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孤竹君-第1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下只是一介俗人,即便不看重名利,也还有其他牵挂的东西。”荆轲轻笑着摇摇头,目光看向朱家笑弯的眼睛中闪烁着异色“朱先生,是要搏一下?”

    “久闻赤犬卫卫尉剑法出众,秦nn十三年,秦赵僵持,悼襄王逝世,秦王派遣秦大将桓齮攻赵,两军向僵于平阳,赤犬卫护送王远赴赵地督军,遭秦内奸泄露王驾行程,李牧使赵将扈辄统赵边骑截掠王驾,赤犬卫千骑抵万敌,护佑秦王坚持到王翦回援,赤犬卫卫尉贯颐奋戟,斩首无数,赵军无不胆寒,退避三尺。”朱家看着荆轲缓缓说道。

    “秦王如此信任先生,连王史都愿意给先生看,先生此举不忠。”荆轲笑眯眯的说道。

    “能够让朱家看到的王史,定然也不是什么稀罕之物。”朱家轻笑道,腰间宝剑已经出鞘一寸“但是先生在史记中神勇无敌的形象,让朱家神往不已,不知道有没有机会讨教一番。”

    荆轲微微仰起头,视线穿过朱家的头顶,看向作壁上观的王诩“既然朱先生知道,王上只让你们看到他想让你们看到的王史,就不好奇背后的故事?”

    “愿闻其详。”朱家微微皱眉。

    “秦王十二年,吕不韦卒,王上二十有四,执掌朝政,韩非入秦上书王上,先伐赵,后降韩,王允之,遣大将桓齮伐赵,秦赵两军相持不下,时秦王十三年,赤犬卫得到消息桓齮叛秦通敌,王不疑,亲自率军前往督战,大将王翦压阵后援。”荆轲目光仰视王诩,话似乎在问朱家。

    朱家眉头紧锁

    “以君王己身为诱饵,秦王好大的气魄。”王诩轻叹道。

    “帝君能理解吾王?”荆轲挑眉笑道。

    王诩不答。

    “朱先生看到的王史,是王上刻意弱化过的,就是不想让这段历史让人知晓,毕竟桓齮,对大秦有功。”荆轲轻叹道“王上为了维护桓齮最后的形象,甘愿放弃这段能够名垂青史的圣君形象,为何在朱先生眼中,却如此不堪?”

    朱家面无表情的摇摇头“是朱家不堪,并非秦王不堪。”

    荆轲看着朱家笑了笑“在下知道,墨家于大秦之功,高过武安,盖过王氏,但是朱先生不要忘了,秦王待你不薄。”

    “先生多说无意。”朱家摇头冷声道。

    “你们这些百家之人,真的一点人情都没有吗?”荆轲有些不解。

    “你手持之剑,非我口中之义。”朱家摇头说道“在下从未说过秦王,甚至秦王室一句坏话,只是我们并无君臣关系,也无朋党之谊。”

    “好。”荆轲大笑着点点头,抬头看向王诩“帝君可曾听到?”

    朱家脸色一寒,怒视荆轲。

    “朕与墨家的事情,就不劳烦荆先生操心了。”王诩朗声笑道“朕还是想听听,秦王的丰功伟业。”

    什么叫专业,什么叫心腹,现在王诩算是看到了,荆轲在这个时候,明知道已经挽救不会墨家出逃的事实,但是依旧要挑拨墨家与孤竹的关系。

    得不到就毁掉的典范啊。

    能够培育出这样的心腹重臣,嬴政,确实担得起那千古一帝之称。

    在王诩所知的历史中,嬴政一生中上过三次战场,第一次就是刚才荆轲所说,秦nn十三年,公元前235234年间。

    那个时候吕不韦刚死,秦国政局可以说很动荡了,之前嬴政在位十二年,朝政一直把持在吕不韦手中,那一年可以说是嬴政真正掌权的第一年,也是在那一年,他招了韩非入秦,同时亲自到前线督战。

    但是这次在史书上只有四个字。

    秦nn十三年,王之河南!

