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振兴攻略-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官家,除了大义之名和水贼之事,不知道官家还有什么事,是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吗?”秦桧反问道,他在考验赵构的能力。
赵构这段时间一直在为秦桧说的这两个问题而头疼,秦桧猛的一问,还真把赵构问住了。
“秦相公以为是什么事呢?今天是朕在考校你的能力,你觉得现在的局势,哪些事必须马上解决?”赵构问道。
“钱!”秦桧大声的说道。
“钱?”赵构皱着眉问道。
现在不缺钱,虽然现在手里的铜钱不多,但是有了专营和税赋,比一般的巨富之家更富一些。
“官家说的钱和我说的钱,不一样啊!”秦桧点了点头笑着说道。
对于赵构他很满意,一个皇帝,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智慧,也不需要火眼精金洞若观火的目光,那是对开国大帝的要求,皇帝只要能够问政于人,那就是个好皇帝了。
像汴京哪位官家,心里都是百姓,那谁帮着他统治天下?百姓吗?
“官家,前段时间汴京皇帝御驾亲征,南方巨商倒是把今年汴京铸造的份钱,给运回来了,共计九百三十七万贯。”
“但是税赋一缴纳,官家,民间本来就少钱,现在汴京不再派份钱,那两三年还行,时间再长些,百姓怕是要以物易物了。国力自然日渐消退了。不知官家以为,应当如何应对这个局面?”秦桧问道。
赵构想了想说道:“那就建立官督办,铸钱就是。”
“官家错了。现在是钱不够用了。铸钱,杯水车薪耳。”秦桧漏出了高深莫测的笑容。
赵构皱着眉,这个秦相公有些怪,说话让人听不懂啊!
“不知秦相公以为应当如何?”赵构问道。
“官家看那边。”秦桧伸手指向东边,东方的太阳正在缓缓升起,将西湖水面撒上了一层的金黄色。
这一接风宴,接了整整一晚上。
………………………………
第三百一十四章 荆湖北路莫名其妙的捷报
“往东看?”赵构下意识的看向了东面。
那里是西湖,他天天看,不知道这有什么好看的。
不过他清楚秦桧应该不是无的放矢才对,他想想问道:“秦相公指的是倭国?”
他当然知道秦桧指的并非临安向东的仁和,宁海这些地方,他觉得秦桧应该指的是倭国的银山。
赵构通过和倭国进行海贸,获得了不少的白银,其中的一部分都交给了金国。
如果说是白银代替铜钱的话,赵构觉得这第二策,怎么能算得上定国安邦之策呢?
秦桧脸上挂着高深莫测的笑容说道:“非也,非也。臣所言,指的是海贸。”
“就以大宋现有的商贸海图,北边可勾连金国、高丽、倭国,东边到琉球、麻逸,通过万里石塘的海路,可勾连朱罗、占城、吴哥、后遮、索兰基、库斯达尔、马克兰等南洋诸国。”
赵构皱着眉,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上下渺茫,千里一色。
由潮州而生,迤逦如长蛇,横亘海中,向着大洋伸出了自己的爪牙。
这就是大宋已经完全探明的海路,赵构已经有些明白秦桧的意思了。
秦桧从袖子里掏出一卷书来,说道:“官家请看,这乃是宣和年间,太上皇遣使到高丽绘制的图经,名为《高丽图经》,而后太上皇下令太学整理民间海图,得卷四十卷。这是第一卷。”
“臣的第二定国之策,就是复置市舶司,在两浙路、福建路、广南东路,设立市舶司,再设下属邸、场、务,掌市易南蕃诸国物资,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
赵构拿过来了高丽图经看了很久,点了点头。
的确是定国之策啊,大力发展海贸,拓展财源,来补充国库。
“秦相公果然有谋国之才。”赵构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按秦相公所言,广开海路,广拓财源,以弥资朝堂之财务窘迫。”
“不过秦相公所言,这《高丽图经》共有四十卷,为何只有这一卷啊。”赵构不接的问道。
太学府设有书舍,而这本高丽图经的第一卷,就是秦桧从书舍里借出来,而秦桧没有还而已。
剩下的三十九卷,自然还在汴京。
只是秦桧赶紧岔开了这个话题说道:“这图经本来就是刊印之物,极容易寻找。倒是臣这一策的好处颇多,除了可以增补国库以外,还可以广开民生,也是一个养民之策。”
“比如各种布匹、漆器、铜像、折扇、笔墨纸砚、茶叶在倭国都是抢手货,只需商船到了,就可以赚的盆满钵满,臣以为,不禁要官船去开海行商,坊间也应该鼓励其开海拓财。”
赵构忽然想到一句话,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他发现自己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决策方向的问题,那就是太考虑眼前,而忽略了未来。
“秦相公想的很远,朕心甚慰。”赵构笑着说道。
“倒是臣的第一策,官家还需要谨慎考虑。这个执行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也是需要分批进行的。”
“先盘查清楚所有的北人的户籍,加以乡绅经纪规劝,最后送到北地,先从老百姓,再到乡绅,员外,一步步的送回去。小心施为,以防止民变。”
赵构点头,算是结束了这个问政,笑着说道:“朕还是那个官职,中书舍人。杜充不堪重用,尚书右丞的位子早晚是你的。不知道你觉得如何?”
