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可以更强-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是现在,他觉得自己己经颜面尽失了,如果再没有一点作为,连金无双这个女人,都要看不起他这个皇帝了。
朕是谁?朕可是皇帝李恪啊!整个大唐都是自己的,朕可是这天下的主人啊!朕要做什么,朕要喜欢那个女人,朕还需要经过谁同意吗?
朕要废后就废后,朕要让那个女人做朕的皇后,朕就要让那个女人做皇后,凭什么还要求你们同意。
就算你们反对又怎么样?朕是皇帝,朕说出去的话就是金口玉言,朕的命令就是圣旨,谁要是敢反对,那就是抗旨。
谁敢抗旨,朕就要治谁的罪。
几天之后,皇帝李恪便使用雷霆的手段,下旨废了杨皇后,又下旨封金无双为新皇后。
皇帝李恪的一意孤行,激起了很多大臣们的激烈反对,一些御史更是当场死谏。
可惜的是,他们都想学魏征,但现在的皇帝陛下叫李恪,而不是那个先皇陛下李世民,所以这些御史也注定了,他们成不了魏征,他们的死,几乎没有什么价值可言。
几个言官的当场死谏,都没有改变皇帝李恪的决心,其他的人都是一些老奸巨猾的人,既然改变不了皇帝的决心,自然也不会把自己的命给搭上去了,这其中也包括了侍中丞褚遂良了。
喜欢大唐可以更强请大家收藏:()大唐可以更强更新速度最快。
………………………………
第182章 无法改变的历史方向
面对生死,能够坚持自己原则的人本来就不多,毕竟蝼蚁尚且偷生。
更何况大家面对的不是一个,好像战场上一样简单的个人生死问题,而是关系到自己家人,甚至是整个家族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而且这种死法除了悲壮之外,最多是博取一些人心理上的一些同情,不会有任何的荣誉,既使将来有平反的一天,荣誉也只属于几十年之后。
这个时候这样的傻子毕竟不多,绝大多数人还是聪明人的,聪明人都知道趋利避害,这个时候又怎么会跳出来反对皇帝陛下呢?那不是自己找死吗?
可别是有了几个前车之鉴之后,君不见以前反对的最厉害的几个大臣,包括侍中大人褚遂良,也默默的注视着场上的变化不出声吗?
皇帝李恪使出了一招杀鸡骇猴之后,对于下面大臣的表现和反应,心里还是很满意的,甚至已经有点飘飘然的感觉了。
早知道这一招这么管用,朕应该早点用才是,这帮大臣们也真是犯贱,朕低声下气的求着他们时,一个个的都好像拽的要上天一样,非要逼着朕杀几个人,才终于肯老实了下来。
还是礼部尚书许敬宗有办法,一招就把这些人打回了原形,看来以后要多向这位许尚书请教一下才行。
杨皇后被废,打入了冷宫中,杨家自然是非常愤怒,但也不敢对皇帝陛下发什么脾气,甚至是有些恐惧和担心。
现在的杨家已经大不如前了,万一皇帝陛下真的要将他们杨家,一棍子打压到底的话,即便还有一个杨太妃在宫里,而且还是现在皇帝陛下的生母,恐怕也挽救不了杨家的命运。
金无双终于是苦尽甘来了,在他的算计之下,终于登上了皇后的宝座。
可是金无双也知道,自己在宫中的根基不稳,虽然大家表面上不敢说她什么,但背地里还不知道怎么骂她呢!
