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雄-第2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不不,娘娘芳华绝代,天下闻名……臣却不敢窥伺,也只有大王这等英雄人物,才堪匹配,臣实是情势所逼,所以才想见一见娘娘……鲁莽之举,只望抱全自身尔,绝无他意,还请大王明察。”
“那你见皇后做什么?”
………………
审案其实是李破最擅长的本事之一,他自认为只在厨艺之下,因为他总能在人们闪烁的目光和言辞中找到破绽。
只是长久以来,和厨艺一样,能够用到的时候越来越少,反而是他以前并不擅长的一些东西,比如说知人善任,比如说大局决策等等,他做起来却越来越是得心应手,有了后来居上的趋势。
这次重新想当一回断事之官,可堂下之人实在不给力,既没有顽抗到底,也没有闪烁其词,稀里哗啦几乎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其间见缝插针,还能加上各种赞美的言语,让李破也是啧啧称奇。
真是闻名不如见面,这等奇葩……嗯,你也能算个人物了。
不管李破怎么想,他确实也算是救了云定兴一命,王世充治下戾气横生,各人皆是朝不保夕,云定兴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得掉了脑袋呢。
而心中早有打算的李破,虽说确实被这人的寡廉鲜耻震惊了一下,可他还是觉着,云定兴和杨恭仁,甚或是王禄等人并无二致。
他们要有王仁恭那么硬的骨头,可能早就去地府陪杨广耍乐去了,也不会到现在还活蹦乱跳的。
云定兴这算是自投罗网,省了不少事。
李破的手腕已经日渐成熟,在稍稍敲了云定兴几棒子之后,顺势传王世恽来见,严厉的申斥了这种不守规矩的行为,十足就是翻脸的架势。
王世恽大惊之下,连连告罪,并极力撇清与此事的关系。
这都在李破意料之中,既然王世恽表态了,那他也就“不为己甚”,大度的接受了王世恽的说法,却扣下了云定兴。
此时王世恽哪里还顾得上云定兴的死活,要是可能的话,他都想亲自动刀将此人砍下脑袋下酒呢。
实际上,不管云定兴名声怎么不好,王世恽都不得不面对回去怎么跟王世充解释的问题,因为云定兴任职工部尚书。
而且,这人还参与过洛阳城的建造,对洛阳四城极为熟悉,当初能御李密于外,此人可谓出力不小。
所以说,王世恽也是焦头烂额,他怎么也想不通,云定兴怎么会有那么大的胆子,透着去爬皇后娘娘的墙头儿。
然后他就是一惊,不会是云定兴得了皇帝的暗示什么的吧?云定兴那个混账难道是想为皇帝跟萧后暗通款曲?
想到此处,王世恽悚然而惊之下,也是哭笑不得,有没有这种可能?嘿嘿,他那兄弟是个什么德行王世恽可比外人清楚的多,你说有没有这种可能呢?
到了此时,王世恽也感觉对这个世界有点看不清了,就这么个情形,还想与众人争雄?见鬼去吧。
而对世界的奇妙之处,李破比他的感受更甚,因为李破又见了大病初愈的岑文本。
这位开始的时候还算中规中矩,相比窦建德和王世充,萧铣对晋地的威胁最小,而其正在与李唐交战,可以说,萧铣才是李破的天然盟友。
所以,即便萧铣派了使者过来,显然有着是想接萧后南归的意图,可李破还是对岑文本表现出了足够的热情和宽容,并没有多少遮掩的表达了修好之意。
岑文本身上带着的一些东西,像是礼仪,委婉的言辞,文雅的姿态举止,甚至于他的身高和长相,都是独属于南人的,和北人有着明显的区别,令李破很有些新鲜之感呢。
可李破天然就不是一个能够坐而论道的对象,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从来不是来源于孔孟或是老庄,这让他的优势很明显,短板之处也同样清晰可见。
没有引经据典的能力,以及好的文学艺术修养,极大的凸显了他的侵略性和他那务实的作风。
可以说,在岑文本眼中,李定安有着典型的关西贵戚形象,用雍容的礼仪和庄严的姿态来掩盖他们身上那张牙舞爪的霸道气息。
可惜了,李破是用最为平和的心态来接待他这个使者的,竟然还是给对方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可见南人确实柔弱了一些……
他们印象中的好皇帝……嗯,应该是杨广还作晋王时那个样子,做事谦恭,礼让诸阀,敬天畏地,还能吟哦上些优美的诗句,啧啧,在江南门阀子弟眼中,那简直是完美的王者形象。
等到病怏怏的岑文本告退而去,李破揉着额头静思片刻,心想,萧铣派来的正使竟然想留在这里不走了?
