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振兴攻略-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这本三国演义的里,赵桓更希望他们推动大宋标点符号,更进一步。

    大宋的札子,都是公文,民间出现的句读,并没有用于公文,赵桓读起来太晦涩难懂了。

    有了这本《三国通俗演义》打底,就可以继续他一贯的套路。

    从下而上的打造标点符号的民间基础。

    而赵桓坐镇朝堂,进一步从上而下的打造标点符号的使用。

    而且赵桓悄然布局,终于走到了今天这一步,国营企业,已经冷不丁的出现在了大宋。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条路都要走,而且要走的扎实。

    任何的变革,赵桓都没有一厢情愿。

    赵英拿出这本厚重的书,翻动着看了一会儿,说道:“官家。可以分册吗?”

    赵桓看着赵英,上下打量了一下他。

    赵英这家伙,有点让人出乎意料啊,平时看起来憨憨的,结果一出口,就是能挣钱,而且还是能挣大钱的建议!

    有点东西。

    “分册的话,可以,然后把这套牌加上去。做一个精校典藏版。卖贵点。”赵桓将一套三国杀卡牌拿出来,递给了赵英。

    三国杀,桌面游戏,老少皆宜,可以作为典藏版的添头进行贩卖。

    这是系统送的,没有花积分。

    赵英拿着卡牌看了半天,才说道:“官家,这个看起来很有趣啊!”

    “那你就抓紧时间刊印,我看着这个刘建传横行书坊,就很烦。”赵桓不耐烦的说道。

    赵英俯首说道:“官家圣明。”

    赵英之所以如此感慨,是因为赵桓没有因为自己的喜恶,就去禁书。

    在皇帝无限的权力面前,禁书实在是不值一提,但是赵桓能够如此自律,绝对是大宋之幸了。

    “行了,少拍点马屁,多干点活。把这事交给魏承恩去做,咱们去李邦彦那里走走。”赵桓笑着说道。

    刘建的事总是要解决的,不能总这么僵硬着。

    所以,赵桓打算找到李邦彦,这个人手里的货很多。

    而刘建活跃的时间点,正好是李邦彦做尚书右丞的时候,他那里应该有些李纲没有抓住的关键节点。

    解决掉刘建,就解决了刘家庞大的家产,还有无数依附在刘家身上的帮会、流匪,为汴京的商改打开局面。

    不是李纲的办事能力不行,还是刘建做事手脚太干净,抓不到把柄。


………………………………

第三百三十四章 万刀刘与京中死士

    “这三国通俗话本,书页已经卷了,书面上做满了注释,已经不能在修了。还是拿回去吧。若是想要就买一本新的。”

    书坊里的李邦彦,从木桌上的小碟子里,拿出一把糖果,放在了来人的手心说道:“这是相州柿霜糖,小孩子吃多了免不了蛀牙,就只能给你这么点了。”

    李邦彦说着摸了摸小女孩的脑门,笑容十分和煦。

    “谢谢翁翁。”一个小丫头将三个铜板放在了桌上。

    李邦彦是这片书坊的掌柜,平日里还负责修缮书籍。

    今天老阿婆带着小孙女过来,就是看看家里的那本三国通俗话本还能不能修了。

    但是李邦彦表示无能为力,这本书已经破损严重,而且一看就没有妥善保管,而且还有些霉迹了。

    而这老阿婆已经买了一本九章算术回家准备教小孙女算学。

    李邦彦看着老阿婆带着小孙女越走越远,脸上笑容越来越灿烂。

    这样的生活,实数惬意。

    而这小孙女回头露出小虎牙,喜笑颜开的说道:“谢谢翁翁。”

    小孙女说完还摇着手中的糖果,笑的很甜。

    而李邦彦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盛,待到祖孙俩离开了他的视线,他的目光才收回,看着院外的粗壮的枣树,满是黄叶,就知道这颗大树,明年怕是不会再吐出新芽了。

    不过让他欣慰的是,一个新的枣树正在茁壮的生长着,这稍微减少了些伤感。

    他端起了茶杯,坐在摇椅上,细细品味着茶水的香气。

    这个书坊的掌柜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换成了这个小老头,左邻右舍们说,那是之前的当朝宰相。

    这话让人嗤笑,堂堂一朝宰相怎么可能操贱业?

