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雄-第1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唐军周围的黑暗中,还有着不少目光在窥伺,他们在评估唐军夜晚扎营的牢固程度,夜战大多都是迫不得已的产物儿,可确实也是大军征战中一个非常常见的手段。
这一晚,两军斥候在黑暗中较量,短促的厮杀碰撞一刻也未停止。
在唐军侧后十余里处,差不多也就是介休东北十多里,介山北边儿沿麓,五千并代骑军静悄悄的驻扎在了这里,除了偶尔会响起马匹沉闷的嘶鸣声,其余的一切都掩盖在了黑暗当中。
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的并代骑卒们,在黑暗中默默的喝着凉水,啃着硬邦邦的肉干儿,吃饱了就团身在马腹之下,倒头便睡。
他们睡的很香甜,也很踏实。
他们中间有突厥人,有马邑人,有雁门人,有楼烦人,可就是没有什么新兵。
几年的战事,李破将边地的战争潜力挖掘的很彻底,如今再加入进来的骑兵,大多数就都是突厥降卒了。
代州边地的人们,能骑马张弓的成年男子,几乎都已进入到了他的麾下,再要扩充骑军,只能从突厥降俘中挑选,再不就是等新的代州男儿成长起来。
如今在突厥降俘中征兆骑兵,已经不能让李破有太多顾忌了。
因为突厥人确实是很好的兵源,很快就能适应这种有异于突厥大军的军旅生涯,唯一的障碍就是还得让这些家伙学会汉话。
当然,军中随着突厥人的增多,之前那支军纪严明的恒安镇军已经渐渐多了几分戾气出来,所以严明军纪也成了李破的口头禅。
他要将突厥人融入到大军当中来,而非是被突厥人所同化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支以代州人和突厥人为主的骑兵大军,战力与日俱增都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当初李破认为的突厥人大批进入骑军当中,会影响到骑兵战力的顾忌,并没有成为现实,突厥降俘们很愿意脱离奴隶的身份,加入到一支强大的军旅中来,并为一个已经证明过自己的睿智而又强悍的主人作战。
而在战争当中,这支骑军的强悍也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印证。
黑暗之中鼾声四起,几乎没有人去为即将到来的生死搏杀而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将这个当做了吃饭喝水一般正常的事情。
有些家伙甚至在睡梦中笑了起来,他们梦到了自己砍下了一个大官儿的脑袋,用它换来了华屋美宅,当然也少不了几个强壮能生养的婆娘。
好吧,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声亡命徒还真没有叫差他们。
此时薛万彻躺在一处小丘之上,身边只有跟随了他一年多的爱马陪伴,他没谁入睡,只是睁着一双略显疲惫,却在战争氛围熏染之下,越来越凌厉的眸子,出神的望着澄净的天空。
他睡不着,不是因为其他什么,他早已习惯了军旅生涯,战事上的事情难不住他。
这会儿之所以有些心神不宁,只因为明日一战是他薛万彻自投效以来,第一次独当一面儿。
他已经感觉到了,自从草原一战归来,李破对他越来越是信任有加,今日更是交付重任,俨然已有在众将间脱颖而出之势。
这一战对于他来说,至关重要。
而薛氏子弟从来都是在刀枪之上建功立业,如今已有尉迟恭,步群等人在前,他薛万彻比之又差了什么呢?不过是因缘际会而已
薛万彻是抿着嘴唇入睡的,这一夜,他一个梦也没做,清晨,他在小丘之上一跃而起,招来卫士帮他整理衣甲,顺便传令让几个领兵校尉到他这里来议事。
同时,斥候们的探报也接连不断的来到了他这里。
等领兵校尉们散去,薛万彻大声传令,全军随即拔营而起,向东北方向行进。
唐军后军离开介休之后走的很慢,晋州道行军副总管裴寂坐镇军中,他这里除了大队的民夫之外,还有一部分大军辎重。
本来李神通想让裴寂守介休,可裴寂不愿意,他是为了军功而来,总是缩在后面已是和他初衷有些不符,再要留在介休,一战之下还有什么功劳可言?
