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雄-第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窦诞又赞了两句,心里也累的不行。
他在北地呆的够久了,知道这里民风彪悍,虎狼之辈在这里可能会如鱼得水,仁义之师未必就能收取这边郡民心呢。
当然,看一个人不顺眼,对方所有的言谈举止,也就都看不上听不得了,齐王李元吉的说的话,做的事情,只会让他感到未有枭雄之势,却想学曹孟德行事,只能让人作呕罢了。
此时王智辩寻了过来,讨令先行,向陈太守报喜。
李元吉当即就应了,这不是什么大事儿。
王智辩其实也有点不情不愿,他要是能留在唐军中军,在之后唐军慌乱之下,他带兵冲过来,说不定就能砍下李元吉的脑袋呢。
可他也明白,大军一旦接战,里应外合的事情只适用于攻城战,像这样的野战,他要是还留在中军,说不定就会被蜂拥而来的自己人当敌人给杀了。
代州骑兵一旦冲锋起来,那种景象他在幽州见识过两次,风险太大了。
所以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衡量了一下,他明智的做出了选择,还是先行脱身为妙。
时当午后,大军的行程也已定下,到了晚间差不多就能到雁门休息了。
可齐王李元吉的一条将令,让大军的行进速度猛然缓慢了下来。
前军的张达气的不成,索性和窦静一商量,一边命人准备火把,以应付夜间行军,一边放缓了行军速度,渐渐向中军靠拢了过来。
王智辩脱队而出,安安稳稳的等在了唐军前头。
其实,也只是他刚带兵停下来,前面便有人来报,大军已至十里之外,让他让开道路,到左侧准备融入大军当中。
等不多久,先是一拨拨的斥候,在左近出现,像狼群一样,将本就不多的唐军前锋所部斥候撕的粉碎。
又过不多时,在烟尘之中,潮水一般的骑兵大军在震耳欲聋的马蹄声中漫了过来。
王智辩一边安抚着躁动的战马,一边在庆幸自己的明智,如此赫赫之威,他要是还留在唐军当中,岂不要给唐军陪葬了
随即,他便领军,汇入了大军右侧。
这支大军可没管什么良田不良田的,大军铺开,所过之处,良田尽毁,如同乌云一般扑上了前方的敌人。
此时,也不用大军当中的李破再传令,这事他们做的已经非常熟练了。
几乎所有的代州骑军将领,现在都明白一个道理,骑兵作战,要的就是一个快字,他们跟突厥人抢过时间,步步领先。
在幽州那里,跟罗艺率领的幽州军,窦建德乱军,宋金刚,魏刀儿乱军一仗仗打下来,靠着四条腿,将河北群雄一个个掀翻在地。
可以说,历经战事的代州骑兵,已经聚集起了天下间最多的一群精通骑兵战术的将领兵卒。
而当他们在战略上处于优势的时候,已经几乎没人能够以同等兵力,在正面击败他们了。
唐军中先察觉不对的自然是张达和窦静所部先锋,他们的五千人马,正在向大军中军靠拢。
前方的斥候在代州军斥候疾如狂风的攻击下,已经不可能传回消息。
可骑兵大军行进间的烟尘,却不可能被掩盖。
此时窦静还很镇定,在听到报说的时候,还以为是陈孝意率军来迎。
可车骑将军张达没他那样显赫的家世,人家的军功是一刀一枪赚回来的,一见之下,脸色先就白了白,骑兵,很多的骑兵,不然烟气不会这么大,也不会如此凝聚不散,几如黄龙一般。
张达这一下是真慌了,他可不认为雁门太守陈孝意能带领这么多的骑兵来迎接那狗屁的齐王。
这是突袭,如此众多的骑兵,迎面而来,张达的心都凉了半截。
他第一个念头就是掉头就跑,可多年的行伍生涯告诉他,逃跑的下场会很惨,因为两条腿跑不过四条腿,被骑兵衔尾追杀,他们只能像被驱赶的羊群一样赶回去,替敌人先将中军冲溃。
这是骑兵作战最为经典,也是面对步军时最为常用的战术之一。
