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雄-第1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就算如此,这一场战事也足足持续了十余日,像雀鼠谷这样的地界,要是李破有心死守,就算徐世勣有通天之能,也别想凭着他那两万多的人马,平推过去。

    百分百是一战之下,便让唐军少上一支劲旅才对。

    此战只能算是大战的前奏,可河南军卒以及并代边军的鲜血,还是将雀鼠谷涂抹了一遍。

    兵甲精强,士气高昂的晋地边军虽是屡屡退却,却是给了骄傲凶悍的河南劲旅当头一棒,当唐军在雀鼠谷北口处欢声雷动的时候,徐世勣和张亮站在高处,望着渐渐在远方隐没的日月星辰旗,尽都默然无语。

    十几天的厮杀,让两人都是心力交瘁。

    前面的敌人凶猛顽强的令人吃惊,一个个的寨子,都是用无数河南子弟的鲜血和生命来换的,每下一处营寨,看到营寨前堆积如山的尸体,和那泊泊流淌的鲜血,徐世勣的心都要沉重一分。

    伤亡倒在其次,最为可怕的是,敌军总能退而不乱,至今他也没见到破营之后散乱在地的辎重粮草,更没见到太多敌军士卒的尸体,这意味着什么他非常清楚,敌军没有死守雀鼠谷的意思。

    这一仗打的徐世勣是傲气全无,甚至有些心寒的感觉。

    敌军确实据地利之优,可他麾下的乃是百战之师竟不能摧枯拉朽般的拔取这些营寨,伤亡还如此之重,这就是边军吗?

    而让他更为难受的是,后面督战的姜宝谊,丝毫不顾将士伤亡惨重,屡屡催促他率军向前。

    前有强敌,后有掣肘,即便当初在李密军中,也不曾经历过这么难受的局面,所以,这样的战事他不愿再经历第二次了。

    听着部将陆续报上伤亡,徐世勣咬着牙,对姜宝谊已是恨之入骨。

    两万多的河南降军,伤亡六千余众,大的几乎让人难以忍受,如果是一战之下,就伤亡如此众多,那这支大军早就溃了。

    可这是十余战之后的结果,每次都能有喘息的机会,甚至每次都能给人以可以再战的错觉。

    河南降军确实是一战之下,名扬军中,可这支军旅其实是被打残了。

    徐世勣心痛之余,随即请令驻守雀鼠谷,想要在这里就地休整一番。

    可李神通多有勉慰之语不假,却还是拒绝了徐世勣所请,这样的要害位置怎能交于到一个降将手上?

    而且,降军战力颇佳,就算死伤一些,可还算大军当中少有的一支劲旅,此时夺下雀鼠谷,并州门户大开之下,正应是趁势北上之际,怎能缺了这支精兵?

    为安徐世勣之心,李神通大方的让裴寂拨出粮草酒肉,犒赏战后将士,又许下诺言无数,最重要的一个则是将姜宝谊叫来,训斥了几句,让其复在徐世勣军中任职,才算稍稍平息了徐世勣的怨气。

    可徐世勣回去跟张亮私下商议了一番,两人都觉着失望至极。、

    尤其是北边这些敌人,太陌生了,这样的强军徐徐退后,而非就地死战,差不多就是主动放弃了雀鼠谷这样一处险地,实是令人心惊肉跳。

    也许李神通觉着夺下雀鼠谷,唐军已处不败之地,可在几乎是从死人堆里杀出来的两位河南降将看来,此战胜败已是难以预料。

    两个人几乎是本能的,就一同下了决定,之后一定不能再凭人摆布了,若有变故,立即引兵南返,晋地这么大,南边又极为空虚,寻一处落脚之地应该不算什么吧?

