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振兴攻略-第2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匡胤在陈桥驿,就是被自己结义社的兄弟们黄袍加身的。
而后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解的兵权也是这些结义社的兄弟们,也是上次赵桓御驾亲征离开汴京之后,发动八门进京的勋贵。
岳飞现在身边的中军统制、机要秘书,王贵。就是岳飞的结义社大哥。
这种结义社文化是社会活力的象征,也是社会不安定的源头。
而赵明诚的金石学社,规模很大。
赵英将一本札子放在了御案上,疑惑的说道:“官家,赵明诚因为李太宰批的条子发了一笔小财,但是臣以为这个小财,撑不起这么大的金石学社的摊子。臣专门派人查过了,这个名叫雅堂的金石学社,光社员就有一千三百多名,古玩字画之丰富,堪比观澜阁。”
观澜阁是什么地方?
是岳飞剿匪和李纲商改过程中,挖了大宋河东、河北两路蛀虫数千家,挖来的不可计数的拍卖场。
那是大宋一百六十余年的财富。
赵桓打开札子,虽然这个金石学社的古玩字画的数量,远远逊与观澜阁,但是其质量,却高的出奇,每个月都有一批不知从何而来的极品字画在这金石学社扑买。
赵桓甚至看到了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
“真的假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是被唐太宗带到昭陵里了吗?”赵桓指着这一条扑买名录有些骇然的问道。
这群家伙难不成把唐太宗的坟都给刨了?
赵英瞄了一眼说道:“官家说这个《兰亭修禊》呀。”
“当初唐文帝李世民在洛阳城大战王世充,将其打的节节溃败,而后窦建德前来支援,李世民在虎牢关大破窦建德,王世充看毫无胜机,就选择献上了《兰亭集序》作为买命钱,选择了投降。”
“而后李渊就就饶了王世充一命。而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对这《兰亭集序》甚是喜欢,就命令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冯承素等弘文馆的学士,钩摹数本,赐给大臣。”
“唐文帝之后,《兰亭集序》真品无影无踪,之后就以这《兰亭修禊》为真迹,因为是神龙年间中宗李显在上面盖了个章,所以这也叫神龙本修禊。”
赵桓一脸惊讶的看着赵英,平时不显山不漏水的他,这会儿居然对这兰亭集序和修禊如此了解。
而且唐太宗李世民的这个文帝的谥号,也很过分!
赵桓略微紧皱着眉头,给知名的图文书画盖章,是皇帝的共同爱好吗?这中宗也喜欢戳自己章,越是有名越喜欢戳。
“没看出来,你知道的还挺多的。”赵桓点了点头,对着赵英说道。
赵英笑着回答道:“值钱的东西,臣都清楚,这东西老值钱了,就是不知道来历,臣还在查。”
“据传闻是世代流传,家道中落不得不变卖,不过依据臣的猜测,估摸是倒斗的人从地下倒腾出来的东西。”
赵桓不由的想起了大宋皇陵,那地方现在还是一片荒地。
一百六十年,一千余名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痕迹的士人、军将,还在暴尸。
除了赵匡胤的坟,其他的连倒斗的都倒不出东西来。
赵匡胤在临死之前,还在不停的修封桩库,辽国当时势头正强,为了赎回燕云十六州,赵匡胤死的时候,并没有举行大丧,陪葬之物,也少的可怜。
赵桓对童贯赎买燕云十六州的行为,还算能够理解,毕竟是赵匡胤的祖训摆着,而且赵桓还曾经和种师道讨论过鼠疫和天花哪个杀伤力更大,对于赵桓来说,结果最重要,过程他不重要。
燕云十六州不管以什么手段拿回来,那都是大功一件。
可惜,童贯买了半天,大同府、榆关、北古口、太行八径里的居庸关也都在金人手里,等于没买。
“你见过这兰亭修禊吗?”赵桓忽然笑着问道。
“怎么官家要去这金石学社看看?”赵英大惊失色的说道:“官家,万万不可呀!”
………………………………
第七百一十三章 调王禀回京!
