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振兴攻略-第2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文轻武的老毛病了?那朱国丈含恨离朝又怎么算?”

    “大宋文臣还是那个样子,一点都没变,只是他们不担心会出这档子事罢了。”

    李纲这一说,赵桓才有点反过劲儿来,好像真的和李纲说的一样,没有人上谏说防止军卒叛乱这回事。

    有古怪。


………………………………

第七百二十二章 官家睁开了自己的眼睛

    “说说看。”赵桓非常感兴趣的问道。

    大宋朝臣们这个一反常态的样子,赵桓还真没见过。

    没事就喜欢唾沫星子糊皇帝脸的文臣们,赵桓不断的加强着军卒待遇的时候,居然没有札子制止自己的行径,其背后的动机,值得赵桓了解。

    他一直以为眼下大宋的主要矛盾,就是日益恢复本来地位的大宋军卒和士大夫阶级的利益冲突。

    赵桓深深的感觉到了这种利益冲突带来的后果,向赵佶进言复政、汇英楼闹鬼、针对李清照的种种言论和札子,这一切都是矛盾的具现。

    但是在如此激烈的利益冲突之下,士大夫阶级,居然不通过正常手段上谏议事,而且一本都没有。

    这太反常了。

    李纲恭恭敬敬的说道:“官家自登基以来,北驱蛮夷,收复云中、燕京、辽东,其武功震世,自然天下归心。”

    “少说点那些虚头巴脑的。”赵桓不耐烦的说道。大宋朝臣们说话这个腔调,他就不喜欢。

    上谏就上谏,整一堆漂亮话,天天听,耳朵都起茧子了。

    李纲一脸疑惑的说道:“臣说的就是实话呀,这民心军心向君,走卒商贩都知道的事呀,官家给军卒们田粮,活的有个人样,军民自然感恩戴德,人人为君赴死毫无犹豫,不是天下归心,又是什么?”

    赵桓无奈的点了点头,他说不过李纲,岔开话题说道:“不论心,人心隔肚皮,谁能说得准。”

    李纲笑着说道:“不论心的话,军队的军粮就是朝堂,或者说官家控制军队最直接,也是最厉害的手段,倘若不统收统支,将粮钱留在地方,看似节省了运输消耗,却容易埋下祸根。眼下永兴军路之事,就是个麻烦。”

    赵桓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永兴军路,杨家、折家、种家盘根交错,在赵桓未曾登基时候,就已经从陇右都护府开盐池以求自立。

    种师中还活着,自然是风平浪静,但是赵桓也不敢调动他们。当初孙翊听调不听宣,时至今日依旧是个问题。

    大宋官军打西夏,得从河东路走云中路、河套打西夏,永兴军路军头林立。

    李纲笑着继续说道:“官家常说,人心经不住考校,就压根不要去尝试考校。倘若不统收统支留在地方,让军卒自我营田,那就是在考校军将之忠心。”

    “也正是这个道理,军卒们的粮食补给都来自于朝堂,自然这军队是我大宋的军队,是官家的军队,不是其他人的。”

    赵桓终于明白了这些文臣们脑子里想的什么。

    其实逻辑非常简单,那就是大宋皇帝抓着军卒的粮草,那自然军队就要听皇帝指挥。

    而大宋皇帝依照祖训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那皇帝的东西,自然也是与士大夫共有。

    赵桓对李纲说辞表示认同,但是又有一些小小的疑问。

    “朕怎么觉得他们是怕了呢?完颜宗望南下围困汴京的时候,吓的他们肝胆俱裂,大宋军卒越强盛,他们才能越安心呢?”赵桓觉得自己这个理由也站得住脚。

    李纲有些讶异的看着官家,最终只能无奈的点头说道:“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哈哈哈哈!”赵桓大笑起来,他看李纲的表情,怎么觉得自己这个理由更靠谱一些呢?

