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彼岸变天-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此可用稍短的斜杠,帆间干扰较小。可见帆的横向尺寸大大超过船宽。
前世的杨思辰中学时是校航模队队员。亲手制作过“海上君王”、“胜利”和“赛英皮拉”地大比例木质模型。大学里又是机械发烧友。杨思辰画出飞剪式帆船地设计图并不困难。
于是,靠着前世的记忆,杨思辰在紫绢的帮助下花了一下午,可算复制出了剪式帆船的图纸。看着桌上的图纸杨思辰心中呐喊道:地理大发现的辉煌从此以后将不单单属于西方!
十一月初十一大早,杨思辰就找到沈老头,把一叠半寸厚的图纸给了他,又叮嘱了大半个时辰才让他离开,并且说定三天之内完成的话给他十两银子,如果提前的话还有额外的犒劳。
沈老头一听眼就红了,十两银子!这可是他以前四个月的工钱啊!!
沈老头听罢立马走人了。看着沈老头远去紫绢在一旁捂着嘴偷笑起来——这回的钱,可不太好挣呐!
模型有了谱,真正造出船来还差得远,还得去船厂看看。
下午,杨思辰去了沧海堂,杨老太爷对着一张海图正思索着什么。听夏忠禀报说杨思辰来了,点点头让杨思辰进来。也不忌讳,直接把海图递给刚刚进屋的杨思辰,说道:“小辰子,昨天晚上你母亲给我说了,你说南洋以南有块大陆,不比咱大明小多少,而人口只有咱大明一个行省那么多,而且是未开化的土人。这消息是哪儿来的?”
杨思辰犹豫了一会儿,最终说道:“西洋人麦哲伦从西洋佛郎机出发,一路向西,最终又回到了佛郎机,这说明咱老祖宗留下的天圆地方的说法是错误的。麦哲伦到达咱大明南边的吕宋时,被吕宋人杀了,他的手下驾着船沿着当年三宝太监下西洋的路向西返回佛郎机。不过麦哲伦在吕宋留下了不少东西,其中有本ri记,其中记载了他未到吕宋三宝颜时曾在南边的一个大岛上停留过。而且详细说明了岛上的风物。这本ri记的这几页恰恰在孙儿手里,是花了七百二十五个铜钱从一个商人手里买的。孙儿仔细读过,觉得那不是个大岛,而是三宝太监第六次下西洋时,一支走失了的船队发现的离明洲!”
杨老太爷指了指杨思辰手里的海图,看着杨思辰说道:“那你能不能告诉祖父,这离明洲究竟在哪儿?大概有多大?”
杨思辰仔细看了手里的海图,勉勉强强看出这是一幅中国近海的海图,北到库页岛,东到马里亚纳群岛,西至中国沿海,南止爪哇岛、婆罗洲。而且比例失调,不细看还真看不明白。杨思辰指着地图皱着眉头说道:“祖父,这离明洲在婆罗洲东南大概三千五百里处。这海图不太jing确,孙儿整理一下自己看过的书籍,重新绘制一幅海图。祖父看看,可有什么不妥之处?”
说罢,便从自己怀里摸出了一叠纸,展开后足足有半丈长,四尺宽,绘着亚洲及大洋洲的详细地形。杨思辰看着纸,心里想着,感谢佛祖,阿弥陀佛,幸好老子前世看了不少地图,还记得不少东西……
“这……真是你弄的!?”杨老太爷看着地图,惊讶的问道。
“是孙儿自己绘的,从六月开始翻书,查海图,花了四个月,直到九月初才完成的,为此孙儿伤透了脑筋。祖父可算满意?”杨思辰抱怨道,一副受了天大的委屈的模样。
杨老太爷大笑道:“哈哈哈哈……你这小兔崽子,鬼心思还真不少。,这次看上了什么?”
杨思辰没再绕圈子,大大方方地说:“请祖父允许孙儿去杨家船厂看看。要想去离明洲,过了婆罗洲,必须经过一千五百里的无风之海(赤道无风带),咱杨家的船都不合适,福船虽然适合远洋航行,但却是长宽比太小,完全用人力划太慢了。其它船太小经不起风浪。所以要造新船,新船孙儿已经绘出草图,待沈老头打好模型便带来给祖父过目。不过孙儿不敢确定这船能不能在自家船厂造出来,毕竟这船和福船虽有几分相似,但内里和福船相差很大。因此想去船厂看看。”
杨老太爷很是吃惊,问道:“你这船和福船相比能跑得更快?要知道福船在顺风顺水时一天可以跑六百里的。”
杨思辰信心满满地说道:“孙儿敢打包票,这船一昼夜能跑一千一百里!”
