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海阔天高-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吕熠以为莫钟书不懂政治才会不满他对于谢一鸣的处理。所以负气带着孩子出洋去。
其实莫钟书完全理解他的苦衷。一个想做千古明君的皇帝,并不能为所欲为,不然吕熠就不需要依靠玻璃工场的盈利来生活,皇帝要花钱直接向国库伸手就行了。再说,他和谢一鸣之间并没有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他很高兴看到谢一鸣碰壁受挫,但没到要人家死无全尸的地步。
莫钟书这回出海,只单纯地想要让家人开心一下。当他对他们说出要带他们出海的决定后,不但两个孩子欢呼雀跃。就连老太太和潘慧言都有几分兴奋,这两个女人都不是毫无见识的后院女流,明知谢一鸣玩不出多大的花样,根本就不担心一家大小的安危,但她们早就盼着有机会去见识外面的世界,一听说要出海,就忙不迭地开始收拾行李。
钦差传旨,压住了谢一鸣,但改变不了这一家人的出行计划。莫钟书一到。船就离开了码头。
李长义今天下午才让人把船上的货物卸光,这会儿是专程为他们一家开的船。倒是方便了两个孩子,在船上你追我赶东奔西跑。莫云逍还好,在家时就不怎么受拘束。爱怎么玩都可以。莫云遥平日却是天天要背《论语》的,这时候简直就是一匹脱缰了的野马。
潘慧言这是第一次上海船,看见什么都觉得新鲜。拘谨地站在船尾,好奇地打量着四周。许多跑海的人都说女人上船是不吉利的。尤其是不许到船头去,潘慧言不信这个邪。但她也不敢随意走动,生怕有个意外会被责怪。就连老太太也只小心翼翼站在她的房间门口向外张望。
莫钟书觉得好笑,一手一个地把她们拖到船头,道:“风平浪静的时候,船头的位置才是最舒服的,视野也开阔。”他把老太太扶到甲板上的椅子里,又把妻子也按下去,“你怕什么?李记船队的每一条船都习惯了他们东家太太的晦气,不会再对莫太太的晦气有什么反应了。”
话音刚落,潘慧言就听到后面传来一阵清脆悦耳的笑声,“这是在笑话我还是笑话弟妹啊?”
莫钟书也笑着答:“大嫂来得正好,我就把祖母和媳妇都托给大嫂照顾了。”
“去吧,你大哥已经叫人准备好酒菜了,正在找你呢。”
李长义的妻子乔氏是个奇人,经常跟着丈夫乘船出海,不管别人说什么,她总是坚持与丈夫同出共进。许多人提起她都带着贬斥之意,莫钟书却对她特立独行的品性很是推崇,甚至因此怀疑她是否也和自己一般是个“怪胎”,因为这样的女子在这个时代太过稀有罕见,不过接触多几次之后就发觉她很正常,只不过是比常人更有主见并敢于坚持而已。但这个发现让他更加欣赏这位大嫂,只有这样的女子才能帮助李长义统领好乌托岛。
乔氏是个很热情的主人,对第一次出海的老太太和潘慧言照顾极其周到,漫长的航程就在三个女人说说笑笑间过去了。
三个月后,他们就到了乌托岛。
这时候的乌托岛已经不是几年前的岩石岛了,到处都是鲜花绿草。每次出船,不管是去大食还是中国,李长义都让人顺便运了许多泥土回来,除了道路和房屋,其余地方基本上都铺上了一层土壤,上面种些容易养活的植物。有些地方不易覆盖土层,他就叫人天天去浇上几次清水,养出厚厚一层青苔来。过往的船只从旁边驶过,只见这小岛上一片绿色生机盎然,几乎没有人能将它和那个寸草不生的乱石堆联系起来。
莫钟书已经有两年多没到过乌托岛,尽管这运土绿化的主意还是他提出来的,可这旧貌新颜之间的差距太大了,他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老太太也爱极了这个地方,住了几天就对前来探望的乔氏建议,乌托岛上少有大树,阳光太猛烈。不如搭些棚架,种些爬藤类植物。一来遮荫,二来造景。乔氏记在心里。第二天就叫人操办起来。