内史侍郎,加光禄大夫可不是什么小官儿,足可以称之为皇帝近臣,有时候在皇帝耳边叨咕几句,也许比六部尚书还好使呢。
这样的人要留在晋阳侍奉萧皇后?打的又是什么主意呢?
这个时候李破也觉出来了,几家来使都很怪,世界很奇妙,王窦两家正使还有点模样,副使却是乱七八糟,到了萧铣这里,连正使都透出了古怪,副使更是倒霉,直接躺倒在了蒲坂。
你们这是一起都来考验我的智商来了?
到了这个时候,其实李破也没时间细细思索是自己名气大了起来,加上萧后南归,所以引得人们纷纷前来修好,外加送上些礼物,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才导致了今日的情形。
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封王之礼已经确定了地方,就在晋阳行宫正门处,那里地方不小,又在行宫之前,很是庄严肃穆。
整个流程已经完备,王服,印玺,仪仗等物也已制作了出来,其实也就是仿照隋时旧例,加以修改而已。
这些东西有何稠等人监制,不用李破怎么费神,可流程上几经修改,除了需要李破过目之外,还要事先演练上一下。
而且称王之后,官署也要建立起来,就算李破准备用上一段时间,来完备官署中的各个官职,可一些事情却还得现在就做。
比如说官署的位置,李破觉着总管府很大,不如将官署都设在现在的总管府中,众人也没有异议,可却得将总管府改建一下。
像步群,薛万均等人就觉着吧,晋阳行宫那么大,空着也是空着,不如搬进去住,还省事儿不少。
这主意听上去其实不错,可最终还是作罢,因为称王和称帝到底不一样,占用前隋行宫的话,会在名份上造成污点,其他人便觉着没必要多此一举。
可见,不管众人怎么个说法,其实却都认为李破称帝是早晚的事情,只是谨慎的人还是占了多数罢了。
萧皇后的策书又称懿命,多数违制,因为封拜诸侯王公是皇帝的事情,皇后站出来那是乱命,可这个时节却没多少人去在乎了。
李破的王位得自大隋最后一点余辉,不是做给诸侯们看的,而是他们的臣下子民,告诉所有人,咱们就算非为承自正统,却也不是没有来路。
所以,皇后的策书便由陈孝意,王丛等人草拟,已经送给萧皇后过目,等到李破入宫又见了一次萧后,并在行宫之前走了一圈,其实也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状态了。
…………………………
选定的吉日很快就到了,不快也不成,因为李破想在春耕之前将事情做完,他可不想将时间都浪费在一个典礼上面,虽然那也许是他到来这个世界以来,最为辉煌的一刻。
可他还年轻,几乎是一年一个台阶的走上来,日子还长,多大的功勋,多大的荣耀,都毫无疑问的会被他抛在身后,所以,没必要在这里停留太长的时间,等他老了,此时此刻,自然会出现在他记忆里,成为他回忆中的一部分。
他想的挺开,为此臣下们却忙的焦头烂额。
行宫前面的高台已经快速建成,稍稍体现了些大隋的建造速度,总管府前面的围墙和房屋被拆的七零八落,以一些主建筑为支点,连片的官署正在成型之中。
其实在这个上面,李破也不想大动干戈,晋阳还能呆多久,他不太确定,可他却知道,也许下一次战事过后,晋阳在他治下的中心地位便会不保了……
可最终还是令人开工,因为不管将来如何,眼下却需让官员们保住他们的威仪,也会在之后一段时间免去许多不便。
在何稠等人眼中,这都是芝麻大的小工程,何稠自己甚至懒得去看上一眼,从设计到改造几乎都交给了旁人来完成。
