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振兴攻略-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他说不出个狗屁倒灶来,但是还是觉得大不一样。

    太原之战尤为重要,种师道给出的观点是站在西军立场,太原被围困,阻挡了除了种家军以外的大宋西军的勤王,折家军就被阻止在了太原,而刘家军也是如此。

    种家军因为出发的早,才到了汴京城下。

    新成立的秦凤军也是绕道赶往汴京,绕路很远,现在赵桓一纸调令,也让秦凤军直接领着童贯交出来的七万捷胜军前往了太原。

    李纲站在四壁守御使的角度上分析,完颜宗望只有三万精兵,已然伤亡了近五千人,无力再战不说,就是金兵悍不畏死,这两万五千精兵,想要攻下汴京,也是痴人说梦。

    但是宗翰部拥有五万精兵!

    如果宗望部和宗翰部合兵一处,只要在潼州,也就是潼关设防,大宋西军无法突破潼州,那汴京才真的是岌岌可危。

    李纲描述的太原城坡,宗翰部五万精兵直至汴京,潼关被设防,汴京独自面对宗望部和宗翰两部,在原来的历史线上,就发生在两百天后!

    那时整个汴京城人人自危,勤王兵也是被阻碍,到那个时候人心浮动,说什么都晚了。

    赵桓也终于明白,当初自己下令支援太原,意图兵指大同府的时候,种师道为何没有反对。

    原来真正决定战场格局的恰恰就是太原!

    “折家军和刘家军还是原地不要动了。就在横山山脉布防,防止西夏军队东进。”赵桓听到汇报,反而镇定了下来。

    三万秦凤军加七万捷胜军已经支援太原,自然不必再拉上剩余西军一起了。

    赵桓可是知道大宋西军折家军刘家军的主力,离开防区之后,西夏人干了什么,刨了折家和西军的祖坟,直接导致西军在山西战场战意崩解了!

    他可不想这大宋最后的尊严,大宋西军这样被消灭。而且如此没有尊严的消亡。

    “可是宗翰部坐拥五万精兵,十万多万的金辽军协同,单纯靠秦凤军、捷胜军那十万人,再加上太原城守军,解决不了太原围困部队,太原城也是僵持局面。”李纲也是着急。

    大宋能战的只有大宋西军,秦凤军也是大宋西军,新成立的陇右都护府的守卫军,战斗力自然强悍,无须多疑。

    但是捷胜军七万兵,乃是童贯训练的,童贯治军不严,能把骁勇善战的西军治理成**,可想而知其带兵能力。

    乌合之众再多,在这种大战之上,只是给敌人增添些许战绩而已。

    太原守军在这么久的守城战中,还有几分战斗力可言?

    不调动刘家军、折家军,太原之战根本拿不下来,这是块硬骨头,不啃也得啃的硬骨头!

    而整个大宋除了西军,再无兵可用。

    “那也不能调兵,金兵也是血肉之躯,攻城久而不破,他们也会倦怠。我们只要保持支援,太原城坚粮足,支撑两百多天没有问题。”

    “我们有兵可用!那就是这城里的种家军还有六万!只要能够解决城外宗望部那十万混编部队,我们就能够让西军出城驰援太原,变成压死太原敌军的最后一根稻草,只要破宗翰部,夺大同府,才能保证我危如累卵的大宋有口喘息之机。”赵桓一口气说完自己的想法。

    李纲和种师道互相看了一眼,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是城外这群金兵,怎么解决?

    如果能够让完颜宗望舍命攻城,依据地利,勉强能够做到消灭完颜宗望部,还保留精锐保证驰援太原。

    但是现在怎么看,完颜宗望刚刚在陈州门受挫,留下了三千五百多人的尸体,短时间内,只要完颜宗望不傻,就不会决绝攻城。

    这是个死局啊!

    大同府在金人手中,可以从金国源源不断的进兵,而大宋不调用刘家军折家军,真的无兵可用,太原战局不改变,完颜宗望可随时撤兵,进退有据。

    怎么才能逼迫完颜宗望攻城?亦或者是逼迫其退兵?
………………………………

第二十八章 是个人都敢威胁朕?

