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臣权-第3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能久留高丽半岛,那就要打回辽东,以一隅之地面对大明上百万的雄师,光是慢慢的耗,也可以将北平军消耗干净。因为北平军只要过了鸭绿江,就会陷入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既没有城池可以盘踞,又丧失了百姓基础,这是朱高炽远避高丽半岛所造成的后果。
虽然北平军的建制得以保留下来,但是却让他们失去了最基本供养军队的能力,当然,朱棣凭借着自己当年在辽东时的威望,还有最近一年的女真人投奔,有把握在女真人的部落中得到支持,但是那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因为女真人到现在还是处于十分落后的氏族部落状态。女真部落元胡里改、斡脱怜二万户的部民,在酋长阿哈出、猛哥帖木儿的率领下前来归顺,被编制进北平军,设指挥使,统辖其众。
但是总摆脱不了以传统的渔猎采集为主的生活,尚未脱离氏族制度的羁绊。女真族,有女直、水达达、吾者野人、乞列迷、骨嵬等别称。还未完全熟练的使用铁器进行耕种,这就代表着他们依旧和蒙古人一样,是一个游牧民族,不过又多了采珠和渔业两个新的生计方式。
就这样的情况,要打仗一般考掠夺为主的战斗方式让朱棣也十分头痛,曾经严加训练,但是很难溶于北平军中,为了保持他们的战斗力,只好将他们另行编制,由其酋长进行指挥,指望他们冲锋陷阵还可以,指望他们养活军队,恐怕是不行的。
所以朱棣起了心思,想把高丽真正变成自己的根据地,成为供养自己军队的后方,那么只能夺取李芳远的军权,记得有人给他说过,自己把握住高丽的军权,行政权力全部让出来也无妨。
到现在朱棣深以为然,因为他急切的渡过鸭绿江,因为他见到了一个人,一个他怎么也想不到的人,这个人从海路辗转万千的绕了近半年的时间,终于找到了朱棣。
他就是随道衍一起西逃的丘福,昔日朱棣手下的一员猛将,曾经颇得他的信任,但此时的回归代表着道衍身在远方对于大明时局的了解,丘福捎过来一封信,是道衍写的,上面让朱棣有些心里打鼓,但又是一种诱惑,一种登上九五至尊之位的诱惑。
道衍信中说,帖木儿大汗希望燕王能够加紧其在辽东的军事行动,他将从西方而来,帮助燕王复国,帮助燕王靖难,拿回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
是福是祸?身为朱元璋最有雄心的儿子,朱棣的心动了,虽然也心寒于帖木儿的野心,但是想到做皇帝的希望,想起了锐利如蒙元骑兵的军队都在自己手中发抖,难道不能利用帖木儿动摇自己侄子的江山吗。(未完待续。。)
………………………………
618 真正的目的
景泰七年伊始,五军都督府就首先将目光转向了西北方向,因为皇帝最重视的敌人,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了。而日本的战况一直不错,所欠缺的只是时间问题,因为日本是岛国,所以也无法延长战线来拖垮大明军队。
而大明这次本来就是为了灭国而来,更是不急,只求稳扎稳打,谁也不敢大意造成失败而使朝廷更换将领,这个可是灭国之功啊,谁会甘心放弃,所以以九州为基础,再用水师不断骚扰其沿海的同时,朝廷所派遣的官员已经开始设法恢复生产,以大明的体制来教化百姓了。
暂时可以不管东海发生的事情,而把注意力转向西北,为此,五军都督府重新整理了关于蒙古和帖木儿的资料,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不过,此时已经不能称为蒙古了,应该称为鞑靼和瓦刺。
早在洪武二十一年,大将蓝玉帅十五万大军偷袭北和林,擒获脱古思贴木儿嫡系及官员家属七万余人。脱古思贴木儿仅仅带着数十人逃离战场,投奔了阿里不哥系的也速跌儿。同年,也速迭儿杀死脱古思帖木儿,自己当上了蒙古大汗,称卓里克图汗。