………………………………
第590章称王
这一日,晴空万里,春风徐徐,正是众人选定的吉日。
还真别说,这年头的官员们大多对天文有着一定的了解,别看有点宗教的意味在里面,可对祭祀,典礼,动土等事而言,确实有着一定的道理。
他们选择的吉日,绝对不会狂风大作,阴雨连绵,当然了,如果你遇到一些不靠谱的家伙,也没办法。
若是那般,你要是一路走的稳稳当当也就罢了,若是有个磕磕绊绊,准保有人拿来说事,史书之上就记载了不少这样的事例。
李破称王的流程必定与平常时节不同,其他诸如李渊,窦建德,王世充等,他们称王的时候也不尽相同。
李渊虽是受封,可声势也弄的不小,窦建德属于自己称王,重点不在称王之礼,而在于设置官署,其实想让他讲究他也讲究不起来。
王世充也是受封为王,和李渊大体相同,只是那会河南战乱正烈,为了震慑内外,王世充的称王之礼弄的兵甲林立,好像鸿门宴一样,还流了不少血,很不吉利的一个过程。
李破和他们都不一样,没有皇帝,只有一位皇后在,大义名分上的分量稍弱于李渊,王世充两个,却比窦建德要强的多。
和李渊,王世充相同的地方在于,李破在称王之时,要顺便祭祀天地和列祖列宗,这在平常时候是肯定不成的,那时只有皇帝和太子有这个资格,其他人最多只能祭祀一下祖宗。
这一天李破可就闲不下来了。
早上起来,草草用过早饭,便穿戴整齐,几个女人围着他转来转去,说个不停,李破觉着这么来上几次,别说他烦不烦,家中这几个恐怕要得精神病。
府中也一下热闹了起来,护卫们一部分要把守府内各处,一部分则要随行在李破身边,罗士信,刘敬升,徐世绩,赵世勋几个人各司其职,务求稳妥庄重。
薛万彻,薛万均兄弟一内一外,掌管晋阳各处城防,守卫以及城外各部的军律等事。
步群,尉迟信等人则坐镇于城外军中,不会亲身来城内观礼了。
如此布置可谓是防微杜渐,务求在这一天平平安安的将事情典礼办下来。
总管府中各处都在忙碌,仆人们帮着整理衣甲,仪仗,还要为今晚的宴席做好准备,女人们在围着李破转了好久之后,便陆续去做自己的事情了。
李破在镜中瞅着自己如今的装束也觉着挺有意思,他现在穿的自然不是王服,而是并州总管的官服。
圆领,宽袖,窄腰,袍服几乎及地,上面纹着复杂的图案花纹,看上去挺华丽,其实非常的简约,充满了隋时的装束风格。
其实李破非常欣赏前隋的穿着习惯,装束朴实,务求简便,即便是各种官服,也是随时能飞身上马那种。
而且最为重要的是,隋人没有蓄发的规矩,很多人留的都是半长不短的头发,能挽在头上,却绝对不会像女子一般高高隆起。
当然了,若是像契丹人和靺鞨人一样,秃着前额,留条尾巴在身后,李破一定会往死了吐糟,主事之后第一个就是要让大家先都剃个秃瓢出来。
说来也是可笑,总管的官服李破是头一次穿在身上,除了头上那顶很大的官帽让李破觉着有些滑稽之外,其他看着倒也不错。
以李破的身板,加上日渐浓重的威严,这身官服跟他很是契合,好像凭空就多了几分威势出来。
李破晃晃脑袋有些自得,天生就是当官儿的料啊,以前怎么没发现呢?也不知王服穿在身上又是如何?
没自恋多久,觉着时间差不多了,李破招来护卫从府中起行。
整个晋阳城在此时也苏醒了过来,整条通往晋阳行宫的道路两旁,都有军兵和晋阳令属下的衙役巡视把守,却也不禁百姓在道路两旁围观。
李破一行所到之处,道路两旁的人影便一片片的低伏下去,称颂之声不绝于耳。
李破觉着宣传的很到位,人们的反应也不错,就是不知李渊称唐王的时候,又是怎样一个情形呢?
