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振兴攻略-第2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纲面带犹豫的说道:“仅有两荆水师去筑堤了,其他府兵暂时未动。”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为何不动?”赵桓疑惑的看着李纲。


………………………………

第七百零六章 官家的成长

    赵桓这个问题,才是李纲想问的问题,为什么要军卒救灾…

    “各州府官员都对这条调令很有意见,各地府兵还是不动为妙,否则这原来还只是水患,就得加上兵灾了。”李纲擦了擦额头的汗提醒官家说道:“不是什么兵,都是岳飞的河间军冻死不拆屋,不是韩世忠的山海军对百姓秋毫无犯…”

    “两荆水军乃是宗少卿和杨幺亲手训练,这军纪是按着岳将军那一套来的,自然可以去救灾。臣就派了两荆水军去了。”

    赵桓紧蹙的眉头才舒展了一些,他看到的大宋军队,是什么样的?

    令行禁止,军纪严明,作风优良。

    但是大宋的军卒眼下,除了河间军和山海军能做到如此,其他的不比流匪好到哪里去。

    赵桓才意识到军民鱼水情,也只能出现在后世,眼下这个时间节点,百姓看军卒如同看流匪,几无差别。

    “是朕想当然了。”赵桓无奈的说道,但是筑堤之事,总得要做,军卒的军纪无法保证不扰民,甚至有可能会扰乱本就混乱的灾民。

    “臣建议调集各地民夫,由工赈院牵头,先把灾区的堤坝重铸起来,同时督促各地府官,把百姓们调动起来。还有红巾军可堪一用。”李纲解释着。

    他反对了官家的政论,拿不出更合适的方案,那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宋宰执。

    “红巾军?”赵桓的脑海里复现的是韩宋红巾军,这不是应该到了元末明初才会有的军卒吗?

    李纲看着官家脸上的疑惑说道:“金人屠掠河东、河北两路大部分州郡,两河民众组成忠义民兵,纷纷反抗,袭扰金人军寨行军,河东、河北百姓以红巾为号,号红巾军。”

    【历史事件提醒:元末明初红巾军起义,口号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其首领韩山童自称乃是宋徽宗赵佶的八世孙,其三路军卒北伐,其军卒也多是北地军民。西路军甚至攻破了元上都,转战至辽阳等地,沉重的打击了元军士气。】

    【红巾军由来已久,自金人南下之时,就已然存在。】

    赵桓这才想起来,在太原、大同、锦州、辽阳等地,他多次见到了大宋军卒们,臂膊上的红巾,也有的带在了顿项上,本来他以为是在辨识敌我。

    感情,他们的这个背后,还有红巾军这件事。

    “那就调集一下各地红巾义军,前往灾区,所需粮草一应国帑、内帑交付。”赵桓点头说道。

    “红巾军不要粮,已经在路上了。”李纲笑着说道:“都是自发的,今年河东、河北两路丰收,百姓手里有粮食,秋耕谷豆之后,各地红巾组织起来,前往了灾区救灾了。”

    赵桓看着李纲,眼神里带着满意,大宋养士一百六十载,养了一群废物,大宋苛刻了百姓一百六十年,一处有难,八方支援。

    赵桓总觉得自己对文臣们有偏见,这不好,但是有时候这些事,一件件发生,他觉得自己的偏见越来越深了。

    他点头说道:“好事。”

    李纲看着官家的脸色,犹豫的说道:“潭州被起事的百姓给攻破了,潭州知府刘安道被杀了。”

    “两江各路,群盗蜂起,大者攻犯城邑,小者延蔓岩谷,多者万计,少者屯聚。攻破潭州号天王,攻破建宁者名索弥勒,为至不可胜数。”

    “声势骇然,已经有数个州府被围攻,其号称,天王出世,弥勒下生,生黎民,济苍生。”

    李纲小心的看了一眼官家,这有人造反了,可是官家的脸上居然是一副哭笑不得的表情。

    “他们都说朕是阎王爷转世,自己倒是给自己按了个好名头。”赵桓无奈的说道。

    他担心的就是这个,有些人心思不定,连累着百姓跟着遭殃。

    赵桓看了一眼身后的忠魂铭,摇头说道:“范汝为的水师也训练一阵了,让范汝为去,他本身就是义军出身,能招安,就招安,眼下以救灾为主。”

    “灾害去了,这起事之人,自然没有了根脚,也就消停了。”

    李纲俯首朗声说道:“官家英明。”

    李纲最担心的就是大宋皇帝听闻造反,派出精兵悍将去平叛,他是见识过大宋军卒令行禁止的模样,这要是下了十抽一杀令,江南的百姓又得遭殃。

    当初太上皇在江南大造杀戮,有什么用吗?