    可以说,一战之下,先就把河南降军给打的摇摆不定了起来

    月票月票未完待续。
………………………………

第452章诏书

    五月二十,唐军出雀鼠谷,进入介州,也就是以前的西河郡地界。

    这个时候,唐军两位大军主帅,李神通和裴寂的心情却不太好说。

    首战建功的欣喜自然少不了,可皇帝的诏书也到了。

    好消息和坏消息接踵而至。

    称雄于河南多年的李密是众叛亲离,一败涂地。

    如今已经晋大丞相之位的王世充,终于将这个生平大敌给活生生的耗死了。

    这个时候的王世充看上去是极为可怕的,众多的李密部将纷纷投附,不但让王世充的兵力猛增数倍,而且他的疆域也急速扩张了起来。

    只用了区区一个多月的时间,东到山东西南,西到河南西部,北至黄河两岸,南及两淮北部,皆为王世充所据。

    毫无疑问,这是王世充起兵以来,最为得意的一段日子,声势大涨之下,本来缩在洛阳城中,渐渐为天下群雄所轻的他,兵锋所致,各地守将几乎是闻风而降。

    他几乎是在重演当初李渊南下长安的故事,只在短短时间之内,便差不多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威势。

    当然,陷入狂喜之中的王世充,是绝对不会放过李密这个死敌大仇的。

    亲自率兵在河南西部对李密围追堵截,誓要取了李密人头才会干休。

    李密领兵之能,实非王世充可比,率部节节抵抗,依旧是和血战数场,才渐渐力竭,溃败之下急速西窜。

    这个时候李密的狼狈就不用多说了,所谓的英雄末路也不过如此。

    自称魏公的他和百折不挠的曹孟德相差不可以道里计,一败便也难有翻身的机会了,而且,因其见晋地南部空虚,想要渡河北上,却为李建成率兵所阻。

    唐军这个时候就算不想打这支落水狗也是不成了,让李密进入河东,那就和开玩笑一样。

    李密在腹背受敌之下,没有任何意外的,终于屈膝降唐。

    声震天下已久的魏公李密,一脚就被踢出了逐鹿天下的行列,李唐顺势占据了河南西部一些郡县,和王世充遥遥对持。

    王世充心有不甘,却还是先礼后兵,传书让唐军交出李密等人,才好划疆而治。

    李建成自然不允。

    两军稍稍战了几场,王世充才恨恨引兵东归。

    没办法,急速膨胀带来的后遗症是非常严重的,李密的众多降将需要认真甄别,而东都那个大泥潭在失去了李密这个外敌之后,狠狠晃荡几下也是意料中事。

    王世充此时最怕的,其实就是李密降将跟皇泰帝合为一处,弄出什么衣带诏之类的鬼东西来。

    所以他此时根本无心跟唐军大战,引兵还东都之后,他要面对的事情多如牛毛,可以想见的,在短时间之内不会再与外敌争锋了。

    而唐军也是有苦难言,王世充一旦割据河南,和当初的预料差不多,对李唐的威胁立即大增。

    在晋地大军北上与晋阳李破交战的这样一个时候,李建成也不会趁着王世充立足不稳之机,东进攻王世充。

    这其实是个非常不错的战机,可惜,李建成也只能眼睁睁的瞅着机会在眼前溜走。

    这对于李神通和裴寂来说,实际上只能算是个好坏参半的消息。

    坏消息却真的是坏消息,李孝恭把成都给丢了,没有李靖辅佐的这位李氏宗亲,实在是名不副实。

    萧铣水军截断于江上,将李孝恭大军阻于夔州,接着便联合南蛮诸寨,攻取成都,一战之下,逼得李孝恭不得不退守剑门,差不多丢了半个蜀地给萧铣。

    蜀中震动,关中震动。

    李渊大惊之下,欲增兵蜀中,却为唐俭,屈突通等人劝止,蜀中缺的不是兵卒,而是能征善战的将领。

    李孝恭这人名声还不错,可在领兵上实在看不出多少才能,李氏这些宗亲大抵如此,有多废物不见得,可要说人才济济,那也纯属胡扯。

    之后,便是吏部侍郎殷开山入蜀援李孝恭,这还不算,李渊的老毛病又犯了,接着便令女婿柴绍随殷开山一道去了蜀中。

    然后好消息就来了,薛举病殁,其子薛仁杲继位,西北的战事一下好像就出现了些转机。

    好消息不太确定,可坏消息却都挺真实,降唐的灵州总管郭子和为梁师都所杀,李唐的西北局势在进一步恶化当中。

    而突厥人援薛仁杲,让李世民等只能选择固守,另寻战机。

    李密和薛举一死一降,对于李唐而言,利弊现在已经很难说的清楚了,李密降了,王世充便成了李唐大患。

