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彼岸变天-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思辰心中暗骂李大公子狡猾,不过脸上还是陪着笑,说道:“最近小侄让匠户做了一对坛子,还请世叔帮忙鉴赏鉴赏,不知世叔可否赏脸?”
李大公子自然是乐意至极,于是含笑点了点头。
杨思辰赶紧让夏忠把前几天烧好的小瓷坛拿上来,呈给李大公子看。
这对小瓷坛大概一尺高,一尺一分阔,一只坛上绘着小桥流水,另一只绘着烟波万里。既显得jing巧,又不失大气。坛上有一琉璃小盖,揭开小盖,坛口处包着金边,坛底则镶着一圈白玉,显得雍容华贵,而又不失底蕴,着实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李大公子见了坛子,拿在手里细细玩赏,时不时地赞叹一句。
杨思辰见此,知道此事李大公子心中已有主意,也不再提进贡的事,只是陪着李大公子和杨老太爷说话。
过了一刻钟,李大公子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带着这对坛子离开杨府。
杨思辰则派人去给徐记红糖作坊的赵管事带了个话,说是凡是松江知府府上的人来取霜糖,便把自己制得的那一批成sè最好的给他们,要多少给多少,不收钱。
…………
第二天李知府的外院管家和知府同知一起去了徐记红糖作坊,取走二十斤杨思辰特制的霜糖。
随后的十一月初十,松江府的年贡便由锦衣卫押着上路了。
李知府他们拉走的那一批霜糖是杨思辰自己制得的硫化霜糖,成sè比市面上徐记红糖作坊出售的霜糖好很多,基本上达到了后世白砂糖的成sè水准。
亚硫酸法澄清技术在白砂糖生产工业中是一种典型的蔗汁与糖浆清净脱sè方法,由于该法具有设备较少,工艺流程比较简单、管理方便等特点,所以,这种澄清技术在制糖工业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其技术早已公开,杨思辰小规模制得一些白砂糖完全不成问题。但是,由于亚硫酸法澄清工艺主工依靠磷酸钙和亚硫酸钙来吸附蔗汁中的杂质,而且糖浆的硫漂作用是基于还原反应的原理,因此,亚硫酸法所生产的白砂糖质量往往欠佳,久置后还有变黄的现象。
还有一种用石灰和二氧化碳作为处理剂来处理蔗汁的方法,这种方法叫碳酸法,用碳酸法工艺生产的食糖称碳化糖,又称碳(酸)法糖。在后世采用碳酸法生产食糖,可以除掉的杂质比亚硫酸法要多一些,所制得的成品糖的纯度较高,成sè非常好,几乎不含硫,能长久储存而不变sè。但是,碳酸法工艺流程比亚硫酸法复杂,需用机械设备较多,耗用石灰和二氧化碳量也比较多,因而生产成本较亚硫酸法高出不少。而且这个时代杨思辰搞不出来那么多机器设备,所以干脆放弃了
杨思辰所制得的硫化糖的质量如果用后世的标准来看,确实是劣质产品中的劣质产品,不过在这个时代却可以作为贡糖,进贡给皇帝。
想到这杨思辰就是一阵感慨:科技,确确实实是一种赚钱的东西。
………………………………
第十四章 拜见母亲大人
() 且不提李知府那边如何忙碌,十一月初八,是杨夫人回府的ri子。
这天天还没亮,夏忠便和一些下人赶了马车匆匆去刘家港码头接人了,家里的下人也早早把杨夫人以前住的安澜苑整理干净,把该添的东西添上,该摆的东西摆上。张妈妈则一直在厨房大呼小叫,指挥下人们张罗着中午的饭菜……
总之,杨府这个冷清了很久的府邸终于流露出一丝热闹的迹象。
午时一刻,杨夫人坐的马车进了松江城,便有下人先一步骑马回来报信,杨思辰吩咐水房准备好热水,自己则二门处等着了。
又过了一刻钟,三辆马车才进了杨府二门。待马车停稳后,杨思辰惊讶的发现头一辆马车的车夫居然是夏忠本人。
很快,从第一辆马车上下来一位三十三四岁的妇人,相貌和杨思辰自己有六七分像。杨思辰知道,这便是他这副小身板的母亲。于是赶紧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来到妇人身前,推金山倒玉柱地跪了下去。伏首颤声道:“孩儿拜见母亲大人。”言毕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郑氏人很是惊讶,这孩子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给她行这种大礼。也没多想,赶忙上前将杨思辰扶了起来。拉着他看了又看。
杨思辰也好奇地看着自己这位母亲,三十来岁,皮肤白嫩,显然保养得极好,瓜子脸,细眉毛;一对大眼睛里透着对儿子的爱。头发盘成一个高髻,用一根镂雕“荷花如意”纹白玉发簪固定在头顶,左侧插一支牡丹如意银步摇,右侧则插一支佛手如意银钗,显得很是端庄。身材大概不到五尺半,不过在女人里算高的了,裹着一件羊皮大斗篷,把里面遮得严严实实,只露出双手来。手上虎口处有薄薄一层茧,一看就是经常握持兵器留下的,手腕上套着一对玉镯子,晶莹剔透,一看便知不是凡品。
郑氏也打量着儿子大半年不见,儿子长高了一寸多一点,原来个子只到自己肩膀那么高的,现在已经能碰到自己下巴了。面庞却依旧像自己,若不是那两条浓眉,还真容易把这孩子看成未出阁时的自己,都说“子像母,女像父”,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这眼神……好像他父亲。辰儿终于有点大人模样了。
郑氏不由地感叹:当年那个抱着自己腰闹着要吃糖的儿子终于长大了。
郑氏回过神,扭头喊道:“雯儿、静儿,来给你们大哥请安!!”
