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振兴攻略-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就减少几分税赋。既然汴京那边没有给官家面子,那咱们也无需向汴京缴纳税赋粮草了。”

    “拿出这笔钱粮安抚一下百姓。让他们不要再折腾。官家登基,乃是德天隆裕,来年必然风调雨顺,只要能活得下去,这造反之事,必然会烟消云散了。”

    “官家觉得呢?”汪博彦觉得孔彦舟那套内部击破的策略还是很不错的,可以效仿。

    赵构想了想,才坐了下来说道:“汪太宰所言甚是。朕考虑欠妥了。”

    再生气,问题也要解决才对。

    而此时的汪博彦舒了一口气,说道:“官家,既然汴京那边劝降这群叛贼。那我们也可以如此行事。”

    “胡闹!”赵构愤怒的用力的排了排桌子喊道。

    群臣被这拍桌子的赵构吓了一跳,马上说道:“官家息怒。”

    赵构的内心对那群造反的人,打心眼里是看不起的。

    而且让他极为愤怒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他的军队,在杜充这个草包的率领下,刚刚被打的大败而归。

    汪博彦一说让招降!他怎么可能不愤怒!

    “官家,即使官家砍了臣的脑袋,臣也还是要说。”

    “如果在汴京的支持下,这群造反的诸将,就会成为我新宋的心腹大患。”

    “特别是在我新宋的腹地,若是有这么一股势力存在,官家,睡觉都不得安稳啊。”汪博彦看赵构的脸色好了些,才继续劝谏的说道。

    赵构气呼呼的坐在御前,紧紧的盯着汪博彦,他想不明白,这个一向谄媚的汪博彦,怎么也学起忠臣模样了?玩起了这套所谓的死谏?

    他更想不明白,本以为两三个月就能解决的造反的事,怎么就这么麻烦。


………………………………

第三百一十一章 无才不足以济奸

    “臣的外甥有两条妙策,可安天下。可是臣问他,他说得到了临安,再告诉官家,他现在正在来到临安的路上。”汪博彦对着赵构说道。

    “不过秦桧有两条妙策安天下,臣也有两条妙策以按天下。”

    “臣这第一条就是募群盗能并灭贼众者官之。以此来分化这些造反军队。”

    “这些造反的军队,也不是全部都想着造反,很多人都是被乡邻裹挟,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招募他们为军卒,凡是能够献出政策灭掉一部分叛军者为官。”

    汪博彦献出了第一条安天下的妙计。

    招募群盗灭贼。

    这一招他认为极为精明,用敌人来消灭敌人,还不用自己出人,也不用自己出粮草。则可以消灭叛军。

    这就是他的想法,汪博彦详细的论述了他的招安册,赵构听了连连点头。

    “此策甚妙。”赵构点头。

    虽然气不过,但是这就是他现在面临的现实问题。

    手中的兵马都是一群废物不堪的东西,官船、车船被渔船给打的大败而归。

    他能怎么办?

    问题总归是要解决的。

    汪博彦看赵构听进去了自己的劝谏,继续说道:“臣这第二条就是收缩盐政。应稍微恢复一些过去的官制官卖法了。现在这样的扑买,大宋朝廷损耗巨大。”

    “下四州产盐,带盐亭户收盐四文一斤,若是运到汴京,则可四十文一斤贩售。但是国库每斤盐的扑买价只有十文。损耗太多了。”

    “太宗皇帝的时候,就有一例可以参考,私自制备贩售两斤盐,则将罪犯押解归京。以及明知私盐商贩而不告官者,则墨刑押送归京的做法,臣以为可以参考下。”

    “墨刑归京?是不是太过严苛了?毕竟仁宗一朝因为数万人制备私盐,仁宗皇帝也热不愿意这数万人受到刑罚。朕如此做的话,是不是太过严苛了?”

