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海阔天高-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句良心话,莫府临时安排给莫钟书一家四口暂住的房子很不错,除了书房里没有书之外,样样物品齐全。莫钟书也不好意思再去找王氏或者于氏她们的麻烦,有了时间便尽量外出访友,或者带着儿女游玩。
这一日他们经过一条街道,这条街道两边都是些卖书画笔墨纸砚等文具的铺子。车夫是莫钟书在松江用了好几年的,知道主人家的喜好,便在最大的一家书店门口停了下来。
莫钟书少年时是常来这一带逛书店的,进去之后眼睛就顺着靠墙的书架一路扫描过去,各色书名在眼前划过。他的读书范围极广,文体不限,内容不拘,不过这店里的许多书他都已经读过了,没找到什么新书。
他最后在陈列各种市井话本小说的地方,看到一本蓝色封面砖头厚的书,上面赫然三个大字“石头记”,著书人的名号是“梅园主人”。他拿起来翻了翻,宁荣二府,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通篇的公子小姐丫头胭脂,还真就是他曾在另一个世界读过的《红楼梦》。
只不过这“梅园主人”的文采跟曹雪芹没得比,这《石头记》里的文字比他记忆中的粗糙许多,诗词更是逊色不少甚至干脆略去。显然这“梅园主人”记性一般,不能将整本《红楼梦》复制出来,只能大概默出它的情节。
莫钟书正想把这书放归原处,店小二却上前热情推销道:“这本《石头记》尤其好销,已经是今年第三次加印了,每次都是摆出来没几天就卖光了,客官要是今天不买,改天再想来买可不一定还有货了。”
这话莫钟书倒是相信,《红楼梦》不愧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首,确实是一本广受大众欢迎的书,女人喜它里面的情,男人爱它里面的色,经久流传,历久不衰。即便是这个被偷工减料了的简略版本,也仍然保留着些许名著的魅力,光凭那些情节就足以吸引文人墨客以及贵妇淑媛了。
不过莫钟书不是《红楼梦》的粉丝,上辈子只读了三遍就束之高阁了。
晚上莫家几兄弟一起吃饭时,莫钟书随口说了几句值得看的书越来越少了。与莫家兄弟谈这个话题是很安全的,因为他们大多数都不爱读书,绝对不会由此引起争执。三位长兄应付几句之后,就剩下莫钟宝与莫钟书长谈。
莫钟宝这些年重写了许多莫钟书当年在书院里讲过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在另一个世界反响极大的,他的文字功底又不错,书写出来自然也成功,既赚了钱,又扬了名,许多话本流传甚广,还被说书先生排练成评书,莫钟书在松江也能听到。据说,莫府因莫钟宝和莫钟书之名,已经重新被列入书香门第的队伍中,让莫荣添觉得脸上有光老怀甚慰。
莫钟宝没有忘记他最畅销的几本书里都有莫钟书的功劳,邀请莫钟书到他的书房里小坐。于是莫钟书又看到了那本《石头记》。莫钟宝收集了许多“梅园主人”的书,占了整整一层书架。莫钟宝注意到莫钟书的目光,也看着那堆书,道:“你知道这梅园主人是谁吗?”
