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之太妃传-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固修理,以防抵挡不住暴雨而出现漏水、坍塌。

    工部的大臣们一听,脸色都变得有些难看。想要开腔反驳,但是他们这些“庄稼汉”和“泥瓦匠”,嘴皮子都不怎么利索。于是,他们就只能在心里默默地吐槽:刚刚筑坝修堤是他们的活儿,怎么囤粮也变成了他们的活计了?

    关于要囤多少粮的问题,一众大臣都表示,如果按照最坏的打算,灾情要持续五个春夏,那么需要囤积粮草的数量将要突破天际。因为灾情这个东西,情况只会越来越坏,需要的粮草只会逐年以几何级递增,五年的数量累计下来,天际这个形容已经是写实了,一点儿都不没有夸大。

    有位经济头脑特别好的大臣,把这份账算明白以后,顿时眉宇间忧愁便凝聚不散。他从大臣的站队中出列,“臣以为,囤粮数量太过,已经非人力、田力、国力可以承受了。”

    然后,他就言简意赅地给大家算了一笔账。

    这个突破天际的数额,就算是用动用了国库里全部的库银也是买不到的。不是说缺银子的问题,而是郑国一年都产不了这么多的粮草,怎么买?!保守估计,郑国上下,包括皇帝在内不吃不喝光劳动,也大概需要三年才能凑齐。这算的还是风调雨顺的情况,如果西秋河闹一场小灾,那就肯定不够的了。

    闻言,大殿又再一次陷入了沉默当中。

    此时,角落里响起了一个微弱的声音,期期艾艾地说,如果真的囤积不到这样多的粮草,可不可以暂时从军饷中抽调呢?

    听见这句话的大臣们,都不约而同地在心里骂了一句,蠢货!

    闻言,兵部的王尚书即刻出列,神情肃穆地跪倒在大殿中央。

    “明年若是灵河以北遭灾,西北的瓦兹、西部的森革,都是位于灵河以北。而且,西秋河源自西北深处的雪山,从这二者之间穿行,而后才进入我国。因此,这些一直对边关虎视眈眈的外敌,也极有可能遭灾。

    无论是想要趁火打劫,还是绝境之时被逼得铤而走险,外敌叩边的可能大大增加。内患之际,更是要慎防外敌。臣以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边关军饷,绝对不容有失!”

    武将们都纷纷跟着点头附和,认为这位兵部尚书所言甚是。

    紧接着,又有一位脑子不太清醒的大臣提出,能否追加赋税,多收一些粮草呢?

    其余的大臣一听,明知道百姓要遭灾了,不想着减免赋税,反倒还要增加,这……岂不是跟在乞丐的碗里抓饭吃一个道理吗?

    大朝会开到现在,大臣们都有些饥渴难耐了。

    他们都已经不想再跟着这样的傻子,浪费口舌。他们仅仅是循着声音看去,仔细打量一番,把人给认准了。经此一役,这人很快就从朝堂上消失,他们要马上、立刻、即时跟这人彻底地划清界线。

    从军饷抽掉不行,增加赋税更是不行。这样看来,囤粮一事似乎走进了僵局。

    又过了一段时间,再次有人出列,是专门管理海贸船队的大臣。

    有的大臣并不支持对外航海贸易的,只不过这是从高祖时便开始的生意,不好明目张胆地反对。他们看见这人出列,眉头便紧紧地皱起,这分明是郑国自己的事情,与海贸有何干系呢?

    管理船队的大臣说:“数年前,臣领着船队到过一些南方蛮国,那里的粮食大多都是一年两熟,甚至是一年三熟。土地虽少,但产粮颇多。臣以为,可以派出船队跟这些蛮国进行贸易,换取粮草。”

    有些脑筋转得很快、性子比较开明的大臣,很快就接受了这样的提议。

    但是,有些性子保守的大臣,认为大海苍茫、路途遥远的,还是向商行大户买粮比较妥当。因为,到时候换如果不回来粮食,反倒可能延误了大事。

    夜幕早已经降临了,洪涛也领着那群小太监给烛火添了一遍灯油。

    庆和帝没有给这些大臣僵持、磨蹭的时间,很快就下了定论。

    囤粮之事,兵分两路。

    一方面用朝廷的名义向商行大户购粮,另一方面特意加派一支船队,带着金银、绸缎等物,前往那些南方蛮国换取粮食。庆和帝还命人拟旨,命东陵侯调派一队战船,沿途护卫粮草,一定要平安地把粮草都运送回来。