杨老太爷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说道:“就是西洋的战船,一昼夜才能跑九百里,你这船能跑一千一百里,不可能?”
杨思辰笑着看着杨老太爷,过了一会才说道:“孙儿这船不是战船,自然不需要装那么多的大炮,船的龙骨不需要特别加固,船板也没必要像战船造得那么厚实,重量自然是轻得多,不过风帆和西洋战船有点相似,航速自然快了。咱们自家的船厂的情况我是知道一些的。在我看来,五百名工匠一年只造六七条一千料的大船,有点少了,如果祖父让我管两个月,我有信心造出两条这样的船来,并且今后让自家船厂每月都能造出一条大船来。”
杨老太爷挥挥手说道:“得!反正快过年了,船厂也没生意,给你管两个月也没问题。”
杨思辰趁机打蛇上棍,说道:“祖父,造船是要钱的,您看……”
杨老太爷笑骂道:“你这小兔崽子,比你爹还jing!拐弯抹角让我这老头子拿钱给你。得,给你十万两银子,算是你今年的压岁钱。过年的时候可别再找老头子要压岁钱了!”
杨思辰听后高兴地说:“谢谢祖父!孙儿一定把船造好!!”
祖孙二人又聊了一会儿,杨思辰便告辞了。
…………
杨思辰回了碧波院便找到紫绢,对她说道:“紫绢,马上收拾东西。明天我们去船厂!”
紫绢好奇地问道:“少爷,老太爷同意了?”
杨思辰笑道:“你这丫头也太小看少爷我了。祖父不但同意了,还拿出了十万两银子。不过你得陪我去船厂熬夜了。”
紫绢嗔怪道:“奴婢心里早就是少爷的人了,少爷去哪儿,奴婢便跟到哪!”
杨思辰听后大笑,趁机用手指挑着紫绢的下巴用无比yin荡的口气说道:“小妞,给爷笑一个。”
紫绢听罢大羞,一把拍掉杨思辰的yin手,说道:“少爷若还这样,奴婢不理您了!”
………………………………
第十七章 杨家船厂
() 第二天,杨思辰刚准备启程去杨家船厂,沈老头便兴冲冲的找来了,进了碧波院便嚷嚷开了:“小子,你要的船老头子做出来了,你看着打赏。咱爷儿仨忙了个通宵!!”
杨思辰出来一看,只见沈老头眼睛红的跟兔子一样,满脸疲惫,不过jing神头儿却不差,这才放下心来。
杨思辰赶忙问道:“老伯,不要紧?”
沈老头挥挥手,说道:“不要紧,老头子好久没有做过这么好的东西了!”说着扭头便朝门外喊道,“大虎!三虎!把东西抬进来给少爷瞧瞧!!”
过了一会儿便有两个中年人抬着一个五尺长的帆船模型进来,二人的模样神sè和沈老头差不多,都是一脸疲倦。
杨思辰让紫绢拿了二十两银子给沈氏父子,并且对沈老头说道:“多谢老伯相助!思辰无以为报,这二十两银子,是你们应得的,你们安心收下!!”
沈老头也不客气,说道:“说什么谢谢嘛,你小子和我这老头子有缘,你我二人就不必客气了,这二十两银子,刚好给我那不成器的孙子说房媳妇。今后再有活,别忘了我们父子!”
杨思辰笑道:“今后若遇上老伯能帮忙的,我可不客气了。”
沈老头听后,哈哈大笑:“小子可得给老头子开工钱哟!”
