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汉大忽悠帝-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大家能再多活个一千多年,就能知道所谓“行走”是清朝盛行的一个待遇,属于额外派充,一般授予皇帝宠信之人。可惜大家还没活那么大岁数,所以全懵圈了,连跟随刘汉少时间最久的戏志才也不例外。
袁绍壮着胆子问:“陛下,御前行走,是何官职?”
“嗯……也不算什么官吧,就是来给哥做小伙伴,陪哥一起玩一起乐,帮哥跑跑腿传传话。但是,在皇宫里也可以走来走去!”
众人依旧懵圈,如果这位哥还是皇子的话,可能就是皇子伴读,可现在这位哥已经是皇帝了,那“御前行走”应该算郎官?小黄门?
不管怎么说,这个“御前行走”还是让众人不明觉厉。御前,那可是御前哪!
大家齐齐地盯着杨彪,一不小心就让这老货占便宜了。
杨彪好像也觉得自己赚的有点狠,寻思了一下,又说道:“陛下,臣刚想起来,老宅后边还有八十顷坡地,虽不算良田,也能耕种,不如一并交给钟太守吧。”
八十倾地,刚想起来?
众人狂倒,在心中不约而同地夸赞了杨彪一声:“老贼!”
………………………………
北地卷 第128章 大汉月刊第一期
第128章大汉月刊第一期
……………………………………
原本刘汉少安排“四小”与“四老”对坐,是想他们帮着自己一起忽悠老头们来着,可是戏志才已经习惯了不插手政事,荀彧因为荀爽的缘故也不便多言,袁绍和曹操压根就不看好刘汉少的伟大计划。结果,“四小”非但没帮上忙,反而就变成了刘汉少一个忽悠八个。
关于杨修被任命为御前行走之事,大家都觉得杨彪是赚着了,老贼狡猾狡猾滴。杨彪也觉着自己是赚着了,可是有一点没整明白。
陛下说“御前行走”可以在皇宫里走来走去,猛然一听会觉得荣宠无比,仔细一想,现在的皇宫,东、西、北全住着群臣,就连上街买菜的各家仆役也能随便溜达。除此之外,只剩下一个南宫是处理朝政之处,要是不让杨修走来走去,咋替陛下跑腿传话啊?
所以,杨彪还是没想不明白,到底是赚还是赔,后来还是杨修的一句话算是点醒了他。
“只要孩儿能在陛下跟前做事,无论怎样,都算皇恩!”
袁绍和曹操很郁闷,“卖官鬻爵”这事,刘汉少最先和他们俩商量,当时俩人都觉得不靠谱,差点破口大骂刘汉少。没想到琢磨了一晚上,刘汉少还真就这么搞了,一个“御前行走”卖了一百顷地。
当然,前后谁都没说过一句买或者卖,但是杨修却实实在在的蹿到了刘汉少面前。
…………
禁止私相买卖土地已经成为一道法令,至于能够通传到什么地方,实在说不好。同时,皇帝也正式发布了招贤令,要求各地举荐贤达,为朝廷所用。同样,这个令能够通传到什么地方,也实在说不好。
看着眼前这个十六七岁的娃,袁绍和曹操不禁有气。自己家的娃儿也差不多这么大……好吧,就算小点,也小不了多少啊,怎么就没能在陛下面前行走行走?
杨修站在明光殿中,袁绍和曹操都没给他好脸子,而刘汉少则围着他左看右看,直到把他变成“杨羞”。
“你就是杨修,杨司徒的儿子?”
这玩意还能有冒充的吗?
对于刘汉少提出的傻问题,杨修心里实在有点不屑,奈何人家是皇帝,所以还是得老老实实地回答:“回陛下,正是小臣。”
杨修可是三国著名小能豆,猜谜语的水平杠杠的,刘汉少忍不住想测验一下。
“树上七个猴,打下一个猴,还剩几个猴?”
“啊?”
杨小能豆懵圈了。
怎么这个小皇帝问的问题,一个比一个白痴呢,难道其中还有别的深意?
想了半天,杨修才不大确定地说:“还剩……六个吧?”
“错!”
刘汉少抬腿一撩,做出上马的动作,着重说道:“是骑个猴!”
