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雄-第2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能尽早迎娘娘南来之事……”

    听着听着,萧铣眼圈已然红了,随即垂泪不止,哽咽道:“姑母流离在外,受尽苦楚,朕心难安啊……”

    岑文本更难受了,所谓主忧臣辱,皇帝一旦在臣子面前开哭,那简直就是大杀器,最有名的就是当年的刘皇叔了,只要那位一掉眼泪,手下人等就都得抛头颅洒热血,以安主公之心。

    而萧铣和刘备还真就差不离,刘备说是汉室宗亲,可那都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家道中落到卖草席草鞋糊口的地步,可谓是丢尽了祖宗脸面。

    萧铣也没差到哪儿去,少年时家中穷的是叮当响,后来以贩卖字画书本勉强才能吃口饱饭,他起家是大业年间的事情。

    他的姑母萧氏成了杨广的皇后,于是一些萧氏族人陆续得到了任用,萧铣也就被人从族谱中找了出来,当了一地县令,在战乱来临之时,靠着萧氏在江南的声望,一跃而起,继之成了割据一地的诸侯。

    瞅瞅,不但占据的地方和刘皇叔差不多,起家的轨迹也极其相似呢。

    只是萧铣的脸皮是肯定不如人家刘皇叔那么厚实了,所以名声上也就差了不少。

    也就是说,能让萧铣当着臣子的面儿掉眼泪的事情真就不多,这会儿哭的稀里哗啦,那不是在邀买人心,而是人家真伤心了。

    当然了,不管是真情还是假意,作为萧铣而言,肯定是想着将萧后迎到岳阳来居住,这对他是极有好处的事情。

    皇帝都哭了,岑文本自然不敢怠慢,起身拜伏于地,眼泪也是说来便来,陪着皇帝哭道:“至尊仁孝,臣等敢不尽力以成至尊之名?”

    因为年轻,所以敢言,到了这个时候,有些话他还是要说出来,劝上一劝的。

    “然……晋阳远隔千里,路途不便,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啊。”

    萧铣显然没怎么听进去,眼泪更多了,“卿等自诩才干,朕托之以性命……今却无人能为朕分忧焉?”

    这样的话一出口,无论岑文本是热血上头,还是心有戚戚,都没什么选择,只能硬着头皮言道:“至尊勿忧,以臣看来,娘娘居于晋阳定然平安无事,想那李定安乃隋室旧臣,起兵于边塞,攻拔甚急,而今已全有晋地,然此人至今未有逾越之举,可见其心。”

    “娘娘归于晋阳,定能得李定安以礼相待……”

    岑文本说着说着,连自己都说的有点相信了,实际上呢,他用的无非是个拖字诀,更想趁机进言,让皇帝将志向定的再高些。

    至于那年富力强的李定安得了天下第一美人会做出什么荒唐事情来,其实都是细枝末节,他只知道,此时想要迎回萧皇后,不啻于痴人说梦。

    北边儿的那几位诸侯,各个杀的满身是血,谁得了萧皇后,也不可能乖乖的送来岳阳,尤其是那个李定安。

    家世卑贱,能做出什么来其实都不奇怪,更可畏的是,这人北连突厥,狠狠捅了李渊一刀不说,还能让突厥人将萧皇后送归隋地,里面到底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事故先且不提,这人看上去实在不好招惹的很呢。

    而且……李定安与李唐相峙,对于南边儿的他们来说,是十分有利的,换句话说,在大略之上,不说联其攻唐吧,也总不能去轻易得罪其人才是。

    这些道理其实都是明摆着的,众人商议多日,在此事上已然有了共识,所以说,不管萧铣哭成什么样子,愿不愿意迎回萧皇后,反正他手底下的人是不会为此事出尽全力了。

    萧铣好像终于听进去了,哭声略止,愣愣望着殿外,良久才道:“卿家所言极是……”

    岑文本当即松了口气,只是还没等他再接再厉,让悲伤的皇帝心雄气壮起来,萧铣已然接着道:“那李定安即自诩隋臣,当不至于慢待姑母……然朕为萧氏后人,怎忍姑母寄居他处?音信断绝,朕心难安啊……”

    岑文本眼泪也收了回来,眨着通红的眼睛,先努力咽下了要出口的一些话,顺着皇帝的意思道:“至尊宽心,此事易尔,遣一使者北行即可……”