    两件大事基本定下后,庆和帝就大手一挥,表示朝会散场了。

    庆和帝踏出太华殿,感受着迎面而来的凉风,长长地吐出一口郁气。他转头看向跟在身后的洪涛,声音很小,似乎被秋风吹得有点破碎。

    “洪涛,你亲自到长泰宫告诉贤妃,朕今晚就不过去了,叮嘱她早些歇息,不要再熬夜了……”

    方才的朝会,总算是把事情的大方向定下了。他回到勤政殿以后,还要与一些重臣一起商讨,争取早日敲定其中的细节。

    庆和帝想,今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啊,然而他都已经习惯了。
………………………………

第78章

    昨夜一场大雨过后,天空仿佛被洗涤过一样,瓦蓝瓦蓝的。路上的马车轱辘不停,碾压过积水,带起了点点的泥泞。行人都脚步匆匆,时不时紧一紧衣裳,似乎昨夜的大雨,带走了这个秋季最后的温度。

    今日恰好是休沐的日子,难得能从刑部的宗卷堆中解放,陈幼安原本是打算在房间里好好看书,为来年的春闱做好准备。岂料,他的手捏着书卷,心却一直都沉静不下来。于是,他便从国子监的学舍里走了出来,放空一下思绪纷杂的头脑。

    他漫无目的地走着走着,竟然来到遍布高门大户的东大街。他的心弦仿佛被什么触动了,便举步登上位于一间街尾的茶楼。

    “客官,您的茶来了!”店小二的人还没有到,那洪亮的声音已经到了。只见他一手麻利地从肩上一抽抹布,囫囵地擦擦桌面,就放下了另一只手上的茶水和茶点。

    陈幼安偏过头,谦和地向店小二颔首,“有劳这位小哥了。”然后,他伸出骨节分明的大手,提起茶壶为自己满上一杯。

    店小二很少遇到这么好看,这么温和有礼的客人,便多口了一句,“您这二靠近窗口,天冷风大。”目光在那没有丝毫修纹的衣袖上,打了一个转,“现在时辰还早,您可以到里头歇歇,不收钱的。”

    陈幼安一听,就知道店小二是误会了。他伸手指了指窗外过往的行人,摇了摇头,“不必了,此处风景独好。”

    店小二也不再坚持,“那您慢慢享受吧,小的就不打扰了。”他一边转身离开,一边在心里想,这人应该是刚刚进京见世面的穷酸吧,打肿脸充胖子,还风景独好呢。

    陈幼安就着茶水,一口一口地吃着茶点,心中盘踞着各种各样的念头。他的目光跃出窗户,停在了不知名的某处。忽然之间,他想起了进京时母亲的嘱托。

    青砖瓦房中,母亲拉着他的手泣不成声,再三叮嘱他,到了京城以后,千万别忘了打听长姐的情况。如果她过得好,那咱们也别去攀亲。若是她过得不好,就等他以后中了进士,当上大官,就可以把长姐接回家中。

    想到这里,他胸中发出无声的叹息。自幼时,与长姐一别,已经将近二十年了。时间已经模糊了他的记忆,只有母亲时常用思念的目光看着他,说他的眉眼长得与长姐愈发相似了。

    渐渐地,茶楼里的客人变多了,吵杂的声音打断了陈幼安的思绪。他把目光从远处收回,不经意间就看见大街上多了几辆驷马大车。其余行走的马车与路人纷纷避让,它们则正四平八稳地向着皇城的方向驶去。

    店小二手里提着一把大铜壶,正在挨桌地给客人添热水。他来到陈幼安的桌旁,动作利落地为茶壶重新注满了热水。抬起头顺着陈幼安的目光看去,他便抱着为土包子科普的念头,快言快语地说:“那些都是诰命夫人的马车,看那个方向,应该是去皇宫的吧。”

    旁边几桌的客人听见店小二的话,也兴致勃勃地插话进来。

    “嘿嘿……我知道那些马车都是去皇宫赴宴的,还知道是什么宴呢!”率先说话的这人,脖子上挂着一只成人巴掌大小的金貔貅,鼻孔朝天,一副快问我、我知道的模样。

    他话音刚落,立刻就有人“哧”地一声,表示不服,“你就吹吧,看你也是在这里混的,还能知道皇宫里头的事儿。”

    那“金貔貅”一听,立马就炸毛了,“老子怎么会不知道!老子是珍宝阁的少东家!”