莫钟书以为他说的是书院里的同窗,他这些年也和几个同学有书信往来,但除了莫钟宝,没听说过有人在写话本小说。
莫钟宝却缓缓说了一个名字:“胡家表妹,胡美媛。”
莫钟书摇了摇头,他对这个人早已没有印象了。小时候的胡美媛他倒是还记得,一个充满了好奇心又很单纯的小丫头,还学得一手好医术。但自从她生了一场大病之后,之前的清纯可爱就全都消失了,变得和莫府那些女人一样讨厌。
莫钟宝说,胡美媛因为作了许多好诗词,得到澄州城的名门大族王家的二公子的青睐,求娶为妻。这位王二公子算得上澄州一绝,远近闻名的少年名士,厌倦科场举业,每日只做诗词写斗方,与诸名士赠答。他也养小妾,也捧妓女,但他喜欢的都是才女型的,相貌性情都是其次。王二公子因为胡美媛那些诗作,把她当成天人一般爱宠,可惜成婚不久之后胡美媛就江郎才尽,王二公子的情就淡了爱也弛了,转而与一个人称“小薛涛”的青楼女子出双入对。
胡表妹失宠之后,也曾想过要效仿莫府老太太做生意发大财。这也不是什么难事,胡家给她的嫁妆中就有两间小药铺,可惜她越努力打理,药铺的效益就越差,还不如不管不问全交给两个掌柜的时候。
总之,他们这位表妹蹉跎了好些时日之后,忽然就决定要著书立说了。因为莫钟宝常找书商印发话本,每每写了新书就托他帮忙出版。最开始的时候,她写《笑傲江湖》。不过那时莫钟宝也在写《令狐冲与任盈盈》。两人拿出手稿一比较,胡美媛觉得自己的文字功底比不上莫钟宝,便放弃了,改写《情深深雨濛濛》。她的想象力很丰富,下笔如有神助,又勤奋,不到一个月就能写好百余万字。这回她一举成名了,许多太太小姐们都把她的书当成了打发时间的首选,“梅园主人”这个名号越来越响亮。
去年,她花了半年时间写成《石头记》,书一问世就受到了广大凡夫俗子书香秀才的共同拥戴,更让“梅园主人”的声望如日中天,让许多一向不大看得起她那些书的同行自叹弗如甘拜下风。(未完待续。。)
………………………………
第113章
莫荣添的病越来越重。
莫家几兄弟轮流侍疾,轮到莫钟书的时候,莫钟金和莫钟银总是自愿地守在一边帮忙。谁都知道,莫荣添上一次给儿子们分铺子,四儿子和五儿子都没有份儿,不过后来莫钟宝得了个大田庄,莫钟书最吃亏,因此大家都猜莫荣添会背地里垫补他银子,便都有意在旁边堵着,要么让莫荣添不好掏银子,要么就分润给旁边别的儿子一些。莫钟书虽然不知王氏给他们提供了一份关于他个人财产的虚假情报,但对这几兄弟的品性很了解,不过他乐得有人愿意替他伺候莫荣添,他不喜欢照顾陌生人一样的生父,宁可把那小费都送给前来帮忙的人。
可是莫荣添非但没拿出银子,还屡屡抓着小儿子的手,要求他多照顾几个兄长,不可冷了手足之情。莫钟书仍然像小时候那样状似恭敬的站着,不发一言,只在心中腹诽,莫府里别说是手足之情,就连父子之情都从来就没暖过,还能冷到哪里去?
莫荣添大概也看出他心中的不耐烦,望着虚空幽幽地吐出一口长气,不再说话了。下一次轮到莫钟书值守的时候,他已经陷入了昏迷。
莫荣添这一病来势汹汹,不到一个月就呜呼哀哉了。他死了,莫钟书作为儿子是要哭丧的,莫钟书实在伤心不起来,只得又叫潘慧言给他找药水应付。
莫荣添死后,王氏就请了族中长辈来主持分家。其实这家早在几年前就分好了,莫荣添已经把店铺提前分给几个儿子打理。现在就剩下几处房产和田地。可就是这样,几兄弟仍然吵成一锅粥。
有王氏这个嫡母在。分配方案自然是向她的两个嫡子倾斜。
莫钟书从一开始就直接表示弃权。他以为自己做得够大方了,莫钟金却道:“你还有什么好争的。老太太的钱都给你了。”莫钟银也用一副得了便宜还卖乖的眼神看着他,莫钟玉的妻子于氏大概是想转移战火,就也夹枪带棒地讽了几句。
老太太的财产都是她自己的私房,她爱给谁便给谁,别说儿孙没有资格反对,即便是莫老太爷还在世也不能置喙,这些人却无耻到这个地步,居然妄想把老太太的财产拿出来均分了。
莫钟书的无名火上来了,把手中的茶碗往旁边的小几上重重一搁。站起来大声道:“老太太当初卖铺子得了五万两白银,给我出海当本钱,我用这笔钱买了茶叶,后来又买了七彩石,连本带利一共二十三万,回来之后全还给老太太了。老太太又把这笔钱中的一小部分捐给了清风寺的养老院和孤儿院,大部分捐给了各大寺庙当香油钱。你们要是不信,尽管去找大富查账本,再找那些受捐寺庙的住持大师对证。”
莫钟书第一次出海。因为放大镜和望远镜的利润太高赚了个盆满钵满,之后每条船出海来回也都能赚上几倍,老太太那二十多万在他眼里已经是小钱了,这时也没提防就嚷嚷了出来。却让周围的人听得连吸冷气,都愣住了。
王氏连咽了几口唾沫,好像是嗓子里发干似的。她怎么也没想到老太太那么有钱,更没想到莫钟书也不拦着老太太胡乱花钱。过了好久。她才质疑一句:“二十多万都捐出去了?什么寺庙敢收那么大笔的香油钱?”