此时的局势如何,赵桓心里当然有数。
这回京之后,接连出现的这些事端,让赵桓的内心压着块石头一样。
其实群臣,或者士大夫阶级,就是在明白的告诉皇帝,哪怕你皇帝文治武功仅次于太祖皇帝,依旧得和士大夫共治天下。
赵桓明白这群士大夫内心的想法,他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当初那个问题。
到底是朕的刀快,还是他们的嘴皮子快。
“朕要去看看都不行吗?天天吹嘘什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怎么朕没去远的地方,就跑到天子脚下的雅堂金石学社,都不行了吗?”赵桓笑着将手中的茶壶放在了御案上,脸上露着玩味的笑容。
赵英急的一脑门的汗,想了很久,才说道:“官家,此时局势不明朗,要不要诏岳飞从河套回京?”
赵桓摇头。
当初他刚登基的时候,朝臣们也是跟现在这样闹腾,新旧党争把朝堂弄的乌烟瘴气。
群臣天天为了个议和还是主战,吵翻了天,背后都是利益交割,最后在种师道的大宋西军进城之后,这个声音变得统一起来。
而现在赵英的这个想法,和当初赵桓的决定非常相似。
毕竟已经验证了一次,皇帝的刀快了,朝臣们的嘴皮子快不起来,连动作都会小心起来。
“岳飞从河间军训练之后,就一直忙于战事,未曾休息。朕让他在河套震慑西夏,也是存了让河间军休息的想法。河间军不宜调动。”赵桓摇头。
他不是在质疑岳飞的忠诚,只是明年还要对金继续征战,河间军要修整,自然不能再动了。
“那要不去把王将军调回来?现在来州成为了腹地,韩将军用兵官家也看到了,极为谨慎周密,来州派个大将镇守就是,王禀将军手里还有三万的捷胜军。”赵英马上回过味来,赶忙说道。
今年一年没有什么动作的王禀,和他手下三万捷胜军以及两万契丹军,调回京城,倒是个不错的决定。
刀快还是最快,已经验证过了一次,还是刀更锋利一些。
赵桓此次回京匆忙,未曾带着军卒回京,某些人就坐不住了,以为是大好的机会。
“还有荆湖两路和江南两路起事,正好也可以让王将军去。”赵英给赵桓多了一个理由调动王禀回京。
“调他回来吗?”赵桓有些犹豫。
王禀这样的军将,回京反而会害了他。朱伯材前面的告老还未走远,赵桓还记得当时朱琏说的时候表情的落寞。
王禀回京,文臣那张嘴,阴阳怪气起来,不见得会说什么。
尤其是完颜宗干的存在。
完颜宗干是王禀能从黄龙府扣响榆关大门的关键人物,也是仅剩的八千捷胜军的救命恩人。
王禀保他,那是道义。
但是完颜宗干是个金人,这一点毫无争议,大宋文臣们要是抓着这个不放,反而会害的王禀忠义不能两全。
赵桓有些犹豫,他需要一批军队来显示自己的力量,威慑那些蠢蠢欲动的幕后黑手,以保证大宋救灾的顺利。
赵桓考虑再三,说道:“以春秋大演兵为名,让王禀率领捷胜军回京。顺便给韩世忠一道军令,命其对来州粮草大营,小心看管,万万不能出了什么差错。”
“眼下辽东郡新复之地要粮,江南水患也要粮,若是来州粮草有失,辽东郡只能拱手让人了。”
“金字牌急令送到来州、沈州大营,多发两道。”
赵英直接按着最高规格十二道金字牌的规格,将官家的诏敕以密文的形势,送到了韩世忠和王禀手中。
韩世忠奉诏之后,召集群将商议之后,将沈州边务全数交给了沈从、杨再兴和陈兴三人负责,而他自己带领七万山海军回到了来州。
“格老子的!每次都干这种活,当初山海关,某动弹不得,后来在大同府,本以为能大展身手,又是动弹不得,好不容易动弹起来了,这还没过瘾!又让某守来州,我滴个乖乖!”韩世忠将海碗的烈酒下肚,猛的张大了嘴巴,用力的眯着眼,斯斯的涂着舌头。
“嚯!这酒劲儿这么大?”韩世忠喝的是王禀的酒,没想到这酒这么烈。