所以金无双登上了皇后宝座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巩固自己皇后的地位,扫除一切能够威胁到他的因素。
却说礼部尚书许敬宗,接下了高阳公主的风化案之后,带走了梁国公房遗直,作为案子的被告人,配合案件的审理部门调查,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谁也说不出什么反对的理由。
梁国公没有想到,高阳公主竟然会有这么狠毒,想出了一个这样的办法来陷害他,心里那是万般的痛苦,房家算是毁在了这个高阳公主的手中了。
为了自救,房遗直不得不揭发了高阳公主的一些不轨的言论。
这也是己经房遗直忍无可忍了,另外他也担心这小两口闹过了,会连累房氏族人。
于是便要求见皇帝陛下,作为一个国公,在没有定案治罪的情况下,他是有这个资格和权力的。
见了皇帝李恪之后,房遗直便告发了高阳公主挑唆房遗爱等人的政治阴谋。
房遗爱组织反政府小团体,高阳公主又去结交和尚、道士,经常搞点什么望气、算命之类的不轨行为,两人的活动加起来,这谋反的罪名就算是结结实实的扣在了头上。
这下可是捅了马蜂窝,皇亲国戚参与谋反,此事极为重要,皇帝李恪立即让礼部尚书许敬宗调查此事。
原本这案子是应该派尚书左左仆射李中华调查的,不过这个时候,皇帝李恪正和李中华,因为废杨立金的事情闹得有些不愉快,礼部尚书许敬宗又正好受宠,所以这案子便顺理成当的交给了,礼部尚书许敬宗来办。
这一调查,确有此事,本来呢,这就是一群被贬官员和皇亲国戚的事情。
但是许敬宗不满意这样的结果,他揣摩圣意,把这次的谋反案扩大化,最后把所有的政治反对派都给拉了进来,一网打尽。
不仅如此,他还把那些和自己不对付的政敌,也拉扯进来了,甚至得到了新皇后金无双的秘密召见,打算把一些曾经反对废杨立金的人,也一起清洗一遍。
李中华原本以为,没有了长孙无忌在,既便高阳公主和驸马房遗爱的谋反案,仍然这是无可避免的发生了,应该也不会牵连的太广了。
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这件案子的牵连却是越来越广了。
如果只是牵连一些其他的皇亲国戚,李中华还能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事实上减少了很多王爷的话,对于他要实行的体制改革,反倒有了莫大的好处。
可是当当案子进一步的扩大了,牵扯到了江夏郡王李道宗身上的时候,李中华终于还是坐不住了,江夏郡王李道中那个是文成公主的父亲,也是自己的岳父啊,自己这个做女婿的又岂能无动于衷啊,坐视不理呢?
况且这把火继续往下烧的话,难免就会烧到自己身上来,这个时候再不反击的话,到时候想反击都恐怕没什么机会了。
坐以待毙愚忠愚孝的思想,在李中华的心里是不可能存在的,毕竟他也不是这个时代的人。
李中华秘密的派人送了一封密信进宫,亲手交给了长孙皇太后,信里也没有说什么,只是告诉长孙皇太后,金无双这个女人将会祸害整个大唐,李恪这个皇帝将会成为一个傀儡,她唯一剩下的一个亲儿子李治,也会被卷入这种莫名其妙的谋反案中。
现在可以解救大唐的人中,唯有她这个皇太后了,并且暗示长孙皇太后,是时候考虑换一个人来做皇帝了。
李中华的心里其实非常的不平静,现在的皇帝李恪,几乎是因为自己出现的原因,才最终成为了太子,最后胜利登基成为了皇帝的。
可是现在自己又不得不考虑,要推翻李恪这个皇帝。
也许这个大唐天下本就应该是李治的,即便自己强行的改变了历史,让李恪做了皇帝,最后还是要还原历史,把大唐江山交到李治的手中。
或许历史真的是不容更改吧!至少重大的历史方向上,是无法轻易更改的,能改变的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历史事件,以及个人的历史命运。
比如长孙无忌,又或者是文成公主,晋阳公主,甚至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命运,因为李中华的到来,已经被更改的一塌糊涂,面目全非了。
但是像大唐的皇帝李世民,他的命运就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完全按照以前的历史轨迹在行走,就连驾崩的时间都是一样的。
