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雄-第2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猛踉笊詈奁淙耍灯鸹袄吹氖焙颍鹌鞘茄苟佳共蛔
李破在点头,王泽的话不管软硬,都更合他的心意无疑,不推陈出新哪来的进步?刑律之外还有军规戒律,时至今日,能改的他都要来改一改,这年月一天一个样子,还跟我谈什么墨守成规?
只要把握好分寸,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啊……
心中早有定计的李破,随即摆了摆手,“王侍郎所言深合吾意,劳烦王事,兢兢业业,有目共睹,中书议一下,年末赏功之时,可晋礼部侍郎王泽为礼部尚书……”
当他坚定的站在了王泽一边儿的时候,所有的风波吵嚷都将渐渐退去,礼部侍郎王泽得了个大惊喜,几年的辛苦并没有白费的感觉,让他当即跪拜于地,哽咽道:“臣拜谢大王,今后定竭心王事,虽死无憾。”
等王泽归座,李破又道:“杨侍郎掌有刑部,据理力争,存心公允,不畏毁誉,之后可晋刑部尚书,参修刑律,务必于今年完成,你们二人身负重任,再要意气相争,误了我的大事,可就别怪我无情了。”
………………………………
第695章饮茶
人们从汉王正堂陆续退出来,窃窃私语间,渐渐散去。
这次汉王府聚议,其实和朝会差不多,只不过上面坐着的是汉王殿下,而非皇帝罢了。
而正式的朝会又分为大朝小朝,大朝会对于臣子们来说,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形势大于过程,因为大朝会上宣布的政令,都是小朝会上议定了的东西,一般不会有所改变或者发生什么意外。
如果有事发生,比如在大朝会上有人跳了脚,或者当庭抗辩,那只能说明出现了明显的政治事故,是要闹出人命的。
相比之下,小朝会要重要的多,皇帝会和中书,尚书等省近臣以及涉事官员进行商议,几乎所有大事都会在小朝会上议出结果,随后在大朝会上进行宣布。
当然了,此前汉王府正堂中发生的一切,和朝会相似,却又有所区别,因为方才厅堂之中,只有汉王一个人的声音,其他人几乎都只有听着的份。
王权独大的迹象很明显,而这也是乱世诸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他们一般都是战争中走出来的雄主,和皇帝肯定不一样。
三件事,听上去都很简明扼要,没有耗费太多的时间,可涉及之广,却是显而易见,臣下们需要一段时间仔细琢磨,并消化下来。
而内政就是这个样子,不会像大部分想象中的那样,谁谁谁上了奏章,皇帝见之大喜,立即下发颁行,然后众人称赞,皆大欢喜。
那是史书带给人的错觉,因为其中只会记录重要的事件,却把过程简化了,实际上的情况是,政府机构下发的每一条政令,不管后来评价优劣,都是很多人努力的结果。
汉王殿下交代下来了三件事,主旨明确,细节处却要经过臣下们的仔细商议,才能颁行下去,而这之前,所有参会之人都要想一想,自己能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又可以得到什么好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得失问题。
可以想象的,很快中书以及六部主官案上,便会多出许多递上来的文本,其中承载的都是官员们的才能以及他们的期望。
这就是官场……
而已经大致迈过这个过程的人们,也不轻松。
像户部侍郎苏亶便悄悄落在后面,和吏部尚书温彦博渐渐凑在一处,低声交谈着,渐渐脱离了人群,往府中小路转了过去。
走不多远,有一处树木环绕的凉亭便出现在他们面前,不过却已有人捷足先登,中书令陈孝意正端坐于石椅之上,闭目养神。
身前石桌上,热气腾腾的煮着香茶,两个府中仆从小心翼翼的侍弄着茶炉,观看着火候,很显然,人家早有准备,可能事先便已吩咐人准备了。
苏亶和温彦博两个对视一眼,心里不约而同的道了一声,姜还是老的辣啊。
其实也没什么奇怪的,他们都是汉王近臣无疑,陈孝意兼任过李破府中长史,温彦博也曾在李破身边当过司马和长史,苏亶差点,只当过司马。
所以说,他们对如今的汉王府都很熟悉,在府中用耳目众多这样的词来形容,也不为过,至于对汉王殿下的脾性,习惯等,也各有见解。
这样的便利在身,不用的话那不就是傻子了?
