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臣权-第3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算是皇帝,但也不能不考虑一下多数人的意见。要做明君,那就要从谏如流。要从谏如流就要做到妥协。
如果不想妥协,所以才造出这个一个局势。让国人再也说不出什么。如果说武定侯郭英遇袭是一个真正的意外,而倭寇长期骚扰大明沿海则是事实,那么这次对马岛水师遇袭,日本天皇的不轨之举等等,都是庞煌刻意营造出来的氛围,当然,为了防止今后的异议,庞煌还有后着,不过对于现在不重要了。
大明在异口同声的呼声中。从大明北平军镇、济南军镇和南京军镇中各抽调三个军计五万余人开赴对马岛正在筹建的基地。并从福州水师和广州水师各抽调一个舰队计五十艘主力战船加入征日的行列。
其实五军都督府认为用不了那么多水师,现在已经兵临壹崎岛,马上就是登陆作战了,水师主要的功能还是警戒和运输之用,但是大明朝廷则认为这是为水师增加战斗经验和培养军官的机会,所以不但调了,还调的是精锐主力过来。
后续中,仍旧有北平军镇、济南军镇和南京军镇再次抽出三个军来作为预备队用,在征日的初期。务必用人数的优势打压幕府和大内氏的联军,争取再九州建立稳固的防线,以便于后续兵力展开。
十月初,壹崎岛陷落。同日,大内家族的使节大内持世在琉球国师遣人护送下,到达大明京师南京。受到了礼部的接待,但对于面见皇帝和议和之事。始终不可置否,只是将其羁押在京师之内。
既然等不到议和。那就必须有着抵抗明军的思想准备。按照惯性思维,日本算定大明军队的登陆点必然是在北九州沿岸。
于是,大内盛见命令九州本部的军队构筑阵地,积极备战。同时,足利义满为了表示诚意,在大内盛见拒绝援兵的基础上,为了加强北九州和山阴沿岸的警备,下令往九州地区尽可能大量的输送钱粮。
十月初九,圣旨到达对马岛。封方明谦为征东大将军,在对马岛设立征东将军府,以张谦、汤仲为副将军,五军都督府派员跟随,并由耿炳文之子耿瓛,军长甯忠为征东陆军总管,军队增加到三万五千人为先锋进行登陆。
十月十四日在博多湾完成集结,十五日清晨,开始分散在筥崎、赤坂、麁原、百道原、今津等地登陆。前来迎击的日军以筑前守护少贰一郎为大将,率九州军一万人左右,在箱崎设阵待敌。
正午十分,两军接战。这场战斗,是一场大明军队占据绝对优势的一边倒的战斗。刚开始的时候,日本军的士气还是很高,但是,当博多湾火炮的呼啸声响起的时候,日军一下子就处于劣势之中。
战法上的不同使日军更加陷入混乱之中,日本传统的战法是:以镝矢(一种射出去有尖厉叫声的箭)为开始战斗的信号,然后武士出来,自报家门,然后就是“一骑讨”。最多也就是一个武士带着几十个家兵的冲锋。
然而这一套对大明军队完全不管用。有很多日本武士正在自报家门的时候,就被大明将士的火枪射杀。
大明军队采取的是对马岛上典型的做法,先用海上军船的炮火梳理一遍,这样以来,在镰仓幕府时期,由由藤原经资负责筑起一条西起今津,东至箱崎的高六尺厚一丈长十余公里的石坝也阻挡不住大明军队上岸的脚步了。
然后两侧布好运送过来的骑兵,中间则是依旧采取了步兵方阵。当日本人冲过来的时候,中间的步兵只管射击,两翼的骑兵往上一包,就对敌人形成了合围,被包围的日军往往会被尽数全歼。
而且日本战马听到炮火声时,也会发生混乱,不听指挥,不少日本武士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射杀的。
大明军队在武器上极大的优势得以体现。火枪二百步的射程往往成了日本人的噩梦,日本的弓却只能射一百余步左右。而且穿透力远远不如火枪,最让日军吃惊的,就是大明水师的火炮了。
经过蒙古人的两次入侵,其实对于中原的武器也有一定的了解,甚至也从海盗手里或者通过别的途径搞过几门蒙古的青铜炮。投石机等等,但是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恐怖的东西。几百步之外要人命的火枪,而每次看到炮弹爆炸的轰鸣和闪光就吓的肝胆俱裂。在实际交锋前日军阵中就陷入了大混乱。
战至傍晚,各处的日军都惨败而归,全军争先恐后的逃入水城。首战,日军损失惨重,百道源战场上日军伏尸如麻,日军本阵箱崎方面完全被占领,祭祀着军神的箱崎八幡宫也被大明火炮炸毁。
大明军队获得了胜利,但是并未贪功,而是在博多就地驻扎。而是稳固对马岛、壹崎岛和博多湾三点成一线的防御范围。然后兵锋目标直指太宰府,那里正是对马宗氏的主家少贰氏的根基所在,这次筑前国损失惨重,看来是要向足利幕府和大内氏求援的时候了。
因为少贰氏控制的只有筑前一国而已,他和丰前、丰后两国的守护大友氏结成联盟,但是肥前的今川氏、肥后阿苏氏、日向的岛山氏、大隅的岛津氏等等都在大内氏的控制当中,少贰氏和大友氏不过是足利幕府布置在九州牵制大内盛见的棋子而已,平常就摩擦不断,但是到了现在他们能相信大内氏吗?