秦桧这次没有犹豫,今日之奢靡的一切,都需要权势才能一直拥有,在见识过繁华之后,还怎么能够忘却?
“臣愿肝脑涂地,以报圣恩。”秦桧算是正式认领了这个遣官。
从今天起,他秦桧也成了人上人了!
“朕还有一事,秦相公可知道朕在汴京的王府是否一切安泰?”赵构小声的问道,脸上露出了担心。
妻儿都在京中,自己那个好哥哥会怎么对自己的家人,实在是让他有些担心。
“臣在汴京时候听闻康王府添了一个男丁,六斤六两。就再没有其他的传闻了。”秦桧非常老实的说道,他得到的就这些消息。
不过秦桧紧接着说道:“不过官家,不要忧虑,没有消息,或许眼下最好的消息。”
“哦?”赵构皱着眉稍微思虑了一下,点了点头,笑道:“能宽心的也就秦相公了。”
没有消息,代表汴京皇帝,并没有打算册封刚出生的嫡长子为世子,他这边就可以照旧册封世子,或者册封太子。
没有消息,也代表着赵桓并没有为难他的妻妾和孩子。
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赵构的心情舒畅了一些,他拍了拍秦桧的肩膀说道:“知我者,秦相公也。”
赵构看着初生的太阳,满心的希冀!
当然这个心情,被踉跄而来的禁军传令兵给打断了。
“官家!大事不好了!汴京皇帝派出大兵压境!”
“从京西南路攻入了荆湖北路!拿下了峡州、江陵府,已经与越州和鼎州的叛贼杨幺等部,连成了一片!”传令兵的高呼,让赵构眼前猛然一晕!
刚刚制定的平叛计划,招安加北归,他以为未来大有可期,可是汴京的皇帝似乎没有给他时间,直接让人率军拿下了荆湖北路!
荆湖北路就是洞庭湖所在的几大州府!
“孔彦舟干什么吃的!十万大军守不住峡州也就算了!连江陵府也守不住吗?”赵构愤怒的大喊道。
但是让赵构非常疑惑的是,汴京城哪里来的大兵压境?
精锐尽在北地,禁军都解甲归田,哪里还有大兵能够压境?
这一点赵构的眼神中带着疑虑,难道是京畿路的守卫军?
那现在汴京守备空虚,自己要不要兵发汴京?
他心中有了一个想法,便再也挥之不去!
拿下汴京!就拿下了正统的名分啊!
哪里还需要什么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全都是自己的!
赵桓接到荆湖北路的捷报的时候,和赵构的反应差不多。
自己哪里来的大军?帮自己拿下了荆湖北路?
………………………………
第三百一十五章 官府给发媳妇吗?
