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雄-第2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矛盾重重的河南大军终于在关键时刻崩溃开来,关上的唐军将领们,从太子李建成以下,各个看的目瞪口呆……t

    :
………………………………

第652章诡异

    和张士贵跑去李破那里一样,秦琼,程知节来投,对于李建成而言也是意外之喜。

    这可都是在河南有着大名声的人物,在李密麾下时,任内军四骠骑,算是李密心腹部将,到了王世充手下,则更上层楼,很快就都成了卫府将军。

    他们出身山东剿匪官军,活跃于河南土地之上,几乎是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这样一个位置,照这个年头的看法,此乃良将无疑。

    李建成大喜之下,很郑重的招待了两人,也让这两个已经将叛主求荣当做家常便饭的家伙“见识”了一下什么才叫真正的王者风范。

    自始至终,两个人脸上都带着得遇明主的欣喜笑容,让李建成非常高兴。

    走了一个张士贵,来了秦琼和程知节,一来一往,让李建成觉得老天爷还是很照顾他的,天之骄子就应该是他这个模样才对。

    而有了这两人在,王世充的大军对李建成而言,便也没什么秘密可言了,像这种临阵叛逃的军中重将对大军的伤害不言而喻……

    所以,王世充大军开始攻城的时候,潼关守军的信心是非常充足的,河南大军内部矛盾重重,缺衣少食,领着他们的伪帝王世充又无谋嗜杀,若是这样还不能战而胜之,那大家伙不如回家种田算了。

    而且叛将总要送上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礼物,张士贵如此,牛进达,沈青奴也一样,秦琼两人同样不会例外,因为叛将既要送上投名状来取信于人,还要体现出自我价值,不然的话,富贵荣华怎么会凭白到手?

    于是这个时候,秦琼趁机就给李建成出了主意。

    他们两个是悄悄走的,没有惊动什么人,王世充过后必要隐瞒消息,不然的话大军说不定就走不到潼关城下了。

    这个说法有点夸张,可大体上也接近于事实。

    既然消息不曾走漏,那么就有隙可循,在战事进行到关键的时刻,他们两人无论在关上守城,还是率兵出去,都可能有着一锤定音的效果。

    这显然和李建成与众人商议的结果有着很大的差距,还是那句话,李建成麾下少经战阵的缺点一直在作祟。

    当他们见到铺天盖地的河南大军的时候,胆气不由自主的便弱了下来,所以他们的建言也就可想而知了,多数人的意思都是借秦琼和程知节的名义,去招降王世充部将。

    想要让王世充内部先乱起来,再寻隙攻之。

    又是一个不怎么好,却也绝对算不上坏的主意,而且很可能奏功。

    按照习惯,李建成博纳人言,自己又左右权衡,最终还是听了秦琼的建议。

    至于这里面的原因嘛,一来呢,有张士贵的“前车之鉴”,让李建成意识到自己麾下众人才能多数平庸了些,出的主意便也偏于保守。

    张士贵逃走之后,李建成在焦头烂额之余,也自省了一番,每每想到若听了张士贵所言,此时的情形又该如何?

    毕竟人家张士贵率三千骑兵出去,还有着掣肘在侧,就能破敌五万,这样的人……出的主意应该也不会差啊……

    好吧,李建成确实有点后悔了,东宫人才是多,可优秀的领兵将领却拍马也赶不上秦王府,若是那会张士贵能老老实实回转潼关,真心诚意的跟李建成认个错,说不定就能得到重用呢。

    当然了,已经过去的时候,没法再去重来一遍。

    所以秦琼的话,听在李建成耳朵里,分量无形间便重了几分。

    二来呢,李建成觉得秦琼和程知节是最熟悉敌情的人,其人所言必然要仔细考量。

    三来,嗯,别看程知节长的很是“丑陋”,可人家秦琼长的好啊,一副威武模样,既不柔弱,也不粗鲁,很符合李建成的观感,一见之下便顺眼的很。

    再加上秦琼祖上出身山东武将集团,家世上非常显赫,就算后来落魄了些,那也绝对不至于落到身无分文,需要买马求活的程度。

    李建成和李渊一脉相承,比较看重这个,没有来历的程知节就享受不到秦琼的待遇,估计打完这一仗,若是不能沾秦琼的光的话,很快就能被扔在一边,甚或是在之后的战事当中,把这个大胡子消耗掉。