    虽然大宋不禁商贾,但是不代表着市籍,没有任何的限制。

    而李邦彦自己知道,居住汴京大不易。

    他已经离开了朝堂的中心,如果再离开帝国的中心汴京,那他这一身才学将毫无作用,他明知官家已经不会再起用他了。

    但是他不想像蔡京一样客死潭州,离开了汴京,他这样的人,其实和死没有什么区别。

    现在的日子就挺好的,他很满足。

    朝堂经过了几轮换人之后,已经没有人再来关注他这个失了势的老头子,倒是门雀可罗,没人再来打搅他。

    李邦彦很喜欢小孩子,他甚至和岳云、宇文重等人的关系甚好。

    “李翁翁!”一个清脆的声音出现在了李邦彦的耳中,李邦彦笑着看着来人,正是赵臣夫。

    这个小女孩,有一股子巾帼不让须眉的劲头,总是缠着他问不少朝堂上的事。

    一个五岁的小丫头片子,话刚说全,关注朝堂,不是她这个年纪做的事。

    所以李邦彦很严厉的拒绝了小女孩的问题,他一个浪子宰相,贪官污吏,怎么能污染赵臣夫呢?

    他给赵臣夫介绍了李纲,这才是大宋宰相,应该有的风度。

    “李翁翁!看我捡到的这个石头!”赵臣夫举着一块红色的石头说道,满脸的期待。

    李邦彦盯着石头看了半天,看着赵臣夫满脸的期待说道:“你为什么要捡这块石头呢?”

    赵臣夫眉开眼笑的说道:“当然是因为这块石头很好看了。”

    “它好看在哪里呢?”李邦彦依然饶有兴趣的问道,他对小孩子出奇的耐心。

    赵臣夫伸手指了指,说道:“红红的。”

    李邦彦点了点头,心满意足的说道:“是不错,要是找个工匠磨砂一下,会更好看,交给李翁翁,李翁翁帮你。”

    赵桓老远就看到了这一幕,走到前去,将这块石头拿起来端详了半天,还别说,这红色石头虽然不是什么宝石,但是晶莹剔透。

    最主要的它像一只大公鸡一样,还有两个脚。

    赵桓忽然想到了小时候,学的一篇课文,名叫中国石,这一块也很像。

    “让朕找人打磨吧。”赵桓笑着将石头放在了袖子里。

    “诶?”李邦彦伸手想要,看到是赵桓,赶忙行礼说道:“参加官家。”

    赵臣夫也是被突然出现的赵桓吓了一跳,涂着舌头说道:“官家耶耶,怎么走路没有声音啊。”

    赵桓哈哈笑道:“是你太专注你的漂亮石头了。不过这样也好。”

    赵桓话没说完,李邦彦接了一句:“这样也好。”

    他们都在说一个事,那就是赵臣夫年级这么小,不应该关心那么多正事,正是玩的年纪,国家大事,是大人操心的事。

    孩子,应该有自己的童年。

    “大人们要说正事了,去找李翁翁玩。”赵桓摸了摸赵臣夫的脑袋,支开了赵臣夫。

    赵臣夫点了点头,说道:“另一个李翁翁好严肃,不过也很有趣。我这就去了。”

    赵臣夫一蹦一跳的走了,赵桓看着赵臣夫的背影,笑容满面。

    这个小姑娘,身上有着不符合年龄的成熟和心智,但是归根到底还是有着孩子的可爱。

    “士美,朕有一事问你。”赵桓严肃的说道。

    李邦彦知道表现的机会来了,他为何来这书坊做掌柜,其实就是为了自保而已。

    李纲是太宰,他这个前太宰,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他主动自我贬低身份,操持贱业,借以自保。

    当然,赵桓现在手中的书坊,本来都是他多年经营,结果被官家抄家的时候,抄走了。

    李邦彦也是回归了老本行,相比较之下,李邦彦不在乎这些身外之物,贪的时候红了眼,贪完了才发现,那么多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何用?

    到了现在,他的心境已经逐渐变了,相比较赵桓抄家,把他抄的一干二净,他现在更心疼那块红色的石头。

    官家你抄家我不反对,这石头是我答应小丫头的呀!