林幼玉担心的看了一眼王禀,说道:“韩将军有所不知,我家夫君一年未曾作战,连个金人的影子都没瞧见,这酒喝的越来越烈了,这次到了京中,可是要好好跟官家说道说道此事。”
王禀喝了两口,他是喝的烈了些,不过不会像韩世忠那样一口下肚。他的酒量不大。
其实林幼玉以为王禀是心里堵得慌,只有王禀自己知道,他身上的伤病,需要这烈酒才能镇的下。
他笑着抓了一把蚕豆说道:“良臣呀,我跟你说,这来州只要稳住了,这辽东郡稳住了,粮草都屯在来州。马上就要冬天了,金人错非是疯了,否则不会南下,守住了来州,一切都有了。你能亲自来守,我也就放心了。”
良臣,是韩世忠的字,大宋朝这些军将们因为忙于边事,关系都还不错,私下里都是以字相称,但是他们私下会面的机会可不多,大宋皇帝都忌惮这个。
虽然当今圣上,并未表现出对军将私自会面的不满,但是他们依旧在小心避免这种麻烦。
在大宋做武将,处处都得小心,一不小心,人就没了。
“某省的!要不官家诏书一下,我就立刻从沈州一溜烟的跑到这来州来了?路上停都不带停的。也就你在这里,我在前方才能安心,换谁都不成。”韩世忠大大咧咧的说道。
历史上有太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都是偷对方粮草,韩世忠宁愿不在沈州打草谷,也要回到来州,目的就是看好这粮草大营。
没吃的,说什么都是假的。
王禀是大宋一柄利器,镇守太原、临潢之功,兵发黄龙之勇,做事缜密周全,但是伤病的折磨,让其不能轻出,也是大宋一大憾事。
“某给好哥哥说,这到了京中,那群文臣逼逼赖赖的,你莫要理他们,都是群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狗东西,真让他们上战场,能吓得尿裤子!”
“咱们身后站的是官家,不跟文臣置气。”韩世忠举起碗来说道。
………………………………
第七百一十四章 需要重新磨合的大宋君臣
“再把完颜宗干带上,他在辽东,始终是个隐患。防人之心不可无。”韩世忠抿了一口,这么烈的酒,大碗直接闷,他也受不了。
王禀点了点头,完颜宗干现在几乎和王禀绑定在了一起,王禀在哪里,完颜宗干就必须在哪里。
完颜宗干若是没有了王禀的保护,人头早就被拿去领赏了。
“官家那里,势必难做,才会调动好哥哥进京,一定要万事小心,轻易不要和任何人接触。”韩世忠小心叮嘱着。
当初他作为河北副制置使的时候,也在朝中待过几天,新旧党争,把大宋的朝堂生生弄成了菜市场。
“又不是生离死别,朝堂也不是龙潭虎穴,不用嘱咐这么多,来喝酒!”王禀看着比自己还小心的韩世忠,一点不像平日里大大咧咧的他,也是连连摇头。
韩世忠摇头说道:“虽说不是龙潭虎穴,但是也相距不远了。对于咱们来说,最好的结果就是永远忙于边事,离那朝堂越远越好。”
菜过三巡,酒过五味。
韩世忠拍着肚子,笑着说道:“官家总是担心军卒们吃不好,殊不知,现在当兵可是个好差事,吃得好穿得暖,立功还有地拿,这进军营胖五斤,前两天有省亲的军卒回乡,家里人都不认识他们了。”
“海参崴哪里怎么办?”王禀说起了正事。
大宋皇帝走的匆忙,韩昉送来的情报,金人要从海参崴逃海,这件事官家没有个章程就回了京。
韩世忠听到这里,也是叹气的说道:“韩昉这次和你一起回京,海参崴那里我打听过了,在金国腹地,千里突袭意义不大。若是能从海上绕路,大有可为,陆上,几无可能。唉。”
“咋就这么能跑呢?留下来跟老子堂堂正正的过两招不行?”
韩世忠对金人了解不少,但是始终理解不了他们为何见势不妙,扭头就跑,从来没想过正面抵抗呢?
又不是不能打,但是金人就是一直跑。
“跑习惯了吧,夷狄都这样,习惯就好。”王禀皱着眉头问道:“我听说今年津口船坞要交付十艘三千料的大船和一艘万料海舟,海上能不能想想办法?”
