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彼岸变天-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趣,说是到时候一定会来。”
“祖父不担心那些人合伙压价吗?”杨思辰皱着眉头问道。
“老太爷之前给我交的底说是能收回本钱就行了,没必要再赚一番。不过老太爷也说了,若是少爷能将铁厂卖出个好价钱,多赚的银子就交给少爷您打理。”
杨思辰心道:钢铁在这个时代可是稀缺品,按这个标准来衡量,杨家铁厂可是地地道道的绩优股,加之还有一半的官股,官面上也不会出太大的差池,只要铁厂不出现生产事故,那分红就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入股东的腰包。就卖个五六万两银子,实在太亏了!
杨思辰想了一会儿才说道:“忠伯,麻烦您去印制一些镀银的帖子,派人给松江城里有头有脸的人家送去,再去租一间大点的茶楼,让他们过几天派人去趟那里。咱们在那里将铁厂的股份分成五百份挂出来,让他们来竞价,每家限购五十份。您看这样行吗?”
“我看行,”夏忠说道,“待会儿我去给老太爷说一下,若是老太爷不反对就这么定了。”
…………
第二天杨思辰就去了杨家船厂,这次杨思辰只是带了紫鹃过去。目的是看看船厂的造船进度。之前杨思辰估计,一个多月的时间差不多能建成一条一千吨的飞剪式帆船。但是究竟能不能按计划造出来,杨思辰和杨老太爷心里都没底。
到了船厂,杨思辰直接找到了王大海,向他说明了来意。
“少爷,船坞里的那两条船半个月之后就可以下水了,另外还有一条船正在码头舾装。照这个进度,到八月中旬您就可以调动六条飞剪式帆船出海了。”王大海笑着回答道。
“这么快!!”杨思辰惊讶道。
“之前扩建船坞时那些木工也没闲着,”王大海说道,“那一个多月的功夫足够他们处理完造两条船所需的木材了。一旦船坞空出来立马就可以造船了。”
“难怪这么快!”杨思辰说道,“之前我估计最迟八月底去南洋时,能调动四条飞剪式帆船就不错了,没想到还多出一条来。这下倒也可以多带些东西。”
王大海听后说道:“多条船运东西方便不少,可惜现在杨家的大船都在外面跑,一时半会儿也抽不出来更多的船,毕竟咱杨家的船还是太少了。”
杨思辰也知道自家的船相比其他海运大家还是偏少的,别的不说,松江府本地的汪家,就有一千五百料的海船十二艘,两千五百料的海船二十七艘之多,另外还在建造十五艘五千料的大海船。相比之下,杨家那二十艘两千料的海船确实不够看的。
当然了汪家的底蕴是杨家没法比的。汪家发迹于成化年间,迄今已一百五十余年。据说汪家的发迹和当时的大太监汪直颇有渊源,之后更是和大明朝的内廷往来密切,每年都会向内廷贡献不菲的财物。虽然其间几起几落,家业也几聚几散,如今比起杨家也强不到哪儿去,但是汪家在大明内廷的关系网却始终在不断地积累。到了如今,只要内廷的宦官到松江府巡视,十有五六会在家的别院住上几天。
“好了,王伯,这事情就这样吧。五条船就够了,反正第一趟主要是运人,五百人占不了多少载重,反倒还能带不少银子,回程时拐个弯去趟爪哇,还能在赚一笔。”杨思辰说道。
王大海笑道:“少爷,您这些时日还真钻到钱眼里去了。”
“王伯,您可是长辈,”杨思辰脸色微红,半撒娇半当真地说道,“不带这样埋汰人的!”