    薛举死了,却并未树倒猢狲散,还得了突厥汗国更多的援助,对李唐西北的威胁不降反增。

    诏书和邸报一样,将李唐周遭的诸般战事呈现在了李神通和裴寂面前,没有一句催促之言,可满篇的文字,都好像是在叫着喊着让两人尽快结束河东战事南返。

    接到诏书之后,李神通和裴寂的心情都不太好。

    他们其实刚各自写好了报捷战报,就顶算是不轻不重的当头挨了一棒。

    领兵之人其实怕的就是这个,部将们怕主帅心急,催着自己交战,主帅呢,则怕君主着急,催着自己进兵。

    由此而招致败绩的战例,根本数不过来。

    不说李神通,即便是裴寂这样的文人,在接到诏书之后,都感觉肩膀上沉了沉,脑海中更是略过了速战速决的念头,就更不用说李神通了。

    君王的只言片语,对前方将士意味着什么,他们都很清楚,这会影响到他们对战事的判断,甚至于是战事的进展。

    急于求战的话,面对的又是有着精锐骑军的晋北边军,那种无可奈何的滋味儿,就算不在那个位置上,其实也能体会一二的。

    而在李神通谋划中,今年到冬天为止,大军应该能全取介州,进逼晋阳。

    想要攻下晋阳,机会并不大。

    这要看在之前的战事当中,能不能找准机会重创敌军,让敌人的人心乱起来,那么就可以顺势招抚降人,攻破晋阳坚城也就有了机会。

    而这只是最好的战局,最大的可能是击败李破大军,令其狼狈逃回晋阳固守,那么战事一定会拖到明年。

    先攻榆次,再围晋阳,然后分兵四出,取代州三郡。

    这无疑需要更多的时间,期间出现什么差池都有可能,时间可能还要往后拖。

    而这封诏书却让他不得不寻敌军决战,最好是能围歼敌军于晋阳以北,这对于十余万唐军而言,担子无形中就重了起来。

    因为唐军失去了选择的机会,一旦有决战之机出现,唐军必须向前

    这对于唐军统帅李神通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儿。

    他不能让敌军缩回晋阳,这显然需要更多的谋划。

    唐军进至介休,介休已为一座空城,本应该高兴的李神通此时心却凉了半截。

    大军乘势而来,首战便夺下雀鼠谷要害,再次进兵,重夺介休,大军士气正盛,而敌军畏首畏尾,正应了李神通的猜测,那李破已为唐军气势所摄,有了退守之心。

    这当然是好事,因为敌军空有骑兵之利,心虚胆怯之下,对唐军威胁最大的并代骑军正在失去应有的威力。

    李神通没有率领过大队骑兵作战,可他知道,骑兵冲阵应该很可怕,而更为可怕的是,骑兵仗着来去如风,往来骚扰偷袭,那会让大军无所适从。

    而随着唐军进军的步伐,骑兵施展手段的余地将渐渐受到压制,到了一定的地步,如果两军接战,只需要面对骑兵的正面冲阵就可以了。

    可现在,面对着介休空城,李神通面沉似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敌军没有任何决战之意,如果李定安率军回了晋阳,十余万唐军将进退不能,李神通之前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会落到这样一个尴尬的地步。

    只要李破那小儿率军平安回去晋阳,那就算是不战而胜了?咱家怎么就没有这样的运气?

    实际上,只是一封诏书,几乎就已经完全改变了前方大军统帅的作战意图。

    李神通扼守险要,徐徐进兵,能与敌决战更好,不能也绝不给敌军以可乘之机的战略,在这个时候终于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坐于曾经的介休总管府中,李神通发下将令,令各部于介休周围安下营寨,随后,便再次招来众将议事。

    其实议不议的都差不多,首先就要派出时候,再次打探敌军动静。

    介休不战而下,也出乎了唐军将领们的意料之外,雀鼠谷之战方过,敌军就放弃了介休这等险要后撤。

    唐军上下此时其实都很振奋,敌军不战而退,显然已生畏惧之心。

    已失战心之下,这样的军伍,一战而溃之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李神通耳边求战的声音一下就多了起来。