    惜墨如金已经不足以形容了。

    历史上从未有过,君王御驾亲征记载却只有四个字的诡异之史。

    然后秦始皇第二次离开咸阳,也是去赵国。

    那时王翦已经攻克邯郸,俘虏了赵王迁,赵国以灭。

    史记始皇本纪:秦nnsbnn,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端和围邯郸城。

    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秦王还,从太原、上郡归。始皇帝母太后崩。赵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之代,自立为代王,东与燕合兵,军上谷。

    嬴政第二次出咸阳入邯郸,是去杀人的,杀了当年所有欺凌过他母子的仇人,而且隔年,太后赵姬就死了。

    这段历史也被后人刻意曲解抹黑,说嬴政灭赵后屠城三日,血淹邯郸,但是实际上,嬴政只杀了当年的仇人。

    嬴政第三次,也就是最后一次出咸阳入前线,是在灭楚之战中,昌平君叛变造成李信大军溃败,嬴政拜王翦为师,许六十万大军入楚,自己亲自前往昌平君根据地,楚故都郢陈为王翦压阵。

    秦始皇本纪载: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强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s。

    历史上用的这个秦王游至郢陈。也很有趣,可见太史公对秦王确实有推崇之一。

    万金之躯坐不垂堂,更不用说在兵荒马乱的战场上,太史公用游这次来描写嬴政当时的心态,也是很传神了。

    因为这一年来,郢陈之地在史书上的描写是这样的新郑反,昌平君徙於郢,大雨雪,深二尺五寸。

    嬴政在这样的天气南下游玩,确实好风光,好兴致。

    人的求知欲是会膨胀的,尤其是对一个专业对口的人来说,王诩此时对嬴政的好奇心,已经膨胀的快要压过他的恐惧了。

    王之河南的事情从荆轲口中说出来,尽管他表面淡然,但是心中早已经掀起波澜壮阔了,甚至还升起了一个荒谬可笑的念头。

    不如,有机会去咸阳,跟嬴政好好的聊一聊,最好能够征得嬴政同意,把他这些年的经历,给他写成一个传记,供后人瞻仰。

    名字王诩都想好了。

    就叫嬴政是怎样炼成的。


………………………………

第二百五十章 六国故人之后(求全订)

    第二百五十章六国故人之后求全订

    后世史学界有正史和野史之分,以正史为信史,以部分出土文物野史为辅助来推演历史脉络,著名的苏秦张仪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

    若是只信史书,那么苏秦是间谍的事情永远无人知晓,苏秦和张仪纵横天下差了四十年之久,并不是同门师兄弟的事情也无人可知。

    后人还只把两人当做是政治对手,根本想不到,链各个人不是同一时代的人,见都没见过。

    但是实际上,在一个朝代中,也有两种正史,一种是帝王的传家史,这种传家史,就是朱家口中的王史,王史中将会记录关于历代帝王一切的行动,并且备注好其行动的意义,来教导下代君王。

    所以王史之中的故事,不能见现于世,就像是成功者,从来不会把他成功的真正要素告诉其他人,如盖茨母,如马雲友,如化藤父等等。

    所以历代王朝灭亡之时,会第一时间会销毁王史。

    而后世流传的正史,则是史官们用多种角度,通过考察旁观者,或者参与者,阐述历史人物心理,推演的历史进程,所以只是广义上的真相。

    所以史书不可尽信之也。

    嬴政第一次御驾亲征到秦赵之地,史书上只有王之河南四个字,但是背后的动机,政治目的,还有过程经历,参与人员,全都是一个迷。

    但是从当时出现在历史中的几个人物,也能推演出来。

    桓齮,嬴政初期最信赖的大将军,传闻中是嬴政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大将,秦赵之战中前期当之无愧的主将之一,在秦赵之战中,下城二十,斩首十万,但是却在肥下一战中,莫名败于李牧之手,后来就逃亡燕国,也就是后来的荆轲刺秦时拿的礼物,秦叛将樊於期的人头。

    樊於期跟桓齮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一直是秦史中的一个谜题,考据是两者名字读音相似,可能是桓齮逃亡后化名,再有就是秦国是没有杀败将的习惯的。

    更不用说桓齮在秦赵之战有斩首十数万,下城二十座的战功,而且桓齮败在李牧之手,于情于理也不需要担心秦王会因为他战败而杀了他。

    秦国历史上的败将,秦将胡伤在阏于被赵奢打败,罢黜,王陵进攻邯郸,损兵折将,最后被免职,其族弟王龁代替王陵为主将,围攻邯郸,最后被赵、魏、楚联军击败,惨败而归,也没有受到大处罚,后来继续担任将军,又多次立功,寿终正寝。