但是援军要来。必须通过大内氏的地盘长门和周防两国,大明军队也就是看准了这一点,才依旧选择了这条老路进攻日本,这次皇上给予的潜在命令是灭国。而不是征服,所以要步步为营的蚕食,那肯定要挑选日本矛盾比较集中的地方下手了。
许多年来。锦衣卫外事局的情报收集终于得到了回报。以日本九州为突破口的战略思想已经由五军都督府确定,皇帝亲自批示了。因为九州虽然大部分是属于大内盛见的地盘。但也有幕府的身影,偏偏两个势力都没有扎根于此。因此在九州岛上的人心不齐,同时,由罗自立率领舰队严格控制九州与本州之间的连接处关门海峡,控制住海峡之后,争取进入周防滩,也就是丰后水道之内,切断九州岛与四国、本州之间的大部分联系。
等待着在对马岛集结的水师慢慢开过来之后,九州就变成了一个孤岛,仍由耿瓛和甯忠一个一个的守护国去蚕食了。
九州全面沦陷,至少从目前来说是迟早的问题,大明有的是时间,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通过这次战争而磨砺将士们的经验,相对于日本,这个名字的消失的时间则是可以开始倒数了。
另外,对于此次征日所俘获的日本人,皇帝亲自过问,一律由运输船押回大明,交由蜀中军镇处理,用于修建蜀中那难以行走的栈道,以及开山修路。以便于大明今后往东南亚的行动。虽然路途上遥远一些,但是对于日本人,能将其打散就打散,能将其发配远些就远一些。那样能从繁重劳动中活下来的日本人,也无法逃脱终身劳碌的宿命。
有了武器的优势,对于此次征日算是有个良好的开端,这个良好的开端不但吓坏了日本人,而且把高丽也吓坏了。
对马岛被大明占据之后,基本上就没有在理会过高丽的举止,有了济州岛和对马岛作为临时基地,也不需要绕路去驻跸高丽港口了,朝廷做出决定,济州岛由对马岛的俘虏和居民负责修建,而对马则是由大明派遣的工匠修建。加深港口和在岛上建造房屋是主要的目的。
虽然没有再理会那些高丽棒子的举动,但是李芳远还是吓的不轻,几乎是连夜出发,离开光州,又往汉城而去,为此,不得不答应朱棣会面的请求,现在每天由斥候们所报上来的大明军船数量和从釜山高处看见对马岛那燃起的浓烟,他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厄运会光顾到自己头上。
朱棣没有慌,也没有怠慢由足利义满派来的使者,前后三拨使者,把大明进攻九州的情景描绘的淋漓尽致,但是朱棣没有怕,日本多山少马,所以大明此次派遣的火枪兵居多,而骑兵少,早在他的预料之中,当然,大明制造霰弹枪的事情他还不知道,但是他却知道,凭借攻击日本的大明军队如果向北平军开战,以骑兵的优势,大明没有三倍之上的兵力,根本对自己无可奈何。
仗着如此,他再次向日本提出建议,放弃本土,趁着大明水师没有占据优势之前,将大部分军队转移到辽东,或者从虾夷至萨哈林岛(库页岛),然后转入亦麻河流域,那里有朱棣联系好的女真部落,而大明的辽东军镇对那里的控制力薄弱,届时重新建立基地,等大明水师离开日本本土之后再图复国。
足利义满和大内盛见绝对不傻,赌徒性质的心理,怎么甘心还没有开始进入正规的战役就开始逃跑呢?对于这个建议搁置,开始打试图向北平军购买战马的主意了。对此朱棣感到十分无奈,但是并没有坚持,同意了其购买战马的请求,不过却将生意让给了李芳远,让日本人从高丽购买。(未完待续。。)
………………………………
617 所谓顺服
