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臣权-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元璋表情缓和了一下,只好庞煌到现在为止,所说的话,和自己亲兵的调查,并没有太大的出入,可能是误打误撞的就这样走了下来。

    不过还是面无表情的说道:“以后不要这么多事了!”

    “这件事,就这么先过去,关于魏观之事,朕不许你再过问,要是让朕知道你不尊旨意的话,你就带着公主去高丽生活。”

    庞煌暗自出汗,他知道老朱说的绝对是真话,但是太子那边该怎么解释呢?

    但还是回道:“臣谨遵圣谕!”

    “朕不念你出身,把公主许配给你,那自然是事先了解过的,若你真的是那种表里不一之人,朕岂会容你,还望你好自为之。”

    朱元璋似乎不愿意敲打这个女婿太多,只是jing告了一番,他心里自然是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关于什么魏观谋逆,不过是个借口,也可以说是借口的开端。

    之所以不问庞煌的过错,就是看着庞煌好像还没有看懂自己的布局,对于皇帝今后的行动没有什么大碍。不过他心里隐约觉着,已经不适合让这个驸马再呆在南京了。

    接下来,又宣布了庞煌的归期,竟然就是八月十五过后的第二天,也就是八月十六,就要从南京出发,前往北平就任述职。

    自然,其中的叮嘱也少不了太多,火器的问题,正式的进入了朱元璋的视线之内,在没有经过朝议的前提下,朱元璋拨款三十万贯钞,用于火器制造之用,并对庞煌所提出的兵器制造局搬迁至北平以南地区,也同意下来。

    毕竟怀柔距离边境太近,虽然有边军卫所驻守,但是对于保密工作的开展有些不利。

    同时有jing告了庞煌几句,说是在北平要安心为朝廷办事等等,对于庞煌在怀柔组建的三房六班,朱元璋也问了几句,不过都是体制内的事情,庞煌并未有什么大错,此事也勉励了几句,随后就让庞煌退下了。

    庞煌走了之后,朱元璋在御书房内依然枯坐了一会,想了想这个初涉官场的女婿,有些无奈,儿子们还小,就一个女婿,还是没有什么经验的菜鸟,朱元璋仔细想想,自己手下还真的没有很多能用之人,不由怅然。
………………………………

105 还有明天

    ()  八月十七,驸马都尉所乘坐的官船,已经行驶在京杭运河之上。

    第一次和朱元璋打交道,庞煌以全败而告终,丝毫没有还价的余地,自己和朱元璋相比,就犹如小草与参天大树的区别一般。

    别说还手之力了,大家根本就不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连较量的资格都没有。

    八月十五中秋节,庞煌和临安公主接到邀请,参加了皇室中举办的家宴,见到了几乎所有的已经出生的皇子,除了太子主标之外。

    十八岁的朱樉、十六岁的朱棡、十四岁的朱棣和朱橚等等,再加上不到十岁的孩童,大大小小十几个皇子,都在大殿上共同就餐,真的是很热闹。

    其中大明的首位驸马都尉庞煌,自然成了大家的焦点,朱棣更是和庞煌显示了亲近之意,显然是把北平看成自己的封地,把庞煌这个姐夫看成了自己的臣子了。

    没有什么插曲,就连太子朱标,也可能是受到朱元璋的告诫,不但从庞煌回到驸马府之后没有去找过他,而且在家宴中,只是表示了一个长子的风范,和一国储君应有的风度,绝口再也不和庞煌谈什么私交。

    但是庞煌却是透过暗中的渠道,知道了太子殿下已经召见了道衍和袁珙二人,用的理由请教佛事,但是庞煌知道根本瞒不了朱元璋的耳目。

    至于皇帝是什么态度,道衍和袁珙二人会有什么结果,庞煌已经远远的没有资格插手了,但是能做到这个地步,已经足够了。

    特别是道衍,庞煌对这个所谓的儒僧,还是相当的有信心,以他们二人的自保能力,应该没有那么容易被朱元璋整死,但是至于能把魏观案做到什么程度,就不是庞煌能够cāo心的了。

    但是自己呢?该怎么办!