    这个时候,谁也不想再让一个降将来夺取属于他们的功劳了。

    月票月票,这一战是不是写的太多了,而对于战争本身的描述又不太够呢?阿草有点担心不够精彩啊未完待续。
………………………………

第453章笑话

    此时,并代大军早已撤至平遥。

    这种战略性的后撤对于机动性极强的并代大军而言,不算什么,而且,几乎是唐军在绛州起兵之初,后撤便已开始,所以,给大军留出来的时间就太宽裕了。

    而为了尽可能的迷惑唐军,在雀鼠谷还跟唐军厮杀了一场,也同样给大军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李破一至平遥,令大军就此驻扎休整了一天之后,便开始在平遥布防,反正闲着也是闲着,高营深垒,用了十余日的时间,整个将平遥城以及周遭数里变成了一座大兵营。

    等到尉迟信等率军归来,从容的进入各自驻扎地域,平遥城左近看上去就像一个满身是刺,而又爪牙锋利的巨兽一般了。

    等到前方报说唐军出雀鼠谷,进入介休城的时候,和唐军完全不同,并代大军已经彻底安静了下来,全军上下都在等待着最终决战的来临。

    而与大军相距近百里的十余万唐军的动静,再也逃不过并代大军的耳目。

    实际上到了这个时候,从李破而下,一直到军中众将,甚至是军中兵卒,尽都再无他想,只待和唐军一战而已。

    在战略上,唐军已经彻底进入了并代大军的节奏,一切的战前谋划,都已实现,剩下的就是战术上的较量。

    此时,李破已经不去想唐军会不会北来,猬集于介休的唐军和之前那三万唐军除了人数占优,雀鼠谷也还算留有些微余地之外,并无其他区别。

    就算唐军不来,他也会在冬天到来之前,率军南下与唐军一战。

    其实,在李破看来,从唐军穿过雀鼠谷,进驻介休的那一刻起,唐军就已经差不多失去了后撤的可能。

    狭窄的雀鼠谷,根本不是十余万唐军能够从容退守的地方。

    李神通所谓的进可攻退可守,根本只存在于他本人的臆想之中。

    就像并代大军一旦选择在雀鼠谷以南与唐军决战,那么并代大军的后路其实就已经断了,战事一旦不利,想从雀鼠谷北撤和自掘坟墓也没什么区别。

    而现在,李破已经给唐军在这近百里的地方挖好了坟墓,唐军是自己跳进来,还是等着旁人踹上一脚,对于李破来说都差不多,区别之处只在于时间和精力以及自身伤亡的问题。

    四万余骑军,除了留阿史那吉乎率五千人作为李破的中军,留在平遥之外,尽都驻扎于平遥以南。

    不到百里的距离,地界也远远谈不上开阔,对于骑兵而言,确实不算是最佳的战场。

    可并代大军的骑兵太多了,这种规模的骑兵无论是正面冲阵,还是沿途袭扰,距离对于他们的影响,其实已经不太重要了。

    如果有适合的战场,光这些骑兵,就能在野战之中和十余万大军一较高下。

    其实,唐军最大的失误,不在于自身如何,也不在于进入了敌人设好的战场,而是唐军根本没有做好应对数万骑兵的作战准备。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头一次手握十几万人马兵权的李神通,甚或是大部分唐军将领,都在有意无意间忽略了这一点。

    多数都自以为是的认为,起于并代边郡的李破,根本无法阻挡兵力雄厚的唐军。

    而唯一见识过并代大军军威的姜宝谊,也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在介休城头巴望几眼,之后就头昏脑涨的在守城的他,加上为了推卸守城不利的罪责,给唐军上下带去了很多错误的信息。

