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振兴攻略-第2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尉迟恭出现在了后宫海池的船上,并且【请求】李渊颁布亲笔敕令,令各军统一接受李世民的调遣。

    尉迟恭到底是怎么进的宫?

    赵桓在浩渺如烟的历史长河里,找到了一个人,名为常何。

    常何时任监门卫左右翊中郎将,担任的恰好就是玄武门守备军将,他在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前一夜,悄无声息的给玄武门的门合页上涂油,防止玄武门打开之时的声音,惊动其他人。

    次日清晨,李建成和李元吉踏入玄武门之时,这场宫斗其实已经有了结果。

    而玄武门之变,在盛唐,一共发生了四次。

    分别是李世民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李渊退位。

    张柬之杀死张易之、张昌宗逼武则天退位。

    李崇俊杀死武三思、武崇训并意欲杀死韦皇后、安乐公主逼李显退位。

    李隆基、太平公主杀死韦皇后、安乐公主扶李旦上位。

    这四次之中,只有李崇俊失败了。

    李崇俊在起事的时候,没有第一时间占领玄武门,被韦皇后捷足先登,登上了玄武门城头,镇臂高呼,号令军卒奋勇抵抗。

    而在李隆基之后,大唐皇室却变得疲软无力,各种宦官作乱,其中的缘由,正是负责皇宫守备的军卒,由唐十六卫变成了神策军,而神策军的直属领导,正是宦官。

    神策军的领导权握在宦官手中,这样就使得神策军与宦官集团紧密的贴合在了一起。

    自唐穆宗以后,唐朝共有九帝,其中,除敬宗、哀帝外,其余七位,均为宦官所立。

    宦官集团之所以能掌握皇帝的生、死、废立大权,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掌握神策军兵权,以神策军为工具控制皇权。

    唐朝的宦官钳制天子和明朝的宦官乱政,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其最大的区别,就是明朝的宦官,皇帝说让他们死,宦官绝对没办法见到第二天的太阳,甚至有可能自杀谢罪,省的污了主人的房舍。

    而在唐朝,宦官们不想让皇帝见到明天的太阳,只需要伪造的讣告,再立一位就是。

    赵桓在完整了这一段历史之后,才会做出对程褚恩威并施的举动来。

    正因为以程褚为首的亲从官,控制着东掖门、崇德门两宫门的守备。

    当初赵楷入宫走的是东掖门。

    当初李纲处理八门进京的勋贵的时候,让学子们堵了崇德门。

    而现在,赵桓回到汴京,就闻到了一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味道,此时的程褚不管犯了多大的错误,只要他还是忠于自己,那就可以被原谅。

    而程褚的忠诚度完全没有问题,高达91点。

    岳飞是厉害,可是他不能从河套飞到汴京,来保护自己的安全。

    赵桓搓着手,呆坐在文德殿的撵座上,看着面前已经不再滴水的御案发呆,到底是谁在做这些事?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他虽然不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做的多么出色,但是接连收复了燕云十六州、河套、辽东的自己,武功上,应该算是历代大宋皇帝里排的上第二的皇帝了。

    而文治上,赵桓也没有一股脑打翻他那个废物太上皇的贡献,不管是图画院,还是蔡京的学改,以及官考,赵桓都没有弃之不用。

    甚至在文治上,整合了应天、白鹿书院等,成为了大宋的新的国子监,并且积极安排那些无业学子,在军卒中充当扫盲先锋,教军卒和乡野百姓识字。

    赵桓觉得自己文治武功上,都没有太过亏钱大宋的任何一个人。

    他也在忠魂铭前,自我反省过自己是否行为出现差池,是否对得起他们。

    结果自然是行无差错。

    “到底是谁?”这是盘亘在赵桓心头的一个问题,他忽然站了起来说道:“赵英,去艮岳宫,告诉太上皇,朕要去看他。”

    赵英略微紧蹙着眉头说道:“说起太上皇,刚才李宫正在跟臣交接宫内事物的时候,说自从出了景王、肃王之事之后,他就再未曾踏出过宫门一步,说是病了,可太医院说太上皇未曾生病,无法用药。”

    赵桓稍一思忖,无奈摇头苦笑道:“朕都把禁足令给解了,他倒是自己把自己禁足了。”

    “李宫正刚才来过了?”赵桓这才反应过来,愣愣的盯着宫门问道。

    赵英点头:“是,李宫正看官家眉蹙思忖,就没有打扰官家,离开了。”