    种师道没有想让赵桓改变命令的想法,大宋西军的情况他知道的更多一点。

    自从童贯领着西军在征战辽国中大败而归后,大宋西军已经有种听调不听宣趋势。

    自陇右都护府开辟盐池,不仅从朝堂要军费养军队,自己也回易创收养军队。

    当然,这并不是说西军已然自立门户,更多的是一种和朝堂赌气的成分在。

    据种师道了解,不管是折家军,亦或者刘家军都派出了一些军队支援太原。

    固守陇右都护府的命令其实维护了西军将门的利益。

    他也无从反驳,只要是个人就有立场,不可能大公无私,一切为公。

    他也不能免俗。他是国之柱石不假,但国之柱石也有自己的地基在,否则这个柱石就是一个笑话。

    而且他现在开口驳斥新帝,很容易让新帝以为他以势压人,导致君臣离心离德。

    种家军在城里这种敏感状态,他还是少说话,或者不说话的好。

    “诱惑完颜宗望全力攻城,唯有两种方法,激怒完颜宗望,用一切的手段羞辱他。使其起的头昏眼花发起攻城。但是这种可能性太小了。毕竟完颜宗望乃是金国名将,征战沙场多年,不管是胆识还是眼光都非常独到,而且非常了解中原文化,轻易不会冒进。”

    “或者战局发生改变,逼迫其攻城。唯有平州被韩世忠攻克,或者太原城敌军被退,这样影响全局的事情发生,完颜宗望才会孤注一掷试着攻下汴京,或者直接逃跑。不过真的发生了这样改变整个战局的事发生,完颜宗望一定会第一时间逃亡。”

    “或者看到破城的希望。才会下重注攻城。不过,就连陈州门城门洞开,都未曾攻下汴京,怕是不会上当。”种师道分析了一下局势,想要完颜宗望疯狂攻城,希望渺小。

    李纲想了一会儿说道:“还有一种方法,大宋西军出城应敌,决战与野,战之胜之,驰援太原,解开死局!可金兵乃是开国之兵,而这完颜宗望完全是开国之将,士气正高,想要一战定胜负。困难重重。即使惨胜,怕也是无力驰援太原。”

    “难啊!”

    赵桓听到种师道和李纲这么说,也是这么以为,技不如人,兵不如人,即使七万对三万,最精锐的大宋西军也不见得能在野外打得过完颜宗望。

    因为对方是重骑兵和轻骑兵混合部队,而汴京城内,都是步战,决战与野,真的那么做,那就太头铁了。

    “多管齐下如何?想办法消磨其士气,激怒完颜宗望。或者等待天下勤王之兵吧。”赵桓无奈的说道,种师道和李纲脸色不是很好看。

    新帝的决定是他们商量了一天的结果,因为国力衰弱,而无法实现。壮志未酬的无奈。

    种师道被李纲推走,赵桓拿着一本兑换的书籍,看的津津有味。

    一直看到太阳西下,一直看到宫殿外的华灯在宫女的纤纤玉手挂在了屋檐之下。

    朝堂上嘴炮威力高于一切,如果没有嘴炮他下令杀了赵楷这事,怎么可能到现在还这么风平浪静?

    这群读书人自视清高,凡事要讲道理,正好赵桓知道一个人讲道理能讲的所有人都哑口无言,讲道理能把人讲的羞愧万分,不自觉的在他的文字里,寻找着自己的影子。

    当然,后世的孩子们都蛮讨厌他的,因为他的文章都要背诵全文。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他手中的书,名为《鲁迅全集》。

    他并没有太高的阅读能力与修养,深层次的东西,没人教他,他也无法理解通透,现在他能做的就是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他对这个世界的批判。

    然后总结出一些例子,形成自己的战斗力。

    不是嘴炮吗?我有最强攻略!看谁喷的过谁!

    厚厚的文集,在他手里其实明珠蒙尘了,他能发挥这些文集中的多少东西?不过也足够对付这群九百年前的文臣集团了。

    “陛下,李擢吴敏已经抓捕归案,供认不讳。这是供词。查抄了不少的家产。”沈从将审讯的结果报上。

    很简单的一份报告,除了没有标点让他头疼以外,之所以这个案子办的这么快,是因为事实实在是太清楚不过了。

    赵桓看着这份供词,就头皮发麻,李擢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满篇供词都趾高气昂,丝毫不认为自己是罪人,反而坐等官降两级,继续出去喝酒。

    【三钱银两,去御街东头打些羊羔酒,嘴有些馋了。】

    供词中公然出现了这种语句,沈从也是无奈,朝堂对文臣是在太好了,好到他们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身为臣子,货于帝王,帝王可是有生杀之权的。

    “按着他的意思,吃好喝好,送他们俩上路。”赵桓面沉如水的说着,有这样的文臣充斥着朝堂,就是自己背后连着天顶星!召唤高达也无济于事!