莫钟书眼皮都懒得抬一下,只让旁边的丫鬟去请一直在老太太身边伺候的林嬷嬷。
林嬷嬷来了。听完事情的原委,就道:“老太太早就开始供奉菩萨了,早年还在澄州时,每次去寺庙都要捐一笔香火钱的。到了松江后,老太太就更大方了,出手就是一千几百两。”林嬷嬷边回忆边道:“最多的一次,是去年在福建,正好遇到一个妈祖庙要重塑妈祖金身,老太太一下子就认捐八万两,当时没带那么多银子在身上,还是回到松江后再派专人送去的。”
莫钟玉一直没作声,老太太捐那么多钱给妈祖庙,定然是因为妈祖是庇佑商旅舟楫的神灵,说到底那些钱都是为莫钟书花的。他陷入了深深的懊恼中,当初实在不应因为王氏的缘故就与老太太疏远,结果与财神爷擦肩而过。不过他很快又恢复清明,老太太不把钱留给莫钟书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莫钟书已经不在乎这点钱了!王氏从松江回来之后还说莫钟书只徒有个财主的虚名实质财产并不多,他们都被愚弄了!莫钟玉手头上的钱财累计起来比老太太的两倍还多,可他听了老太太这么花钱都心疼得慌,莫钟书却说得像是买个糕饼那么轻松,他一定比自己更有钱。
莫钟玉想了个明白,就不愿意再得罪有钱有爵的小庶弟,开始拿出长兄的架子,压住其余还想向莫钟书发难的人。
莫钟书这时候却不领他的情了,又拿了一张纸出来,让林嬷嬷送给在场诸人传阅,“老太太留下来的,就只有澄州的一千亩良田,那是老太太早就决定要留给逍儿作嫁妆的,有老太太的亲笔字据为证。”
莫钟书这一番话,却提醒了族中几位叔公,听说老太太把私房钱都捐赠给了寺庙行善积德,便想起莫家曾老太爷曾经立下家规,后辈子孙分家之时要捐些钱物给族中接济生活困难的族亲,老太爷去世后莫荣添几兄弟分家时也是如此,便将这话提了出来。
无论是王氏还是莫钟玉几兄弟都找不到理由反对,因为在这年代,将祖宗家法弃之不顾是大罪,谁都没有这个胆量。于是,那可供几兄弟分摊的田地就缩小了一圈。
莫钟书看着几个兄长的脸色,心中大叫痛快。其实这所谓家规,只是当年曾老太爷在病床上随便说的一句话。除了老太爷和老太太这对长子长媳,根本就无人知晓。不过老太爷纯孝,与兄弟分家之后从自己的份内捐赠了部分给族人。老太爷死后。原本也没有人想到这事,后来老太太被几个庶子惹得火大,故意用这个理由散了些家产出去。几个月前,老太太大约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开始和莫钟书细说这些陈芝麻烂谷子,尤其提到了几个家贫却贪婪的叔公,本意是想让他对这些人事都有所提防,莫钟书当时并不当一回事,当成故事听听就算了。这时候见几个兄长贪得无厌,便借故让几个叔公上前敲一竹杠子!
莫钟书把话都说完了,又看了一会儿戏,干脆离开。他们要怎么分怎么分,反正他从来就没想要莫荣添的东西。
晚上,莫钟书带着两个孩子坐在院子里,一边乘凉一边给他们上自然课。两个孩子已经学会分辨星座和星星,现在正在学如何根据星星识别方向判断时间。三个脑袋正挤在一起,看着天幕上闪烁着的星星用功。就听到门外的丫鬟通报:“大老爷来了!”
莫钟玉是特地来送好消息的,那些田产和房产平均分作五份,莫钟书也有一份,而且给他的那个宅子位置还很好。建在闹中取静的富人区里。
“真的给我?”