    赵构一愣,然后问道。

    对于钱袋子,赵构可是专门研究过的,就是光着盐一事上,他以每斤十文的价格,每年都能从下四州,收五百万贯。

    汪博彦痛心疾首的说道:“官家,他们在窃国为私啊!不管是带盐亭户,还是扑买员外,都在其中上下其手,贪墨甚众。”

    “臣以为,稍复太宗皇帝之策,官制官卖法,最为上乘。”

    赵构想了想说道:“那汪太宰,这事就有劳你了。把这官制官卖督办起来。要是盐政推行顺利,那矾、铁都依照你所言的官制官卖法。增加国库收入。”

    赵构这个决定,绝对不是因为汪博彦的劝谏,而是他自己在自己还未称吴王的时候,就已经和乡绅和员外的那些话事人,说过此事。

    而他之前也一直思虑何时才能把官制官卖法,彻底实施下去。

    而汪博彦的这个提议,正中下怀。

    官制官卖法,可大幅增加朝廷的营收,但是却并不会涉及到与民争利。

    因为官制盐,官卖盐都需要人去调度,去押解运送。到时候卖多少钱,朝堂一言而定就是,只要能够大幅增加朝堂收入即可。

    现在赵构的手里虽然有些乡绅们献的钱,但还是太少了些。

    至于他向汴京多次上书,会送到汴京应有的税赋,其实也就是那么一说而已。

    他只是想要来自大宋的册封而已,他一直在思考是正统性的问题,现在赵构的这个小朝廷完全没有合法性。

    所以,赵构决定登基称帝,接受来自金国的册封,就表示他有了合法性。

    管他是哪个皇帝册封呢,反正他又不打算向对方押解税赋。

    赵构忧心忡忡,他这个小朝廷,太缺少一个有才能的人了,别说李纲那种级别的名臣,就是有个蔡京之流,也可以啊!可是就是没有。

    如果有,他现在就不用如此捉襟见肘了。

    “你那个外甥秦桧,何时能到临安?”赵构问道。

    他迫切的希望有一个能明白自己意思的大臣出来帮他。

    “快了。官家,他已经从汴京城出发了。”汪博彦笑着说道。

    他是秦桧的老师,也是秦桧的舅舅,有了荣华富贵,他自然要想着自己的外甥。

    比如他拦到怀里的官制官卖法的盐政,都有数种手段从中捞到好处。

    “那就好,那就好。”赵构如此说道。

    而秦桧走的比赵构想的更快一些,原因就是,他在路上碰到了从宫中来的赵英。

    他见了赵英之后,就跟见了鬼一样,用最快的速度南下。

    他以为自己做的事,神不知鬼不觉,其实他并不清楚,皇城司的察子早就盯上他了。

    甚至汪博彦给他的书信,皇城司的察子,比他秦桧还要早看到。

    赵英见他,就送了他八个字:“为非作歹,天诛地灭。”

    赵英说完这句就直接走了,但是吓得秦桧两股乱颤!

    他见过官家一次,虽然没说几句话,但是他已经从官家的话里,感受到了森然的杀意!

    而现在,他接受了汪博彦的招纳,就代表着他已经在大宋朝堂这里,辞了官位。

    说好听点,这叫不满官家给他安排的马倌,他要辞官归乡。

    毕竟秦桧本身虽然不是状元,但也是进士及第,安排马倌,实在是太羞辱了。

    而且秦桧本身就是江宁人,也就是建康,也算是辞官归乡。

    但是官家已经知道了他要去南边的小朝廷当官,这就是叛逃了!

    性质变了,他害怕官家突然改变主意,在半路上,盗杀了他。

    他一直以为童贯自杀、蔡京病死、蔡攸被盗杀,都是那个坐在宫中稳坐钓鱼台的官家安排的。

    所以,他非常恐惧,星夜兼程的感到了临安。

    他刚一落脚,就见到了他的舅舅,已经在南朝做了尚书左丞的汪博彦。

    “娘舅。”秦桧恭恭敬敬的行了个礼,俗话说三亲不三亲,娘舅为大。

    汪博彦发达了,还没忘记自己,就是这个道理。

    汪博彦很满意秦桧的礼节周全,笑着说道:“甥男为何如此行色匆匆?”