“少爷之前也没少在船厂花心思,对船厂的境况也十分了解,不知道少爷打不打算在三宝颜另建船厂?”王大海转移话题道。
“船厂肯定得另外建,而且规模更大”杨思辰说道,“毕竟一旦放弃大明这里的产业,海运就会成为咱杨家的支柱。将来和红夷人在海上争霸,也少不了战船。”
王大海沉思一会儿才说道:“少爷,飞剪式帆船虽然速度快,但是船舷低,船型也比一般的窄一些,很难布置大量的火炮的。同西洋人的战舰对轰时很难占到便宜的。”
“确实如此,”杨思辰沉声道,“不过时下的战船都是木制的,实心铁弹在近距离上确实很容易打穿船板,但是却很难对船体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
“这也是没法子的事,开花弹太轻,打上去就被船板弹开了,而且起爆时机难以掌控,有的在半路上就炸了,有的则弹开之后落入水中才爆炸。”王大海接着说道。
杨思辰没有接话,自己虽然可以在碧波院少量制备**,但是价格可不便宜,一克**的成本就得一两银子,而且反应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气体。一枚二十四磅炮的炮弹引信至少需要三克**,而一枚生铁铸成的炮弹才需要三百文铜钱,况且按照杨思辰之前的试验,制成的**引信正常起暴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并且炸膛的风险相当高,如此算下来非常不划算。
“王伯,不管怎么说,现在的炮总比过去的拍杆床弩强得多吧?”杨思辰说道。
“那可不一定,”王大海反驳道,“三弓床弩若是用来发射带有小号轰天雷的重矢,一旦钉在船板上炸开,威力反倒比火炮还大。之前在海上,杨家军每条船上都有两三部。不过那东西太难操作了,一台床弩要十个人才能完成上弦,而且一刻钟只能发射五次,实在太慢了。”
“王伯,之前杨家军有多少艘战船?”杨思辰问道。
“大船小船都算上的话也就三十条出头。”王大海停了一下继续说道,“不过都是一千料以上的,老太爷之前的坐船则是一条两千料的西洋船,配有五十多门炮,比咱大明的船强一些。不过西洋人的冶铁技术确实不怎么样,那些炮打不了几次就得修补,后来老太爷实在是看不下去了,花了五万两银子从闽南买了二十几万斤生铁咱自己铸了一百多门炮换上了。”
“哦?还有这回事?”杨思辰有些意外。
“的确,杨家的老人都知道。半个月前我去了趟铁厂,发觉铁厂所产的生铁比当年的那批从闽南买的生铁还要好一些,今后铸炮倒是不用发愁了。”
杨思辰听到这里没有说话,一直在身后的齐成忽然小声问道:“少爷,咱杨家今后的根基是不是要放在南洋?”
杨思辰没有马上回答,而是朝王大海看去,见王大海点了头才说道:“不全是,南洋的势力错综复杂,立足一隅还可以,但是要想称王称霸照目前来看确实不容易。所以说南洋只是咱杨家向其他地方进军的一个跳板,只是这事情现在还不能对外说,毕竟咱杨家在松江的地位很尴尬,稍不留神就会让人抓住把柄。”
齐成也知道这事情事关重大,不是自己应该问的。于是也没接着往下说,而是说道:“少爷,可否要在船厂留宿?”
“不必了,去船坞看看就回去。母亲那里我放心不下。”
…………
杨思辰回到府上,陪着郑氏说了会话,然后就开始准备铁厂转让的事情。
原本杨思辰打算就这样把铁厂卖出去就了事了的,不过当杨思辰看完铁厂这三个月的账簿之后却发现了问题――杨家铁厂截止到七月份一共产出了五千多吨生铁,但是仅仅卖出去了一千多吨,自家用了不到一千吨,剩下近三千吨全堆在库房里发霉。杨思辰问过荣光后才知道,大明朝这个时候实行的是盐铁专卖制度,卖铁和卖盐一样需要得到官府许可的。杨家虽然每年都能拿到一些所谓的“铁引”,之前杨老爷都是将其转卖出去换银子的,所以杨家手头并没有留存多少“铁引”,铁厂大量产铁却没有“销售许可证”,堆在库房里又怕有人怀疑有什么不轨之心――生铁在这个时代可是地地道道的战略物资,有铁就能造枪炮之类的兵器,铁厂目前的存货按照大明军队的装备标准如果全部用来造武器的话,足以武装五万人了,而且是以火器为主的神机营的那种精锐!这才是杨老太爷决定尽快将铁厂盘出去的原因。
………………………………
第一百四十九章 拍卖股份
杨思辰花了一个下午的功夫将铁厂的资产核查完,别的不说单单三千多吨生铁就值约十五万两银子,再算上土地设备之类的固定资产,加起来大概是二十万两银子出头。杨思辰估计这次拍卖如果没人压价的话,拍出三十万两银子不成问题。
接下来就是拍卖模式的问题了。按照杨思辰的打算五百份股权每十份打包在一起放出,由买家竞价,价高者得之,每一家限购一百份。至于铁厂的管理模式杨思辰则没有做出任何安排,毕竟不管怎么折腾,始终有一半股权握在官府手里的,只要有一部分商人乐意同官府合作,剩下的人就折腾不起来。按照之前同官府的协定,一旦股权全部转移出去之后,杨家就会逐步撤出自己在铁厂的人手,由官府和新股东共同组织人手负责生产。
杨思辰把自己的想法给夏忠说了,夏忠犹豫了一会儿才说道:“少爷,这么做不妥吧?”