“当然,五弟也是父亲的儿子,当然要有五弟一份儿。”
莫钟书的嘴角向下扯了扯。大哥呀,这话你要是在十年前说出来。我也许还会当是你的真心话。
“五弟,你什么时候方便就派人去找我的大管事。叫他们去衙门把财产过户手续都办了吧。”
“我今后不打算再回澄州了,这些东西于我毫无意义……”
莫钟书还没说完,莫钟玉就开始偷笑,莫钟书果然财大气粗,如果他不要这些东西,自己不介意留下来。
莫钟书却道:“把我那一份送给苏姨娘的哥哥吧!”除了苏大山,莫钟书想不到这些东西还能送给谁。当年苏姨娘因为生他而难产丧命,现在把分给他的家产交给苏家,也算合情合理,苏大山不会再拒绝吧?
莫钟玉马上接口道:“那好,明天我就派人通知苏大山。”
说完这事,莫钟玉却还不走,又喝了一盏茶,才道出他真正的来意:“五弟,大哥手里头还有点闲钱,想在你的船队里入些股。你看是否可行?”
他就知道莫钟玉不会那么好心白分给他一份遗产!莫钟书喝了两口茶,才闲闲地道:“入股么?我个人不反对,反正钱都是一样的赚。”他又不是傻子,莫钟玉准是听说老太太五万两银子出去一趟就变成了二十多万,心动了。
莫钟书不喜欢与人合股,制约太多,第一次出海时他手头那么紧张都拒绝李长义的好意,后来送吕熠一成股份,是要借他的势力保护自己,也算准了他不会插手经营。莫钟玉就别异想天开了。
“不过,船队不是我一个人的,你还得征求别的股东的同意才行。”
“这有何难?船队是五弟主持运营的,只要五弟说句话,别的股东还能逆了五弟的意思不成?”
“要是一般人自然是这个道理。但那位股东非同一般,他姓吕,住在京城,脾气不太好,平时只派个太监来联络我。大老爷这事,我可不敢说,要不您自己去京城找他说去?”
莫钟玉听到那另一位股东“姓吕,派太监”这几个字就吓住了。他倒是没料到那就是万岁爷,只以为是哪位亲王郡王,不过一个皇亲国戚的名头就能把他吓得屁滚尿流了,哪里还敢再强硬要求入股?
莫钟书望着他的背影,却又是一叹,这就是他的兄弟!当年送吕熠股份的时候,他只想借势力对付那些不怀好意的恶霸,却没想过要把这些用在自己的父兄身上,虽然他从来就不当他们是亲人。(未完待续。。)
………………………………
第114章
莫钟书实在没料到他在分家时随便说的一句话影响会如此之大,接下来的几天里,不光是族中长辈亲戚,还有以前观澜书院里的同窗都找上了门来。
莫钟书只得一次次地把那位非同凡响的合作伙伴请出来挡箭,咬死了入股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方便,可以开个后门让他们随船出海去。
可惜这样的条件并不能让人满意。莫记船队现在有几十条船,即便沉了一两条船,一年也至少能本金翻倍,利润丰厚又无风险,人人趋之若鹜。若是自己随船出海去,虽然也有可能赚个几倍回来,但万一不幸遇上危险,可就是人财两空,谁会愿意?而且这条路早就存在,何必去求他莫钟书?
莫钟书不胜其烦,躲到了方睿的归德侯府去。老归德侯十几年前就去世了,现在的归德侯府就是方睿当家做主。方睿一反前面数任归德侯的尚武之风,整日只聚集了一帮朋友弹琴作乐,要不就是带了妻儿游山玩水。
方睿跟随齐成章学琴多年,如今琴艺上已有小成,迫着莫钟书听了他新作的一首小曲,还追着索要评语。
莫钟书当年是被齐成章象赶鸭子上架一样勉强着学琴的,本就没学好,一扔就是多年,差点就连琴有几根弦几个音都想不起来了,再加上齐成章不在旁边,无所顾忌,见方瑞兴致勃勃,便故意拿手在他的宝贝琴上轻一下重一下地乱弹一气。
方睿心疼,要上来夺琴。莫钟书却又正经弹了一曲。他到底也是曾经用过苦功的,这一会儿就重新熟悉了琴,按着记忆中的《大海啊故乡》的旋律弹了一阵。
方睿听得呆了。说能听到波涛涌向海岸的声音。他之前从没听说过这个曲子,以为是莫钟书自己谱的,几乎开始无地自容起来,他日日用功却还是及不上莫钟书随意一弹。
莫钟书却更是羞愧,他又一次抄袭了。
几杯酒下肚之后,方睿突然问起莫记船队的情况来,不过并非想要入股。而是希望能搭顺风船出海游历一番。