李长义的儿子李跃龙和莫云遥年纪差不多,天天拉着莫家姐弟去海边,三人比赛拣贝壳,瞧谁拣得又多又美,谁输谁赢没人知道,海滩上倒是天天笑声不绝。后来李跃龙又拉着两个小朋友下海游泳,发现这两姐弟只勉强会划几下水,他便自告奋勇地当起了游泳教练,倾囊相授。
直到一个多月后。莫记船队的一条船经过乌托岛回国,一家人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船走出老远,潘慧言还在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暮色中的乌托岛。
莫钟书安慰她道:“你要是喜欢,我给你另外找个小岛,随便你怎么拾掇,让你也过一把当岛主的瘾。”这个世界的人口不多,大海中的小岛,尤其是土地贫瘠的孤岛,多数都是无主的。想要做个岛主真的不难。
潘慧言忙道:“千万不要,我受不了。偶然到这种地方来做客,自是快活似神仙。可是这些天我冷眼瞧着,李大哥李大嫂整天都忙得脚不沾地。我就庆幸你没想要做那岛主。我家当家的太懒,连船队的财务都不耐烦管理,全都扔给了我。要是他做了岛主。肯定要拘着我垂帘听政,太辛苦了。”潘慧言说着就皱起了脸。摇头摆手,生怕表态晚一步她丈夫就要塞个小岛过来。
莫钟书就搂着妻子哈哈大笑起来。潘慧言的脾气绝对算不上温柔。这几年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夫妻俩更是没少吵嘴,每次都要莫钟书让一大步她才让一小步。但她有一点好处,从不勉强她的丈夫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这让莫钟书觉得自己很幸运,他不敢想象,假如娶了一个不顾丈夫意愿迫着他上进求名求利的所谓贤惠的女人,这一辈子将是如何悲惨。
走到福建的时候,莫钟书让停船几天,带着家人上岸游玩。
老太太七十好几的高龄,莫钟书都怕累着她,为了照顾她,一路走走停停,老太太却玩得比两个曾孙还要起劲。这老太太年轻时有才有貌有魄力,却被关在深宅大院里一辈子,除了出嫁到澄州和后来跟着莫钟书搬迁到江南,这还是她第一次出门旅行,因此一路上兴致勃勃,就连最初的晕船也被她当成一次有趣的经历,准备回到松江就向别家的老太太们炫耀。
莫钟书还顺道去看了看玻璃工场,询问了关于生产销售的几个常规问题。他晾着吕熠这些天也够了,该做个姿态给他看了。
当他们回到松江的时候,已经又是一番新局面了。
原来的莫府,虽然不能说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但到底不是豪门大族,莫钟书又不喜热闹,来往的人家不多,有客来也是见潘慧言或老太太的。但现在上门求见他的宾客却是一拨接着一拨。莫钟书不耐烦,就叫管家对人说,他不堪旅途劳顿,病倒了,不能见客。不料这般一说之后,前来探病问安的人更多了。
只怪吕熠的圣旨上语焉不详,道他屡立奇功,却又不具体明说,让众多擅长于揣摩上意的官绅们琢磨了大半年。
春秋时期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兴越灭吴,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自号陶朱公。现在建兴帝封莫钟书为“陶朱候”,是不是说莫钟书也有范蠡那样的功劳?难道他立下的是“从龙之功”?大家越想就越觉得像那么回事,越商量就越肯定这就是事实。
想当年莫钟书小小年纪就高中一省解元是何等风光,却忽然就放弃科举前途要出海去,这个中缘由曾让多少人百思不得其解,现在想来却又完全可以理解了,因为他早就搭上了福王这条线!
