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振兴攻略-第1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里约有二十部的契丹人不过都是老弱,需要你负责劝牧,整个乌古敌烈统军司统统在你的管辖范围内。”

    赵桓说完喝了一口水,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口不渴才怪。

    其实广漠的草原上,契丹人主要就这两个集中的地方。

    而最重要的镇州赵桓派出了赵鼎。

    因为契丹人的耶律姓的皇族都在那里,不把他们这块地方彻底归化,根本无从其他的想法。

    而欧阳澈得待在静边城,这里是一个中转站。

    如果能够在这里站稳脚跟,那王彦的绕路攻击敌后黑土区就不再是孤军奋战。

    “那臣呢?官家…”陈东一看没有自己的任命,有些着急的问道。

    赵桓笑道:“怎么可能没有你的事,你要去清河城。那里紧邻西域。真正的地广人稀荒无人烟,连契丹人也不太愿意去。”

    “但是清河城到西域有一条古商路,打通这条上路,从西域购进马匹就是当务之急。”

    “朕给你五千人,记住如果遭到了耶律大石的攻击,你就撤离清河城,那就是个小土堡,耶律大石手上都是精锐,你不要跟他打。”

    “打通商路吗?”陈东的表情跃跃欲试,他虽然不知道清河城在哪里,但是有契丹人做向导应该可以。

    “那官家给我多少钱啊?”陈东忽然想到了什么,愣愣的问道。

    赵桓笑着说道:“给你一座金山!”

    金山?

    陈东的心头升起了不好的预感,他得去古籍里翻翻这座金山的记载。

    “你主要是一个预警作用,防止耶律大石率领金兵的铁林军从西域回到金山以西的地方。”

    “当让没事的时候,雇佣当地的契丹人,采掘金山,将金矿所采的金矿运回镇州提炼,再到西域换成良马和西域特产,回到镇州。”赵桓和陈东详细解释了一下任务。

    赵鼎在中间,带着两万河间正军随时驰援陈东的清河城和控制整个契丹本部。

    而欧阳澈去上京道的东北部分负责接应王彦的八字军和劝牧。

    而陈东就是整个上京西北地方的警戒,挖金矿和商路都是次要。

    “清河城在哪啊?”陈东愣愣的问道。

    “此西去九千九百里,不远。”赵桓笑着说道。

    陈东嘴角抽动了一下,西去九千九百里……

    赵鼎笑着拍了拍陈东,官家并不是一个只让干活的人。

    一定会有陈东的好处。

    他笑着说道:“官家,臣以为淮北陈家,可随行行商。”

    “商贾逐利,可在整个上京道全面铺开。而且听说最近陈家新获得了一种毛料,叫做毛呢。是羊毛做的,想来陈家应该会很乐意一起随行。”

    “哦?陈家的毛呢已经做好了毛料,可以做衣物了吗?”赵桓惊讶的问道。

    陈冲和陈敷上次来的时候,并没有说这个事。

    “是陈家在汴京的管事找到臣,和臣说道了一下,愿意出三百万缗,扑买整个上京道的羊毛收购的许可。”赵鼎解释道。

    赵桓皱了皱眉,问道:“专卖权吗?”

    赵鼎摇了摇头,说道:“不是,是许可。陈家的胃口还没这么大。”

    “按照大宋律法,不得私自与契丹人回易,自然是想扑买一个许可,做羊毛生意。”

    “而且陈家似乎对契丹的牲畜非常感兴趣,大宋的海盐,在契丹人这里非常的值钱。”

    赵桓想了想说道:“盐铁专卖,朕会着令商部跟进盐的事,让陈家少在中间掺和。”

    “那陈家这扑买和契丹人回易的事。”赵鼎问道。

    商贾随行,是他赵鼎想过的最合适的方式,商贾逐利,他们还会充当察子,还可以风闻言事。

    若是陈家获利,江南巨商也会随后跟进。

    赵鼎相信,大宋的商贾们会把契丹人变成大宋想要的模样。

    赵桓也没多犹豫,说道:“让他和商部的李宫正交涉一下,让商部出个札子,看怎么办合适。”

    赵鼎给赵桓出了一个极好的主意。

    商人会将契丹人最后一滴血给吸干净人,让他们老老实实的载歌载舞。

    赵鼎想了想说道:“臣还想在燕京雇佣一批下九品的文书和审计,还有可能需要些退役的军卒,帮着臣在镇州做事。”

    “臣以为上京道绝对是一个宝库,而不是朝臣们商议的那样,除了疆域一无所有的地方。”

    赵桓同意赵鼎的意见,当初的英吉利为了羊毛的事,搞出了羊吃人的把戏。

    这么大一片草原,是空旷了点,但是说一点油水没有,赵桓怎么能信?