    他这里想着此事到此也就差不多了,先将皇帝稳住,过后再跟其他人商议一下,一起来劝劝,想来至尊也不能一意孤行,他怕的其实就是皇帝派人去跟那李定安直接讨要萧后罢了。

    而且,王仁寿,宁长真率军援夔州,张绣等率军南下攻林士弘,多少大事待决,肯定不能在此事上多耗功夫,当然,北边儿那位的分量也在起着作用,若是换做一位皇帝等待迎转的话,也就不会是这么一个说法了。

    可没等他心思转上几圈呢,萧铣这里已是抚掌笑道:“卿家所言甚合朕心,朕有意遣人出使晋阳,一来呢,在姑母面前为朕陈说苦衷,侍候一番,替朕略尽孝心,二来呢,那李定安即为臣下……可能使之?如此英雄,若能为朕所用,岂非汉祖遇于张韩乎?”

    “三来,即便不能成此佳话,也当交好其人,共讨窃国之臣,卿家之才,不让高杨,可愿担此重任,以解朕忧?”

    岑文本当即就蒙了,不过到底是聪明人,转转眼珠儿就明白自己一不小心,脑袋就伸进套子里去了。

    而且,他还想到北上出使的事情皇帝肯定不是心血来潮,一定已经跟人商议好了,这个人是谁?

    能在皇帝面前提议让他岑文本出使的人,他娘的还能有谁?定是内史令元君善那厮无疑。

    至于他和元君善之间的恩怨,不但基于政见不同,而且还在于他威胁到了元君善的地位,而且人家这个时机把握的也很不错呢。

    王仁寿等人率军西去,周法明等在外,加之张绣等也率军南下了,而像岑文本这样深得皇帝信任,能够参与机要的人再要离开……

    好吧,权位之争而已,没有太多道理可言。

    而皇帝显然也不想再听什么南下还是入蜀的争论,于是乎……

    心念电转,在萧铣殷切的注视之下,岑文本垂首道:“臣遵诏。”

    萧铣喜道:“卿家忠直,才学过人,朕加卿光禄大夫,兼领左武卫将军之职,稍后会同楚王出使晋阳,如此可好?”

    岑文本嘴里发苦,心里却还是道了一声果然,如此一来,那边儿留下的只剩了晋王董景珍和秦王雷世猛几个,这边儿呢,剩下的也有数儿,吏部尚书裴松,礼部尚书刘玄善,加上中书舍人萧瑜等……

    等到出了宫门,岑文本忍不住回头瞅了瞅颇为简陋的宫室,叹息了一声,想着等他从北边儿回转,这里又会变成怎么一副模样呢?

    接着就又想着,他还能回得来吗?皇帝可说了呢,要人伺候于姑母身边,替他尽一尽孝心呢。

    想到此处,岑文本不由笑了,想那萧后与皇帝见过面吗?就算见过,又见得几次?如此谈何孝心?

    心中于是越加烦郁,想他岑文本自视甚高,一朝得遇明君,定能施展生平抱负,可如今看来,却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心灰意懒之下,他也不愿再去寻什么亲近友好商议,可不是嘛,皇帝的言辞以及作态都已表明此事不可更改,还商量个什么劲儿?

    若非如此,他也不会在皇帝面前当即领下这个苦差,再要辩说,皇帝的说辞肯定就不会那么温柔和煦了呢。

    岑文本于是甩了甩袖子,大步离去,径自回家准备行装去了。

    和他料想也差不多,翌日萧铣下诏,令他和楚王郑文秀两个北上出使晋阳,第二天晚间,皇帝御赐的良马就已经进了岑府马厩,催促他北行之意很是明显。

    于是,第三天他便与楚王郑文秀这个倒霉蛋一同出了岳阳向北而去了……
………………………………

第536章郑国

    二月间的河南从冬天里苏醒了过来,乱纷纷的好像和之前王李相争时没什么两样。

    能够安心种田过日子的人是越发的少了,李密虽然败亡,人头在北地转了一圈,却没震慑住什么人,效果和王世充所想相去甚远。

    所以战乱依旧没有远去,随着春天的到来,很多人从洞里冒出了头儿,匪患到处都是,有人甚至在瓦岗山重新打起了劫富济贫的旗号。

    王世充的兵马经过一段时间的剧烈膨胀之后,明显后继乏力了起来,随之扩张也陷入了停滞的状态。

    以剿匪起家的王世充于是又干起了他的老本行,四出剿匪,平叛,忙的不亦乐乎。

    这种情形其实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一来呢,河洛本就是四战之地,一旦陷入战乱,就需要一些支撑点,不然战乱很难平息的下来,而王世充显然没有那样的眼光,同时也失去了那样的时机,他和李密纠缠的时间太长了。

