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振兴攻略-第1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就够了。
………………………………
第三百三十六章 大宋新文化之话本
这场闹剧终于收场,而赵桓也感觉到了守旧力量的强大。
五千人的死士,在京中作乱,就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活动了这么久,居然自己毫无察觉。
赵桓犹豫了很久,才对李纲说道:“稍复章惇之策如何?”
赵桓说的是章惇的言论管控,控制言论,由百姓互相检举,朝堂的人力物力毕竟是有限的,但是百姓的力量是无穷的。
赵桓想要的并不是文字狱,而是发动百姓的无穷力量来帮助自己,完成对守旧派的打击。
李纲的脸色很难看,稍复章惇的策略,李纲就得被史书写成奸臣了。毕竟皇帝是不会出错的,所以,他这个宰相得背锅。
他不愿意青史留下污名,但是现在看来,想要基构鼎新,哪里有那么容易?
“臣附……”李纲俯首想要同意赵桓的决意,不就是个污名吗?
李纲决定背了,多大点事。
反正虱子多了不愁,自己之前在京中杀的人头滚滚,其实污名已经跑不了了,这点污名,其实无所谓。
青史留名呀,自己要留名奸臣传了。
只是他没说完,就被赵桓的话给打断了。
“不妥,不妥。”赵桓连连摇头。
这口子不能开啊!
虽然万刀刘,刘建之事,敲响了他心中对守旧派的警钟,但是不能因噎废食啊。
况且万刀刘的事,也没有让他噎住。
“不妥。不能如此。”赵桓再次否定。
他现在正式推出了《三国通俗演义》章回体的,旨在推动大宋的文化进一步升华,他这么一个控制言论的政令下去,这推动大宋文化,就成了无稽之谈。
他的目的是要发动百姓的力量,而不是制造恐怖政治的行径。
发动百姓的力量的方法很多,比如用钱。
悬赏可以配合自己的扫黑除恶行动,对自己实际控制区域内进一步的筛查,举报查实一百贯。
就这么干了。
反正自己穷的只剩钱了。
“李太宰,朕决疑准备五百万贯的赏钱,可检举涉黑势力不法行径。不知李太宰以为如何?”赵桓觉得自己的主意不错,笑着问道。
李纲想了想,明白了官家的一些担忧,政清人和,其实很难做到,但是还是要尽力做到。
朝堂里乱了,整个大宋就乱了。
倒是这个政策,除了花点钱以外,好像没什么不好的地方。
“臣觉得可以。本来臣在想能不能分田,后来一想,防止帮派流匪的报复,还是不均田,以奖励钱为第一要务,同样要做到监察,防止检举之人被报复。”李纲回应道。
赵桓点头,保护检举人的安全,做好保密工作,也是自己政令的补充。
“那就这么定了。”
流匪帮派们没想到赵桓和李纲在朝中,三两句话,就把整个流匪帮派们给安排了。
流匪帮派都很滑头,流匪深居山中,巢寨极难寻找,而帮派做事手脚干净,很少留下手脚。
但是,若想天不知,除非己莫为,显然群众们对每条有价值的线索,查实后赏钱一百贯非常感兴趣。
特别是有蒙面人真的切实领到钱的时候,更多的人投入了这场狩猎之中。
赵桓看着各州府上的札子,今日探明了几处流匪营巢,昨日抓了些意图谋反的帮派,除了自己的腰包憋了点以外,没什么坏处。
赵桓非常满意自己的这个政令。
当然各州府挂名的皇室书坊——大宋书坊,也在各地纷纷改了名字,而汴京来的精装版的《三国通俗演义》的销量,也让赵英笑开了花。
虽然钱不是他,最后要归了国库,但是他依旧满是成就感。
特别是无数的书商要与大宋书坊进货的时候,赵英更是让个书坊工坊加紧印刷。
“福建路的范汝为递上了札子,上请官家准许建阳刊印《三国通俗演义》,建阳的余家时代经营书坊,手中书坊八十多家,官家。”赵英将一本札子放在了案上。
这本札子,本来是余德写给大宋书坊东家的信,只是建阳余德并不知道大宋书坊的大东家,是皇帝。
所以,这封信写到了赵英这里。
赵英让范汝为上了札子,让官家裁决此事。
“可以。”赵桓想了想同意了这个想法。