赵桓对自己收复了荆湖北路同样莫名其妙。
这事怪就怪在,赵桓并没有下令大军开拔,荆湖北路自己就回来了。
“李太宰,朕这个算不算是传檄而定?”赵桓不确信的问道。
李纲摇头,说道:“官家未曾传檄啊,算不得传檄而定。”
“那依李太宰所见,这荆湖北路算是怎么一会儿事?”赵桓还是不敢置信的看着李纲问道。
李纲想了想说道:“官家,这就是民心所向吧。”
“大约是吧。”赵桓茫然的点了点头,算是同意了李纲的说法,他还沉浸在军报传来的喜悦之中。
“李太宰,你说荆湖北路的事,能不能复刻其他路?这南方就平定了啊。”赵桓继续翻看着手中的军报问道。
而李纲摇头,他刚开始接到军报的时候,也细细斟酌过这个可能,可惜荆湖北路的事是个个例。
“官家,这次荆湖北路归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所以官家,臣以为想要复刻荆湖北路之事,非常困难,几无可能。”李纲回答道。
“是啊,很难复刻,可惜了。”赵桓也是非常可惜的说道,他也知道不可复刻。
荆湖北路的归附,其实也可以算是赵桓传檄而定。
因为赵桓的确向荆湖北路的洞庭湖发了一道诏书,这道诏书,就是封了两个统制。杨钦和杨幺。还有一大批的低级军官。
当然这种招安,是你情我愿之事,结果杨幺在细细询问了北地详情之后,决定率领义军归附汴京。
顺带着把峡州和江陵府给拿下了,给汴京的官家做了投名状。
所以,的确是赵桓的兵马,拿下了荆湖北路,并非赵构的传令兵,或者孔彦舟为了脱罪诓骗赵构。
因为杨幺、杨钦等人打的旗号,是赵家旗,荆门军。
所以,孔彦舟并未撒谎,的确是赵桓的人,拿下了峡州和江陵府。
当然杨幺能够下定决心率领义军归附的最大原因,其实是一个叫张用的人。
张用和岳飞乃是旧识,同在汤阴做过一段时间的弓手。
在岳飞第三次从军的时候,岳飞投奔了宗泽,而张用机缘巧合的投了杜充,然后就被杜充给逼反了。
张用在洞庭湖八百里水寨中的地位算不上高,也算不上低。
岳飞给张用写了一封书信,说是恭贺同乡,其实也是劝降张用,向张用说了下现在官家的种种政令。
张用这个人虽然武功不强,但是为人却极为多疑,他不太相信官家的招降,当然他更不相信的是北地的均田令和征兵令。
所以张用以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为理由,乘快马从荆湖北路,用了两三天的时间赶到了相州老家。
他呆了几天之后,算是彻底相信了,杨钦说的那些话,在自己的老家已经完全实现了。
那还造个棒槌反?
张用就乘快马准备返回荆湖北路,带着自己的部卒回老家种地去了。
他在返回洞庭湖的路上,途中遇到了河南府的闾勍,被闾勍赏识。
而闾勍同样劝说张用归宋,并且将自己的义女一丈青嫁给了张用。
一丈青原来是马皋之妻,结果在第一次开封之战中,马皋失滑州望风而逃,被当时李纲按照国法处斩了。
马皋的妻子一丈青,是个盘马弯弓的巾帼英雄,武艺超群,闾勍可怜她受到了马皋案的牵连,就收了其作为义女。
张用和一丈青,两人一见钟情,闾勍就同意了这门亲事,而张用回去一趟,不仅分到了地,还娶到了媳妇。
这还得了?
八百里水寨闻风而动,见过嫂子之后,就是询问张用,归附是不是官府发媳妇?
那不可能!
张用解释的很详细,这媳妇是自己凭本事娶的!官府不发!
但是均田的事,和家乡的变化,张用一五一十的和水寨的头目说的很明白。
而杨幺本来就在杨钦的劝说下,就已经动摇,而张用的话,成了杨幺心中,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后杨幺接受了汴京的招安。
并且送上了投名状,峡州和江陵府,以及自己八百里水寨十数万的水军。
人一旦上了位,还想屈居人下吗?