    这大宋,该覆灭还是得覆灭。这群文臣都该治一下这个骄纵的毛病了!

    他让大宋西军如此敏感的边军入城,完全就是为了以势压人!

    “陛下,赵明诚夫妇在宫外候着,来求情的。说起来,这文德殿跟筛子一样,这边刚廷议完,就人尽皆知了。虽然已经收押了不少宫女,可是该传出去的消息,还是传出去了,陛下,后宫该整顿了。”沈从说这事,是跪着说的。

    大宋不兴跪礼,沈从的话,有些越线。不过赵桓从来都不是不知好歹的人。

    “以后廷议暂时屏退左右。等到金兵退了,局势稳定些再做这些事吧。”赵桓想起了不好的回忆。

    就是他刚清醒的时候,有个丫鬟跑去给赵佶告密的事。

    “赵明诚和李清照吗?让他们进来吧。”赵桓其实不愿意现在见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却满心浪漫主义的千古第一才女,是他对李清照的印象。

    当然,他也全篇背诵过不少李清照的诗,相比晚年的凄凉,满是国仇家恨的她。

    他更喜欢那个沉醉不知归路的浪漫洒脱的词人。

    “陛下万岁。”赵明诚和李清照两个人从宫外一步步的走进了文德殿内。

    灯火通明,打在李清照的脸上,脸上丝毫不见岁月的痕迹,身材妖娆多姿,脸上挂着恬静的笑,似乎对什么都不在意。

    赵桓摇了摇头,赶紧把目光挪开。

    赵家皇帝有个爱人妻的坏习惯,太祖赵匡胤灭了后蜀,夺了后蜀皇帝的贵妃花蕊夫人。太宗赵光义牵机药毒杀唐后主李煜,强行临幸了李煜的皇后,小周后。

    嗯,赵桓不敢多看,万一误会了,岂不是大大的不妙。

    真漂亮啊!不施粉黛的颜面,充斥着书卷气的气质,一弯柳叶眉,似有化不尽的愁,还有历史在她身上的沉淀,都让赵桓有点心猿意马。

    不行,这赵明诚还没死呢……呸!什么跟什么!

    “如果为了李擢求情,大可不必。吴敏本来罪不至死,因为李擢的身份,朕给他拉了个一个人陪葬。要是还要求情,就真的大开杀戒了。”赵桓放下了手中的全集,冷冷的说道。

    文臣缺一把悬在他们脑门上的一把剑,赵桓正好愿意做这把剑,冷冰冰的声音,在文德殿上回荡着。

    “金兵围城,大宋骤然风雨巨变,臣子不思其职饮酒作乐,城门洞开,金兵入城,如不是军民一力阻挠,朕现在怕是在金兵大营里喝茶了。其罪当诛。”赵桓又说了一句。

    这一句其实是给元丰、元祐党人说的话。

    不管是元祐党人得势,还是元丰党人授意,这个朋党之争该结束了,再不结束,大宋都争没了。

    “陛下…李擢平日里一向严于律己,从未玩忽职守,一定是有人挑唆,请陛下明察。李擢尚且年幼,不通事务,请陛下开恩。”赵明诚颤颤巍巍的说完了这段话,赵桓却撇了撇嘴。

    杀人的刀,肯定不是凶手打造的,凶手就可以无罪了吗?

    “年幼?二十好几了,说年幼是不是有点过了?”赵桓问道。

    赵明诚再拜,说道:“陛下,自大宋开国以来,未有士大夫遭此待遇,请陛下网开一面,罢官,对,罢官!罢官之后,回到家中一定好生看管,不再让他惹是生非。”

    “而且陛下诛杀士大夫一定会引得朝堂震荡,于国事不利,请陛下开恩。”

    啧啧,这是用朝堂非议来威胁自己吗?
………………………………

第二十九章 两位历史名人接踵而至,有点遭不住!