    “那就去看看生病的太上皇吧。”赵桓有点不放心的嘱咐着,起驾前往了艮岳宫。

    艮岳宫是赵佶倾尽全力修建的宫室,生生的在汴京城里堆砌了一座假山宫殿来。

    汴京附近平皋千里,无崇山峻岭,少洪流巨浸。

    而赵佶认为帝王或神灵皆非形胜不居,所以对寿山艮岳的景观设置极为重视。

    赵佶取天下瑰奇特异之灵石,移南方艳美珍奇之花木,设雕阑曲槛,葺亭台楼阁,以生辰纲为名,掠夺大宋财富,购置山石,日积月累,历十数年时间,使寿山艮岳宫成为了整个汴京,也是整个大宋三百载,最繁华的苑囿。

    赵桓走进去就看花了眼,人工渠、荷花、瀑布、奇俊山林、走兽飞禽、应有尽有。

    群雁飞鸣乘风却云霄之景,让人叹为观止。

    他走到万岁山之前,看着赵佶亲笔手书的瘦金体的御制记文。无奈的摇头说道:“奢侈,是真的奢侈。”

    “要不在燕京搭一个?内帑出钱。”赵英看着官家眼中的艳羡,小声的问道。

    “滚!朕又不是无道昏君。”赵桓踹了一脚赵英,笑骂着说道。

    这艮岳再搭一个,岂不是正中了那句【亡宋者石】的箴言吗?

    赵桓的燕京皇宫最奢侈的就是铺了满地的金砖,还是工赈监赚来的,起的宫室的木头都是铆榫拼合料,并非整料,就是为了省钱。

    “陛下来了?快快快,去泡茶!”赵佶大老远就从宫室里跑了出来,鞋子都跑掉了一只。


………………………………

第七百一十章 一个不该出现的名字

    “把老拙的龙团胜雪拿出来!快点!”赵佶踹了一脚仆人,看着自己愈发英武的儿子,满是唏嘘。

    “长大了,长大了呀。”赵佶不胜唏嘘的迎着赵桓走进了艮岳宫,并且自己做到了偏座上,将主座让给了赵桓。

    这是礼法,天地君亲师,君在前,亲在后。

    而天地君亲师的思想,起源于《国语》,而国语是春秋时,左丘明所书写的一本关于朝聘、宴飨、讽谏、辩说等,各国贵族的行为规范手册。

    在东西汉朝就已经普遍存在,到了明清时候发展到了鼎盛。

    所以,赵桓坐在首位乃是礼,尤其是赵佶这个太上皇的身份如此敏感的情况下,他自然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

    赵桓精气神都很充沛的赵佶,笑着说道:“朕听说太上皇染了病,待在艮岳宫里闭门不出已经两三个月了,看太上皇的气色,似乎是依已然痊愈了?”

    “而且看着宫里的样子,也不太想生病能摆的出的阵仗呀。”

    赵佶说到这个,就是一阵叹气,说道:“不瞒陛下,我也就没生病,肃王、景王大逆不道,心怀二志其罪当诛,死就死了,倒不至于悲愤成疾。”

    果然是赵佶啊。

    这个家伙就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者,只要是自己过得日子好,其他的都无所谓。

    赵佶摇头苦笑着说道:“就是整日里,有人在老拙耳边叨叨着复政之事,叨叨的我心慌啊,陛下又不在京城,我这就躲起来,落个清静。”

    “这是当初唠叨我复政的几个文人墨客的名字,老拙听说陛下回京了,正准备把这名单交给陛下,陛下就来了。”

    “哦?”赵桓接过了札子,翻看了两眼,不动声色的合上了札子,说道:“为何上皇早知道有怀有不臣之心的人,为何不早日把这名单送到朕这里来呢?”