而李治的命运虽然发生了改变,有些偏离了轨道,但也许很快,李治成为了皇帝的历史轨迹,也将会重新回到正轨上来了。
穿越者的个人力量,终究无法撼动历史巨轮的滚滚前进,即便是前进的方向,也很难改变。
李中华的心里虽然有些不干,但也只能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喜欢大唐可以更强请大家收藏:()大唐可以更强更新速度最快。
………………………………
第183章 秘密召见
李中华一边为自己安排退路,一边默默的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
尽管有些人,他非常的想要出手相救,比如薛万彻等人,但他现在自身都难保,除非他现在马上就造反。
但是李中华觉得现在还没有走到必须造反的地步,对于薛万彻的死,比除了保留同情心之外,什么也不能做。
对于李中华的心里来说,造反除了会成全李恪和金无双之外,自己几乎毫无胜算,最多是保命逃亡大唐境外,比如苏毗国,这是他唯一有把握能控制的地方。
至于辽东,他不能保证薛仁贵会为了他,而造大唐的反。
整个大唐的天下,百姓心里己经认可了大唐,认可了李世民,也认可了李世民的儿子,现在的皇帝。
这个时候谁要是想造大唐的反,无异于是难如登天,不过李治除外。
不过单凭李治,显然是造不了李治的反。
但如果加上一个长孙皇大后的话,那情况可能就会不一样了。
如果要说整个大唐,谁的号召力最强,谁的威望最高,除了长孙皇太后,还能有谁。
长孙皇太后收到了李中华派人秘密送给她的信之后,心里也是开始着急了,原本因为丈夫驾崩之后,便开始吃斋念佛,不问世事的平静心情,彻底的被李中华的这一封书信给打破了。
长孙皇太后生下了三个儿子,如今长子李承乾己经死了,次子李泰也刚死不久,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何等的悲伤。
现在只剩下最年幼的儿子李治,长孙皇太后是绝对不会愿意,自己最后这一个儿子也跟着出事。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这种悲剧,她真的不想再经历一次了。
可是,李恪真的敢向自己的儿子,先皇陛下的嫡生子下手吗?长孙皇太后心里有些不确定的说道。
如果没有威胁到自己的儿子李治身上,长孙皇太后并不想冒然的插手朝政事务,她是一个守本分的女人,生平最讨厌历史上后宫干政的女人。
但就在这时,李治被朝廷派人带回了京城,在刑部问话的消息,传到了长孙皇太后的耳中。
这一下,长孙皇太后彻底的惊怒了,再也坐不住了。
长孙皇太后秘密的召见了先皇陛下李世民,临终前安排的辅佐大臣,还有各宗室的王爷们前来议事。
在众人面前,长孙皇太后拿出了先皇陛下李世民留下来的最后一道遗旨,宣读了起来。
这圣旨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只要超过一半的辅政大臣,反对李恪继续当皇帝,长孙皇太后便有权宣布,废除现任的皇帝李恪,并另立新君。
辅政大臣是那几位呢?英国公李勣,侍中大臣褚遂良,加上尚书左仆射李中华。
各宗室的王爷们就多了,江夏郡王李道宗,河间郡王李孝恭,蜀王李治等人都是。
李恪和金无双这段时间以来,倒行逆施的行动,己经弄的很多人都人心惶惶了,生怕一不小心,就会牵扯到自己的身上来。
如今听到长孙皇太后,当众宣读了一份先皇陛下留下的遗旨,心里都明白了长孙皇太后的意思了。
毕竟蜀王李治被带回京城刑部问话的事情,也不算是什么秘密的事情了,显然长孙皇太后己经坐不住了。
身为儿子的李恪,居然和他父皇的女人搅和在了一起,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现在居然还将父皇的女人,封为自己的皇后,这简直就是大唐的耻辱。
作为一个具有文人风骨的褚遂良,心里是非常恼火的,也激烈的反对过,可惜他的反对有点无力,皇帝李恪仍然是我行我素,还是个废了杨皇后,把那个先皇陛下的女人,金无双正式的封为皇后了。
一个先嫁父亲,又嫁儿子的女人,她有什么资格做皇后,又有什么资格母仪天下?