三国通俗演义这种老少皆宜的,其根本目的还是提高社会对武人的认可。
而福建路和江南地区,都是赵桓大宋书坊的薄弱点,有了建阳余家的帮助,赵桓的思想建设工作,可以更快一些。
“这是余家最新写的目录,说是建阳书坊这些年攒下的一些比较好的话本,请官家过目一下,如果可以的话,可以联袂刊印。”赵英又摸出了一本札子。
赵桓打开书目看了半天,最后的总纲里有107本话本,其中《醉翁谈录》等书,赵桓以前就看过。
“最近李邦彦是不是还在书坊做事?”赵桓问道。
赵英点头,说道:“士美的书坊,上周是各大书坊的榜首,出了好大的风头。”
“你让他把这107本的话本仔细研读一下,加上标点,让其更加通俗易懂些,然后分门别类的进行刊印。”赵桓将札子扔给了赵英。
他给大宋书坊找了个总编。
李邦彦很显然是不能出仕了,他现在还在汴京,并不是赵桓还有心杀他,而是害怕李纲出事,没有替换的人手。
而现在中书舍人赵鼎的种种表现,足以让赵桓放心,所以李邦彦起用的机会更加渺茫。
但是这么个一肚子的墨水的前太宰,就这么放着也不是事,做个书坊的总编,也是不错。
一百零七本话本,分为灵怪、烟粉、传奇、公案、兼朴刀、杆棒、妖术、神仙等八种。
但是其中有些是不适合大宋书坊刊印发行,这里面的度,就需要李邦彦去把握了。
“者,虽为末学,非庸常浅识之流,有博览该通之理。”
“着令李邦彦,按照‘言非无根,听之有益’的基调去做。”
赵桓还是做了指导,改编不是胡编,戏说不是胡说。
要对大宋民众有益,才值得去费劲的发行。
他相信李邦彦会明白自己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把事做好。
赵桓最近也接触了不少的国政,其实做一个贪官满难的,上下打点,人情世故一个不拉,都要处理好,否则做不了大贪官。
李邦彦无疑是个大贪官,但也是一个有才华之人,经过此次大起大落之后,他也相信李邦彦明白这次机会的难得。
如果要是自误,那赵桓不介意砍了他。
反正陈东和欧阳澈这些太学生,也不是不能用,大宋书坊离了李邦彦不是不能过。
如果李邦彦能够切实把大宋书坊办好,李邦彦就可以改名李榜样,作为浪子回头的榜样。
赵英眼珠子一转,掏出一本书来说道:“士美这《东周列国群雄演义》快写成了,全文十多万字,臣觉得不错,带在身上,官家要不要看一下?”
“李邦彦不是抄家抄的一干二净吗?他还有钱贿赂你?”赵桓啧啧称奇的说道。
大宋皇城司的察子们,掘地三尺的功夫还是不到家啊。
“这次官家误会臣了,臣就是见猎心喜,这书还没写完,就被臣拿过来,倒是没有收钱。”赵英笑着说道。
赵英这不贪污,朝臣们还以为赵官家又要大发雷霆呢,保持内廷和外廷和谐,靠的就是畸形的行贿受贿。
这是时代的局限性,赵桓已经停止了宦官的招纳,在自己死前,彻底取缔了这种畸形的政治制度。
“你也抢了李邦彦的东西?”赵桓嬉笑的问道,自己抢了赵臣夫送的红石头,赵英抢了李邦彦未写完的书。
【楚平王无道行不义,不该父纳子的妻,金顶轿换成银顶轿,满朝文武谁敢提?伍子胥父上殿把本启,怒了奸党费无极!在深宫定下了一条计,可怜那伍子胥,一家老小三百口,一刀一个血染衣。】
赵桓看了一段,写的是白话文,用的是新标点符号,赵桓不是很懂韵脚,他觉得读起来朗朗上口。
话本本来就是为了勾栏里的评书人说书用的,赵桓看的倒是蛮有趣。
这说的是伍子胥为何反出楚国。
楚平王强行纳了自己太子的太子妃做皇妃,扒灰这事满朝文武没人吭声,伍子胥的父亲在殿上怒斥楚平王。
被楚平王设计,杀了伍子胥全家老小三百多口人。
太子流放,伍子胥投奔了楚国太子。
赵桓仔细看了看这本话本,就知道这李邦彦即使不在朝堂,还是行劝谏之举。
李邦彦是从河东路归来的,他对河东路的战事比较清楚,现在临潢府有两万捷胜军,孤军驻扎在临潢府。
李邦彦虽然表面上写的是话本,但是实际上,还是说的当下的时事。
当然赵桓又不是十全老人,他才不会做出文字狱这种没卵的事。
对于王禀的事,李邦彦实在是多虑了。
自己可是让其奉诏投降的皇帝啊,哪里能搞得忠臣投敌?