    尤其是在骑兵数量上,更是胡言乱语的厉害。

    当然,不管怎么说,李破如今听不到那么多的好消息和坏消息,他的治下没有李唐那么大,也没有那么多的敌人。

    边郡就是这点好,只要突厥人不来,那么也就后顾无忧了。

    而李破也不是什么军前将帅,他是并代两州的主人,没人能够逼着他去做什么,一隅之地也有一隅之地的好处,没有李神通和裴寂那么多的烦恼。

    这些天李破过的很规律,听取探报,巡视各处军营,到了晚间,便将闲着的将领招来,在帅帐中吃晚饭,顺便商议军情。

    陈圆的伤势也好的差不多了,李破令其领兵守卫平遥四城,差不多就算是顶替了薛万彻,成了李破的中军官了。

    等到听闻唐军出雀鼠谷进驻介休,李破心中大定,战事进行到这一步,皆在他料中,那种运筹帷幄的满足感,很难用言语来形容。

    这个时候,他要做的事情非常明确,仔细探查唐军动静之外,还要屏蔽战场。

    此时他不会在意唐军如何,有介休和雀鼠谷在,唐军主动退兵临汾的可能性已是微乎其微。

    摆出决战之势,引唐军北来或者吓阻唐军于介休,都在他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

    这无疑是一场两军斥候的较量,数日之间,从平遥到介休,在这方圆数十里范围之内,两军斥候纵横往来,相互厮杀,先就在这片沃土之上抛洒下了无数的鲜血。

    边军精锐中的精锐,在草原上曾和突厥人相互搏杀的代州游骑,用他们的彪悍凶猛和更为娴熟的杀戮技巧以及他们默契的配合,数日之后便轻松的成为了这处战场上当仁不让的主角。

    自从大业十一年冬天那一场艰苦的缠战之后,便再没有在敌人面前退缩过一步的代州骑兵,这一次明显被李破压制的太狠了。

    当李破稍稍放开缰绳的时候,这些骑兵精锐就好像刚刚逃出了牢笼的猛兽一般,疯狂的有些过了头儿。

    数日之后,当唐军斥候损伤惨重,纷纷逃回介休的时候,唐军大军周围,竟然出现了不少并代骑兵耀武扬威的身影。

    当然,跑的足够远的他们,很快就被招了回去,不然的话,这些家伙可能会尝试冲击一下唐军的外围营地呢。

    并代大军将领以及兵卒的求战**,和唐军上下完全不同,虽说同样都很强烈,可边军将士临战之时,杀戮和毁灭的**其实要占很大一部分。

    当他们进入战时状态的时候,他们一个个便都成了十足的亡命徒,只想看到鲜血,无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

    而在这头非常疯狂的野兽脖子上,套着的是一条叫做军纪的绳索,不然的话,他们和突厥精骑也就没有什么分别了。

    和麾下已经有点显得过于暴躁的将士不一样,李破在平遥冷静的观察着南方的动静,并极力继续压制着骑兵将领们求战的声音。

    他耐心的一遍遍的跟将领们重申军纪,让各部将领听令行事,不得擅动。

    步军要省心的多,他们到底比骑兵少了两条腿儿嘛。

    此时李破其实也感觉有些奇怪了起来,要知道对面唐军有十余万众,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当初大家议论要选择在雀鼠谷以南与唐军决战的时候,各人皆有惴惴,对大军决战的信心都有点不足的样子。

    可当大军退至平遥以后,将领们突然之间就渐渐都变了,一个个信心百倍,好像比他这个主帅还要强上几分。

    临战之际,李破无暇多想,士气高昂总归是好事儿嘛。

    实际上,这种变化并无奇怪之处,几乎是百战百胜的晋北骑兵劲旅,在越来越频繁的战争中已经逐渐养成了独属于他们的自尊和骄傲。

    退兵的举动虽有明确的战略目的,可还是刺激到了他们的心,让他们隐隐约约的感受到了屈辱,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理状态,让他们很快就抛开了心底最后一点对唐军的忌惮,急欲在战场上证明,胜利永远属于他们。

    这样骄傲的军旅,不是一时一刻能够组建起来的,曾几何时,大隋的常设精锐军旅其实都有着这样骄傲的心态,并确信没人能够战胜他们。

    可时过境迁,辽东的风雪以及风起云涌的各路义军,满目疮痍的中原大地,在数载的时间内,便埋葬了这一切。

    而李破则带领晋地边军,用无数敌人的鲜血和生命,重新铸就了这一切。

    当他们面对突厥人的时候,他们还自知力弱,不能强战,可敌人一旦换成了七拼八凑的唐军,他们的骄傲便被激发了出来,甚至于稍稍退后,都让他们有点不能接受了。

    这种还无法形成具体概念的事情,自然需要更长的时间,才会让人有一个准确的认知。

    这是军旅灵魂的形成过程,缓慢而又难以察觉。

    可笑的是,李破一直以来都想要打造出一支拥有荣誉感的军队,可如今事情正在发生的时候,他却没有在第一时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