也速迭儿是元世祖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的后裔。阿里不哥曾与忽必烈争夺皇位,最后失败。一百多年后阿里不哥的子孙也速迭儿起兵杀死了忽必烈的后代并作了大汗,这在蒙古汗统上是一件大事。因为在此之前,无论蒙古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如何激烈。忽必烈家族的汗权从来没有动摇过。也速迭儿袭杀脱古思帖木儿这件事表明,随着蒙古贵族退回草原。社会经济严重衰退,加之对大明战争的失利。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更加激化了。
但是,耶速迪尔刚即汗位就离开人世;其子恩克卓里克图继位时间也同样很短。洪武二十六年,忽必烈系额勒伯克从阿里布哥系恩克卓里克图手中夺回了汗位,从而结束了耶速迪尔父子称汗的局面。然而在额勒伯克统治时期,阿里布哥系坤帖木尔举兵,杀死额勒伯克汗,汗位再次转到阿里布哥系手中。
景泰五年,窝阔台系鬼力赤又登上汗位。改北元国号为鞑靼,领地在甘肃河西一带。他为了占据和林,在阿鲁台太师的支持下同卫拉特部巴图拉(马哈木)丞相屡次作战。同年年大败对方,占据兀鲁班答迷河流域,并不断向东南推进,曾一度控制了哈密,毒杀了忠顺王安克帖木儿。开始向大明纳贡称臣,建立了一定的关系。
而瓦刺,就是蒙元时期的斡亦刺,居住在今蒙古西部和苏联境内的萨彦岭、唐努山一带。被称作西蒙古。成吉思汗时被分为四千户,现今称四万户。明初统治瓦刺的首领叫猛可帖木儿,他死后,瓦刺由其三个儿子马哈木、太平、把秃字罗三人分领。
当东部蒙古大汗由于遭受大明的军事打击和内讧而日益衰败时。战乱较少的瓦刺乘机崛起,企图夺取整个蒙古地区的统治权。在这场斗争中,瓦刺和东蒙古是对立的两方。而明朝扶此抑彼,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西域诸地。在哈密、赤斤蒙古、沙州等八卫地区。也有不少蒙古族,一些卫的首领由蒙古贵族――元朝宗室后裔担任。西域诸地位于东西交通要道。与瓦刺、东蒙古、土鲁番、明朝都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军事关系,特别是哈密,各方势力曾为争夺它而展开长期和激烈的斗争。
在哈密以西有别失八里和土鲁番,其统治者为察合台后裔,和明朝长期保持着朝贡关系。土鲁番向东扩展势力,曾三次占据哈密,与瓦刺、大明都发生过战争摩擦。
五军都督府对于锦衣卫外事局的办事能力感到十分满意,在大明最近几年没有动用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外事局凭借情报收集能力以及其锐利的政治嗅觉,将整个西域的情况了解的十分清楚,而在一定的行动中,把有利的一面始终向着大明发展。
比如现在蒙元各部的成分复杂,巧妙的利用其利害关系,挑动着蒙古各部的自相残杀,让他们始终无法合并起来,重新恢复游牧民族的破坏性。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如果蒙古内部不出现一个像成吉思汗似得人物,根本对大明在短时间内造不成威胁。
可是事情往往在乐观的情况之下透露着危险,帖木儿的长寿也让五军都督府的人担心不已,放在案上的厚厚卷宗,代表着帖木儿不下于太祖皇帝一样的战功。
洪武十五年,帖木儿消灭了存在了一百三十余年克尔特人的古尔王朝。开始向东进军,波斯人的赛尔巴朵尔公国投降。在下面打败了札刺儿人的蒙古王朝,国王阿合木逃到埃及马木路克那里。接着,贴木儿在库拉河下游打败脱脱迷失。贴木儿占领了穆什和库尔德斯坦的土库曼黑羊朝,首领哈拉逃亡埃及。最后又占领了穆札法尔王朝统治下的法尔斯、伊斯法罕。
白帐汗斡儿答的第六位继承者兀鲁思汗与他的侄子脱脱迷失之间展开战争,兀鲁思死后,他的两个儿子脱黑脱乞牙、帖木儿灭里先后继位。脱脱迷失在帖木儿的帮助下,打败了帖木儿灭里,使自己成为白帐汗。接着脱脱迷失打败了金帐汗马麦,登上金帐汗位,重新统一了祖先术赤的领地。于是脱脱迷失开始了对帖木儿的数次战争,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德里苏丹国强盛时几乎囊括了整个印度,其后不久分裂。德里苏丹国失去了德干,该地形成了巴曼尼小苏丹国、孟加拉、乌德(札温普儿)王国、古吉莱特。这些地区穆斯林国的割据削弱了德里苏丹国,它只拥有旁遮普和多阿布。
