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振兴攻略-第2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官家在文德殿杀那一百多个大臣的时候,都没这么生气啊。
连李纲都低着头不敢说话,他原来只想抱怨两句国事艰难,没想到惹了官家这么大的火气。
李纲当然有这个资格抱怨,作为赵桓登基以后,赵桓头号大臣!
至今都是独臣的他,这些牢骚话,他没法跟别人说,只能和皇帝说。
没成想一个小小抱怨,抱怨广备攻城作设计不出合适驰道的产品,没思路的几句闲谈,引来了官家这么大的火气。
赵桓依旧余怒未消,想了半天,说道:“就是马拉着在驰道上跑,那也比马车快!比马车省劲。”
“有一个算一个,谁言驰道需要停下的。”
“朝堂之外暂且不论,朝堂内的朝臣,第一次一律罚俸半年!第二次一律给朕扔到上京路去种牧草去!再有一次就流放岭南去。”
“不!第二次就给朕罢官扔到岭南去!反了天了!吃国朝的粮,不给国朝办事,还净扯后腿,砍了都不过分!赵英记下来,成为常例!”
赵英哆哆嗦嗦的问道:“官家言废驰道之事,是罢黜还朝还是砍头啊。”
“你说呢?”赵桓瞪着眼问道。
赵英不敢再问,就记上了个砍头。
李纲也擦着脑门的汗,他也不敢问,也记成了砍头……
毕竟,砍头都不过分,是官家说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啊。
“官家,为何生这么大的气啊。”李纲左右看了看,也只有自己问合适。
朱琏一直注意着赵桓这里,看到赵桓这么生气,也走了过来。搀着赵桓说道:“官家,不要太生气了,出了什么事,解决什么,气大伤身,赵都知,去取些茶水来。”
孙历麻溜的爬起来,去车驾那边取水去了。
朱琏笑着说道:“喝口水,顺顺气。臣妾出发前烧了些生姜红糖茶,袪寒暖胃。”
赵桓终于把气消了一大半,这顿火发的,的确有些没来由些。
他看着李纲问道:“李太宰,你说咱们脚底下这是什么?”
李纲跺了跺脚,说道:“官家,咱们脚底下是大宋!”
赵桓点了点头,李纲的答案,是标准答案,但是他说的不是这个。
他踩了踩脚底下的碎石头说道:“咱们脚底下是道砟。”
“那李太宰你说这道砟,有什么用?”赵桓笑着问道。
道砟是铁木轨道下的那层小石子。
朱琏也是好奇的看着李纲,她还是第一次听到君臣奏对,显然这不是国政,她可以听。
李纲愣愣的说道:“排水啊,减震啊,这夏天大雨,没这层道砟哪里能把水排了?这陆地飞舟一个都五百斤了,加上货物,没这层石子,早压下去了。”
“还有一个妙用!李太宰。”赵桓笑着说道。
搜狗阅读网址:
………………………………
第五百四十九章 驰道所及之地,皆为汉土
道砟的石头都是从浊水溪上游,采后筛选后方可铺设。都是精挑细选过的粗砂和碎石。马匹也可以踩在上面奔跑。”赵桓笑着跺了跺脚,说道:“也就是说这驰道,在冬日里,也能够来回运货。”
“马匹在冬日里不能随意的奔驰,是因为地面会冻住,这也是为何有进攻窗口期的原因。”
“但是,有了驰道,冬日的货运,也不会再受到天气的影响!冬日战备,春季进攻!”
“驰道所及之地,皆为汉土!”