回去京师见了刘文静那狗贼,定然又要被嘲笑一番
于是唐军后军也就归于他来掌管了,李神通也没在这上面过于强求,除了给裴寂六万兵卒留在后军守卫粮草辎重外,还咬着牙给了他三千骑军,也算是对得起裴寂了。
当然,说是后军,其实和大军已然合为一体,实际上,此时唐军并无粮道之说,全部的辎重都带在大军之中,足够大军两月之用。
在李神通看来,若两个月还不能击破敌军于平遥左近,那么也就差不多到了冬天,大军南返是必然之事,所以也无所谓粮道不粮道了。
可以说,后面有着介休和雀鼠谷作为依托,认为大军进可攻退可守的李神通已是打算拼尽全力与敌军一战。
像裴寂的后军,比之李神通的中军还要臃肿几分,加上民夫骡马,确实是拖慢了大军行程,可也算是全军而进,首尾呼应了。
这俨然便是以最保守的方法,来应对可能到来的袭扰的手段。
而有裴寂坐镇后军,那么这里也就是裴氏的天下了,领兵将领不是河东裴氏子弟,便是裴氏之门下。
这一战,虽说裴氏并未拍下重注儿,可有裴寂在,河东裴氏却也不得不将多年积蓄拿出来给裴寂做底。
本来,裴寂还打算将徐世勣等人收入麾下,他倒也不傻,知道自己这些人之所以身处后军,领兵之上实在比不得李神通麾下那些部将。
如果说有什么优胜之处的话,他们在管理粮草辎重上,要精细的多,能征惯战的将领,也就那么两三人,还都是关西世阀中人,和裴寂有点不对付。
那么相比之下,河南的降将们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了,这能让裴寂更安心一些。
当然,李神通不会答应,这样一支颇为精锐的人马,应该用对地方,而且,他也不认为裴寂能压得住徐世勣等人
离开介休不久,就扎营歇息了一晚,再次上路的时候,高踞马上的裴寂望着浩浩荡荡前行的大军,豪情满腹,曾几何时,他裴寂也能领得如此大兵,征战沙场了。
得意之下,裴寂笑谓左右道:“如此军威,何人能挡?若吾等与李破小儿易地而处,哈哈,不如早降,能保全妻子乎?”
左右听了,自然是纷纷附和。
这显然是个笑话,裴寂既不是李定安,李破也绝对不愿跟他个舞文弄墨的幸臣相较。
到得午时,唐军行有十余里,比之昨日快了一些,这是唐军自我调整之后的必然结果,按照李神通的估算,三日之后,应该便能见到平遥城了。
用过午饭,大军继续前行,此时唐军后军离开介休已有二十里左右。
后军略显纷乱,没办法,民夫众多,粮草辎重也颇为笨重,行进之间难免散乱。
而裴寂也并无治军之能,能使得众将膺服,令行禁止,所以只经过了两个半天,一个夜晚,唐军后军便有了些懈怠的迹象。
月票月票未完待续。
………………………………
第457章袭扰
按照并代军旅既定的节奏,战事的序曲往往都是由震天动地的马蹄声和漫天烟尘来奏响,这一战也不例外。
午后的阳光照在大地上,让行进中的唐军感到了些慵懒。
不知道什么时候,一直若隐若现跟随在大军后军周围的敌军斥候已经销声匿迹,让大军士卒感觉到了些不适。
可惜,他们之前经历的那些战事,并不足以让他们察觉危险的到来。
而任何作战经验丰富的领兵将领,都不会忽略这种反常的迹象,两个关西将领立即派人上报裴寂,并同时派出了斥候向周遭探查,而且,命令麾下将士随时准备迎接敌人的进攻。
同样可惜,他们并非大军统帅,一来一回许多的时间都浪费是口水之上了。
而且,庞大臃肿的后军,反应也是令人绝望的迟缓。
当烟尘在远处弥漫开来,马蹄声已是隐约可闻的时候,唐军后军好像才惊醒了过来。
外围唐军在将领声嘶力竭的呼喝声中,勉强停住了脚步,举起盾牌,架起长枪,护住大军侧翼。
即便是李神通已经反复告诫麾下众将,要提防敌军偷袭,并作出了很多的安排,尤其是在行军速度上,一直按住脚步,没有快速急进,将大军拉开。