    而且,秦琼这个人还有个最大的长处,礼数周到,说话动听,算是很有人格魅力的一个人,当他想要说服谁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有被“说服”的感觉,不自觉间,就将他的话听进去了。

    这样的本事可不是谁都能具备的,更像是天赋,而他的好名声其实也多数因此而来。

    总而言之,他的建议确实是被李建成采纳了,打动李建成的其实就是秦琼最后一句,若让王世充退回洛阳,必然后患无穷。

    几天前,张士贵所言其实也就是这么个意思,最终却以叛逃为结局,可这样的话在人家秦琼嘴里说出来,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所以王世充和李建成在潼关杀成一团,却不约而同将两个家伙叛逃的消息瞒的死紧。

    关键时刻终于到来,其实是李建成率先顶不住了,和疯狂的王世充相比,他的顾忌真的太多太多,于是乎,两个郑军叛将在潼关上露面了。

    效果比较……“惊悚”,关下的大军还在保持着攻势,好像只在下一刻,河南大军便已自相残杀在了一起。

    那一刻爆发出来的杀气和乱纷纷的场面是如此的惊人,让做了准备的唐军竟然有点不知所措了起来。

    杀气冲天而起,河南将领们做出了最为疯狂的举动,在敌人注目之下,相互厮杀在一处,只在短短一段时间之内,便让混乱蔓延开来,近二十万大军,好像发生了营啸一般,刀枪并举,无数人在片刻间,便已尸横就地。

    鲜血弥漫中,王世充的帅旗东倒西歪的向后逃去,而这才只是开了个头儿而已……

    关上的李建成回过神来,急命人去招来众将,看着关下乱如蜂窝的河南大军,开起了战时会议。

    这个时候,两个河南降将率先就觉着不对劲了,这样一个关头,你还要招众人前来商议,不是应该马上做出决断,传下军令吗?

    他们两人曾经跟随过的人物,可都是能当机立断的家伙呢。

    可这就是李建成的风格,从不妄断,也从不妄信,这种沉稳的性格让他的太子之位稳如泰山,可现在,却让他缺乏临机应变的缺点一下摆在了明处。

    这真是一个分外诡异的局面,自古以来恐怕也没出现过呢……

    而乱纷纷的建议涌入李建成的耳朵,好像比关下的厮杀声还要混乱几分。

    有的人说要带兵出城,趁势掩杀,去砍下王世充的脑袋。

    有的则在说着,这么乱法,一旦出城,说不定就要跟敌军陷入混战,很难说最终谁会掉下脑袋,说不定王世充还能反败为胜。

    更有人说,不如让秦将军和程将军带兵出城,招降纳叛一番,再一同击破王世充所部。

    这个阴损的主意把秦琼和程知节都吓了一跳,他娘的,这样的混战你叫俺们去招降谁去?说不定就会被卷进去没了性命呢。

    照这样一个情形来看,其实秦琼算是出了个馊主意。

    他既不知李建成性情,也不知唐军内部诸将都有着怎样的特点,所以结果一旦出来,反而效果大打折扣。

    当然了,秦琼的领兵之能也就那么个样子,按照他原来的轨迹,秦琼冲锋陷阵自然不在话下,可那样立下的战功又怎么能比得上他在玄武门立下的拥立之功呢?