李纲沉默的品了品这句话,笑道:“正是如此。”
赵桓踩着道砟走了很远,赵英跑过来,俯首说道:“官家,一切都准备就绪,可以出发了。”
赵桓踢了一脚石头说道:“李太宰问朕为何生气,朕其实就是担心大宋的朝堂缺钱的时候,扑买盐铁、驰道罢了。”
“赵都知,把刚才让你记下的那句话,再加上一句……”
赵桓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他亲自经历过一段时间疯狂私有化的经历,而这段经历让他对这等事莫名的讨厌。
富商也好,官宦也罢,在国政混乱的时候,都会变得疯狂起来,化身为国家的蛀虫,疯狂的扑在这些东西上吸血。
利用各种合法和非法的手段,鲸吞国产。
他也是这个过程的受害者之一。
家里的自来水厂一直在亏钱,后来私有化之后,水价从五毛翻到了三块七,瞬间盈利。
上学的那条铁路,原来票价一百三十块,私有化之后,C字头和G字头一个价。自此以后,他宁愿绕道也不愿意去乘坐。
这些都是过去的生活经验,在大宋做不得数。
但是在大宋,什么时候炸出个保路运动来,那对大宋的冲击力,可不是闹着玩。
“国之公器,不谈盈亏。”
赵桓说完走上了自己的大驾玉轳,车驾缓慢而平稳的发动。
赵英赶紧把这句记下来,一溜烟的跑向了车驾去。
最前面开路的事运兵的轨道马车,车厢里,坐着数名士兵。
大驾玉轳经过改装以后,平稳上更进一步,而且行驶在铁木轨道上,更加平稳至极。
景色在车窗中飞快的倒退着,赵桓显然注意到了,李纲没有介绍的地方,那就是大驾玉轳的车窗变成了玻璃窗。
数百辆车辆飞快的在驰道上奔驰着,马蹄声隆隆而去,赵桓也看到了,道路两边的百姓在驻足观望。
河北路上的坑终于填的差不多了,均田正在稳步的落实当中,
这些耕田终于恢复了他们本来的作用,产粮去养活更多的大宋百姓,而不是变成沼泽洼地,阻拦铁蹄南下。
也阻拦不了。
“大宋正在变好啊。”赵桓看着田间耕作的百姓,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大驾玉轳变了样子,内饰上到没有多少变化,赵桓又想起三年前自己跟着种师道,放下身后一切,前往河东路的场景。
那时候的青山绿水,却遍地都是狼烟,没有炊烟。
颠簸的车驾,耗尽了种师道最后一点生命力,打完大同府后他长病不起,在岳飞收复燕京的时候,他也在在大同府的行在宫中,合上了自己的双眼。
“种少保啊,现在这破车,终于不那么颠簸了。”赵桓拍了拍腿,拿出了札子。
要是当初大宋有这等驰道……
这些札子都是些汇总的札子。
大宋从汴京调往燕京的粮草,还有租赁陈家大船,将江南的交纳的税粮,押解到燕山东麓,以及河东路和永定军路,对云中的粮草押运的汇总,以及各地军器院改良陶炉,冶炼步人甲送到前线的种种札子。
战争,牵一发而动全身。
赵桓从来不喜欢战争,但是又不得不打。
“现在大宋披甲率已经覆盖了五成了吗?很好,有熙宁二年的水平了。”赵桓放下了手中的一本札子,笑着说道。
熙宁二年,是宋神宗赵顼的年号,距离靖康三年,正好五十九年。
大宋的披甲率正式恢复到了熙宁二年的水平。
赵佶在位这二十六年,大宋的披甲率年年刷新最低,以至于赵桓继位的时候,就只有五营百甲的水平。
五营是两千五百人,共计大全装甲胄一百副。
熙宁二年,大宋禁军五营两千五百人,共计大全装甲胄一千二百五十副。
不到五十九年的时间,大宋就把军队的甲胄都败光了。
大观年间,钱引大规模刊印,就需要更多的钱去支撑,大宋的薄铁钱,吃掉了甲胄用的铁。
吃完新甲的铁还不够,赵佶又把目光看向了库存的甲胄,一时间把甲胄打成铁钱,蔚然成风。
大宋商贸发达,大宋的朝堂却没有足够的武力,去征服更多的铁山,银山,金山。
一条腿发育不良,宋徽宗直接把这条腿给打折,然后给扔了。
赵桓拿起另外一道札子,才发现,赵佶还把另外一条腿给打了个半折。
赵佶为了去高丽耀武扬威,建了两艘神舟,六千料(三百六十吨)的康济号,七千料(四百二十吨)的通济号。
这两艘超级大船建造出来后,不可避免的带动了大宋船舶的飞速发展。过去三千料的商船,变成了中型船舶,大型船舶的技术有了现成的例子之后,江南各家开始建造五千料以上的大船。
赵佶发现这进一步促进了海贸的发展,造成大宋钱币大量流失。
整个东南亚都流行起宋钱之后,赵佶居然选择把船砸了,进了火炉……
这个脑回路赵桓至今没有想明白,他脑子里都是豆腐花吗?