杨修小脸通红,也不知道是紧张,是惭愧,还是气愤。
袁绍和曹操脑门黑线,不知道是幸灾乐祸,还是暗呼侥幸,因为刚才他俩在心里偷偷回答的也是六。
只听刘汉少又猛然大声问道:“树上骑个猴,打下一个猴,还剩几个猴?”
“啊!”
还来?
杨修小脸憋的更红了,支支吾吾地说:“一个都没有。”
“错!都说了是七个猴了嘛!”
噗……
噗……
扑通!
哈哈哈哈……
袁绍和曹操喷出了茶水,杨修直接跪倒在地,而在一旁值班站岗的典韦实在忍不住,捧腹大笑起来。
“树上七个……”
杨修一把抱住刘汉少的腿,悲呼道:“陛下,求您别说了!树上骑着的猴被打跑了,七个猴打掉一个,还剩六个!”
“嗯……不错。你娃都会抢答了,有资格跟着哥混了。”
扑通……典韦终于也扑倒在地,捂着肚子,拼命吸气儿,却还是止不住想笑。也难得他能如此奔放,因为这个笑话……他听懂了。
…………
《大汉月刊》出了样刊,呈给刘汉少过目,大概有半张报纸那么大,字体也大,起码有二十号。二十多张纸用麻线钉在一起,封面上写着“大汉月刊”几个大字,这的确是一本纸质书,除了个头大点之外。
有些地方刘汉少不满意,一时半会儿又说不清楚,所以决定亲自走一趟。
带上新收的御前行走,还有两个主簿,刘汉少一行在燕云近卫团的保护下,浩浩荡荡地来到曾经的十常侍之一,“黄巾顶雷侠”封谞的府邸,因为这里现在是《大汉月刊》编辑部所在。
陈琳一个人带着傅干、蔡琰肯定是搞不起《大汉月刊》的,所以还找了十多个士人学子来做编辑和记者,另外还有排版工匠、印刷工匠和纯粹出力气的搬运小工。
摊子是扎下来了,好像随时都可以开工,但是刘汉少当初要求陈琳,《大汉月刊》必须使用汉简字印刷,并且文章要使用横版加注标点符号。因此,《大汉月刊》编辑部首先变成了补习班,傅干和蔡琰则成了教师,教陈琳这帮子人从汉语拼音开始学起。
好在陈琳这帮子人也不单单是嘴皮子利索,除了最开始学习汉语拼音比较费劲以外,往后越学越轻松,没事还会每人抱着一本《北邙通用字典》自学。
得知陛下要来,编辑部的这帮人各个兴奋异常,陈琳早早地带领大家候在门口,然而等来的却是黑着脸的刘汉少。
“孔璋啊,纸张大点无所谓,字大点也可以,还能预防近视眼。但是你封面上就写大汉月刊这么四个字,是不是也忒会省事了?”
陈琳不解地问道:“陛下,近视眼是什么?封面除了刊名之外,不知还应该写上什么?臣看北邙字典的封面也就只有一个名字啊。”
“你可以画一副画嘛!另外还要注明是哪一期,发行的年、月、日。里边的第一页应该有个目录,注明文章的名字,编辑或作者的名字,在第几页。”
陈琳思索着说道:“陛下,目录好做,但是封面画画,是不是太费工费时了?”
刘汉少只好耐心地解释说:“可以用雕版,在期号与发行日期那里凿个洞,放进字头,一次雕版,长期使用,不就好了。”
众人连连点头,又不吝美言,狠狠地拍了拍刘汉少的马屁。
忽然听到蔡琰说道:“大哥,我们才刚刚开始做,已经很努力了,你都不夸奖我们,还这么凶。”
呃……哥有凶吗?好像挺随和的吧?
刘汉少哪能知道,虽然他不觉得自己凶,但是这个皇帝当久了,自然而然就有了说一不二的性子。平时他嘻嘻哈哈的时候,别人都还小心翼翼,现在指出问题,好像批评一样,自然让人听的心惊胆颤,大概这就是所谓的皇家天威吧。
“好好好,大哥夸你们。哥知道大家都很辛苦,为了这份大汉月刊也付出了很多心血。哥之所以严格要求你们,是因为对你们寄予厚望!”
