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振兴攻略-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寻来!”

    “陛下,请移驾应龙府以避免金祸!”

    赵桓的手有点抖,自己要死了吗?可是自己看到的提示,还有217天才会覆灭才对!

    【大宋预计覆灭时间:217天。】
………………………………

第二十五章 历史的车轮动来动去

    种师道的脸色逐渐恢复了正常,说道:“我去指挥西军迎战!”

    李纲拦住了种师道和沈从,才大喘气的说道:“戴楼门在清晨时分发现了大量的敌军攻城,但是进攻多为汉贼军,仅仅戴楼门的守军完全可以守住戴楼门,臣在戴楼门指挥守城的时候,听到城破的消息,赶到陈留门的时候,看到护城河被填了,城门被金国碟子在里面打开了,金兵顺势入城。”

    “所幸的是,金兵被赶出了城,现在城门已经完全关闭,不过护城河被填埋,这里将是敌军重点突破的地方了。”

    “赶出去了?”沈从摸了下脑门的汗,这李纲说话不能一次说完吗?吓人一大跳。

    “陛下,臣刚才一时慌乱,越俎代庖,请陛下宽恕。”沈从向赵桓请罪,刚才事发突然,他也是着急才将备用方案说了出来。

    赵桓听到金兵被赶出了城,也是长出一口气,这说话大喘气要人命的!

    不过好在城守住了,不过他看着沈从的目光都不一样了!

    这沈从深得朕心,不错,不错,居然连替身都准备好了。

    等等……替身。

    宋钦宗长于夫人之手,久居深宫之内,这要是用替身把皇帝换了,神不知,鬼不觉。

    再联想到沈从那35点的忠诚度,怎么都觉得这个替身有些诡异……

    这个想法着实大胆,赵桓赶紧止住了这个想法,手底下唯一能用的几个人,自己还猜忌,这是入戏太深,代入赵家皇帝的角色太深,导致患上了被害恐惧症吗?

    “陈州门有什么特异的地方吗?为何完颜宗望选择陈州门而不是其他门呢?”赵桓问道。

    李纲看了眼种师道,再看了眼沈从说道:“中书舍人李擢,於城楼上修饬坐卧,处如晏阁宾馆,日与僚佐饮酒烹茶,或弹琴燕笑,或日醒醉,少保蔡攸、少宰吴敏、太宰白时中,皆知而不问,将士莫不扼腕者,南壁统制官何庆源,告擢敌人以木板垒桥渡河,桥将成矣。”

    “幸军民同心,血战御敌,以血为墙,没有酿成大祸。”

    赵桓有点脑瓜子疼,这些文臣奏对时喜欢用这样的古言,听得他云里雾照。

    【中书舍人李擢,经常在城楼上载歌载舞,偶尔喝了个通宵,陈州门的禁军师长何庆源发现了敌人渡护城河,告诉李擢,李擢呼呼大睡,不闻不问。护城河被填了,在金兵内应的配合下,攻下了陈州门。】

    【幸好军民给力,才没把你抓着,剁了脑袋当球踢!】

    最后一句老子听得懂!赵桓特别想把这个系统的脑子当成球踢。

    “按律这中书舍人李擢应如何处理?”赵桓皱着眉问道,这是玩忽职守啊!而且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官降两级。”赵英是宋钦宗的大伴,专门负责辅佐新帝,这些事到还是门清。

    官降两级?卧槽……?原谅他词汇的浅薄,实在是无法置信,居然还有这样的鬼操作!

    这么严重的玩忽职守,还造成了城破的危险,居然仅仅是官降两级?

    李纲也是皱着眉,他是兵部侍郎,平时掌管的都是兵事文书,还真不知道这种程度的玩忽职守,居然只有这么点惩罚,他摇了摇头说道:“陛下,李擢是赵明诚的妹婿,赵明诚乃是崇宁年间尚书左丞赵挺之之子。赵挺之乃是元丰党人。”

    “赵明诚的妻子是李清照,其父乃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李格非,乃是元祐党人,在士林里自成一脉。李清照本人也是多有诗词,在士林中名声俱佳。”

    “动李擢就得罪了元丰党人、元祐党人两系的人。差不多算是把朝臣都得罪光了。”李纲虽然是兵部侍郎,但这个兵部侍郎是文治。

    自己也是文官出身,对这里的门门道道极为熟悉,他也是怕新帝贸然下手,吃闷亏。

    咦咦咦!历史名人李清照哟!赵桓瞬间把握住了关键信息。

    生当作人杰,死亦当鬼雄的铮铮奇女子李清照!