这个时候,他已经顾不上去管,这些骑兵到底从哪里来了,又是什么样诡诈的计谋,让他们处于了如此令人绝望的劣势。
气急败坏的张达,立即传令,让所部兵卒聚拢起来,做好接战准备,一边还不忘派人急报于中军,敌军来袭的消息。
无疑,这是一位合格的领兵将领,在危急关头,他做了应该做的一切,值得赞赏。
可战争中,再优秀的将领,也无法抗拒战略失败带来的恶果。
不明所以的窦静,可还不是那个饱受好评的劝农官儿呢,年纪还轻的他,甚至不如他的弟弟,起码人家窦诞曾经在涿郡见到过百万大军聚集的场景。
此时这位并州总管府长史,却还找到张达面前,想要劝他不要这般如临大敌,乱了军中秩序。
张达一把揪住窦静的领子,指着前面怒吼,“看看,这就是你说的内乱,怎么会有这么多骑兵过来你不是说李破死了吗这是谁在带兵陈孝意吗”
气极之下,一脚将窦静踹倒在地,抽刀就要砍人,却被左右死死拉住。
张达犹自在怒吼连声,“滚,再不滚老子宰了你,滚回中军去,告诉齐王,不想死的话赶紧列阵。”
这个时候,其实已经不用多说什么了,唐军周遭已经看到游弋而过的骑士,他们大多对这支停留在驰道上的人马视而不见,迅速的策马在远处奔驰而过,向唐军后方哨探。
一小撮骑兵聚集了起来,绕着唐军来去,呼喊的声音清晰可闻,“总管有令,伏地弃械者不杀,总管有令,伏地弃械者不杀。”
张达终于从暴怒中冷静了下来,挣开左右挟持,冷冷的吩咐道:“张世举。”
一个年轻人立即道:“末将在。”
“你带五百人,送窦长史回中军,就说我在前面领兵先挫敌军锋芒,让中军做好接战准备,敌军皆为骑兵,宜结阵守之,后退之下,定然一溃千里好了,去吧。”
这不像是将令,更像是遗言。未完待续。
………………………………
第351章摧敌(二)
远方出现了一条黑线,如同闷雷般的马蹄声滚滚传来,大地开始微微颤抖。
代州军各个将领的战旗渐渐清晰。
唐军的军阵还未成型。
此次北上雁门,唐军做的准备并不算充足,可面对的将是代州骑兵,他们还是带来了大盾长枪。
但是他们在重蹈当年幽州军被代州骑兵突袭的覆辙,在宽敞平坦的野外,跟代州骑兵遭遇了。
而他们比幽州军更为不如,当年幽州精锐在被突袭之前,还摆好了两列盾墙,对代州骑兵造成了杀伤。
唐军此时,却在猝然遇敌之时,显得过于慌乱,坚甲大盾长枪的战术,对于他们来说,时间不太够用,长枪到是拿出来了,可大盾却只能参差不齐的摆在前面,与其说有点防护作用,倒不如说是在壮胆儿。
训练有素的幽州边军,显然比晋阳兵马更为精锐。
晋阳守军战力不足的缺点,在这一刻显露无余。
因为他们在这几年的纷乱当中,只经历了一些剿匪战事,军中曾随军远征过辽东的人也是屈指可数。
唐军的精华,不在晋阳。
车骑将军张达望着远方那铺天盖地,徐徐而来的骑兵军阵,绝望的闭上了眼睛,完了,这五千人马,是他心血所在,本想附于唐公,为张氏争一个封妻荫子回来,不想,却要葬送在这里了。
更让人悲哀的地方在于,他张达只因出身微寒,不像那些人各个有着家世,就只能留在晋阳,给人看门守户,一直到今日,也是寸功未立,而如今,前方的路竟是断了。
骑兵大军,漫野而来,张达看到了骑兵中的那杆日月星辰旗,上面大大的写着一个李字,再无其他。
既非隋臣,也非唐属,崛起于代州的李破,竟然没死,也终于是反了。
而这一战,李破准备的更加充分,没有进行长途奔袭,只待唐军进入雁门,便率军来战,所以,一排排的具甲重骑终于头一次成规模的出现在了骑兵军阵当中。
和之前很多次一样,没有半点的废话,大军一到,在行进这中便完成了进攻的准备,根本没有停留。
以重骑为先导,大军随之蜂拥而上。
实际上,到了这个时候,对于骑兵而言,战术上已经有了太多的选择余地,猬集在一处,防护不周的唐军先锋,就像是一道开胃菜,任由他们下筷了。
可李破不愿在这里浪费太多的时间,在斥候报过来的第一时间,便传下军令。