众人心中大汗不止,这还真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命啊。
起先和蔡琰这么个小女娃共事,很多人心里都觉得别扭,后来因为要跟她学汉简字的缘故,大家都认为不愧是蔡大家的女公子,可是现在……皇帝的义妹,这身份真不是说说而已。皇帝进门教训了半天,人家一句话,直接改夸奖了……虽然夸的有点敷衍。
只听刘汉少又说:“孔璋啊,你是主编,但是眼光不能只放在一份月刊上,应该想的更长远一些。比如我们的汉简字,还没有全面推广,大家要是连汉简字都不认识,谁来买你的月刊?还有我们的印刷术,咱们前人有那么多经典书籍,只是因为抄录不便,普通学子想得一本也难,咱们该不该大量翻录呢?不说别人,就是你陈孔璋自己,有那么多名篇佳作,难道就不想出一本书?”
想!粗话的太想了!哪个文人不希望自己的文章流传于世呢?
此时陈琳才相信,皇帝真不是专门跑来批评自己的,激动的恨不得亲刘汉少一口。当然,这个“激动”还是能够控制的。
“孔璋。”
“臣在!”
陈琳回答的动静有点大,把刘汉少吓一跳,定了定神才又说道:“咱们这些文章还需要润色,你们不单要学会汉简字,更要学好倍精话。不要简练,不要怕浪费纸墨,要说的绘声绘色,就算是一个大字不识的老农,听了也能够明白。你看看样刊,从董卓乱政到招贤纳士,几乎无所不包,但是每篇写的都枯燥无味,让人看的想睡。不要指望一期月刊能把所有的事都写完,慢慢来嘛,一期一期有的是时间给你们写的。比如这一期写咱们的汉正军将士在前方是如何的不怕艰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奋勇杀敌。还要写出敌人是多么的凶残、丑恶,祸祸百姓。下一期再写屯田之策,朝廷是如何安置流民,为百姓谋生路的,还可以重点写一写杨司徒献地,为国家尽忠,为哥分忧之事嘛。”
傅干问道:“陛下,是不是要像沙妹儿讲课那样,或澎湃激昂,或潸然泪下?”
刘汉少想笑,但是忍住了,还一脸严肃地说:“是,但不完全是。因为你们要以时事为主,要把国家正在发生的大事小情第一时间写出来,告诉大家。所以,实事求是才是最基本原则。要派出记者,冲到阵前与将士们一起奋战,走到地头与农人们一起耕种,这样你们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知道事件的真相。”
还要去地头,还要上阵前……一帮握笔杆子的忽然觉得腿有点发软。
………………………………
北地卷 第129章 拼音字母大讲堂
第129章拼音字母大讲堂
……………………………………
说文人听到上阵前就腿发软,自然属于戏虐之言,因为当时的文人可不等于“文弱”,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射、御可比体育课玩的刺激多了,射就是射箭技术,又分五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
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
剡注:谓矢发之疾,瞄时短促,上箭即放箭而中;
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
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而御也又分五技,其中最有特点的当属“逐水曲”,意思就是驾车沿着曲折的水沟前进,专门训练御者在道路很垃圾的情况下,驾车控车的能力,是不是很像考驾照的科目二?
所以说,究竟是双腿发软,还是心里发颤,主要还是得分人,比如杨修,杨御前行走,看到《大汉月刊》的第一眼便惊叹连连,随着刘汉少来到《大汉月刊》编辑部,更是大开眼界,新奇异常。
“陛下,我能来编辑部吗?我想当记者。”
对于杨修的要求,陈琳自然是举双手双脚赞成。从一开始,刘汉少要他筹建编辑部的时候,陈琳就知道使命重大,不过倒是信心满满,可是后来发现越干事越多,越招人越缺人手。杨修也算少年成名,辩才卓越,重要的是,他老爹可是杨司徒,能把他拉来编辑部,将来肯定好多事都能行方便。
可惜,刘汉少不这么看。
“咋滴,才跟着哥溜达半天,就不愿意行走了?”