“哦?怎么不妥了?”杨思辰问道。
夏忠说道:“按照少爷您的想法,虽然保证了咱杨家的收益,但是每次成交的价钱有高有低,那些人难免心里有些不痛快,甚至因为这成了仇家,对于今后铁厂的精英没有好处,今后一旦因为这股东之间闹矛盾进而影响了铁厂经营,官府那边也不好交代。”
杨思辰心知这个时代的官府对小民来说是无敌加无赖的存在,君不见以民告官,就算告嬴了,也要发配三千里。杨思辰想了一会儿问道:“忠伯,究竟有多少人能来?”
“已经确定的有二十多家,另外还有十几家可能来。”
“那这样吧,”杨思辰把账簿拿在手里翻了翻说道,“到时候给他们每人准备一份文房四宝,让他们将各自愿意购买股份的数量和价钱写下来,之后请管账先生将所有价格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写在出来。出价最高的,会得到其需要的所有份额;次高的会得到剩余份额中他所需要的,以此类推,直到五百份全部分完,每人限购一百股。”
“那第一股和最后一股的价钱岂不是相差甚大?将来股东们折腾起来怎么办?”
“忠伯,您说的不无道理。”杨思辰思索了一会儿,“要不这样吧,股权分配咱还按着上面说得来,最后定价时咱去掉最高价,再去掉最低价,取剩下的平均价作为最后的成交价格来算就是了。”
“如果两家给出的价钱一样,但是股份只剩下一份,这该如何?”
“这……由两家协商吧,实在不行把这些股份单独拿出来由两家另行竞拍吧。”
“这样也行。”夏忠点点头说道,“那我这就去给老太爷说。”
杨思辰点点头表示同意,之后又埋头看起了账簿。
…………
第二天大清早,杨思辰跟着夏忠去了广德茶楼,准备拍卖铁厂的股权。
“忠伯,您看我能行吗?”
“嘻嘻!!少爷还不到半个时辰,您都问了三遍了。”没等夏忠回话,紫绢却笑着插话了。
“我这不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嘛,到时候万一出了岔子,丢的可是咱自家的脸面。”杨思辰讪笑道。
夏忠无奈地看了一眼杨思辰,心知自家少爷是头一回做这事,难免有些瞻前顾后。于是小声安慰道:“没事,这次是那些人有求于咱杨家,不会为难少爷您的。”
杨思辰点点头,又开始埋头看账簿。夏忠见状摇摇头,出去准备迎接其他客人。
过了一会儿,杨思辰实在装不下去了,于是放下账簿站在夏忠身边说道:“忠伯,他们什么时候到?”
夏忠看了看天色说道:“现在离辰时正牌还早着呢。少爷还是回去养养神吧,那些可都是些人精,不好应付得很。”
杨思辰“哦”了一声,又回去坐着了。
“林师爷,你怎么来了?”没等杨思辰把屁股坐热,门口就传来了夏忠的声音。
“知府衙门在铁厂还参了一半的股,这次拍卖另一半李大人不放心,让我过来看看。顺便同新股东见见面。另外知府大人还让我还带了两个账房先生过来,说是怕你们到时候出了疏漏。”一个留着山羊胡子的中年人笑着说道。
夏忠拱拱手说道:“多谢知府大人厚爱,不知知府大人有没有别的吩咐?”