可安排的再好,也不能改变唐军队列太多臃肿,反应迟缓,以及唐军各部战力参差不齐的事实。
临战之际,若唐军有整军备战的机会,这种缺点可以用雄厚的兵力来掩盖。
可他们面对的敌人却是最为擅长运动作战的并代铁骑,那么唐军诸般缺点在这种酷似遭遇战当中,也就表露的越发明显了。
阵列不齐,各军之间缺乏起码的默契,纷乱好像传染一样开始在唐军侧翼向整个大军蔓延。
好像只一刻之间,各种嘈杂的声音汇聚在一起便已响彻天际。
当然,早有准备的唐军不会还没见到敌人的身影,就陷入混乱之中,这只是他们第一次受袭,让还没怎么进入战争节奏的唐军有所慌乱而已。
其实这个时候,最为惊慌的不是唐军将士,而是本应该带领他们作战的主将裴寂。
什么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什么临阵从容,指挥若定,这个时候都已离裴寂远去了,之前做的那些心理准备,一点用处也没有。
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该干什么,在敌人到来之际又该下怎样的命令。
耳朵中听到的那些请令的声音,更是让他手足无措,十余万大军环绕左右,还未接战,军中主将竟然慌了神儿
当然,也没什么奇怪的地方,文人领兵,不外如是。
裴寂也算是当年随军南下攻取长安的功臣,受封更在众将之上,可话说回来了,这些和军功一点关系都没有。
他的官职得来,有一半是人情儿,一半则是太原拥立之功,他若是深有计谋而又能征惯战,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不服了,刘文静也就不敢在他面前屡屡挑衅。
可以说,初战之际,唐军后军表现之糟糕,几乎无法言表。
缺乏中军有效智慧的唐军,差不多就是各自为战,好在李神通安排的还算细致,没将后军整个侧翼直接暴露在敌人面前,不然的话,这一战数千并代铁骑可能就要创造一个战场上的奇迹了。
骑兵来的飞快,伴随着闷雷般的马蹄声,一队队并代骑卒纵马而来,到了近处,稍稍调转方向,在唐军侧翼不远处划过。
他们弯弓搭箭,随即弓弦的嗡鸣声便在震天动地的马蹄声中响做一片,箭雨如蝗,黑压压的升上天空。
“举盾,举盾,不要动,不要动。”
“弓箭手准备,弓箭手准备”
此起彼伏的声音在唐军中不断响起,却差不多都淹没在马蹄声以及各种嘈杂的声音当中。
箭矢雨点般落下,打的盾牌叮当作响,箭矢入肉的噗噗声随即连绵响起,成片的唐军栽倒在地,惨叫声一瞬间便大了起来。
不再有唇枪舌剑,不再有阴谋诡计。
并代骑兵用最为残酷也最为直接粗暴的方式,干干脆脆的拉开了战争的序幕。
攻击是波浪式的,几乎没有任何的间断。
数千并代骑兵排成数列,从唐军侧翼连续疾驰而过,箭矢不断升上天空,像一场缠绵的春雨般在唐军头顶上下个不停。
可景象是令人惊悚的,唐军为之前的纷乱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举盾并不及时,盾牌遮挡也不严密。
猬集在一处的唐军士卒像被风吹过的麦田一样,一片片栽倒下去,鲜血在几刻之后,便染红了他们脚下的土地。
当数千骑兵掠过,唐军后军侧翼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线条,那里倒卧着无数的尸体,受伤的人在拼命嚎呼,活着的人死死握住盾牌,顶在头上瑟瑟发抖。
而这也只是开端,战事一旦拉开序幕,就不会再停下来了
李破给予了骑兵将领们最大的自主权,而率领着数千骑兵负责骚扰唐军后军,并截断唐军粮道。
而一心想要立下功勋的薛万彻,需要用完美的一战来体现自己的领兵才能,那么还有比杀伤更多的敌军更好的选择吗?