郑氏话音刚落,同一辆马车里便落下两团粉红,飞快地跑到郑氏跟前。杨思辰知道,这便是他的两个庶出的妹妹。
两个小人儿跑到郑氏跟前,望着头看着杨思辰,俏生生地向他福了福身,说道:“大哥,妹妹这厢有礼了!”郑氏一听,捂着嘴笑开了。
杨思辰回了礼,对郑氏说道:“母亲,祖父还在屋里候着的,您看……”
郑氏朝杨思辰点了点头,一只手牵起一个女儿,说道:“母亲这就去给老太爷请安,辰儿你带路。”
杨思辰点了点头,转过身将郑氏引入二门,向沧海堂走去。
待母子四人进了沧海堂,杨思辰让郑氏在屋外稍候片刻,自己先进去禀报杨老太爷。郑氏虽然有一点不情愿,但也知道这是不能破的规矩,只得点头在外面候着。
杨思辰刚进屋,杨老太爷就迫不及待地问道:“可是你母亲来了?”
杨思辰看了一眼杨老太爷,发现没什么异常,方才回答道:“是的。母亲和两个妹妹都在屋外候着。祖父要不要见?”
杨老太爷说道:“快请她们进来,你母亲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杨思辰点点头退出屋子,将郑氏和两个妹妹请进屋,自己则站在杨老太爷身旁。
待郑氏母女给杨老太爷行了礼,杨老太爷才说道:“若竹啊,你婆婆去了,这个家的琐事你以后多cāocāo心,我年纪大了,兴润常年不回家,你过完年就别和兴润出去了,把这个家管起来,你看这可好?”
郑氏没想到杨老太爷说得这么直白,犹豫一会儿才说道:“自母亲去后,这个家一直是爹在管着,如今交给媳妇,诸事繁多,还望爹多多提点。”
杨老太爷笑着解释道:“你婆婆在的时候,杨府上上下下热热闹闹的,我管这两年府上虽没有出过大的纰漏,但却始终热闹不起来。况且雯儿也要启蒙,静儿还太小了,你再带着姐妹俩到处跑也是个麻烦。”
郑氏听后松了口气,看着杨老太爷明显苍老许多的脸,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杨老太爷摆摆手,示意母子四人下去,然后吩咐下人半个时辰后去请母子四人过来用饭。
杨思辰引着母亲郑氏和两个妹妹进了安澜苑,吩咐丫鬟下人好好服侍着,又问了问热水是否送过来了。随后杨思辰回了自己的碧波院,由紫绢服侍着换一身长衫。一边换衣服,一边调戏紫绢,心里一边自嘲道:看来自己已经完全堕落成一个腐朽的封建主义者了。
…………
半个时辰后,杨老太爷身边的王嬷嬷来请杨思辰去沧海堂用饭,杨思辰便带了紫绢匆匆赶往沧海堂。
这王嬷嬷今年已经四十九岁了,由于年轻时在飞鱼帮跟着众位当家的习过武,这会儿倒也不显老态,看上去也就四十出头的模样。她原是杨老夫人从小养在身边的贴身丫鬟,当年跟杨老夫人离家出走时才不到六岁,后来由杨老夫人做主嫁给了飞鱼帮的三当家,不久就有了一个儿子。三当家二十年前战死后,杨老夫人觉得他们孤儿寡母可怜,于是又让她做了自己身边的管事嬷嬷。杨老夫人去世后,她便成了杨老太爷的身边人,负责照顾杨老太爷的ri常生活,两年来尽心尽力,倒也没出过差错。
在沧海堂院内,杨思辰遇上了从安澜苑过来的母亲郑氏和两个妹妹。于是赶紧过来见礼,郑氏点了点头,带着兄妹三人向侧屋走去。
杨思辰这才看清母亲的身形:身材高挑,肩线略窄,腰大概只有六寸幅度。头上长发随意绾起,只用一根碧玉如意簪固定住,松松别着几朵绢花。上身穿湖绿窄袖小衫,下面是一幅月牙白六幅湘裙,外套一件蓝紫sè半臂夹袄,腰间垂着一块巴掌大小的玉如意,裙下隐隐约约露着一对浅蓝sè高低绣鞋。整个人看上去就只有二十三四的模样,哪像个孩子都要成年的母亲?也难怪杨思辰那个便宜老爹当年能被迷得神魂颠倒,哭着闹着非卿不娶。