    他点了点头说道:“这个可以,应有之意。”

    “到了镇州,记得那句话,拉拢一大批,打击一小批。”

    “现在还在上京道的契丹人,老的老小的小,闹腾不出什么大乱子。但是谨记他们现在还是契丹人,莫要和大宋内的百姓相提并论,他们尚未归化,该下手的时候,不要心软,朕让军卒随行,你可明白?”

    赵鼎、陈东和欧阳澈俯首说道:“臣明白。大兴教化,臣还是会的。”

    “你们计划什么时候走?”赵桓问道。

    赵鼎左右看了看,说道:“臣准备留下几个人负责雇佣之事,其他人明日前往大同府,领兵前往镇州等地。”

    赵桓沉默了一会儿,说道:“辛苦诸位了。”


………………………………

第四百五十八章 李师师再进京城

    第二天是百人的学子和臣工们出行的日子,老天爷依旧没有给赵桓一点点面子,雨依旧在下。

    赵桓当然没有矫情,蓑衣一披,踏上车驾,就出了门送行去了。

    他没那么讲究。

    而朱琏也从宫人那里拿了一件蓑衣,跟着赵桓闯进了风雨里面。

    她已经逐渐明白了,赵桓那么急迫的,让她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皇后的意愿,她也不想错过和赵桓的每个类似的瞬间。

    事实证明,陈敷那套盗天地之时利,很符合大宋人,或者符合中原之人的观念,大雨并不是学子和臣工们,不能出行的理由。

    赵桓的车驾,走到了广安门,大宋的驿站设立在这附近,赵桓来到了广安门之前,这里有一块巨大的石碑。

    仿照之前的唐朝,立在了大门口一个碑,上面写的话,一模一样。

    西极道九千九百里。

    不到万里之遥,去广袤的上京道,并不是万里之遥。

    大雨依旧在下,砸在了赵桓、朱琏和所有臣子学子的蓑衣上,水滴的声音和满是水珠的脸上。

    他们是大宋第一批远迈万里去为大宋牧守百姓的臣子,放弃了关内的精致的生活方式,披上了蓑衣,骑上了劣马,奔波在上京道上,有的是烈风阵阵,有的是狂沙漫漫,有的是皑皑雪原。

    这是一群豪迈的人。

    “臣等告退。”臣工们和学子们俯身和赵桓作别,转身离开。

    赵桓目送他们离开,学子们带着赵桓对他们的期盼,坐在满是雨水的路上,向着居庸关而去。

    赵桓往前走了两步,送走了他们。

    这是一群大气的人!

    赵桓拉着朱琏回到了延福宫,他准备换身衣服就去文德殿,继续着自己批阅札子的事,整个大宋都在蒸蒸日上,这一切都让赵桓感觉到了使命感。

    而此时的李师师撩动着自己满是雨水的发梢,脸上苦笑不得看着广安门前转身走向皇城的赵桓。

    自己千里迢迢从淮南来到大宋,就是为了在燕京府设立羊毛的脂化的工坊,她带了配方和两百余人的工匠,准备教导燕京的妇女们,把毛纺工坊建起来。

    结果赵桓的注意力都在远走的学子身上。

    压根没有看到风雨里,同样有些狼狈的李师师。

    大宋的官家呀,是一个狠心的人。

    李师师看着巨大而宏伟的燕京城,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那再也找不到的原价的城内用地的租契。