洪武三十一年。帖木儿消灭德里苏丹国。景泰二年帖木儿击败马木路克军,占领大马士革。景泰四年帖木儿又征服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于是。帖木儿帝国统治了原伊尔汗国、印度河、钦察汗国,成了巨大无比的庞然大物。
没有皇帝朱标的提前运作。五军都督府在那些书生的诱导下,还真的以为是大明是世界的中心,还真的以为除了大明之外,剩下的都是化外蛮夷。看到帖木儿做过的事情,以及所立下的赫赫战功。
五军都督府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这还是皇帝朱标没有将另一个时空差点没有发生的事情告诉他们的结果,在另一个时空中,帖木儿雄心万丈的要来攻打大明,要不是在行军的路途上旧伤复发而死。恐怕所谓的永乐盛世不知道要被推迟到什么时候。
当然,也不排除当时正值壮年的朱棣可以打败帖木儿,但是自身难免会伤痕累累,因为那时候的靖难之役刚刚结束,大明在内战中损失了大部分的元气,还未曾恢复。
皇帝朱标的回归,成功的抑制了靖难之役所带给大明百姓的苦难,但是却无意之间将道衍等僧侣逼到西域,以道衍的心机。不免会主动去觐见野心勃勃的帖木儿,而但凡僧侣,都有着医疗的知识,是不是因为这个而延长了帖木儿的命。谁也不知道,皇帝朱标只是表示怀疑。
在混乱的河中地区,背叛和残忍是成功的前提。出生在突厥贵族之家的帖木儿的成功就是这句真理的见证。他的经历足够单独写一本传记,很难有人能评价他的作为。因为每次在他投降敌人。背叛盟友,从背后杀死敌人。再从正面拥抱并杀死盟友的关键时刻,他都能从《古兰经》中找到真主的相关号召。
在“圣战”的号召下,他“砍掉树木,使菜园枯死,让可贵的涓涓细水流入沼泽之地,耕地成为沙漠”并乐此不疲。在相继处死了昔日的敌人和昔日的盟友被其倔强的亲兵“误杀”后,帖木儿树立了自己在河中地区独一无二的地位,让他头痛的哈比勒也不小心被食物噎死。
这个瘸狼帖木儿的确值得大明关注啊,几个知情人在心里暗暗的叹着气,皇上费尽心思而想以朱棣对付这个瘸狼,但是朱棣离开竟是不久就食言背叛,现在辽东虽然没有发生太大的战事,万一在帖木儿进攻大明时,朱棣突然奋起,那大明恐怕就永无宁日了。
按照道衍在帖木儿军中的惯性思维,要是其不和朱棣联系,那才叫一个怪事呢。
大明该怎么应对,朱棣反叛之后,对于其家中与朱棣有着不寻常关系的徐辉祖,在陕西也被限制了权力,只靠一个西北军镇的平安总督吗?明显是有些不够,而皇上最近好像一直在忙于江南的教化,和日本方面的战事,五军都督府几次送上去的急折都没有音讯。
皇帝朱标好像完全不在乎帖木儿的战事一样,或者是朱棣的背叛使他猛然经营多年的计划陷入了停顿,一时间难以适应而手足无措起来。
景泰七年的头等大事,本来就应该是对付帖木儿随时的进攻,对于游牧民族的天然重视,使五军都督府上下如临大敌。他们不敢将消息外泄,害怕引起朝野之间的恐慌,或者是那些文臣们嘲笑他们的嗤之以鼻。
就算是他们不顾这些,也不能说出去,因为皇上下达了禁言的旨意,一切只能以密折的形式上奏,所以他们只能在那里干着急,谁也做不出什么事情来。
皇帝朱标此刻在做什么,朝会散后,皇帝召见了户部的主要官员,询问关于户口和田土的问题,这也算是一件大事,管理户口和田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事关军国大计,非抓不可。与历朝各代的帝王一样,皇帝朱标从登基开始就深刻地认识到这项事情的重要性,以确保国家的赋税收入与徭役征发,巩固皇权统治。
华夏民族最早进行人口普查登记的国家,户口制度源远流长。根据洪武大典所收集的资料记载,这个制度在秦朝以前已经实行。及汉代。设有专官管理户籍。唐、宋两代,户籍编制工作日臻严密。开始划分户等。元朝统治之日,户口类别的划分更为细致。有民户、军户、匠户、站户、医户、盐户、窑户、儒户等各种户别。此外,还有驱户、佃户等。