    现在这个年月,应该是沉醉不知归路的曼妙女子才对!

    啊呸!想什么呢!老赵一脉的皇帝都好人妻,随意打听会让人误会的!

    元丰、元祐党人?那是什么?能吃吗?

    【不能。】

    【元丰、元祐党人,两个称呼,来源于大宋朝第三次朋党之争,文人们一旦失去来自上层的枷锁,或者失去自己的内心的枷锁,就会变得穷凶极恶。】

    【作为一名皇帝,请不要有任何理由相信文人们的节操,他们除了会治国以外,最擅长的还是朋党之争,为祸朝堂,平白消耗国力,将江山日下的大宋江山,变成了如今的模样。】

    【有位吊在煤山上的皇帝,用生命验证了这个道理。】

    一个简单的名词解释,没有再多的解释,赵桓依旧莫名其妙。只是经历了朝堂狗斗之事,他对系统的敬告,表示赞同。

    相信文人们的节操,还不如相信老母猪会上树。

    当然他知道文人之中有大量的忠诚爱国之人,但是这依旧无法改变他内心对文人们的偏见。

    实在是第一次面对文官集团的时候,给他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解释清楚啊!说话说半截的人都没有***的!

    赵桓还是决定了解清楚,万一栽到了不该栽的坑里岂不是完犊子?

    【元丰年间,王安石成立制置三司条例,开始变法。触动了保守势力的利益,遭到了大量的反对,宋神宗去世,王安石失去了最强大的支持者,年近九岁的哲宗即位,宣仁皇后垂帘听政,启用了司马光等人全面否定王安石。历时九年,终于将历史的车轮,倒回去了。】

    【九年时间里,王安石差点被写进奸臣传里。】

    【支持变法的革新派被称为元丰党人。】

    【支持旧法的守旧派被称为元祐党人。】

    【宋哲宗亲政,重新启用元丰党人开始全面恢复新政,严酷打击元祐党人,历时六年有余,终于将历史的车轮往前挪了一步。】

    【哲宗去世,宋徽宗赵佶即位,向太后垂帘听政,再次全面废止新政,严酷打击元丰党人,历时九个月,新法再次被毁。历史的车轮又倒了回去。】

    【向太后病重,赵佶亲政。】

    【蔡京再次仿照制置三司条例司设立部省讲议司,彻底将自己的权利凌驾在尚书左右丞之上,从此朝臣任免、国家财政、宗室事务、祭祀典礼全部归部省讲议司管理。】

    【蔡京启用的熙宁新法,将王安石的安国定邦之法变成了自己的私货,青苗法变成了高利贷,市易法变成了横征暴敛,方田均税法变成了土地兼并的利器,农田水利法变成了捞钱神器。】

    【大权在握举世无敌的蔡京,将目光再次看向了保守派的元祐党人,将元祐年间,所有守旧派以及言论过激之人,列籍上书,并且邀请大宋知名书法家赵佶先生御书刻石。】

    【被伺候的极为舒适的赵佶欣然应允,用天下闻名的瘦金体,写下了一百二十个名字,雕刻于石碑之上,放置于瑞礼门,并且传召天下,令天下所有府州雕刻“元祐党籍碑”,后又在石碑之上,增加三百余人。】

    【朋党之争,早已不再为新法是否有益天下而争,而为权利而争。新法、旧法已然不重要了,早就成为了文臣集团的打压异己的棍棒而已。多次争夺朝令夕改的宋廷彻底失去了朝廷的威信,民不知法,法不管民,放眼天下,土地兼并蔚然成风,可谓是民不聊生。】

    【上百次的失地农民的起义,彻底将宋廷的潜力消耗殆尽。】

    【此为元丰、元祐党人的来历。】

    系统的一大段的字,让赵桓更深刻的理解了为何好好的大宋朝,在赵佶登基之后二十六年时间里,变成的筛子一样,四处透风。

    朝臣打架赵佶不仅不拉架,还帮着一边打压另外一边,这种操作着实让人目瞪口呆!

    自己动了这个李擢,就动了元丰、元祐党人的利益。而且有拉偏架的嫌疑。

    蔡攸、吴敏、白时中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啊!