    反而成为了百姓们造反的理由。

    太上皇薄情寡恩,留下了不好的名声,赵构在江南也没少搜刮,杜充的都搞了万万缗的财资,赵构该弄了多少钱?

    江南再次造反,只要有人擅动,那就是必然的事实。

    赵桓看着李纲的担心的模样,就是摇头失笑,自己不是刚到大宋那个手足无措的皇帝了。

    他笑着说道:“朕明白李太宰的担心,百姓蒙昧,有些百姓甚至连大宋换了皇帝都不知道,朕对他们有耐心。只要范汝为进了两江,宣扬招安,再兴以教化。”

    “江南之事,其实本质上是水患引起的人心浮动,解决这水患才是平定祸乱之根本。”

    李纲深深的舒了一口气,自己的官家在燕京这多半年,显然更稳重了许多。

    “官家,崇德王来了。”李纲终于把遗留朝政中的一件,汇报给了官家。

    “他不在倭国好好当他的崇德王,跑我汴京干啥?鸟羽上皇把他撵出来了?”赵桓惊讶的问道。

    “官家下令申斥,这个笨蛋羽翼尚未丰满,就跟鸟羽上皇吵吵起来了,然后鸟羽上皇联合其他人把他架空了,他算是跑到汴京避难了。”李纲也是哭笑不得的说道。

    赵桓回过味来,臣属国国主被赶下了台,能跑到汴京来,也算是造化了。

    “他想请兵三千,回倭国平叛。”李纲小心的说道。

    赵桓摇头,说道:“你既然都说他是个笨蛋了,朕再给他三千兵马,朕岂不是也是笨蛋了?把朕这三千人再折进去?”

    “明年吧,朕让人带兵去,去问问这个鸟羽,他到底长了几个胆子,敢收留金人!”


………………………………

第七百零七章 有人想让自己挪挪地方?

    李纲拿出了崇德王的札子,让赵桓亲自批复。

    赵桓打开崇德王的札子,笑着说道:“这汉字写的倒是周正。”

    “在倭国,学习汉字是一项比较风雅之事,而且多为勋贵所把持,百姓少有机会涉猎。年号也多取用诗经。”李纲乐呵呵的说道。

    赵桓想了想在札子上写道:“汝思屁饱腹?”

    “这样是不是不太文雅?”赵桓写完之后,略微有些后悔,但是在札子里,崇德王一直反复强调,只要三千精兵就可以帮他复位。

    这不是在想屁吃,是在作甚?

    李纲伸着脑袋看了看,摇头说道:“不入起居注不归正史。”

    赵英立刻会意,嘱咐左史,右史不乱乱说。

    赵桓之所以如此不文雅的拒绝倭国的崇德王,完全是因为倭国最近一直在惹赵桓生气,以为孤悬海外,就能躲得过大宋兵锋?

    而且,最主要的一点,赵桓以己度人。

    作为一个皇帝,在大义上占了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面对政变,崇德王的表现可以用废物来形容。

    当初赵楷兵变,赵桓初来乍到,连赵英都不怎么认识的情况下,照样全面胜利。

    崇德王并非没有沈从那样的人物,平清盛就是一名悍将。

    大皇帝系统可是介绍过平清盛的能力。

    平清盛是倭国权力中心,由天皇转向武士的开启者,同样是一个狠辣的独裁者。

    平清盛活的时候,平氏家族繁荣,多数基于此人个人非凡的能力,但是此人一死,整个平氏王朝瞬间崩塌,盛极一时的平氏家族即可敲响了丧钟。

    这样一个狠辣的人物,要是用好了,别说一个飞鸟上皇,就是他们源氏一家子加起来,都不是此人的对手。

    所以,赵桓才不会给这样一个蠢货三千大宋精兵,他的失败,并不是失败在没有军卒支持之上,而是他个人能力上,太过优柔寡断了些。

    赵桓行至文德殿,终于看到了辛苦操劳了多半年的李清照,李清照行了个礼,笑着说道:“官家经年未见,又俊朗了几分。”