    “一言难尽啊。说来话长。虽然是我猜的,但是我觉得官家,想要杀我。”秦桧皱着眉说道。

    无才不足以济奸。

    秦桧作为千古第一名奸,他要是没点东西,那怎么称之为奸臣呢?他非常敏感的感觉到了汴京皇帝,要杀他。


………………………………

第三百一十二章 奢靡之始 危亡之渐

    秦桧其实并不太介意做一个铁骨铮铮的军汉,特别是汴京皇帝在不断的提高武人的地位的时候,他也曾经仔细斟酌过,到最后促使他逃跑的是皇帝的眼神。

    饱含杀意。

    他确定,皇帝想要杀他,只是缺少一个动手的机会而已,所以他辞官归乡。

    当然,他是为了给自己离开汴京找个理由而已,他真正想的是,其实也是荣华富贵,但是他现在有些犹豫。

    虽然他答应了自己的舅舅做所谓吴国的宰相,但是他想起赵英的话,为非作歹,天诛地灭。

    就浑身颤抖不能自已。

    “娘舅,这次孩儿从京中归乡,便不准备做官了。”

    “至于娘舅说要孩儿做吴国的中书舍人,孩儿不敢啊。”秦桧形色惶惶,面带犹豫,做吴国的中书舍人,然后成为尚书右丞,本来是定好的事。

    但是秦桧现在极为犹豫,他不敢啊!

    汪博彦笑着说道:“不忙不忙,你这刚到临安,应该好生休息一下。官家在尚膳居给你定了接风宴。酒足饭饱之后,做官之事再议不迟。”

    汪博彦笑的很有信心,他秦桧已经到了临安,还能不做官?

    人都来了,跑是跑不掉了。

    “吴王也会同去。到时候酒过三巡,会向你问策。你妥善准备。”

    汪博彦领着秦桧向尚膳居走去。

    尚膳居是自唐朝时候,就已经存在的江南豪商谢家所置办,后来汴京的樊楼代替了尚膳居成为了天下第一楼。

    尚膳居虽然已经不如樊楼,但是依然端庄奢华无比,在尚膳居消费都是用银两结算,可见其奢靡。

    尚善居乃是临安三十六处酒楼之首,不仅仅是一个酒楼,更是一整片地域。

    雕梁画栋,亭台回廊,好不热闹。

    即使到了晚上,但是依旧是人来人往,四处都是靡靡之音,让人沉醉。

    而秦桧还未到尚膳居,就听到了人声鼎沸的喧闹声,四处都是笑声,四处都是娇羞女子的喃喃声,更有一种胭脂香粉的香气在空中飘散着。

    秦桧刚刚走到尚膳居,就看到了那高高的楼台上,四处都是秀丽的妙龄女子,灯火辉煌。

    刚一进门,秦桧就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呆了。

    他以为的楼宇,其实在进入之后,别有洞天。

    他进入之后,就是氤氲的三眼泉水在大堂之中,汩汩而流,而池中居然泛着朵朵莲花,还有几叶扁舟在水面随意的飘动。

    这个尚膳居,居然傍水而建!

    庭楼就建在水上,十里荷花氤氲出的水雾,让人沉迷。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秦桧如同一个土包子一样四处走马观花,此处花船无数,在堂前小厮的引领下,秦桧和汪博彦一行人,也终于走到了一处花船之上。

    而这一路走来,秦桧数了数至少穿过了仁和楼、清风楼、会仙楼、时楼、班楼、潘楼、千春楼等数个楼宇,而让他最为感到震惊的是,楼内的干净和别致。

    就连小厮也是头戴方顶样头巾,身穿紫衫,脚下丝鞋净袜,即使走了这么远的路,脚下的鞋袜依然干净如初。

    而秦桧看了看自己一身儒袍的打扮,甚至有些地方,还有他的母亲给他衣服上订上的补丁。

    这么一看,秦桧更加自相惭愧,自己穿着虽然干净,但是打扮还不如一个小厮奢华。

    花船前,是朱黑木条互穿而成的杈子,在提醒来人下马下轿脱鞋。

    秦桧看着汪博彦坦然自若的模样,就知道是自己没有了见识。

    其实汴京的樊楼比这尚膳居还有奢侈繁华几分,但是他微薄的俸禄,并不支持他去樊楼挥霍。

    如果不是汪博彦带着他,他不会见识到如此一面的大宋。

    进了花船,是一条宽阔笔直的主廊,南北天井两廊各列小室,而这些小室里都是歌女或者舞女,她们身着轻纱,手中抚琴,掌中握着横羌。

    丝竹之音入耳,繁华盛景入眼,软玉在怀,美酒在杯。

    秦桧觉得自己的前半辈子真的是白活了,原来这才是贵人们享受的日子。

    而秦桧的内心,也变得动摇起来,要不要出仕?