苏亶年轻些,首先给陈孝意见礼,“下官见过中书,中书闲雅,好生令人羡慕。”
陈孝意微微睁开眼睛,拱手回礼,笑道:“忙里偷闲,正待来客,两位来的正好,还请入座……”
两人同时施礼道了一声叨扰,这才上前坐了下来,一番礼仪,优雅而又从容,这就是此时的贵族,礼仪之说已经刻进了他们的骨子里,只简简单单的对答和动作,便让一个“偶遇”的茶话会充满了可以入画的仪式感。
茶香四溢间,温彦博点头赞了一声,“好茶。”
陈孝意和苏亶瞅着一脸肃穆的温大临都是暗笑,陈孝意好茶的名声早已在晋阳传开,他拿出来,并能在汉王府饮用的自然是好茶。
而且他们也都知道,温大临这个晋阳土著底蕴到底差了些,多年奔波下来也没怎么享受过,文章和才能都是一时之选不假,可论起其他的嘛,就和他们没什么共同语言了,也只是品茶的时候道上个好字的份。
相比之下,陈孝意这样家世年岁经历都摆在那里的东都旧臣不用说,苏亶出身豪门,茶酒之道是打小就要学习的课程,不然出去哪里有脸道上一声出身武功苏氏?
他只用鼻子闻一闻,就知道茶名,之外茶性等也是了然于胸,只是这会儿不便在温彦博这样的“土包子”面前表露而已。
三个人默默饮了两杯,身子都变得暖洋洋的,显然此茶很适合秋天饮用。
陈孝意眉眼张开,舒服的叹息了一声,打开了话题,“主公颇有急迫之意,两位可知缘由?”
温彦博微微摇头,道:“之前大王率军过河,进据河南……可是因战局所需,才有今日之会?”
苏亶想了想随之道:“年末赏功,已成定例,许是大王因军功之事,才至于此?”
陈孝意一听就明白了,这两位心里也没谱,都是猜测之言,就算说的有理也做不得准,其实他们三个人都清楚,此次李破说的三件事,之前虽都有征兆,并无多少突兀之处。
可话说回来了,他们都跟随李破多年,对李破的行事风格了然于心,除去领兵作战,其他事做的都是不急不躁,绝不图眼前之功,看的是个长远,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主公有皇者之风云云。
可现在刚回晋阳,没见任何人,埋头府中呆了几天,一点风声也没露,便抛出来几件大事,还都有意在年前完成,和之前行事大相径庭,他们的心也就都拎了起来。
实际上归结起来,就是他们认为,李破有了急躁之意,显然有什么事发生了,而他们却无所觉,这可以说是失职,对于自负才能的他们来说,是很窝心的一件事。
三个人再次沉默了下来,又饮了几杯,温彦博额头冒汗,才沉声道:“不管如何,吾等自当尽力为之而已。”
苏亶斜眼看过去,心说,你倒说的轻巧,吏部只需按部就班便成,咱这户部找谁说理去?秋收刚过,收税就是一件麻烦事,说不得还得跟礼部王泽去打交道,之后封爵之事也逃不脱……
这都不算,南边要输运粮草,各处驻守兵马也要过冬,河东一直在丈量田亩,也在整理户籍,再者分发田地也是一件大事,军屯和民耕也要分开,这么多事压在一处,户部那点人够用吗?