    二来呢,王世充的信用在之前已经用的差不多了,没人再去相信他的承诺。

    三来,他的部下们大体分作了泾渭分明的三部分,一部分是他从江都带过来的旧部,一部分是李密降人,另外一部分则是以河洛大阀为首的洛阳臣子们。

    这些人都有着深刻的矛盾,几乎可以用水火不容来形容,更让王世充痛心外加头疼的是,他最为依赖的江都旧部在和李密的连续交战中,伤亡惨重,等到李密败亡之后,他便不得不拉拢李密降人来压制洛阳城中那些顽固的世阀子弟们。

    这个时候,很多洛阳人将洛阳城称为匪巢不是没有道理的,李密手下那些无法无天的家伙们一旦进了洛阳城,顿时将洛阳闹的乌烟瘴气,让人实在不敢恭维。

    而这一年开头儿,匪患自不必提,李密部下大多投了王世充不假,可重又落草为寇也不少。

    到了此时,河南的饥荒已经很严重了,匪患自然也就愈演愈烈,这是个在战乱时节很常见的恶性循环,山东人和河北人已经做出了典型的表率,所以不必细说。

    更复杂的是一些匪类和李密旧部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于是也就显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他们流窜来去,时不时就能得到些补给。

    实在不成了就就近找个熟人去投靠,得了粮草之后,转头就又没了踪影,比当初那些乱哄哄的乱匪奸猾多了。

    王世充眼见匪患难平,怒极之下顿时动起了刀子,七八个地方守将被召回洛阳,没容他们分辩,便纷纷人头落地。

    王世充传头各处,并严诏各部,通匪者斩,而落在他手中的匪首们,也不再去分辨其人才干,名声,或者是家世之类,只剩下一个死字可写了。

    严酷的镇压其实并没有使匪患少上多少,河南乱的太久了,到了人命如草的今天,疯狂程度上差不多只能用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来形容了。

    秉性刚烈的人越来越少,但不怕死的人却越来越多,这种矛盾的特征一旦表现出来,想要弥平匪患,是越发艰难了起来。

    更为可怕的是,匪患纷起之外,各处的叛乱也多了起来,这也不奇怪,地方守臣们一见你治平的手段不多,给你来个见异思迁也就在所难免。

    而王世充称帝的副作用也在持续困扰着他,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李密旧部们在悄悄的怀念着旧主,当然了,这种怀念并非具体在李密这个人身上,他们只是在怀念以前那些无法无天的美好日子。

    张须陀的旧部们彻底已经失去了忠诚,裴仁基等人的死,给他们敲响了警钟,而且,他们也在暗自质疑王世充得位的正统性,在之后有些人陆续西去投唐就是明证。

    而对王世充登位最为反感的肯定不是他们,而是居于洛阳的世阀子弟们,他们在接连受到重创,还要忍受着屈辱,和那些在他们眼中卑贱无比,合该千刀万剐的匪首们并列一处,强颜欢笑的时候,随之而来的便是对王世充这个得位不正的人的痛恨。

    于是,接二连三的叛逃就上演了,王世充的中书舍人竟然在一年当中换了四个,一个是在裴仁基叛乱的时候掉了脑袋,一个叛逃李唐,被王世充捉了回来扒皮拆骨,另外两个成功上演绝地大逃亡。

    一个带着家眷去投了萧铣,一个单骑出走,跑去了长安。

    这还只是一个缩影,在王世充称帝之后,出走的河南世阀子弟根本没法细数,最为严重的时候,王世充不得不严令洛阳四城守将严查出城人等,又命各处守臣往洛阳送来妻儿子嗣等等。

    可这些手段对于人们出逃的遏制作用并不很明显,抛家弃子者屡见不鲜,反而让王世充很是狼狈。

    死的人越来越多,总这么杀下去,早晚杀的他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不可,例子也很好找,他的老对头李密就是前车之鉴啊。