    明知道李擢夜夜笙歌,作为顶头上司居然不管,国难当头,净想着朋党之争如何得利,要不是自己弄清楚了这中间的脉络,岂不是被这群人当了刀斧手?

    “沈从!”赵桓心中有了想法。
………………………………

第二十六章 还记得一招从天而降的……箭法吗?

    李擢之罪,罪无可恕!玩忽职守,酿成大祸!

    如果没有任何惩戒,轻轻打两板子,官降两级?太便宜他了!

    还有那坐看好戏的蔡攸等人,也没一个好东西!

    “沈从,派亲从官前往捉拿李擢、吴敏二人。连夜审讯,明日午时问斩。”赵桓的决定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大宋的立国策略是什么?平衡方略。

    种师道一生贡献于朝堂之上,早就把老赵一脉的治国方略研究的明明白白,唯平衡二字。

    今日启用元丰党人,明日启用元祐党人,折腾完这边折腾那边,今日与武将联姻,明日又重文轻武打压将门集团。武将在前方浴血奋战,好不容易顶着过家家的阵图,打出一些胜仗来,文臣必定空降摘桃子,桃子摘不掉就责罚立功武将。

    文臣武将权势平衡。

    一百八十年间,这种平衡方略从未改变过。

    文臣和文臣的朝堂狗斗,光是朋党之争就发生了三次!可想而知这种朝堂狗斗的平衡方略执行的多么频繁。

    守旧和革新两派各打五十大板,他早已想到,听到抓捕李擢和白时中二人之时,种师道以为新帝深谙平衡之道。

    直到听到明日午时问斩时候,他已经惊讶到了极致,以至于脸上露出了疑惑的神情。

    这很不符合赵家那一套啊!

    诛杀士大夫??

    这可是刑不上大夫,与士大夫共天下,不分泥腿子分毫的大宋?杀了文臣,谁帮新帝限制武将?

    特别是现在韩世忠外派攻营州,而种师中驰援太原,进逼大同,如若立下不世之功,谁来平衡?

    这赵桓想干啥?

    沈从很久都没有应答,他在考虑做这件事的后果,他是一名臣子,经历赵楷一事之后,朝堂已经无他立锥之地,他从头到尾打上了新帝的标签。

    那就做吧。

    沈从称是,带着手中完颜宗望的战书走出了文德殿。

    今日即将开一个大宋建立至今,180年未曾有的先河,斩士大夫。

    李纲气喘吁吁终于消停了点,马上心脏就剧烈的跳动起来,斩士大夫?这个是不是再商量下?

    不过他很敏锐的察觉到种师道没有反对赵桓的决定。

    大宋西军进城之前,城里最强的势力其实是蔡攸等人所掌控的京师禁军,他虽然为四壁守御使,但也只是统筹军务,具体各营,各军的禁军还是听令于军都指挥使。

    而这些军都指挥使,都是蔡攸的人。

    但是现在,大宋西军进城,已然大不相同。

    能征善战的西军成为了最强的势力,种师道不反对,就是杀蔡攸,杀张邦昌,这京城都没人拦的下。

    沈从大兄弟,你能不能先回来?我们从长计议啊!

    赵桓以为自己斩立决命令一出,一定会遭到几个人的反对,这李纲文臣出身,这种师道也是文臣出身,现在这个知枢密院事其实也是文官,专门负责制定作战计划,不负责作战。

    他本以为自己一张嘴斩立决。

    这两个重臣会反对,自己就坡下驴,暂时绕其狗命,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趁机加重惩罚,官降两级,实在是太轻了。

    杀赵楷是因为涉及到了自己的安危,当时刚刚来到大宋,心中焦虑,碰到宫变情绪激动下做的决定,现在这个决定完全是为了和两位重臣谈判。

    但是,李纲和种师道都成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自己这个命令到底正确与否?赵桓心里有点疑惑。

    种师道看到赵桓脸上的犹疑,说道:“官家,李擢罪名按律当斩,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夕有商君惩治秦惠文王赢驷犯禁,商君流放秦惠文王千里,公子虔受鼻刑,太子少师公孙贾刺面。于是秦法才得以彻底贯彻下去,秦法也让秦国一扫寰宇,成不世之功勋。”

    等一下……商鞅他自然知道,还有立木取信的成语流传。但是在他的印象里,商鞅立了根柱子,搬运柱子,可以拿钱,有人搬了,得到了赏金,秦法才取信于民。

    当时读立木取信的典故的时候,他一直以为那个搬木头的人是个托儿。

    感情秦法得以执行下去,是太子流放,公子虔刮了鼻子,权贵刺面才执行下去的……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流血而牺牲者……

    赵桓想到了这句话,现在大宋朝堂昏暗无道,民间更是疾苦万分,国力式微,再不流血牺牲,怕是要完啊!

