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振兴攻略-第1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将大宋一手带入深渊,二十六年时间里,作恶多端的皇帝,现在出奇的卑微。
赵桓并不享受这种感觉。
他送完年礼,连艮岳宫的宫门都没进,他通过宫门,看了一眼艮岳宫内的温泉,升腾的烟气在冬日里都清晰可见。
赵桓看着艮岳宫的奢华,那都是生辰纲堆出来的民脂民膏。
赵佶看着踏上车驾的赵桓,出乎意料的喊了一声:“亶儿…”
“老拙恭送陛下。”赵佶很快就知道了这一嗓子,不该说出口,赶忙换了个姿势说道。
赵桓无奈的摇了摇头,换成正常线里的赵桓,早就把艮岳宫的宫门焊死了,一天一顿饭的吊着他的命,还会来看他,送年礼?还让亲王,他的孩子们进宫给他献礼?唠唠家长里短?
“沈从,把艮岳宫的亲从官去掉些吧,能护卫安全就是,跟太上皇说一声,现在诸事平定,金兵已定,大宋山河已经恢复了朗朗乾坤,可随意出宫了。”赵桓对着沈从说道。
赵桓最后还是,解禁了赵佶的禁足令。
这条禁足令下的时候,赵构南方叛乱,北方军事调动频繁,二十五个亲王逃出了京城,赵桓担心有变,下了这么一条禁足令。
现在国内诸事平定,赵桓也不害怕赵佶和亲王串联反叛。
赵佶绝对不会是自己的威胁,他如果想效仿所谓的夺门之变,把自己搞掉,赵桓把自己的赵字倒过来写。
上次赵桓重病昏迷不醒,燕王串联找到了赵佶,赵佶直接把书信交给了亲从官。
他这么老实的原因,还是朝中,已经彻底没有了赵佶的人。
从汴京驻军,到武库,到亲从官,都是自己的嫡系。
赵桓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完颜宗干给赵桓带来了极大极大的震撼!
那就是宫廷内斗,自上而下的恐怖威力,真的会将整个国朝颠覆!
赵桓也是基于金国的局势,理解了为何李世民要荣养李渊,又是太极宫,又是送美女,唯恐他过得不舒坦,面子工程做的极为到位。
上层的稳定和谐,对于中原王朝,同样重要啊。
沈从匆匆而去,带着官家的御令,让亲从官撤离了艮岳宫,他将官家那番话说给了赵佶听。
赵佶的脸色变了数变,自己这个儿子,越来越像个皇帝了。
“大宋江山再现朗朗乾坤。当初老拙在金兵大军压境的时候,匆匆离开汴京的时候,对着亶儿说的这句话,他到现在还记得。”赵佶对着沈从说道。
沈从嗤笑了一声,说道:“太上皇所说的金兵大军只有三万人。”
“是老拙怯懦了。”赵佶脸上挂上了笑容,禁足令没了,他就可以放心大胆的主持观澜阁的生意了。
他的书画艺术可是一绝!
沈从告退,离开的时候,他看着在艮岳宫大殿内的赵佶笑了。
赵佶光着脚在大殿中央围着香炉转着圈,低着身子弯着腰像只老母鸡,喜色言表,周围的宫女拦都拦不住。
“莫要拦着某!某就是高兴!即不用面对那帮咄咄逼人朝臣了,也不用面对堆砌如山的札子了!某这二十多年,日子过的太苦了。”赵佶对着宫女说着。
沈从将赵佶的行径和在大殿上跑动的样子,原封不动的告诉了赵桓。
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赵桓忽然想到了这句话,这是世人对宋徽宗赵佶的评价,现在看来,的确很对。
事实上证明,赵佶这个家伙,真的是个除了皇帝,连太上皇都能做的不错的人。
赵桓带着朱琏踏出了宫门,今天他们的行程是居养院的老人,还有工赈监。
………………………………
第四百二十三章 没有办法孙少宰
居养院的老人们,缺衣少食,比安济坊的条件差了很多,即使赵桓要来,经过了一轮打扫,依然能看到破败。
