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雄-第1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并州一战,从夺下雀鼠谷,大军进入介休空城之后,就变得有些诡异了起来。
至今为止,除了这数千骑兵外,敌军主力一直未曾现身,派出去的斥候折损**,回来的也没探查到什么有用的敌情。
战局之古怪实是前所未见,若非他确信在平遥应该能遭遇敌军主力,并将与之一战的话,不然这样有点摸不清敌人虚实的战事,即便有诏书催促,他也不会让大军就这么暴露在野外才对。
实际上,以李神通那点从长安县起兵当中得来的作战经验,是很难应付这样大规模的战役的,他觉着战局诡异才属正常。
就像他的对手李破,在努力抢占战事先机的同时,也在不停的调整他的作战计划,其实这也是经验不足的一种表现。
只不过李破经历的战事太多了,相比之下,他要比李神通从容的多,也能够在关键时刻,很好的扬长避短。
依靠骑兵之利屏蔽战场,并诱敌进入有利于自己的战场之中,就是这种经验优势的体现。
而他对战争的嗅觉从来都非常敏锐,一旦察觉自己过于谨慎,反而对战事不利,便立即率兵南来。
他的临战决断,也补足了一些经验上的缺失。
相比之下,李神通就不成了,受到很多掣肘不说,在作战经验上,也差了李破不知多少。
像他军中在河南战场上冲杀出来的降将们,都要比这位大军主帅来的经验丰富的多。
而到了这一天,唐军离开介休已逾五十里,李神通有些不安,却还在想着率军前行,而没有从敌军反常的举动中感觉到危险的来临,也只能说他的作战经验真的很少。
此时,李神通将他的帅旗稍稍偏移至右侧,以求稳定军心之余,也想亲眼看一看并代骑兵到底是什么模样。
他的不安只能藏在心里,面上则镇定如恒,有条不紊的发下军令,努力掌握着大军的行进速度。
到了午时,在细雨当中,唐军停下来进食。
二十多万人铺开在方圆十数里的范围之内,唐军士卒们一边咒骂着该死的天气以及那些该死的敌人,一边咀嚼着干硬的粟米饭,打算享受一点难得安静而又勉强算得上幸福的时光。
而各部将领们则在想着什么时候才能看得见平遥城,缓慢的行军速度以及各种繁杂的军务一直在折磨着他们的精神,一条条的军令传下来,却都大同小异,让他们严阵以待。
他娘的就不能有点新花样?大家大老远的赶来,难道就是为了向北赶路来的?
实际上,到了这个时候,军中将领们的怨气都在积蓄当中,他们不怕有战事,他们其实怕的是看不到多少敌军的身影,却总觉着随时能碰到敌军主力的这种紧迫感。
这是步军长途行军几乎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没什么奇怪之处,只要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那么这种怨气到时候自然而然便也消散了。
重要的是,唐军各部来自不同的地方,唐军的凝聚力也远不如当初李渊任职太原留守的时候,也就是说,晋地的人们对李唐现在缺乏基本的认同感。
这种情绪夹杂在怨气当中,只等待合适的时机爆发出来而已。
而李神通的不安,更多的也正是来源于此,而非是来自于强敌身上。
可这还算是大军行军途中,颇为平静的一段时光。
可他们的敌人选择的进攻时间也正是此时。
唐军上下也就只吃了几口,苍凉的号角声在远方响起,接着便有号角声在唐军侧翼回应。
声音还在旷野中回荡,唐军侧翼的敌军骑兵,努力咽下最后一块肉干儿,纷纷翻身上马呼哨连连间,猝然便发起了今天的第一次进攻。
相应的,唐军也骚动了起来
金戈铁马,一瞬间细雨霏霏的夏日已是远去,天地之间,杀气充盈。
并代骑兵纵马而来,变幻着队形,张弓搭箭,密密麻麻的箭矢随之升上天空,随着细雨落下,唐军立即还以颜色,箭矢往来,战士惨叫着倒地,战马在哀鸣声中翻滚于泥水之间。