然后就是人事任免,户部初立,这同样也是一件大麻烦……还有铸币……
想到这些,苏亶嘴里满是苦水,小白脸都变黑了不少,心里不由骂上了娘,他娘的,俺也是自己寻死,肚子都撑圆了,竟然还去琢磨什么铸币,真见鬼。
嘴上不由道:“总要宽限些时日才好啊,有些事……急不来的……”
温彦博看着苏亶那张苦脸,嘴角微翘,忍住笑。
当然了,也不怪他有些幸灾乐祸,吏部和户部天然就存在竞争,吏部向为六部之首,可不乱什么时节,户部势大权重也是不争的事实,弄不好什么时候,苏家子就要踩到吏部头上去了呢。
就比如现在,大王要封爵,此正吏部之事,可户部却要从中掺上一脚,对于温彦博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征兆,即便对苏亶本人没什么看法,却也警惕了起来。
陈孝意抿了口茶,笑道:“元宰勿忧,主公乃通情达理之人……温大临所言不差,尽力为之而已,若有不协,主公也不会怪罪吾等。”
还是老臣沉得住气,中书的担子一点不比户部轻,看看人家说的什么?苏亶面上露出愧色,拱手道:“中书说的是,苏亶受教了。”
陈孝意当时就被“恶心”了一下,你个苏元宰是什么人,老夫清楚的很,以往可没见你这么恭敬呢,今日弄的这般虚伪,之后是想把事情都推给中书来做吗?做梦去吧……
这些家伙斗起心眼来,可就非是西北姑藏城中的人们可以相比了,每句话好像都存着试探和另外的含义,稍微笨一点的人,几句话间指不定就掉坑多少次了。
而他们不约而同的聚于此处,可不是为了相互商议什么的,这里是汉王府正堂去往内宅的道路之一。
也是汉王殿下习惯经过的地方,鉴于之前汉王殿下“懒政”,内宅的门户不好进了,他们便寻了一处汉王的必经所在来堵他。
三个人一坐就是半个多时辰,不断有人过来禀事,都被他们三言两语打发走了,偶尔会有仆从战战兢兢的凑过来,在他们耳边嘀咕几句,那是在汇报汉王殿下的行踪。
三个喝了一肚子水的家伙,渐渐也察觉出了不妥,这样明目张胆的刺探之举,很犯忌讳,尤其是对那位大王来说,指不定就会生出什么事情来呢。
………………………………
第696章书房
陈孝意率先起身,肚子里哗哗的响,茶可不是这么喝的……
“老夫还有公务在身,就不陪两位了。”陈孝意略微拱手,还侨情的加了一句,“唉,如今闲暇难得啊。”
其他两人顾不得腹诽老东西脸皮厚实,他们屁股底下也早就多出了一根针,在这里等人,太扎眼了些,两人几乎同时起身相送,这就是散局的意思了。
就在这个时候,有根竹竿从远处晃了过来,走的挺快,眨眼便到了近前,“在下费青奴,任府中监门之职,大王令末将来引几位前往府中书房,大王随后便到。”
得,三个人一下就明白,枯等这些时候,算是没白等,可按照那位的性情,定也是被稍稍戏耍了一下。
当然了,习惯了也就不会在意那些隐含在其中的恶趣味,没白等就成啊。
“河南人?”
其他两人都松了口气,唯独陈孝意看着竹竿一样的费青奴,又听出他的口音,不由来了点兴趣。
陈孝意是河东人,可在东都为官多年,也算是半个河南人,乍一听见听见“乡音”,颇觉亲切,便也多问了一句。
费青奴恭恭敬敬道:“您好眼力,末将东郡人氏,方投大王不久。”
陈孝意笑着颔首,不出所料,果然是新来的河南降将,轻轻叹息一声,“唉,老夫离开东都也已十余载,不知此时东都又是何模样?”
费青奴很想说上一句,十几年前的东都人们过的就已经很苦,如今却是更甚,大家就都快饿死了,可万万比不了晋阳繁盛,您老还是忘了这茬为好。
当然,他不会那么没谱,跟眼前这位大人物畅所欲言,闭紧了嘴巴只当没听见,他可是非常珍惜再次得到的机会呢,虽说晋阳这样的地方拉起一群人来乞讨,定能赚个盘满钵满……
而实际上呢,十几年前的东都和现在确实有着天壤之别,那会东都走出来的人们各个鼻孔朝天,就像刘武周之辈,在东都转了一圈回到马邑,便完全可以将其他人当做土包子来看。
然而到了如今,来到晋阳的东都人氏同样会觉得换了天地,只是翻了个个而已,晋阳才称得上人烟繁盛,洛阳嘛,那已经是个匪巢了。
………………………………