    陈幼安听见这人一口一个“老子”地,精致的眉眼不禁微微地皱起。

    远处的一桌的客人,看起来风尘仆仆,应该是途径京城的行商。只见他们向着“金貔貅”拱拱手,很是知情识趣地递过一把梯子,“这位少东家就不要卖关子了,快快为我等解惑吧。”

    既然有人递来梯子,“金貔貅”也没有继续端着,“前段时间很多贵人都来物色过奇珍,都要那些小孩喜欢、寓意又好的。说到明白,那是要送到宫里的。算算日子,今天应该太原王的百日吧。”

    这么一说,靠近“金貔貅”的几桌客人,都恍然大悟。被勾起记忆的茶客,开始七嘴八舌地说起,三个月前的太原王刚出生就被册封的旧闻。

    陈幼安神情自若,右手端起茶碗轻啜了一口。实则,他正竖起耳朵听着那些茶客的议论。

    ……

    “宫里头的贤妃娘娘真是得宠啊,这孩子一生下来,就立刻封公主、封王爷的。”

    “那是当然啦,不说那是象征着吉祥的龙凤胎,就说贤妃娘娘,也出生大家,生得简直倾国倾城,自然是受宠的咯。”

    无论讨论什么,这人总是要表达一下不服,“不过是个庶出,不过是沾了年轻貌美的光罢了……”

    那“金貔貅”一听,嘴巴立刻就咧开了,“那人家也是魏国公府的贵女,像你这样的,”从上到下把人扫视一遍,“你连给人家当脚踏,那也是不够格儿的……”

    慢慢地,话题就这样跑偏了,百无聊赖的茶客开始对女人评头论足。提到那些高高在上的贵女,他们不敢随便议论,都是轻轻地一笔带过,又或是干脆闭口不提。但是说到哪家的小寡妇、卖豆腐的媳妇子,他们的嘴里时不时冒出一些污言秽语,那一个叫百无禁忌啊。

    倾国倾城!庶出!魏国公府!

    陈幼安在心里笑笑,良禽择木而栖,他这只“良禽”,也终于找到了他的树木了。

    他得到想要的答案以后,也不再打算留在这里,忍受那些茶客嘴里的不干不净了。他从怀里掏出一把铜钱,整齐地码在茶壶的旁边,便起身离去。

    店小二看见有客人离开,便加快脚步走过去。他一看桌上的铜钱,居然比定价多了一倍。他把多出来的铜钱揣进怀里,不禁有些疑惑了,这好看的穷酸居然有钱打赏,他不会是看错了吧。

    陈幼安的脚步一改来时的踌躇,坚定地向着国子监的方向走去。他想,长姐的日子应该是过得不错的。如今,他还要辅助彻查西北旧案,不宜与京中有太多的牵扯。因此,他也没有必要前去打扰长姐平静的生活。

    ――――――――――――――――――――

    长泰宫。

    光滑的玻璃镜面,倒映着一张清绝的容颜,眉黛青颦,鼻如玉葱,朱唇皓齿。最能夺人心神的,却是那一双深邃宁静的眼眸,如同深海中隐藏的漩涡,使得人深陷其中。

    姜素敏一身素色里衣,那头乌压压的青丝随意披散着。她平举着双臂,俏生生地站在梳妆台的跟前。

    红绸上前轻轻地拔开那扰人的青丝,只觉得触手光滑,如同抚着绢丝绸缎一样。

    红绫、红缎、红罗三人立刻簇拥上前,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地侍候着主子穿衣。

    穿好那身繁复、隆重的宫装,姜素敏便在红绫的搀扶下,在梳妆台的跟前落座了。她打量了一下镜中的自己,晃了晃脑袋,“今日便梳一个元宝髻吧。”

    令姑姑闻言,取过一柄羊脂玉梳,便动作麻利地为主子挽起发髻。

    这时,钱嬷嬷怀里抱着小太原王走了过来,微微屈膝,“奴婢见过娘娘。”

    原来,小太原王隔了一段时间,没有看见母妃,便又扁扁小嘴摆出一副要哭不哭的样子。钱嬷嬷害怕他真的哭闹起来,到时候眼睛红痛痛的,在百日宴上会不好看,就只好抱着他过来寻找娘娘了。

    钱嬷嬷站直身子后,便为怀里的小主子调整了一个姿势,使得他可以看见主子的身影,不至于哭泣。

    确实,小太原王看见母妃后,紧缩的小眉头一下子就松开了。但是,他整个小身子就不停地向着母妃的方向扑去。被钱嬷嬷阻拦以后,他的小手奋力挥动着,嘴里还发出两声轻轻的“啊、啊”。