鲜血混合着雨水,在地面上开始肆意流淌。
“禀报总管,东北方向有敌军约五千骑,看旗号,领军的姓刘”
李神通在听到这样的禀报的时候,漫山遍野的骑兵已和唐军前驱接战。
上万的骑兵李神通第一个念头就是终于见到敌军骑军主力了,这个判断自然是来自于姜宝谊的叙说,也比较符合李神通等人的判断。
在唐军将领的认知当中,上万的骑兵出现在并代两州军中应该是敌人的极限了,要知道,西北薛举贼军声势浩大,又得突厥之助,也只一万多的骑兵可用。
当年的大贼白瑜娑,麾下号称数十万兵马,又占据了凉州牧场,麾下骑兵也只两三万人,却已是横行西北,无人可制了。
李神通紧张了起来,中军开始不断向侧翼缓慢移动,增援侧翼的军令在不断发出。
马蹄声隔着无数军旅也清晰可闻,地面也一直在轻微的震颤,远方的天空中,箭矢不停的在往来,隐隐的喊杀声同样在耳际回荡。
这是决战的时刻来到了吗?从李神通往下,估计都有着这样的念头儿。
李神通还很镇定,在听闻敌军并无重骑之后,他就从容了许多,并随之传令给后军的李孝基,令他原地驻守,无令不得妄动。
在听得阵前禀报,敌军只在外围骚扰,并无冲阵之举的时候,李神通除了略微送了一口气之外,微微还夹杂了些遗憾,此时敌军若是冲阵,应该能趁机杀伤敌军骑军,一举断李破一臂才对。
此时李神通也却并无多少欣喜之意,反而皱起了眉头。
对于并代边军将领他并不怎么熟悉,可一些名字他还是听说过的,毕竟晋阳并非铁板一块,一些家族和李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一万骑军,旗号不少,可将旗只有两位,一个应该是刘敬升了,一个应该是薛万彻或者是薛万均。
这两个人竟然各统五千骑兵,那么其他诸如尉迟恭,步群,罗士信等人在哪儿?
难道还是袭扰?上万的骑兵啊,李破小儿倒还真下本钱
想到这里,李神通冷哼了一声,阻我大军向前,看上去又无决战之意,难道是想我不战而退?气虚胆弱至此和他之前的预测,当真的不谋而合。
李破小儿已然胆怯,若能寻见其大军主力,定能一战擒之
那么接下来,李神通传下的军令就好理解了,让众军各部不得慌张,听令行事,又令左翼徐世勣部沿河而上,增援前军,令心腹部将王灵举率部增援右翼。
其实还是老一套,以不变应万变而已。
可以说,这万余骑兵并没有让李神通感到太多的威胁,没有重骑相随,冲不动他十余万大军组成的军阵。
这样的思维源于大隋遗留下来的旧有军事理念,不必多说,而李神通其实是高估了麾下唐军的战斗力,一万百战骑兵,发了狠的话,就算冲不动唐军军阵,也足以让唐军寸步难移了。
这是一支成规模的,又有着边军善战血统的骑兵,当今天下能比得上他们的,已不多见。
若非大军另有所图,光这一万骑兵,就能让唐军无可奈何,当年在河北与窦建德部相持,他们就曾让窦建德数十万大军裹足不前,如今也不过是重演一遍当年故事而已。
可以说,现在李破羽翼已丰,北来唐军正是碰到了一块非常坚硬的石头上,自己却还一无所知呢。
在此时,李破率步军也已进至唐军前方不足三十里处。
而从天空望下去,一支庞大的骑兵军旅,已经缓缓移动至离唐军不足二十里外
月票月票未完待续。
………………………………
第462章决战(二)
这个时候,从高空望下去,方圆数十里之内,并代大军竟是隐隐对唐军有了包围之势。
只是前方的领兵将领们并没有按照李破先前说的那样,重点切断唐军后路……
经过两天多的试探,尉迟恭和步群等人有志一同的认为,骚扰唐军粮道对李唐大军而言,并无太大损伤,平遥到介休这一段距离太近了,通常意义上的粮道,不适用于唐军。
那么也就不如派薛万彻联合另外一部,先拖住唐军前军……
而这样一来,大军主攻的方向也就昭然若揭了,还是唐军后军,无疑,这就是唐军的薄弱之处,而数万骑军的进攻,也从来不会是小打小闹。
其实,就规模和参战人数而言,和决战也没什么区别。