    二月间,王世充又砍下了几颗比较大的脑袋挂在了洛阳城头示众,这里面既有触怒他的臣子,又有所谓的叛臣,还有大肆贪污粮米的蛀虫。

    一轮轮的清洗和好像永无休止的政治斗争,诸般战事,让人们已经麻木了起来,各种各样的冤魂在洛阳以及河南大地上空盘旋咆哮,让这里充满了戾气。

    遍观如今天下诸侯,最乱的可能就是河南王世充治下了。

    所以说王世充很麻烦,当然了,王世充自己是不会承认的。

    洛水之畔,周公庙,这一天冠盖云集。

    郑帝王世充携文武大臣入周公庙,献上诸般祭品,为百姓祈福。

    不用多说什么,原因很简单,既非匪患频仍,也非叛臣日多,而是粮荒越来越严重了,洛阳大仓的粮米终于被折腾的差不多了,饿死人的事情不再新鲜,别说洛阳城中的权贵们勒紧了裤腰带,连皇帝王世充和他的嫔妃们的生活质量也开始一天不如一天。

    而洛阳城中的乞儿一日多过一日,估计用不了多少时候,数量上就能超过各部守军。

    这实在是一件比皇帝反复无常,动辄要人身家性命还要让人恐惧的事情,王世充于是率众出宫,祭献周公庙。

    他信奉的神仙有点奇怪,也不知道周公有没有那个法力来庇佑百姓。

    周公庙是王世充亲自建起来的,建立的初衷也很不单纯,他和李密联合攻宇文化及,过后给自己找了个翻脸的理由,就是周公托梦。

    在这上面看来,周公法力确实有待商榷,因为他没能一棒子把老冤家打死,而是被反咬了一口,差点没让疯了的李密攻进了洛阳城。

    当然,他不知道改变历史轨迹的那个家伙是谁,他只知道周公可能不太在乎他这个想要效法前人成事的权臣而已。

    不过呢,周公庙到底是他一手所建,按照那些和尚道士的说法既然需要给百姓祈福,那么周公庙还是首选就是了。

    于是,作了皇帝没几天,闹了一脑门儿官司,好像就要饿肚子的王世充心不在焉的给周公上了香,献上祭品,念了祭文,也没在周公庙中多呆,便出了庙门,准备起驾回宫。

    众人簇拥间,王世充转头对内史令长孙安世笑谈几句,才慢悠悠的道:“大战在即,军中士气如何?”

    不等长孙安世回答,旁边已有人道:“将士枕戈待旦,皆愿为至尊效死。”

    长孙安世转头斜了那人一眼,心里骂了一句老狗,脸上带着笑连连点头附和道:“段公此言,有金戈之音啊……至尊御驾亲征,众人敢不争先?此去定是马到功成,群丑束手待缚矣。”

    王世充日渐浑圆的脸上笑容大作,看来是非常满意近臣们的言语。

    方才说话那人瞅了一眼长孙安世,嘴角抿了抿,心里也骂了一句,长孙家的狗崽子倒是唇舌便给,惯会哄人高兴。

    显然他与长孙安世并不太对付,只是互有顾忌,不愿撕破了脸面而已。

    这人叫段达,关西人,出身武威段氏,门槛不算太高,可也传承了不少年月了,从西魏开始崭露头角,到了北周年间有了些名声。

    再到段达这里就很了不得了,他四岁就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后来进入杨广私邸任职,成了杨广藩邸旧人中的一个。

    杨广的识人之明其实不用多说,吐万绪,阴世师,尧君素等都出身晋王藩邸,也确实都有着才干。

    段达也没给杨广丢脸,大业年间的诸般战事都有着段达的身影,从大业初年的平叛战争到西击吐谷浑,再到三征高句丽,段达屡立战功,深得杨广信重赏识。

    尤其是当年皇位之争当中,段达更是出了不少力气,如果杨广不是把隋室的江山给弄没了,离着段达平步青云的日子其实也不算远了,出将入相的说法很可能在段达身上得到再一次的验证。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一说,段达,元文都等人受命守洛阳,等来了的是王世充这样一个乱臣贼子。
………………………………