………………………………
第十五章 心声
() 待杨思辰母子四人进了饭厅,杨老太爷已经坐在主位上等着了。母子四人请了安,便分主次坐下。杨老太爷吩咐下人给郑氏和杨思辰倒酒,然后说道:“箬竹回来,我这老头子可算是轻松些了。”
郑氏端起酒,说道:“父亲说的哪里话,媳妇也不常管家,若是做得不好,还请父亲多多指教才是。”
杨老太爷端起自己的酒杯抿了一小口,说道:“我这老头子都一大把年纪了,早该养老了。这家里的事,以后你和兴润商量着办就行,不要问我了,你和兴润在外面闯荡了这么多年了,什么场景没见过。”
郑氏点头称是,将杯中的酒喝完。
杨思辰也端起酒杯,对郑氏说道:“母亲这次回家,可得管管家,不然祖父又要唠叨了。”
郑氏笑道:“看看你,都多大了,还这么顽皮!”说着,便抿了口酒。
杨思辰见状,故作豪爽地将杯子里的酒一口气喝完,却被呛得满脸通红。
杨老太爷看着,笑着招呼母子四人用饭。
过了两刻钟,杨老太爷见母子四人吃的差不多了,便招招手让人把饭菜撤了,将思雯、思静姐妹俩带出去玩。
下人们给三人上了茶,知道杨老太爷有些话要对母子二人说,也不敢打扰,纷纷退出侧屋,关了门,站得远远的。
杨老太爷喝了口茶方才说道:“听说辽东局势糜烂不堪,朝廷已经管不了**干都司。我们杨府在辽东的生意还能做下去吗?”
郑氏想了一会儿,说道:“无论朝廷管得了管不了**干都司,女真人都不会动我们商人,因为他们要茶叶,要丝绸。”说着看了杨思辰一眼,又很不放心地看了一眼门口。
杨思辰马上会意,走到屋外看了看,发现没人在外面偷听,于是朝郑氏点了点头,又坐回来。
郑氏这才接着说道:“由于女真各部纷争不断,朝廷已经开始限制从锦州去辽东的商队。女真诸部急需的茶叶大部分只能通过瓦剌转运,价钱起码涨了五成。”
见郑氏说完,杨思辰突然问道:“海路为什么不考虑?”
“海路?”杨老太爷和郑氏异口同声地问道。
杨思辰想了一会,看着郑氏说道:“对!海路。从松江出发,向东北驶抵东瀛长崎,然后由长崎北上经朝鲜近海,也可以驶抵**干都司。只要和女真诸部商议好,他们派人在岸上接应就可以了。如果怕朝廷知晓,长崎到**干都司这一段可以交给东瀛人去干。哪怕就是只把茶叶运到东瀛,这里头的盈利就够我们赚个钵满盘溢了。”
郑氏听后没什么反应,但当过海盗的杨老太爷却听出了杨思辰的意思,于是杨老太爷问道:“海上的倭寇可不好对付,那些人可都是船坚炮利的亡命徒。”
杨思辰喝了口茶,说道:“朝廷严禁私制火器,这我知道,可民间的花炮作坊可不少。朝廷好像没说过不让贩卖花炮。至于倭寇手里的火铳,我前些ri子在书上看到了一种铁弩,只要有足够的生铁和石炭,制作起来不难,威力不比火铳差。听说东瀛的萨摩藩正攻打琉球国,咱大明却闹党争腾不出手来。既然朝廷不管,那我们杨家占个岛没问题?祖父,您可别忘了您当年是怎么发家的?虽说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但祖父,您放眼看看,这大明朝廷的气数,将尽了。将来无论谁入主天下,我们这些富得流油的商人,都是待宰的肥羊!!什么时候皇帝缺钱了,什么时候就是我们的死期!!!”
