,会做出什么过分的举止朱标不知道,但是也不想也不想为了个人的功利之心坏了整个局势。

    不管怎么说、庞煌和卓敬三人,属于可以变通类型的人,可以针对事态的变化而做出事宜的事情,且有分寸,是朱标所欣赏的。

    “遵旨!”太监退了出去,不一会儿,、庞煌和卓敬三人进入殿内。
………………………………

538 从南京到北平

    三人皆面色沉重。觐见之前,皇帝已经向他们通过气,说明了今日召见的目的,而且,这段日子他们也不好过,卓敬、还好一些,不管怎么说,也算是洪武老臣,而庞煌却是一直没有上的了台面,况且,看皇帝的心思,自己不作出点成绩,刘伯温的案子始终不会平反,所以以詹事府司直郎的身份做事,难免会被人诟病,何况还有一个底子不干净的事情呢。

    由卓敬和解缙旁听,三位重臣依次陈词,一道清晰的线条终于勾勒出来:朱棣先以孤身入京之举博得先皇的放心,以赐死驸马欧阳伦一事表示了自己的恭顺,继而突发病症,把自己打造成孝顺忧心之人,赚取世人同情,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至于高丽的内乱,从道衍的参与可以看出,也是其在入京之前的布局。世子朱高炽在北平署理燕王府的安宁,可以看出其早有准备,一连串的精妙布局,可谓丝丝入扣,招招中的。

    可能坏事就坏在朱标突然鼓动着老朱召其入京师做宗人府左宗正,打乱了其全盘计划,否则凭朱高炽以世子之名执掌燕地那么安稳,就可以看出北平一代基本上被打造成铁桶一般,高丽人的失踪,证明了朱棣还洞窥朝局,暗中与勋戚合流,否则在天子脚下,绝不可能有人平白失踪,也绝对不可能瞒的了那么久。

    还是在李芳果的帮助下,顺着那十三个男宠的习性,在几个勋戚府中慢慢的找到一些端倪。尽管知道了那么多,尽管已经牢牢控制了京师中的高丽人的动向,控制了龙潭、镇江等地燕王卫队的动向。可始终不能动摇燕王的地位,这些所谓的罪状,无论是勾结高丽外藩,还是卫队私自进京,仰或是勾结京官皇亲。对于朱棣来说,这些罪名都构不成伤害。

    唯独在欺君、谋反等罪责,也就是能危及其地位的罪责上,基本上找不到可靠的证据,甚至,燕王府内是不是真的朱棣。也不能找出合适的证据。

    “心机何其工也!计谋何其毒也!”将思绪理清后,朱标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挫败感,同时也萌发出一股强烈的恐惧,正如自己所知,这位燕王的权术机谋,实在是太可怕了!

    “陛下。勋戚阴附燕藩,蛊惑视听,应加以严惩,否则不足以敬效尤!”恨恨道。对于一些皇亲国戚的阳奉阴违,他早已是怒不可遏,尤其是徐增寿、谢达等皇亲,更是一马当先。帮高丽人掩饰身份,又到处联络其他皇亲,对皇上扣留病重的燕王和朝中最近愈演愈烈的削藩,颇有微词,可还拿他们没有办法,唯一得到的只有牙根痒痒。

    “严惩?”景泰一怔,又苦笑着摇了摇头。难道学习后世重朱棣的以杀止乱,用“瓜蔓抄”对这帮唯恐天下不乱的皇亲大臣?用什么理由,一个没有还没有造反的藩王吗?恐怕自己还没有做完,天下就大乱了。

    ……将要萌发而没有显现动静的。这叫征兆;等到适当的时间可以做而做了,叫时机。时机没到很成熟的时候,往往一般人没法判断,征兆没到了明显的时候,是不被人们所觉察到……。

    朱标想起了卓敬在奏折中所说的话。把目光也看向卓敬,希望能够得到一些有用的回答,问道:“诸位爱卿说说看,燕王现在到底在不在京师?”

    、卓敬与庞煌三人眉头紧锁,脸上不约而同地挂满了忧虑。而解缙此时却是大气也不敢喘上一口,他没有想到,自己前来汇报对付高丽那几个笨蛋的情况,皇上会让自己参与如此的会谈,看着皇上的一副愁眉不展之态,望着御案上的几道奏本沉吟不语。

    看见其他三人都陷入沉思,知道自己也该说些什么了,微微的动了一下,上前一步,奏道:“臣有奏!!”