    士大夫也好,走卒商贩也罢,都是人,他们也会害怕,也会恐惧,军卒越强盛,他们自然也就越安全。

    邸报是一份非常无趣的报纸,大多数记的都是宫廷奏对,极其无聊,平日里的销量和晨报、小报比起来,如同添头一般。

    但是每次前线军队捷报的时候,汴京和各大州府的邸报,都会销售一空,供不应求。

    只有亲眼看到邸报上刊登了捷报,大宋百姓才会长舒一口气,说一句:“打仗嘛,胜负乃是兵家常事,但到最后,总归大宋赢了。”

    或者说一句:“打仗就是两只军队打打杀杀,最后岳飞获胜的游戏,非常简单。”

    这都是赵英讲给赵桓听的趣事,他越想自己这个理由,越能站得住脚。

    李纲的那套说辞,看起来高大上很靠谱,但是自己这个理由更接地气一些。

    “永兴军路怎么解决?”赵桓忽然开口问道。

    这件事赵桓从来不提,大家都按着过去的规矩,将粮草押解进永兴军路交给种家去分配。

    赵桓也选择性的眼瞎,不管永兴军路,是防止自己征伐辽东时候,后院着火。

    眼下辽东打下来了,金人龟缩黄龙府,赵桓终于睁开了自己的眼,看到了那片法外之地。

    李纲有些犹豫的说道:“种师中种总管还活着,就乱不了。”

    赵桓摇头说道:“种总管今年已经七十一岁了,已经到了古来稀的岁数,我们总得考虑周全。”

    倘若种师道有后人,赵桓压根就不担心这个。

    种家家风就决定了种家出不了叛逆,三代忠良,七十余直系种家子弟战死、冤死在沙场,其心未移。

    但是种师道家里没有后人,三个孩子都早夭,没有留下子孙。

    而种师中俩孩子一个喜欢画画,一个喜欢弹琴,附庸风雅一副好手,军政两眼一抹黑。

    赵桓不知道种师中两个孩子这样的“兴趣爱好”是真的兴趣使然,还是家里的要求,他也不准备知道。

    但是种家不能再为朝堂钳制永兴军路,是既定事实。

    “沈从去?毕竟他是种少保义子。”李纲眉头紧蹙的说道。

    “那不是又一个种家嘛。”赵桓摇头。

    种师道临走前不知道给了沈从什么遗嘱,反正沈从对于外派为将这件事一点都不热衷。

    沈从他那个性子,搞这种牵扯纵横之事,太为难他了。

    “麻烦事。”李纲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说道:“官家,臣以为解决永兴军路之首要,就是解决西夏,唯有解决西夏,永兴军路的军一字,去掉了,就好解决了。”

    赵桓眼中一亮,频频点头,李纲说的在理。

    “官家,官家!程褚今日未曾点卯,臣派宦人去家中探访才知道,他被人刺杀了。”孙历急匆匆的从文德殿外冲了进来。

    赵桓猛的站了起来,喝问道:“人伤得重不重?还活着吗?刺客抓到了吗?”


………………………………

第七百二十三章 你行你上!

    “快!叫上胡元随朕过去看一看,快!”赵桓从御座上站了起来。

    永兴军路的事,种师中目前身体状况良好,今年过年说要进京面圣,被赵桓以年事已高,不适合车马劳顿为由,拒绝了。

    种师中的忠诚并不需要考验。

    在大宋这个环境下,大宋的将门,出生入死博得了功勋之后,都会选择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文臣。

    种师道和种师中两兄弟,都是以文入的仕途,同样都是经学博士,同样都是寒窗苦读数年,同样都是东华门外唱名。

    只不过在大宋需要他们作战之时,他们就拿起了自己放下多年的武器,再次领兵打仗。

    当兵为将,在大宋是没有前途的,而且很容易遭到****。

    这一点在狄青的身上表现无遗,他的后嗣无一人为将,就可以看得出来,大宋将门的习惯。

    而岳飞征战一生,冤死之后,岳家后人之中,无一愿意再领兵打仗。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赵桓并不想干涉种师中对自己两个孩子的安排。

    “官家,胡元已经赶过去了,臣来文德殿的时候,程褚的伤势已经算是稳住了。”孙历看着挽着衣摆的官家,赶忙劝着官家看下脚下的路。

    “他在什么地方被打伤的?”赵桓满脸怒气的说道。

    打狗还要看主人,更何况程褚还是自己的宫禁守备,这伤的时间点,实在是太过于巧合了。

    眼看着在捷胜军归来之际,程褚的受伤,已经说明了那个人已经安耐不住他自己那颗躁动的心了。

    “循王府,循王府家仆,打伤程指挥使,理由是深夜私窥王府,当时程指挥还来不及通报自己的身份,就被乱箭射中,仓促逃命。”

    “一并受伤的还有几名亲从官,一名亲从官已经闭眼了。”孙历小声的说道。

    “反了天了!”赵桓大臂一挥,挥开了赵英搀着自己的手,把马匹从车驾上撤下,一个翻身上马,奔着亲从官营方向而去。

    “官家!诶!”赵英急的原地跳脚,官家怎么就骑马前往了呢?