    换句话说,现在这样一个局面,反而不如与郑军将领相通,徐徐图之来的好些。

    最终还是桑显和的建议更为靠谱一些。

    不如在关上静观其变,等关下杀的差不多了,再出关收拾残局,一举击破王世充。

    当他说话的时候,大多数人便都闭上了嘴巴,因为桑显和在潼关已经呆了很久,而且能征惯战,在潼关守军中素有威望。

    实际上呢,对于崇尚进攻,曾经在河东跟李唐相持,眼见形势急转直下,一怒烧了蒲津桥的桑显和而言,这也是一个十分无奈的建议。

    关下太乱了,即便是久经战阵的他,瞅着也有些眼晕,这要是此时出关,陷入这样的混战当中,很难说结果会怎么样。

    而且,此时唐军上下守城多日,也已疲惫不堪,加上李建成也并非一个能让大家敢死向前,无所顾忌的统兵之人啊……

    于是潼关的局面更加诡异了几分,守军眼巴巴的瞅着郑军杀做了一团,却无人领兵出关给郑军致命一击的意思。

    这无疑是一场大胜,而且是典型的战略上的胜利,可说到战术,那真的是一塌糊涂,过后很多唐军将领甚至将此战当成了自己的耻辱,不愿向任何人提及。

    这样的胜利也算是千古奇葩了……发下军令的李建成好像也感受到了众将那带着些诡异情绪的目光,强笑着向众人言道:“今日一战,王世充即便不死,也必危殆,之后众人还当奋勇,孤定不吝官爵之赏……”

    可他的话,在城下那震天的喊杀声的渲染之下,轻飘飘的好像没有一点分量。
………………………………

第653章对峙

    不管李建成有着怎样的缺点和长处,潼关一战唐军都是胜利者,而太子李建成此时的表现也可以说是可圈可点。

    只瞧他能聚拢潼关守军人心,除了一个张士贵,并无人违背军令,事事也都以太子马首是瞻,光这一点,其实就胜出王世充许多。

    而他在战略上的布置,确实偏于保守,可也不能用愚蠢来形容,一连串的战略抉择,无形中便让潼关守军的伤亡保持在了一个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只是这样的统帅众所周知,稳重有余,进取不足,所以难有大败,同样的也难有大胜,用后来人的眼光看,也就趋于平庸。

    可真正想一想,领有大兵的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又能有几个呢?

    实际上,不用李建成纠结于自己在军将们心目中忽高忽低的声望,吴黑闼和郝孝德等人的请降使者很快便来到了潼关城下。

    很明显的事情,这一次李密旧部们临阵叛反,也不是毫无准备,就算没有秦琼和程知节露那一面,估计不久之后也会是这么一个样子。

    之所以会拖延到现在,一个呢,是因为群龙无首,各人相互之间又多有间隙,很难联合在一起,串通起来需要时间,也需要环境。

    王世充无疑给他们制造了这样一个局面,在血淋淋屠刀之下,让李密旧部们终于重新走到了一处。

    二来呢,在李密身死这一件事上,李氏父子做的很不地道,谁也不是傻子,李密投唐之后,重新出走,最终为王世充所获,这才人头落地。

    于是很多人对投靠李唐并无多少兴趣,他们更愿意战上一场,然后各自散去,大不了和单雄信一样,去山中落草,还能图个逍遥自在。

    三来呢,大军西来,河南各地空空如野,如果他们能把王世充给宰了,带兵回去洛阳,那么可能又有另外一番局面呢。

    再加上王世充的亲信将领率领十余万大军,陈列阵后,也让很多人犹犹豫豫,不能下定决心。

    其实总归就是一句话,人心不齐,莫衷一是。

    还是那句话,王世充在潼关之战中那绝对是主角,不断攻城造成的惨重伤亡以及越来越是残暴的手段,都让李密旧部们趋于绝望,所以很快便达成了一致。

    只是对于他们来说,变故来的也同样突然,当秦琼和程知节的身影出现在关头,并被确认的那一刻,吴黑闼等人也是惊恐万分。

    这两个家伙竟然出现在了关上,这意味着什么他们几乎不用想就知道,若不立即动手,等王世充缓过神来,大家可是都要人头落地的。

    可以说,秦琼和程知节两个将曾经的同袍们卖的很彻底,哪里有半分情义或者是忠义节气可言?

    混战,一团糟烂的混战,从一开始局面就已失控,李密旧部们几乎是身不由己的卷进了这一场混战当中。

    先动手的吴黑闼,郝孝德等人如此,后动手的杨德方等人同样如此。

    派人来潼关请降,是事先安排好的戏码,本来他们是打算让唐军出关相助,一举把王世充留在潼关关下,可到了关键时刻,全都傻了眼。

    李建成拿着请降书信,也是哭笑不得,心说,你们这些混账早干嘛去了?

    这会我若带兵出关,先打的是王世充呢,还是你们这些请降的家伙?就算有心相助,也得分清你们谁是谁不是?