方睿这几年开始尝试着自己谱曲,但总觉得自己所作的曲内容空洞,齐成章指点他道:“对于写文章的人来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弹琴作曲亦然。你久居澄州,眼界心境都有限,难以写出好曲子。不如出去游历几年。反而可能更有长进。”
方睿素来将这位恩师加岳父的话奉为圣旨的,便开始琢磨该往哪里去。正好莫钟书来了,又正好弹奏一曲《大海啊故乡》,方睿便马上有了目标。
莫钟书早就计划到大洋洲去转转,只是因为老太太身体不好一直耽搁未行,闻言便道:“下西洋的船几乎每个月都有,你准备好就可以动身。不过,如果只是想游玩。我知道有更好的路线和地方。”
“过了暹罗,差不多到天竺的地界。拐向东南,有一个大岛,听说那边风光完全不同于咱们大庆国的。”
方睿不懂航海,对海外地理一无所知,也无所谓要去哪儿,表示都听莫钟书的安排。
“不过,要到那地方去,必须要坐几个月的船,在海上漂来荡去的,也许会遇到各种意外危险。”莫钟书一一细数路上可能会出现的风险,让他先有个思想准备,考虑妥当之后再决定。
莫钟宝过来说了许多次,胡美媛想要见他一面,莫钟书只推说没空。这些天他从她“写”那些书中,挑了几本他曾经读过原著的,草草看了一遍,发现书中几乎找不到属于她本人的一点思想。对于这位要将抄袭进行到底的大作家,他实在想不出他们之间有什么话可以说的。
几天之后,莫钟书就带着妻儿离开了澄州。这辈子他都不打算再回来了。
回到松江之后,莫钟书就开始为下一次出海做准备。一家人早已习惯了他这种状态,只有莫云遥要求一起去长长见识。莫钟书摸着儿子的脑袋,要是儿子再大几岁,他便答应了。
为了表示尊重儿子,莫钟书并没直接拒绝他的要求,反而和他商量:“儿子,要是我和你都走了,你娘和你姐姐在家没人保护,万一来了坏人怎么办?”
小男子汉的骄傲马上就战胜了不能出海的沮丧,莫云遥还捋起袖子向父亲展示了他胳膊上的小老鼠,好叫父亲相信他的能力。
莫钟书便放心的点头。作为回报,他允许儿子使用自己的大书房。莫钟书这时候还没意识到,这随便的一个允诺竟然给莫云遥打开了一扇通往自然科学的大门,而他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了那个世界。
这一日,潘慧言带了女儿外出回来之后,莫云逍的嘴撅得能挂上个油瓶,莫钟书问话她也不答理,后来还是潘慧言说出了缘由。
原来她们在街上看到一家倒闭了的钱庄正在收拾残局。潘慧言曾经管理过钱庄,还曾经被莫钟玉逼得差点破产,见了此景就有些兔死狐悲,叫停马车在路边看了一会儿。她触景伤情,边看边给女儿说当年打理钱庄时的喜怒哀乐,却没料到莫云逍忽然就开口说她想要那个钱庄,要母亲帮她买下来。潘慧言觉得女儿被宠坏了,说话的口气就和玩过家家时一样稀松,却不知道一个钱庄会牵涉到多少人家。潘慧言当然不会同意这种无理要求,莫云逍就闹起了脾气,母女俩闷闷不乐地回来了。
莫钟书听完,却问妻子:“为什么不给她买?”
潘慧言瞪大了眼,道:“你疯了!逍儿才十岁,她拿个钱庄做什么?过家家吗?”难怪孩子敢张口就提这种要求,都是让她父亲惯出来的。潘慧言无奈地揉揉太阳穴。她想起了莫钟书比女儿现在的年纪更小的时候,就经常拿田地来玩儿,一时一个花样。听说有一次竟然弄到几家听他的话胡闹的佃户绝收,幸好那时他手中的田地不少,收租后调了些谷米给那几家佃户,才没让人家饿死。真是有什么样的爹就有什么样的女儿!
莫钟书却听不进她的忠言,去哄女儿了。
第二天,莫云逍就开始指挥请来的泥瓦匠和木匠干活,把家里一处闲置的房子改成钱庄。她跟着父母回澄州时。随母亲去了潘家钱庄许多次,对钱庄的布局场景都熟悉,在她的指点下。那房子改造得还真象那么回事了,就只少了一块招牌。
莫钟书问女儿:“你的钱庄叫什么名字?”
莫云逍认真地想了一天,才去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