所谓顺民,是指大明皇帝在景泰六年岁末时发布的诏书上所用到的词。虽然只是两个月的功夫,九州基本就笼罩在大明的五万军队手中,开始方明谦贯彻了皇帝的旨意,将青壮统统运回大明,交由南京军镇运往蜀中修路。
但是随着占领面积的越大,所遇到的问题也就越多。九州大约有三十万日本人,由于各国之间的不合,幕府和大内家的争斗不休,青壮只占有很少的比例,其中大约二十五万人基本上都是有老人、儿童和妇女组成。
日本当时的体制,造就了大多数财富和粮食都集中在少数贵族和武士手中,这二十多万人的生活被领主搜刮之后,特别是少贰氏和大友氏,逃往本州时,将粮食能带走的带走,来不及带走的都烧毁,留下二十万嗷嗷待哺的嘴巴给大明将士。
这种做法给大明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毕竟将士们是军人而不是屠夫,现在随着文治天下的口号,更不会冒着天下之大不讳而坑杀这些手无寸铁的百姓吧,但是要养活这么多饥民,军人怎么办,他们还要继续往本州进发,怎么能让饥民拖住脚步。
在这种情况之下,迫于朝野之间那些文臣的压力,皇帝朱标想征西大军下达“不杀”的诏令,限有制将士们不得随意杀戮。只不过,这个命令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不反抗者”不杀。
潜在的意思就是,敢于以死抵抗的人,自然是毫不留情的杀无赦。不过这是一种隐晦的说法。为了应对明年即将到来的帖木儿大军,必须暂时以温和的态度对待日本百姓。
为了配合这份“不杀”的诏令。经过内阁以及五军都督府合议,做出以下决定得到了皇帝的同意。首先,暂缓押送日本青壮回大明修路,押送人员只限于贵族、武士以及抵抗的俘虏。然后面向九州招收“顺民”。
当然,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宣布:天朝伐罪,是针对幕府和贵族、武士的,并不会伤及无辜之民,大明只是顺应天命,但不忍在战争中伤及无辜。所以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
然后再颁布顺民政策,对于顺民也分为二等,其中高级一点的叫做良民,是能为大明将士引路并建立微薄功劳之人,还有能给予大明提供便利之人。对于这种人,大明不会计较其之前的身份和出身,会在所谓的光复区授予其相应的官职,并享受大明官员应有的福利。
第二等才叫做顺民,那就是不抵抗之人。大明也会给予其提供食宿,不过必须要集中居住。
顺民必须要经过大明军方的认证并颁发文书作为凭证,当成为顺民之后,参与大明徭役满五年。可以获得大明国籍,这五年的徭役是作为其之前,种地或者做工所造成的对抵抗军的间接支持所恕罪。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是,作为顺民之后。就要在大明的领导之下,学习汉语。儿童可像大明境内的儿童一样享受免费教育,但是所教授的是汉字。
宣布日语为蛮语,宣布日本文字为非法文字。因为日本文字本来就是日本人剽窃汉字偏旁所造出的赝品。
皇帝朱标此举也不过是想起了在另一个时空,所谓的满洲国和台湾受到的洗脑教育。才一时兴起的,但是却得到了士林中人的坚决拥护,在向皇帝以及军方肯定了九州岛的安全时,以方孝孺、解缙、杨士奇等人为首的儒林领袖式人物向自己的学生发出号召,号召自愿者前往日本教化蛮夷。