书房对这年头的人们有着特殊的意味,贵族成年之后,都会拥有自己的书房,就好像成年礼一样,不管你是否学业有成,都能够拥有它。
同时这也象征着,你在一府之中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真正的成年了,所以这也意味着书房是贵族们比较隐私的地界,在这里你可以任意挥洒,不用担心兄弟长辈过来打扰,当然,长辈考较你文章的时候,最好表现的好些,不然你的书房很可能变小甚至消失掉。
此时书房的作用就像成年礼一样,有一种激励你努力向前的作用。
等到你有成亲,有了官职,书房的作用会进一步延展,在这里可以谈论公事,邀请好友共饮,或者来个红袖添香,都由你自己来做主。
作为汉王,李破的书房自然功能齐全,同样也是汉王府中重地之一,未有汉王允准,能来这里的人屈指可数。
府中的几位女主人自然便在此列,之外就是府中的两位记室了,他们的职责当中本身就有给汉王殿下整理书房的义务。
其他人,即便是中书令陈孝意以及如今府中的长史薛万彻,两个司马张亮和吴伯远,想要到汉王府书房转上一圈,都需要汉王召见才成。
李破的书房很大,独立成栋,外面有曲折的回廊,还临着一个不小的池塘,树影婆娑,水波荡漾,可想而知,在这样一间书房之中,读读书,作作画,饮饮茶,喝喝酒……那将是多惬意的一件事了。
只可惜,汉王殿下戎马倥偬,向来少有这样的闲情雅致,所以汉王府的书房总是空荡荡的少见主人身影在其中徘徊。
可好地方总有人喜欢,南园女室的主人王绮就时常过来呆上一阵儿,美其名曰,为汉王殿下整理书室。
其实哪里用她整理,王妃李碧的贴身侍女专门负责打扫书房,即便汉王少来,也务必让这里保持清清爽爽,说不定汉王殿下什么时候想起了自己的学业,就来书房操弄一番呢。
于是,这里也就成了王氏女悠游之处,笔墨俱全,风景独佳,连当年的南园女室都要逊色许多,自然很得王绮喜爱,有的时候,还能在这里弹奏上一曲……嗯,汉王府内宅中的异类现在过的还挺不错。
这会儿王绮就托着白嫩嫩的腮帮,斜斜偎依在窗棂之上,盯着水面黯然神伤,嗯,秋天到了嘛,不伤心一下怎么成呢?
这当然是玩笑,汉王府的王记室在晋阳也是鼎鼎大名之人,不但是王氏才女,更时常可以站在汉王身侧,权势着实了得。
现如今即便她的父兄们遇到她,同样要以礼相待,不敢轻慢,一介女流能走到这个地步,其实已经算是一个不小的奇迹了,也可以说王绮少时的幻想竟然成真了……
只是还是那句老话,有一得必有一失,作为女子,在这样一个年头,一旦有了权势,烦恼的地方可就比男人多多了。
父兄入汉王府拜见的次数渐渐多了起来,一个拜见,其实就能道出其中的尴尬,本来,她进了这座府邸时,对于王氏而言是有着屈辱的意味的,那会儿别说父兄主动前来见面,就算她想回到王氏府中见见父母,得到的也是拒绝的言辞。
可几年过去,事情完全变了个样子,父兄入府相见,竟然跟她说起了家族种种,那滋味儿……王绮自己都尝不出来是苦是甜。
这些都还不算,她苦恼之处还在于,年岁渐长,婚姻却还没个着落,汉王没有纳她入府,却谁也不敢让她嫁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悬在空中,这是王绮做梦也不曾想到过的处境,若不在此时悲春伤秋一下,真是对不住她那才女之名。
(今天更的少,元旦过后,阿草回家,2017年最后一天,今晚庆祝一下。)
………………………………
第697章书房(二)
“二娘,二娘,大王召臣下议事,让二娘侍候在侧,人眼瞅着就快到了……”
王绮的贴身丫鬟像只雀儿般叽喳叫着就飞了过来,小嘴和当年一样琐碎,不同的是,主仆两人皆已长成,不会再像当年那么幼稚了。
王绮懒懒的坐直,稍稍伸展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身体,翻了个漂亮的小白眼,“慌什么?还能有人来吃了你不成?”
丫鬟晃晃脑袋,开始围着王绮忙活,给她整理妆容,衣衫,心里也没闲着,暗自腹诽,二娘近日生了秋乏,没什么精神不说,也懒了许多,什么都要她来操心……哼哼,府中霸道之人众多,吃个人算什么?