    “李宫正辛苦。”赵桓笑着让李清照起来,李清照这多半年的操劳,饱受非议,赵桓也准备等江南水患平定之后,就把李清照从商部的事情里摘出来。

    省的那些大宋朝臣们,一天到晚的阴阳怪气。

    赵桓和朝臣们商议着大宋水患的治理。

    赵桓也放了心,自己不在的时候,大宋这架机器,也没有停止运转,各地救灾的善民和载满粮食的船只、车驾已经在燕汴驰道和津口海线上驰骋起来。

    “外面下雨了?”赵桓忽然问道。

    赵英一愣,一阵风的跑了出去又跑了回来,说道:“官家料事如神,外面果然下雨了。”

    “屁的料事如神!这雨水都滴到朕的御案上了!”赵桓指着已经被打湿的御案不可思议的说道。

    “官家久不在京中,这宫室一直未曾打理。”李清照略微有些无奈的说道。

    修缮宫殿,需要国帑或者内帑出钱。

    大宋皇帝打仗要钱、修建驰道要钱、津口船坞造船也要钱,李清照和李纲说了几次汴京宫殿需要修缮之事,都被户部侍郎郑望之以官家不在京中,待到国帑宽裕再言给推脱掉了。

    没成想,官家这回京的第一次朝政,居然漏雨了。

    这也不是大宋朝第一次文德殿漏雨了。

    赵桓颇为无奈,大宋皇帝,过得委屈。

    大宋的皇宫是整个封建王朝中,占地面积最小,装修最为简陋的皇宫,宫室数量也比较少。

    赵桓的西华门外,就是尚膳楼大大的酒字招牌,赵桓在延福宫就能直接看到尚膳楼的那个巨大的牌坊。

    站在文华楼上,更是能把整个汴京皇宫一眼看到头。

    当初赵祯,也就是宋仁宗时期,国泰民安,国帑充足的时候,赵祯就跟臣子们商量着扩建一下皇宫之事,最后不了了之。

    而赵祯想要修缮宫殿的原因,其实就是以为文德殿漏雨,打湿了他的札子,让他无法批复。

    赵桓看着面前的札子,再看看户部侍郎郑望之,问道:“郑少卿你怎么看?”

    郑望之赶忙出列俯首说道:“官家,臣听闻官家从沈州回京,就着手差人打扫宫室,修缮宫殿,涂漆挂灯,派人前来修缮文德殿时,被亲从官以机密为由给拦住了。”

    “程褚。”赵桓看着站在最末尾的程褚大声的问道。

    程褚一脸难色的左右环视了一圈,最后说道:“官家,正如郑少卿所言,官家曾言文德殿之机要,未有官家诏敕,不可擅自靠近。”

    赵桓脸上露出了玩味的笑容,自己这第一天回朝,就出了这么一档子事,最后程褚背锅。

    这群朝臣开始了。

    程褚是一个心思极为周密的人,当初沈从还是上一指挥使的时候,沈从去抓捕大间隙邓圭的时候,就被金人的细作以李纲的性命为威胁,意图搅乱局面。

    而解决那次危急的正式心思周密的程褚,一马当先,悄无声息的上到房顶,一箭要了那细作的性命。

    赵桓对这件事记忆十分深刻,所以,此时程褚所说的话,他一万个不信。

    哪怕是郑望之真的派了人来文德殿修宫殿,被程褚阻拦,他相信程褚也会爬上房顶,亲自把这宫殿修缮好。

    而程褚的这个回答,让赵桓极度不满。

    “官家,要不要挪挪地方,这都漏雨了。”赵英试着劝说着歪着身子靠在撵座上的官家,这漏雨的地方,札子堆在那,还怎么处理朝政?

    “不忙。”赵桓伸手止住了赵英想搬桌子的动作,玩味的说道:“朕是皇帝,挪挪位置去做太上皇吗?”