    秦桧看着满桌子的酒食,就连器具酒缸、酒提、匙、筋、碟,放在面前,也尽是银器。

    这些器具每个人都有一副注碗,两副盘盏,果菜碟子各五片,水菜碗都有三五只,而这一桌至少有十多各人的餐具。

    秦桧粗略的算了算,仅仅这一桌的银酒器皿下来,酒食纹银数百两。

    而位于上座的赵构面前的桌子上的金银酒器至少价值上千两!

    秦桧沉默了,他知道即使李纲作为太宰,种师道作为太保,一个月的俸禄也就三、四百贯,稍微换算一下,也就一百两银子而已。

    李纲一个月的俸禄才能买一桌子的酒器,一年的俸禄买下赵构面前桌子上的酒器。

    而李纲是谁?

    大宋朝的尚书左丞,太宰。

    秦桧的手都是颤抖的,他从来没有如此的奢侈过,他忽然觉得自己满身的才华,都浪费了。

    这才是人上人的生活啊。

    “今日不谈国事,只有美酒佳人,诸君共饮。”赵构同样笑着举起了酒杯,让大家同起一杯。

    秦桧赶紧把桌子上的酒杯端起来,恭恭敬敬的喝掉了杯中酒,看向了上座的赵构。

    “素来听闻秦相公有贤明,今日一见果然器宇轩昂,不同凡响。某乃白时中,与君共饮一杯。”白时中端起手中酒杯,高高举起对着秦桧说道。

    秦桧又喝了一杯酒,才说道:“某不胜酒力,还望诸位不要见笑。”

    他这么说的原因,完全是知道今夜他是干什么的,眼前奢侈他前所未见,但是外物还不足以让他神魂颠倒,忘乎所以。

    如何在赵构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才华,让自己的彻底进入赵构的体系里,才是他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赵构不认为他有才,不愿给他官位,这种奢侈生活,他一天都享受不起。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多陪席的官员们喝得酩酊大醉的时候,场上保持清醒的就剩下了赵构和秦桧。

    赵构站起身来,走到了花船之外的凭栏处,而秦桧知趣的走到了赵构的面前。

    赵构靠在凭栏处,抬头看着天空的明月说道:“一屋子的酒囊饭袋。”

    “包括朕也是。”

    赵构怅然的说道,他有感而发,也是的确如此认为,在汴京哥哥面前,连金人都不是对手。

    而到了自己手中的江南,连水贼都无法平定,不是无能,又是什么?

    自己屡屡求助汴京,而汴京从来没有给他任何的回应。让他十分的纠结,当了吴王之后,各种政事也让他有些措手不及,忙得焦头烂额,而且没有趁手的人可以用,才是他现在最焦虑的问题。

    “官家不必如此介意,毕竟官家未有正统大义之名分,所以无法像汴京一样,放开手脚。”秦桧劝说道。

    而赵构眼中一亮,满脸笑意,秦桧说的正中赵构的下怀,他的确如此想,但是满朝文武,又有谁知道呢?

    这个知道的人终于来了。

    “听说秦相公有安国定邦的两个妙策,汪太宰问你都不说。不知道现在能说了吗?”赵构饶有兴趣的问道。


………………………………

第三百一十三章 求求你做个人吧!

    秦桧看着赵构想了半天,说道:“官家现在所思所虑,第一是为了大义,第二是为了这江南水贼。我已经在路上听闻了水贼闹得天翻地覆了。”

    “官家有所不知,这两条妙策,可以用一策办法解决。”

    “哦?”赵构大为惊异!

    这两个问题,困扰了所有现在吴国的大臣,秦桧居然说只用一策,即可解决?

    秦桧笑道:“官家,此策名为,南归南,北归北。一如当初辽国管理燕云之地。”

    “怎么个南归南,北归北之法?”赵构问道。

    秦桧笑道:“自然是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了。这样一来,南北就分清楚了。”

    赵构皱着眉思虑了很久,看着秦桧大怒的说道:“胡闹!”

    “这样一来,朕这个北人,岂不是也要归北?听说你有贤名,才摆下了接风宴。结果真是白瞎了!”