“不,不是。臣只是想……”
不等杨修支支吾吾地说完,刘汉少戏谑地接口说道:“想出名要趁早啊?走吧小娃,你的用处不在这里。”
临走前,刘汉少又要求陈琳他们继续加大印刷能力,除了《大汉月刊》之外,首先要大量印刷《北邙通用字典》,并且让杨修行走了一趟理工学院,传话给蔡邕,组织师资力量,成立辅导班,专门教授汉语拼音以及汉简字。学员身份不限,别管是当官的还是读书的,农人、工匠,兵士、商贾,只要想学习,都可以报名,真正的做到了有教无类。当然,前提是需要交一点辅导费,还要至少买得起一本《北邙通用字典》。
袁绍与曹操偷偷的乐,当初在北邙山上打麻将的时候,人家俩人就学过几天汉简字,而且也都收藏有《北邙通用字典》。汉简字是汉少创造的,汉少当了皇帝必然会大力推行,这点见识俩人还有,所以已算抢先一步。
“陛下,汉语拼音配合汉简字,易于认知,便于书写,臣请陛下将楷书汉简字定为官方用字,大力推行于天下。尤其是朝中官吏,都需做到会读会写,派专人监督抽查,一旦发现荒疏不学者,立刻罢免。”
这也算是检察百官了,发现不认识汉简字的就能收拾一下。袁绍就想着刘汉少能把这个活儿交给自己去干,肯定比皇宫房管所所长威风。
曹操无不担忧地说:“不宜操之过急呀。人有聪愚之别,老幼之分,学习、接受汉简字的能力自然也有不同,还是应当留下足够的时间,先学后查,方为妥善。”
“还是本初慧眼如炬,孟德思虑周详,一下子就瞅准了关窍所在。哥的确有心将汉简字与倍精话推行天下,不单单是咱们汉人要学,百越、羌胡、夷狄都要学。你们想啊,要是这些人都学会了咱们汉简字与倍精话,张口就问吃了吗,到了那个时候,你们说他们该是什么人呢?可惜呀,这个目标还很远很远,别说他们,就是咱们自己又有多少人能识字认字呢?”
袁绍和曹操大概不知道“文化入侵”是什么意思,却知道教化百姓,但是“可使民由之不可使知之”犹在耳边。粗话的,圣人基本等于算命的,说话连个标点符号都没有,咋解释咋有理。
让更多的人识字,这已经是刘汉少的明确表达,但是这样做的后果有些难以预料,识字的人多了,世家豪族掌握的文化优势必然下降不少,可如果真像汉少所说的那样,周边蛮夷也都学会了汉话汉字,可是比用刀子收服他们还管用。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只怕汉少将来可以不流血或者少流血,就能发动灭族之战……
一时之间算不清得失,但是并不妨碍袁绍与曹操内心的澎湃,因为很多时候刘汉少都是新的,新的观点,新的作为,新的话语,还有新的发疯的样子。这些“新”给他们带来惊喜,也可能是愤怒,有时啼笑皆非,抑或无可奈何。好比他说要卖官鬻爵,当初把他俩气的不行,可是他不仅身边多了一个跑腿的小娃,还赚了一百倾地,足够安置几百户流民。
所以,他们想继续看着刘汉少新下去,看他还能带来多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但是,他们更想早点派上用场,不管刘汉少让他们去做什么,只要有活干,就觉得自己必然能大显身手。
可惜……
看着其他人忙里忙外,脚不沾地,袁绍和曹操有时候就会暗自咬牙切齿地说:我恨主簿!