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实际上也正是由这样一场场的战事决定。
就像这次两军交战,起始点绝对不会是唐军离开介休北上的时候,而是从雀鼠谷的争夺战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近一个月的时光,两军大大小小十余战,伤亡已逾万人。
而现在对于并代骑兵来说,可谓是时机已至。
万事俱备之下,做出一些细节上的调整之外,其余诸般故事已经不太可能改变他们进攻的决心了。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尉迟恭缓缓举起手臂,低沉的号角声在大军中响起。
李年率三千重骑为大军锋矢,这是他凭着运气从罗士信手里抢来的位置,将旗之下,李年率先催动战马,徐徐前行。
随着前锋所部前行,大军一排排的开始移动,战马踏着碎步慢慢拉开一定的距离。
各色旗帜在大军头顶烈烈飞舞,将士们在马上最后一次检查刀弓甲胄,一双双眼睛慢慢浮起了血丝,染上了杀气。
百战之师蓄势待发,杀气充盈四野,让那缠绵的夏雨好像也变得冰冷了起来。
黑压压的大军渐渐膨胀开来,像涨潮一样,铺满在横约数里,竖有十几里的地面上,真正展露出了他庞大而又狰狞的身躯。
马蹄声像滚雷一样在旷野间回荡,排斥着其他一切声响,地面开始不停的震颤,就像一次小型的地震。
如此赫赫声势,唐军很快便已发现了异样……
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刻,唐军将军将领的误判,以及不能及时发现敌情的缺点都导致了唐军仓促迎战的结果。
当然,这也是骑兵和步兵野战中很常见的一种情形。
只是这样规模的骑兵攻击步军军阵的战事,自古以来都不很常见,英明的将领,绝对不会让步军就这么**裸的暴露在野外,任由骑兵发起攻击。
其实唐军前军受袭,后军也在待战当中,只是没想到会遭受这样的进攻而已。
当永安王李孝基得到禀报的时候,他已经在传令各部一定要守住侧翼防线,并命中军以及左翼各部层层设防了。
两万多骑兵漫野而来,离着又近,已经无需禀报,李孝基就已经知道大军好像来到了一个生死攸关的时刻。
这个时候的李孝基,已顾不得去想敌军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骑兵,又为什么一直等到这个时候才出现在大军面前,那些都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从敌军的位置以及前行的方向上看,他的后军必然是敌军攻击的对象。
和李氏宗族其他人差不多,李孝基的才能中规中矩,既不会比李神通差到哪里去,同样也不会高出多少。
除了布置大军防守之外,他也立即派人向前军求援,并严令缩在河边儿的裴寂率部向中军靠拢。
关键性时刻,李孝基表现的不算无能。
可一切都已经晚了,一般来说,大军较量,皆先取其势,等到刀枪并举的正面较量来临的时候,胜负其实大多数都已有了定数儿。
凭着士卒精锐,在大战当中硬生生胜出的战例,可并不多见,那种情形也大多都出现在和北胡的战争当中。
唐军和并代大军的交战,无疑属于前者,战略上的决策,才是这场战争胜负的关键。
临战之时,并代大军已是占尽了天时地利。
李孝基的军令传到阵前的时候,东北方向的并代骑兵的身影已是清晰可见。
十余万唐军整个骚动了起来,大军右翼各部将领的请令声,求援声,纷纷去到了李神通和李孝基那里。
李神通大惊之下,心都凉了。
前军正在受到万余骑兵的骚扰,如何还能去援救后军?甚至于在这个时候,李神通乱纷纷的脑海中,头一个升起的念头竟然是庆幸,庆幸敌军主力并未来攻击他率领的前军。
而作为大军主帅,悲哀之处在于,计无所出之下,只能任由各部凭天由命。
这不但是一军主帅的悲哀,同样也是最为失败的表现……