“这个我一个旱鸭子,你问我我也不晓得呀。”韩世忠哈哈大笑的说着。
此时的汴京城中,赵桓也在研究堪舆图,考虑如何阻拦金人的逃海。
“要说水军,朕也有。”赵桓想起当初宗泽离京,前往荆湖两路赴任之时,宗泽询问大宋皇帝,杨幺怎么安置。
赵桓说依托荆湖训练水师。
本来下的是一部闲棋,宗泽能训练出来最好,训练不出来,也给当初投诚的杨幺一个妥善的安置。
宗泽是个文官,一辈子没接触过什么军务,但是在军务上的天分,照猫画虎,还是整理出了一支可堪一战的水师。
李纲能够派遣荆湖水师前往灾区造堤,也是侧面反应了这只军卒的军纪严明。
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呢?
赵桓盯着堪舆图思忖了好久,眼下大宋不缺少对倭国用兵的理由,毕竟倭国的君主,崇德王就在汴京,请求宗主国前往藩国平定祸乱。
这是非常堂堂正正的理由,不需要多一条倭国收留金人,大宋兴兵。
“官家,李太宰来了。”赵英打断了官家的思考,李纲匆匆忙忙的走了进来。
“官家,臣听说宫中闹鬼了?”李纲见面第一句就是问的宫内是否安定。
官家的家务事,也是国事,太子、皇后的废立都需要经过多方面的周旋,皇帝压根就没有私事。
听闻宫中闹鬼,李纲自然是急匆匆的赶了过来。
“只不过是蜃景罢了,李太宰某要担忧。”赵桓笑着解释着宫中闹鬼之事。
“没事就好,臣今天来一则请安,另外还有一事,请官家定夺。”李纲面露为难的说道:“官家,缺钱了。”
“缺钱了?国帑收支出现了问题吗?”赵桓疑惑的看着李纲,这水患不是应该缺粮食吗?怎么连钱都开始缺了?
赵桓想起了当初给胡世将安定蜀中的三年免税,难道是因为这个政策?
李纲摇头说道:“不是国帑收支问题,是钱荒了。鸟羽上皇把崇德王赶走之后,这白银海贸就停了。前段时间存的白银顶多就够四五个月,来年开春,大宋又要钱荒了,官家。”
“大宋也有银矿,可是汴京铸钱用量极大,停了工,那些银匠就得自谋生路,官家,这不能停工呀。”
赵桓点头,他猜到了会有钱荒的可能,只是没想到繁盛的海贸,只给大宋带回来了四五个月的存银。
李纲忧心忡忡的说道:“若是这铸币一停,这钱引继续增发,那就会和之前的钱引一样,大幅贬值,到时候又是麻烦事一堆。”
大宋钱引的崩坏,直接导致了方腊在漆园造反。间接的导致了两川在赵桓和赵构之间的摇摆和犹豫。
大宋苦钱引久矣,皇帝生辰要印一批、皇帝修院子要印一批、皇帝生孩子也要印一批。
关键是这赵佶还特别能生,截止到赵桓登基之前,已经有了二十八王。
赵佶特别喜欢修院子,修完延福宫,修艮岳宫,修完艮岳宫修万岁山,钱引一批一批的印,不崩才怪。
赵桓坚持的银根和钱引数量一致,防止挤兑,就是在恢复大宋朝堂信誉。
这个过程极为漫长和艰难,但是却必须要做,若是大宋银元和大宋钱庄崩了,那赵桓登基这几年做的所有事,又回到了起点。
“官家调动了王禀回京,要不要让他们乘船讨伐鸟羽上皇?”李纲犹豫的问道。
赵桓眯着眼看着李纲,探着身子问道:“王禀回京是参加春秋大演兵,一群旱鸭子你让他们去海上打仗,这是要他们的命吗?”
“这建议谁跟李太宰说的?”
李纲瞬间明白了这个建议问题出在哪里。
大宋皇帝调王禀回京,自然是为了震慑某些人,而破解之道,自然是让王禀不在京城,而倭国显然是一个好去处。
“户部侍郎郑望之找的臣,他跟臣说起了钱荒之事,顺嘴说了一句得有人讨伐鸟羽,之后就提到了王将军回京之事。”李纲擦着额头的汗。
这个郑望之张嘴闭嘴就是钱荒的害处,倒是晃住了李纲。
赵桓点头说道:“又是这个郑望之呀,他要是坑害我大宋军卒呀!”
