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振兴攻略-第2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难有难的好处,阵痛之后,玉汝于成。”韩昉用力的说道,他盯着完颜宗翰,希望到了今天这个地步,面前最大的金国宗亲,能够悔悟。

    “第二个法子呢?”完颜宗翰岔开了话题问道。

    韩昉知道自己最终也没有说服完颜宗翰,无奈的说道:“第二个法子,派出会宁府精兵和收拢的黄龙军,清剿谋逆,筑京观以威慑,自然能安稳一段时间,不过治标不治本,就是当初宋太上皇在江南两路、两浙路做下的那个模样。”

    “此政,后患无穷。”韩昉话里带着无尽的悲怆,此政一出,江南两路悲剧复现在会宁、黄龙府。

    军卒将手中的武器军械对准了自己的臣民,并且大兴屠刀,血流成河。

    都说皇帝是天下百姓的君父,可是哪有父亲会对自己的孩子下如此狠手?

    完颜宗翰点了点头,心里五味陈杂。

    “东帅、参知,西帅归京,从沈州回来了。”韩昉家里的门房匆匆的跑过来说道。

    “回来了?”完颜宗翰疑惑的看了一眼韩昉,大宋皇帝这是要放虎归山吗?!


………………………………

第六百九十章 生前富贵和身后名

    此时沈州城里的赵桓,不知道自己把完颜宗望放回去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官家,我觉得放得对。咱现在没必要杀使明志,显得咱们小气。”赵英明显知道大宋皇帝的心结,笑着劝慰着,端上了一杯热茶。

    最热的时间已经过去了,赵英给赵桓准备的饮品也都是以热的为主。

    “自春生,入秋藏,天之道四时更迭有常,若有常为何晨曦比这夜还凉。官家尝尝这四季茶,江南那边新的贡品。”赵英笑呵呵的说道。

    “朕就是小气,左右不过是面子罢了,杀了完颜宗望,送到勾注山种少保墓前,还能让种少保泉下有知。”赵桓依旧郁郁不乐,他还是想做掉完颜宗望。

    没什么其他理由,刚来大宋,完颜宗望提着刀子在陈留门踹门,不杀了他,赵桓当然心气不顺。

    奈何,做了皇帝,不可以为所欲为。

    放完颜宗望回到会宁府,对激化现有的金国社会矛盾,好处太大,大到赵桓都违背自己的心意,放走了完颜宗望。

    岳飞调兵前往河套之后,表示了大宋这一年,没有了进攻金国的想法。

    完颜宗望要处理他们国家的内政,而赵桓笃定完颜宗望会不顾一切的压榨契丹、汉儿、奚人、兀惹人的价值,最后弄的民不聊生。

    大宋可以得到东西很多,比如北境的安定。

    剧烈的社会矛盾,阻拦了金人南下的脚步,他们不可能也不会组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南下收复他们丢失的辽东郡。

    比如得到大量的时间,大宋需要消化刚刚收复的辽东郡,要对这片土地进行梳理,丈量土地、山林、牧场,内迁善民,清理整个辽东郡境内的流匪,迁徙关内百姓出关等等诸多事宜。

    只有彻底完成郡县化,才能将这片土地彻底归大宋所有。

    而辽东郡和河套自古就是中原王朝的产马地,赵桓也需要一点时间,好好补一下大宋军的短板,骑卒数量远远不足以支撑大宋现在的疆域。

    比如得到大量的人口。

    不是谁都喜欢纷争,金国的百姓们在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会不由自主的选择南下。

    而人口,始终是大宋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资源。和土地同等重要。

    空有土地,而没有生产力,这些土地的作用只能用来荒废。

    这就是赵桓的想法,放完颜宗望回会宁府,让金国乱起来,大宋坐收渔翁之利。

    赵桓摇头说道:“朕真是越来越活的心狠手辣了。”

    恶龙最终会长出龙鳞和爪子。

    最是无情帝王家。

    赵桓终于懂了一些其中的道理,帝王是无情的。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金国的百姓,会遭受一波一波的压榨和屠掠。