二人又聊了一刻钟,沈老头教了杨思辰如何拆卸组装船模后,才心满意足地走了。
杨思辰这才细细打量起这艘飞剪式帆船的模型:高高的桅杆上,洁白的船帆好像吃饱了风,巨大的动力通过桅杆传递到流线型的船身;低干舷,较少的上层建筑,使船的稳xing极好,同时较低的重心,便于桅杆高度做到船身长度的四分之三,帆面积也就特别的大。
与这个时代长宽比普遍在3~4。5的福船、平底沙船、西班牙大帆船和盖伦船相比,这艘船采用了6。6的大长宽比,船身显得特别的修长、优美,而且有足够的空间布置两根超高的桅杆;船艏尖锐,像鲨鱼的头部那样向前伸出,水线面微微内凹,航行时能上抬,把波浪劈开;后部逐渐变廋的有外倾的水线,十分协调地过渡到狭窄的圆尾,和船艏、船身中部共同构成了一个最小阻力体。
沿着前伸的船艏,向船正前方偏上的方向伸出一根支桅,支桅与前桅之间拉起四根帆索,加挂着三角帆;前桅、后桅挂着全帆装,帆面的宽度大大超过了船身宽度,横桅伸到了船身以外,各桅杆除了使用主帆、顶桅帆等大小方帆以外,还有支索帆、翼帆等三角帆。齐全的帆装能够接受各个方向吹来的风,不像欧洲某些大型帆船那种复杂的天幕吊顶索系,这些帆的索系经过优化处理,最多二十个水手就能非常好的cāo作。
对,这就是人类利用风帆船历史上的巅峰之作——飞剪式帆船,这个名字来源于它那能劈波剪浪的空心船首,人们普遍认为它的航速已经达到了大型帆船的极限:十四节。
这是我梦里的船!华夏的海洋纪元将由它重新开启!中华民族的命运将由此发生根本xing转折!!杨思辰想到这里,不禁握紧了双拳:既然上天让我回到这里,那我绝不能无所作为!
正当杨思辰心中波涛汹涌是院外传来了杨老太爷的声音:“小辰子,听说船模做好了,你这小兔崽子怎么不拿来给我这老头子看看?”
杨思辰赶忙收敛了心神,调整好表情向碧波院门口走去。在门口杨思辰迎上了杨老太爷,急忙说道:“祖父恕罪,不是孙儿不拿去给祖父看,而是这船模太大,孙儿一个人拿不动。”
“得!知道你心疼你那宝贝!老头子自个儿过来看!!”杨老太爷说着便进了院子,待看到飞剪式帆船的船模时便呆了一阵子,然后三步并作两步地走过去,围着船模转了好几圈。
过了一炷香的功夫,杨老太爷回过头看着杨思辰意味深长地说道:“看来这十万两银子砸得值啊!!”
杨思辰笑了笑,却不知道怎么回话了。
杨老太爷好像没注到杨思辰的尴尬,对一直跟在身边的夏忠吩咐道:“夏忠,你一会去一起船厂,到了之后听候小辰子的安排,帮小辰子站站场子,别让船厂那些老油条将小辰子欺负去了!还有腊月和过年船厂不休假了,给船厂工人管事们开双薪,并且给每个工人发五两银子的红包,争取把这船早点造出来!”
夏忠点头称是,然后下去准备了。过了一刻钟夏忠骑马先去了杨家船厂。
杨老太爷见夏忠出了碧波院,回头问杨思辰:“这帆怎么和我见过的都不一样?”
杨思辰想了想,回答道:“这个帆纯用布做,是软的;我们以前用的帆是用木片、竹条做骨,布做面,再刷桐油,是硬的。如果大小相同,当然是以前的硬帆更能受风吃力;但现在的软帆大小比硬帆大,数目也多得多,算下来面积是硬帆的四五倍,承接的风力则是两倍左右。总的来说,软帆比硬帆装帆多、面积大,船速就快;只是只有少量骨架支撑,大部分靠索子系住,海上航行久了容易朽坏,而且价格贵。这船比帆船快了五成左右,船帆却要多费四倍的布料。软帆贵而船快。硬帆便宜而船慢。帆价在全船占不到十成中地一成。就算帆价贵了三倍。不过整船贵了三成;但速度增加五成。以前一条船跑两趟地时间。现在可跑三趟。算上船速快能躲开海盗。还能快速运送商客急需地货物。以此看来,一艘飞剪式帆船顶以前地两条福船绰绰有余!还有这船要开的快,全仗船头高昂,船身不是完全浸在水里,船艏倒像是贴着水面滑行一般,这船艏柱劈浪受力很大,需要特别坚固的木材。将来装货,必定不能装到船头,多装到船身、船尾,让船头上翘,更好地劈波斩浪……”
杨思辰给杨老太爷讲飞剪式帆船的好处和不足,杨老太爷听着,时不时地问一句。
又过了一刻钟,杨思辰和紫绢坐着马车出了杨府,杨思辰在车内打坐,将体内真气运转起来,紫绢坐在旁边看着,同时护着已经拆成零件的船模。
马车出了城,又走了一个半时辰,方才停了下来,杨思辰也刚好将体内真气运行了五五二十五个周天。
下了马车,杨思辰便看见夏忠领了几个船厂的人在底下等着了,从衣着上看,这几个人估计都是船厂的头面人物。
见杨思辰下了马车,夏忠赶紧过来帮忙介绍:“这位是船厂的总管事,王大海”
一个站在中间的六十来岁的jing瘦老头儿向杨思辰作揖,轻声喊道:“少爷!!”