此时晋阳城中已是烟气渺渺,那是晋阳人家在焚香祷告,想要沾点汉王殿下的福气。
一路无阻,也没遇到什么刺客,更没有示威人群阻路,很顺利的便来到了晋阳行宫之前,没有在这里停留,李破下马,在温彦博等人陪同之下,径入行宫。
玄武殿前,萧后一身宫装,在此已等候多时,李破一至,先拜见皇后,随即刘景开始宣读策命,语声一落,那边许昭立即送上册,宝等物。
然后李破施礼谢恩,按照正常的规则,到了这里,封王之礼也就算完了。
此时李破却觉索然无味,甚至觉得有些滑稽,纯属自导自演的戏码,让人绝对生不出多少自豪感来,想来自古不少权臣对这一点也都感受颇深,只是没人说出口罢了。
对于这些过程性的东西他们又有几个会兴致盎然呢?他们所看重的只能是之后到手的权势……
时间上并不算紧,李破挥手斥退众人,上前大大方方的站在了萧后一侧,笑道:“多谢娘娘成全,辛苦娘娘了。”
萧后笑笑,道:“此时将军还有闲与本宫说话,辛苦一些又算什么呢?”
李破道:“此情此景,颇为有趣,想来娘娘与我当有同感吧?”
萧后侧目,心说,真的这么有趣吗?可真要是易地而处,也许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念头了……
“将军说笑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只望将来将军莫要让晋阳也沐于烟雨之中啊……”
呀,我大喜的日子,你竟然敢给我泼冷水?
见了两次面,此时萧后的词锋也锐利了不少,也就可见李破给萧后的印象了,言辞颇健,威胁性却不见有多大。
“将来之事可谁也说不好,这路途之上,江南烟雨肯定见不到多少,腥风血雨倒会时常相伴……今日王冠加身,于我于娘娘而言,皆乃幸事,就不要惦记那些烟烟雨雨了吧?”
萧后听了,心道,你们男人只知道打打杀杀,何曾见过真正的烟雨了?摇头轻轻叹息一声,侧身道:“本宫有些累了,汉王还是请便吧。”
鼻子碰了点灰,李破也不以为意,女人总有些时候不太舒服嘛,咱可要打起精神来,再滑稽的戏码,也要演完再说。
这戏可不是演给他自己看的,而是翘首以盼的众人想看到这样一出戏码,此时他还能跟萧后说上几句,肯定没有任何炫示的意味,是颇有人情味的一种举动。
这也是他一贯的做法,在不影响其他什么的情形下,就会表现出来,他愿意留给弱者一点余地,和之前许多事情一样,这是从草原的寒风中保存下来的一点仁慈和宽容。
吉时快要到了,温彦博已经几次想要上前相劝,皇后再美,也美不过王位嘛,你这会儿跟皇后嘀嘀咕咕……可太不着调了啊。
好在没耽搁多大一会儿,李破挥手之间,众人簇拥着他先到偏殿,换上王服,出来便朝行宫正门方向行去。
晋阳行宫的正门已是四敞大开,门前的广场之上戒备森严,观礼的人们早已等候多时……
李破行出宫门,人群骚动了一下便安静了下来。
万众瞩目间,由礼官温彦博引着他来到备好的香案前面,献上祭礼,拜祭天地,然后就是列祖列宗。
天地也就算了,李破的祖宗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是谁,他倒是想将李承顺等几个老军的名字写上,可那肯定不成。
父祖倒是好说,李承顺说的很详细,只是再往上找就不成了,晋末战乱之后,天下才安定没多久,一个府兵人家,没那么远的传承。
这事其实好说,西北姓李的当以李广最为有名,那就是他了,还想更久远一些,那也轻易,李姓的祖宗其实来源于山东,正经的炎黄血脉,能有记载的第一个人叫皋陶,是个部落首领。
他的后人出现了理姓,后改为李,也就成了天下李氏的始祖。
李破于是光荣的有了祖宗,祖于皋陶,宗于李广,报上来的时候,弄的李破满头黑线,却也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谁让大家都是这么干的呢?
