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振兴攻略-第2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东方的塞尔柱帝国的罗姆苏丹公国,也就是你们口中的突厥人。也一直在不停的侵扰着帝国的疆域。”

    “天呀,你都不知道那些突厥人有多么的野蛮和强大!”

    “他们被你们的唐朝打败之后,向西方逃跑,先后打败了波斯人和大食国,建立了巨大的塞尔柱帝国!也不知道你们的大唐皇帝,是怎么打败那么强盛的突厥人的。”

    李清照的笔记本上写了很多很多的笔记,她需要了解这个国度。

    大宋的皇帝正在准备向大秦派出国使,此去西方,有太多的的不确定,她需要给那个顽劣子提供足够的意见。

    不过他很快就厘清了安娜父亲所做出的贡献,和面临的窘境。

    弑君者,这个称呼并不好听。

    “我知道这个关系有些复杂,李大家和王子殿下可能无法理解。”安娜眉头紧蹙的说道。

    很明显这场试讲,她对神圣罗马帝国的讲解还算清楚,但是对她自己的国家拜占庭罗马,她又包含了大量的个人情绪。

    “谌儿,你听懂了吗?”李清照笑着问道。

    赵谌摇了摇头,说道:“安娜长公主诉说了太多个人名,我还在理解他们的关系。”

    李清照想了想,说道:“其实很好理解,你将安娜的父亲看作是宋太祖,将尼基弗鲁斯三世看成了郭威,米海尔七世看做是刘承祐,就不难理解这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安娜父亲的窘境了。”

    郭威是后汉的枢密使,后汉的皇帝刘承祐杀死了郭威全家,郭威死里逃生,发动兵变,攻破了汴京,建立后周。

    然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受禅后周,建立了大宋。

    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可不是什么好的评说。

    就是他南征北战平定十国中的九国,重新让中华大地,从藩镇割据,变成了统一。

    他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终结了唐末百年的战乱。

    然饱经战火之苦的百姓,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

    所有人都清楚赵匡胤的为人,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溢美之词。

    面对生死的时候那种豁达。

    但是所有人,对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黄袍加身。

    无疑现在罗马帝国,安娜的父亲,阿历克塞一世就是这样的人物。

    赵匡胤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

    而阿历克塞一世最大的遗憾是没能收复亚细亚岛。

    但是阿历克塞一世显然比赵匡胤更加幸运,他没有愚蠢的弟弟,有一个西方约翰王称号的儿子。

    赵谌经过李清照的提醒,终于理清楚了东罗马帝国现在错综复杂的局势。

    “得国不正。”赵谌做了这四个字的笔记,又觉得有些不太对,就将这四个字划去。

    李清照看着赵谌的犹豫,笑着说道:“得国不正是对的,你先写上,我回头跟你解释。好好上你的拉丁文、欧罗巴历史课。”

    “我们中原王朝从秦到现在已经一千多年,我们有充足的历史可以学习,为什么要学习欧罗巴历史呢?”赵谌的小脑袋瓜想不通这个问题,愣愣的问道。

    李清照看了一眼安娜,笑着用开封话说道:“因为你的父亲是一位胸怀天下的皇帝呀,你未来可能要统治的疆域,会和大秦打交道。你不了解他们,如何做他们的主人呢?”

    安娜一脸迷茫的看着李清照,她可听不懂开封话,就连官话雅语的发音都不是很标准的她,并不清楚李清照到底说了个什么。

    这堂课在淋淋的雷阵雨中结束,李清照给了安娜一个教习的职位,她会负责给赵谌上拉丁文和欧罗巴历史课。

    作为欧罗巴第一本史书的编纂者,安娜自然有这个资格。

    赵谌缠着李清照,让她讲讲得国不正,李清照略微有些犹豫,笑着说道:“以后再说。”

    赵谌继承皇位的概率,随着皇帝诞生新皇子的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所以赵谌可以当做皇储培养,但是还不能当着皇帝培养。

    对于十几岁就写下了《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大宋皇帝‘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的李清照来说,解释一个得国不正再简单不过。

    但是,她不方便给赵谌明说。

    若赵谌是太子,那得国不正这四个字的本质,赵谌是需要学习的,但是作为皇储,他没有学习这些的资格。

    赵桓收到李清照的来信的时候,才知道了安娜长公主,居然是欧罗巴第一本史书的编纂者,欧罗巴人和大食人第一学者。

    他没有反对李清照的决定,拉丁文和欧罗巴历史课,可以更好的统治欧罗巴,没什么毛病。

    连了解都不了解,怎么能打败他们,并且统治他们?