很显然这次的归附的关键是杨幺。
在钟相死后,杨幺就成了义军实质性的首领,当然名义上的首领,还是太子钟子昂。
杨幺在做选择的时候,选择了赵桓这一边。
所以李纲才说,民心所向。
“官家,此时此刻最重要的事,是免荆湖北路税赋三年。还有赈济荆湖北路的兵祸了。”李纲劝说道。
这个时候荆湖北路如果没有赈济,荆湖北路的百姓,怕是还要造反起事。
杜充在荆湖北路的时候,还是和乡绅、员外们三七分账,他杜充拿三份,而乡绅员外们七份。
结果孔彦舟觉得这群乡绅、员外们都是群欺软怕硬的人,所以,就不给乡绅、员外们分账了。
当然,弱者发怒,拔刀向更弱者。
生气的员外和乡绅们,并没有向手握十万荆门军的孔彦舟动手,而是选择了从百姓手里,扣除自己的利益来。
但是拿了足够多的孔彦舟,并没有履行他与江陵共存亡的誓言,在杨幺兵临城下的时候,孔彦舟带着搜刮来的民脂民膏,一溜烟的跑到了荆湖南路。
所以,为何李纲说荆湖北路的事,不可复刻?
毕竟天下再找一个像杜充和孔彦舟这样的蠢货,实在是太难了!
而现在的荆湖北路民不聊生,如果不抓紧时间赈济,荆湖北路还是只有造反一条路可以走。
毕竟都是个死,何不放手一搏。
工赈监的赈济效果最好,但是并不适合荆湖北路的情况,现在荆湖北路的百姓,可真的是手头无粮,心里发慌的时候,哪里有工作的心情?
所以,李纲才谏言说要赈济。
赵桓一听,笑着问道:“李太宰,赈济的事,是不是比较棘手?否则你李太宰还不早就安排下去了?让朕猜猜看,是哪里遇到了难处。”
“朕觉得是钱的事吧。说吧,要多少钱?”
赵桓已经猜到了李纲要问他要钱,国库的钱还没他的内帑多。
商税是月缴,但是李纲还要给百官们发工资,而粮税则是按年缴纳,现在李纲手里,没钱没粮,他能办事才奇怪呢。
“汴京的储粮都是北方边地的军粮,臣不敢乱动,所以,臣现在非常的为难,又打上官家内帑的主意了。”
“现在不赈济荆湖北路,官家再想收拢荆湖北路的民心,就难了。”李纲忧心忡忡的说道。
“说吧,要多少钱。”赵桓摇头,制度上,内帑和国库分开,本来是不想皇帝占了国库的便宜。
现在倒好,李纲天天盯着他的钱袋子,眼睛都不挪一下。
一出事,自己都要出血。
………………………………
第三百一十六章 奇葩君臣
赵桓倒是有钱,他也不介意给国库一笔钱,度过难关。这天下姓赵不姓李。
“大约要一百万石的稻谷或者麦谷,或者一千万贯钱。”李纲小心的说道,这笔钱,可不是紧急给关中青苗法应急的那一千万贯。
那一千万贯何栗可是答应年底还一千二百万贯的钱,自己要这一千万贯钱,可还不回来。
赵桓看了眼赵英,赵英信心十足的点了点头,就是一千万贯,一万万贯也不是没有。
“去找赵都知支钱吧。”赵桓无所谓的说道。
钱嘛,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用的东西。
比如赵桓就从来没有自己用到过钱,所以他对钱很无所谓。
李纲俯首称是,如果官家不是赵桓这样的人,他也只能学蔡京一样,四处拼命捞钱。
可能他比蔡京好一点的就是自己不贪钱。
但是也无济于事。
拼命捞钱,就得符合捞钱的潜规则,和乡绅、员外们分账,这样一来,受苦的还是普通百姓。
蔡京那种搞法典型的拆西墙补东墙,补来补去,最后全都得塌了。
李纲直接拆得皇帝的墙,这种做法很犯忌讳。
可惜,李纲是个新手宰相,赵桓何尝不是个新手皇帝?