杨思辰知道这些人是当初跟着杨老太爷做过海盗的,脾气大不好相处,所以没有说话,只是微微点头,作揖回礼。
夏忠又指着一个五十出头的身材结实的老汉介绍道:“这是于屯,是船厂的木工头子。”
于屯慌不迭地作揖道:“少爷,以后有什么吩咐尽管说!”
杨思辰微微点头,笑了笑,作揖回礼。
夏忠继续介绍道:“这是詹大福,在船厂钻孔打眼的高手。”
一个三十多岁额上有一道刀疤的中年汉子向杨思辰作揖:“少爷,詹大福有礼了!”
杨思辰只是点点头,作揖回礼。
……
直到夏忠将这些人全部介绍完了,王大海才说道:“少爷,那咱们进去看看。”
杨思辰点了点头说道:“有劳王管事了!”
进了船厂,杨思辰才发现杨家船厂占地极广,大概有五百五十亩;同时位置极好,船厂建在两条河流的交汇处。交汇处有块沙洲,两个船坞是把沙洲挖下去一块铺上三合土垫上石头建成的,看上去大概有四十丈长,十一丈阔,这尺寸足以建造上万料的大海船。不过考虑到船只下水前的承重能力(木骨架船只的结构强度比钢结构船差很多),要想建造两千料以上的大海船,必须采用堆沙法——建造船体时往船体下堆沙子,船体增高,沙子也堆高,用船体外面的沙子分担船体的重量,减少龙骨所承受的非正常形变力。下水时直接向船坞中注水,让船浮起来后再清理船底下的沙子,把船移出船坞。总之相当麻烦。
看到船坞,再计算一下造船的成本,杨思辰决定,造两艘一千二百料的飞剪式帆船,一共耗资五万八千两银子。
接着杨思辰看到了一所房子旁边有一部水车,这水车足足有三丈半高,于是好奇地问道:“这水车是干什么用的?”
王大海回答道:“少爷,这是用来带动圆锯的水车,圆锯是切割用来木料的。”
杨思辰点了点头,朝那所房子走去。待进了屋,杨思辰便看见一个台子中间插着一个圆形的薄钢片,这薄钢片只有一小半露在外面,估计直径有三尺半的模样。待杨思辰走近细看,便发现薄钢片边缘有锯齿,才意识到这就是王大海提到的圆锯。
水力机械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唐代已有筒车,从人力提水发展为水力提水。南宋末期又创造出先进的水转大纺车,三摧、五摧(锭)手摇纺车曾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人力纺纱机具。元代薛景石所著《梓人遗制》是木工名家总结亲身经验之作,并详细记述了当时通行的纺织机具和车辆,以古代著名的木制机械技术专着而留世。
所以杨思辰在船厂看到水力圆锯并不觉得惊讶。
“一个时辰能处理多少木料?”杨思辰随口问道。
王大海想了一会儿才回答道:“那得看是什么木料了,橡木的话一个时辰可以切出五料左右一丈长一尺宽二寸半寸厚的木板来;如果是柚木的话,一个时辰可议切出八料左右;如果碰上铁木的话一个时辰还切不了一料的木板。”
杨思辰皱了下眉头,接着问道:“建这样一部机器要花多久?”
王大海回答道:“至少一个月,如果再磨合磨合的话,没俩月用不了。”
“我们现在有多少木材?”杨思辰又问道。
王大海在心里算了一会儿,回答道:“橡木一千六百料、柚木一千五百料、铁木三百料、其它木料合计一千料。”
杨思辰听罢,摇了摇头,木料加工太费事了,一个月根本加工不完。
于是杨思辰又问道:“其它船厂还没歇下?”