后世苦苦追寻的货币国际化,结算权,在赵佶眼里,是害政,因为他没有钱去支撑这种国际化的市场。
又打不下金山银山来,还奈何不了大宋日益兴盛的海贸,弄的海禁也是不伦不类,没人执行,市舶司的税收是他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糊涂账,糊涂算。
所以他只能把两艘神舟给砸了,泄愤。
以至于现在赵桓运粮,都得去陈家租赁船舶!
赵桓忙活这几年,其实也没干多少事,一直在中兴的路上走着,刚刚跨过了熙宁年间的披甲率。
现在要造更大的船!
是大宋朝堂现在迫切的需要,木兰舟已经建好了,第二艘五千料以上大船,也在兴建中,而且这次是两艘!
津口市舶司的船坞里,开春准备动工,报给赵桓让赵桓御批。
赵桓咬着牙,朱批了这个札子。
大宋的内帑,国帑被赵桓打仗、修路给打空了。
虽然有回血的工赈院和军器院的工坊,汴京的汴京仓也在不断回血,但是这不够赵桓这么折腾大宋。
预留了一千万贯准备用作对金战事,木兰舟建完就是最后一点钱。
其他的国帑都有了预算,不能擅动。
赵桓从开局砍了吴敏李擢后,一直过得有钱为所欲为的日子,终于过去了。
填完了赵光义的坑,还得填赵佶挖的坑!
一艘三十万贯的木兰舟,赵桓都要咬牙朱批,津口市舶司的第二道札子,赵桓都不知道怎么批复。
这是市舶司送上来的一张图纸,曰:万料大船。
赵桓最终还是批了这道札子,看能不能从别的地方挤一点?还是开源,发行国债?
不过赵桓看着窗外正在恢复生产的河北路,仔细琢磨了很久,决定暂缓国债之事。
国债是以国家信誉背书的债务。而现在大宋的朝堂的信誉虽然恢复了几分,但依旧薄弱。
万一大宋钱庄发行了国债,百姓不买账,各地官员为了完成指标,难免会选择派单,弄的国家信誉进一步的崩溃。
得不偿失。
所以国债暂时还不合适,还不如等到打完金国之后,文治武功赫赫威名再说这件事。
除了国债之外,赵桓现在还有一条路弄钱。
那就是打下辽阳,占了本溪……
本溪,赵桓钦定的四大行在之一,当初他把那里定为行在,就是看在铁矿的面子上!
那可是有全国范围内,最优质的,开采条件最好的露天铁矿,关键是品质好。
低硫低磷的铁矿石哪里找,占了本溪,什么都有了。
所以想弄钱还是走出去,开源才是王道。
比如赵桓就盯上了,坐在金矿上的驴所拥有的的波托西银都银矿。曾经在十九世纪百年时间里,出产了地球上约一半的白银。
就是赵桓让李邦彦出海的寻找的一个地点。
眼下没钱,挤一挤总要弄出点钱来,把这个万料大船给造出来。
赵桓想了很久,才给这艘船定名为定远号。起这个名字,没别的意思,他要在宋朝搞倭国的白银矿了。
波托西银都银矿占了地球一半,那另外一半中的一半,就产自于倭国。
赵桓准备正式开启对倭国的白银攻略,他赵桓看上的东西,谁都拦不住!
赵桓仔细琢磨了下,哪里都不能削减开支,无法兴建战舰,武力征伐暂时力有未逮,那就只能下圣旨要了。
平盛清好久都没来大宋朝见了,崇德天皇和飞羽天皇的宫斗戏他没兴趣,大宋需要大量的白银,是现在最迫切的需要。
赵桓写给崇德天皇,让其按藩属国制度,将去年一整年的倭国公文和应该缴付的税赋赶紧麻溜的拉到大宋来!