    后期李信折兵楚南二十万,也没有被嬴政重罚,可见秦不惩败将。

    但是秦王一怒千金悬赏樊於期的人头,是以灭族大罪悬赏的。

    而灭族重罪,秦国有一个案例,就是在邯郸之战的郑安平被联军包围,向联军投降,结果被灭族。

    所以可以推断出,桓齮逃亡的原因应该不是战败,而是投降或者通敌。

    而嬴政不顾国内政局混乱,执意冒着巨大的风险,前往前线压阵督军,也侧面证明了,秦赵之战中有着某些不能明说的问题。

    而且这个问题,值得嬴政涉险。

    王诩不禁有些真的同情起嬴政了,他这一生,真的是在背叛中度过的啊,而且也有些欣赏嬴政的气度和格局。

    如果换做一个别的君王,听说主将可能叛变,不管真的假的,立马就换将斩杀,赵国就是这么灭亡的,李牧就是这么死的。

    史学界很多人觉得秦始皇统一六国,确实占据奋世余烈,但是如今看来,也并非如此,能够一同还是与嬴政本身有直接关系。

    同样也能从这件事情看出来,嬴政的做事性格。

    统一六国前三次出咸阳,都是有着强烈的政治目的和手腕的,第一次压阵河南,是为了震慑桓齮,可能若无嬴政亲临压阵桓齮可能无法攻下平阳,在武遂歼灭赵军十万大军,斩杀赵将扈辄。

    而这次桓齮的武遂大捷,也奠定了后期王翦灭赵的基础。

    第二次看似嬴政亲自到邯郸报私仇杀人,但是背后目的也可能不止如此简单,毕竟嬴政去了一趟邯郸,杀了几个人之后,赵悼襄王之子公子嘉诡异的在代地建立了代国,而同年赵姬驾崩,这个弹丸之地的代国,一直存活到秦国一统六国后,王贲伐燕灭齐后,转头顺手给灭了。

    而第三次,嬴政直接冒着江南的风雨去乱臣贼子的根据地郢陈给王翦压阵,其动机,似乎与第一次压阵河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求知欲和窥私癖让王诩眼睛都亮了几分。

    在重瞳直视之下,荆轲下意识的避让开王诩的目光,笑着恭声道“帝君恕罪,吾王丰功伟绩臣子不敢妄论,朱先生提起了当年之时,荆轲作为亲身经历者,只是阐述事实而已,不希望吾王为他人所诬,若是帝君真的有兴趣,不如修书一封,在下转交王上。”

    王诩眨着眼,心思微动点头笑道“善。”

    “帝君,膳食来了。”这时司马卬颤颤巍巍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打断了大殿内怪异的气氛。

    荆轲转头打量着脸色有些惨白的司马卬,轻声笑道“司马卬?”

    司马卬吓得身子一僵,这位青衫男子的身份他可是知道的,连他家将军都不愿与多干涉,听说是王上亲卫,这等大人物知道自己的名字,他本能的感到有些害怕。

    “这位将军有事差遣?”司马卬忐忑的恭声问道。

    “等下劳烦你去通知一下燕王喜,就说有人要见他。”荆轲说着从袖中拿出一方玉佩递给司马卬。

    司马卬接过后,只是瞄了眼就脸色大变,上面的铭文是只有秦王才能用的,连忙跑走。

    “荆先生知晓王贲将军身边所有人的信息?”王诩端着一个饭盘,里面盛着亲卫打来的饭,看着荆轲笑道。

    荆轲看着王诩用餐的工具样式有些怪异,多看了两眼,笑道“也并不是都认识,朱先生应该比我们了解的更清楚。”

    “去给荆先生一份,一点礼数都不懂。”王诩轻笑着踢了踢拎着一个巨大食盒准备开吃的禺春。

    禺春撇了撇嘴,对昨天荆轲冒犯王诩的事情还有些耿耿于怀,从食盒中拿出餐盘,盛了他认为对不好吃的饭菜,递给荆轲。

    “多谢小兄弟。”荆轲和善的笑着接过餐盘,入手的钢铁质感让他微微一惊,有些不适应的拿着铁梜,感叹道“孤竹国果然富庶异常,连食器都是精铁锻造。”

    “食器再好,也终究是一个器皿,秀色不可餐。”王诩轻笑道“终究填饱肚子的还是粮食。”

    荆轲微微一怔,点头称道“帝君所言极是,现在我知道,为何孤竹军士各个都威武不凡了。”

    王诩笑了笑“燕地的饭食一般,有时间,先生可以去尝尝孤竹的美食。”

    “帝君此话当真?”荆轲脸色一变。

    “不久后,孤竹的美食就会传入燕地。”王诩笑着说道。

    荆轲嘴角抽搐了一下,有些失望。

    “刚才的问题岔开了。”王诩想起什么,笑道“既然王贲将军不是由赤犬卫负责,为何荆先生似乎对司马卬十分感兴趣的样子?”