    路在哪里?曾经想着亲近太子,然后慢慢的感染朱标的xing情,达到改变那个悲惨历史的目的,也就是所谓的曲线救国。

    庞煌也这样去做了,甚至一开始就想着安排苏德去太子身边去做伴读的书童,但是却是意外的被朱棣要走了。

    而太子北巡这么好的机会,他也曾经尝试从小小的魏观案开始改变,但是却被朱元璋果断的终止了他的插手,好像很不愿意庞煌很接近太子,和太子关系太密切一般。

    怎么办,难道还要静静的等待时机,甚至一直在北平蛰伏着,等待朱棣就藩北平之后,再走某些前辈走过的路,去改变朱棣吗?

    这明显有些不太现实,算算ri子,朱棣还要六年左右才能就藩,中间会发生什么变化,谁也不知道。何况按照朱元璋的xing子,会让自己在北平六年吗?

    要想明白自己的处境,才能明白下一步该怎么做。

    朱元璋派自己到北平的目的,就是在徐达身边扎一根刺,不管这个刺有多大的分量,自己驸马都尉身份,就是徐达所要顾忌的。

    估计下一步,最迟在年底之前,就会再次派遣徐达驻守北平,毕竟李文忠和傅友德只能镇压一方,还达不到徐达的高度,现在北平还需要徐达的存在。

    而朱元璋也不可能让徐达在南京长久的呆下去,现在徐达和胡惟庸不合,谁知道再一起相处下去,会不会联合在一起,这是皇帝绝对不想看到的。而且有些事情,朱元璋绝对不希望武官的参与。

    庞煌所缺乏的,正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虽然他可以参照自己已经经过的历史知识,但是那些知识,在满清辫子的改编下,能剩下多少真实xing呢?

    而且,据说庞煌所知道的历史中,特别是针对洪武年间的事情,朱棣为了保持自己篡位的合法xing,修改变动的太多,在经过辫子的涂改抹黑,可信不过二三成左右。

    而且在二三成里面,还都是一些大人物的信息,小人物不值得入史书,小事情不值得入史书,否则,自己怎么会对魏观案一点印象也没有呢,估计在自己所经过的历史中,这件案子太小了,也就是几句话的描述,所以自己才没有一点印象。

    正在想着,突然觉得身边多了一个人,回神看时,却是娇怯怯的临安公主站在自己的身后,天不冷,却是裹得身上紧紧的,一副害怕的模样。

    庞煌知道他来之前,很多人向临安公主描述过北方的寒冷,以至于临安公主有了心理yin影了。

    不过现在还不到徐州,临安公主就吓成这个样子,不由得感到好笑。

    拉过临安公主的小手,将他拥在怀中,大家一起往运河的两岸看着,不过临安公主看到的是景致,而庞煌看到的是一片荒凉而已。

    华夏地大物博,却是久经战火,像是运河两岸的肥沃之地,本应该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却由于缺少劳动力,造成大片的土地荒芜,朱元璋虽然兴起了移民政策,但毕竟不是短短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

    “驸马在想什么?”临安公主仰起脸问道。

    “我在想,如果到了北平,我们的公主不管住在什么地方,都应该加上多多的暖炉才好,要不,把公主冻坏了,皇上还不要砍我的头啊!”

    庞煌打趣临安公主道。两人到现在仍然没有行人伦大礼,也就是没有洞房,当初公主问的时候,庞煌早就想好了解释的办法。

    只能借口虚无缥缈的父母大人,庞煌说,虽然自己没有亲人了,父母也丧身于大海之中,但是不告而娶,始终算是不孝,他想到了北平之后,找个时间在海边祭拜过父母家人,告诉他们一声,再行人伦之礼,算是弥补这个过错。

    这个借口竟然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同时又给庞煌加了许多印象分。

    算是过关,虽然拖延不了多久,但是毕竟临安公主能够大一点,那也是好的,庞煌自己也觉得有些自欺欺人,但是他实在过不了自己摧残幼苗的心理那一关。

    虽然没有洞房,虽然两人依旧是“驸马、公主”相称。但是两人的关系却是ri益亲近起来,像是今ri这般在光天化ri之下搂搂抱抱,那也成了平常的事情。

    而自幼失去了母亲,跟着孙贵妃这个名誉上的母亲生活,又和皇帝父亲有些生疏的临安公主,对于庞煌这个丈夫,显示出了极大的依赖,这也可能就是所谓的恋父情结。

    被庞煌说的有些不好意思,临安公主的脸sè泛起了红晕,但对于陌生的北平,又充满了憧憬和害怕的矛盾心理,让她也不好分辨,只好啐了一口,便不再理会庞煌,安心的倚在他怀里,继续观赏着自己的风景。