两个人都没把这当回事。
赵桓觉得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是一种很正常的逻辑,毕竟他就活在那么一个时代里。
赵桓手里绝大部分的钱,都是抄家抄出来、燕云十六州打下来分的收益、赵英经营而来,绝对的取之于民。
赵桓倒是很喜欢大兴土木,在河北路填坑,在河东路造太原城,在燕京路修燕京,但是这种大兴土木,是建城,是国事,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奢侈享受。
这样一来,赵桓建城填坑,用的工赈监的民夫,虽然消耗很大,但同样也有大量当地百姓自带干粮的参与其中,节省了大笔的开销。
但是要修宫殿,绝对没人会自带干粮了。
赵桓大兴土木,其实花费也不是很大,赵桓对燕京路的行在,要求也很低。
这种臣问君要钱,双方各都觉得理所应当的诡异之事,就这样堂而皇之的发生了,还没有人劝阻。
所以,赵构就觉得这种汴京皇帝的做法真的奇怪,本来就是皇帝,坐拥天下,居然不好好享受,费力不讨好的变革。
变来变去,哪天把自己的皇位变出去,才知道改悔。
“你赈济灾民的时候,务必保证钱粮到灾区,到百姓的手里,如果处理的此事时,力有未逮,就问问李邦彦,他现在应该从河东路回来了吧。”赵桓问道。
李邦彦这个人,就很会站队,在七门进京的时候,李邦彦居然带着老仆二人,从汴京千里迢迢的赶到河东路去投奔赵桓。
奈何赵桓行事风风火火,从云中考察进入河东路,再到关中,行踪飘忽,李邦彦并未能面圣。
倒是赵桓都回京好几个月了,李邦彦才乘着牛车,慢慢悠悠的回到了汴京。
李纲知道自己并非全知全能之人,所以赵桓的建议,李纲俯首称是。
李纲出了宣德门的时候,回头看了一眼夕阳下的皇城,一阵的恍惚,他自然知道拿官家的钱,并不好,但是他有点办法,就不会开口了。
现在四处都在花钱,他好不容易维持住了收支平衡,奈何现在的荆湖北路的事,他又不得不开口要钱了。
幸好官家不是很在意。
李纲的轿子并非回府,而是直接找到了李邦彦的居所,一个两进一出的小院子,在这繁华的汴京城里并不起眼。
李邦彦听到门房说李纲到访,着实一惊。
在李邦彦看来,李纲这个宰相比自己当初要强多了!
面对危险不低头,面对皇权不畏惧,面对万事,都尽量处理周全。
所以,李纲能来,让他着实的惊讶。
他赶忙收拾了一下亲自到了正门迎接李纲,连连说道:“李太宰,稀客稀客!”
“士美折煞某了。”李纲笑着说道,和李邦彦进了府中。
李纲对李邦彦说了说朝堂之事,也和李邦彦说了自己乃是受命而来。
“太宰,某有一句话,不得不讲。你问官家从内帑出钱,还是不还那种,实在是天下少有啊。亘古未闻呀。”李邦彦连连摇头,这对奇葩的君臣。
当然,在大宋,奇葩还是它的本意,奇特而美丽的花朵,称赞人出众,并没有贬义。【注1】
“太宰,公私分明才可以,今天是国库一时空虚,你问内帑要钱。若是哪天内帑缺钱,国库空虚,你要学蔡京那样,四处给官家捞钱去?”李邦彦先是指出了李纲的错误。
而李纲摇了摇头,没有回答这件事的考虑,他了解官家,总觉得官家在酝酿件大事,这事成了,国库和内帑估计都不缺钱。
只是李纲却不知道官家到底准备干些什么。
但是李邦彦显然不清楚官家心中所想,这就是一个宰相,离开了权力的中心,就会对各种事,变得不再那么敏感。
“李太宰今日登门拜访,某不胜荣幸。但是李太宰,你问政的事,某怕是帮不了你啊。”李邦彦说完就一脸的颓废。
这几个月他从汴京转到河东路,再从河东路转到了关中,他终于见到了金祸之下的百姓到底是何等的惨淡模样。
一路走来,李邦彦感触最深的,还是官家的各种政策对百姓切实的好处。
所以,对自己过去当政时候的种种举措,李邦彦进行了反省,写成了札子。
李纲问的赈济荆湖北路之事,李邦彦面色带有羞愧的说道:“宣和三年,太上皇命某带着两百万贯和三十万石粮草,去赈济两浙路和江南东西两路的方腊叛乱之事。”
“某未能完成皇命,致使两江和两浙复叛,而太上皇在宣和四年,十抽一杀尽江南中人之家。”李邦彦说起这事,就是一阵的叹气。
自己还是大看自己了。
方腊之事,涉及六路,需要赈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