    “还是一如既往的争强好胜啊。”赵桓看着李清照的书信笑着说道。

    正如李清照了解赵桓内心的天下并非中原一样,赵桓同样了解李清照的打算。

    这算是你知我深浅,我知你大小灵魂版。

    她找安娜学习拉丁文,是因为,大宋皇帝懂拉丁文、希腊文、匈牙利文。

    天地良心!那都是系统的实时翻译。

    但是争强好胜的李清照,并不想在拉丁文、希腊文上输给大宋的皇帝。

    赵桓将书信看完,李清照对大宋派往罗马帝国的使者,提出了一条别人没有提出的建议。

    带着清河城四千军卒,前往罗马帝国!

    保证使团的安全的同时,拥有足够的武力,才会有说话的资格,因为李清照察觉到了安娜长公主那话里话外的高傲。

    罗马帝国的优良传统之一,就是他们引以为傲的武德。

    换句话说,从盖乌斯·屋大维成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任皇帝,到狄奥多西一世将罗马一分为二的皇帝,无一例外都是以军事统帅的身份登上皇位。

    拳头大就是道理的罗马帝国。

    陈东出使罗马帝国,需要一个强横的拳头,而四千人的清河军,完全足够强大。

    “十字军东征,就两万人?”赵桓沉默的看着眼前的数字,挠了挠头。

    他的系统比较废物,并没有欧罗巴方面的史料,而安娜的那本《阿历克塞传》,赵桓还没有来得及看。

    李清照已经将这本书看完了。

    “算上拥有领地的男爵,以及他们的扈从,缴税的自由人,以及收受佣金的十字军的正军只有三万四千五百人?”赵桓看着书信,打开了阿历克塞传,仔细对比之后,才确信了只有三万四千五百人这个数字。

    总规模十五万人,正军仅有三万四千五百人的十字军东征,被西方世界津津乐道了这么多年的两百年战争,居然只有三千两百名骑兵,而且还不是人马俱甲的重骑兵,而是轻重混合。

    这三千两百人的骑兵中,只有来自图卢兹的雷蒙德的八百骑,来自伯威农的戈德菲一百骑,来自诺曼的威廉八十骑,是重骑兵,其他的骑兵,连人甲都没有。

    要知道为了让陈东能够跑路,赵桓可是为整个清河军,每人配了三匹马,人马具甲带板甲配件的那种重骑。

    赵桓看着手头超过三十万正军,二十万辅军的对金作战,庞大的道路网,这种全国动员能力,超过一亿的人丁,再看看这让整个欧罗巴引以为豪的十字军东征。

    他嘴角抽搐的看着空荡荡的大殿:“这都什么臭鱼烂虾啊。”

    他对一统天下,坐上地球球长的信心,突然增加了不少。

    搜狗阅读网址:


………………………………

第五百九十六章 菊儿汗午时三刻的梦

    赵桓还真的提起兴致,强行把安娜写的书《阿历克塞传》,好好看了一下,这才发现足以让精罗震怒的事实。

    那就是吹了几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其实对比和东方大规模军团作战相比,实在有点小巫见大巫的感觉。

    虽然还没到村长打架的地步,但是兵力实在是尴尬。

    赵桓放下了书籍,看着堪舆图,若不是葱岭拦着中原王朝,这些臭鱼烂虾,在强横的中原王朝面前,真的不堪一击。

    “陈东、凌唐佐和南钰到了。”赵英给皇帝端了一杯茶,小声的说道。

    赵桓打起精神,他需要更多的来自西域以西的情报,而陈东没有辜负自己的期望,还亲自跑了一趟碎叶城以西,打探情报。

    “宣。”