赵桓看着不断发着衣物,对着老人嘘寒问暖的朱琏,这个宫廷内的一品贵妃,对待百姓一点没有架子,已经当了皇后一整年了,丝毫没有一丝一毫自己是贵人的想法。
依旧是温润如水。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一点月窥人,倚枕钗横云鬓乱。”赵桓看着朱琏的身段,低吟了一首诗。
这首五代十国后蜀末代国君孟昶的词作,赵桓只说了半阙,下半阙是亡国之君的心路历程,赵桓才懒得多看一眼。
他的两千万字的《太平御览》的啃书计划,也啃了多半,啃到了赵匡胤灭十国的历程。
朱琏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一个小女人。
到现在还是如此,而且赵桓觉得朱琏完全没有践行她的说辞,她说要跟李清照学如何治理宫人。
而赵桓只看到了朱琏每天忙着给自己绣新的冕服,新年新衣服,本来御衣坊的事,朱琏觉得宫人的针脚不够密,自己来了。
“官人,都送完了。”朱琏回到了赵桓身边,笑盈盈的问道。
没了宫廷的那些琐事之后,朱琏也卸下了身上的担子,性情也变得越来越开朗。
连称呼也从官方严禁的官家,恢复到了官人的称呼。
“想什么呢?官人?”朱琏看着赵桓发呆问道。
赵桓晃过神来,笑了笑说道:“没什么,我们去工赈监吧。”
赵桓扶着朱琏上了车,自己也踩着木凳子上了车驾。
他坐在了大驾玉轳里看着车窗外,刚才走神,是想到了一句话,这个世上没有完美的人。
自己一直想让朱琏变成独挡一面的皇后,但是朱琏本来就没有这个资质,自己硬逼着,反而把她弄得手足无措。
“官人昨天去了军器监,臣妾和庆明宫的张婕妤商量了下,准备给官家纳几双鞋底。燕京风沙大,路也不好走,多纳几双给官家备用。”朱琏趴在窗格上,看着赵桓,眼神中带着不舍。
赵桓已经决定在年后朝议定燕京为行在的可能性,并且昨天也说到了这个事。
这代表赵桓已经准备好了,年后御驾前往燕京。说要去金国砸场子,他是不会食言的。
“我又不是去了不回来了,等那边的各种宫殿建好以后,朕会让人接你们去的。你要不怕吃苦,也可以陪着朕一起去。”赵桓用指尖刮了刮朱琏的鼻尖,刚才在居养院发棉服,鼻尖有一滴汗珠。
“这是擦了多少胭脂啊,都能抹腻子了。”赵桓随手在桌子上擦了一擦,桌子上居然有一道白印。
“啊!”朱琏本来还在娇羞,一听到赵桓调侃,立刻变得手足无措起来。
“臣妾第一次陪官人一次出宫,难免有些紧张,干嘛要说出来!”朱琏嘟着嘴愤愤不平的说道。
“还有官家说能让臣妾一起去燕京?”朱琏的眼神中带着无限的渴望。
赵桓点了点头说道:“嗯,燕京的城墙都修缮好了,那边的行宫建的不如汴京的皇宫精致,但是足够大气,本来就够大了,李太宰又加了一大堆的宫室,又大了好几圈。”
“就是那边不如这汴京的皇宫精致,各局都还没搬过去。朕平日吃食都是赵英安排的,朕清淡点无所谓,就怕你不习惯。”
朱琏在皇宫里,甚至还如张棠华的权势重,一个一品的贵妃,还不如一个三品婕妤有威严。
赵桓其实也有点怕张棠华欺负她。
“官人吃什么我就吃什么,我不怕吃苦。只要跟着官人就是了。”朱琏的眼神中带着向往和渴望。
【系统提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除了进行体育锻炼以外,还有一种极好的方式去预防,那就是去势。】
【赵构用自己的八十一岁高龄,冠绝宋史,是经过事实验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去势之后,清心寡欲,无欲无求,无欲则刚,无欲则无百病,为了长命百岁,官家是不是考虑去个势?】
赵桓反应了一下,才想明白这个去势是个什么意思?