大明的户口制度,是在蒙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此,只要看看户籍的分类,即可一清二楚:凡户三等:曰民,曰军,曰匠。民有儒,有医,有阴阳。军有校尉。有力士,弓、铺兵。匠有厨役、裁缝、马船之类。濒海有盐灶。寺有僧,观有道士。毕以其业著籍。人户以籍为断,禁数姓合户附籍。漏口、脱户……。
随后由宁国知府陈灌创造出来户帖制度,一直实行倒如今,在洪武三年的时候,朱元璋诏命户部进行一次最大规模的人口普查,并排部分官兵和国子监的生员协助。在普查的基础上制定户籍、户帖。籍保存于户部,帖则由百姓自己保管。
到现在为止已经三十多年了。而今年,皇帝朱标准备发动再次的人口普查,并详细规定了普查的一些细节。
诸如,此次普查以民族普查为主。普查真正汉族的数量以及分布,因为自汉武帝以来,外国皆称汉族。但是汉族真正的界限,却不知从何分起。特别是五代十国、蒙元的侵袭,原来以黄河流域为主的汉文化。已经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甚至没有了十分明显的特征,现在大明,除了几个特定的民族之外,都被外国称为汉人,但是皇帝朱标不满意如此的结果。
这是他下令普查民族的目的之一,随后还会命礼部制定关于汉族人的服装、礼仪、节日、图腾和庆典。以加强汉族在天下的形象,不会向另一个时空一样,只是一个族别的标志而已。
另外,就是在户籍、户贴的基础上,增加国籍一说,因为曾经是法律系大学生的皇帝朱标,知道国籍是指一个人属于某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的法律资格,表明一个人同一个特定国家间的固定的法律联系,是国家行使属人管辖权和外交保护权的法律顾问依据。
现在的大明,随着马上就要开放的海上贸易,往来的外国商贾也会随之增加,怎么区分两者之间的分别,还有以什么名义来保证大明商贾的权益,实行国籍是十分必然的,但是由于现在的条件所限,皇帝朱标规定,无论是哪个民族,只要宣誓效忠大明,并在当地官府签下文书后,即可发给大明国籍文引,证明其的身份,也象征着他们会受到大明的保护。
皇帝朱标不再像朱元璋时那样限制百姓的流动,所以国籍的确定,也标志着身份证明的事情也要开始实行,具体的技术正在锦衣卫军备局完善中。
而洪武年间,在乡村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里长。其余一百户分为十甲,每甲十人。每年役使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负责一里一甲之事。里长、甲首轮流担任,其先后次序以丁、粮多寡为定。每十年为一周,这种形式暂时不变。
在城镇建制单位名称不同。乡村叫“里”,城中称“坊”,城乡结合部为“厢”。坊、厢的钱粮差役,以及其他公共事务,由坊长、厢长督责,差役由坊、厢内的居民按丁轮充。这也暂时不动,因为皇帝朱标需要大量的民间力量来协助官员完成这次普查。
而这次人口普查所编制黄册,每里(坊)编为一册。册的前面绘有一个总图。鳏寡孤独不服徭役者,则带管于一百一十户之外,列于图尾,称为“畸零”。僧人、道士给以度牒,凡有田者编入民册,按一般民户征派赋税;无田者亦称为“畸零”。
黄册一式四份,一份送户部,其余三份分别保存于司、府、县。送呈户部的那份,于年终进呈,然后转送南京玄武湖后湖东西二库收藏。
皇帝朱标丝毫没有将帖木儿的即将进攻放在心上,一直醉心于这次普查之中,不知道究竟的官员,见皇上如此勤于国事,更似乎将日本的征战也渐渐淡去,不少文臣从心里开始喜欢,但是一些头脑清醒的官员,却有些担心辽东的状况,因为朱棣还一直隐忍不动,似乎正在进行着别的阴谋。
终于,朝堂之上等到了不好的消息,景泰七年四月底,朱棣大军渡江了,但不是鸭绿江,而是图们江,知道形势不利于自己的朱棣,并没有主动挑衅辽东军镇主力,而是在突然之间渡江而过,消失在长白山以北的亦麻河流域,不见踪影。
傅雍和耿炳文不敢大意,连忙派斥候跟踪而去,但遭到了各处女真部落的抵制,无功而返,也无可奈何,一时间,朝野之间都在猜测着朱棣的真正目的。(未完待续。。)