    但是赵桓他只是大宋的皇帝,金国的百姓,他还没有义务去照拂。

    “官家,完颜宗望回会宁府,就会有更多的金国百姓弃暗投明,这是好事。”赵英熟知这是官家的老毛病又犯了,那就是仁善之心。

    仁善,是一个明君必须具备的素养,而这种素养也是后世五好青年的基本素养之一。

    赵桓被赵英这张嘴给逗笑了,什么事到他嘴里,都是官家做得对。

    他笑着说道:“就你会说,还弃暗投明,不过朕也是能力有限,圣恩眷四海,终究是个空话。”

    “会有那么一天的。”赵英乐呵呵的将一箩筐的札子搬到了大宋皇帝的面前,明示大宋皇帝偷懒时间结束,该干活了。

    赵桓的文案愈加纯熟,随着《三国通俗演义》的推广,大宋的标点符号终于用到了公文上,句读(dou)号也变成了大宋朝臣们的一种习惯。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韩昉的札子以后放到最上面,朕在沈州这段时间,还能及时应对,等回了汴京,就只能靠他自己了。”赵桓拿着韩昉的札子,赵英居然把韩昉的札子放到了下面。

    赵英点了点头说道:“不过官家,韩昉是个燕人,辽国汉儿,现在是金国的贰臣,又是我大宋的察子,说其三姓家奴并不过分。”

    赵桓点了点头,对于忠这个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赵英看不起他并不过分。

    宇文虚中在朝中也不是很受待见,做御史大夫的时候,经常在朝会上自闭一整天,一言不发。

    宇文虚中是贰臣。

    虽然一直心怀大宋,由大宋皇帝背书,亲自任命宣扬其功绩,甚至连刺杀郭药师之时,背上被一扎长的铁刺,刺的那一下,都写的明明白白。

    时至今日,大风大雨天气,宇文虚中面色就非常苍白,显然是当初的那一刺,并不像他表现的那么轻松。

    但是朝臣们对其依旧不太认同。

    当初韩昉和刘彦宗两人,拜访童贯,希望可以让耶律延禧到大宋避难,童贯拒绝了,才有了今天韩昉和刘彦宗在金国之事。

    这件事的本质,还是赵桓在为赵佶挖的坑填坑。

    韩昉有一天能回到大宋,就是赵桓,也只能保证自己活着的时候,能把那群文人的嘴给堵上,但是身后名,他都不敢保证。

    章惇南征北战,为大宋开疆辟土,内政军务一把好手,不照样奸臣传待了一千多年?

    还有现在的王安石的风评。

    王安石郁郁而终死于钟山之时,追赠了太傅,获得谥号文正,配享神宗宗庙,获封舒王,世人皆称呼其为王文公。

    等到了蔡京作为元丰党人党魁,执掌新政把王安石的新政霍霍的不成样子之后,迫于压力,赵佶罢黜了王安石的舒王封爵,毁其画像雕刻,配享太庙的尊崇也被撤销。

    现在大家都用王介甫,半山先生,或者临川先生来称呼他。

    赵桓能保得住宇文虚中、韩昉这样活着的时候,荣华富贵尽享,但是身后名之事,他也管不了太多。

    赵桓摇头,大家都还年轻,想那么远,也无用。

    “给韩昉写封迷信,告诉他代朕牧狩金国百姓。”赵桓将手中的札子放下。

    韩昉真的被封为了忽鲁勃极烈,充满智慧的统领,称文帅。

    他现在很慌张。


………………………………

第六百九十一章 简单意思和中等意思

    韩昉现在成为了金国的统领之一。

    虽然因为金国改制,勃极烈的制度,正在逐步被中原王朝的官阶所代替,但是依旧是一个极其尊崇而且不可替代的官阶。

    赵桓给了韩昉诏命,代天子牧守百姓。

    这道诏书,就是韩昉以后在金国做事的依仗。

    宇文虚中的艰难,赵桓详细了解过,而大宋的价值观也导致宇文虚中一辈子都要背负贰臣这个骂名。

    赵桓不能让韩昉回到大宋的时候,再背上一个三姓家奴的称呼。

    他给了韩昉,大义。

    悲剧上演一次就够了,自己一点教训都不吸取,才不是一个合格的君王。

    连赵英都认为韩昉是一个三姓家奴,可想其他人的想法。

    赵英笑眯眯的说道:“官家,岳将军已经行至天德州,昨天刚传来了军报。”

    “要不说这驰道就是好用呢,从来州到山海关只用了小半天的时间,从山海关到燕京,再到大同,只有了三天不到的时间。”