她们主仆两人长的这般瘦小,合在一处也不够人塞牙缝的……
“二娘啊,也不是我说……早前府中又来了一位王娘子,我去瞧了瞧,年岁不大,扈从不少,还娇怯怯的,一来便便入了李大娘子的眼,嘻嘻,如今就围着大娘子打转……二娘可得上点心了,咱们比她早来,可不能让人捷足先登。”
这事王绮自然也有耳闻,王世充与汉王联姻,此等大事她这个记室要是一无所知,那才叫见鬼了呢,即便她本人对此不感兴趣,王氏那边也会来人说与她听,这就是内眷和外臣之间相互联结,支持的关系和状态。
只是依照现在的局面来看,王绮这里有点单薄,还无法和王氏一族谈及荣辱一身罢了。
灞城王氏女……想到新入府的王贞,王绮心里暗自摇头,王世充败于潼关,与汉王联姻之举也就成了笑话,而且,灞城王氏的根基在关西,除非灞城王氏主支来投,不然王贞想要在汉王身边立足,可不那么容易呢。
能想到这些,可见像王绮这样的贵族女子,可不是什么逆来顺受的娇怯人物。
只是这些跟她关系都不大,离着争宠还有一段遥远的距离,根本给不了王绮一点有威胁的感觉。
此时她只是略一思索,便羞恼的瞅了丫鬟一眼,便训斥道:“莫要胡言乱语,若让旁人听去,还道咱们……哼,我便割了你的舌头。”
说完,当先行去,经过回廊,守在了回头口上。
丫鬟在她身后做着鬼脸,鲜红的舌头不停伸出来炫耀着自己的灵活,心里还在叨咕着,割了我的舌头?哼,看谁来陪你说话解闷。
陪着王绮站了片刻,嘴还是停不下来,小声对王绮道:“二娘,府中如今有三位公主待封,二娘可不能再等了,若不能在这内府寻得一席之地,将来怕是要后悔莫及啊。”
王绮的小手紧了紧,真想学府中其他几位,回身给她一脚,可事实无法改变,她的处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越来越尴尬,有什么样的结局,她现在想都不敢想。
当然,作为一个聪明女子,她也有自己的主意,正和丫鬟说的一样,府中有三位公主待封,那是早晚的事情。
而她有家族在侧,并不需要太过忧虑自身,府中其他人一旦受封,又怎么会落下她这个王氏女?其实唯一让她担心的是,她比旁人多出了一个记室的职位……别到最后,把自己弄成什么汉王府的女官,那可就太糟糕了。
她站在那里,眼珠儿转着,不再搭理嘴碎的丫鬟,只是想着,看来王妃面前,以后要多露面才成。
因为她在府中呆的时日也不算短了,知道内宅之事总需王妃点头……要怎么说话,才能让王妃在关键时候别落下自己呢?
这样的事情,对王绮来说,显然是个比较羞人的命题,滋味复杂的同样让王绮有点晕乎乎的如在梦中。
神思不属间,陈孝意等人已经到了。
远远看见来的竟然是这些汉王近臣,王绮不敢怠慢,立即并拢双手于腹间,躬身施礼。
走在前面引路的沈青奴被吓了一跳,竟然有女子迎在此处,让他有点不知所措,立马跳在一旁,闪开了道路。
新来的人就是这点不好,再谨慎也难免遇到突发状况,没办法,英雄谱还没来得及准备呢。
按照他的猜测,以及他偷偷观瞧的结果,这一定是大王姬妾中的一位,正和大王在书房中干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只是他们来的快了些……
想到这里,不着调的新任监门颇为懊恼,方才走的慢些才好,可您也应该事先跟咱说一声不是?谁知道您还有这样的雅好?
此时他又偷眼看了看,嗯,柔柔弱弱的,不很凶恶,怎么听人说,府中女子各个不好招惹呢?
虽然新来没几天,可零零碎碎的听到不少传闻,而这也是他的本职工作,容不得他不听。
汉王妃曾经是个领兵的将军,带兵纵横边地,名声在外,虽说他很难想象一个女人带兵怎么就能做到纵横来去,可也不觉得有多奇怪,毕竟汉王妃的父亲乃当年的马邑郡丞李靖嘛,而且边塞那样的鬼地方,出什么样的人应该都不奇怪。
之外还有两位突厥公主,在这个上面沈青奴要诚心实意的竖一竖大拇指,能把突厥公主招来,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