第537章狂悖

    在段达若有若无的目光注视当中,长孙安世就像被一条毒蛇盯住一样,是浑身的不舒服。

    别看长孙氏在东都根深蒂固,枝叶繁茂,还是隋室外戚中的一员,家世上面能甩出段达几条街去。

    可左骁卫大将军,金紫光禄大夫,陈国公段达真的不好招惹。

    这人在洛阳城中呆的时间不短了,先附樊子盖,奉命四处剿匪,战绩斐然,最后被李密击败,才退守洛阳,在洛阳守军中的威望很是不小。

    樊子盖病重,这人另起炉灶,扶保皇泰帝杨侗。

    是时,段达以讷言,右翊卫大将军兼民部尚书之职与王世充,元文都,卢楚,皇甫无逸,郭文懿,赵长文并称东都七贵。

    未几,王世充势大,可能段达也看出来了,皇泰帝杨侗和刘阿斗差不多,都在扶不起来之列,强要为之的话,自己怕是没什么好下场。

    于是,段达改弦更张,投了王世充。

    要不怎么说段达在东都向有阴狠之名呢,就是那会儿落下的首尾。

    他开始时不动声色,没跟王世充眉来眼去,只是等到宇文化及北来,元文都等建议联合宇文化及,攻打李密的时候,段达觉着时机终于来了。

    在元文都等人的建议被王世充等人所拒时,段达趁机密会元文都,卢楚等人,煽动叛乱,欲杀王世充。

    等转过头来,段达毫不犹豫的便将元文都等人卖给了王世充,并率兵亲手斩下了元文都的人头,算是给自己弄了个投名状。

    这还不算,之后不但建议王世充称帝自立,还亲自带人入宫威逼皇泰帝行禅让之举。

    由此段达也一举奠定了东都群臣之首的地位,若非王世充也怕稀里糊涂被此人给卖了,向来对其不冷不热,不然的话,尚书仆射的位置天然就应该是留给段达的。

    换句话说,陈国公段达虽说没有占据更高的职位,可不管你居于怎样的显职,又有着怎样的家世,也别想在人家面前指手画脚。

    可以说,这是个有着纯熟的政治手腕的将军,心狠手辣,翻脸无情,这样一个关西贵族,别说长孙安世了,就算是当了皇帝的王世充也要忌惮三分呢。

    此时感觉不太好的长孙安世游目四顾,想要指望随同皇帝一起前来的同僚们帮他分担一下注意力,可瞅了一圈儿,这些家伙各个面带笑容,频频点头之下,却没一个人愿意开声,显然不愿去触陈国公的霉头。

    长孙安世默默垂首屏息,心中骂了几句一群鼠辈,不足与谋,却也打定主意,轻易不开口说话了。

    王世充心情看上去却很不错,显然能够出来走走瞧瞧,巡视一下自己的地盘,让他很是高兴。

    驻足于周公庙前,志气高昂的道:“此战过后,诸卿可愿随朕西向乎?”

    众人一听,都立马打起了精神,向西啊,那还能是攻打什么地方,长安嘛,打完窦建德,再去跟李渊碰一碰,许多人都觉着不很靠谱儿。

    可这会儿谁也不敢怠慢,在血淋淋的屠刀之下,臣子们已经明白了这位的秉性,笑眯眯跟你说话的时候,你别以为他是在跟你推心置腹,当他疾言厉色的时候,却一定会有人头落地。

    换句话说,这位爱听好话,你用逆耳之言让他不顺心了,那他就叫你肝脑涂地。

    于是乎,一时间周公庙前谗词如涌,如果周公真的有灵的话,听到这些乱七八糟的话语,定也要打上几个冷战,掉上一地的鸡皮疙瘩的。

    嗯,河南的政治生态有点恶劣,可也没办法,皇帝就喜欢这个,此时便是龙颜大悦,颇觉众志成城,何愁大事不成?

    当然了,这一战大方向上是没错的,打的就是窦建德。

    用皇帝近臣的话来说,就是先除肘腋之患,再图西京,而他们口中的肘腋之患只能是占据了山东大部以及河北大部地方的窦建德。

    两家倒是交好了一阵儿,可随着去岁窦建德种田有了些效果,收上来了一些粮食,终于喘了口气儿之余,对洛阳的期望也就没那么迫切了。

    尤其是两家在山东的地盘犬牙交错,边界纷争一直没有停歇过,加上窦建德部缺粮,欲与王世充联合,互为表里,可使者来来往往,除了王世充越来越是盛气凌人之外,却没从王世充手中弄到多少粮草。

    这让窦建德十分的恼火儿,渐渐对王世充派去的使者不客气了起来。

    实际上,王世充如今哪里还能拿出粮草来给别人支用?

    两家开始闹起了不愉快,王世充也觉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