现在听到长孙皇太后意欲废了李恪这个皇帝,褚遂良第一个就跳了出来,表示非常的赞成。
“太后,你手里既然有先皇的遗旨,早就应该拿出来,也可以挽救更多的朝中大臣的性命,现在的皇帝,己经完全变了,变得一点都听不进忠言了,就只知道惯着那个女人,任由那个女人胡来,这一次的大清洗,很可能就是那个女人在后面鼓动的。”
“这是皇室的家事,臣不好发表什么意见,既然太后手中有先皇陛下的遗旨,臣必定听由太后作主就是。”
英国公李勣仍然是抱着两边都不得罪的心思,在结果没有出来之前,不轻易作出表态。
“本王为大唐立下了无数战功,对大唐更是忠心耿耿,可恶的许敬宗,却仍然借着皇帝撑腰,意图让臣认下无中生有的罪名,现在的陛下,的确是令臣很失望,臣赞同太后按照先皇陛下的遗旨,另择明君继位,佑我大唐。”江夏郡王李道宗也肯定的说道。
其他的各宗室王爷,也纷纷的声讨现在的皇帝李恪,正在不择手段的清洗皇族中人,闹的人人自危。
之前没有人会提前就预料到,李恪会有机会成为太子,更不会想到他会顺利的登上皇位。
因此,大多数的皇室中人,都没有提前讨好李恪,更不要提站在他的阵营当中了。
严格的说,只有极少数的人,不是李恪的政敌,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站过队,其他的人都基本上站过队了,要么是力挺过前太子李承乾,要么是支持过前魏王李泰。
如果这些人,都成为了现在的皇帝李恪要报复和打压的对象,还真没有多少人可以独善其身,所以大家谁心里会不害怕呢?
现在有机会把这皇帝换掉,大家当然要支持了,至少新皇帝登基之后,自己也是立下了拥护之功了。
接下来要讨论的是,现在的皇帝被废了之后,新皇帝由谁来当了。
其实这件事情,在大家看来根本就没有什么好讨论的,肯定是要让现在的蜀王李治来当呀!
这第一,蜀王李治是先皇陛下如今在世的唯一的滴生子,由他来接任皇帝,实在是名正言顺的,按照常理,这个皇帝本来就应该由蜀王李治来当的,那里有现在的皇帝李恪什么事。
这第二就更简单了,废除现在的皇帝,是由长孙皇太后提出来的,长孙皇太后是谁?那可是蜀王李治的亲生母亲,不选蜀王李冶,除非大家的脑子都有病。
虽然长孙皇太后说了要讨论,要和大家一起商议,但在大家看来,这只不过是长孙皇太后,不好意思直接把自己的儿子,蜀王李治给推出来,是要借大家之口,让蜀王李治浮出水面,以免日后落下一个皇太后专权的骂名而己。
喜欢大唐可以更强请大家收藏:()大唐可以更强更新速度最快。
………………………………
第184章 玄武门兵变
大家基本上都统一了口径一样,纷纷表示要拥护现在的蜀王李治,登基做新皇帝。
李中华也不另外,在他想来,既然现在的皇帝李恪自己找死,那也只能把原本就应该属于李治的皇位,归还给他了,这大概也是在还原历史吧!
长孙皇太后心里,也差不多是这么想的,尽管她心里其实并不是很想,在她心里看来,做皇帝的其实压力很大,而她的儿子李治,性恪有些懦弱,不是一个皇帝的好人选。
可是她只剩下了这么一个嫡生子,不选他又能选谁,选谁当皇帝,似乎对自己的儿子都不安全。
她首先只是一个和普通的母亲一样的女人,保护自己的儿子,是一个母亲的天性。
其次她才是大唐的皇太后,要为大唐的将来考虑。
在她心里想来,儿子李治应该也是想要自己做皇帝的,毕竟只要有机会,那个男人不想做皇帝的。
正在长孙皇太后准备点头表示,废了现在的皇帝李恪之后,便让自己的儿子蜀王李治,登基称帝之时,蜀王李治突然上前开口说道:“太后,儿臣不想当皇帝。”
“什么?你要拒绝当皇帝?”
大家心里显然是万万没有想到,最后居然会是这样的一个结果。
长孙皇太后心里也是一惊,她也没有想到,自己这个儿子居然会自己站出来,拒绝当皇帝。
男人不都是想要当皇帝的吗?自古以来,为了当皇帝,不惜冒着杀头灭族的危险,也要起兵造反,皇室兄弟间为了当皇帝,也是不惜兄弟相残。
可是为什么蜀王李治?会拒绝垂手可得的皇位呢?这是包括长孙皇太后在内,谁也想不明白的问题。
李中华一开始也想不通,不过后面他便似乎有些明悟了。
李中华在康定那么多年,可不是白混的,虽然他己经离开了康定,但在康定的影响力,还是很深的。
李治在蜀地做蜀王,李中华当然也稍稍的关注过了一些。
令李中华有点难以相信的是,蜀王李治迷上了科学研究。
没有错,就是科学研究!