“这铁厂一日产铁十万余斤,一年下来少说也有个百万两银子的进项,放到别家捂着都捂不及,你杨家倒好,居然想盘出去。”林师爷假意抱怨道。
“林师爷有所不知啊!我们杨家有生铁也没门路卖呀,三个月下来积攒下的六百万斤生铁只能堆在库房里生锈啊!再说了这几百万斤生铁就这么放在杨家库房里,我们也不安心呐。”夏忠半真半假地抱怨道。
杨思辰这个时候也迎了出来,朝林师爷行了一礼。
“哎哟!大少爷这礼我可当不起。”林师爷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道,不过并没有避开。
“怎么当不起?”杨思辰见状笑着说道,“您可是思辰的长辈,思辰可不敢乱了规矩。”
…………
过了半个时辰,该到的人都已经到了,为了不怠慢这些人,杨老太爷提前把李管事和杨德思都派过来了,杨思辰也没闲着,同几个外地的商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
“感谢各位来捧场,这会儿咱闲话就不多说了,早做早了,待会儿事情结了林师爷请诸位去望江楼吃饭。”夏忠见人到的差不多了,也没再啰嗦,走到前台大声说道。
林师爷微笑着点了点头表示认同。
“夏管事,您就别卖关子了。这股份究竟如何分配,您还是拿出个法子啊!可别让林师爷久等了。”一个性子比较急的商人说道,
其他人吩咐点头附和,这些人大多是松江本地的商人,这次来就是希望同官府搭上关系,这会儿见林师爷亲自过来招待,哪还按捺得住?
夏忠笑了笑说道:“诸位先将各自愿意购买股份的数量和价钱写下来,之后请林师爷带来的管账先生将所有价格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写在出来。出价最高的,会得到其需要的所有份额;次高的会得到剩余份额中他所需要的,以此类推,直到五百份全部分完,每人限购一百股。最后定价时先去掉最高价,再去掉最低价,取剩下的平均价作为最后的成交价格来算。”
“如果两家给出的价钱一样,但是股份只剩下一份,这该如何?”一个商人问道。
“由两家协商吧,若是协商无果把这些股份单独拿出来由两家另行竞拍,价高者得之。”夏忠说道。
“夏管事,咱在座的有些是从扬州过来的,对铁厂还是一无所知,可否再为咱们介绍一下铁厂的境况?”一个矮胖的商人操着带有浓厚的淮北口音的官话说道。
夏忠笑了笑,向杨德思招招手,等杨德思过来之后才说道:“这位是铁厂的杨管事,小半年前就是他主持修建了那座高炉。这会儿由杨管事来给大伙儿介绍一下高炉的境况。”
杨德思显然知道会有这么一出戏,立马抱拳说道:“诸位,杨某不才,承蒙我家老太爷信任,忝为铁厂管事。这个铁厂……”
杨思辰听着杨德思滔滔不绝地讲话,心里有些好笑,这绝对是杨老太爷安排好的,,不然依杨德思那种“半技术宅”的性子,绝对不会跑到这地方来讲这个。看来自家的老头子还是对自己很有信心的嘛。
在接下来的一刻钟里,伴随着杨德思说出铁厂的情况,那些商人们发出一阵阵赞叹。毕竟一座年产两万吨生铁,并且出铁质量还颇高的高炉在这个时代还多多少少带有一丝科幻色彩的。这也是为什么杨老太爷主动向李知府提出转让铁厂一半的股权给松江知府衙门时李知府立马就答应下来了,并且还基本上同意杨老太爷留下另一半股权的最重要的原因——这东西不论落到谁头上都是赤果果的政绩啊!