赵桓懒得理会系统的吐槽,这时候正是你情我浓的时候,狗粮吃撑了的系统跑出来吐槽而已。
赵桓走到工赈监的时候,朱琏香汗淋淋的跟着赵桓下了车驾。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啊!”赵桓感慨的说了一句,向着工赈监走去。
“参见官家。”赵桓看着黑不溜秋的孙博笑出了声。
当初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孙博还是个大搞封建迷信,崇信六丁六甲神术的粉面书生,现在这个黝黑的样子,可知这一年,为了工赈监奔波多么辛苦。
“参见皇……贵妃娘娘。”孙博暗自掐了一下自己,这差点说错话。
“孙少卿,来年开了春,就开始勘测向着汴京的铁轨的事,等朕去燕京的时候,这条汴京到燕京的驰道一定要有个章程出来。”赵桓笑着拍了拍孙博。
为了让孙博不搞封建迷信,就得让他忙碌起来,就不会想那么多的怪力乱神了。
“官家这时间上有点紧,要是官家五月出发,倒是来得及,要是四月出发,恐怕这草图得送到燕京了。”孙博实话实说,时间有点紧,工赈监勘测的人,已经放了年休。
就是过年没有年休,也赶不出来。
太过紧迫了,而且路段很长,路况极为复杂。
赵桓点了点头,说道:“工赈监和军器监过了年,就正式立院了,你和何粟做好准备,你为正,何粟为副,一人分管一摊子事,一个管人力,一个管工赈分配。好好配合。”
赵桓平平淡淡的说道,孙博点了点头,说道:“臣知道了…要立院了?!”
孙博本来还没反应过来,说了个半截才大声说道,自己这是升官了?
他总是比别人的反映慢半拍,神经弧有点长。
“军器监那边主要由刘益牵头,也是军器院,你这个工赈院的院正,要好好做啊。”赵桓看着满脸惊讶的孙博,拍了拍他说道。
干活不升官,谁还跟着他赵桓干?
作为接替了禁军接收流民职责的工赈监,是赵桓敢于解散禁军的重要维持大宋稳定的手段,这已经拖了很久才升的院。
孙博这是回京述职,之前连汴京的城门都没进,被赵桓扔到了两浙路去收拢流民了。
“官家,这一年,工赈监结余了七百三十万贯,这是账。”孙博拿出个账簿。
赵桓看着孙博,大宋的人真的是生钱有道啊!
本以为几项大工程,疏通黄河、修筑堤坝、奉圣州军堡、太原城、燕京城、河北两路的大坑,这么多的大工程能自负盈亏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了。
结果现在赵桓听到了结余两个字。
“好多在工赈监挂名的民夫,其实都是工匠。好多工坊都会找到工赈监来找工匠,工赈监自发组织的工社,就负责和他们谈价格,本来只是谈价是不收费用,但是按照行规,有了一成的抽成,这样中间就有了这个结余。”
“这一年工赈监为了这事焦头烂额,最后不得不给工匠定级,要不然就太乱了。这定级的事,百姓中的工匠趋之若鹜,越来越多的工匠在工社挂了名。最后就有了这么些盈利。”孙博指着那一条最重要的结余项说道。
这工赈监居然还有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雏形了?而且还带有一定的工会性质?
赵桓看着孙博,这家伙不简单啊。
想来也是,工赈监随着收纳的流民越来越多,这些流民可不是身无长技的,掌握了天下最多人力资源的工赈监,自发的进化出了这一项功能,也是情理之中。
“可以啊,孙博,你这尚书右丞,少宰的的名,不是白挂的,有点东西。”赵桓笑着说道。
孙博目露苦色,说道:“臣这不是没办法吗?”
………………………………
第四百二十四章 青玉案·元夕
赵桓看着结余的账目还不觉得如何,当他打开第二页,看到了工匠的数字的时候,才变得目瞪口呆起来。
五千万在册的民夫,超过一千万的工匠在册!
这是什么概念?
至少有一多半的工匠都被孙博收入了工赈监的囊中,大宋超过十分之一的人口,都在册中,这是何等的工程量?