从唐军一系列的表现来看,李破确实失之于谨慎了,他和很多人一样,被十余万人这个数字给唬住了。
只想着跟唐军择地决战,却有意无意间忽略了唐军也只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军旅,并没有那么精锐的这样一个事实。
………………………………
蓄谋已久的攻击,没有任何的停顿,只来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李年便用力拔出钢刀,高高举在头顶之上,顺势催动战马的同时,在震天动地的马蹄声中,高声嘶吼,“杀,杀,杀啊。”
最后亲随拔出钢刀,紧紧跟随在他身旁,并齐声高呼,“杀,杀……”
带着满满的杀气的咆哮声在大军中蔓延开来,震荡四野,直上云霄,甚至在几刻之间,盖过了马蹄声。
钢刀出鞘的声音连成一片,在雨中形成一片刀林。
彪悍狂野的并代骑卒,人马具装,像一尊尊快速移动的钢铁怪物般,蜂拥向前,冲向唐军军阵。
唐军军阵中升起一阵阵的箭雨,黑压压的落在骑兵头顶上,打在重甲骑兵的甲胄之上,叮当作响。
偶尔有人一声不吭的栽下战马,发出沉重的闷响声,那是最为倒霉的家伙被射中了眼睛或者是甲胄的缝隙。
重骑突阵,是当年隋军最为常用也最为擅长战术模式,而这也是在中原统一战争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战术风格。
骑兵突阵,轻骑跟进,步军随之。
而起于代州的恒安镇军,其实在开始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已经抛弃了这种僵化至极的战术。
李破第一次运用重骑冲阵也是在跟唐军战于雁门的时候,今日对象又是唐军,可见,重骑兵的主要战场其实就是在突破步军军阵这里。
只要中原内战还在继续,重骑退出战场的可能性就不会太高。
重骑一旦冲锋起来,便会带来狂猛而又恐怖至极的冲击力,也正是坚盾长枪的克星之一。
飞斧和短枪也并不能给重骑带来什么杀伤。
战场上传来轰然一声巨响,声音传出老远,前排的重骑兵已经连人带马撞在了好像刺猬一样的盾墙上,顿时,盾破枪折。
无数的唐军士卒在这几吨重量的冲击下,带着一连串的骨折声,口中狂喷着鲜血,像木偶一般飞了出去。
就像撕开了一张纸,无数狰狞的怪物破阵而入。
像一把沉重至极的尖刀般,斜斜的狠狠插入唐军前军尾部,并向西南方向快速突进。
势如破竹,雪雾弥漫之间,一排排唐军好像稻草一般被横冲直撞的重骑兵践踏而过,不是被撞的骨断筋折,便是被踩的肠穿肚烂。
三千重骑所过之处,腥风血雨,一地狼藉,恐怖的景象直如修罗地狱一般。
重骑兵撕开了一个宽阔的缺口,侥幸躲过一劫的幸存者甚至来不及展现他们的恐惧,随即面临的是身着半身铠,蜂拥而来的轻骑兵,所以,这里不存在什么幸存者。
两万五千余并代骑军仿若一条长龙,蛮横的切入唐军军阵当中,在唐军前军尾部横扫而过,接着便冲入唐军后阵。
这样规模的战争景象可并不多见。
马蹄隆隆,箭矢横空,鲜血弥漫,尸体横陈。
马蹄声,喊杀声,垂死的惨叫声,战马的哀鸣声,等等等等,方圆二十余里,被战争的奏鸣曲完全笼罩在内。
骑兵像决堤的洪水一般漫过去,杀的唐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这个时候,几乎已经没有将领或者兵卒,甚或是民夫的区分,凡是阻挡在骑兵面前的,就都会被洪流所淹没。
唐军后军崩溃了……对于唐军将士而言,这是一场噩梦,同样也是一场惨败。
值得一提的是,首先逃走的并非是最为脆弱的民夫,而是晋州道行军副总管裴寂,他并没有按照李孝基的命令向中军靠拢。
在隆隆的马蹄声回荡于裴寂耳边儿的时候,这位李渊的宠臣,当即率部沿河而走,成为唐军后军中首先临阵脱逃的人。
这个时候,什么军功,什么荣华富贵,什么忠诚,都不如他自己的性命重要。