    赵构说完,就要甩袖子离开,秦桧让他失望了。

    “官家,南北就分清楚了。”秦桧俯首不起,等待着赵构明白他话里的意思。

    赵构开始还在生气,气百闻不如一见,还在想以后,不能再如此,听风就是雨,自己还亲自参加了他的接风宴,真是让人失望。

    结果秦桧的话传来,赵构的步伐越来越慢。

    最后他才停了下来,又走回到了凭栏之处。

    他看着俯首的秦桧很久都没说话。

    “起来说吧。”赵构深深的叹了一口气说道。

    秦桧露出了得逞的笑容,然后站直了身子,严肃的说道:“官家,南人归南,北人归北,这第一个好处,就是把这大义之名解决了。”

    “不管是从宣太后请旨,还是从太上皇请旨,都绕过了向汴京称臣,或者向金人称臣,南北就分清楚了。”

    赵构点头,这就是他回头的原因,最主要的大义之名,并非一道虚无的圣旨就可以解决,他手里就有一道自己伪造的圣旨,主要是支持的问题。

    现在一淮两川两淮两江,上四州和下四州都有大量的北地地主,这些地主并未联袂,所以赵构一直忧虑的就是这些北面逃难而来的宋人。

    这些人虽然躲避金祸跑到了南方等地,但是到了这里,依旧对他赵构不是很支持。他们在想着哪天汴京皇帝回心转意,再回家乡。

    这第一条就是赵构转回的理由。

    秦桧继续说道:“这第二重好处,就是水贼了。水贼为何反反复复,一直清剿一直出现呢?”

    “其实在洞庭湖十九处州县的这些叛贼里,有很多北地的人,他们在北方失地,在南方求地而不得,查清楚籍贯,他们送回北地,这些叛贼就少了继续壮大的机会。”

    “不知官家以为如何?”

    赵构有点恍然大悟的感觉。秦桧说的很对!

    现在洞庭湖十九处州县的大寨总是平而又叛,这里刚灭了火,那里有着火了,弄得赵构焦头烂额。

    他倒是派出去不少的将领,前脚刚走,后脚就又反了,反反复复,让赵构头疼不已,他一直找不到病因。

    现在他找到了!如果没有人挑唆纠结,怎么可能一次又一次的反复?

    其实这些叛贼中,有名的曹成、张用、李成不都是从北方流窜到了江南吗?他一直在剪灭其部队,可是清缴一批,就又多一批。

    哪里有这么多人?他终于找到了源头,原来问题出在这里!

    “秦相公真乃大才也!”赵构点了点头。

    这个秦桧有点东西,只一策就把自己心头最重要的两件事,找到了解决的脉络。

    而秦桧却笑着说道:“这第三条好处,就是便于官家控制朝政了。”

    “官家手下的汪博彦、白时中都是在汴京做过官的,若是谁冲撞了官家,惹恼了官家,官家将其送到汴京。”

    “官家不杀他们,使其返乡,官家虽不杀他们,汴京皇帝可是个心狠手辣的人,他饶不了这些人。借刀杀人也,震慑朝堂,威震天下。”

    秦桧说完看着赵构继续说道:“这第四重好处,官家不知道想到了没有?”

    赵构一愣,就这三个好处,就已经很够用了,这还有第四个好处?

    “你快些说来听听。”赵构的言语里有了一些急切。

    “官家,北地南下的乡绅们、员外们,对官家登基之事,都是不赞成也不反对,站着当个看客看热闹。不仅如此!他们还会与官家的善民争利啊!”

    “不知官家想过没有,这餐盘上就这么多菜,本来十个人坐在桌子上吃,正好。但是现在桌子上挤了二十个人,谁都吃不饱,谁都吃不好。”

    “官家觉得以后会不会闹起来?”秦桧问了赵构一个问题,赵构脸上阴晴不定,这才明白了秦桧看的比他还要长远。

    他看到是这群北地南下而来的乡绅,不支持他登基,但是秦桧看到了以后的争利的局面!

    若是争利,到时候,会更加麻烦!

    而且赵构很怀疑,那群云梦泽造反的家伙,背后是不是站着这群人!

    “不知道这四重好处,官家以为如何?”秦桧脸上挂着智珠在握的笑容。

    “秦相公大才也。”赵构点头,他已经有些跃跃欲试。

    至于他自己就是个北人,有一天会不会被人送回汴京,他倒是没想到。

    “不知道秦相公的第二条定国之策,是何策?”赵构问道。

    “官家,除了大义之名和水贼之事,不知道官家还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