令大军两翼不需参战,直接向前,有了重甲骑兵,破除仓促结阵的步军军阵,根本不需要全力以赴。
简单粗暴的碾压过去,才是最省时间的办法。
他也没想着驱赶唐军去冲溃他们的中军,在这样的大群骑兵面前,一切的战术都好像变得有些可笑了。
大军具甲重骑其实不算多,只有两千骑,这不是因为缺少铠甲,而是缺少高大的河西马。
草原战马太过矮小,无法负担这样的重量疾驰向前,而李破也对重甲骑兵没有任何的偏爱。
这样的骑兵,只有在设定好的战场上,才能显现出其恐怖的威力,造价高昂不说,也太过笨重,后勤的压力同样非常的大。
而这场战事,却天然便为重甲骑兵所设。
人马皆披重甲的骑兵,就像一个个移动的堡垒,跑的不算很快,可确实是步兵军阵的噩梦。
此时,未战,唐军军心已溃。
这是一支新军,当他们面对乱糟糟的乱匪时,他们士气高昂,军心稳固,有一些强军的雏形。
可当他们面对绝境的时候,他们的缺点也就暴露出来了,他们缺乏一支强军必须拥有的灵魂,用敌人的鲜血浇筑,由胜利书写的灵魂。
一些唐军军卒尖叫着,扔下武器,向后逃走了,混乱立即开始蔓延,任凭张达以及军官们再是嘶吼,踢打,甚至于是斩杀逃卒,也阻挡不了唐军的崩溃。
可一切都是徒劳的。
稀稀落落的箭矢来临,叮叮当当的打在盔甲之上,发出悦耳的声音,却对重骑兵损害寥寥,只有几个倒霉蛋的眼睛中箭,倒栽战马。
重骑兵撞在已经先就动摇了的军阵之上,发出一声大响,却和当年冲击幽州军军阵完全不同。
无数人影,带着一连串的骨折声,喷着鲜血,被像玩偶一样撞飞了出去。
前排的重骑兵折断长枪,撞飞盾牌,几乎毫无阻滞的趟进了唐军军阵,顺便留下了一条条血肉狼藉的小道儿,他们将阻挡在他们身前的一切,都踏的粉碎。
五千唐军,在如此沉重的一击面前,几乎没有任何的还手之力,他们在最糟糕的战场,遇到了最糟糕的敌人。
一排排重骑兵平推过去,唐军军阵已是支离破碎。
轻骑兵在后掩杀而上,大军漫过原野,彻底淹没了这五千唐军,无论逃走的,还是反抗的,都被骑兵践踏而过,雪亮的钢刀,竟是没染上多少鲜血。
可马蹄之上,却红的刺眼。
大军过后,一地狼藉,在这样的攻击之下,唐军将士竟是再没有什么投降的机会,五千唐军,除了率先走掉的张文举部,其余四千余众在盏茶之间,便几近于全军覆没了。
车骑将军张达战死
宽敞的驰道上,奇形怪状的尸体被战马踩的稀烂,几乎分不出你我,地上一片鲜红,血腥味儿浓的让人作呕。
打扫战场的活计,全都交给了后面紧跟而来的代州步军,让尉迟兄弟和薛万彻都大为懊恼。
而这,只是此战的开端罢了,一个充满了血色的开局。
唐军中军主力,李元吉闻讯之后,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失魂落魄的窦静更是不用指望,这个时候,最果断的竟然是窦氏的公子哥窦诞。
生死攸关的时候,只要迟疑哪怕一刻,也许这位刚刚当上大唐皇子的齐王殿下就要交代到代州了。
可闻到危险味道的窦诞在求生的驱使下,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
是的,就是求生,代州骑兵来去如风的传闻,他听到的太多了,这要是大军受袭,在这样一个地方遇到大群的骑兵攻击,他想也不敢想后果是怎样一个凄惨了得。
他的经历,也决定了他比别人有更快的反应,因为他毕竟在大隋兵部任职过一段日子的。
他没想着能整军与敌交锋,而是立即带头请求齐王李元吉先行回汾阳。
这当然得不到李元吉的应允,未战而主帅先逃,是何道理再者说了,前方敌情不明,张达率军还在前面与敌相拒,怎能轻易言败
中计的阴影笼罩在了众人心头,可也有太多的理由在等着,让众人皆是犹豫不决。
情急之下,窦诞也不欲跟李元吉解释太多,只是厉声对众人道:“殿下安危,系于社稷,怎能轻忽来人,为殿下卸甲,谁来代殿下指挥大军拒敌之后必会福及妻儿家族”