    姜素敏从镜子的反射中,清晰地看见儿子瘦小的身影,心里不禁有些微酸。

    小太原王退热后的两天,体弱得连自己喝奶的力气都没有。他就只能像刚出生那会儿一样,用小碗小勺来喝奶了。虽说是已经退热,但是他仍是时不时发出一、两声的咳嗽。他就这样子病了十几、二十天,才算真正地痊愈,恢复现在这幅活泼的样子。

    可惜,他那身攒了两个月的奶膘,就在这大半个月中消耗得一干二净。他那白胖的身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就是现在这副瘦弱的模样。

    自从王爷过来以后,主子就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令姑姑见状,便加快了手里的动作。

    红罗打开妆匣,取出里面的凤头衔珠步摇,递到了令姑姑的手里。她回头看看墙角的沙漏,有些担忧地说:“娘娘,时辰已经差不多了,陛下还没有过来,需要派人去请吗?”

    姜素敏闻言一愣。

    自从那天,洪涛来长泰宫传话后,庆和帝就没有再留宿过后宫,就连偶尔来看两个都是来去匆匆的。传说最近朝廷有大举措,就连宁王都被派遣出去为君父分忧了。
………………………………

第79章

    姜素敏想了想,朱唇微启,“不必了,陛下有时间自然就会来的。”

    庆和帝就算忘记了,洪涛也会提醒他的。如果他不能来,那肯定是政务太忙脱不开身的缘故。既然这样,她又何必使人前去打扰他呢。

    令姑姑再次仔细地端详着主子的妆容,没有发现一丝不妥当的地方。她才停下微挑钗环角度的动作,轻声地提醒,“娘娘,已经可以了。”

    这半年来,姜素敏都没有这样按品大妆了。站起来的那一瞬间,她就下意识地挺胸收腹、抬头收颌,以缓解这一身的沉重。

    小太原王第一次看见盛装的母妃,向前扑的动作蓦地停住了。他的睁巴着圆滚滚的大眼睛,歪着小脑袋,一副疑惑又惊奇的样子。他仿佛在表示怀疑,这人是谁,好眼熟啊。

    姜素敏的心,立刻就被他这副表情给萌化了。她“扑哧”一笑,像平常那样,轻柔地抚摸着儿子的额角,“小阿建怎么啦,不认识母妃了吗?”

    这声音好熟悉!小太原王立马就兴奋了!

    他的眼睛弯弯,小嘴咧了一下,拍打两下小手,就拼命地扭动着小身子。他像是在奋力挣脱钱嬷嬷的怀抱,伸出双手向着母妃的方向探去。

    钱嬷嬷被小主子突如其来的动作吓一了跳,立刻伸手拦下小主子的动作,免得他摔到地上去。她嘴里小声地劝着,“王爷可不能这样扑……”

    姜素敏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儿子想要抱抱,就立刻抱起来。她伸手帮着钱嬷嬷稳住他的小身子,看着他的眼睛,温柔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小阿建,母妃现在身上重,抱不得你啊。你就乖乖的,让钱嬷嬷抱着,可好?”

    小太原王对母妃的话充耳不闻,表示本王没有听懂,母妃快来抱抱。他仍然扭动着身子,小手举得高高的,一副期待的模样。

    就这样等了一小会儿,他还没等来母妃香软怀抱,高涨的情绪就变得低沉起来。他上翘的眼尾耷拉下来,小嘴也慢慢地扁了,眼泪开始在眼眶里酝酿。

    姜素敏见状,本想亲亲他、安抚他,但是脸颊、嘴唇都点上了胭脂。她就只能用指腹,温柔地摸抚过他的额角、脸蛋。然后,她松松地圈着他的小手,认真地看着他的眼睛,让他可以直观地察觉到她的情绪。

    “阿建乖,现在不能抱,也不能哭鼻子哦。”

    只见,随着姜素敏手指的游移,小太原王的表情变得舒缓。他没有再摆出一副“本王要哭了、哭了”的样子,小眼神似乎带着点郁郁,往后靠在钱嬷嬷的胸前。他好像有点小忧伤、小迷茫,又像是在沉思,母妃怎么不抱本王了呢?