(月票月票,有点晚了哈,这一章不太好写,铺垫到现在,应该是一战而胜,却需要渲染一下,不然的话,大家又该说虎头蛇尾了,见谅见谅。)(未完待续。)
………………………………
第463章决战(三)
李孝基的帅旗歪歪斜斜的倒下,唐军后军大溃
十余万人的溃败和大军厮杀一样的壮观,漫山遍野的唐军溃卒,成群成群的向远离敌军的方向逃窜而去。
而唐军的前军,却在李神通军令之下,努力收缩着身体,战战兢兢的面对这个恐怖至极的景象。
此时唐军后军已经不再有什么抵抗,纵马向前的骑兵军阵已经蔓延向后军腹地。
一队队的骑兵从洪流中冲出来,纵马扬刀,追亡逐北。
大多数的唐军溃卒在骑兵席卷而来之下,根本不用招呼,纷纷跪地请降。
并代骑兵几乎是一战而定乾坤,杀伤无算,虏获亦无算。
根本不用第二次冲击,大军在号角声中,缓缓停住马蹄。
尉迟恭,步群等人传令各部,追击溃军,收拢降俘。
这个时候也就过了争功的时节了,胜利来的如此轻松,尉迟恭和步群都是心满意足,随即派人去向李破报捷,之外就是率一万余众回身过来,汇合刘敬升,薛万彻两部围住唐军前军。
说包围也不算准确,因为唐军前军依旧有十余万众,背靠着汾水,结阵而守,看上去想像击溃唐军后军那样干净利落的冲溃他们,很有些难度。
眼见天色已晚,唐军也不过是困兽犹斗而已,尉迟恭和步群等人略略商议一番,各自带兵退兵数里,收拾残局,也象征着今日一战终于结束了。
其实到了晚间,并代步军在李破率领之下已是赶到了战场之上,在唐军阵前结下营寨。
至此,唐军主力已是插翅难飞。
李破心情很是不错,从三月起兵,差不多三个月的战事下来,终于是得到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之前压力有多大,此时的满足感就有多强烈。
可毕竟十余万唐军主力还在,未竟全功之下,不能太过自鸣得意。
困兽犹斗这样的词句,送给现在的唐军好像挺合适的,若是被唐军来个夜袭什么的翻了盘,那就是笑话了。
打了这么多年的仗,李破可从来没有轻视过任何的对手,即便是在胜利触手可及之下,也是如此。
李破率军到来,第一件事不是别的,只是让陈圆,尉迟信等人仔细扎下营盘,严阵以待。
之后,又传令给尉迟恭等人,除了赞语之外,便是让他们不得轻忽,各自就地驻扎,派出斥候,严防敌人垂死挣扎。
有了李破坐镇,一切就更有条理了。
高兴的人不至于高兴的过了头儿,骄傲的人不至于轻敌,立下大功的人们,也不会只想着之后的诸般赏赐。
李破目光所至,众将皆是听令行事,不敢有违。
一群一群的唐军降俘转送入步军当中看管,缴获的粮草辎重也在清理当中。
到了晚间,唐军南边儿燃气了一堆堆的火焰,一种腥臭夹杂着烤肉的味道,渐渐扩散开来,那是在焚烧战死的唐军士卒的尸体。
夜幕降临,李破传令给刘敬升,王智辩两部,让他们连夜南下,去围住介休,从这个军令中可以看的出来,大局已定的意味非常的浓。
扎营之后,李破立即召集步军众将至中军议事。
议的什么也就不用说了,李破自然想毕其功于一役,唐军坚守或是徐徐后撤,该如何应对。
这个时候,李破所想的重点也变了,不再是如何击溃敌军,而是在这最后一场歼灭战中如何降低自身的伤亡。
商议许久,众将才陆续散去。
李破没多少食欲,作为领兵之人,时刻都承受着非常巨大的压力,自从军以来,好像每一战对他来说都生死攸关。
这次的时间不算太长,只三个月,便好像来到了结尾处,可李破看上去还是瘦了很多。
李破漫步走出军帐,守在账外的亲兵立即纷纷行下军礼,随即跟随在他左右。
李破抬头看了看天,不知什么时候,雨已经停了,一轮圆月爬上了空中,洒下淡淡的光芒。
李破笑了笑,老天爷也算给面子,这样的夜晚想要率军偷袭可就难了。
他深深吸了一口湿润而又清新的空气,有失主帅威严的伸了一个懒腰,又晃了晃胳膊,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