    可惜,赵桓是皇帝,他又不敢要。

    “官家所问,罪臣自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李邦彦俯首说道。

    “刘建。”赵桓吐出两个字来。

    李邦彦点头,果然来了!

    他早就知道了李纲在对付刘建,所以早就做好了准备。

    刘建实在是太滑了,李邦彦如果不是偶然间知道了些许内幕,也不知道这个人翻下的滔天罪行。

    即使他知道的也是一条线索,不过一条线索就够了。

    官家拥有的权力,就是没有证据,也能把刘建污蔑成罪人。

    说你有罪,你就是有罪。

    比如你今天出门为什么不带帽子?

    不过那样的官家,李邦彦跑去河东路的时候,就一溜烟跑回老家,绝对不敢回汴京。

    官家,是一个周正的人。

    “刘建涉嫌谋反大罪。官家,他与赵构关系甚为密切,而少有人知晓。”李邦彦俯首说道。

    “说说看。”赵桓皱眉问道。

    “刘府中有一地道,可通到城外。这地道并非他本人所有。而是从前唐的巨商为了躲避战祸所修,汴京岁岁扩建,这地道就越修越深,越修越大,错综复杂。而地道的深处,就是刘建如此跋扈的资本。”

    “人人称刘建为万刀刘,却不知道这万刀由何而来。在这地道深处有万把环首刀,三千把长刀,而这地道之中,常有三千死士。”

    李邦彦每说一句,赵桓脸色就变得凝重一分。

    “你是从何处知晓?”赵桓冷冰冰的问道。

    而此时的李邦彦已经满头巨汗的说道:“赵构曾在金兵军营跟臣商议,说过一句万刀刘乃是他的依仗之一。跟我稍微解释了一下万刀之名从何而来。”

    “罪臣以为他说的是军备,而后臣多方打听,才从一个扑买口中打听到了死士的消息。”

    “为何不早说?”赵桓今天是来考察书坊的,为三国通俗演义的章回体的推广做准备。

    他推出这三国通俗演义,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振奋大宋的武德,没想到从李邦彦嘴里得到了这样一个惊天的消息。

    “罪臣无处可言。”李邦彦叹气的说道。

    他倒是想说,可是除了在殿上自证之后,他就没有机会面见官家了。

    而他的身份,注定没人来看他,门雀可罗,他去哪里说去?

    去找李纲?去一次,李纲能见他一次就已经很不错了,后来李纲前来拜访,李邦彦还不不知道这情报的真假。

    “罪臣也是偶然得知了死士的消息,才将所有的琐碎的线索串联在了一起。”

    “罪臣去城外采青,在辛庄附近才发觉了辛庄有些异常,仔细打探,才发觉此事。罪臣这也是猜测,也不好随意妄言。”

    李邦彦满头大汗,他也是猜的,但是以他的嗅觉,他觉得猜测不应该出错。

    “不用紧张。你是说这个了刘建和赵构交往甚密?”赵桓敏锐的把握到了重点。

    自己要是御驾亲征,怕是被赵构的这只奇兵给直接偷家了。

    “罪臣听到赵构说过一次。臣不确定。”李邦彦并没有给赵桓肯定的答案,这一切都是他的猜测。

    但是死士肯定存在。

    赵桓冷汗直流,得亏自己忍了一手,赵构自称吴王的时候,他只是废了赵构康王的王爵,没有举兵南下。

    要是倾其所有南下平乱,这后院起火,怕是比当初八门进京还要糟糕。

    不过现在他已经知晓了此事,这刘家,留不得了。

    莫须,有?赵桓忽然想到了这个词,自己现在办的这个案子,有点像是莫须,有的味道啊!

    “程指挥!过来一趟。”赵桓叫了跟着自己来的亲从官,什么事,只要有了查的方向,就万事好说了。

    “去打探一下这个辛庄,如果确实有死士把守,那就一网打尽吧。”赵桓冷冰冰的说道。

    仁慈是赵桓给自己立下的人设,这不是阻碍他办事的理由。


………………………………

第三百三十五章 烟熏火燎水淹抓耗子

    程褚从各方面都要比沈从还要优秀一些,为人要比沈从还要谨慎很多,但是程褚并没有捞到从龙之功。

    他保住了李纲,算是功绩,也刚刚足以让程褚变成指挥使。

    这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程褚最近不知道为何读书非常勤奋,赵桓对程褚是极为满意的。