    “官家恕罪,老臣失言。”赵英稍微一琢磨,吓得就是一个马趴,赶忙跪在地上请罪。

    赵桓让赵英起来,他这番阴阳怪气,自然不是针对赵英说的。

    他巡视了一圈朝臣们,自己多半年没在京城,胆肥了不少。

    赵桓就这样待在滴着雨的御案上,完成了自己回京的第一次朝议,整个过程因为这雨水滴落的声音,凝重了数分。

    “退朝!”赵英大声的喊着,朝臣们三三两两散去。

    而赵桓看着程褚,这个心思甚是周密之人,别人退朝之后,独自留在了文德殿内。

    “程指挥,这雨落得准呀,正好落在御案上,你说巧不巧?”赵桓一脸玩味的说道。

    整个文德殿其他位置不漏雨,恰好漏雨漏在了自己的面前,实在是太巧了。

    “官家,这文德殿是臣派了亲从官盯着修的,当时只注意保护机要,未曾想到他们在这上面动手。”程褚也是一脸无奈的说道。

    “你为何在殿上说你阻止了他们不让他们修缮宫殿呢?”赵桓盯着程褚问道。


………………………………

第七百零八章 都是演技派

    程褚脸色有些难看,他俯首说道:“臣会查清楚的。”

    “这不是你的罪过,你在殿上揽到自己身上,为何如此?”赵桓看着程褚依旧咬着这个问题不松口。

    而程褚略微疑惑的看了一眼官家,这文臣犯了错,武将背锅,这不是大宋朝的常态吗?

    怎么官家一直追着问,不松口呢?

    “官家,国丈之事。”赵英小心的提醒了一下官家旧事,朱琏的父亲朱伯材被赶出朝堂才几个月而已。

    “朕知道。朕就想问问程褚怎么想的。”赵桓看着程褚,说道:“你是亲从官,从属内侍省,属于内廷,你为何要担这个责?”

    “臣知错了。”程褚俯首说道,程褚这才知道自己犯错了,他让官家陷入了被动之中。

    赵桓终于重重的吐了一口气,看着程褚气不打一处来。

    当时的情况下,若是程褚不接这口锅,赵桓发脾气的话都准备好了,彻查到底之后的结果,郑望之自然吃不了兜着走。

    这厮在大宋节节胜利之事,就大肆鼓吹过一次议和之事。

    而肃王、景王谋反之案中,多多少少有此人的身影在,只不过没有直接的证据。

    肃王全家到底为何吊死中厅,到现在都是一桩悬而未决之事,赵桓一直想找出幕后那个拥有如此巨大能量的人。

    程褚按照惯例担责,无形中,打乱了赵桓肃清朝宇的步伐。

    赵桓靠在撵座上,看着程褚一脸惶恐的模样,也知道程褚按着惯例做事恨踢不成钢的说道:“你呀,既然担了这责,朕就得罚你。这样吧,罚俸半年好了。”

    “其实这样也好,你把这件事记在心里,安排亲从官彻查此事,不放过背后的任何一条线索,朕要查的东西,不仅仅是郑望之。把之前肃王、景王谋反,和这个案子并立起来去查。”

    程褚并不是个蠢笨的人,赵桓这句等同于明示的话,程褚自然知道官家对于前不久肃王之事,并未放下。

    罚俸半年,并不是一个很轻松的惩罚,至少对于程褚这个光棍汉来说,他想娶亲至少得半年以后了。

    “谢官家仁善。”程褚俯首谢恩的说道。

    他还以为自己这个五品的指挥使已经保不住了,没成想官家发的脾气大,却没有直接把他的职革了。

    这不是仁善,又是什么?

    赵桓眼神示意了一下赵英,想要马儿跑,又不让马吃草,这不是赵桓的作风,这个时候,皇帝身边第一狗腿子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赵英疑惑的看着官家,这个眼神他没看懂,不过他稍微琢磨了下,就跟着程褚走出了文德殿。

    “程指挥留步。”赵英那鬼魅般的速度,话音未落,就已经飘到了程褚的身旁。

    程褚慌忙见礼说道:“见过赵都知。”

    赵英一边慢慢往前走,一边和程褚说道:“听说家中老母最近生病了?罚俸半年,这半年不好捱吧。”

    “都知明鉴,这罚俸半年,母亲的病……”程褚的脸色带着极度的为难和一些不堪。

    按理说穷文富武,能练的起武的家庭都是富贵人家,但也不尽然,比如岳飞家境就很普通,程褚家里也很普通。

    当初沈从劝其读书。

    在大宋这环境里,读书才是最好的出路,读不起书才走上了贼配军的路子。

    “程指挥,官家让我来,自然是听说了你的事,这是五百银元的钱引,到各处大宋钱庄都可兑换,可应付这半年家中的开销。”赵英掏出了一张钱引,笑着说道。

    赵英觉得自己这次没会错意,官家的意思就是表面上惩罚程褚,背地里让他补偿。

    程褚母亲生病之事,还是李清照写信给官家的时候提过一次,他不晓得官家是否放在心上,但是他记住了,并且把这事用来收买人心。

    “官家仁善。”程褚最后还是收下了这张钱引,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他不愿意为了些许钱财,做些失节之事。

    赵英乐呵呵的拍了拍程褚的肩膀说道:“还有啊,程褚,官家刚才反复追问你为何担这个责。”

    “其实就是想告诉你,你的背后站着的是咱大宋的皇帝,是咱大宋的天,没什么怕不怕的,怕他个郑望之作甚!”