    庞煌只是将妻子拥的再紧一些,想着,也许临安公主就是自己这次南京之行的最大收获了。

    说道了收获,还有一个收获,那就是自己对大明有了初步的认识,而自己之前未雨绸缪的布局,也有了一定的效果了,而且朱元璋也默认了自己布局,只是不知道庞煌更深一层的意思。

    那就是自己今年年初,在怀柔义学开除的那五十六个学生,当初自己到南京,柳若秋在怀柔布置,趁着华云龙和贾道秋后算账,就找出了一部分可以相信的学生参与到其中,当然,当初被华云龙和贾道说动的学生有,但绝对没有山西移民的后代,都是周边一些县城的学生,不过柳若秋往里面掺了一些沙子而已。

    记得当ri在御书房,朱元璋开始问庞煌身为暗卫的工作时,提及了这个问题,庞煌早有奏报,当时也立即承认那五十六个学生,是自己向外面撒出的眼线。

    但其实五十六个学生中间,有四个学生是真实被开除的,剩下的全是庞煌放出的眼线,但剩下的五十二人中间,只有十三个是庞煌最核心的成员。

    也就这十三人手里,有庞煌发出的五角硬币,其余没有硬币的,虽然依旧是庞煌的眼线,不过那都是要应对朝廷所使用的障眼法,派出去的任务都只是常规任务。

    但却因此算是瞒住了朱元璋,虽然都在朝廷备过案,但总算是庞煌有了第一只属于自己的情报力量。而且,不仅仅是情报的力量,还有其他的功能。

    相信,这次回到北平之后,就会收获第一批的消息,让庞煌可以用来参考自己熟知历史的消息,这算不算是收获呢?

    庞煌笑了一下,临安公主感受到了丈夫身上的振动,问道:“怎么了?”

    “没有什么!”

    庞煌指着即将落下的夕阳,说道:“你看那像不像一个鸡蛋黄?”

    “真俗!”

    临安公主离开庞煌的怀抱,直起了身子,嘟着小嘴说道。

    “那我们的公主说它像是什么?”

    临安公主露齿一笑,皱着鼻子,指着夕阳说道:“应该说它像是一只煮熟的鸡蛋黄!!”

    早就知道临安公主有这调皮的一面,庞煌笑着,又将妻子搂在怀中,夕阳将船影、人影拉的很长、很长!!

    一天过去了!

    新的一天,又要开始了!!

    =============================================

    有读者大大说“仪銮司”这个名称,但是这应该是锦衣卫的前身,至于说什么女xing化了,害虫有些不理解了,害虫怎么就看不出来呢?

    另外,庞煌的布局正式开始,现在已经将形式分析的差不多了,六十六枚硬币也该有自己的作用了,所以估计写的时候,为了挖坑,开始大家会觉得有些飘,但是请大家一定要注意看下去,请支持害虫!
………………………………

106 三个消息

    ()  八月二十九,庞煌携临安公主回到北平,受到了北平官员的迎接,暂时居住在北平府衙内,另外有司官员,开始寻觅合适的地点,筹建公主府,因为公主住在府衙,的确与体制不合。

    庞煌也没有阻止,北平府衙虽然比怀柔县衙大的多,但毕竟公主的随从和宫中赏赐的宫女、太监也有不少,而且庞煌作为驸马都尉和临安公主一起,被赐了四十名禁卫作为亲兵,这些都不是一个小小北平府衙能够住下的。

    但是庞煌有意无意建议,将公主府筹建在城西,那是他已经看中,准备建立清华义学所用的地皮附近,虽然暂时比不上东城繁华,但是庞煌相信会慢慢的让它热闹起来。

    这件事定了下来,庞煌又找个时间,去行省衙门,将自己的参知政事的职司领了回来,自然是不如华云龙在任时的威风八面,庞煌表现的极为低调,坚决辞去了几个平章、右丞分配自己的职司,摆明了自己不想参合行省事务。