    “陛下再看看。”赵佶指着札子无奈说道。

    赵桓看到了一个人名,终于知道了为何赵佶不愿意差人送信了。

    赵佶身边都是赵桓的亲从官,但是赵桓却不在京中,他怕这份名单泄露出去,落到有心人的手里,他自己就有了危险。

    有任何危险的事,都不会去做,这就是那个在金人逞凶南下时候,匆匆离开汴京的赵佶。

    一点都没变。

    而这个名单上,有一个人的名字,的确是让人心里犯嘀咕,这宫人是不是值得信任。

    那就是赵明诚。

    赵明诚,是李清照原来的夫君。

    机缘巧合之下,赵桓主持了两个人离婚的案子,并且因为赵英对圣意的体会,出现了稍许的偏差,导致事情向着另外的角度发展了。

    时至今日,误会也好,真心也罢,李清照都愈发的重要起来。

    而李清照现在的身份,是尚宫局宫正,商部的侍郎,这两个都是要害的职务,再加上李清照被文官们天天阴阳怪气龙漦(chi)易貌,赵佶不信任宫人,也实属正常。

    “陛下把这事解决了,老拙才好放心出宫。总有些人痴心妄想,也不看看现在的局势,真是鬼迷心窍了。”赵佶叹气的说道,赵桓不禁他的足,他自己禁自己。

    现在赵桓手里的力量,比当初从云中路归来时候,更加强盛数分,他当初坐拥二十万禁军六千万国帑,都被赵桓不明不白的收拾掉了。

    这要是真的复政,岂不是第二天就得坠江?他嫌自己命长了,复政?

    他可是知道赵桓当初有杀他的打算,只不过被大义所束缚,眼下能归京之后,到艮岳看他一眼,已经实属不易了。

    “把这名单交给程褚,好生调查一下。”赵桓将名单交给了赵英,认真的嘱咐着,事涉李清照,就不得不小心些。

    赵英打开了看了一眼,表情骇然的合上了札子。

    “不要故作模样,口风紧一些,动作小一点。”赵桓站了起来,说道:“朕也不在这里打扰太上皇的雅兴了,这就先走了,回头从太医院支取些补身子的药材,这一天到晚这么多美女,身体怎么能吃得消?”

    艮岳宫的正中间是一个巨大的温泉池,里面泡着数个褪去衣物一身薄纱的宫女,这白花花的肉条,一条条的得有十来个。

    这就是赵桓口中的阵仗,这家伙,果然是个色中饿鬼,这还没到晚上呢,夜宵都准备好了。

    赵桓上下打量了下赵佶,这家伙,生儿子倒是大宋皇帝中位列榜首之人。

    很符合他末代皇帝的身份,荒淫无道。

    “谢陛下赏赐。”赵佶嘿嘿的笑道,他禁足自己,可没亏待自己的意思,这一屋子的美女,还是当初李师师在的时候,给他置办的。

    “走了。”赵桓无奈的摇头,离开了奢靡的艮岳宫。

    赵佶朗声俯首说道:“老拙恭送陛下。”

    赵桓乘坐大撵,对着赵英嘱咐着,生怕他这次理解错了自己的意思,别再把事办砸了。

    “你让程褚盯着点赵明诚,看看他掺和到了什么地步,是收了人钱财办事,还是另有所图,另外一个,你也打探一下李宫正的口风,看看她是个什么意见。”

    “若是这赵明诚是因为愚蠢,贪财就流放他到岭南,眼不见心不烦,若是因为心怀不臣,你亲自出手,就让他干干净净的消失,你懂朕的意思吧,不要留下手脚和痕迹,就当没这回事。”

    “这件事,办干净点。”赵桓仔细的叮嘱着。

    赵英劝着官家说道:“臣觉得这事和李宫正应该没啥关系,应该是有人刻意为之。李宫正把持宫正之要务,又是丙殿昌储,教导皇子,又外掌商部,上言说宫正是则天皇后再世的札子,也不老少了。”

    “赵明诚又是个无胆蠢货,臣觉得他怕是受了人蛊惑了。其目的就是拉李宫正下水罢了。”

    赵桓连连点头,赵英领回自己的意思就行,李清照的忠心值也高达90点,这要是在自己背后生乱,自己这破系统还能用吗?

    “官家,官家!朱贵妃殿里,出事了!”一个宫人慌不择路的冲了过来。

    赵英一马当先窜了出去,挡住了横冲直撞的宫人,手一带一推,把人推出了老远。

    “宫里的规矩都不懂,禀报之后,去内侍省领二十丈。”赵英挡在了赵桓的面前,这要是个刺客,冲到如此距离,坐在大撵身上的赵桓怕是会有危险。

    这宫人连忙趴在地上,喊道:“小人知错了。官家,延福宫出事了!闹鬼了!”

    “闹鬼了?”赵桓一脸迷茫的看着赵英,这又是哪一出?

    难道是有人准备给自己玩一出当初的巫蛊之祸吗?


………………………………

第七百一十一章 太岁头上动土!