难怪他平日对人总是爱答不理的,连给知府送礼都只是派个管事去,自己连面都不露一个。过去大家认为这个人太傲慢狂妄,现在才知道人家傲慢狂妄得有理由。
于是大家就开始竭力回想,自己过去有没有得罪过这样一位简在帝心的人物。没有的就心中窃喜,而那些曾经与之有过不愉快的就战战兢兢。不管如何,一听到莫钟书回到松江的消息,这些人就迫不及待地上门来增进友谊或者修复关系了。(未完待续。。)
………………………………
第111章
转眼又过去了两个月,莫钟书给工场想了几个办法,但生产出来的玻璃器皿质量并无改善,帽口去除后总会留个明显的痕迹,这样的东西是卖不出好价的。眼看着年底到了,冯永青的扑克脸越来越难看,今年玻璃工场的盈利比往年减少已成定局。
莫钟书能想象出皇宫里的吕熠是如何的不高兴,不过吕熠越不高兴,他就越开心,因为那意味着他手中的资料更加珍贵。多亏他当初就留了一手。要不是因为之前他建议生产玻璃器皿而工场的生产工艺却不能完善,谢一鸣想要恶心他的时候,吕熠也不一定就会帮他。
当年在大食参观玻璃工场时,莫钟书特意带上了王三和张七两位神偷,他们拿出了行动之前踩点的本事,王三甚至连有几个工匠站在哪个位置都给画了下来,他们记录下来的加工步骤和设施是绝对完善毫无纰漏的。但交货之前,莫钟书故意瞒下了其中两个关键,吕熠等人那时根本就不懂得玻璃制造所以并不知道。莫钟书的目的很明确,等到将来有需要了他再拿出来,等于多送了一次人情,彰显了自己的重要性。
不过莫钟书也会演戏,他先让工场的试产失败了几次。在冯永青送账本回京前,他又对冯永青道:“大家再好好琢磨琢磨,明年再努力看看,实在不行的话,我便再去大食参观一次。”
莫钟书上次去偷技术,虽然安排得巧妙成功得手,但之后胆颤心惊了许久。这些年又目睹吕熠及其爪牙为了保住技术秘密杀了那许多偷窥者,就算是打死他也不敢再做贼了。不过现在东西就锁在他的抽屉里。他便有胆说几句漂亮话来赚人情。
果然不出他所料,吕熠听了这话就感动了。觉得自己没有白送莫钟书一个爵位,在那一千石禄米的基础之上又给他加了一千两俸银。当然莫钟书也没让他吃亏,一得到正式通知就马上写折子呈上,请求把这些俸米俸银都捐赠给京城的善堂。吕熠不在乎这点米银,莫钟书也不稀罕,两人联手共演了一段感人肺腑的君臣佳话。结果就是,朝野内外都赞叹建兴帝礼遇有功之臣,官员们更是甘愿为之肝脑涂地。而世人也见识了莫钟书的圣眷之隆,宵小之徒也不敢再惦记着莫记船队和玻璃工场。
潘慧言看着莫钟书拿着一张发黄的纸片。脸上笑眯眯的,像个狐狸一般,与当年教她装假应付莫钟玉造谣引起的困局时毫无二致,她就忍不住也笑了,不过又有些心疼。莫钟书平日懒散惯了,很不喜欢与人斗心眼,极厌恶尔虞我诈的伎俩,但为了保全自己和船队,却又不得不这么做。
她伸手替丈夫揉揉眉心额角。道:“要不,咱们什么时候再去乌托岛上住一段时日吧。”潘慧言对乌托岛印象很好,觉得那儿就是人间天堂,一脚踏上去就能轻松快乐。
“乌托岛是李长义的地盘。不是我们的家,去得多了就讨人嫌了。”
潘慧言闻言很是惊讶,“怎么?你们不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好朋友好兄弟吗?”她知道。莫钟书为了乌托岛的建设,没少出钱出力。
“再好的朋友。也应该分清彼此。”虽然李泉特地给他建了个宅子,让他随时可以去住。莫钟书也不愿做乌托岛的常客。距离产生美,说的就是他们这种关系。他和李长义有多年的交情,李泉在他组建船队时为他输送了许多适用的人才,所以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现在李泉待他就如自家子侄一般亲热。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任意闯入对方的地盘为所欲为。
莫钟书还记得当日李泉在乌托岛的开国典礼上说的话,那时他已经显露出一国之君的气派和作风。如果他长期滞留乌托岛,不是他变相地沦落为他们李家的臣下,就是朋友反目争夺乌托岛的主权。这两种情形都不是莫钟书想见到的,所以他要与李家父子保持适当的距离,不但如此,他还不愿意让他的两个孩子与李长义的儿子太过亲近。
李长义忠厚耿直重义气,愿意为朋友两肋插刀。但李跃龙不同,他从小就被当成乌托岛的继承人培养,如果他也养成像他父亲那样的人品性格,只能说他接受的教育失败了,为了对得住那个等待着他的位子,他也必须要有政治家的心术谋略,起码要和吕熠差不多了才算合格。结交这样的朋友,对他的孩子来说,不是个好事情,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当成朋友祭奠江山社稷的牺牲品,而且被牺牲了还得装个不胜荣幸感恩戴德的脓包样子。
“那你为什么先前又让三个孩子整天在一起玩儿?”