这种情况才慢慢的引起了皇帝朱标的注意,对于教化的兴趣远胜于用军队攻打之心理,在读书人脑海中从未离去,在日本战事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出动部分读书人,向皇帝证明教化的威力,可能也是这些大臣们想做的吧。
皇帝朱标欣然同意,对于自愿往日本教化蛮夷的读书人的态度给予了肯定,也给予了他们实际的官职和护卫,在大明官员俸禄的基础上,每年又帮他们加上远行俸,竟然是其在大明为官的两倍,以补偿这些读书人的家室。
下旨从征西大军中抽调出部分伤残老兵作为协助,召集当地良民或者是顺民进行保甲、千户练,以维持地方上的治安。另外强调一下,身为良民可以为官的日本人是不能作为正职使用的。
此时,九州已经全部沦陷的日本终于沉不住气了。今川了俊终于离开镰仓,朝着日本的最前沿周防国出发。率领着两万名足利满兼授予的军队,前往山口协助大内盛见镇守。但是大明军队似乎不急,并没有再景泰六年再次动兵的打算。
最大的军事行动,不过是展开对岛津附近萨摩人的清剿,因为在九州,也就是这个住在半岛上的军民给予明军了不少创伤,要不是他们人口稀少,恐怕大明将士付出的代价还要更大。
着急着进攻,还不如稳扎稳打,先靖平后方再说。更何况,华夏人传统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为了这次能让将士们过上一个好年,皇帝亲自御批了很多物资运输过来,同时,在前线将士们的家中,都有当地州官送去了新年礼物,作为皇帝的恩赐。
日本境内出现了短时间的平静,在高丽汉城,李芳远终于见到了久违的朱棣,李成桂没有能熬过景泰六年,在光州病故。这件事情对于高丽众人而言,有一半是在预料当中,因此并没有掀起喧然大波。
李芳远从残存的少数朝臣之中,挑选出李舒与李志刚二人,命他们带着礼物与诚意前往北平军所在的平壤。请朱棣给予建议,但是没有想到,朱棣竟然派遣自己的女婿李让带着自己的亲卫径直到了汉城。
李芳远在迎接李让的时候极为小心。因为此事若是传入大明朝廷的耳中。他连一点回头路也没有了,高丽人就是这样。永远的首鼠两端。所以他特地将有嫌疑的人安置于城内偏僻的最深处,并且予以严密监视。
见到李让。李芳远并不多说什么话,只是在一旁默默听着李舒代表他的交谈对话。
昨夜,李芳远在宫内做了个梦。他看见在烈火之中雄雄燃烧的汉城。在雷声般的轰然巨响之下,城楼也随之碎裂散落。明军的新武器火炮不断地掷来巨大的炮弹。在崩塌的城壁之下,碎裂飞溅的头颅和四肢散落各处,黑烟和血腥的味道在空中弥漫着。
“我看高丽根本就不知天命。难道还想要继续这长久以来的无谓抵抗,直到害死所有无罪的军民吗?真是愚劣至极!”
这段骂声是羁押齐麓的人转述的,齐麓是大明锦衣卫外事局在高丽的主事人。为了这段话,他不知道做了多少次噩梦。
现在他又和朱棣的使者坐在了一起。而且不久前。这个朱棣的儿子还率领大军将其赶到光州不敢回来,此时这个人的儿子也坐在一旁不出声。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事情啊。
朱棣在辽东乃至北方,因与蒙元军的交锋勇猛善战而英名远播。现在还是他最终的希望,李芳远到现在也没有搞明白,为什么在父王手中那么稳固的江山,到了自己哥哥李芳果身上还算太平,怎么到了自己手里就变得风雨飘摇了呢?