众人闻言,当即心中一惊,许多念头也清晰了起来。
这个时候,就由不得齐王李元吉了,几个身高膀大的卫士上来,便硬是将李元吉的战甲扒了下来。
窦静上前一步,毫不犹豫的接过战甲穿戴在了身上。
此时的他,已存必死之心,一路回来,可并不平静,如影随形的代州军斥候,在他们左近逡巡良久,敌意不问自知,中计了,这样的念头已经随了窦静一路。
而他先是在雁门言语失当,让代州行军总管李破派兵攻汾阳,有了逼反代州行军总管李破的嫌疑,之后又将晋阳大军引入圈套,陷齐王于陷境,回去之后,他已无法分说。
不如在这里领兵一战,如果胜了的话,还有一线生机,败了,也就完事休提了。
此时也不用多说什么,窦诞看了兄长一眼,心里叹息,他们兄弟算是倒霉了,怎么就跟在这位身边了呢
“大军就拜托于诸位了,若能得胜,殿下必在汾阳为诸位庆功。”
随后,窦诞就领着齐王护卫们,亲手将嘶喊的声嘶力竭的齐王堵上嘴巴,拥着他就向汾阳逃去。
胆小的人活的长,这话很适合窦诞。
李元吉不过是沾了他的光儿而已。
实际上,此时窦诞也只是认为,齐王在军中于事无补,要真是败了,有所闪失之下,他们窦氏一门可就摊上大事情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想法作祟,才用出了这等手段,而且,他也不想给这位殿下陪葬。
其实呢,这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儿,皇子领兵出征,从文帝年间开始,就已让人习以为常。
可没谁认为,皇子该披坚执锐,身临阵前的,杨广领军出征的时候不少,可从没有伤过一根头发,显然,李渊的儿子们要比杨坚的出色的多。
当然这也是时事使然,不好做比。
就像现在,拥着李元吉回去汾阳的人们,就只是担心过后会受齐王殿下处罚了,其他的都没顾上去想,有的甚至觉着窦诞之举,未免有些过激。
可事实证明,他们逃的非常及时
月票月票未完待续。
………………………………
第352章摧敌(三)
唐军前锋部被一扫而空,几乎没给后面的唐军主力争取到什么准备时间。
更为糟糕的是,李元吉先逃,士卒们蒙在谷里不假,可领兵的将领们却已知晓此事,再加上前锋部的五百骑兵护着窦静狼狈回到中军,也落在了一些军卒眼中。
等李元吉一走,军心已是不稳。
虽然窦静严令各人不得走漏消息,又穿着那身无比显眼的盔甲,骑马直挺挺的立于中军大旗之下,可唐军的混乱还是悄悄开始蔓延。
而且,窦静这个并州总管府长史,在军中可没什么威望。
他令前军路封,史承禄两部守大军正面,却又在两军之后,圈起骡马,另成防线,也想将大军围成一圈固守。
这些举措,都还中规中矩,在面对骑兵冲击的时候,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可史承禄见前方已是烟尘大作,这个被李渊收留的晋地悍匪当即就怕了,在大军前军左翼先就率部后撤,唐军左翼一下就乱了。
在临战之际,这样的混乱简直就是找死一般的行为。
士卒相互推搡践踏,车马滚倒在地,士卒们惊呼尖叫,沸反盈天,唐军很多士卒和低级军官在不明所以中,便陷入了惊恐和慌乱。
不管什么样的军旅,在战时出现这种情形,其实和溃败也就没什么区别了,接下来便是将令不行,众人皆退。
肆意传染的恐慌,能让一支精锐瞬间变成四散奔逃的绵羊。
可唐军在漫无遮拦的驰道之上,受到代州骑兵的攻击,其实从一开始,他们就已经彻底失去了逃走的机会。
李破在策马奔驰当中,依旧在努力调整着大军的战术。
实际上,这会儿他能做的也不很多。
击溃了唐军前锋所部,让大军的阵型已经变了模样,两翼一直在往前延伸,很快就前凸了出去,形成大军的两个前臂。