    没有唐军相应,又没能在第一时间杀了王世充,只厮杀了小半个时辰,李密旧部们便顶不住了。

    吴黑闼的将旗率先向潼关方向靠拢,接着便是郝孝德,杨德方各部,而一退之下,便很难收的住脚。

    他们被消耗的太严重了,将士疲惫,士气低落,若非有杀了狗皇帝,为死去的同伴报仇这样很具有河南军将特色的反抗精神在支撑,他们很可能在第一时间便会溃散开来。

    差点丢了性命的王世充此时已经处于半疯状态,挥军猛攻,将这场规模空前的内讧不断的推向高(防和谐)潮。

    一波三折,很好的体现了河南战事的特点。

    关上箭如雨下,成排的人如荒草般倒在地上,箭矢噗噗的入肉声,甚至盖过了其他一切声音,和之后响起的惨叫声,人体倒地的闷响声,兵刃相互交击声,汇聚在一起,让这场战事彻底转换为了地狱模式。

    河南人的鲜血大规模的泼洒在了潼关之下,唐军头一次不费吹灰之力的对河南大军造成了严重的杀伤。

    失去控制的大军终于在这样连绵到来的惨重伤亡面前逐渐冷静了下来,对死亡的恐惧一下占据了上风。

    王世充的中军发生了很严重的混乱,前面的人想要后退,后面的人却在向前推进,自相践踏,杀伤的场面上演了不短的一段时间。

    当退兵的号角声不断响起,大军开始乱糟糟的后撤,节奏上完全是一塌糊涂,如果这个时候有一支精锐冲上去,很可能会让王世充一败涂地。

    可惜,已经紧贴在城墙根上,劫后余生的临阵叛反的人们,不但将关门堵死了,而且也失去了再行一战的勇气。

    可以说,王世充又幸运的逃过了一劫,收拢兵马用了足足小半个时辰,而在这样一段时间内,竟然没有再受到任何的攻击,这不是幸运又是什么呢?

    当战场平静下来,重新恢复对峙的时候,隔着他们的是,是一片形同乱葬岗一般的地方,成片的尸体倒卧在那里,从河南大军阵前一直铺到潼关关墙之下,伤者的哀嚎声连成一片,在尸堆中蠕动着,却得不到任何人的怜悯和救助。

    鲜血在尸体下面已经流淌成了小溪,刺鼻的血腥味儿越来越是浓重。

    生者们暂时放下了仇恨和杀戮,眼睁睁的看着他们亲手制造出来的浮屠地狱,惊恐和绝望的情绪在他们中间传染蔓延。

    再坚强勇悍的家伙,面对这样一个可怕的景象,也无法保持无动于衷,惊恐过后便是庆幸,庆幸他们没有成为那其中的一个。

    “至尊,此地不宜久留……”披头散发的陈国公段达劝着皇帝,可眼瞅着浑身散发出浓重的不祥气息的王世充,他到底没有说出退兵两个字,他段达还想多活两天呢。

    惊魂未定的王世伟也在旁边附和,这仗打的……还不如留在洛阳跟兄长一起看家呢,当初真是鬼迷了心窍,才想着出来立功,让自己楚王的称号名副其实。

    好吧,这位已经被吓破了胆,直想让王世充快点下令撤军,跑回洛阳去喘口气再说。

    王世充很狼狈,此时却是须发皆张,脸色狰狞,突然一脚,将王世伟从战马上踹了下去,拔出刀子胡乱挥舞着咆哮道:“混账东西,乱我军心,看我不斩了你……”

    王世伟被吓的不顾身上疼痛,一溜烟的跑了,王世充等着猩红的眼睛,盯着段达道:“朕当为天下之主,些许挫折算得了什么,爱卿不随我杀敌立功,难道也想劝我退兵不成?”

    段达瞅着王世充那满蕴疯狂的目光,寒毛都竖起来了,当即捶打着胸膛,大声道:“至尊即欲整军再战,臣自无二话,有死而已。”

    很快,陆续来到王世充身边的军中将领们便在陈国公段达带领下作鸟兽散,皇帝疯了,还是不要留在这里为好。

    王世充有过很多失败的经验,在和李密相持的几年间,鲜少胜绩,最终靠着洛阳坚城才将李密耗死了。

    所以王世充不管出于什么心理,反正时常在人们面前自诩天命之主,久而久之,旁人没几个信的,反而是他自己深信不疑了。

    李密那样的家伙我都战而胜之了,还有什么人能抗拒于我呢?