    不过他还是亦步亦趋的追了上去,居然丝毫不弱于马匹的速度,紧紧的跟着官家狂奔向着凌琅阁而去。

    赵桓又不是残疾人,来到大宋这四年,骑马还是学会了,自文德殿到亲从官营所在的琳琅阁,一路平地,还能摔了不成?

    赵英这速度能在深夜跑出残影,赵桓下马的时候,赵英还扶了赵桓一把,连个大喘气都没有。

    “官家,骑马之事多有危险,策马奔驰,下次咱坐车驾来就是了,孙历不是说了嘛,程褚的伤势稳当了。”赵英扶着官家,看着官家全须全尾才松了一口气。

    “迟早有一天朕要被你们养成一头豕(猪)。”赵桓摇头,向着集英阁而去。

    集英阁就在大内皇宫之内,大大的校场里,人影憧憧,喧嚣震天。赵英那个阴阳顿挫的尖嗓子喊着圣上驾到的时候,这校场才算安静下来。

    军队是个炸药桶,一点小火苗见不得。

    眼下程褚和数位亲从官为皇帝办差事被打伤,这可不是小火苗那么简单的事。

    赵桓看着校场内云集的将卒,紧蹙着眉头,他想起了当初在冰天雪地里,跪着一动不敢动,不是自己叫他们起来,亲从官压根不敢擅动的景象。

    大宋军卒的社会地位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之后,他们自己都没有发现,他们过去习以为常之事,到了现在已经成了忍无可忍,甚至哗营的理由。

    当然相比较过去大宋军队,软脚虾、毫无斗志的样子,赵桓还是喜欢这种虎狼之师。

    这个年代,不当虎狼,就是牛羊。

    “喊什么喊!整的跟老子死了一样!妈个蛋就知道添乱,你们在这集英阁校场哗营,是准备让官家把老子脑袋给剁了,你们才开心是吧!都特么给老子滚回去睡觉去!”程褚站在集英阁的门前咆哮着。

    他在内室没有听到官家驾到的消息,军队无令聚集喧嚣,他作为上一指挥,自然要第一时间将这帮军卒撵回各自军营睡觉去。

    这要是哗营,他只能提着脑袋去见官家了。

    “可是我们亲从官死了一个兄弟!这事怎么算?”突然一个声音在阴影中响了起来。

    程褚皱着眉头品了品,嗤笑一声说道:“三营七十六班刘成旭!明天校场一百圈,你以为黑灯瞎火的喊,当老子听不出来你是谁?”

    “行了,都滚蛋吧,官家有官家的思量,这事会有结果的。”程褚挥着手,但是今天的军卒完全没有听到他的指挥散去。

    “反了你们了!老子的话你们都不听了?!”程褚见状怒不可遏的喊着。

    胡元非常害怕赵桓,官家这个患者,他得罪不起,但是又很自以为是。

    这弄的他胡元很被动,所以赵桓出现在门口的时候,他就第一时间看到了火把下的官家。

    “官家在。”胡元扶着程褚,努了努嘴小声的在胡元耳边叮嘱着。

    程褚眯着眼看了半天,看到的确是官家在门口,心气一散,瘫软在了地上。

    他,撑不住了。

    “程指挥!程褚!”胡元吃力的扶着程褚,让旁边的军卒扶着,自己凝神把脉,良久才舒了一口气。

    胡元擦了擦额头的汗,对着大宋皇帝说道:“还好还好,只是累昏了而已,睡一觉就好了。”

    “真的假的?”赵桓看着程褚一脸金色的模样,怎么看都是弥留之际的模样,怎么就睡一觉就好了?

    胡元强忍住了你行你上,不行别哔哔的愤怒,深吸了一口气说道:“官家,程指挥已经七天没有睡觉了,他这伤的不重,再不睡,人真的就没了。”

    “以程褚的身手,若不是几日未曾休息,那些家仆哪里能伤得了他?那个走了的亲从官,也是跟着程指挥连日奔波,精神不济,否则家仆哪里能得手?”