圈马而回的并代骑兵,再次用骑兵特有的方式,急速掠过唐军侧翼,将之前的一切重演了一遍。
这一次,唐军阵中终于稀稀拉拉的射出了箭矢作为回应,几个倒霉的家伙被射中了战马,却只有一人被同伴纵马撞的骨断筋折,其余几个从地上翻滚而起,顺手拉住同袍的手臂,翻身便窜上了马背。
这是足以令很多人绝望的娴熟马术,战争当中保命的绝活儿。
两番过后,唐军在经受了第一波伤亡之后,好像终于清醒了过来,将领们努力的控制着军卒,让他们上前补上空位,将盾牌竖的密集了起来。
弓箭手也在不住迁移,准备给敌人造成杀伤。
步军和骑兵的较量,终于走上了正轨,可见,唐军并非什么软柿子,而区区数千骑兵,也不可能轻易撼动唐军军阵。
这年头的军旅,和平常时节的不一样,而且,他们也有着颇为严明的军纪作为约束,虽然主将无能了些,可他们毕竟不是一触即溃的乱军。
而这一场袭扰战,从午后开始,在不到半个时辰的时间内,唐军的伤亡终于变小了起来,骑兵的伤亡开始增多。
如今对付骑兵的利器,除了坚城和同样的骑兵之外,恐怕就数弓箭手了。
箭矢在天空往来飞舞,人喊马嘶,烟尘蔽日。
并代骑兵分散开来,如同狼群一般在唐军后军逡巡,一旦哪里产生空隙,立即便会冲上来撕咬一番,然后仗着战马之利,迅速远去,丝毫不给唐军太多杀伤他们的机会。
这不算是一次经典的袭扰作战,因为唐军几乎没有粮道被断之忧,粮草辎重其实也都被护在大军之中。
可并代骑兵在薛万彻指挥之下,还是对唐军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追追不上,和这些骑兵对射,又占不了什么便宜。
整个后军,十余万人,渐渐全部停住了脚步。
大军中军和另外一侧的人们,都在紧张的注视着喊杀连天的东边儿外围,可除了烟尘之外,什么都看不到。
这个时候,李神通派了人来询问战况。
这一问可好,本来只是想知道后军遇敌的情形,并无任何责怪之意,裴寂却是急了,之前大脑一片空白的他,在知道敌军只数千众,并非大队人马后,心中稍安之外,也有些羞惭。
再被李神通派人来一问,终于有点恼羞成怒,下了一个非常愚蠢的命令。
他令大军之中三千骑兵出战,和步军配合击溃来袭敌军。
如果唐军足够精锐,这并不算一个荒唐的军令,可唐军骑军自诩能战不假,但和并代铁骑比起来,呵呵
三千唐军骑兵本就在中军右翼,其实也是为防备敌军袭扰所设,这会从侧翼出兵,倒也不费多大功夫。
三千骑兵统兵的是原绛郡郡尉刘玄应,后改任绛州司马参军,可以说是地道的裴氏门下。
能领三千骑兵,这个身份几乎必不可少,至于能不能领兵冲杀,那也不用怀疑,毕竟他也是一郡军事长官。
可你要说他多有才干,又有多少率领骑兵征伐的经验,那也是胡扯。
真正的骑兵将领只会也只能诞生于边地,如今除了并代两州之外,其实也就剩下西北了。
一直呆在绛州为裴氏看门守户的他,和李破麾下那些杀出来的骑兵将领们相比,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之内。
三千骑军出侧翼,几乎正中薛万彻下怀。
这就好像正瞌睡,你就给送过来一个枕头一样。
其实根本不用薛万彻下令,首当其冲的史大立即率兵后撤,远离唐军侧翼,这个出身马邑猎户的大隋府兵,此时已经在连番的战事当中,成长为了一个合格的骑兵将领。
可见,一个人的经历才是一个人有所成就的关键因素,很多时候,天赋这个东西都要排在后面。
如果此时各领一千骑兵进行厮杀较量,就算后来人口口相传的那些英雄豪杰,差不多都得被史大摘了脑袋下来。
像刘玄应这样的,更是不在话下,史大本能的反应就是引这数千骑兵追出来再说。
月票月票未完待续。
………………………………
第458章吞噬
骑兵的纠缠较量,对于并代骑兵而言,是最为熟悉的作战模式。
进攻步军军阵的时候,他们好像还略有生疏,不能很快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战果,也就是说在厮杀的过程当中,把握战机的能力有所欠缺。