    因为庞煌知道,自己无论参与不参与进去,就凭着自己的驸马头衔,大家也会给自己相对的尊重,但如果参与进去太深的话,徐达恐怕会有些心里不高兴,毕竟,北平现在的大小官员,基本上都是由徐达负责举荐的。

    虽然自己和徐达对着干,朱元璋肯定不介意,而且绝对不愿意看到北平上演“将相和”这出戏,但是自己毕竟是根基浅薄,上来就对掐,吃亏的肯定是自己,不划算。

    冷眼旁观,先把北平知府这一摊子事情理清楚再说。反正既然自己到了北平,徐达肯定也在南京呆不久了。

    果然不出所料,庞煌刚刚安稳下来,公主府还在装修之中的时候。

    十月初,徐达就带领着亲兵到了北平,蓝玉却是依旧没有跟过来,在协助沐英训练新兵。

    徐达到了北平的第一件事情,让很多人都感到惊讶,竟然去见了新任的北平知府庞煌,不过仔细想想,随即也释然了,毕竟公主在北平府内,徐达再是大将军,也要顾忌皇上的面子,不好让驸马爷去拜见自己。

    徐达到达了庞煌府上,自然是驸马公主携手相迎,当初在南京,徐达可是亲自参加了庞煌的婚礼,并隐然成了主婚人之一,还是要表达一下谢意的。

    但是大家寒暄过后,告诉他们二人的第一件事儿,就是一个很不好的消息。

    孙贵妃因病入膏肓,已经不治,于九月中旬已经亡故了。

    虽然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临安公主当时还是哭的几乎昏倒在地,于是庞煌命人将公主扶下去,并命人连夜置办治丧所用物品,准备架设灵堂,用来拜祭孙贵妃。

    徐达微微点头,庞煌理应如此,没有了公主在旁边,继续把话说下去,皇帝对于孙贵妃的去世,感到十分悲痛,诏令礼部官定服丧之制。

    礼部尚书牛谅引《仪礼》奏:“父在为母服期年,若庶母则无服。”

    结果皇帝不满意,又命学士宋濂等考定丧礼。宋濂等广稽古人论服母丧的共四十二人,大家争论不休,只好投票决定,其中主张服三年的二十八人,主张服七年的十四人。

    于是皇上定下:“三年之丧,天下通丧。”乃立为定制:“子为父母、庶子为其母,皆斩衰三年,嫡长子、众子为庶母,皆齐衰杖期。”仍命以五服丧制并著为书。

    看见庞煌露出迷茫的神sè,徐达只好解释道:“所谓斩衰,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做的丧服,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所谓齐衰,是以粗疏的麻布制成,衣裳分制,缘边部分缝缉整齐,有别于斩衰的毛边。具体服制及穿著时间视与死者关系亲疏而定。”

    “按照这次礼制所规定的,公主乃是孙贵妃的继女,按照道理也要斩衰三年,不过公主已经出嫁,齐衰三年即可,但具体如何,请驸马慎之!!”

    庞煌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心说稍后还真的要找个人问问怎么回事,既然徐达着重提醒了一下自己,应该是有深意的。

    徐达看到庞煌点头,知道他理会了自己的意思,于是又说出第二个消息。

    “淮安侯毙了!”

    虽然徐达已经尽量的说的自然,但毕竟是自己的老部下,跟随自己也十几年的猛将了,现在猛然没了,心里自然有些不舒服!

    “什么时候的事情?”

    庞煌心道华云龙虽然身有旧患,但是在北平这么恶劣的条件都挺过来了,为什么反而回到风和ri丽的江南,反而就这么去了。

    “驸马北上之后,刘福通拜见淮安侯,当晚离去,第二天,华云龙之子就传出其父病故的消息。”

    徐达平静的说道,竟然光明正大的提及了刘福通的名字,这代表着什么呢?刘福通见了华云龙一面,然后华云龙就死了。

    庞煌想到,徐达是不是想告诉自己,华云龙的死没有这么简单吗?但为什么要告诉自己,难道不顾及自己是皇帝的女婿吗?