    赵桓看到陈东的第一时间,就有点心疼。

    这个陈东原来只是太学的太学生,敢于直言上谏,不畏权势,第一次见到皇帝,就上书要中兴大宋,就必须要诛杀六贼。

    而后更是带着汴京的百姓,安排了一波李邦彦这个浪子宰相。

    跟着赵鼎从大同府离开的时候,赵桓记得陈东的脸还有点白白嫩内婴儿肥。

    这一年多没见,陈东已经变成了一个精瘦黝黑的男子,站在御下,就有几分干练的气质。

    “参见官家,官家安泰,此去经年,官家依旧是风采依旧。”陈东俯首笑着说道。

    “陈学士这一年辛苦了。”赵桓下了月台,来到了陈东的面前,亲自扶他起来。

    自己一道命令,这个意气风发的太学生,就带着几千军卒,在清河城,吃了一年的沙子。

    不知道的还以为赵桓对他有意见,上京路在有些人看来,就是流放之地。

    “不负皇恩浩荡,这一年某在清河城打开了清河到西域的商路,微微谬功,何足挂齿。”陈东听到皇帝这句辛苦了,顿时眼眶有些湿润。

    赵桓看着凌唐佐和南钰,问道:“两位的事,朕看了札子,画策安边,铭功绝域,真乃是万里侯相也!”

    凌唐佐摸了摸后脑勺,说道:“官家谬赞,全都是仰赖赵鼎赵相公,才得以脱身。”

    “这次从镇州赶来,赵相公让臣给官家捎来了一箱子札子,里面是克烈部的情报,包括了户丁骑甲卒矿,以及铁勒诸部的各部族的世仇和矛盾。”

    凌唐佐让了一个身位,赵桓才看到凌唐佐的背后站着四个亲从官,抬着个大箱子。

    “赵相公说这些都不是一本两本札子能写的清楚,而且还有很多皇城司察子们和商队写成的札子的汇总,所以一并交付给官家了。”

    “这个赵相公写的一道札子。”凌唐佐又拿出了一本札子说道:“安边之断臂之策。”

    “断臂之策?”赵桓伸手将札子拿在了手里,看了半天,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这岂不是说,要数年看不到赵鼎了吗?”赵桓有些出神的说道。

    赵鼎的这份札子,是针对克烈部的国策。

    争取多数铁勒诸部的认同,分化、瓦解漠北草原诸部的同盟关系,挑唆他们之间的世仇,削弱他们的实力的同时,收拢愿意归附大宋的游族,安插钉子在漠北诸部中。

    团结一大批,打击一小撮。

    这都是写润物细无声的举措,悄无声息的分化以克烈部为首的漠北诸部联盟。

    赵桓看到最隐蔽的安排,通过采矿技术支持,对铁勒诸部进行刺探,仅仅皇城司的建设这一条就长达十年之久。

    而这些政策,很多都需要从一而终的执行,赵鼎少说得在镇州吃十年的沙子,才有回到朝堂的可能。

    此去十年,人生能有几个十年?

    赵桓沉默的看着手中的札子,赵鼎劝谏大宋皇帝不要轻易动兵,征伐漠北。

    【漠北苦寒而沙漠隔绝,远征长袭,虽有直驰道之便,然浪糜金帛,重耗中华,虽曰有功,过亦甚矣。用夷攻夷,方攘夷之上策。】

    赵鼎、陈东、欧阳澈、凌唐佐这些人是文臣,风餐露宿,为国戍边,不辞辛苦。

    汴京那被砍了的一百多被金国腐化的官员,也是文臣。

    现在汴京还有些文官,天天站着说话不腰疼,动不动就用最大的恶意揣测这些边臣武将。

    这文臣和文臣的差距,人和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而且赵鼎还有一个外迁的计划,那就是安排大宋的罪犯,前往漠北。

    【塞外吏士,以罪过徙补边屯,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更可张圣人之仁善,此乃定边之善术也。】

    派往塞外的吏员军士,可以让一些罪犯戴罪立功补充边境屯兵,不仅可以让那些罪犯物尽其用,还能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更能够彰显皇帝的仁善。

    赵桓看着赵鼎这本札子,就已经看出了赵鼎的才华。

    赵桓可是看过赵鼎的资料,赵鼎在正常的历史线里,可是做到了宰相的职位。

    赵构怎么就用不好这样的人呢?