    李师师将自己的蓑衣的帽檐摘下,就这样在雨里淋了个通透,带着工匠们,进了广安门。

    这里有陈家给她置办的工坊,不过利益却是对半分。

    李师师非常的不幸,还没走到淮南的时候,陈家那位准备婚配的陈家大官人,就不幸生病去世了。

    不过李师师并没有追究那个不幸去世的大官人,到底是畏惧赵家皇室躲起来了,还是真的生病而死。

    不过不重要,连皇DìDū再没有再过问过她的行踪。

    “汴京没去结果倒是到了燕京,葵儿,你说我这算不算兜兜转转的打转,离不开他赵家人了?”李师师笑着问道。

    崔葵儿想了想,笑道:“不算,毕竟不是在汴京,这是燕京。当今官家也不是太上皇。”

    “你这张嘴啊。”李师师轻声笑道。

    之所以来到燕京路的燕京府,完全是因为这里,显然已经成为了大宋另外一个个中心点。

    赵桓想要迁都的想法,几乎所有人都品出来了。

    路人皆知。

    这里未必会成为大宋的经济中心点,毕竟南方的富硕,北方其实真的很难比得了。

    海贸的繁盛,给南方带来了足够大的优势。

    北方的限制太多了,就东海以北的入海口冬日里结冰一件事,就大大的阻拦了燕京城成为大宋经济中心。

    但是这并不代表燕京不能成为整个大宋的军事中心和政治中心,文人墨客最多的地方。

    李师师现在手里的方子,是官家赏的,这是当初把赵佶从南方劝回汴京的报酬。

    这个报酬极为丰厚,甚至可以成为她李师师一辈子的依仗。

    但是不管是收购羊毛,还是贩售毛呢制品,都是在北方更加便利些。

    “你说大宋的官家是不是负心汉,赵都知的那个鸟花使,就提了一嘴让你入宫的事,就再也没有后文了。这官家呀,也是个负心汉呐。”李师师叹气的说道。

    即使她早就听闻了燕京城的宏大,但是从江南转到燕京的一瞬间,还是被这恢弘的城池所深深震撼。

    她走马观花的来到了皇宫之前,站在皇城前三丈外,拿出了一本札子递给了亲事官。

    “官家请你进去。”亲事官很快回禀,宫门吱吱呀呀的打开。

    李师师有些失神的看着硕大的朱红色的宫门,脸上挂着无奈的笑容,自己这辈子和皇这个字根本绕不开了。

    想摆脱命运的束缚,哪里有那么容易。

    她递出去的札子,自然是和李清照在汴京商部定下的札子,她其实早就猜到了赵桓会把这事扔给李清照李大家,结果还真的被自己猜中了。

    “拜见官家。”赵桓召见李师师是在延福宫,自己刚回到了皇城,刚刚换了淋湿的衣物,就听到了李师师到了燕京的消息。

    看着李师师递上来的札子,赵桓真的哭笑不得,自己的性子就这么好猜的吗?

    这世间倒是从来不缺的就是聪明人。

    “按着李宫正和你商议的进行吧。朕觉得可行。”赵桓同意了这份札子,李师师不是笨蛋,李清照同样不是蠢人。

    李师师笑着说道:“这次进京呢,给官家带来了新的羊毛呢衣物,都是顶好的羊毛做的,款式和样式都还不错。就寻思着送到宫中给官家看看。毕竟方子是官家的。”

    赵桓让亲从官把李师师带的东西抬了上来。

    等待的这段时间,赵桓上下打量了一下这个崔葵儿和李师师,两个人的衣物都被雨水打湿了,妖娆的身材的确非常吸睛。

    怪不得能把赵佶那个老色批迷的神魂颠倒的。

    赵桓倒是对这俩人没什么感觉,在他眼里,这俩人也是工具人,自己弱化契丹这些北地人进攻性的工具。

    不过赵桓的这个打量,让朱琏看在了眼里,看来自己官家最近的运动量不是很够,否则看这等红颜,应该是红粉骷髅才对。

    朱琏眼珠子一转,计上心头。

    精力旺盛是吧。

    赵桓仔细的将毛呢制成的衣物翻动着看了看,这个衣物春秋天穿即为合适,款式上也是很符合大宋的审美。

    可不是后世的工业产品,这是羊毛呢!