    荆轲眨了眨眼,笑道“帝君慧眼如炬,并非在下对司马卬刚兴趣,而是此人,为故人之子。”

    “哦?”王诩微微挑眉,脑中忽然想起什么,脸色微变。

    “司马卬为赵将司马尚之子,赵国大剑师司马蒯聩之曾孙,司马蒯聩早年曾游历卫国,荆先生的剑法莫非师承司马蒯聩?”朱家笑吟吟的问道。

    “朱先生不亏为任侠魁首,只要是道儿上的事情,就没有朱先生不知道的。”荆轲表情没有丝毫变化,似乎对朱家如此了解自己一点也不意外“家师确实为司马蒯聩的弟子,算起来,荆轲与司马卬之父为师门兄弟。”

    “王贲将军帐下有很多六国遗孤之后。”朱家眯着眼,似笑非笑的说道。

    “此事朱先生确实比我更加清楚,不过王上最近在寻找故人之后,准备大赦天下,朱先生,不妨帮帮忙?”荆轲也笑着说道。

    王诩安静的吃着饭,现在是朱家和荆轲两个间谍头子的斗法时间,谁的信息量大,谁就更胜一筹。

    他也插不进嘴,难道他直接告诉荆轲和朱家,你们现在帮嬴政找的这些六国遗孤故人之子们,几乎以后都是反秦联盟的大头目,十路诸侯之一?

    这话没法说,还是吃瓜吧。

    怪不得最开始听到司马卬自我介绍时那么耳熟。

    原来这个现在狗腿的不得了的白面书生,以后竟然是项羽分封的十路诸侯之一的殷王,日后统领河内,建都朝歌。

    王诩不禁又皱起眉。

    现在,他只要一提到殷字,就有点条件反射的勄感。

    司马氏,卫国,荆轲,司马卬,殷王。

    王诩皱着眉摇摇头,甩开杂念,感觉不能再这么胡思乱想下去了,都快草木皆兵了。

    随即王诩放下剩了大半的餐盘,递给禺春,然后听着朱家和荆轲在那边谈笑风生,口斧腹剑的过招,看着已经点燃起烛火的诺达燕王宫走廊有些晃神,心中暗叹道。

    希望在燕王喜那里,能够得到想要的答案吧。


………………………………

第二百五十一章 我来自孤竹,我们回来了(求全订)

    第二百五十一章我来自孤竹,我们回来了求全订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同一地域中自然也很难容纳两个国家,更不用说是两个有历史遗留冲突的国家。

    按照上古时期的国家规模,孤竹国算是一个很大的诸侯国了,因为它是商王朝的老家。

    在至少五千年前,辽东这片土地上就生活着已经形成了名为商的部落联盟,联盟的统治从太行山以东,一直到朝鲜半岛,都是由红山文化群辐射范围下,发展起来的部落。

    其中商族,就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这个商族与西边的华族结成联盟,两个大型联盟在文化和经济上进行着互相融合,商族的首领契,被华族首领尧封为玄王,后来在尧将首领位置禅让给禹时,恰逢地球气候突变,中原大水,契帮助大禹在中原治理洪水。

    洪水让华族人口受到了重大损失,大禹邀请契从已经变得寒冷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辽东地区迁徙到中原,并且把当时还受洪水影响比较严重的河南商丘一带封给了契,响应了大禹建国的召,建立了商国,成为了大禹夏国的联盟诸侯国。

    但是原本商族的发源地,并没有被契抛弃,尽管那片土地已经变得越来越寒冷,不适应人类居住,但是契依旧将自己的嫡系后人留在了祖地,并且以觚竹为名,觚是一种酒器,在上古时期是贵族的代表之一,而竹则代表着竹简,是纪录的意思。