自己这边是准备了筹码换回王禀的捷胜军,可惜王禀不同意,王禀给他的答案是,就是死,也不投降。
“这不在朝中当宰相了,浪子倒是回了头,可惜这天下没有回头路哟。”赵桓将这话本放下笑着感慨了两句。
赵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听不懂,但是不妨碍他将这话原封不动的转述。
赵桓的书坊办的有声有色,而且还有大量的新话本跟随他的脚步,一起推动此事,让赵桓非常欣慰。
这正统的名分,就是好用。
可惜没有了正统名分的赵构,算是彻底慌了神。
江南东路也反了。
………………………………
第三百三十七章 欲使其灭亡,比使其疯狂
“秦少卿,大势已去。”赵构呆坐在龙椅上,瑟瑟发抖。
现在连江南东路都满是烽火狼烟。
这让赵构极为的惊恐,他十分害怕,自己还没登基称帝,现在已经天下皆反了。
“官家,此时臣有上中下三册。还请官家定夺。”秦桧也是满头大汗的说道。
他没想到这吴国是个花架子,银枪蜡头,中看不中用。
实在让他极为意外,这好好的怎么都造反了?
赵构知道原因,实在是自己,真的大看了乡绅们,对大宋百姓的掌控力度。事实告诉他,大宋的百姓并不是那么容易忽悠。
赵构连称制都没做,一切都是借着汴京的名号发号施令。而这一篡权的行径,被范汝为传播到江南东路之后,江南东路的百姓,反了。
没有大义之名的赵构,再没有了控制局面的能力。
“此时朝中根本已久不固,乡绅员外一心只为谋财谋利,不堪大用,人心已久不一。”
“上无惯战之能将,下无用命之士卒,天下虽有勤王之义卒,可此王乃是汴京之大义,真伪莫测,虚实难分。流匪、盗寇滥竽充数于其中。”
“官家,国危矣。”秦桧痛定思痛,说出了实情。
这会再不说实话,赵构这花架子的吴国就完蛋了。
倾巢之下,安有完卵?
他秦桧也跑不了。
“秦少卿有何良策?速速说来。”赵构赶忙问道。
这个时候,哪里还顾忌颜面?
秦桧稍微思忖了一下,根据他对赵构的了解小心的说道:“其上策,请援。请金兵至,平叛福建路,江南路,稳住江南,再图厚望。”
“这哪里是什么上策!朕今日迟迟未曾登基,就是不愿受金国册封……”赵构说着说着就不说话了。
他记得自己写的那篇文章,臣构言,今日来画疆的札子,已经被完颜宗望传的满天下都是了。
他早就失去了脸皮,自然可以再不要脸一点,请金兵平叛。
“说说中策。”赵构脸色发青的问道。
如果有好的办法,他也不愿意屈尊人下,而且金人哪里有那么容易打发?
秦桧略带为难的说道:“移驾琉球,中账至琉球,以防备临安行在被攻破,伺机而动。”
赵构脸色更加难看,海船能扛得住风浪,但是并不是没有海船被大海吞噬的例子,赵构不愿出海,那代表着再无机会。
“下策呢?”赵构再次发问。
秦桧终于俯下身子说道:“全面仿照汴京作为,均田、军爵、商改、除流匪、废扑买。以此尚有一搏之力!”