“他们现在还小,留下一段短暂美好的记忆也不错,但他们的友谊只能到此为止。从今往后,我不会让他们再碰头了。我不要求自己的孩子飞黄腾达,只希望他们一辈子都能平安喜乐。”
潘慧言并不能理解莫钟书的想法,她和许多女人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不过她也相信丈夫会为孩子做出最好的安排,便任由他去教导孩子。
莫云遥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对他父亲也越来越敬仰,一有了疑问就会向全能的爹爹求教。但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父亲太不靠谱,不得不开始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问题。
那天,莫云遥又指着下人房旁边的一个鸡窝,习惯性地问:“爹爹,为什么母鸡一整天都坐在鸡窝里?”
“那是因为母鸡在孵蛋,过了一段时间,小鸡就会啄开蛋壳从里面走出来了。”
“小孩子也是这样被孵出来的吗?”
莫钟书望着儿子满脸的求知欲,竟然又起了玩心,对儿子道:“我不知道,我没见过‘人蛋’。不过如果你愿意,可以孵几个鸡蛋试试看。”
莫云遥得到父亲的鼓励,就去找潘慧言要一只鸡窝和十个鸡蛋。潘慧言正忙着,见这不是什么有危险的东西,便指示一个老妈子全都满足他。
吃过晚饭,莫云遥就回了他自己的房间再也没出来。到了往常他该睡觉的时间,潘慧言过去看看他有没有睡好,却发现他趴在鸡窝里一动不动,心中奇怪,正想把他抱到床上去,没料到莫云遥一本正经地对她道:“我要孵小鸡,没空睡觉。爹爹说要连着孵二十天小鸡才会出来的。”
闻讯赶来的莫钟书笑到跌坐在地板上,潘慧言弄清楚来龙去脉之后也笑得捂着肚子站不稳,老太太第二天听说之后笑出了眼泪,只有同样受苦受难的莫云逍向弟弟表示深切的同情。
莫云逍还记得,她三岁那年不小心撞到了桌角,额头上起了个大包,痛得直哭,娘和曾祖母都心疼得陪着她哭,老爹却骂了她一顿,说什么桌子比她更疼,骗得她忘了哭,对着桌子一个劲地道歉说“对不起”。这件事被嘴碎的下人传到外面,直到现在还有人拿来笑话她。
年方六岁的莫云遥这时候才明白自己被父亲戏弄了,欲哭无泪之际,他暗暗告诫自己,从此对爹爹的话不能盲目相信,必须要经过仔细验证才行。直到他长大以后,回想童年生活,才发觉自己反复试验认真求证的钻研精神,竟然是老爹用这么另类的方式培养起来的。
阳春三月,冯长青根据莫钟书最新提出来的建议,终于做出了一批让人满意的器皿。他松了口气,如果再不能成功,很可能建兴帝真的会让他陪同莫钟书再去大食“偷经”。
莫钟书现在已经不敢轻易远行了。老太太过年时感染了一次风寒,之后身体每况愈下,大夫诊治过后只是摇头。老太太自己倒是看得开,她锦衣玉食了一辈子,人间各种喜怒哀乐也都尝遍,跟着莫钟书搬到江南之后过了十年顺心顺意的好日子,已经知足了。她甚至不再拘着莫钟书留在松江,叫他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莫钟书倒吓得不敢出门了。
老太太今年恰逢八十大寿。老人家七十之后年年都是做大寿的,但老太太今年是八十整寿,又是莫钟书晋爵之后的头一年,不但澄州莫氏一族的许多本家和亲戚来了,她在灵州的娘家也派代表来了,就连莫荣添和王氏也亲自来了。
早年莫钟玉来松江,玻璃生意上没讨到便宜反而“逼”得莫钟书出了海,被老太太好一通教训,回去之后澄州和松江的两个莫府几乎就再没往来,只有潘慧言逢年过节象征性地送些礼物回去。但一听到莫钟书封候的消息,澄州的莫府人就坐不住了。
那天早上,老太太看着前来拜寿的人,乐呵呵地听着连绵不绝的奉承之语,兴奋得红光满面。老太太到了这个年龄,早就勘破人生百态视名利如浮云了,但她看到自己亲手带大的孙儿被人夸赞追捧,心里就止不住地得意,脸上的笑就停不下来。