    “而从大同府到河套却需要十几天,造的时候嫌贵,用的时候才知道这么方便。”

    赵英把这个【贵】字咬的很重。

    赵桓看着赵英问道:“你还在心疼当初大同府到奉圣州军堡的驰道,内帑垫付的那五百万贯银钱对吧。”

    赵英就是一个掉进钱眼里的人,他一眯眼,赵桓就知道他又在说当初之事。

    赵桓垫付的启动资金,修建的大宋第一条驰道,由大同府到奉圣州。

    本意是互为犄角,攻守有据,防备金人南下攻打奉圣州,大同府好进行驰援。

    现在金人被全面赶出了辽阳府,这条驰道就变成商路。

    但是赵桓内帑垫付的这笔钱,到现在国帑都没还回来。

    赵英不管用什么理由提起这条路,总是想着把这笔钱要回来,这都三年了,国帑依旧没有还钱的意愿。

    “官家什么都清楚。”赵英嘿嘿一笑,他也知道自己唠叨的有些多了。

    赵桓语重心长的说道:“家天下和国天下不一样,国帑不还就不还了。你看现在金国这从家天下变成国天下,走的多难?咱们就不要往回走了。”

    以现在大宋国帑的积蓄,还了这五百贯极为简单,简单意思而已。

    但是这账并不是五百贯那么简单。

    还有陈留门军民的抚恤、河东路、河北两路的常平仓,大宋内帑垫付的两千万贯,平州城的两千万贯,以及现在津口市舶司的船坞和整个高丽的投资。

    这垫出来的五百贯算清楚,这剩下的将近万万贯的钱财就得算清楚。

    这就不是一个简单或者中等意思可以解决了。

    国帑没这么多钱,每年的税赋都有定数,也都有去向。

    赵英才不管这些国家大事,他掌管内帑,这笔坏账死活算不清楚,就是他的职责。

    即使赵桓不在乎。

    赵英略显有些骄躁的说道:“那也总得有个章程呀,就是这貔貅只进不出也给人点福气,就这么不吞不咽算什么事?”

    赵桓疑惑的看着赵英,这厮平日里顶多提一句,自己说两句,他就不会再问,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需要一大笔的钱财,所以才会他这么骄躁。

    赵桓仔细一想,以现在的内帑规模,就已然明悟,他笑着问道:“是不是高丽那边撑不住了?”

    高丽,是内帑最大的投资项目,也是占用钱财最多,却没有任何回报的投资项目。

    赵英点了点头,叹气的说道:“官家明鉴,高丽那边的确是有些入不敷出了。关键是魏承恩那边,又要钱,他要在高丽建立高丽窑,又是个只挣名声不挣钱的事,臣也是有些无奈。”

    “你跟李太宰和李宫正沟通了吗?高丽的建设工作不是内帑能够负担的。朕当初就跟你说了,高丽那边不是什么优质地方,不值当的投。你非要给朕整个后花园。”赵桓笑着说道。

    赵英赶忙解释道:“高丽这地方穷是穷了点,但是也是有些矿山,还有一些上田,若是经营得当还是能够盈利的,就是前期所需财帛超出了臣的预期。”

    赵桓看着赵英焦虑的样子,这个投资人现在项目亏损都亏红了眼,他笑着说道:“这样吧,你让国帑参与进来,收益对半分嘛。”

    “有钱大家一起赚才是硬道理,光想着独吞,又没那么大的胃。”

    赵英略微犹豫的说道:“官家,其实有件事一直不知道当说不当说。”

    “事涉外廷?”赵桓拿着茶盏的手为之一顿。

    赵英点头说道:“涉及到了陈冲,严格来说是陈冲的父亲,陈子美。”

    “说说吧。”赵桓放下茶盏露出了倾听的模样。

    商部是赵桓国政很重要的一步棋,若是这步棋子出现了差池,赵桓今年回去的想要进行的吏改,完全就是个笑话。

    自己建的部门都没整明白,还去折腾其他部门?