    还没有等他消化完第二条消息,徐达又说出第三个让他更加震惊的消息。

    九月初七,魏观案结束!结果是:

    苏州知府魏观,误信谗言,以风水动摇大明根基,谋逆不轨之心虽无,但疏于管教、昏庸无用之名却有,特旨,念魏观勤政,虽能力泛泛,但总归心念于民,恩准还乡,永不录用。

    但高启、王彝等十三人,身为大明臣民,妖言惑众,蛊惑朝廷命官之罪却不能轻易饶之,不杀不足于平民愤,经过太子、大理寺、御史台三方会审,确定无误,按大明律,判腰斩于闹市,以戒人心。

    庞煌听了惊讶半天,太子的目的达到了,魏观没有死,虽然是永不录用,但是毕竟魏观已经六十九岁了,做不做官都无所谓了。

    但是为太子出谋献策的道衍和袁珙,一心救的却不是魏观,他们想要救的高启、王彝等人,却依然死了。

    又问了徐达被腰斩的人的名字,里面果然也没有道衍和袁珙二人,庞煌心里不由暗暗叫苦,不由暗暗问,朱元璋这是玩的哪一出。

    干脆你把这两人也一起干掉不算了,你这不是给太子朱标树敌吗?

    据庞煌来看,这道衍和袁珙两人,和高启的关系可真的不一般,特别是道衍,对于高启之事,是最上心,连袁珙也是道衍拉着过来的。

    几次的见面,庞煌都能从一些细节上看出来道衍对于高启的关心,甚至有时候还恶意的揣测,道衍和高启之间,是不是有不可不说的秘密。

    道衍和高启两人谈诗论画,一副携手并肩的模样,加上每当道衍提及高启时,脸上所露出的些许表情,按照庞煌几百年后的经验看,两个人说不定真的是基情四shè。

    按照这样推测,太子还召见道衍和袁珙两人问询,让道衍心里充满了希望,但是老朱一巴掌把他们的梦想全部都破灭了。

    太子的面子是给了,朱标应该在遗憾中,带着些许满足。

    但是谁去管道衍怎么想,人家满怀希望的给你出谋献策,结果你太子满意了,承诺给我们的高启、王彝等江南文人呢?

    以己之心度人,庞煌自己都觉得心寒,更不要说道衍看见好友高启等人被腰斩于闹市的场景了。

    而且据徐达说,特别是高启,被斩成了八段,场面之血腥,真的是骇人听闻!

    朱元璋够狠啊!庞煌苦笑着想,道衍估计这次真的把朱元璋和太子朱标恨死了,说不定,道衍在历史中化身姚广孝帮助朱棣靖难做皇帝,就是因为这件事。

    在恍惚思考中,送别了徐达,回到府中自己又坐了半天,才做出决定!

    马上命人传刘彪进来,吩咐他带着三命怀柔乡勇出身的卫士,即刻南下,先去南京,后到苏州,查寻道衍和袁珙两人的行踪。

    见到之后,说驸马请他们来北平教授学生,先是好言相劝,若是执意不从的话,庞煌思虑了半天,才说道:“若是他们不来,那就让他们跟着淮安侯走!”

    刘彪虽然知道淮安侯就是华云龙,但是不知道华云龙已经死了,还傻乎乎的问道:“为什么要跟着淮安侯呢?”

    “因为淮安侯死了!”庞煌面无表情的说道,刘彪的身子一震,第一次看见庞煌发狠,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军人的天xing让他马上选择了服从。

    庞煌又交代了几句,让他们明天就动身,越快越好。

    然后庞煌准备去后院看望并安慰一下公主,又想起徐达刚才着重提到的问题,又把北平府的主簿招来,问了一下,才知道。

    按照礼制,出嫁之后的女子,服丧不必斩衰,因为“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妇人不二斩者,犹曰不二天也”。

    也就是已经出嫁的女人,不能有两重服斩衰之丧的关系,所以已嫁和未嫁有很大区别,已嫁之女就不再为父母服三年重丧了。

    庞煌这才知道徐达刚才所指是什么,自己称父母已经是双亡,关于临安公主的服丧问题,还是按照斩衰!也算是帮临安尽一下心意。
………………………………

107 泉南灵源寺

    ()  泉南灵源山,地处闽南**,山不高却可南眺大海,北顾郡治,真的是个不错的隐居之地。

    相传隋初,山上本来有座紫云寺,毁于战火之中,后来又有僧人在紫云寺的基础上,又修建了龙山寺,却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