这次的汉城之议,说是来商谈,但其实是对方在一面倒的下着命令。朱棣要求,高丽方面全力发展水军,因为自宋以来,高丽造船的工艺就已经十分成熟。既然造不出大明那样的火炮,唯一的办法就是以数量的优势寻找机会与大明水师决战。
而朱棣更是要求接管高丽的步骑陆军所有的指挥权,然后重新分配防御。编入北平军。但是可以给李芳远留下一支三千人的警卫武装,这个要求让他很纠结。
因为朱棣不能给予他实际的好处。唯一答应的就是只要李芳远同意,他回去之后就会立刻废掉恭让王瑶。让高丽进入名誉上的统一,就算是水军万一失利的话,届时朱棣会带着所有的人远走辽东,避开大明水师,以骑兵之力在辽东占据一隅之地,然后慢慢的发展。
话中的意思很清楚,朱棣需要一个高丽人作为王者,这个人无论是他李芳远或者是恭让王都没有什么关系。同意了,他李芳远就是高丽王,就算是高丽保不住,他们到了辽东,只要力量恢复,朱棣也会帮助其复国。
不同意的后果,谁也没有说,但是谁都明白是什么。
这完全不出李芳远的意料之外。之前朱棣不止一次的这么说过,不过没有见到大明水师威力时,不知道什么叫做十万火急。他能不答应吗,大明朝廷已经明显拒绝了他归顺的可能,就算是答应李芳远归顺,但是大明的军队远,而朱棣的北平军就在自己的家门口啊。
想起了上次不过是朱高炽领军,自己就落荒而逃,立时寡白的脸色变灰了。他用无法掩饰的惊慌,只好打断李让和李舒的谈话,直接说道:“我们高丽人只会认高丽人为王,燕王如此做,不怕民心不服吗?”
朱棣到了高丽之后就恢复了燕王称号,这是向将士们表示自己反攻的决心。
李让见他这么惊慌,便有意将语调放缓和,说:“大王不必为此事担忧。燕王无意高丽,只想联合,大王不妨这样想,如果燕王能够打回北平,这高丽还不是您的吗?要是燕王有染指之心,还有我坐在这儿吗?”
李芳远说:“贵使所说是实,只是我朝应采取何种对策?”
李让说道:“大王大可放心。燕王已定好万全之策。这次南军犯境,其势汹汹,但除了水师有动作外,其他步骑兵都只是集结,并无兵犯高丽之意,为何?乃畏惧燕王之威名尔!!燕王已经陈兵数十万,非往昔可比。南军绝不敢从陆上进攻,为了保持住这种威胁,所以燕王要全岛统一声音而已。”
李芳远问:“贵使。不知我朝全力发展水军,是如何对付?”
李让说:“燕王已有部署。高丽北部兵强粮足。又有金忠将军率十多万在鸭绿江边。而陈亨率主力大军接应于后。朱能等人分布各地,说一句实话。相对于我军,大王的陆军的确缺乏训练,缺乏良将,如此,还不如并入我军,大王现在有战船上千,水兵七万,兵力之强大,本来不输于南军水师。但苦于没有锐利的火器,只好用数量取胜,大王有着雄厚的造船之处,何必浪费呢?”
李芳远的心弦绷紧了,李舒作为李氏王朝的首辅,北平军的这个提议使他紧张异常。为了挽救高丽的命运,他费尽脑汁。现在要打仗,他是文臣,不懂军事。但总觉得北平军心怀叵测,万一大王答应了那又如何是好。这么想着,李舒忍不住问道:“贵使,不知道燕王还有什么要求。总不会是以高丽江山为赌注的吧!”
“正是为保你们高丽的江山,臣恳请大王恩准,以便我们结为一体。燕王愿在高丽期间听从大王的号令。”
这一番话,使李芳远大为惊喜。一时高兴,脸上竟浮现出兴奋的红晕。但随即一想。兵在谁手中,谁就是大王,真的把高丽所有的陆军全部给了朱棣,谁听谁的,不用想都能明白。
李让观察着他的神色,继续说道:“大王,世子会一直在您身边侍候,让大王知道燕王的好心……!”
这次商谈肯定也是无疾而终,李芳远答应考虑,和足利义满等日本人一样,不到最后的关头,谁会去抓那救命的稻草呢?
朱棣也是无奈之举,他只能联合尽可能的力量,北平军再强,要是一直困在高丽半岛的话,早晚会被困死在这里,因为将士思归,再拖下去就会军心涣散。而且北平军几乎是全民皆兵,全靠高丽北部的百姓供养,而号称的数十万大军吃喝拉撒,远远不是高丽北部的百姓能养活起的,要知道,高丽半岛的总人口也不过百十万左右,养十万军队已经是极限了,更何况数十万呢?总不能集体下海捕鱼吃吧。和李芳远合并的原因,就是南方的粮食储备丰厚,可以暂时拖延一阵子时间。
不能久留高丽半岛,那就要打回辽东,以一隅之地面对大明上百万的雄师,光是慢慢的耗,也可以将北平军消耗干净。因为北平军只要过了鸭绿江,就会陷入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既没有城池可以盘踞,又丧失了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