…………
蔡邕主持的汉语拼音以及汉简字辅导班悄悄地开张了,地点就在原本的太学院,教师主要是当年被派去嵩山教学的娃们,有男有女,年纪都不大。
熹平石经新立时,前来观看临摹的之人不计其数,一天之内,车子就要上千辆,堵塞交通,前呼后拥。与此盛况相比,辅导班就显得冷清多了,好几天才招收了一百多个学生。然而,随着第一期《大汉月刊》的发行,辅导班就好像不太够用了。
很突然的,某天,人们醒来,算计着家里还有没有粮食,能买点啥或者卖点啥,走上街头,发现街口、路口、城门口,同时出现了一景。
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桌子上摞着很多纸质书,三四个穿着统一校服的小娃举着书高喊:“月刊月刊,大汉月刊,卖了卖了,大汉月刊。看皇帝陛下如何斩杀国贼董卓,看汉正军奇袭白波谷,看蔡大家开设汉语拼音辅导班……”
等到人们好奇地围过来,纷纷打听《大汉月刊》是啥东西的时候,小娃们也不管会不会剧透,翻开月刊便大声地朗读起来。
于是,买菜的也不买了,卖粮的也不卖了,围着小娃们开始听故事,圈子越围越大,越围越大,连交通都堵塞了,只能城管过来巡逻疏导,可是慢慢的,城管也听上瘾了……
有钱人自然不屑于站在路边听人家读月刊了,就命随从们去买。噗……一本月刊二千钱,顶的上当年买一个陈冉了。好在有钱人不在乎,眼见着桌子上的《大汉月刊》越来越少。可是月刊拿到车上,翻开一看,横版的,有些字认识,有些好像还吃不准。
让随从们再去打听,原本吃不准的字,还可以配上一本《北邙通用字典》,边看边学。
再买,一本字典一万钱,顶的上好吃不贵楼吃一顿了。结果打开字典,还是整不明白,再问,才知道蔡邕蔡大家正在太学开辅导班,教授使用字典之术。
这会儿就更顾不上听书了,赶着车子往太学跑。蔡大家满血复活,开学授课,能赶过去凑个热闹,将来也能对别人吹嘘一番呀。
同样的场景正在不同的路口、街口发生,各式各样的马车向南门汇聚,涌出城去,再向太学狂奔,知不道的还以为他们飙车呢。马车后边还有跟着跑步的,跑步的后边还有喊“等等俺”的,知不道还以为他们玩马拉松呢。
辅导班的学员一天之内暴涨了十几倍,如此不算,随后几天里还是有人成群结队地赶过来。原本的教室,开了再加,坐满之后,有的人干脆就站在后边听课,站的人多了就往过道里挤,挤着挤着就涌到了讲台跟前,然后,教室外面还有人扒窗户……
这场面也真是没谁了,就跟后世听相声差不多,除了没有卖房梁上的挂票和椅子底下的趴票,哪个教室都是爆满,哪个小老师至少都得招呼一百多个学员。
由此可见,汉末的人不仅求知欲强烈,娱乐之心也很强烈呀,谁让上课的老师们总是没事就讲故事呢?
后来,白天不够用了,直接加开了夜校班,为此,洛阳南城门专门推迟了关门时间,就等着夜校学员下课之后,由城管们护送回城之后再闭城门。而《大汉月刊》编辑部那边的印刷厂压根就没停过,不分白天黑夜地开工,好在分出了轮班制度,不然非累死个人不可。
像杨彪这样的身份,自然不方便跑去太学院,所以杨修每天从刘汉少那边回到家,还得偷偷地教杨彪学习拼音字母和汉简字。刚开始学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拼音字母绕口,教不好,杨修就挨一顿揍,还教不好,继续挨揍。再所以,就能看见杨修时常鼻青脸肿地在刘汉少面前行走行走,让袁绍和曹操看着真觉得解气。
也不知道从哪儿传出的风,说三五年之后,所有官吏都要学会汉简字与倍精话,否则不予任用,这一下学习的风潮就更火爆了。爱卿们向陛下奏请,召北邙学校的小娃们来当老师,以供官吏们学习,省得总往太学院跑,还抢不到座位。
于是,没怎么用的却非殿临时改成了拼音字母大讲堂。
………………………………
北地卷 第130章 虎狼之年老年人
第130章虎狼之年老年人
……………………………………
纷纷扰扰的中平六年终于在刘汉少乱七八搞之下划拉过去,最大的收获大概就是保住了一条小命。因为当初从北邙还宫的时候,并没有更改年号,所以也就不存在还宫之后的“昭宁”与刘协的“永汉”。
公元189年,沿用中平六年。
公元190年,始称光熹元年。
爱卿们不断上书,请奏皇帝册立后宫,以继正统,繁荣皇家;刘大根说冬天的时候雨水少,怕来年会不平静,要陛下早做绸缪;麻蛋儿的老狐狸贾文和还是没有一点信儿,也不知道死哪旮旯里了。
好在还有王闹闹给刘汉少送了一份新年大礼包,进入弘农之后,请董越留下的部将李蒙、王方喝了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