搜狗阅读网址:
………………………………
第五百五十章 藩属国打开的正确方式
赵桓的札子送到了津口,等到渤海湾冰全部解冻以后,将会将诏书送到倭国去。
倭国的崇德天皇请了平盛清访宋,得到了册封的诏书。
此时的倭国就是大宋的藩属国。
汉唐宋元明的藩属国的制度,与螨清的藩属国的定义不同。
螨清的藩属国的政策,是以【大宗维翰,怀德维宁】为总纲领,以【布恩信,怀远人】为政策,和藩属国的建立松散到极致的政治联盟。
螨清的疆域体系,总体来说就是【以琉球守东南,以高丽守东北,以蒙古守西北,以越南守西南】的【天子守在四夷】的疆土防御体系。
但是汉唐却不是这样,藩,篱笆也。
何为藩国,除了京畿地区以外,分封出去的都是藩国,其分封的皇子宗室皆为藩王。
属,属于也。
贞观年间的著名学士颜师古,批注汉书的时候,说道了属国的定义。
【凡言属国者,存其国号而属汉朝,故曰属国。】
每一个属国都要设立【都尉、丞、侯、千人】等官,下有九译令,又有属国长史、属国且渠、属国当户等官。
各官由汉人或内属胡、羌的首领充任。
属国的都尉秩比二千石,与西域都护同一级,直属中央,其治民领兵权如郡太守。
属国掌管国兵,何为国兵?国朝之兵,称属国骑。名曰,戎索。
这才是真正的藩属国。
从清朝兴起的【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不治态度,对待藩属国的原则,不干涉藩属国的内政,显示【天朝上国】的雍容和大度。
【薄来厚往】的原则,对朝贡者给予大量的赏赐,其价值远远超过朝贡者所进贡的物品的做法,也是清朝特有。
汉朝傅介子斩杀楼兰王,其实是合法的操作。
这种征不臣的军事统治,派遣文官管理,才是自秦朝以来,中原王朝的藩属政策。
一直到明朝都是这种思维,比如郑和下西洋,灭锡兰王。
锡兰王,亚烈苦奈儿。
他图谋郑和宝船上的财物,被郑和打的满地找牙,之后再次杀了个血流成河,生擒亚烈苦奈儿和官属,重新任命国王才离开。
郑和生擒苏门答腊的苏干剌,带回明朝让永乐皇帝惩罚,册封新的属国王室。
这才是打开藩属国的正确方式!
赵桓没有研究藩属国这事之前,一直认为藩属国就是清朝那种。
天朝上国赏赐万邻。
不管是大理请求册封,还是倭国请求册封的时候,他都没有多想,为何这些藩属国如此执着自己的圣旨。
为何自己一道圣旨,能换价值一千万贯的白银。
等到他仔细研究了藩属国的统治方式之后,才知道自己被后世的惯性思维所左右,对藩属国这三个字产生了误解。
倭国、大理国当然乐于这种册封,国号不除,还能得到正朔的册封,依旧保留自己的官员体制,保持和大宋良好的外交关系,还能通过做买卖互利互惠,他们当然一百个愿意啊!
大宋没有能力戎索,没办法派出属国骑,就无法派出属国都尉,难道指望文官一张嘴去统治?
赵匡胤册封大理国国王的时候,可是结结实实的中原王朝的藩属国统治方式,派出了蜀国骑和蜀国都尉,任命了大量的官员,才有了所谓的玉斧划界。
但是赵桓现在没有能力如此打开藩属国。
因为宋朝瘸着一条腿。
虽然赵桓已经利用了抚恤、均田、征兵、训练新军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大宋军卒的战斗力,但是到现在他依旧无法按着正确的方式,打开藩属国。
没有戎索,自然没有文治教化。
以前还在上学的时候,赵桓总是想不明白,为何唐宋元明搞那么多藩属国干什么,难道就是为了展现大国风采?
每年搞什么万国来贺的戏码,付出那么多的利益,难道仅仅是为了装逼?
赵桓仔细研究过了才明白,这藩属二字不简单啊。
仅仅汉朝就有五十六个藩属国,这些藩属国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的变成真正的郡县。
隋朝有二十三个藩属国到唐朝就有十一个藩属国,这些藩国都被征伐,去了国号。
而宋朝仅有五个名义上的藩属国。
赵桓这刚琢磨完藩属国的制度,就给倭国下诏,令其送来大量的白银,是合乎礼法的国法政策!