    【历史事件提醒:赵鼎绍兴年间两次拜相,任内推崇洛学,上为赵构巩固政权,下为黎民谋求社稷,有小元佐之称。】

    【绍兴议和,岳飞案中,赵鼎被秦桧构陷,被迫辞去相位,一贬再贬,最后被剥夺官身,屡次被朝廷谪居福建莆田、漳州、潮州,最后被谪居到海南三亚吉阳,绝食而死。】

    赵桓看到绍兴议和这几个字,驻足良久。

    所有的绥靖,都需要付出极其昂贵的代价。

    自己这个皇帝,干的其实不咋地,也常常因为自己后世的教育和早已形成的价值观,闹出不少的笑话。

    但是得亏有种师道、宗泽、李纲、岳飞、赵鼎这样的人一路帮着自己,否则不知道要闹出多少乱子来。

    赵桓忽然想到了种师道那句话,大宋有自己是大宋之幸,其实自己何尝不为有这些人而庆幸?

    这是互相成就。

    至少自己到来,满足了种师道想要看到燕云十六州尽在大宋之手。

    至少自己到来,让岳飞可以如此的意气风发,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自己的能力。

    至少自己到来,让这些忠贞报国之士,有了展现自我的舞台。

    赵桓看着赵鼎的札子,看到了最后,也看到了赵鼎写这条札子的理由。

    【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

    【历史翻译机:等到白头的时候,再回头看看,只能感慨惆怅自己的余生没有几天。一片赤诚之心还未泯灭,哪怕是九死也不会偏移。】

    赵桓缓缓的合上了札子,这就是脊梁呀!

    “好!好一个,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赵桓拍打着札子,大声叫好。

    陈东皱着眉头想了半天,眼神中带着不解和震惊的问道:“官家这句是出自哪里?为何臣从未听过?看词格韵律词牌名应该是满江红,可是臣丝毫没有印象。”

    “是这两年大宋新出的诗词吗?可是未曾听人提起。可曾有全词?”

    赵桓一愣,这句,他是抄岳飞的满江红,他没办法跟陈东说是孤句,因为这一句的平仄,很明显是满江红的平仄。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里面的内容,又不适合拿出来。

    赵桓面色变得严肃,说道:“陈学士,朕有意让你作为使臣,前往大秦,一路走过与各国国主商议重开丝绸之路之事,不知道你敢不敢去。”

    陈东听闻,脸色一整,非常慷慨的说道:“唯服圣命。”

    “塞尔柱帝国分裂成了诸多公国,没什么太强的国度,他们需要大宋的贸易,大宋也需要他们消化大宋生产的商货,而且在西极道,丝绸与黄金等重。”

    陈东的眼神中充斥着向往,但是很快他忿忿的说道:“当初辽国还在的时候,就不停的通过榷场获得大宋的货物,运往西域和西方的世界!获利颇丰!”

    “现在从清河城出,走天山古道,过楚河的商路,要经过碎叶城,可是碎叶城现在被耶律大石所占据,宋人的商贾会被耶律大石直接杀死,夺取货物。西方过来的商贾也要被收重税。”

    “这严重的阻碍了行商来到大宋!也限制了来往商贾携带货物的数量。”

    赵桓点头,这些陈东过往的札子里都写到过,他倒是知道一些。

    陈东解释道:“阿尔斯兰王子,是昭武九姓之人,他是血寻国国王的次子,他带着我走了一条小路,虽然可以饶过碎叶城,但是道路崎岖,也不适合大规模的商贸往来。”

    “在我离开清河城的时候,耶律大石派出了使者,想要效仿当初的澶渊之盟,建立榷场。”

    赵桓仔细思考着耶律大石的要求,问道:“设立榷场吗?”

    陈东点头,严肃的说道:“若仅仅是设立榷场,臣在给官家的札子里,就写到这个了。”

    “可是他们居然以西去财资不足为由,要我大宋出助军旅之费,每年给他耶律大石,白银三十万两,绢两百万匹!否则大宋的商贾,别想通过碎叶城。”

    赵桓的思考被打断了,他哭笑不得问道:“他菊儿汗,耶律大石做的是午时三刻的梦吗?”

    “当真以为我大宋还是过去之大宋吗?!荒谬!”