    赵桓急匆匆的让座撵赶往延福宫的途中,也细细品味了一下这番闹鬼事件的经过。

    此次回京之后,赵桓虽然没有与朱琏同行,但是朱琏也没耽误多久,就从燕京出发,回到了汴京。

    因为赵桓去祈天台祈福,去忠魂铭前悼念,他回到宫中的时间,反而在落后于朱琏。

    朱琏回到宫中,仆人四散开来打扫,赵桓在殿上朝议之时,天色大雨滂沱,电闪雷鸣。

    然后有一名宫人惊叫着有鬼,有胆子壮的人,就跟着那名宫人行至汇英楼的院墙处,果然看到了鬼。

    一口深井旁边,有几个身着完全不是大宋的衣物的几个宫女,正在往深井里扔着一个挣扎着的女子。

    而这些宫女,约有十数人看到了。

    那名禀报的宦官,满脸惊慌的说道:“闻讯赶来的亲从官,哪里能容得了歹人在我大宋皇宫作乱?手中朴刀武的虎虎生声,箭矢带着尖鸣,射向了这群来历不明的宫人们!”

    “说时迟,那时快!”

    “朴刀和箭镞射到那些宫女身上,直接穿了过去!撞在了井口上,发出了砰砰的响声!此时天空划过了一道漫了半个天的啸雷,这几个宫女掩着嘴角一笑,身影就淡淡的消失了。”

    赵桓疑惑的看了一眼赵英,说道:“这宦官未进宫的时候,是个说书的?”

    “官家圣明。”赵英看了一眼这个宫人,这个宫人还真是个说书的人。

    “讲的不错。”赵桓点了点头,延福宫已然到了。

    朱琏抱着赵谌看到赵桓进来,神情甚是紧张的请了个安,说道:“官家万安。”

    “让当时在场的人都过来,朕要亲自过问。”赵桓坐在了主座上,面色极为严肃的说道。

    “官家,臣妾当时也在场。”朱琏站了出来,脸上挂着迷茫和掩饰不住的恐惧。

    赵桓支着脑袋,听清楚了朱琏的叙述,讲的不如那个出身说书人的宦官,但关键的地方都一样。

    刀剑无法伤其分毫、平白无故消失的无影无踪的白色人影。

    赵桓用力的揉了揉太阳穴,问道:“也就是说,有数十人看到了这些宫女,有数十人看到了宫女们刀枪不入,并且凭空消失了?”

    赵桓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在来到延福宫之前,他还以为又是一出巫蛊之祸。

    汉武帝的巫蛊之祸,弄的父子反目成仇,最后以刘据和卫子夫的死结束。

    而后汉武帝经过了深入的调查之后,才发现了这巫蛊之祸,却是有人刻意构陷。

    本来还以为是有人在故弄玄虚,或者几个人目睹,将树叶之类看成了人影,毕竟大雨滂沱的雨夜,昏暗之下,很容易看错。

    可是这凭空消失是怎么回事?数十人看到又不似作伪。

    这要是搁后世,赵桓还以为是全息影像的新技术突破呢!

    “赵英,你平日跑动的速度极快,可曾听说过一种速度更快的武术吗?”赵桓有些犹豫的问道。

    “臣算是跑得快得了,这轻功乃是打小练出来的,臣自问跑起来没人跑得过臣。”赵英对这个非常有信心,他的速度很快,但是能跑的让人以为凭空消失的功夫,他还真没听说过。

    “奇了怪了。”赵桓歪着脑袋,看着朱琏和亲从官们的惊恐的模样,觉得此事,怕是有古怪。

    赵桓站了起来,有点不信邪的说道:“朕去看看。”

    等到他赶到现场的时候,才发现亲从官们做事还是很靠谱,整个汇英楼周围都被围了起来,旁人不得靠近。

    眼下已经深夜,雨虽然停了,但是天空阴云未散,这汇英楼已然无了灯火,显得更加黝黑。

    汇英楼是赵桓专门腾出来,设立尚宫局的办公地点,赵桓看到汇英楼牌坊上三个字的时候,心中愈发笃定了,绝对是有人在故弄玄虚。

    他来到井口边,探头看下,深邃的洞口下仿佛择人而噬一样,阵阵冷气扑面而来。

    忽然一阵冷风拂过,赵桓浑身打了个冷战,猛的打了个哆嗦。

    “怪渗人的。”赵桓紧了紧衣物,站了起来,一回头。

    差点吓的掉到井里去!