而且还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孙博忧心忡忡的说道:“大宋的律法规定了,在法,雇人为婢,限止十年。即使为奴婢,最多十年为限期,这都是太祖年的时候,定好的规矩。太宗登基之后,更是加强了这一法律。”
赵桓一愣,这方面的事,他还真不知道。
【太平兴国初,右监门卫率府副率王继勋分司西京,强市民家子女以备给使。小不如意,即杀而食之。以槥椟贮残骨,出弃野外。女侩及鬻棺者,出入其门不绝。居甚苦之,不敢告。】
【帝在籓邸,颇闻其事。及即位,会有诉者,亟命雷德骧往鞫之。继勋具服,所杀婢百馀人。乙卯,斩继勋并女侩八人于洛阳市集。长寿寺僧广惠常与继勋同食人肉,帝令先折其胫,然后斩之,民皆称快。】
赵桓研究了一下,才知道这是禁军的副率和一个长寿寺的僧人的事。
他们肆意强抢民女,然后稍有不顺意就会大骂这些奴婢,甚至还打死奴婢,分而食之,
赵光义还干了点人事,把这个叫王继勋的人给砍了。
把那个僧人打断腿,然后杀了。
事实上,这个王继勋是个废物,虽然号称王三铁,有点武力,但是并不通军务,屡战屡败。
赵匡胤在的时候,这个王继勋就干过一次纵兵强抢民女的事,赵匡胤就砍了数百人。并且杖罚视而不见的监军太监。
王继勋害怕赵匡胤,不敢造次,没有参与才逃过了一劫。
以为赵光义是好相与,就开始肆意妄为,结果直接被砍了。
孙博依旧叹息的说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啊,两浙路还有两江都出现了类似于奴婢一样的契奴。”
“有脚路的带工,灾年的时候,就回到自己的家乡,用那张可以把一根稻草说成黄金的嘴,骗那些不愿意自己儿女饿死,又无力赡养子女的同乡们,让他们把儿女卖给带工。”
“带工就把这些小孩带到两浙和两江的工坊里,做契奴,而这种契奴,十年为期,过了期限,再签十年,而这些契奴哪里懂法?就闷着头签了。”
“男的都是猪豚,女的叫懒虫,就仅仅在两浙路,就查出数万人的契奴,他们住在逼仄潮湿的小房间里,充斥着汗味、粪臭和湿气。”
“七尺宽,十二尺深的猪圈里,就能住十七八个猪豚。”
“长得俊俏的猪豚还有点别的用,就是卖给大户做瘦马,那日子还好过点,否则一辈子就是窝在猪圈里,男女混住,直到生病,随便找个乱坟岗一扔了事。”
孙博絮絮叨叨的说了个半天,朱琏已经被孙博描述的场景吓的花容失色,一只手紧紧的抓着赵桓的衣角,满是害怕。
赵桓拍了拍朱琏的手,说道:“没事,朕在这里。”
赵桓听完之后,感觉到的只有愤怒和羞耻,在自己的统治下,居然出现了如此的惨状。
“最后的结果呢?”赵桓气急的问道。
孙博感慨的说道:“都被范汝为给杀了。我是说那些招揽契奴和带工的说客,都被范汝为给杀了,”
“现在将这些契奴都分到了江南各家。让他们先学会和外界接触。唉,是真的惨啊。”
“宗泽宗少卿,在荆湖两路没有发现这一情况,主要还是集中在了两江和两浙地区。为富不仁啊。”
赵桓点了点头,之前他在安魂山的喃喃自语,不是乱说,种世道他们一直护着赵桓,不愿意赵桓看到更多的人间丑态。
现在朝臣们已经开始将大宋的全部,告诉了他赵桓。揭开了大宋的另一面。
而不是过去有筛选的不愿意让官家知道民间的惨状。
朝臣们也认为官家现在已经有能力面对这些苦难,并且结束这些乱相。
“以后得严查此事,各地的皇城司的察子,还有退役的军卒们,要把这些事,当成大事来办,必须严查,彻查这种歪风邪气。”
赵桓终于有点明白为何当初自己让退休军卒,风闻言事的时候,种师道非但没有丝毫的阻拦他的意思,反而郑重其事的写到了札子里。
退休军卒风闻言事,是皇权的一种极度延伸,按理说朝臣们,早就应该反对连连才是。
可是李纲就从没提起过此事,原来在这里等着自己,
大宋这棵树上的蛀虫,真的到了该清理的时候。
“严惩不贷!”赵桓气呼呼的说道。
“官家消消气。”朱琏轻声的说道,在外人的面前,朱琏还不敢太过的放肆。
孙博看着官家的模样,就知道官家依旧初心未改,这就够了。