郑氏听到这儿,骇得脸sè惨白,颤颤巍巍地看着杨思辰,说道:“辰儿……你这话从哪听到的?”而杨老太爷则是面sè沉静,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
杨思辰看看杨老太爷,心里有了底,接着说道:“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我们华夏近两千年来一直没有摆脱治乱循环这一怪圈,这是我们华夏的悲哀。”杨思辰看了一眼母亲,见她面sè好些了,方才继续说道:“这个问题很复杂,但是孙儿从中看出一点――皇权必须得到限制,皇帝可以掌握最终否决权,但不能剥夺臣子的提议权和决策权,同样,臣子也不能做出忤逆皇帝的事。这样的体制虽然中庸,但是却是最稳定的,最不容易出问题的。总的来说就是要做到有秩序的争吵,少数服从多数。我们华夏已经在这个怪圈里转了近两千年了,如果不打破这个怪圈,不然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华夏又将沉沦于北方鞑虏的铁蹄之下,三百多年前故宋灭亡的悲剧将会重演,而且这次南侵的异族很可能会更聪明的利用**来愚化我们华夏子民,进而撅断我们华夏的根基,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很可能意味着一二百年不会再有太祖皇帝那样的豪杰出现了。”
杨思辰说到这停了下来,看看杨老太爷的表情,又扭头看向郑氏,二人都是一副若有所思地样子。
过了一盏茶的功夫,杨老太爷开口问道:“小辰子,你的意思是这个大明朝真的从根子底上烂的无药可救了?”
“不仅仅是这样,”杨思辰整理一下措辞,说道:“而是这个天下秩序已经容不下大明朝这种君臣父子的治理方式了。现在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风气严重妨碍了大明朝的生存,而大明朝又是靠着一群读着圣贤书的进士维持着。要想给大明朝续命,必须打破儒学一家独大的局面,而打破这一局面又将牵扯这群读书人的根本利益,所以除非圣上大权独揽,否则决无变革可能,可圣上已经二十多年没上朝了。”
“就算有人把大明朝顶翻了,只要不改变儒学一家独大的局面,那华夏还是没救。”杨思辰最后说道。
杨老太爷严肃地问:“你今天说的话是你自己想的?”
杨思辰点了点头,含糊地回答道:“前些ri子祖父告诉我杨家的情况,我就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杨家这么富,却还是地位不高?接着就慢慢想到这里了。实际上我们这些商人才是深谙为政之道的人,为政之道在于妥协,这和商人漫天要价坐地还钱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些熟读圣贤书的儒门子弟反而不如我们。”
杨老太爷听后不禁笑道:“确实如此!!”
郑氏看着儿子,面sè复杂,最终还是欣慰地点了点头。
杨思辰一看气氛松动了,趁机说道:“祖父,您看茶叶的事……”
杨老太爷大手一挥,说道:“这事你爹回来我给他说,你不用管了。”
郑氏见此松了口气,领着杨思辰出了沧海堂饭厅。
…………
杨思辰跟着郑氏出了沧海堂,正准备给郑氏道别回自己的碧波院。郑氏叫住杨思辰,说道:“我们母子有九个月没见面了。辰儿不妨随母亲去安澜苑坐坐,陪母亲说说话。”
杨思辰知道郑氏想和他谈谈,他也要从郑氏口中了解一下他那个便宜老爹。于是点头称是,随郑氏去了安澜苑。
刚进安澜苑,两团粉红便扑到郑氏脚边,喊道:“母亲!!”原来是思静思雯姐妹俩。
郑氏摸摸姐妹俩的头,又朝杨思辰看了看,才说道:“去给你们大哥请个安,然后自个儿去玩,母亲和你们大哥有话要说。”
姐妹俩乖巧地走上前,给杨思辰行了礼。
杨思辰回了礼,看着两个小女孩,从紫绢手中接过两支金厢猫睛顶簪,弯下腰递给姐妹俩。姐妹俩欢喜地接过簪子,道了声谢便跑开了。
郑氏嗔怪道:“你这小兔崽子,这么贵重的东西这么随便就送了,有几两银子也该省着点,那是你的私房钱!!”