待杨德思说完,一个商人站起来问道:“杨管事,一般的高炉用上三四年就毁了。不知道杨家铁厂的高炉能用多久?”很显然,这个商人对冶铁业有所了解。
“这个我来解释,”杨思辰站起来说道,“高炉用的是我捣鼓出来的耐火砖,内里还抹了一层半寸厚的耐火泥,只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做,每隔六个月停炉检修一尺,五年以内不会出任何问题,若是保养得好的话,可能还能用个三四年。”说完杨思辰扬了扬手里三寸多厚的一本线装书。
“检修?会不会很耗时?”其他人也反应过来了。
“确实很耗时。高炉里面装的可是铁水,很容易侵蚀高炉内表面的耐火泥,因此每隔六个月就得停炉重新刷一回耐火泥,另外还要检查一下高炉有无破损之处,风排是否漏风,各种管路是否跑气……估计得上上下下忙活上半个月,若是人手不熟练,可能耗时更多。操作规程上面零零总总列了一百二十多项,到时候一项都不能少。毕竟高炉里装的可是上百万斤铁水和木炭呐。”杨思辰解释道。
下面的商人听后有的交头接耳地议论起来了,有的则低头想着什么。
………………………………
第一百五十章 杨老爷的齐人之福
“听说杨家铁厂的库房里积攒了三千余斤镔铁,不知……”一个松江本地的商人说道。
“这个……”杨德思见状接过话说道,“之前我们杨家同李大人谈好了,这些镔铁由李大人派人送到应天府去,不算在杨家铁厂的头上。”
杨思辰心知先是一愣,然后明白过来这是杨老太爷送给李知府刷政绩的顺水人情。
“夏管事,铁厂的收益如何分配?”一个商人操着一口湖南腔的官话问道。
“这个……”夏忠有些犹豫地看了一眼林师爷。
“夏管事,这个我来说吧。”林师爷站起来说道,“之前杨家已经将铁厂半数的股份转给了松江知府衙门,若是今天交易顺利,之后铁厂收益之事同杨家没有多少关系。李大人的意思是松江知府衙门不插手铁厂的日常经营之事,只是按商场规矩拿红利罢了。”
…………
“上海县张家,两千两,十五股!”
“华亭县齐家,一千五百两,十股!”
“松江府祁家,一千四百两,二十股!”
“来安县文家,一千二百两,五十股!”
……
“扬州陈家,五百五十两,一百股!”
“毫州单家,五百两,一百股!”
“上海县楚家,五百两,一百股!”
账房先生刚刚唱完,林师爷就站起来说道:“单家和上海县楚家,你们两家出价相同,但是只剩下了六十五股,按照规矩,这六十五股的分配由你们两家商议解决。若是无法达成一致,则由你们两家竞拍这六十五股,价高者得之。”
单家的二少爷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见状吊儿郎当地说道:“我原本就是来凑热闹的,身上也没多少银子,我只要十五股,剩下的给楚家好了。”
“如此就多谢单二少爷了。”楚家的大管事抱拳说道。
过了一会儿,账房先生站起来将一张纸递给了林师爷。林师爷看了一眼手里的纸,眼底闪现出一丝惊异,不过很快便平静下来了。林师爷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杨思辰,然后说道:“诸位,账房先生刚刚算出来了,去掉最高价两千两,再去掉最低价五百两,剩下的平均价是八百二十五两!诸位可有异议?”
杨思辰在听到账房先生唱完就知道这次是赚大了,可是当账房先生报出最终价格时还是吓了一跳。五百乘上八百二十五,四十一万两千五百两!喵了个咪的!这也太疯狂了吧!不过看那些买到股权的人一脸兴奋的样子,好像觉得这回是赚大了。不过杨思辰转念一想便明白了,铁厂单单只卖生铁锭子一年至少也能赚个八十万两,拿出一半来分红,两年就能收回本钱,剩下四五年的收益就是纯利润了。加上通过这次交易通松江知府衙门搭上关系,将来所得好处肯定不少。
…………
“祖父,这是拍卖铁厂股权所得的四十一万两银子。”杨思辰回到府上,立马去了沧海堂,将四十多万的银票交给了杨老太爷。
杨老太爷接过盒子,递给站在一旁的王太姨娘,说道:“婉儿,你数出二十五万两计入咱府上公中的账上,剩下的还给小辰子。”
“是,老太爷。”王太姨娘接过盒子,从里面拿出银票数了起来。杨思辰看王太姨娘做得异常熟练,心知她之前没少干这种事。
“祖父,这么多银子,是不是给李知府分点……”杨思辰试探着问道。
“这件事由我来处理,”杨老太爷打断了杨思辰的话,“过几天你父亲就要回来了,之后咱们还得好好合计合计,你先回去准备准备吧。”
杨思辰点点头说道:“是,祖父。”
…………
过了几天,杨老爷终于从菲律宾回来了,带着周姨娘先去沧海堂给杨老太爷问了安,然后就一头扎进了安澜苑,直到第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