    所以说,时常骗人的他,这会所说的每一个字都是发自肺腑,没有一点虚假的成分,他确实想跟唐军比一比耐力,再次创造一个奇迹出来。

    可以说,王世充这个时候还有那么一丝理智尚存,他的判断同样有着那么一丁点的依据,因为中军和后军都有他的亲族心腹在率领,这些天来也没有参与攻城,所以大军瘦身成功之后,实力尚存。

    当然了,这样的依据并不靠谱。

    战争行为不是这么个算法,在李密旧部群起反叛,粮草匮缺的今日,别说十万大军,便是百万大军也要军心浮动,士气落入谷底。

    这样的军旅,其实无论的进攻还是撤退,都可能演变成一场灾难。

    实际上,战事进行到这一步上,王世充和李建成都犯下了一些难以挽回的错误,可他们同样作对了一些事情。

    拿李建成来说,他稳守潼关,到了现在也没出关一战,战略上其实贯彻的很坚决,确实错失了一些战机,可到了现在,胜算在握之下,就是战略胜利的明证,如今看的只是战果如何而已。

    反观王世充,可以说是犯下的错误不计其数,但他消耗李密旧部实力的事情做的同样很是坚决,所以在李密旧部们反咬一口之下,还能勉强维持局面,这也很不容易。

    而现在,却到了决定战争结尾处该画上怎样一个符号的时候了……
………………………………

第654章内讧

    “大王,牛进达派人报说,郑军阵前内乱,伤亡惨重,吴黑闼,郝孝德等投唐……”

    徐世绩急匆匆的来到帅帐,向李破禀报得来的消息。

    河南大军内乱的征兆越来越多,可最终发生的时候,却还是非常突然,等到牛进达,沈青奴得到消息,再报到李破这里的时候,实际上郑军的内乱已经有了结果。

    更为可笑的是,牛进达和沈青奴两人得到消息的时间要比王仁则还早上一些。

    而对于守在两岸的人们来说,这将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李破听到这个,根本没问消息真假,立即便下令道:“你回去和张将军一同整兵,听我将令,准备渡河。”

    一个多月以来,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这一刻的到来,所以李破并无任何犹豫,他可不是李建成,不会想那么多,有那么多的顾忌,他要的单纯的很,就是一场军事战略上的胜利。

    稍稍想了想,随即又令徐世绩道:“你传信给牛进达,沈青奴,我要王仁则的人头,让他们必须在大军过河之前,占据滩头。”

    徐世绩锤了锤火热的胸膛,见再无命令传下,急匆匆的掉头走了。

    随后,军令从帅帐中不断传出,风陵渡口北岸的晋军大营慢慢骚动了起来,人喊马嘶间,早已积蓄多时的杀气顿时升腾而起,直冲霄汉。

    而此时李破麾下聚拢的军卒已过三万众,其中有八千余骑兵,这样的一股士气高昂,精力饱满,久经战阵,又有严格的军规戒律约束的军事力量,已经足以和任何人决战一场,前提条件是能全军渡过黄河而已。

    徐世绩和张士贵是大军先导无疑,后面便是张伦,他们将在滩头固守,或者是随机应变,主动出击以迟滞敌人到来的时间。

    一直到大军完整汇聚于风陵渡口……他们的第一个军事目标也很明确,那就是弘农郡的函谷旧址,想要把唐军堵在关西,那里才是最可依靠的一处关隘险地。

    所以李破只准备留下两千兵马在北岸大营,准备接收降俘,其余人马都要往黄河南岸进军,也算得上是倾力而为了。

    这个时候,不管是王世充还有余力再战,或者是大败而回,都不再能改变李破的既定战略,除非有人能在这个时候率大军来到,硬生生的将晋地军旅赶下黄河,不然的话,谁也挡不住李破往河南插上一脚的打算。

    在这样一个混乱局面之下,意外几乎无所不在,实际上,不等李破的军令传到牛进达和沈青奴手里,他们就已经动了手。

    不是因为两个人沉不住气,更非立功心切,而是情势使然。

    王仁则得到潼关大军失利的消息虽然比牛进达两人要晚上一些,可也没晚多少时候,大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