    可是扎扎实实的厚重,保暖极为优秀,甚至盛于棉服。

    这东西最好的地方就是防风。

    李师师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周全的人,她笑着说道:“臣妾还在淮南试着用羊毛做线,织成了面料。”

    “工艺还不是很成熟,所得面料不是很多,也算是个新鲜的事物,臣妾怕这手工活不到家,就没做成成品,送到宫中来,给朱贵妃做消遣,也省的官家忙碌,朱贵妃无聊。”

    赵桓真的只给了李师师一个羊毛脂化的方子,结果李师师连羊毛面料都做出来了。

    朱琏摸了摸这面料,看了赵桓一眼,拉着李师师走进了偏殿,讨教一些闺中秘术去了。

    赵桓总觉得朱琏的眼神不太对,但是又不知道不对在哪里。

    女人的心思啊,永远让人看不懂。


………………………………

第四百五十九章 旗正飘飘,马正萧萧

    雨最后还是停了。

    这场雨淅沥沥的将整个燕京城外的土地都浇了个通透,在赵鼎从大同府出发的时候,李师师也拿着和契丹人的交易许可,来到了大同府。

    真正的脂化羊毛的地方,最好是在大同府奉圣州沿线,而在驰道大肆修建的同时,李师师也深切的注意到了驰道的便利,将有利于自己的商货通行天下。

    在大同府如火如荼的工坊建设的时候,王彦带着他的军卒们从新上路了。

    他看着士气有些低迷的军队,脸上挂着微笑,这几天的雨有点浇灭了他们内心的战斗的欲望。

    这很正常。

    劣马那暴虐的性子,现在都有些垂头丧气,它们看着雨后的草原,居然没有撒开欢的奔跑。

    士兵们也耷拉着脑袋,肩膀松松垮垮的,眼神中充斥着的是迷茫。

    他们有些迷茫,也有些胆怯,还有些害怕。

    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所以会有喜怒哀乐。

    这次的万里之行,并不是王禀那种千里奇袭,而是真正的扎根于敌人的身后,在敌人的腹地进行活动和作战,虽然做了无数的准备,但是他们依旧清楚的知道,此行会有多么的危险。

    但是他们依然来了,带着国仇家恨,辞别了家人和皇帝,踏上了未知的行程,他们有时候也会抬头,看着高远的天空,看着那翱翔于天际的雄鹰,喃喃的问自己一句。

    自己为什么要来?自己要到那里去?自己能活着回到大宋吗?

    他们并不确定自己的明天,但是他们依旧还是来了。

    因为现在的大宋需要时间。

    王彦并不怪他们,士气是一个玄之又玄的东西,不管多么能征善战的将领,他的军卒都会有士气低迷的那一天。

    不过他去请教过王禀,王禀丝毫没有藏私的告诉他,有一个提升士气的好办法。

    王彦找到了官家,求了一首行军时候,用的军歌,来提升士气。

    赵桓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思考,终于从脑海的深处,从自己的记忆深处,挖出了一首歌,并且郑重其事的交给了王彦。

    王彦用力的拍了拍手,喊道:“我来起个头,大家唱首歌吧,就唱那首我们都会的歌好不好?”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王彦大声的喊了一嗓门,拍着身上的铠甲,唱了起来。

    稀稀拉拉的应和的声音,从王彦的周围慢慢扩充到了整个马军的阵营,声音也越来越响亮,也越来越豪迈。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袍泽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声音越发洪亮起来,他们的声音越发的嘶哑,甚至有的军卒喊着喊着带着哭腔,他们用尽了自己全身的力气,将自己的情绪全部宣泄了出来。

    那种茫然,那种失措,那种对未来的彷徨通过声音,声嘶力竭的喊了出来,宣泄出来。

    官家给王彦的这首歌,名叫中国远征军军歌。

    并且告诉他们。

    一寸山河一寸血,此生不悔入中华!

    华夏将兴,兴在当代!

    只是还需要些许的时日。

    所以八字军的军卒们信了,所以他们来了。

    “旗正飘飘,马正萧萧,好男儿!好男儿!好男儿!报国在今朝!”