    所以从甲骨文中孤竹国的名字推敲,可以说明这个国家出身已经十分高贵,后来在甲骨文中又多次看到孤竹女嫁商王,以及商王女嫁孤竹的字样,可以看出两个国家关系异常密切。

    后世在河南安阳,河北唐山滦南、秦皇岛卢龙,辽宁喀左等地发现的有关孤竹国的甲骨文、青铜器、玉文等文物,证实着这个国家在商朝时期的昌盛,以及统治领域。

    这样一个统治疆土辽阔,位处苦寒地区的国家,在周灭商之后,却是以一个君子弱国的形象出现在周朝历史中,确实让人很奇怪,不过看招王朝更替要抹黑前朝确认统治正统的习俗,也无可厚非。

    周武王将自己最强大的弟弟召公分封到了孤竹国的领域中,足以证明周武王对于孤竹国的重视,毕竟当时的辽东地区,不管从战略还是资源上,似乎都没有太大的价值,把召公这样一个大才封到辽东,是对周朝资源的严重浪费。

    而且周武王还在攻克朝歌后,在当今北京地区,封了黄帝后裔建立蓟国,就是后燕国的都城。

    这个蓟国目前没有任何文物出土,只在礼记中有记载。

    礼记乐记载:“武王克殷返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意思是周武nn刚攻下朝歌,不敢登基,不知道从哪儿找到了一批黄帝后裔,分封在孤竹国西进的必经路上为蓟国。

    分封制的核心在于确认统治权,周灭商跟商灭夏有所不同,那是因为商灭夏靠的是实力,商汤登高一呼,真的是用实力推翻了夏朝,即便夏朝有余孽,也都不敢妄动。

    但是周武王是趁着商帝辛大军东征东夷的时候,勾连朝歌的微子启和比干以及箕子等人一同n。

    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尤其是和外鬼勾结的家贼,即便一生征战开疆扩土的帝辛,也无力回天,周武王用从西方各大部落精锐凑成的四万五精兵,对帝辛临时拼凑的十七万奴隶军团。

    除此之外帝辛还得控制找个城内叛变的比干,微子启等内贼。

    主要愿意就在于,帝辛手中的正规军,都被派去攻打东夷部落了,其中有一支最精锐的王室军在一个叫做攸侯喜的诸侯手中,这只军队,有二十五万人。

    历史上只说这支军队勤王未果,不知所踪。

    二十五万大军,不知所措,确实算得上是一个迷案了。

    而恰好,周武nn刚攻下朝歌,连登基都不敢,先封了一个莫名其妙的蓟国在辽东,按照礼仪,他还未登基,这是僭越大罪,但是各大诸侯,甚至连微子启等人都默认了这个蓟国的存在。

    王诩从墨壬口中了解的孤竹国历史,就与这个蓟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因为这个蓟国,就是当年攸侯喜率领的那支王室军。

    攸侯喜被姜尚策反,等到周武王攻破朝歌之后,攸侯喜与王室军中帝辛的嫡系展开了内战,最后剩下十几万人,被封蓟国,而周武王将他封在蓟国,就是为了让其与后来肯定会勤王西下的孤竹大军再次内耗。

    因为商灭的太突然了,内鬼加外贼,将商灭的消息几乎都控制在中原商丘附近,根本传不到偏远的孤竹。

    等到孤竹接到商朝灭亡,准备出兵勤王的时候,已经多年以后了。

    但是孤竹君伯夷依旧发兵西进勤王,即便这个时候帝辛早就化成灰了,伯夷在西进的路上与蓟国攸侯喜的大军发生了大战,一番苦战之后,伯夷还未攻克蓟国,同时也遭遇了率军前来的姜尚大军。

    姜尚和攸侯喜与伯夷苦战,最后孤竹君伯夷与大巫叔齐战死首阳山,重挫了周军,周武王和姜尚畏惧孤竹,将召公从召地岐山西南改封于燕防止孤竹西进。

    后来燕国发展了三百年,才吞并蓟国,然后想去攻打孤竹,却被孤竹国的方国山戎骚扰不堪,最后找来了齐桓公,把山戎和孤竹国一起灭了。

    如果不是孤竹国当年为了西进勤王报仇,耗空了孤竹的国力,三百年也没有缓过来,齐桓公东伐很可能折戟在燕山。

    当然,这个是王诩从墨奎口中得来的故事,墨奎作为孤竹后人,自然立场是在孤竹国这边,而且孤竹国亡国这么多年了,这些故事并不是史s载,而是历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