王大海回答道:“没没有。都是过了腊月初八才歇下,如果有活计可做的话还会再忙半个月。”
杨思辰心中有了主意,没有再说话了,只是向别处走去。;
………………………………
第十八章 机械和流水线
() 过了半个时辰,杨思辰和船厂的头面人物一起在船厂王大海住的小院里吃了午饭,杨思辰留下王大海和于屯,把飞剪式帆船的图纸给了他们,自己则和紫绢在一旁把飞剪式帆船的船模组装起来。
过了一个时辰,杨思辰和紫绢把船模组装完了,王大海和于屯也已经看完了图纸,看着船模,二人眼神晶亮晶亮的,一副淘到好宝贝的模样――二人都是老海盗,对船只极为了解。
杨思辰客客气气地问道:“王伯、于伯,您二人看这船多快能造出第一艘来?”
王大海想了一会儿,回答道:“估计两个半月,主要是木料切割太费事了。”
“木料的事我来想办法,您二人尽快拿出所需木料的尺寸和数量,能用同一规格木板的尽量就用同一规格。祖父说了,希望我们尽快造出船来。现在我们赶时间,能用银子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二人点头称是,在屋内忙起来。杨思辰则开始打坐修习内功。
过了一个时辰,王大海和于屯拿出了所需木板的尺寸和数目的大概估算数据,拿来给杨思辰过目。杨思辰看过之后问道:“加工一块这样的柚木板要多少钱?”
于屯回答道:“我们自己加工的话,算上木料,不到一百五十文钱。”
“那这样。于伯,您现在就去找忠伯,让他和您一起出去,请其它船厂加工,只要是验收合格的,按二百二十五文钱一块算,如果没木料,从咱们船厂拉,加工合格一块给六十文钱;用同样的办法,把橡木加工也包出去七成五。您多费点心,严格把关。咱们船厂只加工铁木和一小部分橡木,我想这样进度会快很多。”杨思辰想了一会儿,很快说道。
于屯点了点头说道:“少爷放心,我会仔细点的。”言毕,就出去找夏忠了
过了一会儿,王大海在一边说道:“如此以来两艘船就要八万到九万六千两了。”
“只要不超过十万两就行。”杨思辰停了一会儿又对王大海说道:“王伯,这船要开的快,全仗船头高昂,船身不像别的船是完全浸在水里,船艏倒像是贴着水面滑行一般,这船艏主梁和侧壁劈浪受力很大,需要特别坚固的木材。我觉得只有铁木合适,您再算算要增加多少铁木?”
过了一会儿,王大海说道:“需要增加大概六七料左右的铁木。”
杨思辰又问道:“这回我们自己加工木板要多少时间?”
王大海回答道:“快的话十天左右,慢的话也就十三天。”
就这样,杨思辰花了半个时辰把船厂大小事务全都理了了一遍。
不过从模型到真船下水。要做地事情还很多。圆锯床、滑轮组、车床、缝纫机……但是要实现这些其实并不难,反正动力水车已经有了,其它的利用现有机械改装就行了。
公元前八世纪。中国出现滑轮;公元前五世纪。中国出现四十齿地青铜棘轮。不久后又出现了铁质棘轮;公元前后地汉朝。中国有了jing确到毫米地钢铁加工技术。如果给工匠足够地时间进行手工研磨。jing度还能进一步提高……甚至可以说。杨思辰只需要提出创意、画出草图。工匠们就能自己造出来。反正用于木器加工地机床。jing度强度要求都很低。
只有缝纫机比较复杂。幸好只是用粗大地针去缝船帆。构件可以做得“傻、大、粗、黑”。反正结构越简单越好。只要能用就行。设计地踏板通过皮带传递动力到机身。利用偏心轮把旋转运动转化为往复运动。于是针就能上下刺了。
杨思辰连夜画出缝纫机草图,绘出其它机械的修改详图,然后让紫绢给王大海送去。
晚上,于屯带回来了确切消息,造船所需的柚木板和橡木板全部包出去,价格则压到了二百三十五文钱一块。
一直忙到亥时初刻,杨思辰才和紫绢在王大海的小院里歇下。
…………
杨思辰躺在床上想到:除了工具,生产组织形式也是决定劳动生产率地重要因素。在秦朝武器制造业就实现了流水线作业。中国造船业至少在孙权造海船“长安”时就实现了专业细分。但不知道为什么。也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