李中华虽说己经将大部分的康定书院中的人才,转移去了辽东金州,但也留下了一些,不想离开康定的人才,继续在康定书院中做科学研究。
蜀王李治之前,曾经和晋阳公主李明达,一起在康定城中呆过一段不算短的时间,在康定书院中学习时,就对科学发明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并且也展示了他这方面的天赋。
成为蜀王之后,更是长期住在康定,和康定书院中的科研小组一起,展开了对科学研究的探索。
所以说,蜀王李治拒绝当皇帝,李中华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一个喜欢做科研的人,性格有些不一样,做出与众不同的选择,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大家一致看好的皇位继承人,居然拒绝了当皇帝的诱惑,这个商议的进程受阻,大家都有些郁闷了,后面的事情也没有办法再商讨了。
但废掉现在的皇帝,却是己经得到了大家一致认可的,先废了现在的皇帝李恪,把权力收回来再说,至于以后由谁来登基称帝,到时再讨论不迟。
至于朝政事务,有左右仆射,中书侍丞在,维持大唐这个庞然大物的正常运转,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至于收回了皇帝的权力,当然暂时落在了长孙皇太后的手中了,整个大唐,还能有谁比长孙太后的威望还高。
既便是一直非常自负的李中华,也是无法和长孙皇太后相提并论的。
最后谁会成为下一个皇帝,既便是李中华,也是心里没有一点底了,李治会拒绝当皇帝,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之外,是他之前想都根本没有想过的情况。
宫中,蜀王李治与他的母亲长孙皇太后,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密谈,至于谈了一些什么,没有第三个人知道。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当晚,右仆射李勣奉了长孙皇太后的懿旨,秘密调派了一支三千人的精锐,从玄武门进入皇宫内,迅速的控制了整个皇宫,逼迫皇帝李恪在事先准备好的退位迢书上,盖上了传位玉玺。
之后连夜传召在长安城内的五品以上官员进宫,当众宣布退位。
至于传位给谁,那一个位置空在那里,还没有填上去,所以不仅是李恪不知道是谁要造他的反,就是李勣,也是不清不楚。
虽然他知道蜀王李治己经拒绝了皇位,但之后长孙皇太后会决定让谁来当这个皇帝,他就真的是一点也不知道了。
至于猜测是谁,李勣左思右想之后,发现皇室成员中的那些王爷,都有可能是,又都有可能不是,还真的是不太好猜测呀!
论威望,河间郡王李孝恭,江夏郡王李道中,都是不错的人选,但他们并不是李世民的亲兄弟,而且也已经老了。
李世民的亲兄弟多达二十多个,还在世的也有十几个之多,不过长孙皇太后应该不会考虑,让这一些人来继承皇位。
李世民自己生下来的儿子,也有十四个之多,除了己经死了的,还活着的也还有七个之多。
他们除了蜀王李治之外,分别是粱王李惜,蒋王李恽,越王李贞,申王李慎,赵王李福,曹王李明。
除了蜀王李治之外,梁王李惜是现在皇帝李恪一母同胞的弟弟,长孙皇太后是不大可能,让他来接任这个皇位的,原因不用说,大家都能够明白。
其他的几个,也都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如果让他们来当这个皇帝的话,还不如强行让蜀王李治来当这个皇帝,甚至也不如维持现状,继续让这个皇帝李恪当下去。
李恪直到这个时候,才知道自己已经众叛亲离了,被逼着退位都不知道是因为谁,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
“为什么?这到底是为什么?你是朕的右仆射,也是先皇陛下留给朕的顾命大臣,为什么你要逼着朕退位,是谁给你的胆子。”李恪指着李勣,痛心疾首愤怒的说道。
“陛下!臣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