    他的周围赫然出现了几个白乎乎的影子在飘动!

    “护驾!”赵英大声的喊着,站在了赵桓的身前,大声的喊着,张开双手,防止这些白色的影子扑将过来。

    “你起来,腿都打哆嗦了,还装。”赵桓拽开了赵英,兴趣盎然的看着这白乎乎的影子。

    这哪里是什么前朝宫女,哪里是什么人影,只是反光罢了。

    赵桓用手捞了一把,赵英抓着官家的手臂说道:“官家,碰不得呀!”

    “蜃景罢了。”赵桓无奈的摇头,故作镇定的说道。

    他刚才低着头看着井里,一回头,旁边几团白影晃来晃去,也委实被吓了一跳,不过很快他就镇定下来,如果连他都慌了,那这皇宫上上下下必然是人心惶惶。

    强迫自己镇定下来的赵桓,仔细打量这模糊的白影,才发现,这压根就不是什么鬼怪,反而像是反光。

    “四处搜一下,看看哪里反的光。”赵桓明白了发生了什么之后,终于算是淡定下来。

    亲从官们用最快的速度,找到了反光的镜面,汇英楼的宫墙有几段,被涂上了极为光滑的涂料,这井边本来就湿气重,一下雨更是水气弥漫,这镜面墙一反射,打在水汽上,自然是模糊的白影。

    大宋迷信,连孙博都给赵桓举荐过郭京这种方士,遇到这种事自然心慌意乱,往鬼神之上联想,更加不敢妄动。

    赵桓盯着那光滑的墙壁,脸色肃然,闹鬼的事找到了原因,但是赵桓心里却愈发的沉重。

    自己刚回京,就给自己准备了这么一份大礼,精心设计,通过赵佶传话,离间自己和李清照。

    又在汇英楼下设下这么一出闹剧,其目的,不言而喻。

    “去查一下,这段是什么时候修缮涂抹漆料的!”赵桓对着赵英说道。

    不过赵桓对这次的查访,压根不报希望,既然做了这等事,就不会留下手脚给自己查。

    在太岁头上动土,还不把手脚做的干净点,那岂不是找死?


………………………………

第七百一十二章 你见过兰亭集序吗?

    果然不出赵桓所料,赵英的调查,走到户部的时候,就没了结果。

    原因是户部将修缮宫殿之事,扑买给了民间。

    而民间这些修建宫墙之人,则是有活的时候聚在一起,没活的时候,各自谋生,自然是一笔烂账,根本查不清楚。

    程褚是个喜欢刨根问底的人,他经过了周密的调查,也是没有任何的发现,那个涂漆料的工匠,没有几个人熟知,介绍的人,也是说在城外偶遇。

    这件事,没办法查下去了。

    “臣无能。”程褚谢罪的说道,官家给他的几件事,他一件都没办好,这些住在天上的人斗起法来,太过于肆恕

    赵桓笑着摇头说道:“这件事不怪你。”

    “孔端友当初汴京搞小报,做的也是极为周密,最后还不是被你查出来了吗?只要这个人还要动,他就会一定会有安排,有动作就会有破绽。”

    “打猎的时候,猎人和猎物,比拼的就是耐心。”

    “稍安勿躁。”

    程褚仔细品了品,还真是如此,上次孔端友也是神仙开局,那小报搞的,程褚都不知道从何查起,到最后还不是被自己给找到了尾巴,一股脑给抓了出来?

    他想了想说道:“官家果然还是官家,看事情就是透彻,正是如此,臣会小心留意。”

    “你先去办赵明诚的案子,切记动作小一点。”赵桓让程褚下去调查赵明诚,既然闹鬼的事没有进展,就从赵明诚为首的金石学社开始查。

    赵明诚甚是喜欢金石学,金石学就是大宋朝的考古学。

    上次借着赵桓修建燕京的风,赚了不少钱的赵明诚,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门弄了个金石学社。

    社,是大宋的特有一种社会文化。有点像后世大学校园里的学习社、新闻社、舞蹈社、篮球社等等兴趣社团。

    比如岳飞河间军的弓手,大部分都出自弓社。

    因为兴趣爱好而聚集起来结义社文化,是大宋一个很有趣的社会现象,而这个社会现象,最早发端于赵匡胤。

    赵匡胤在陈桥驿,就是被自己结义社的兄弟们黄袍加身的。

    而后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