两翼罗士信,刘敬升等将领争功求战之心,一览无余。
索性,李破立即传令,让中军前方重骑缓行,轻骑兵突前,并向两翼靠拢过去,形成两翼的后盾。
实际上,这个时候,代州骑兵也有了些混乱。
毕竟,如此庞大的骑兵作战集群,并不那么容易指挥,也就是此时行进速度不快,十余里的距离,还能让大军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罢了。
不然当大军真正冲锋起来,任何的变向,都需要军中将领战旗的指引,军令之类的东西,作用也就微乎其微了。
率领大军作战有几年了的李破,在骑兵战术的运用上,已经深有研究,甚至于做了一些笔记。
他认为,一千人左右的骑兵,是兼有灵活和战斗力的最有利的骑兵作战单位。
一旦这个数字上升到五千人,大军在冲锋途中可以变向两到三次,再多的话,骑军自己就会承受不住连续的变向,造成无法挽回的混乱。
而当骑兵大军数量到了万人这个级别,快速前行的时候,任何的变向,都有可能导致惨剧发生。
所以,大规模骑兵作战时,也需要一定的缓冲时间。
就像去年时跟幽州军交战,这种缓冲时间被他压缩到了最短,于是大军伤亡也就重了很多。
若是正常的两军交战,此时他会停下来,仔细听取探报,再安排战术。
可这次,和突袭幽州军那一战很相似,战略上的优势,给战术留出的空间太大了,而他作为大军统帅,只会选择最为有利的一种。
那就是迅速冲过去,在第一时间击溃慌乱的敌人,而非是等对方结阵之后,绕着步兵军阵去撕扯,或者是截断粮道,耐心的等待对方粮草用尽,或者主动撤军再趁势掩杀。
所以,在大军行进中,代州军将领听到军令,做出反应,这个过程产生了一些混乱,而等到看见纷乱的唐军的时候,大军其实已经分为了三部。
轻骑兵分到了两翼,对唐军形成围拢之势。
重骑兵则落在了后面,成了大军的中军,,围绕着李破的将旗,徐徐向前。
而这也并非是李破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有鉴于唐军中车马颇多,一旦围成车阵,重骑兵冲进去的话,会对重骑兵造成非常严重的损伤。
所以说,对付重骑兵的方法很多,也是重骑兵在隋军当中,渐渐沦为配角的主要原因所在。
漫天烟尘当中,骑兵纵马而来。
马蹄声已经连成一片,让天地间再无其他声音显露。
罗士信在大军右翼,作为代州行军总管府右领军,他已经有权率领其他领兵校尉作战,这是代州军膨胀之后的结果。
一些将领已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位于众人之上了。
望着左前方的唐军军阵,罗士信眼中慢慢浮上了血丝,额头上青筋暴露,看上去狰狞而又猛恶。
这一战,他必定要争先溃敌了,即便他和左翼的刘敬升交情不错,可打起仗来,他依旧是当仁不让。
他死死盯着唐军中最显眼的那杆旗帜,斩将夺旗,是大军征战中最为耀眼的军功,没有之一。
他要在此战中砍下那杆唐军帅旗,甚至砍下李元吉的脑袋,此时的他,只有这么一个念头儿。
而他也看到了唐军左翼的混乱,这样的机会他又怎会放过
他一把抽出钢刀,高高举在头顶,用力夹紧马腹,同时彻底松开马缰,顿时,战马便前冲到了大军最前端。
罗士信高声狂呼,“杀,杀上去。”
他虽然是天生的大嗓门儿,可他的声音在万马奔腾当中,显得过于微弱,可他的举动,还是让麾下士卒爆发出一阵吼叫,声音向波浪一般从前向后传递。
“杀,杀呀”
喊杀声直冲云霄,甚至在这一刻中,盖过了马蹄声,一个个彪悍的北地骑卒在纵马奔驰中,纷纷抽出雪亮的钢刀,举过头顶,纵声高呼杀敌,如林般的钢刀迎着夕阳,闪烁出一片血色的光芒。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