    程褚略微疑惑的说道:“朱国丈之事……”

    “那也是外臣,你不懂这个弯弯绕绕,且听我慢慢跟你说道此事。”赵英絮絮叨叨的跟程褚这个大头兵,普及了一下为何朱伯材是外臣,而他程褚是个内臣的理由。

    “我明白了,感谢赵都知不吝指点。”程褚这才恍然大悟,他这个指挥使,原来是内臣,而不是他一直以为的外臣。

    “那是自然,你这个俸禄是内帑出的,又不是国帑给的,凭什么算外臣!”赵英一脸的理所应当的说道,他忽然左右看了看,四下无人,小心的说道:“官家对肃王之死耿耿于怀,偶尔夜不能寐,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官家让你查的不仅仅是漏水,是想让你查一查是谁想让官家挪挪地方。你可明白?”赵英的声音很小也很急切,说完即飘然而去。

    程褚瞪着眼睛,他还以为在朝堂上,赵英说的挪挪地方是失言,这才回过味来,怕是赵英当时在朝堂上,故意这么说的。

    “沈从这厮,劝我读书,自己跑到北地带兵打仗好不快活,把我留在朝堂,这朝堂都是些什么妖魔鬼怪呀!我一个大粗人,太难了。不成,我也要劝人读书。”程褚嘟嘟囔囔的走了。

    赵桓看着眉开眼笑的赵英,气不打一处来的说道:“你还笑得出来,本来漏雨,仁宗朝的时候也漏过,多大点事,你一句挪挪地方,反而激的内廷外廷纠葛。”

    “把你那些内廷外廷的斗的劲儿,收一收。你这演技差点把朕给诓骗了。”

    赵英略有些惊讶的问道:“官家恕罪,臣也是在为官家分忧,这个人必然是要找出来的。官家是怎么看出来臣是故意那么说的?”

    “朕起初也只是有点起疑,你一天到晚那副守财奴的模样,今天让你掏钱,你还乐呵呵的,朕才确定了。”赵桓看着赵英,这家伙演技是跟宇文虚中进修的?

    “这么明显吗?”赵英哑然的问道。

    “还有程褚母亲病重之事,你且带朕去慰问一番。”赵桓忽然想起了程褚母亲病重之事,赶忙说道。

    赵英这次是真的带上了惊讶,当初李清照就说了一次,官家居然记在了心里,他俯首说道:“官家之仁善,天地可鉴。”

    “少拍点马匹。”赵桓摇头说道。

    他始终对赵楷六千亲事官进宫之事,谨记于心。

    谁掌控了宫廷守备军,谁就拥有话语权。

    这也是历史的教训,唐朝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


………………………………

第七百零九章 群雁乘风却云霄

    从最开始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中,就可以看出这一基本事实。

    对于皇帝来说,看家护院的若不是自己真的信得过的人,那很有可能睡觉、划船、吃饭的时候,突然窜出个尉迟恭来,告诉自己太子谋反了!

    在玄武门之变中,有人看到了李建成毒杀李世民,有人看到了李渊诏敕罢黜了李世民的秦王爵,有人看到了李渊解除了李世民的兵权,并且将李世民的兵权交给了李元吉,给出的理由是李元吉要去抗击突厥。

    但是赵桓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反复咀嚼之后,反过味儿来,仔细思量之后,心中产生了一个疑惑。

    尉迟恭,是怎么未曾奉诏出现在宫内的海池之上的?

    李建成也好、李元吉也罢,他们其实都不是李世民的最终目的,只有李渊才是。

    这一胜负手,就是尉迟恭。

    尉迟恭出现在了后宫海池的船上,并且【请求】李渊颁布亲笔敕令,令各军统一接受李世民的调遣。

    尉迟恭到底是怎么进的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