秦桧其实自己觉得这下策,方为上策。
可是这策皇帝要受不少的苦,就无法肆意的享乐了。
对于国政实在上策之上策,国策出现了问题,当然要变革,但是显然汴京皇帝压根不把享乐放在首位。
汴京皇帝最喜欢的事,好像是批阅札子?
秦桧禁不住的打了一个寒战!
这是一个极为危险的想法,秦桧这才注意到,汴京皇帝简直可怕。
不纳妃子,不好女色,仅有的几个绯闻也只是绯闻。
不贪图享乐,不喜欢各种奢华之物,各地的祥瑞都是各种奇奇怪怪的器械。
那是个古怪的皇帝!
秦桧的脚都在打摆子,就是这次挺过去了,汴京皇帝稳住了朝堂局势,能不对江南赵构下手?
侧卧之榻岂容他人酣睡!是宋太祖的祖训啊!一同寰宇,是任何一个皇帝,必然的使命。
他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格局。
“亲相公以为该行哪一策?”赵构愣愣的问道。
而此时的赵构真的慌了手脚,他仔细思虑了一下秦桧的三策,自己本身更倾向于请金国兵平叛。
金国兵现在只能从海上来,那平叛之后,再送回去就是。
不存在什么请神容易送神难的问题,金人在江南地区是没有根基的。
而且金人战力很强,至少这群泥腿子造反的家伙,打得过禁军,但是肯定打不过金人。
正如秦桧所言,他现在上没有将领,下没有敢死之军卒,禁军压根出工不出力。
甚至禁军并不是平叛,而是四处掳掠,官兵为寇,危害更甚!
赵构已经完全慌了手脚,请金人无疑是上上之策。
至于飘到海上去,赵构实在不愿意去!
海上风浪太大,稍有不慎就是船毁人亡。
偏安琉球,岂不是再无窥伺大统之位?
至于下策,他的基本盘就是乡绅、员外,如果自己把乡绅们的根基刨了,说不定第二天,他赵构就被人给撵下去了。
赵构现在慌得很,最终决定让秦桧去联系金人,看能不能派出金兵平叛。
秦桧犹豫了很久,才前往了金国使者的驿站,准备见一下金国的使者,看看此事是否能成。
秦桧面对金国使者,就是一阵的头疼。
这个金使刘筈不是个好对付的人。
刘筈是刘彦宗的儿子,燕京人,是正经的汉人,不是契丹人,也不是女真人。
宛平刘家的祖上是唐朝的刘怦,卢龙节度使,权倾一方,曾经打的契丹人献马请盟。
后来石敬瑭自称儿皇帝,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借着辽国的兵马称帝,刘氏就被卖给了金人。
自此以后刘家殚精竭力的在辽国为官,出了两朝宰相,四朝上京留守,不折不扣的辽国忠臣!
刘家为何如此行事?
因为他们是被没有任何条件的卖掉了。
刘家心中激愤,视盛唐为正统,视赵宋为乱臣。
而且耶律阿保机汉名刘亿,皇后赐名为萧,追溯是刘汉。
如果仅仅是追溯的话,根本不能拉拢这些汉民。
耶律阿保机做的非常彻底,生生把草原王朝打造成了一个与中原王朝类似的国度。
宛平刘家并非认贼做父,而是一直视辽国为正统。
而且,耶律阿保机的南人南治,北人北治的政策,执行的非常彻底,刘家在燕京路权势不要太大。
前期的刘家的行为可以归结到激愤,但是后面,就是在维护他们刘家,在燕京的地位了。
而这个刘筈的父亲刘彦宗是个狠人。降金以后,一直为完颜宗望出谋划策,一心要金国灭宋,以维持自己在到燕京路的利益。
劝降郭药师就是刘彦宗所做。
可惜的是,刘彦宗在汴京城下,被宇文虚中的皇城司的察子们给杀了。
一起死的还有郭药师。
刘家别说在燕京路的权势了,现在燕京路都不是金国的了,哪里还有权势可以给刘家?