    当他看到程褚的模样的时候,不由怒火中烧。

    “官家,臣引马到辛庄七里外停下,前往辛庄,没成想还没到辛庄,就遭到了暗矢,臣与三位亲从官都是这个模样,有负圣望。”程褚身上挂满了箭矢,得亏程褚生性谨慎。

    他在前往辛庄的时候,就已经全甲前去,要不然他就回不来了。

    “你无错。令胡御医好生给你看看,以后再议。令张叔夜点兵,领一万兵马到辛庄围剿刘家死士!反了天了!”赵桓愤怒的喊道,他自己本人带着人回了皇宫。

    开玩笑,这个时候去围观,会出大事的!

    此时此刻,这群死士的最大的目标是谁?必然是自己。

    赵桓为了不给军卒们捣乱,率先回到了皇宫,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赵桓连文德殿都没待,躲在文华楼上。

    带着朱琏和赵谌两人,防止宫中被渗透。

    这宫中出了多少事了?赵桓对宫人已经没有了基本的信任,即使延福宫和文德殿,赵桓都已经怀疑起来了。

    听说刘家豢养了死士,那还得了?

    张叔夜紧急调动兵马,开始清缴辛庄,而另外一批人围困了整个刘家府院。

    军队至,死士三下五除二就被收拾的干干净净,但是张叔夜也是一名宿将,不会轻易涉险,对于幽深的地道,甚至称之为地宫都不为过的刘家地道,张叔夜极为慎重。

    张叔夜将所有的军卒散播在整个汴京城中,开始烟熏整个地道,所有冒烟的地方,都用泥土堵上之后,张叔夜开始水淹。

    确定了刘家庄的地道入口是唯一的冒水口之后,张叔夜才停下了水淹的举措。

    无数死士在死亡的威胁之下,从洞口鱼贯而出,被张叔夜的大军抓了个正着。

    比李邦彦猜想的人数更多。

    刘家居然在京城里,天子脚下,豢养了五千余众的死士,在反复拷问之后,张叔夜才派人进了灌了水的地道之中。

    让赵桓心情非常差的是,得亏赵桓没有因为面子的问题,去问了问李邦彦,要不然这刘家的地宫就正式成型了。

    如果不是事发突然,刘家的死士的狡兔三穴,就可以跑的无影无踪。

    要不是事发突然,刘家的地宫的排烟排水的洞口就悉数挖好了,张叔夜想要拿下地宫,不付出昂贵的代价,简直是痴心妄想。

    要不是事发突然,赵桓也不知道在汴京城中,居然有这么多的赵构同党。

    几乎所有有名有姓的邸店大商,都是赵桓的忠实拥趸,他们给临安送了无数的钱粮做支持。

    不仅如此,刘家为代表的邸店大商们,私制弓弩,铠甲准备随时策应赵构的王师北伐。

    赵桓知道的突然,但是下命令没有丝毫的迟疑。

    而刘建,也没有死,他从地宫里爬了出来,被捷胜军给抓了个正着。

    “全杀了吧。”赵桓没有丝毫表情的说道。

    死士,什么是死士?

    一群亡命徒,赵桓翻了不少的卷宗,这些死士名义上是江湖的侠客,为了钱或者为了报恩,聚集在了刘家的手下。

    但是赵桓发现这些所谓的死士,不过是些在逃的要犯。

    在黑棺材面前,众生平等。

    所有的死士,没有扛得住两天,都一五一十的将自己的罪状,交待的一清二楚。

    都是些该死之人。

    赵桓之前下过一个对江湖流匪的诏书,就是他们必须下山,归入工赈监做工,维持生计,等待均田。

    而赵桓这次抓住的这群人,就是那些穷凶极恶,死不悔改的流匪,他们身上绝大多数背着人命官司。

    李纲的腿一抖,说道:“死士该死,那些商贾,官家。”

    “一样处死吧。女眷归入教坊,樊楼、甜水巷等官妓馆的空位很多,统统归到娼籍。男性流放岭南,建设琼州去吧。”赵桓看着手中的卷宗,怅然不已。

    自己一道政令下去,人头滚滚,万颗人头就这样死于闸刀之下。

    这是谋反,这些人不能留。

    李纲嘴唇动了一下,还是站了起来,俯首说道:“官家,死士约五千七百余人。皆背负命案,死有余辜。商贾之家首恶尽除,籍家产,也是符合律法。”

    “只是官家,那些女眷,多数都不涉及此事,能不能稍微宽容一下?以彰显官家仁德?”