    赵英吞吞吐吐的说道:“陈子美也在高丽有不少的产业,而且他去的更早,那些盈利的大头,比如高丽参之类的行当都被陈家给占了,高丽迟迟打不开局面,其实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还有高丽秘色的买卖吧。”赵桓一副了然的模样,他知道高丽秘色到底是什么,那是人丁买卖,利润最为丰厚。

    “官家英明。”赵英俯首说道,他算是看出来了,他在官家这里,什么都瞒不住。

    赵桓伸了个懒腰问道:“是不是在魏承恩在高丽当提督前,陈子美就去了高丽?要是这样,人家做买卖做到高丽,是人家的本事,在高丽那地方,各凭本事挣钱呗。”

    赵英看了一眼官家一脸轻松的样子,小心翼翼的说道:“在魏承恩做提督之前,陈家的确在高丽有点产业,但是抢生意这件事,还是在高丽归了大宋之后才如此作为。”

    赵桓伸懒腰伸了个半截,为之一顿,他闭目思索了下,睁开眼说道:“朕一直不与民争利,这是挣到朕的头上了?”

    他的表情有些无奈,做一个仁善的君王,怎么就那么难呢?

    尚膳楼全面去掉了教坊女娼买卖之后,赵英也也一直没碰过这东西,看来在高丽,陈子美和魏承恩争抢的买卖,肯定不是高丽秘色,而且各方各面的商业冲突,而且是全面落败的局面。

    否则也用不到赵英拐弯抹角从烂账开始说起了。

    “你和陈家沟通过了没?”赵桓玩着茶杯盖,思索着陈子美这么做的理由。

    难道是自己圣眷常在,陈子美飘了?

    还是陈子美露出了他商贾逐利的本性来?

    赵桓总觉得这件事充斥着古怪,陈家自自己登基之后的表现,那是一等一的义商,所图谋的是陈冲封侯拜相,对钱一直不大在意,这次为何一反常态?


………………………………

第六百九十二章 陈子美的决定

    这也是赵桓不停的削减内帑的终极目的。

    皇家的买卖很容易和大宋百姓的买卖起了冲突,这起冲突的时候,自然以皇家利益为先。

    赵桓总是担心自己某一天活的老糊涂了,变得昏聩了,就是祸国殃民。

    当然,李清照那句以金国为镜,也能看出他的决定的正确。

    金国现在变家为国走的多么艰难?

    不管是宇文虚中还是韩昉,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可是能怎么办?还是被勋贵这些既得利益集团阻击。

    而自己养出来的大宋内帑,也会成为自己讨厌的模样。

    历史总是在螺旋上升的,是一句有待考量的话,但是有一件事绝对是上升了。

    那就是家国变成国家。

    这前后顺序的改变,代表着一种根本利益的改变。

    “臣和陈家沟通过了,回禀的人说,陈家支支吾吾语焉不详,不知为何和内帑的生意起了冲突。”赵英回答着。

    赵桓觉得有必要召集陈子美过来一趟,让他当面解释一下了,为何和内帑的生意出现了矛盾。

    内帑,虽然名为是私库,但是赵桓一直把内帑,定义为大宋的候补国帑在用,事实上也是如此。

    国帑有钱没钱,内帑都在补贴着各种国政。

    他拗不过大臣们的反复劝谏,让内帑开始扩大,但是他也在有意识的将国帑内帑的概念模糊化。

    这也是赵桓一直阻拦赵英去国帑讨债的原因。

    “陈子美在殿外候着呢。”赵英看着官家的脸色有些阴沉,赶忙说道。

    他当然不会凭白的提起此事,然后让陈子美从淮南过来。

    让官家的烦心事过夜,是他这个内侍省都知的失职。

    赵英看着官家疑惑的模样,赶忙说道:“臣派出的人去询问之后,陈子美就开始动身来到了山海关,这早上才到了沈州,一路车马劳顿,未曾休息。”

    “原来如此,我还以为他长着翅膀,说曹操,曹操就到呢。”赵桓点头说道:“让他进来吧。”

    陈子美战战兢兢的来到了沈州行辕,这里就是个临时的行辕,自然没有多么富丽堂皇。

    但是陈子美一点都不敢因为寒酸,而对御座上的皇帝,有任何的轻视。那是大宋朝自宋太祖以来,最英明的皇帝。

    “罪民陈子美,拜见陛下。”陈子美一点都没有上次在津口见到皇帝时候的轻松写意,反而谨小慎微的行了个全礼。

    赵桓示意赵英给陈子美上个坐,笑着说道:“高丽之事,朕也听赵英说了,这案子,自古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朕想听听你对这件事的说辞。”

    “爱卿自朕登基以来,就一直鼎力支持我朝社稷之政,这次是为何如此?”