    赵桓看着赵明诚,内心五味陈杂,他早就知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大宋的朝堂,有忠义之士。

    种师道七十五岁高龄,眼睛都看不清楚了,依然尽心尽力的为国事操劳。

    李纲昼夜不断的巡视者城防,尽忠尽责,还管着武库和军器监。

    韩世忠因为他一句话,率兵离京,长奔三千里外夺取营州。

    宇文虚中以身饲虎,常在金国,用自己的全力去维护江河日下的大宋,宁肯自残也要达到目标。

    太原军民、汴京军民以死力争,拒敌于城门之下,血流成河。

    他虽然端坐在朝堂之上,可不是一无所知,其中的艰难与牺牲,他自然明白,那一个个牺牲虽然只是数字,但其后都是大宋军民的鲜血组成。

    但是一个大臣,跪在御下,用朝堂非议来威胁自己的时候,让他感觉到了一种屈辱和悲哀!

    这些人,何德何能端坐在朝堂之上,食朝廷俸禄,而不忠于国事!

    为那些流血牺牲的人感觉不值!

    朝堂有奸臣,而且奸臣当道乌烟瘴气,但是!朝堂更多就是这种碌碌无为,不思为国,只以小家为主的读书人!

    他用了极大的力气,才忍住了自己的愤怒,他来到大宋之后,变得越来越容易愤怒!

    “赵楷死的时候,不也是非议?能如何?赵明诚,朕告诉你,朕也告诉你身后的人,朕不怕非议!看是你们笔尖锋利,还是朕的兵戈锋利?”

    “大宋三年一次科举,就能录用一大批读书之人。有的是人报效国家。朕不缺你们这些元祐党人,也不缺元丰党人,告诉你身后那些人,朕,不怕血流成河!问问他们怕不怕!”

    不杀能行吗?整个朝堂都是卖国贼!不威慑行吗?整个文臣的骨头都软了!

    赵桓也不愿意撕破脸皮,但是再不撕下脸皮,国破家亡的日子在等着他!整个中原十八省陷落,这个责任谁来负责?!

    到时候崇祯都能嘲讽他!

    大宋西军在城里,七万精锐,对上七万杂碎,谁怕谁?西军也是他的底气!

    【赵明诚:崇宁年间尚书左丞赵挺之之子,年少时就显现天赋异禀读书一把好手,出任莱州知州,淄州知州。】

    【任江宁府知府时,高居一路高官的高官!时御营军都指挥使——王亦叛乱,有察觉的江宁转运副使李谟,发现了这一情况告诉赵明诚,赵明诚并未放在心上,也没有任何应对措施。】

    【王亦叛乱,赵明诚仓皇逃窜,利用绳子从城墙上溜了,抛弃城中的李清照和小妾。幸好这位转运副使李谟十分给力,击败王亦,平定叛乱。】

    【赵明诚因此被革职赋闲在京,虽然李清照未曾与其争吵,但她深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往昔鱼水和谐的夫妻生活一去不返。】

    【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作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气势豪迈悲壮直击心灵的诗作,以此为背景,诗词迸发出了更深刻的光芒。当然这首事写于汴京城破,李清照南逃时候所作。现在还未问世。】

    【赵明诚不仅有一名侍妾,而且余性不耐,侯素性急,李清照早已与其疏远。】

    【忠诚度:10/100,对大宋的忠诚度:20/100。】

    赵桓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李清照,她不再是诗词里那个铮铮女才子,而是一个婚姻不幸的女人。

    她为什么不离婚?脱离苦海?