    “捷胜军还有不少军卒,没有持家之人,这些女眷又不知情,编入教坊,徒增幽怨,到时候又是一阵歪风,歪诗。官家,不如将这些女眷重做军妇?成家的那种。”

    李纲叹气,官家这屠刀一举,就是近万人头,死士五千七百余人,涉案的商贾超过了五千,这一下就严重摧毁了整个汴京的坊市格局。

    李纲其实想劝劝官家的,可惜他找不到理由给这群人申辩。

    张叔夜找到了六千余副臂弩,五千余腰弩,长弓万张,箭镞数万,长短兵万余,这万刀刘,是真的万刀。

    这是明目张胆的造反。

    做事极为隐蔽的刘家等人,如果不是因为赵构说漏了一句,恐怕会一直躲在汴京地宫里伺机而动。

    “成家吗?说的也是,那就饶过女眷吧。其他的依旨行事吧。”

    赵桓也是非常的颓废。

    他想不明白啊!

    他的均田,让大多数农民受益!

    商改,结束扑买的承包制度,让税务透明,让商人们做事有了章程,而不是被帮派的游侠儿随意收税,他在保证大部分人的利益。

    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有了制度,就有了保障。

    为何这些人会选择帮赵构呢?

    赵桓异常颓废的坐在皇位上,这是他第一次如此模样,即便是金人来的时候,他都不是这个模样。

    意气风发,都是两个肩膀头扛着一个脑袋,谁都不是铁打的。真刀真枪的打了一场,大宋人人好男儿。

    可是他现在开始有些怀疑自己。

    这是一万人啊!

    他一道朱批,就是一万条人命,一万个家庭!

    但是他又不能饶恕这些人。

    事实上,赵桓只是将知情的涉案人员全部诛杀。

    按照宋朝法律,造反是要夷三族的。

    大宋的法律是极为严苛的,赵桓的这个政令,在朝臣眼里,甚至格外的仁慈。只诛杀了涉事之人。

    但是赵桓不能接受的是,自己已经让绝大多数人受益了,他们为何要造反呢?

    “李太宰,你说朕做错了吗?”赵桓出神的问道。

    李纲一愣,官家开始犹豫了吗?果然赵家人都是一样,出乎意料的优柔寡断。

    李纲叹气的说道:“官家,臣以为官家无错,错的是他们。涉及此时的多数是坊市里的一等商贾。他们欺行霸市,做事肆无忌惮。”

    “官家,商改正是动了他们的命脉,所以他们才选择铤而走险。”

    “涉案之中,没有一个二等以下的商贾,尽数都是邸店一等,官家,莫要挂怀。”

    李纲有些急切,官家你不能怂啊,你要是缩回去了,半截的商改,走了一半的均田,就没法走下去了!

    大宋就完了!

    赵桓猛地惊醒,他再次打开了卷宗,看了很久,才发现自己误会了。

    果然参与造反的都是邸店一等商贾,连一个二等的都没有参与,甚至有超过半数的一等商贾,都不知道此事。

    果然,万刀刘他们这次造反,搞得非常隐蔽!估计加入他们这个圈子,需要不少的考验。

    可惜被一个老狐狸的李邦彦,从赵构的一句话里,听出了不少的猫腻。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一旦有了些许的线索,那一切都会变得明朗起来。

    赵构果然是好队友啊!

    赵桓这才舒了一口气,吓得他以为自己的国政出现了问题。

    超过五成的一等商贾之家,几乎所有的中等商人和下等商人,选择了支持赵桓。

    除了税务,还有邸店规范的各种改良制度。

    都是些崇祯看了流眼泪的义商啊!

    赵桓这才算是明白了问题的关键。

    他也是被这个近在咫尺的造反给吓了一跳,细细理清楚关系之后,赵桓才放下了心。

    自己的国政没有问题,是适合现在大宋的。

    毕竟这帮一等商贾都觉得发不义之财,是错的,连万刀刘的考验都无法通过,可想而知,他的国策,是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支持。

    这就够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