“不过你最近的嗅觉不大灵光啊。”赵桓对李纲笑着说道。
李纲久不在官家身边,又没有读心术,自然不晓得官家最近的重心是在肃王、景王背后的人。
这一桩桩的事,安排的极为机巧,甚至连李纲都给瞒住了。
………………………………
第七百一十五章 大宋的根本矛盾
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了郑望之,但是又没有确凿的证据。
“李太宰,陪朕去一趟金石学社,据说有神龙本的兰亭集序在拍卖,朕也去见识见识。”赵桓笑着站了起来,准备去这个金石学社。
由于程褚憨憨的本性,导致其对各种事端都不太敏感。
憨虽然有点蠢笨,但是也有好处,那就是足够忠心。
程褚的忠心,巡视各宫舍的安全也足够的细心,导致那个躲在背后的人,无从下手,只能用一些小手段才恶心自己。
如果自己出现在宫外呢?赵桓很想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反应,会做如何的应对。
他不想等到王禀回到汴京了,王禀作为一个纯粹的武将,冲锋杀敌,靖边安国才是他应该有的作用。
连李纲这样心思极为机巧,已经做了四年宰执的他,一个不小心就中了招,可想而知,王禀若是真的在汴京逗留太久,也躲不过阴影处射出的冷箭。
当年岳飞接到十二道金字牌急诏,撤回临安的时候,也绝对不会想到自己会被拉肋,死在临安的大理寺内。
赵桓决定亲自前往金石学社,离开守备森严、无从下口的汴京皇宫,那些蠢蠢欲动的人,定然会暴露无遗。
他想要在王禀回京之前,把那个深居于幕后之人揪出来!
“官家,这……”赵英有点为难,他是一万个不同意官家这样的做法。
赵桓将常服套在身上,笑着问道:“怎么,担心朕倒是随意拍卖,花了内帑的钱?”
“那是官家的钱,怎么用当然是官家说了算,臣怎么会有非议!”赵英连连摇头的回答着。
赵桓系上了常服上的腰配,笑着说道:“那就是担心内帑的钱不大够,影响我大宋皇室的威严吗?”
赵英无奈的看着官家,说道:“内帑虽然没多少钱,四处投钱,但是买了他这小小的金石学社,还是小意思。”
赵桓踏出了文德殿的宫门,笑着说道:“那就,走着。”
赵英看了李纲一眼,也是一脸无奈,官家这个岔开话题的能力,越来越难以应付。
官家决定的事,也越来越难以改变,以前种师道在时候,还能劝两句。
李纲跟上了官家的脚步,走上了大驾玉轳,赵英一甩袖子,也跟了上去。
大宋皇城司上一指挥程褚带着一队队明黄色明光甲亲从官,在前面开路,手弩上弦,甲胄在身,连面具都扣在了兜鍪之上。
“开宣德门!官家出巡!”程褚大声喊着,让亲从官打开了皇宫外城城门,甲卒鱼贯而出,快速的清理着街道上的行人,令其退避。
赵桓盯着车窗外的汴京盛景,那些行人虽然退避左右,但是依旧探着身子,从甲士的缝隙里,打量着大宋皇帝的车驾。
李纲看着面色极为严肃的官家,有些为难的说道:“官家,臣以为就是找出官家想要找的那个人,也解决不了问题。”
“朕知道。”赵桓淡淡的回应了三个字。
他当然知道,就是把那个想要自己挪位置的人找出来,也只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大宋眼下的根本矛盾,是实力大增,地位日隆的大宋军卒们,得到了更多的社会资源,这些原本属于士大夫阶级的社会资源,被摊分到了大宋军卒手中。
日益不满足于现状的大宋军卒,希望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虽然他们自己都没察觉自己的不满足于现状的野心,但是向战的渴望,代表着大宋军卒对利益的渴望。
而原本的士大夫阶级自然不会束手待毙,并且想要夺回属于他们的特权和资源。
而大宋军卒利益的赐予者,自然是自己这个大宋皇帝。
这个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虽然大宋已经夺回了燕云十六州和辽东郡,将蛋糕做大了几分,但是依旧不能够满足所有人的胃口。
而这次的对手,只是士大夫阶级们推出来的一个代言人而已。
在沈州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