………………………………
619 西北野望
朱棣没有去别的地方,过了图们江,直奔的就是蒙古兀良哈部所辖区域以嫩江为中心,东起乌裕尔河,西至洮尔、绰尔两河流域。在努力试图闯出一片天地。这也是大明朝臣们最不想看到的结果。
之前说过,洪武二十二年,大明在这一地区设置了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朵颜卫在屈裂儿河(指洮儿河南支流归勒里河)上游和朵颜山一带;泰宁卫在塔儿河(今洮儿河)流域,即蒙元时的泰宁路;福余卫在嫩江和福余河(今乌裕尔河)流域。同时授封三卫首领以各级官职,进行笼络和羁縻。封阿札施里为泰宁卫指挥,塔宾帖木儿为指挥同知;海撒男答奚为福余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尔为朵颜卫指挥同知。要求他们“各领其所部,以安畜牧”,做明朝的“属夷”。
蒙古人称朵颜卫为兀良哈,泰宁卫为翁牛特,福余卫为乌齐叶特。这是因为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分别是以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乌齐叶特三部为主组成。后来,大明也把朵颜卫称为兀良哈卫。当初,三卫当中以泰宁卫最强大,其次福余卫,朵颜卫在后。后来,朵颜卫实力迅速壮大,跃居三卫之首。因此往往把三卫笼而统之地称作朵颜三卫或兀良哈三卫,把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的驻地统称为“兀良哈地区”。
由于朱高炽所谓那似似而非的靖难之役后,皇帝朱标派傅友德等老将去安抚朵颜三卫,作为条件。决定把大宁卫割让给他们。同时,他还封三卫首领以都督、指挥、千户和百户等职;决定在开原、广宁两地开设互市。供兀良哈三卫蒙古人和大明进行交易活动。
但是皇帝的决定和允诺并没有完全兑现。朝堂之上的大臣们无论如何也不允许三卫蒙古人南迁到大宁地区驻牧。在他们的阻扰下,其三卫并未获得在大宁的居住权。只有士兵可以在那里驻扎。
兀良哈三卫蒙古各部,为了获得大宁地区的驻牧权,曾经暗暗和鬼力赤等蒙古残余眉来眼去。并想以此来要挟朝廷答应他们在大宁地区的驻牧权。
这次朱棣流窜过去,给这些本来就不好驯化的蒙古人会带来什么影响,谁也预料不到。锦衣卫外事局的消息,没有那么快的反馈过来,一切都在猜测之中。
此时,征东大军已经席卷九州岛全境。并开始往四国岛伸出了试探的双手,派耿瓛立刻登陆四国岛。四国位于日本西南部。北临濑户内海,南濒太平洋,东隔鸣门海峡、纪伊水道与本州的近畿地方为邻,西隔丰予海峡、丰后水道与九州相望。
因为是由阿波、赞岐、伊予、土佐等四个诸侯国构成的,所以称为“四国”。由于和本州岛和九州岛都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平时在日本也算是一个比较孤立的岛屿。耿瓛率领一万五千人不到两个月就全面的占领了四国岛,并用武力将岛上的居民全部迁移九州岛上统一的管理,随即将所有船只焚毁,工具只要是金属制品就没收起来。并将粮食收罗一空。将四国变成了荒岛一座,因为现在大明没有那么多的兵卒驻守各处,在九州统一管辖起来比较方便。
只是将四和诸侯国的贵族尽数以献降的名誉,遣送京师听候皇上发落。也算是保住了他们的性命。同时给朝廷一个交代。
大明的士气在日本表露出无比的高涨,相比于水师,耿瓛所率领的陆军让日本人更加心寒。火枪和火炮的交错使用。让日本人根本生不出反抗的念头。九州岛与四国岛瞬间陷入了崩溃的边缘,不出旬月。就成了大明的疆土。但此时也显出了弊端。由于战线拉的过长,而逃到各处的日本武士又颇为难缠。经常出其不意的从树林或者是山坳中跳出偷袭。杀了人立即又遁入山中林中。
不得不使大明将士费尽心力慢慢擒拿,然后就绝不手软的打上烙痕,送回大明修路。正在这胶着的情况下,由于受到朱棣往朵颜三卫而去消息的影响,朝堂之上不免会出现一些消极的声音,试图让皇上回心转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