    搜狗阅读网址:


………………………………

第五百九十七章 测不准的国帑

    赵桓的吐槽,引得南钰一阵轻笑,这个官家,实在是有趣。

    午时三刻的梦,不就是白日梦吗?

    陈东看着官家的模样,就知道此事万万不能成。

    辽国的时候,契丹人还有和大宋谈条件的能力。

    现在的耶律大石,带着十万精壮,都跑出了他们的祖地,在西域耀武扬威,还想和大宋谈条件?

    “官家,耶律大石自称菊儿汗,在西域攻城略地,西面的黑汗国和东面的高昌国都在其淫威之下瑟瑟发抖。虽然他精兵强将,让西域诸国不敢擅动,黄头回鹘都避其锋芒。”

    “但这也对他形成了桎梏,若是轻易动兵,牵一发而动全身。他也投鼠忌器,不敢肆意攻打清河城。”

    “臣在西域沟通了高昌,黄头回鹘和黑汗国,倒是稳住了形势。”

    赵桓点头,陈东在清河城那个地方,十分危险,但也代表着机遇。他的外交战略的确执行的不错。

    上兵伐谋,陈东正是做到了这一点,才在西域那片复杂的地域站稳了脚跟。

    “不过官家,金山没有金矿了。汉朝挖完,唐朝挖,早就挖的一干二净了。”陈东笑着说道。

    他的话引得赵桓哈哈大笑,文德殿上,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当初的金山之说,的确是汉朝的记载,汉人在那里淘金,淘金热促使了那里的发展,但是金矿早就被开采一空。

    “清河城四千强骑交给你,你带着通译由天山古道,绕过碎叶城,打通西去之路。”赵桓对陈东下达了命令。

    重启丝绸之路,没有前置的通使,根本就是妄谈。

    “凌唐佐,你呢,准备回汴京为官,还是跟着陈东一起去呢?”赵桓看着凌唐佐问道。

    凌唐佐这趟克烈部可不是白去的,按照功劳,他会连胜三级,直接到正七品的职位,获得一个枢密院承旨的职官。

    剩下的就是三年一迁的熬了。

    凌唐佐脸上露出了笑意,回汴京做官有什么意思,天天勾心斗角,他不是不擅长,而是无聊罢了。

    “臣愿随陈学士前往大秦。”凌唐佐俯首说道。

    出使旁国,一直是立功的好机会,风险越大,收益也就越大。

    “好!”赵桓兴奋的说道。

    他就喜欢这样的大宋官员,那些泡在醋缸里的文臣,整天只知道酸,他不待见。

    “妾身随凌相公一起前往。”南钰赶忙说道。

    赵桓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南钰和凌唐佐。

    “官家。”陈东俯首说道:“臣经常往返镇州和清河城,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契丹人对耶律大石这些人,恨之入骨。”

    “哦?”赵桓稍微皱了皱眉头,但是很快就了然,为何会如此。

    灭辽之战中,耶律延禧被完颜娄室活捉送到黄龙府后,耶律大石巧妙的逃脱,跑回了上京路的镇州,并且自立为菊儿汗。

    他自立为菊儿汗的时候,跟契丹人可不是说他要往西跑。

    他当初打出来的口号是“救君父,济生民,安天下”。

    可是喊出这个口号之后,得到了大宋皇帝送给他的精确的图纸之后,他选择了“养兵待时而动”。

    这一等待,就等到了和克烈部作战失败。

    仓皇之中,耶律大石带着精锐部队,逃离了镇州,过清河城,走天山古道,跑到了碎叶城。

    这就是他耶律大石给契丹人的交待。

    契丹人不恨他才怪。

    他把精锐都带跑了,只剩下了老弱病残在上京路受苦,放牧都打不过狼群,更何况是人?

    “契丹人怨恨他放弃了祖地,带着精锐逃跑的事吗?”赵桓对着陈东问道。

    陈东笑着说道:“不仅仅如此,耶律大石为了平复他手下的人思乡之情,屡次组织东征。”

    “但是他都是等到霜降的时候出发,还没等走出天山古道就被大雪封山,已经做了三次这样的事了。整个西域人都当他的东征是笑话。”

    “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