    不算整齐,甚至带着来自河东路和河北路的特有的口音,不算好听,却震人心魄。

    高声的呼和着,带着独有的悲怆,在天地间不断的回荡着。

    军卒们耷拉着的脑袋用力的昂扬起来,松垮的肩膀挺直的坐在了马背上。

    不管未来何种模样,一步步的按着预定的道路走下去,哪怕倒下,也在所不惜。

    劣马们似乎被王禀这些军卒的气势所打动,它们也猛地抬起了头,开始在刚刚下过雨的草原上狂奔起来。

    带着沉重的马蹄声,这首歌的歌声,飘了老远老远。

    王彦看着士气振奋的军卒,脸上都是笑意,或许是歌的原因,或许是大宋军卒们本来就没有丢掉远征的勇气,只不过长期的行军和瓢泼的大雨,让他们有些迷茫。

    士气回来了。

    王彦一个四十多岁的汉子,眼眶有些泛红,他相信这完全是因为草原上的风沙太大的原因。

    “战!战必胜之!”

    王彦用尽了力气喊了一嗓子,军卒们终于振奋了他们的士气,开始继续踏马往前走着。

    前面的大鲜卑山已经开始了不再模糊,他们的目的地就在大鲜卑山的后面。

    劣马的耐力比王彦想的更好一些,特别是休息了几天之后,转战的速度,超过了王彦的想象。

    大宋从来没有如此快的转移速度。

    王彦从腰上的挎兜里拿出了一份地图,这份堪舆图有整个黑土区的地形图,是一份非常精密的地图。

    一张纸在地图里夹着。

    这是赵桓给王彦写的一条非常好的建议,告诉他这张纸条上的话,可以用来做拉拢兀惹人和那乃人的口号。

    这片黑土区,长久以来,被金人,人为的隔绝着,他们不了解世事,所以要用思想武装他们。

    让兀惹人和那乃人,作为他们的支持者,而不是检举他们领赏钱的人。

    能让王彦的敌后斗争,更加游刃有余。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让思想冲破牢笼!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只有伟大的劳动军,只有我世界的劳工,有这权利享用大地,哪里容得寄生虫!霹雳声巨雷忽震,残暴贼灭迹销声。看!光华万丈,照耀我红日一轮。】

    这是一段极具有煽动性的词。

    而这段词,王彦甚至在燕京的行在,听到过官家哼哼着唱,旋律他记住了,他准备让军卒们将这首歌学会,在整个黑土区上传唱起来。

    扎根在黑土区的金人其实听不大懂汉文,他也准备用这段词作为所有扎根在黑土区的军卒们联络的饿时候的暗号。

    但是王彦总觉得这段歌里少这什么,但是他并不清楚那是什么。

    不过官家是对的,那就够了。

    大宋出一个这样的官家,有多么的不容易。

    王彦再清楚不过了。

    他在磁州作战的时候,几千人孤立无援在一个矮矮的土城里,日夜被围攻,敌人有多么的狷狂,他刻骨铭心的牢记,那种孤立无援的恐惧,他绝不会忘记。

    被击溃的时候,他有多么的绝望!

    在听到官家收复了云中路和燕京路的时候,他就有多么的欣喜和狂热!

    王彦郑重的将纸条放进了地图里,小心的放好了地图,看着面前的大鲜卑山,回头看着大宋的方向,笑着自言自语的说道:“官家,末将来到了大鲜卑山。”

    “你们终归是要被解决的!”他看着大鲜卑山山后,指着繁茂的草原笑着说道。

    即使自己这只部队全部死在了黑土区,还是给大宋争取到了时间,也给敌人的后勤带来了足够大的压力。

    他们终于踏足了这里,官家所言的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撒把种子就能丰收的地方。

    赵桓收到了王彦的军报,他们已经踏过了大鲜卑山。而欧阳澈正在用自己最快的速度,赶往静边城,去接应王彦。

    愿一切的一切都顺利,勇士能够平安归来。

    赵桓自觉已经对这支远征军,做了最大的支持,他希望那些军卒们,能够平安归来,虽然知道有些奢望。

    他对孙博的封建迷信,又理解了一分。

    谁不希望有个好兆头?

    他没有闲着,带着赵英,向着武庙的方向走去。

    上次在这里拜祭之后,大宋的武德果然昌盛,既然显灵了,自然要再上一柱香才是还愿。

    迷信这个东西,其实归根到底,还是一种自我安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