杨思辰笑道:“母亲,自家妹子就是让自家疼的,将来妹子出嫁了,我这做哥哥的可是想疼她们也疼不了了。您说是不是这理儿?”
郑氏听后作势要打,笑骂道:“你这小兔崽子,歪理说得一套一套的。着实该打!!”
杨思辰笑着躲开了,嘴里说道:“母亲莫恼儿子,儿子真的知错了!”
经这一闹,郑氏算是彻底放松下来,脸上可算有了笑意。杨思辰见此长舒一口气。
母子二人进了屋子,郑氏挥挥手,让下人全都出去,随后说道:“今天你说那话虽然大逆不道,不过仔细想想,倒也在理。你想做什么?”说罢,便盯着杨思辰。
杨思辰也不回答,笑着反问道:“母亲可有做太后的准备?”
郑氏一听,脸sè便刷的一下白了,颤声问道:“你想造反?”
杨思辰面sè不改,摇了摇头,说道:“不用我造反,这大明,撑不过三十年了。我们杨家也没几年好ri子了。一旦朝廷缺钱,必然拿我们开刀。新朝鼎立也容不下我们杨家,母亲可别忘了祖父原来是干什么的。”
郑氏一屁股坐下,问道:“你想怎么做?”
“海外开国!!”杨思辰一字一顿地说。
郑氏听后松了口气,问道:“在哪里?”
杨思辰说道:“南洋以南有块大陆,不比咱大明小多少,而人口只有咱大明一个行省那么多,而且是未开化的土人,只要移民三十万过去就能控制了。辽东女真已经反了,咱大明的府兵战力低下,根本镇压不住,女真开国那是迟早的事。一旦女真在辽东开国,辽东的汉人必然遭殃,如果我们杨家和女真达成协议,用中原的茶叶、丝绸换辽东的汉人,那么辽东的五十多万汉人将为我们杨家所用。过上十年二十年,在新大陆上开国自然问题不大。一旦这大明朝真的倒了,我们杨家问鼎中原也未尝不可!!”
郑氏听后说道:“这事我给你祖父去说,你别参合了。”
杨思辰点了点头,没再说在个话题,只是问了父亲是否安康。
母子二人又谈了很久,杨思辰发现郑氏也隐隐约约感到杨家可能面临的危机,只是摸不到头绪,经杨思辰这么一说方才意识到问题有多严重。
…………
待杨思辰和郑氏聊完,外面的丫鬟已经把灯点亮了。郑氏留杨思辰在安澜苑用过晚饭,方才让杨思辰回碧波院。
杨思辰回了碧波院,便开始坐在床上运气,待运完气后,又和紫绢研习了一会儿《九阳真经》。直到亥时初刻方才和紫绢歇下。
………………………………
第十六章 船
() 第二天杨思辰开始发愁了——为了找到澳大利亚,就必须出海,问题是现在杨家的船队里的船并不适合作为探险船,福船虽然适合远洋航行,但却因为长宽比只有不到3,航速只有八节不到,太慢了。其它船太小经不起风浪。
折腾了一上午杨思辰想到了人类利用风帆船历史上的巅峰之作——飞剪式帆船。这个名字来源于它那能劈波剪浪的空心船首,人们普遍认为它的航速已经达到了大型帆船的极限:十四节。
长长而尖削的曲线剪刀型船艏呈一种适合于赛跑的态势,在海上能劈浪(剪浪)前进以减小波浪阻力,故曰飞剪;船艏也延伸了船体的长度,沿首柱外伸一斜杠,就可在首部多悬一些支索三角帆,有利于扩大撑帆的容量;空心船首使船在浪中便于抬首,提高了它在浪中的航向稳定xing。后体逐渐变廋的有外倾的水线十分协调地过渡到狭窄的圆尾,与优美的船艏型式和谐地混成一体。这类飞剪船更明显的是帆面积很大,一般使用三到四根装备全帆的桅杆,往往还用高桅,其高度达船长之3/4,在顶桅帆上还挂有月亮帆和支索帆,有时在船之两侧还有外伸帆桁,称翼帆杠,可挂翼帆,更加大了帆的横向外伸面积。三桅飞剪船之前桅距船尾部较远,因此可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