祭祀完毕,嗓子已经有些哑了的刘景终于完成了任务,换了苏亶上前,向众人宣读皇后策命,接着便是李破登上高台,接受众人礼敬。
李破拾阶而上,心情却是平静如水,当初他在涿郡见了杨广登台祭天,心情颇为澎湃,后来在云内他自己登上了高处,祭于战死将士,心情依旧。
可有了那两次经历,轮到他称王之时,就没那么多想法了,占的再高,也高不过天去,望的再远,也出不了晋地,下面的人再多,也多不过百万大军,所以远未到自我陶醉之时……
可以说,在权势登上了一个阶段性的高峰的时候,李破却无多少兴奋之意,他日渐深沉的目光,逡巡四顾,没有过多的留意眼下,而是执着的望向了将来。
………………………………
第591章官制
封王过程其实谈不上繁琐,离着隆重也有些差距,甚至不如李破在云内祭奠阵亡将士时那么慷慨激昂。
可它的意义在于,这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无论是官吏还是将领,为什么期盼李破称王?
俗话说的好,蛇无头不行,用到这里,也不是说大家没有首脑,而是说李破没有王爵加身,便与群雄有着一定的差距,大家心里总觉不安。
这和打仗一样,目标不够明确,众人也就觉得底气有点不足,这是一个道理。
而最大的收获其实不是李破头上多了一顶王冠,而是三家使节在一旁观礼,不管他们愿不愿意,在一定意义上都表示着他们承认了李破的地位,于是也就踏实了李破的名份。
也会以最快的速度,将李破称王的消息散布开来,于是,天下人便也知道,晋地多了一位汉王出来。
此时效果也许没有多少,可若李破一旦开始攻城略地,那么对于一些人而言,归于汉王治下也就不是那么难以接受的事情了。
好处其实很多,也就不用一一细数了,不然的话,乱世当中,大家也不会注重什么大义名分。
对于李破本人而言,唯一的缺点也很明确,那就是他的退路越发的少了起来,你都戴上大帽子了,谁捉住你也不会纵虎归山。
至于汉王的王号,李破的心腹们再也没有叨咕什么,和天下群雄有别,却又没有离经叛道,其实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礼毕,新鲜出炉的汉王殿下打道回府,过程很顺利,没出什么纰漏,是个好兆头。
回到府中的李破并没有感到疲惫,他知道,接下来的时日会非常忙,设置官署,分封官吏,在最近的一段日子里,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得埋头于人事任免上面。
陈孝意等人列出来的名单上,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名字,官职多的连李破都觉得头晕。
其实大部分还是沿袭隋时官制。
前隋官制有多复杂?这么说吧,隋时的官制完备程度曾被时人赞曰,亘古皆无,它是后来军事政治制度的开端。
其中大部分制度都形成于汉时,经历了汉末战乱,魏晋南北朝之后,在隋开皇年间做了一次大规模的总结,于是形成了定制,让后来各朝制度难有逾越,各种改革也几乎逃不出它的范畴之内。
杨坚之雄才大略,表现在外的可不光光是统一了中原,压制住了突厥那么简单,他让中原帝国的统治架构彻底发生了变化。
人们常说中央集权自唐而始,实际上,李唐只不过是沿用了隋开皇年间制定的各种制度而已。
只不过是大隋出了杨广这么个败家子,太过短命,于是占便宜的也只能是后来人了。
李破对大隋官制了解的很多,却也不算太多。
说起来有点矛盾,可就是这么回事儿,说他了解的多的地方在于,对于郡县以及总管府的一套流程,他是非常清楚的,对各个军府也不陌生。
可说起来隋时官制的精华来,他就有点蒙了,本来他挺好学,跟李碧,陈孝意等请教了不少东西,可完全没有系统性的研究过。
其实你只要不融入那个环境,在长安或者洛阳待上几年,外间之人想要说清楚大隋中央的各种官制职能,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一般。
比如陈孝意就跟李破讲过一个笑话,他曾任东都行台吏部考功侍郎,大雪过后,心血来潮,便派人去请礼部主客侍郎柳掸晚间至他府中饮酒赏雪。
派的人去到礼部,正好看到柳掸的侍从,便将邀约说了,那侍从也信誓旦旦说会说予主人知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