    若是普通的商贾和内帑争利,赵英自己就把事情给办了,根本不用请示赵桓。

    只不过陈子美,毕竟在官家心里挂了号,自然要征询官家的旨意。

    陈子美听闻,也是无奈的说道:“草民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前段时间官家在津口鼓励商贸,草民家里略有薄财,总觉得跟着官家走,是对的。”

    “就也在两浙路的塘口弄了个船舶,结果这造大船太贵了,草民家资不足以支撑,各地掌柜的为了谋利,手段激烈了一些。”

    赵桓对陈子美在塘口办船厂的事略有耳闻。

    赵桓这津口船舶起的容易,主要是军器监当年的工匠,并没有散去,津口市舶司也有底子在那里。

    陈家要能够撑得住,赵桓的皇帝病就得犯了,富可敌国在皇帝耳中,可不是什么好词。

    陈子美说道:“草民这次面圣,是这塘口市舶司船坞终于算是造好了。草民实在是不愿意操这个心了,就寻思着把这船坞交给官家。”

    交给朕?!

    赵桓接过了陈子美的札子,塘口的船坞规模逊于津口船坞,但是其依然有五个工坊,可以同时建五艘三千料的海舟。

    这个船坞掏空了他们陈家所有的积蓄。

    “当初草民的儿子进京做官时候,我就寻思这事了,为商毕竟是贱业,陈冲呢,也争气,现在在官家手底下做官,顺风顺水的,草民散尽家财,也省的耽误了陈冲的前程。”陈子美看着官家疑惑的神情,解释着。

    他打算散尽家财支持自己的儿子做官,最开始的打算是贿赂朝中重臣照拂。

    而后经过自己的弟弟陈敷,因为农学上颇有建树,走通了官家的路子,自然贿赂官家最合适。

    但是这捐家财,也是需要时机的,官家也不缺钱,四处撒钱的官家,也看不上他们陈家那点几代人的积蓄。

    赵桓终于理清楚了这个逻辑。

    陈子美还是那个陈子美,陈家还是那个义商陈家。

    只是为了不耽误陈冲的前途,陈家准备把家财全部捐了。

    “有必要吗?”赵桓觉得自己手里的札子都沉重了几分,为了儿子的前途,何必如此呢?

    陈子美满脸的欣慰,他早年做官就做的不成功,没几年就回家继承家业了,本以为不开窍的儿子也会在官场不如意,灰溜溜的回家继承家业。

    结果呢?陈冲的运气比自己好太多了。

    朝中大臣青睐,耳提面授了几个月,也有官家在朝中看着,顺风顺水的度过了蒙昧的过程。

    这以后的路,就不是陈家能够干涉了,索性散尽家财最后在官家心中留下一个好名声。

    “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这是弟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草民为商这数十年也是如此行事。”陈子美笑意盎然的说道。

    孩子做官,父亲经商,就有问题,父亲做官,儿子做商就没问题,这奇怪的大宋官场的逻辑,却折射出了大宋的价值观。

    士农工商,商最次,是为贱业。

    “这船坞你且收着,这眼看着才看到回头钱,你心里能舍得?”赵桓拒绝了陈子美的提议,将陈子美的札子打了回去,他有自己的打算。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所有的船坞之事都依靠津口市舶司,肯定会出问题。

    同样,他也需要陈子美作为一个表率,只有他挣钱了,其他人才能跟着投入海贸。

    这和放牧一个道理,把领头羊吃了,谁带着羊群跑?


………………………………

第六百九十三章 我宋之吕尚也

    陈家,作为从赵桓登基以来,就不断支持他的巨贾,而且所作所为,皆不吝钱财。

    不管是在收复大同府之后,担心官家没有银钱封赏军卒,由陈冲认捐的一千万缗,还是河东路常平仓被流匪和地主洗劫一空,陈家出资两千万帮助河东百姓春耕。

    而到平州运粮的过程中,陈家一直积极的从中联合,在当时赵佶在临安复政的政治环境下,依旧组织了一大批义商,驰援平州。

    甚至被赵佶打劫过,不过童贯自己落水,导致失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