至少在螨清之前,藩属国统治的方式,都是一手论语,一手大宝剑,谁不服就揍谁,揍到听话为止。
当初孔子以鲁定公的国相身份,出席鲁定公和齐景公的会盟。
齐景公本来想袭击鲁定公,孔子发现之后,当场诛杀了齐国刺杀之人,齐景公怕呀,就停止了行动,事后归还了侵略鲁国的土地。
而齐人孟贲是个猛人中的猛人,以力而闻名,下水不会避开水里的鳄鱼,路上走,也不会躲避虎狼,发怒吐气,声响动天。
野外看到了两个野牛在角斗,拦住了孟贲的去路。
孟贲以手分开了缠斗的两头野牛,一头野牛臣服,另外一头野牛有点不服气。
孟贲强按着牛头把牛角扒出来,杀死了那头野牛。
秦国招揽天下勇力之士,孟贲赶到河边的时候,发现船上没有位置了,船工用楫击孟贲的头曰:你还能用强不成?
孟贲一怒之下,就把整个船给掀了,就泅渡过河,见到了秦武王,后随秦武王嬴荡,在彭城比赛举鼎。
两个人都被鼎砸死了。
这样一个猛人,《淮南子》有曰:孔子智过长弘,勇服于孟贲。
所以孔子的习惯,也是秦之后,中原人的习惯。
你要是好好听我说话,我就跟你讲道理,你要是不好好听我说话,我就打的你听我讲道理。
赵桓研究完这藩属国制度,才知道自己打开方式不对,但是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现在拿下金国,才能谈这些藩属国的戎索制度。
赵桓看着窗外,眼神出神的望着蓝天白云,他终于明白了为何鲁迅先生,言【文苑中实在没有不被蹂躏的处所了】这句话的内涵了。
这群崽种!
毁掉的不仅仅是书上的东西!
还通过对知识和典故的曲解,通过文字狱的高压统治,来完成对所有中原王朝所有人,精神上的束缚!
这是对文化的亵渎!
这是打断了中原王朝的脊梁!
而且大宋并不是不想做这等事,而是实力不允许,他也才明白,自己册封藩属国的时候,朝臣们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他们在等,等着大宋再次兵强马壮啊!
远迈汉唐,并非没有实际意义。
赵桓看着窗外,朱琏拨开了手中的荔枝,笑着说道:“官家,想什么呢,这么出神?”
“没想什么,朕就是觉得朕做的不够好。”赵桓笑着回答道,摸了摸朱琏的头发。
朱琏不喜欢朝政这些事,什么脊梁,什么文化,对她来说,都没有自己的夫君忧心忡忡的模样,让人心疼。
她到现在依旧如此,完全是因为赵桓在做太子的时候,朱琏连太子妃都不是,一直是王妃的身份。
赵佶弄了个烂摊子,匆匆禅让跑路之后,朱琏才从王妃三连跳到了皇后的位子上。
朱琏拿着荔枝送到了赵桓的嘴边,说道:“来吃个荔枝,是范汝为从福建送过来的。”
“香气清逺,色泽鲜紫,殻薄而平,瓤厚而莹膜如桃花红,核如丁香,毋剥之凝如水,精食之消如绛雪,官家来尝尝。”
“他差人给赵英送了钱,说是求内侍省能给这荔枝,定个御用佳品的品阶,好让福建路多些营生。”
赵桓笑着说道:“一颗荔枝还弄的这么文绉绉的。”
“嗯,味道不错。御用佳品,啧啧,这范汝为倒是会做买卖。就给他一个吧。这荔枝叫什么名字?”
“名叫陈紫。”朱琏笑着说道。
赵桓又吃了一颗,忽然问道:“金国刘婉到了镇州,转道到了大同府。你觉得这个刘婉给个什么品秩的好?”
朱琏笑着说道:“臣妾觉得给个才人吧。若是刘家真的归附了,谋划金国中又有功勋,才好升品阶。”
“五等吗?你倒是大气,还以为你准备给她一个八等霞帔呢。”赵桓点头,朱琏做事足够大气。
朱琏撅着嘴,说道:“哼,若不是事涉谋划金国大事!别说五等了,她想进宫?想到别想!李宫正那里她都过不去!”
“你知道李宫正那里,有些老宫宦的严苛!稍有不对,就能给她打回去,大宋的皇宫也是她说进就能进的?一个汉儿。”
天下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