“还有两浙路和两江路的事,臣都写到了札子里,触目惊心啊。”孙博将一本厚厚的札子交给了赵桓。
赵桓在慰问了工赈监在汴京核算的官员之后,大年三十,他依旧没有休息,反而钻在了文德殿内,好好看了半天札子。
他看完之后,心情沉重了几分,也舒畅了几分,
其实江南的问题非常简单,就是腐朽的大宋,逐渐失去了对江南的控制,包税的扑买制度,让江南的豪强士绅们,开始了为所欲为。
为所欲为的后果,就是百姓揭竿而起,砸开了土堡的高墙,把躲在里面的豪强士绅们全都清算了。
两江、两浙、淮南、福建、两广,都是义军收复的失地,赵桓对他们没有太多的要求,结果喧嚣的民意,把这些罪恶清算一空。
即使事情已经过去,但是赵桓捧着札子的手,依旧在颤抖。
宣和二年,地龙翻身压根不是方腊起义的主要诱因,这些处处无所不在的压迫,才是把百姓逼上绝路的关键。
幸好,现在都过去了,义军收复失地和清算,宣泄了他们的愤怒和沸腾的民意,随着赵桓派出的经略使的进入,江南等地,都开始了重新的繁荣。
而义军们也都接受了范汝为的调遣,将锋芒缩回了福建路,开始亦兵亦民。
赵桓终于懂了皇权不下乡,到底会给中原王朝带来何等恐怖的连锁反应,缺少监督的百姓,到底是如何的凄惨。
赵桓回到延福宫的时候,看到了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的朱琏,赵桓今天说会继续留宿延福宫,结果朱琏一等就等到了现在。
赵桓大年三十依旧忙碌到了深夜。
守岁的爆竹和烟花断断续续的窗外响起,也惊醒了睡梦中的朱琏。
“官认你回来了?”朱琏看揉着有些迷糊的双眼说道。
赵桓点了点头,扶着朱琏起身,说道:“起来看烟花了,朕带你去个好地方。”
赵桓拉着朱琏走到了文华楼,这是汴京皇宫最高的地方。
汴京的烟花是无比绚丽的,赵桓很庆幸自己看到了这一幕,花香载道,笙管齐天。
花炮升腾五彩斑斓,整个汴京城,都沉浸在节日的烟花爆竹声中。
灿烂的烟花在空中猛地炸开,姹紫嫣红如同花瓣一样,从空中坠落。金花四射的烟花,将整个汴京的天空洒满,没有一丝一毫的缝隙。
大街上四处都是张灯结彩,而街道的上空,飘着鱼灯、福灯,年味十足。
空气中弥漫着硝烟的味道,街上都是奔跑来奔跑去的顽童,手里拿着烟花,在御街上来回乱窜。
还有一队队的军卒在街上巡逻,他们需要维持汴京夜市的治安,还有最主要的作用防火。
“一年了啊。”赵桓看着天空的盛景,自言自语的说道。
汴京超过一百万人口,城市建筑分布过于密集,街道狭窄,而茅草屋、砖瓦屋等木结构建筑,几乎遇火便燃。
只要发生火灾,就迅速蔓延开来,甚至一整夜都无法扑灭的重大火情。
潜火队,是在大宋的消防队,通常由军队组成,今年是河间军卒负责。
每坊三百步设有军巡铺,在高处修有望火楼,专门有人在楼上张望火情。
楼下设有消防屯,内屯百余人的潜火队和各类救火物品,包括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之类的灭火设备。
而今夜注定是个不眠之夜。
“年前朕跟李太宰说,今年过年,将夜分,即灭烛,分区点烟花,也不知道执行的如何了。”赵桓还是有些担心的说道。
“李太宰是个能人,官人某要太过担心。”朱琏靠在赵桓的身上,喃喃自语。
自己的丈夫是人间帝王,而且勤政为民,是一个极好的皇帝,朱琏也希望年年都能看到这绚丽的烟花。
特别是有丈夫陪着自己。
“爱妃快看,这就是朕为你打下的江山!”赵桓指着远处叉着腰张狂的说道。
“呵呵,哈哈!”朱琏先是轻笑了一声,紧接着哈哈大笑起来,也不知道官家是从哪里学的这些鬼话。
“分明是军卒们打下来的。”朱琏小声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赵桓挺直了腰杆,说道:“那也是朕指挥的,就是朕打的!”
“不是种少保指挥的吗?官家常常给谌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