    “金国国主,现在的完颜晟也将王子犯法庶民同罪执行的非常彻底,还是王子时候的完颜晟,曾经因为用度过于奢侈被朝臣抓到把柄,被打了二十下板子,皮开肉绽,官家。”种师道的第二句话,让赵桓为之一振。

    一个刑不上大夫,一个王子受罚,金国和宋国到底哪个才是正统!

    赵桓已经无力吐槽这宋朝糟糕的制度,既然下定决心,这李擢和吴敏通通杀了就是,一个玩忽职守,一个御下不严,有不察之责。

    种师道看到新帝脸上的犹疑不再,安了心。

    自己无后,自己弟弟种师中家里的孩子也不争气,一个学了医,一个沉迷于算学,毫无继承种家将门的意思。

    他这番劝解,完全是为了这郎朗天下。文人这些年实在是太放肆了些,悬在他们头上一把剑,也能够稍微铩一下文臣的锋芒。

    当然,从今天起,他要学会闭嘴,他发现自己说话,恐怕新帝必须要听……这恐怕会招致君臣生嫌啊!

    ……

    城外完颜宗望极为可惜的看着从陈州门不断退出来的铁浮屠。

    非常无奈。太原城破城门一次,被打了出来。

    汴京城啊!这个汉人的都城,差一点点就栽在了他的铁浮屠之下!

    他利用情报和大宋朝堂的狗斗,以及自己的策略,牺牲埋了多年的钉子,取得的战果,就这样在缓缓关闭的大门之下,化为乌有。

    同样被打了下来,这些年他一直在了解南国的种种,仿照皇城司察子建立了金国的皇城司,明面上是守卫宫城,其实是为了刺探情报。

    而且金国皇城司做的相当不错,他大帐中那副汴京堪舆图就是证明。这次城门洞开,也是证明。

    奈何,大宋国运不灭啊!

    这军民受了二十六年的压迫,居然还为了守城而浴血奋战,让他着实没有料到。

    为什么会这样?

    他问过郭药师,郭药师的答案是因为宋朝富有。可是他看到的宋朝百姓也就是勉强饱食而已,如若遇到灾年也是要挨饿。

    宇文虚中不知道,也没有给他答案。

    他很想知道为什么?

    他以为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场面并没有出现,反而是奋死抵抗。

    从百姓手中递出来的是各种各样的简陋武器,甚至有锄头……

    凭什么!大宋朝堂已经失信于民!极尽所能的苛责压榨!百姓苦宋已久!

    完颜宗望以为自己是大义之师,可惜,现实告诉他,他们完全不是大义之师,而是入侵者。

    “大帅,铁浮屠死伤三百余人,侧翼骑兵死伤过三千余人,依然没能拿下陈州门,军士血积刀柄,滑不可握,其他城防戍卫军伍赶到,弩箭遮天蔽日,不得已退了出来。”一位传信兵汇报着战果。

    完颜宗望头疼的挠了挠头说道:“传令下去,下次在遇到这种情况,以布帛系武器与手,奋力杀敌,一举拿下。”

    不过完颜宗望知道,这陈州门未曾拿下,再要等到一个合适的机会,简直难如登天啊!

    他忽然一个懒驴打滚,扑到了在地,因为他看到了一个黑点在他的眼睑中逐渐放大!床子弩的一枪三剑箭!

    差点直接插在他的脑袋上!

    虽然懒驴打滚姿势非常难看,但是他还是成功的在床子弩下活了下来。他趴在地上大声疾呼:“卫兵!中帐卫兵!速度回营!回营!快!”
………………………………

第二十七章 金人南下的节点在太原!

    宋威虎军张瑰以床子弩射出大箭,击中萧挞凛的脑袋,直接杀死了他,辽国被迫与宋军议和,签订了澶渊之盟。

    这件事完颜宗望知之甚详,自己离汴京城墙将近千步!