所以完颜晟派出了刘筈,前来吴国册封赵构,好处就是埋在吴国的钉子,彻底掌控赵构的伪国。
顺便试探一下赵构的态度。
完颜晟给不了刘家燕京路的好处,只能从赵构身上找补了。
赵构不愿意接受金国的册封,并不完全是因为自己要脸,那东西又不值钱。
而是金国的条件,赵构不能答应。
刘家要淮南,而金国要临安驻兵。
赵构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安全,拒绝了金国对他的册封。
只是现在不得不找到金国使者,同意金国的要求了。
赵构已然走投无路了!
秦桧很为难,他必须谈出足够有利的条件来,否则他想要的荣华富贵就离他而去了。
任何繁华入了眼,还怎么忘却?秦相公站在驿馆外,终究是踏进了驿馆。
万一这吴国还有救呢?
刘筈脸上挂着笑容说道:“秦相公,一路车马劳顿来到了临安,马不停蹄的走马上任,堪称楷模也。秦相公辛苦了。”
“不辛苦,哪里有刘使辛苦?一路海舟颠簸来到了临安。”秦桧赶紧客气的说道。
刘筈显然已经知道了秦桧的目的,因为这不是第一次试探了。
秦桧是第二个,那个杜充已经来过一次了。
目的都是骗自己手中的金国册封诏书!一诈的宋人!
他笑着说道:“秦相公来驿馆的目的,某尽然知晓,金国的条件是之前说的很清楚,没有更好的余地。”
“我刘家要淮南,做淮南留守。金国皇帝要临安驻兵。这是底线,若是吴国皇帝答应,这金国册封诏书,就是康王殿下的了。”
刘筈笑的很苦,其实他的父亲刘彦宗死后,他就失去了依仗。
在金国看来赵构是和汴京的赵桓,联手坑了完颜宗望。
所以失了势的刘筈,就成了那个漂洋过海的人,苦哈哈的来到了临安。
但是刘筈到了临安地界之后,发现全然不是金国猜想的那个模样。
根本不是!
赵构就是个彻头彻尾的鼠辈!
但是金国给他的条件的底线就是这两条,淮南留守和临安驻兵。
金国的这两个条件,完全是在狮子大开口,金国的皇帝完颜晟,就是用这两个条件羞辱大宋而已。
所以刘筈的使命是注定无法完成的。
刘筈不是没有努力过,他送到金国的札子,根本没有任何回复,金国还是不信任完颜构,不是,不信任赵构,会做出如此下作的事。
他们认为,赵构配合汴京坑金人,是符合逻辑的。
刘筈也是亲眼见了赵构,才知道这是个彻头彻尾的鼠辈,赵构的思维逻辑根本不是常人能够度量的。
而且他在金国的亲朋告诉他,金廷已经四处传闻,他刘筈收了宋朝的贿赂,成了贰臣!
刘筈也压根不打算完成自己的使命了。
反正他待在临安,赵构好吃好喝的伺候他,只要他抓着圣旨不松手,就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和享乐。
这就够了,失了势的金国贰臣,还想做什么?
只是秦桧这深夜来访,是想要自己传给金国什么消息吗?
秦桧小声的说道:“官家原则上同意了金廷的要求,只是在细节上,能不能打个商量?”
“啊?”刘筈一口茶,险些没喷到秦桧的脸上!
妈耶!这帮宋人真是太鬼精了!为了骗自己手中的诏书,连这等蠢话都说出来了!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北宋振兴攻略》,微信关注“优读文学”,聊人生,寻知己~
………………………………
第三百三十八章 金兵云集榆关城下
刘筈无论如何都无法相信,赵构居然答应了自己的条件,换成谁都无法相信这个言论。。
原则上同意了议和,就代表了自己家门口要被驻扎了金兵!
这是什么?任何一个中原王朝都没有过的先例!
赵构他敢?
秦桧详细的跟刘筈说了一下,最近赵构为难的处境,现在的赵构急需一个正统的名分,还需要一股精兵。
无疑,接受金国的册封,金国就成了赵构吴国的宗主国,而藩属国向宗主国请求大兵平叛,乃是应有之事。
“中原王朝未曾听闻向北夷俯首称臣者,构为先驱矣。”刘筈感慨的说道。
中原王朝,特别是大一统的王朝,从无此先例,汉唐和亲也好,宋朝岁赐也罢,都是与皇帝结亲,这是皇帝亲戚。
但是称臣做藩属国之事,亘古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