    朱标仿佛早就等他说话一般,摆摆手,示意他说下去。

    “臣以为,燕王现在不在京师,都不关紧要,无关大局……。”解缙一出口就是惊人,看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才继续说道:“微臣估计,燕王也正想看到皇上如此的在意他在不在京师,而臣认为,燕王在不在,皇上不需理会,只管按照原定所做就是……。”

    “皇上善待诸王,那么京师中纵然不是真的燕王,那也是燕王,皇上若是防范之心太重,引起了诸王的戒心,那么就算是燕王府中是真的燕王,那也是假的燕王……。”

    朱标快被绕的头晕,但是庞煌和卓敬却是有些意动。听解缙继续说道:“真假燕王,本来就无法分辨,就拿微臣来说吧,一人身穿燕王之服饰,手拿印玺,口称燕王,臣除了跪拜之外,别无他途,反之,若是燕王无凭无据,纵然在百万军中,谁理会之……。”

    庞煌的眼光一亮,接口道:“解大人说的是……燕王之真假,全在燕王妃一人说法而已……。”

    解缙点点头,道:“纵然是先皇,一年也最多见燕王数次,况皇上也是如此,更加不说臣下了,所以,只要燕王妃说是燕王,那就是燕王,燕王妃说不是,那就不是……。如此以来,那就好办了!!!!!!!”

    暂时放下朱标和众大臣的猜测,把场景拉到北平看看此时的反应,因为历史中常见有事后的诸葛,却很少会出现先知的孔明。

    庆寿寺内,两个自以为可以把握住时事脉搏的神棍,开始继续探讨未知的前程。庆寿寺,旧称双塔庆寿寺,因为寺院周围有海云、可庵两位高僧的砖塔而得名。南宋淳熙十三年由女真人所成立的金国建立。

    蒙元至元十二年开始重修,至元十九年完工。这次重修之后,庆寿寺“完整雄壮,为京师之冠。”为了保存这座寺庙,在刘秉忠营建元大都时。忽必烈命令“远三十步环而筑之”,因此大都城墙南垣此段向外弯曲,绕开双塔,形成了一个弧形。

    道衍从洪武十五年随燕王来到北平,就一直居住在这里。

    庆寿寺最有名的双塔。分别为七层和九层。九层的那座据说是供奉云海禅师的舍利子,七曾那座则是供奉可庵大师舍利子的灵塔,所以分别叫做:“光天普照佛日圆明海云佐圣国师之塔”和“佛日圆照大禅师可庵之灵塔”。

    道衍和袁珙两人,就在双塔旁边的专门供奉泗州大士僧伽及宝公真身的圣容殿前站立,早已经屏退了寺中僧侣,所以也没有必要装出那种道貌岸然。脸露忧色。半晌无语。

    还是袁珙有些沉不住气,开口问道:“大师,你说说看,下一步我们该如何抉择呢?”

    道衍仿佛没有听到似得,盯着光天普照佛日圆明海云佐圣国师之塔,塔高九层。每层的八个角,都镂刻有砖雕的装饰性莲花垂檐柱,垂柱与垂柱之间,有砖砌栏额相连,垂柱上方,砖镂的角替、枋头、华板等上面,刻有细腻逼真的草纹、云纹。显得极为庄严肃穆。

    那里供奉着云海禅师的舍利子,而云海禅师正是自己仰慕一生的僧子聪的师傅,僧子聪正是蒙元开国时的重臣刘秉忠,道衍就是攀比着刘秉忠,才走上这条不归之路,欲成开国建业之功。

    因洪武皇帝的杀戮,其故友宋濂、高启多被诛杀,所以认为朱元璋并非明君,后朝廷下诏,命精通儒术的名僧集于礼部考试。他被选送应试。由于才学出类拔萃。考试结果名列前茅。本可授于官职,但不愿受官封,仅接受僧服之赐。

    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病逝,朱元璋命选有道高僧侍奉诸王。为诸王诵经荐福。才使他看到了希望,因此与燕王朱棣结交……。

    想到自己近二十年的光阴,尽力谋划,只能艰辛的走的如此地步,而南京城的那个乳臭未干的小皇帝,却已经登基大宝,做了皇帝。真的是造化弄人吗?

    袁珙又唤了两遍,才将道衍唤醒过神来,不动声色,反问道:“道兄以为该如何呢?”眼睛有些深邃的往其身后看去。

    不由先是一愣,继而顺着道衍的眼光瞧去,见燕王世子朱高炽正缓缓而来,身后跟了一个白衣文人,虽然初春北平较为寒冷,但还是摇着扇子,不知道其到底是为了什么。袁珙虽然知道燕王府和庆寿寺不远,又开辟的有专道可通,但是见世子就那么的随意前来,心中也是大奇。

    道衍见袁珙如此,却是微微一笑,遥遥躬身对朱高炽一揖道:“见过世子!数月不见,世子别来无恙乎?”