    胡元还在喋喋不休的唠叨,赵桓却准备从旁边的士兵手中扶住了程褚,一个人影闪过,赵英满脸笑容说道:“我来,我来,官家先行。”

    赵桓无奈的放下了手,自己是皇帝。


………………………………

第七百二十四章 循王三百卫

    赵桓也有点明悟皇帝这种生物的可怕之处。

    自己下个命令,程褚这个憨人,七天七夜不睡觉的拼命查,差点把人给查没了。

    临到头为了皇命,程褚受了伤,自己扶一下,君臣之别限制的君臣行径,扶都不让扶一把。

    “官家,程指挥套着内甲,箭矢入体寸许,肺腑受了震动,流血过多,止血就好了,但是这肺腑的伤势,少说静养三个月,否则会容易落下病根。”胡元写着方子,将手中的方子递给了官家说道。

    赵桓看着这方子问道:“这些药都是干什么用的?”

    胡元眨了眨眼睛说道:“简单来说,就是补血用的。”

    “复杂来说呢?”赵桓看着胡元写的方子问道,他也就是抱着患者家属的想法,多问了一句。

    胡元看着方子上密密麻麻的药名,还有重量以及熬药的火候和医嘱,想了想,灵机一动的问道:“官家是想学方术吗?”

    赵桓笑着抛了一个这个年代,没人能听得懂的梗:“学医救不了大宋。”

    “诶,那官家不打算学方术之事,臣这就去熬药了。”胡元乐呵呵的离开了集英阁,远离了皇帝这个不太好惹的患者。

    赵桓眯着眼,问道:“程褚亲自追到了循王府,赵士褭他要作甚?他循王府哪里来的劲弩?内甲都能射穿?”

    赵英从袖子里,拿出一本大部头的札子,翻了半天说道:“官家,臣没记错,这循王府的家仆,并不是等闲家仆。”

    “当初循王为忠州防御使时,骁勇有功,与军卒同吃同睡,这些家仆多数都是当初忠州的旧部。还是太上皇当初特赐的三百卫。”

    “哦?拿来,让朕看看。”赵桓疑惑的拿起了那本厚重的札子,看了一眼赵英的袖子,这宽大袖子里到底都装了些什么东西。

    这是一本宋廷左右御史写的起居注。

    赵佶的上一任皇帝是宋哲宗赵煦。

    赵煦共有一子四女,但是这仅有的一子,三个月早夭,没有后人的赵煦二十五岁英年早逝。

    宋廷不得已延续传统,兄终弟及,将皇位交给了宋哲宗的弟弟,赵佶。

    而当时另外一个皇位的有力争夺者,正是宁远军节度使的赵士褭。

    赵士褭少有大志,善属文而勤于兵,亲历战阵多场,在宁远军就职之时,多次立下了功勋,在军中多有美名。

    赵佶的优势就是文采好,善工画笔墨,深得当时的向太后的喜爱,

    尤其是在章惇别着劲废两宫太后的时候,赵佶人在汴京,稍加运作就在两宫太后的帮助下,登上了皇位。

    为了安抚当时的赵士褭,赵佶不得已给了赵士褭三百卫,这三百卫也是大宋仅有的郡王卫。

    有卫自然得有配套的武器装备,有几把弓弩,就很合理。

    但是又有一些不合理,赵佶居然能容得了三百带甲劲弩的郡王卫,活在自己眼皮底下?

    “循王与朕并无间隙。”赵桓将札子还给了赵英,疑惑的问道:“会不会是有人别有用心,利用了这三百卫戍?”

    循王赵士褭在赵桓离开京城的时候,表现可以用优秀来形容,大宋二十五王在京,仅有景王和肃王两个人生事,而且还是在赵佶在南逃途中的承诺为诱因而起。

    赵桓的疑惑很快就被喧嚣声打破,赵英出门查看了一番,回头说道:“循王在集英阁外候着。”

    赵桓瞪着眼睛看着赵英,问道:“他疯了吗?眼下亲从官,朕不见得拦得住!”