    【因为李清照性别女。这一点,不会因为她是千古第一奇女子,而有任何的改变。李清照的婚姻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是错误。】

    【她的父亲,之所以将女儿嫁给赵明诚,完全是看在赵明诚的父亲,是当时是尚书右丞的赵挺之。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物质和权利为基础的包办婚姻。】

    【不会因为李清照在十多岁写出不知负国有奸雄,单说成功尊过劳,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将安眠而改变。】

    【也不会因为李清照在十多岁写出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而有任何改变。】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赵桓皱着眉,心中五味陈杂。他忽然想到了一个疯子说的这句话。

    就连李清照这样的奇女子依然无法摆脱世俗的束缚,其他女性地位可想而知。

    ……

    笔尖锋利,还是兵戈锋利?要是在此之间,赵明诚肯定大呼必然是笔尖锋利,青史留名和遗臭万年,任谁都知道该怎么选。

    不过现在他的回答是兵戈锋利。

    他曾悄悄跑到陈州门下看着陈州门惨状……

    兵戈着实比笔锋锋利,而且不是锋利了一星半点儿。

    他不认为自己刀斧加身,能不害怕,在赵桓的步步紧逼之下,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用力一拜久久不起。

    这是耍流氓了吗?不放人就不起来的行径吗?

    赵明诚拜倒在地,拉了下李清照,希望这位名冠京城的才女能为自己说点好话,妹婿李擢可不能死了!

    赵明诚好金石之物,家资很薄,只能依靠李擢的接济,要是李擢死了,他就是去了经济来源。

    李清照在江州之事之后,就已经彻底看不起赵明诚了,今天被强拉着过来,完全是想借着自己的名气增加点求情的分量而已。

    看到陈州门惨状的李清照,根本不愿意为那个玩忽职守,导致四万军民,倒在金兵刀斧之下的李擢说情!

    赵明诚再拜,她也不为所动。

    “陛下,李纲求见。”沈从进来汇报,他对李清照没什么兴趣。

    “宣。”

    “朕意已决,你们走吧。这还有军国大事。”赵桓直接赶人了,对于赵明诚他是在懒得搭理。

    李纲进来也是好奇的看了一眼正在离开的李清照,心中骇然,果然是老赵家的种儿,爱人妻这一点,一点都没变啊!

    不过这不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而且这种风流韵事,眼不见为净就是。

    “陛下,金兵驱赶汉贼军投掷了大量瘟疫的衣物,飘进了汴京城内!”李纲有正事要做,将知道的事说了一遍。

    赵桓心中大喊卧槽,这生化战都来了,要不要这么先进!

    “本来陈州门已有近四万军民死伤,城内准备好了防止瘟疫的青蒿,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防瘟疫。只是陛下,此等绝嗣之事都做出来了,金兵亡宋之心昭然若知,请陛下一定了解,金兵的决意。”李纲还是在劝谏。

    即使赵桓做了这么多事,杀李擢都干出来了,但是李纲还是害怕赵桓耳根子软,听了朝堂上投降的话,选择投降。

    “太原传来消息,金兵扬言,如若太原继续负隅抵抗,破城之后,十日不封刀,任意劫掠。陛下,金兵要亡大宋,而绝非为了些许钱财。”李纲伏地劝谏。

    赵桓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自己不想做投降派的决心,他是个理工狗无疑,但是也上过学,投降不会换来和平,只会换来更多的杀戮和侵略!

    “李少卿勿扰。朕心已决,投降是不可能投降的。即使议和,也会在优势之下议和。少卿安心。”赵桓随着大宋的主流称呼,称呼李纲为少卿。

    “臣还有一事,宗泽已经对陈安边十策作了注释。所言句句在理。送信的人在门外等候,陛下要不要见见?”李纲有此一问,完全是因为刚才看到了李清照刚刚踏出了文德殿的门槛。

    “见,为何不见?”赵桓也是一个愣神,随即反应过来,李纲活到了知天命之年,早就活的明白,或许是误会了他召见赵明诚和李清照的目的!

    得,没占到便宜,还惹了一身的骚!

    “陛下无事的话,那就见见这位秉义郎,实乃人中龙凤之姿,战场悍将,见识也着实不凡。”李纲委婉的劝谏。

    一个壮汉走进了文德殿,与壮硕身材不符合的是一身的书卷气,似乎从书中走下来的人一般。这种不协调的气质完全没有任何违和感,仿佛原来就是如此。

    “御前前军秉义郎岳飞觐见陛下!”

    卧槽?岳飞?

    原谅他贫瘠的词汇,在这个大脑空白的一刻,他只能一句卧槽走天下。

    他刚才还在想,这个人似曾相识,而且进殿之时,就如同一股蓬勃的生机在整个腐朽的文德殿里散开。

    不仅如此,他感觉到的那股从书中走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