    姜素敏还以为这只小哭包要闹上一阵子呢,谁知道这么容易就哄好了,心里不禁送了一口气。她看看墙角的沙漏,发现时间有一点点宽裕,就忍不住再一次叮嘱令姑姑,“姑姑,等一会儿本宫先出去待客。吉时到了,才让郭姑姑领着乳母把孩子都抱出来……”

    自从两个孩子搬到东侧殿以后,姜素敏就想了想,就把郭姑姑调去给两个孩子当管事姑姑,打理东侧殿的事务。她思忖着,郭姑姑既懂药理,又会功夫,让她在孩子的身边,保障也多了几分。

    令姑姑听着主子的再三叮嘱,莞尔一笑,“娘娘,放心好了,阿郭行事很有些分寸的。倒是您要要快点到正殿去,客人应该是都到了……”

    ――――――――――――――――――――

    姜素敏刚刚靠近正殿,就能隐隐约约地听见里头相谈甚欢的声音。她不禁在心里暗笑,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看来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能够说得过去的。

    她也没有再耽搁什么,端好身上的仪态,便举步踏入殿内。

    殿内的声音似乎有一瞬间的凝滞。

    诸位夫人回过神来后,纷纷起身下拜,“妾身见过贤妃娘娘。”那些曾经出席过辞旧宴的夫人,都不禁在心里感叹,每次见到这位“宠妃”,“美人如斯”的赞誉都差点儿脱口而出。而有些跟着婆母来见世面的新婚夫人们,大多都心里微酸,如此容颜,难怪能独得盛宠!

    姜素敏与众人相互见礼以后,便安然落座了。她看向早已到来的王德妃和秦淑妃,面上带着点歉意,“让两位姐姐久等,都是本宫的不是。”

    秦淑妃那张娃娃脸,一笑起来就添了一丝天真。她摆摆手,“没有久等,阿姜唤本宫阿秦就好,不用太过客气。”

    王德妃也笑得一脸端庄,点头附和道,“阿秦说的是,阿姜还是太过客气了。

    姜素敏的脑子转了转,也就明白她们二人的意思了。四位的正一品宫妃,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地位上的差异。她们二人也不好接她的一声姐姐,转而以平辈相称。

    既然如此,她也就从善如流地改了称呼。

    窦氏不着痕迹地打量着上首的二女儿,看见她的眉目疏朗,嘴角含笑。看样子,太原王的重病不过是一场虚惊而已。她那颗被魏国公悬起的心,也就落下去了一大半。

    姜丽敏端正地跪坐在嫡母身后,低着头,表情微愣,心里满是复杂。

    看见二姐姐终于出来的时候,被一些夫人围着相看的姜丽敏,其实是松一口气的。但是,当她看见心中高高在上的嫡母,都要匍匐在二姐姐的身下行礼时,心情就变得矛盾起来。这使得她,不禁想起姨娘提到的那个老王爷,权势、正统、舒心……

    不经意间,姜丽敏的脑海浮现一个清晰的身影,“姑娘应该找一个家世简单的好男子……”

    她轻轻地晃了晃脑袋,想把那个越来越深刻的人给甩出去。

    姜丽敏微微抬起的目光,恰好扫到了跟在王德妃身后的宁王妃万氏,厚重的脂粉、深凹的锁骨、无法掩饰的疲倦与苍白。耳边是二姐姐与两位宫妃你来我往、言笑晏晏的客套,她抿了抿嘴唇,便下定了决心。

    不知道是调养的功劳,还有晋王复爵的威力,晋王妃吴氏仿佛经历了新生一般。比起前段时间来说,她的体态丰盈了不少,眉宇间的郁气尽散,只是脸上的血气有些不足,哪里还有当初那副虚弱的模样?

    她看见妯娌的那副样子时,就想起外头宁王的那些个小道消息,不由地替对方叹息。叹息过后,她心头涌动的是庆幸还有甜蜜――幸好夫君为人正派。前段时间一直在她的心里郁结着的怨恨和嫉妒,霎时间消散得一干二净。

    吴氏温婉地微笑着,竖着耳朵听着三位母妃的交谈,寻思着怎样才能有机会套套近乎,才能与姜母妃的交情更近一步。

    说到兴起之处,秦淑妃双手一拍,侧身指指大宫女手里的托盘,“本宫可是已经准备了不少好东西了,阿姜,你可不能再藏着掖着了,快点命人把明熙和太原王都抱出来,””复又明嘉公主,“也好让明嘉抱抱弟妹,顺便可以沾沾喜气。”

    这话一出,善意的笑声就在殿内响起了。

    明嘉公主更是直接就羞红了脸,拖长声音不依道:“母妃……”

    楚国公夫人看见二儿媳的窘况,也笑着打趣道,“妾身还没有急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