    袁珙原本是道衍举荐而来增加燕王成就大事之信心而用,虽然很受信赖和礼遇,但比之道衍,不能并肩而论。看到这个情况,才知道道衍大师早就约好了世子在庆寿寺内商议,心里自愧不如。

    随后相互介绍了一下,朱高炽身后摇扇而随的白衣文人姓金名忠,却是宁波府人,正是在洪武二十六年,被朱元璋下诏移民至北平的江南富户之一。

    金忠在北平数载,与道衍也有往来。道衍屡次与其交谈,发现其学识渊博,不但阴阳之术,竟对兵法战阵也是十分精熟,于是暗暗称奇。便将金忠引荐给了燕王。经过几次长谈,朱棣对金忠也是大为赞叹。朱棣手下有袁珙、道衍,倒不稀罕金忠的阴阳之术;真让他看重的,是金忠对兵事的精通。这个金忠于三略六韬无一不晓;说起武侯阵法、李卫公阵法也是头头是道,并颇有独到见解。

    燕府能人不少,却正缺这么一位熟悉兵事的谋士。经过几番试探,金忠也表示愿意效忠燕王,且他又是道衍荐的人,朱棣便将其引为腹心。但碍于身份,朱棣不便直接将其任为属官,于是便由其召集江南富户子弟五千人,训练成民团。

    而朱高炽那时一直在京师为质,所以不曾相见,而归来后,金忠又率领民团潜入高丽协助李芳远成事,去年方才回转。朱高炽接触之下,马上引为心腹,几乎朝夕不离。而道衍观金忠所训之民团,比之燕王铁骑虽然不足,但是战斗力也是很强。在高丽李芳远夺位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几人介绍完毕,道衍又笑着对袁珙道:“金忠乃饱学之士,尤其熟于兵法;尔素来不爱兵事,现既与他相识,以后一文一武正好辅佐燕王和世子成就大业。”

    袁珙忙道:“受教,眼下认识了先生。我自当朝夕请教。”说完,便向金忠一揖。

    金忠忙还一长揖道:“袁大师乃是我等前辈,岂敢当此大礼。我等皆效忠于燕王,平日同帐,互相拾遗补缺而已。”

    袁珙与金忠你谦我让,忙活的不亦乐乎。做足了表面功夫,其实两人心中到底如何想法,谁能知道。袁珙此刻见这个金忠被燕王世子信任,又手握兵权,心中更是不爽。但是世子和道衍在侧,两人都是他惹不起的,也只能笑容满面的忍了下来。

    “大师。出大事了!”朱高炽看见互相问好完毕,转而向道衍说:“京师那边传来消息,说是皇帝册封李芳果,命郭英送其归藩。另外遣曾凤韶、茅大芳等人为宣谕使,召李芳远往京师学习礼仪!”

    “什么!”话一出口,在场四人,三个人不动神色,袁珙却是大吃一惊,先前的轻松气氛瞬间散尽。这样一来,北平在高丽多年的谋划。不是全部白费了吗?

    没有理会他的大惊小怪,道衍皱了皱眉头,心道,江湖术士就是江湖术士,没有一点做大事的样子。要不是要靠袁珙的名声和在士族中所谓知阴阳之术的威望,他还真的不希望燕王用这种全凭嘴皮子生活的人。

    道衍和朱标的想法不谋而合,就是利用传媒和谣言的影响来左右民心、时局,当然,姚广孝局限于当时的眼光,只能用宗教、迷信说事,而朱标的《大明周报》。利用舆论收买人心。

    两者相比,根本没有对比性,而《大明周报》刻意的暂时只在江南之地大肆宣扬,所以道衍没有完全明白其巨大的作用,只是当做邸报一般。否则,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道衍也会模仿的。

    摆摆手,道衍问袁珙道:“袁道兄这次由京师到荆州,不知道湘王那边之事怎么样了?”

    摇摇头,袁珙道:“湘王无意,所以我蛊惑荆州知府,但是到最后荆州知府被调往京师做他用,皇帝褒奖湘王,计划失败了。”

    “但是岷王倒是可以利用,相信沐晟的奏疏,不日就会呈送南京,届时倒是可以看看,皇帝怎么处理先皇亲子和先皇义子后代之间的关系。”说完,袁珙脸上露出得意之色。

    原来就藩云南的岷王朱楩与世镇云南的沐家将门向来不和。西平侯沐春死后,其弟沐晟袭爵。

    袁珙受命在江南以相术流转在各地,伺机挑拨藩王和朝廷之间的关系,当知道沐家和岷王不和后,借口天象,对沐晟说朝廷削藩日急,正愁抓不住机会,这时如果将岷王之罪状以及诸多不法之事收集到一起,扎扎实实的参了他一本。朝廷得报,即可有理由削藩,又可使沐家在立大功后,扫除了心腹之患。

    那沐晟初承袭西平侯爵位,正是年轻气盛。而也值新皇登基,正想着怎么引起朝廷的注意,听到袁珙的主意,哪能不动心的,在袁珙借口云游之际回转北平的时候,沐晟那边已经开始收集岷王的罪状了。

    听到袁珙讲湘王失败,道衍不由脸色一寒,但是听到岷王和沐家的事情后,又和缓了起来,点点头,表示满意。

    “只要皇帝在此时削藩,那么燕王就有回转的希望!!”道衍顿了顿,说道:“金忠,你派人前往高丽,可以让李芳果承袭高丽,但是他万万不可进京,可献表谢罪,拖延一些时日,另外,买通一些武士,半路袭击宣谕使,无论成功与否,都可造成海路不靖的印象,届时也可以让李芳远作为借口。”

    金忠点了点头,朱高炽见道衍说了半天,依旧没说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