    居然差点被大箭击中,如果当时自己没有抬头看着天,自己瞬间暴毙的后果,就是宗望部已过黄河,深入敌国内部的孤军,被团团包围。

    金主为了这支精锐部队只能议和了事,再次出师即为师出无名,南下将成为空谈!

    怎么可能射这么远!

    完颜宗望回到中军大帐异常狂躁的摔了不少碗碟,才将自己内心中的那丝生死之间的大恐怖宣泄。

    “魏王殿下。”宇文虚中也听到了完颜宗望遇袭的消息,作为随军军师他自然要过来看看。

    现在整个金兵大帐还能商议军事的大将,就只有自己和宇文虚中了。

    “国师,这宋军军器如此厉害?”完颜宗望心有戚戚的问道。

    宇文虚中表示真的不知道,他在大宋的时候只是一个大学士而已,搞搞经典还可以,说书也不错,真的说军备,他知之不详。

    “魏王殿下,要不让我先去试试劝降?要知道大宋朝堂上可是有不少的人对金国抱有善意。陈州门没攻下来,战机已逝,如果能弄点军资也是不错。”宇文虚中的建议极度中肯。

    完颜宗望应该能够明白他的意思,现在宗翰部被太原城牵制了前进的步伐,如果没有宗翰部合兵一处,想取汴京城,难上加难。

    进攻已经失去了先机,利用大量布置的先手,发动陈州门攻城之战,结果已出,胜负已定。

    站损伤看起来只有三千金兵死去,而汴京城将近四万军民死去。但是战略上,金兵已经输了。

    现在继续滞留在汴京城,不是等着被勤王军包饺子吗?

    “我们金帐之中,还有一位亲王和丞相李邦彦,也算是筹码之一。宋廷怯战,我们露出议和的意思,对方绝对瞬间同意,多索要一些赔款,也好过在这里干耗着,黄河解冻,反而会变得麻烦。”宇文虚中继续劝说道。

    完颜宗望无力的点了点头,自己突袭已经失败,围城兵力不足,汉贼军本来就只有十数万,本来就不是很多。

    被夜袭冲散了一部分,佯攻损失了一部分,现在也只有四五万余人。

    而关键是夜袭一战之中,金兵损失上千人。这次攻城之战,陈州门下又死了近三千五百余人。

    宗望部精兵总计就三万,这一天,就死掉了六分之一。

    再在攻城战中消耗下去,说不定宋廷还没用床子弩射穿他的脑袋,就被自己的属下剁了去。

    军队哗变的底线伤亡过大也是其一。减员两成就已经非常危险了。

    “如果能够把新帝骗出城来,抓着宋廷新帝威胁汴京守军,汴京不攻自破。奈何这新帝看起来不是个傻子啊!”完颜宗望的想法很大胆。

    赵桓要是知道完颜宗望的想法,一定给他一个带预言家的头衔,在原来的时间线里,宋钦宗真的开了城门,来到了金兵大营议和,操作之骚,让人目瞪口呆。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没想到吧。自己送上门,估计当时完颜宗望也是一脸懵逼这就躺赢了的状态。

    宇文虚中对这个提议也是为之一笑,谁能做出这种事,只要不是失了智,就做不来。

    而且这个新帝,胆子很小。

    他已经看到了战书上那两个漂亮的不像话的“不敢”二字。这个时候,胆怯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太坏的选择。

    既然自己不敢应战,让愿意应战的将士去就是了。

    “那我这就准备下,明日清晨进汴京劝降,争取多弄点赔款出来。”宇文虚中告退。留下完颜宗望对着“不敢”这两个字发呆。

    完颜宗望现在有点后悔渡河了,要是在黄河北岸,他哪里有这么多的顾虑,也会敲诈出更多的钱来。

    种师道和李纲又和赵桓商量了半天的军机大事,其实多数时间,赵桓在听,李纲和种师道在讲,对这次金兵南下的局势,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少保,这次金兵南下的节点,不在汴京,而是在太原?”赵桓脸色十分惊奇,再看着汴京堪舆图都觉得有所不同。

    虽然他说不出个狗屁倒灶来,但是还是觉得大不一样。

    太原之战尤为重要,种师道给出的观点是站在西军立场,太原被围困,阻挡了除了种家军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