    赵桓打开了房门,果然看到了剑拔弩张的场景,赵士褭被集英阁宫墙上的三架床子弩指着,虽然还未上弦,但是其局面已经在失控的边缘了。

    指望军队能够理智,还不如指望母猪会上树。

    赵桓打开房门那一刻,亲从官们才不甘的放下了手中对着循王车驾的武器,俯首参见官家。

    赵桓哪里敢停留?这要是继续留下去,反而是给程褚添麻烦。

    回到文德殿的赵桓坐在御座上看着循王说道:“大宗正,今天这事办得糊涂。”

    “不知道官家说的是射伤了亲从官糊涂,还是说去集英阁找官家糊涂。”赵士褭恭恭敬敬的问道。

    赵桓坐直了身子说道:“你府上的家仆,打伤,打死了亲从官。”

    赵士褭依旧恭敬的说道:“臣问过了,并非我府上家仆射箭。”

    “臣府中的家仆,都是臣当初在忠州旧部,身上循王的烙印,太深了,为了保全他们,臣才收他们到府中。”

    “他们收刀兵三十余载,三十载未曾张弩射箭的军卒,一身功夫早就废了,搭弓射箭?他们的岁数都跟臣这等年纪相仿,半截身子入了土,怎么拉得开弓?”

    “再说臣这府上哪里来的劲弩强弓呀,步人甲倒是有几套,前几年金兵拿下,一股脑都送到武库备战了。三十多年了,若是我府中有强弓劲弩,臣这剩下的半截,也早就埋到土里了。”

    赵桓点头,三百卫是赵佶不得已之下,实行的安抚政策,若是赵士褭不上道,还要硬给卫戍配强弓,赵佶那个小心眼,能容得下?

    “若说臣今天到集英阁之事糊涂,臣这把岁数,死就死了,臣要是死在集英阁下,倒是好事,至少臣那些个跟了臣三十余年的家仆,肯定是保住了。”赵士褭依旧十分恭敬的说道。

    “那依大宗正看,这事,谁做下的?”赵桓满脸笑容的问道。

    赵士褭摇头说道:“臣不知道。”

    “大宗正且先回去,容朕查清楚此事原委,再行定夺。”赵桓笑着送走了赵士褭。

    “循王他没说实话。”赵英在侧,十分笃定的说道:“官家问他是否知道是谁在背后生事之时,他的眼神飘忽不定,以摇头掩饰,但是表情不像之前为家仆背责之时,那么坦然。”

    “和那些说谎的人,一个模样。”

    赵桓之前闲来无事,给过赵英一本《微表情》让他学着玩,没想到还用到了正经事上。

    “朕也看出来了,他是有苦难言呀。”赵桓十分理解赵士褭不说实话的动机。

    他作为大宗正,这等事,只要涉及到他头上,就是杀身之祸,他自然不愿意全家陪葬。

    “是祸躲不过。”赵桓看着黑乎乎的宫外,出神的说道。


………………………………

第七百二十五章 皇帝今天不上班

    在这场君臣对撞之中,无数人选择了明哲保身,显然赵士褭的做法,就是明哲保身之举动。

    明哲保身,在大宋这个时候,依旧是个褒义词。

    出自《诗·大雅·烝民》,原话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夸奖的是周宣王时候的大臣仲山甫,既贤明又富有智慧,懂的保护自己,并且效忠于天子。

    而赵士褭是大宗正,在这场君臣对撞之中,这种旋涡和局势已经超过了他的能力范畴,稍不留神,就是命陨的后果。

    这一次利用他府内三百卫之事,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赵士褭无法阻止对方利用他,还必须担当这个罪名。

    “虽然他没说是谁,但是朕觉得,他其实说了是谁。”赵桓支着脑袋,看着殿外的夜幕发呆。

    “官家,起风了。”

    赵英拿出了大氅,披在了赵桓身上,退后两步仔细看了看,说道:“这刘昭仪倒是心思灵巧,花红绣的不错。”

    赵桓敲着御案说道:“你去艮岳宫一趟,跟太上皇说一声,就说朕已经知道是谁了,太上皇自然会明白。”

    他一直觉得赵佶自闭的举动,非常奇怪。

    当初因为局势紧张,二十六位皇子不在京城,为了防止再出现八王之乱的闹剧,在风雨飘摇之际,赵桓禁足了赵佶。

    那时赵佶在艮岳宫浑身不顺坦,这个人就是闲不住的人,受不得一点寂寞。

    而在这次赵桓归京之前,赵佶的自闭,其实说明很多的问题,至少也是知情人之一。

    赵英一脸迷糊的离开了文德殿,来到艮岳宫,离很远就闻到了阵阵花香,那是艮岳华池温泉里,花瓣被温泉蒸熏出的花香。

    赵英匆匆赶到,赵佶披了件浴袍从华池里探出身子,迎了出来说道:“天使何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