她越笑就越高兴,声音也越来越大,突然地一口气呛住,乐极生悲了。(未完待续。。)
………………………………
第112章
老太太笑得一口气上不来,渐渐就呼吸困难,脸色也憋得通红。
一片手忙脚乱中,大夫匆匆赶到,诊了脉,说是被痰堵塞了喉咙,因而喘不过气来,但他也没法子可以消除那一口痰。
老太太连这句话都没听完,就永远地阖上了眼睛。前后也就只有两刻钟光景。
莫钟书松开她渐渐僵硬冷却的手,心中一阵唏嘘。老太太这一辈子的经历他全知道,享用的是富贵锦绣,却大半生都是郁郁不如意,好不容易过上几天舒心日子,竟然就笑死了。
一众亲友本来兴冲冲地赶来贺寿,不想却成了送丧,都觉得晦气,但也不好立时就走,只得留下来帮着主人家张罗丧事。
因为老太太走得太突然,许多东西都还未准备。莫钟书对这种事情一概不懂,王氏便自告奋勇地站出来,帮着潘慧言准备丧礼。
在澄州的时候,人们盛传莫钟书坐拥松江玻璃工场和莫记船队两个聚宝盆,收入极其可观。可是莫荣添和王氏到了松江之后,却见这一家五口生活并不奢侈,就连老太太的住所也只是舒适而已,王氏就有些疑惑,不知道莫钟书到底收入几何。她拉着潘慧言旁敲侧击,努力了几天,才弄清楚松江的玻璃工场虽然挂在莫钟书名下,真正属于他的只有一成股份,船队也并非他一人独有。
潘慧言语焉不详,王氏急着要摸清莫钟书的家底,便抓住了给老太太办丧事的机会。虽然莫钟书花钱十分大方。不管她开口要什么都让人找来,但她还是乘人不备查看了府中许多地方。老太太和潘慧言精心制造的雅致落在她眼中却是简朴过度,让她以为莫钟书的家产还远远不及莫荣添的丰厚。这个错误的情报又导致了后来莫府分家时的一出闹剧。
灵堂搭设好。又请了和尚来做道场,停灵七七四十九天之后,就要护送老太太灵柩回澄州祖坟安葬。
老太太的出殡仪式很隆重。莫家把这也当成一次社交盛事来举办,澄州城里有头有脸的人又一次到全了。还有许多摸不着真正的权贵的边的人,也借机来攀附陶朱侯。
莫钟书硬着头皮应酬,心中郁闷,这些人把他当成个大人物吹捧,其实他这个闲赋侯爷只是吕熠的一个烟幕弹而已,不可能也不愿意给这些人什么好处。但莫荣添和莫钟玉不这么想。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要求莫钟书与他们一起接待官场上的人物,以为这样就能沾上陶朱侯的光。
能为老太太尽最后一份心意,莫钟书自是不会推辞,只是面对着老太太的棺柩或者灵位,莫钟书怎么也笑不出来。因为老太太是大笑而去的,子孙戴的孝是笑孝,不能哭,反而要笑。尤其是出殡的时候人人都要笑容得体。
莫钟书望着笑得云淡风轻的莫钟玉,努力牵扯几下嘴角,却还是笑不出来。他这一辈子是在老太太的羽翼之下长大的,这些年的感情也培养得很深厚了。老太太突然辞世,就如同本来灯火通明的房间里突然有一盏灯被风吹熄了,虽然不至于就此陷入黑暗。但心情还是会受到影响。
潘慧言不知道从哪弄来一瓶药水,让他藏好了。需要笑的时候就拿出来嗅一下。总算让他把这笑孝戴完了。
老太太的丧事刚办完,莫钟书一家还没来得及离开澄州。莫荣添就病倒了,他不得不延迟归期。
莫钟书对这个生父毫无感情,虽然留在澄州,也只是早晚过去问候一句。
他幼时住过的房子早已被人占了去,因为莫钟玉相信他们家曾老太爷用过的书房风水好,莫钟书就是沾了那房子的光才能中举,所以莫钟书前脚带着老太太离开澄州,他后脚就让两个儿子搬进去。等到去年莫钟书封候,莫家几兄弟差点就为那几间屋子打了起来,最后还是莫荣添出面调停,事关子孙前程,他倒是做到了不偏不倚,四个房头十几个孙子全都挤进去,三个人住一间房,拥挤得就像中学里的集体宿舍,难为这些习惯了华屋美服的公子哥儿能住得下去。
说句良心话,莫府临时安排给莫钟书一家四口暂住的房子很不错,除了书房里没有书之外,样样物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