比如开始的时候,唐军军卒有所慌乱,骑兵这个时候上前冲阵,一定会对唐军造成非常大的杀伤,可并代骑兵还是按照之前商量好的策略,用弓箭来进行远程进攻。
而当唐军军阵逐渐稳定下来,战机也就消失了。
当然,即便是对于并代骑兵而言,这也算是一种比较苛刻的要求了,临机变阵,考量的不但的领兵将领们的胆量,魄力以及他们把握战机的能力之外,还要考验各部将领们的配合是否默契。
一个不好,也许就会形成自相残杀的局面。
所以,到底给予军前带兵将领们多大的自由,也一直是困扰主将们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个分寸不太好把握,尤其是得看军前将领的带兵能力而定。
不管怎么说,此时与唐军接战之际,一个很好的战机终于出现在了薛万彻等人面前,唐军骑兵出了唐军步军军阵。
可以说这种情形他们没遇到过,却也有所准备,步骑协同作战,也正是去岁冬天他们操演的重点。
那么反过来说,破除这种作战模式的战术也非常简单。
兵力雄厚的话,正面击破敌军骑兵是最好的选择,而那也是两支大军决战当中不可或缺的戏码之一。
而兵力不足的话,暂避锋芒,引敌军骑兵远离步军军阵,再视情形加以攻击就是最合适的战术了。
所以史大根本没有犹豫,在烟尘中隐约看见敌军骑兵出现,立即呼喝连连,率领部下骑兵转向。
军中号角随之响起短促的音节,这是遇敌退避的信号。
此时,唐军后军侧翼已是烟尘大起,马蹄如雷,响彻四野,箭矢在空中往来交错,唐军盾牌林立如墙,长枪像刺猬一般从盾墙之后伸出。
大群骑兵在阵外往来盘旋,不停在寻找薄弱之处,给唐军造成杀伤之外,自己同样在承受着伤亡。
一场袭扰战,打的和决战一样气势恢宏,数千骑兵便让十余万唐军不得不停下脚步,仔细应对。
这就是骑兵犀利之处,同样也是步军在野外和骑兵遭遇时最不愿见到的一种战争模式。
可唐军主帅的无能,让这种对骑兵而言,也无可奈何的僵持一下就变了模样。
随着唐军骑兵冒然出阵,四周低沉的号角声便接连不断的响了起来,这是狼群在传递信息,同样也是围猎猎物的开始。
而在这样一个局部战场当中,将领的作用被进一步凸显了出来。
对于一军主帅的裴寂而言,没有去到军前就轻易下令,让骑军出击,无疑可以说是指挥失当,一拍脑门就想出来一个主意。
而对于领兵的刘玄应来说,就纯属是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三千骑兵在他率领之下出击,因烟尘遮蔽,声音混杂的缘故,不知幸也不幸,他抓住了史大所部的一个尾巴。
这个时候,刘玄应表现出了一个军中将领应该具备的勇气,抽出腰间长刀,怒吼如雷,便率兵衔尾杀上,将旗所指,三千骑兵蜂拥向前。
就像是突然从唐军军阵当中伸出了一条极为粗壮的手臂,缀着史大所部的尾部就紧紧追了上来。
整条尾巴,好像一下甩在了一只拳头上。
一瞬间的交错,战场上便传来轰然一声闷响,无数骑兵人仰马翻,在烟尘中撞个正着,然后便被同袍或者是敌人踩在了马蹄之下,瞬间人马便皆被踏的支离破碎。
战马嘶鸣当中,马上的战士亡命而呼,纷纷举起武器,挥刀相向,随即便是无数身影惨叫着从马上被砍翻下去。
而唐军却在这一瞬间,遭受到了一拨箭雨的袭击,挥舞着长刀在烟尘中蒙头向前的唐军骑卒,在箭雨当中来不及举盾遮蔽,纷纷落马,强悍的并代骑兵,在这样的碰撞当中,绝对不会给唐军占到哪怕一点的便宜。
只眨眼功夫,猝然而又激烈的碰撞便结束了,在原地只留下了一团团的血肉,随即便被蜂拥而来的唐军迅速遮盖。
刘玄应勇气可嘉,确实给敌人造成了自袭扰之后最大的一次杀伤,也确实是身先士卒,做了众军之表率。
当然,他也是极为幸运的,在这样一个战场上,身先士卒可不是什么好事儿,一拨极为凶险的厮杀过后,他却能毫发无伤,足可称之为幸运了。
如果他是一个军中士卒,或者是低级军官,那么他是合格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